实验三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3

KT 2(Vbi − VR – q )
其中 A——二极管的结面积,VR ——外加反偏压,Vbi ——结的内建电势,以伏特为单 位。上式假设了二极管界面不存在氧化层,n 型半导体的施主浓度是均匀的。上公式可 以重写为 1 CT 以
1 CT
2Leabharlann 2=2(Vbi − VR –
KT ) q
ε s qNd A 2
—VR 作图,得出一条直线,Nd 可以由斜率求出,势垒高度为
Φ bn = V0 + Vn + KT/q 其中V0 为直线在电压轴上的截距, Vn = ln
q KT Nc Nd
Nc 为导带有效态密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测试频率 1MHz,致使可以忽视引线电感的效应。 加到被测二极管上的交流电压的幅度一 定要小,一般小于 50mV。测试后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公式求出势垒高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 金属钨: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08*10^16cm^-3, V0=1.107V, Vn=0.17V, Φ bn =1.30V 金属铂: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7*10^16cm^-3, V0=1.379V, Vn=0.17V, Φ bn =1.58V 五、思考题: 2、材料的晶向对肖特基势垒是否产生影响? 答:材料的晶向会对肖特基势垒产生影响。材料的晶向不同,电子在输运过程中所形成 的平衡态会有差别,而且晶向不同,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界面态密度也不同,都会对肖 特基势垒产生影响。 3、有哪些因素影响电容-电压法测量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准确性? 答: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条: (1)扫描电压的频率和步幅,影响载流子的输运特性和反应 时间,从而影响准确性。 (2)外界环境的干扰。 (3)界面态电荷会改变势垒的高度,从 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晶片的晶向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5)分布参数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 刘晓彦、韩德栋, 《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讲义》 2、 施敏,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

实验3-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实验3-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实验三 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压缩屈服点sc σ和铸铁的抗压强度bc σ。

2.观察、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设备和仪器1.WES-600S 型电液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采用1525ϕ⨯(名义尺寸)的圆柱形试样。

四、实验原理低碳钢(Q235 钢)试样压缩图如图3-1b 所示。

试样开始变形时,服从胡克定律,呈直线上升,此后变形增长很快,材料屈服。

此时载荷暂时保持恒定或稍有减小,这暂时的恒定值或减小的最小值即为压缩屈服载荷F SC 。

有时屈服阶段出现多个波峰波谷,则取第一个波谷之后的最低载荷为压缩屈服载荷F SC 。

尔后图形呈曲线上升,随着塑性变形的增长,试样横截面相应增大,增大了的截面又能承受更大的载荷。

试样愈压愈扁,甚至可以压成薄饼形状(如图3-1a 所示)而不破裂,因此测不出抗压强度。

铸铁试样压缩图如图3-2a 所示。

载荷达最大值F bc 后稍有下降,然后破裂,能听到沉闷的破裂声。

铸铁试样破裂后呈鼓形,破裂面与轴线大约成45o,这主要是由切应力造成的。

图3-1 低碳钢试样压缩图 图3-2 铸铁试样压缩图五、实验步骤1.测量试样尺寸用游标卡尺在试样高度重点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直径,取其平均值,记录数据。

2.开机打开试验机及计算机系统电源。

3.实验参数设置按实验要术,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设量试样尺寸等实验参数。

4.测试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控制横梁移动对试样进行加载,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曲线及数字显示窗口的变化。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记求并保存实验数据。

5.实验数据分析及输出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打印机输出实验结果及曲线。

6.断后试样观察及测量取下试样,注意观察试样的断口。

根据实验要求测量试样的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 7.关机关闭试验机和计算机系统电源。

清理实验现场.将相关仪器还原。

六、实验结果处理1. 参考表3-1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文字信息实验过程及内容:一、(一)基础操作1. 启动Microsoft Word 2010,输入个人简历的相关信息。

输入完成后,将文档另存为:个人简历.docx。

(书本案例3-2)1)输入RESUME后按Enter即可换行2)在第五段输入“姓名:马腾飞”时,由于已经输入过一次了,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长按鼠标左键选中“姓名:马腾飞”,单击右键,弹出菜单,在菜单中选择复制。

再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粘贴的位置,在键盘上按“C TRL+V”即可完成。

3)输入完内容后,在左上角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更改文件名,以及选定保存地址后,单击“保存”。

2. 打开个人简历文档,设置标题“个人概况”格式,字体:楷体、小四,深蓝色,加宽2磅,对整行加下划线、橙色;整行底纹:淡橙色。

(书本案例3-5)1)选中“个人概况”,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字体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楷体”,再找到字号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小四”。

然后找到字体颜色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深蓝色”。

2)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选项,进入对话框,切换至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

点击“间距”的下拉按钮选择“加宽”,在磅值(B)中更改为2磅。

再切换到“字体”选项卡,点击“下划线类型”的下拉按钮,选择所需的下划线线型,点击“下划线颜色”下拉按钮并选择橙色的下划线颜色。

查看“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确定”按钮。

3)选中“个人概况”,点击Word上方的“设计”选项,在最右边的页面背景内点击页面边框,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底纹”选项卡,点击“填充”的下拉按钮,选择淡橙色。

点击“应用于”的下拉按钮,选择“文字”选项。

在“预览”区查看,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即可。

效果如下图所示3.书本案例3-61)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段落”,进入对话框后更改“段前”的数据为1行,“段后”的数据为1行,特殊格式为“无”。

实验三

实验三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三
捕食者的功能反应测定 (Holling圆盘试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法, 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率的影 响,及功能反应测定在生物防治中的指导意 义。
二、实验原理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可划分为3种 类型: 第I型为线性型。其特点是随着被食者密度而增加, 功能反应曲线呈直线上升,到达上部平坦部分表示 捕食者已经饱享。 第Ⅱ型是凸型的,即无脊椎动物型。被食者密度增加 的初期,被捕食的数量上升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而 到充分饱享不再上升。 第Ⅲ型为S型,即脊椎动物型。被食者稀少时,捕 食量很少,随着被食者密度上升,被捕食的数量逐 渐增加,然后捕食效率逐渐降低,达到充分饱享, 捕食数量不再上升。
在实验室里,以蒙眼人为“捕食者”,砂纸圆盘为 “被食者”,模拟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关系。最 简单的关系表达式为: Y=aTsx 式中,Y为移去的圆盘数,x为圆盘密度,Ts为可供 寻觅的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是一常数。 设Tt为总实验时间,假如每次实验的时间(Tt)是 固定的,Ts应随找到的砂纸圆盘数而变化,因为移 去砂纸圆盘所消耗的时间减少了搜索时间。若设移 去1个砂纸圆盘所花费的时间为b,则 Ts=Tt - bY Y=a (Tt - bY) x 经整理得: Tt ax


Y=BX+A。其中A、B则可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B
( XY )
X2
Y B X A
N N
“Holling圆盘方程”也可用如下变形:
y/x=aTt - aby

令A=aTt、B=ab、Y=y/x、X=y,则上式可变化为: Y=A+BX。其中A、B则可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纸板、温度计、细线、火柴、停表。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纸板: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升至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 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水沸腾5 min 为止。

【实验现象】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较少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

(如图甲) 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

(如图乙)甲 乙【实验结论】根据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下:根据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1)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减少水的质量;②使用初温较高的水;③使用带孔的纸板。

(2)水沸腾时,看到的大量“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态的水。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到的。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考点梳理(3)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测出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

(5)撤去酒精灯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继续吸热。

(6)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1.(2018广西柳州)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如表:时间t /min 0 1 2 3 4 5 6 温度t /℃90949799999999(1)水温可用_____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2)图_______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4)实验显示: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 。

实验三-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实验

实验三-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实验

实验三 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实验一、 实验目的1、 熟悉三阶模拟系统的组成。

2、 研究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观测其开环增益K 对三阶系统的动态性能的影响。

3、 学习掌握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研究典型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二、 实验内容观察典型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测出系统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并研究其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仪器1、 ZY17AutoC12BB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

2、 双踪低频慢扫描示波器。

3、 数字万用表。

四、 实验原理典型三阶系统的方块结构图如图3.1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1121++=S T S T S K S G ,其中021T K K K =。

取三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3.2所示。

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1.0++=S S S K S H S G,其中x R K 500=,Rx 的单位为K Ω.系统特征方程为K s s s 20201223+++,根据劳斯判据得到:系统稳定0<K<12系统临时稳定K=12系统不稳定K>12根据K可求取Rx,改变Rx即可实现三种典型的实验。

该系统的阶跃响应图如所示,图3.3.1,图3.3.2和图3.3.3分别对应于系统处于稳定,临界稳定和不稳定的三种情况。

五、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仪器,按照实验原理设计并连接由一个积分环节和两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三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

此实验可使用运放单元(一)、(二)、(三)、(五)、(六)及元器件单元中的电容和可调电阻。

(1)同时按下电源单元中的按键开关S001,S002,再按下S003,调节可调电位器W001,使T006(-12V-----+12V)输出电压为+1V,形成单位阶跃信号电路,然后将S001,S002再次按下关闭电源。

(2)按照图3.2连接好电路,按下电路中所用到的运放单元的按键开关。

(3)用导线将连接好的模拟电路的输入端与T006相连接,电路的输出端与示波器相连接。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02/H202)=0.68V,小于 MnO2 或 MnO4-,作氧化剂时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则要发
生下列反应:
������������������2 + ������2������2 + ������+ → ������������2+ + ������2 ������������������4− + ������2������ + ������+ → ������������2+ + ������2 上述两个反应可以发生。把 H202 作氧化剂与作还原剂的两个反应合并成一个总反
发生。因为此时������ ⊝ ������������ >0,氧化剂、还原剂浓度或压力的改变不会改变������ ⊝ ������������ 的符 号。
2.H202 的氧化、还原性 H202 中氧的氧化值为-1,它既可作氧化剂,使氧化值降低为-2,生成 H20 或 OH-; 又可作还原剂,使氧化值升高为 0,生成 02。H20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到底起氧化剂 还是还原剂作用,要根据另一个反应物而定。若另一反应物只能作还原剂,如 I-离 子,则 H202 在反应中起氧化剂作用。若另一个反应物只能作氧化剂,如 MnO4-离子, 则 H202 在反应中起还原剂作用。至于反应能否发生,可根据所在两个电对的电极 电势 E 判定。若另一个反应物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如 Fe2+离子,那么可先 写出两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是由下列两方面决定的。
(1)电极电势 当反应的速率均很快时,由电极电势决定其产物。如 MnO4-在
酸性条件下被 H2SO4 还原,其还原产物由电极电势决定,锰在酸性介质中元素电势

实验3 (只看)洛埃镜干涉实验

实验3 (只看)洛埃镜干涉实验
目的】
1、理解杨氏干涉原理并掌握干涉光路的调节; 2、实现、观察洛埃镜干涉实验并测量光波波长; 3、观察菲涅耳双面镜干涉现象。
【实验原理】
洛埃(Loyd)镜干涉实验仅应用一块平面镜的反射来获得干涉现象,其装置如图 3—1 所 示,点光源 S 放在离平面镜 M 相当远并且接近镜平面的地方,S 发出的光波一部分直接射 到观察屏 Π 上,另一部分以很大的入射角(接近掠入射)投射到平面镜 M 上,再经平面镜反 射到达观察屏 Π。两部分光波由同一光波分割出来,因而是相干光波,S 本身就是相应的相 干光源之一(图中括号里的 S1), 其像 S2 是另外的相干光源。 因为光束在镜面上接近于掠入射, 所以 S1(S)和 S2 相距不远,两个光束强度相近。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干涉场。 到达观察屏 Π 上 P 点的两相干光波之一经平面镜的反射有了 π 的位相变化。于是它们 的光程差必须加上这一附加程差 λ/2: Δ=lx/d+λ/2 (3—1) 其中 x 是 P0 到 P 之间的距离,P0 为观察屏中心点。 如果把观察屏 Π 移到平面镜的右端,则 P0 点的光程差等于 λ/2,因而 P0 点是一暗点, 实验也确实如此。 这一实验事实也是光在光疏—光密介质分界面上反射时产生 π 的位相突变 的最早的实验证明。 S S1 S(S1) l S2 M d 图 3—1 洛埃镜干涉装置示意图 P P0 Π 图 3—2 l S2 α d 菲涅耳双面镜示意图 Π M1 P0 K
3
图 3—3 (7)、 参看图 3—1, 激光波长 λ=632.8nm, 仔细测量出 d 及干涉条纹间距 Δe, 计算出 l/2, 填好表 1; 表1 λ (nm) 632.8 (8)、在(7)的基础上调节螺旋 A 以改变 l/2,再仔细测量出 d 及新的干涉条纹间距 Δe、

实验3水中微量铁的测定

实验3水中微量铁的测定

实验三水中微量铁的测定——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选择分光光度法实验条件的方法;2.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基本原理及方法;3.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应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时,通常将被测物质与显色剂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然后测量其吸光度,进而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

因此,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和吸光度的物理测量条件都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取决于介质的酸度、显色剂的用量、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

在建立分析方法时,需要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为此,可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例如介质的pH值),暂时固定其他因素,显色后测量相应溶液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pH曲线确定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范围。

其它几个影响因素的适宜值,也可按这一方式分别确定。

此外,加入试剂的顺序,离子价态,干扰物质的影响等都应加以研究,以便拟定合适的分析步骤,使实验快捷、准确。

本实验通过对Fe2+-邻菲啰啉反应的几个基本条件实验,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邻菲啰啉法是测定微量铁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铁以Fe3+状态存在时,盐酸羟胺可将其还原为Fe2+,反应如下:2 Fe3++2 NH2OH·HCl═2 Fe2+ +N2 ↑+4 H+ +2 H2O+2 Cl-在pH=2 9的溶液中,试剂与Fe2+生成稳定的1:3橘红色配合物,其lgK稳=21.3,在510 nm有最大吸收,ε=1.1×104 L·cm-1 mol-1。

测定时,控制溶液酸度在pH=5左右为宜。

酸度高时反应较慢;酸度太低,离子则容易水解,影响显色。

Cu2+、Co2+、Ni2+、Cd2+、Hg2+、Mn2+、Zn2+等离子也能与邻菲啰啉生成稳定配合物,这些离子含量较低时不影响测定,含量较高时可用EDTA掩蔽或经分离除去。

本实验通过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最大吸收波长或选择适宜的测量波长;通过变动某实验条件,固定其余条件,确定测定最佳酸度和显色剂用量。

实验三 三态门实验报告

实验三 三态门实验报告

实验三三态门实验报告实验三三态门实验报告引言:在数字电路中,门电路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而三态门是一种特殊的门电路,它具有三种输出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搭建和测试三态门电路,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和测试三态门电路,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特性。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三态门的概念和功能;2. 学会使用逻辑门芯片搭建三态门电路;3. 掌握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和切换条件。

二、实验器材和仪器1. 逻辑门芯片:74LS125或74HC125;2. 面包板、导线等实验器材;3. 示波器、数字万用表等测量仪器。

三、实验原理三态门是一种具有三种输出状态的门电路,其输出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或高阻态。

它通过控制输入端的使能信号来切换输出状态。

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开启状态,输出与输入信号一致;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关闭状态,输出为高阻态,即不对外输出信号。

四、实验步骤1. 将74LS125或74HC125逻辑门芯片插入面包板中,注意引脚与连接线的对应关系;2. 连接电源和地线,确保电路正常供电;3. 将输入信号接入逻辑门芯片的输入端,同时连接使能信号;4. 使用示波器或数字万用表等测量仪器,测试逻辑门芯片的输出信号;5. 调节输入信号和使能信号,观察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和切换条件。

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开启状态,输出与输入信号一致;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关闭状态,输出为高阻态。

这种特性使得三态门在数字电路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六、实验应用三态门在数字电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数据总线的连接和控制,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其次,三态门还可以用于电路的隔离与保护,防止信号干扰和短路等问题。

此外,三态门还可以用于多路选择器和数据缓存等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3植物组织形态结构及

实验3植物组织形态结构及

(2)厚壁组织 厚壁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支持组织,它们的细胞 在完成伸展生长时,初生壁上就沉积了次生壁, 成熟的细胞通常缺乏原生质体,厚壁组织一般分 纤维和石细胞两类。 ①纤维:按纤维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木纤 维和韧皮纤维。本次实验只做木质部纤维的类型 和结构观察。 菊芋茎的离析材料少许置载玻片上,加1—2滴 稀甘油,用解剖针将材料散开,番红染色,盖片 后进行观察。根据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仔 细区分菊芋木质部内的分隔纤维和韧型纤维。 ★两种纤维有什么区别?
②石细胞:成熟的石细胞是死细胞,细胞腔 小,单纹孔延伸成沟状或分枝的沟状,它 们常常成群存在,以植物树皮、果壳或种 皮中为最多。 用镊子在梨果肉中取一硬粒,放入载玻 片的水滴中,再用镊子将它压碎,碘液染 色制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一般近 球形,多面体或卵形等。 再取茶叶永久制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叶 片中的石细胞为分枝状。
六、作业与思考 (一)作业:
1、绘八棱麻皮层中的薄壁细胞图,并引注。 2、绘所观察材料中的厚角细胞、纤维、石细 胞图,并引注。 3、绘南瓜茎木质部内的五种导管图,并引注。 4、绘葡萄茎韧皮部内的筛管及伴胞图,并引 注。 5、绘一松树树脂道横切面图,并引注。
(二)、思考题:
1、分生组织有何特点、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些 部位?其演化趋势怎样? 2、纤维细胞与石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何区别? 3、导管、管胞、筛管、伴胞及筛胞在来源、 存在的部位、形态结构及功能有什么不同? 并列表比较。 4、分泌组织有哪些类型,其结构上有何区别?
③伴胞:在筛管的装片中,伴胞紧贴筛管的 一侧。用高倍物镜观察它的形态结构及与 筛管间的初生纹孔场。由于伴胞的原生质 含有粘液体,故染色较深。 ★筛管与伴胞有哪些联系? ★可用新鲜的(或浸泡)南瓜茎作徒手横切 片,染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导管、筛管 及伴胞存在的位置。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

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电子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

2.了解半导体基本放大电路各元件的作用及电路的调试方法。

3.研究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的影响,测算共射极交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二、实验设备放大电路实验底板一块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交流数字毫伏表一台直流微安表(0~100μA)一个直流稳压器一台直流毫安表(0~10mA)一个双踪示波器一台万用电表一个三、注意事项1、若工作点Q偏高,在信号的正半周时放大器进入“饱和”状态,造成饱和失真;若工作点Q过低,在信号的负半周时,放大器进入“截止”状态,造成截止失真;若输入信号幅度过大,也会引起失真,输出的波形上下都可能有一部分被削掉。

此外,VCC及RC的变化,会引起负载线的位置或斜率变化,从而引起静态工作点变化,也会对输出电压波形有影响。

2、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Vo/Vi,它只有在不失真情况下才有意义。

而且,是否带有负载以及有没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值都是不同的。

3、所有仪表指针不能超过满标值。

四、实验原理及计算下图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在VCC和RC确定之后,改变IB就可以改变静态点Q,若Q点过高则会引起饱和失真,过低则是截止失真。

调节RB1,可获得适当IB,使放大器输出的电压波形失真得到改善。

若输入信号振幅过大也会失真,波形上下可能会被切掉,此外VCC及RC的变化也会对输出波形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有影响。

对于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u=Vo/Vi 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且对于是否有负载以及是否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都是不一样的。

1、测量静态工作点按照下图检查实验底板并接入测IB、Ic的微安表和毫安表,接上12V的直流稳压电源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万用表直流档测量Vce、Vbe,对于Ic可以从串入的毫安表读出。

I E =I B+I C; r be=200+(1+β)26(mV)IE(mV)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电压放大倍数将信号源Vi(由函数信号发生器供给,f=1kHz建议Vi在40mV内)接入实验底板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入和输出信号电压的波形并观察其相位(输出波形不失真)3、观察工作点变化和输入信号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1)放大器输入端仍接函数信号发生器(f=1kHz),输出端接示波器,Vi取适当大小,确保V0不明显失真,保持Vi不变,调节RB1,观察IB,使BJT进入饱和区,观察放大器输出波形失真情况。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3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3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3实验报告实验三:操作系统安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2.学习使用常见的安全技术和工具。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两个实验项目,分别是文件加密和进程权限控制。

1.文件加密文件加密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目标文件进行加密,可以保护文件的内容不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

本次实验要求编写一个文件加密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接受用户输入的文件路径和密钥;(2)对目标文件使用密钥进行加密,生成加密文件;(3)对加密文件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解密,还原为原始文件。

2.进程权限控制进程权限控制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安全机制,通过限制进程的权限,可以防止恶意程序对系统进行破坏。

本次实验要求编写一个进程权限控制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列出当前系统中所有的进程,并显示其ID和权限;(2)接受用户输入的进程ID和新的权限;(3)修改目标进程的权限为用户指定的权限。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文件加密(1)根据实验要求,编写一个文件加密程序,使用Python语言实现,并命名为encrypt.py。

(2)运行encrypt.py,输入要加密的文件路径和密钥。

(3)程序将对目标文件进行加密,并生成加密文件。

(4)运行encrypt.py,输入要解密的文件路径和密钥。

(5)程序将对加密文件进行解密,并还原为原始文件。

2.进程权限控制(1)根据实验要求,编写一个进程权限控制程序,使用Python语言实现,并命名为process_control.py。

(2)运行process_control.py,程序将列出当前系统中所有的进程,并显示其ID和权限。

(3)输入要修改权限的进程ID和新的权限。

(4)程序将修改目标进程的权限为用户指定的权限。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并学习了使用常见的安全技术和工具。

实验3——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

实验3——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

4. 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称取约5.00g试样,置于 250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混匀,慢慢加 入5 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氰化钾溶液, 加水至刻度,混匀,沉淀,静置30min,用干 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备用。
(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碱性洒石酸 铜甲乙液各5.0mL,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 10mL,加入玻璃珠3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mL葡 萄糖标准溶液,控制在2min内加热至沸,趁热 以每2秒l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 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标 准液的总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按下 式计算。
3.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实验材料:苹果 仪 器:分析天平、研钵、电炉、铁架
台、锥形瓶、烧杯、玻棒、容 量瓶、移液管、酸式滴定管。 试 剂:
(1)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 (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 释至l000 mL。
(2)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及 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 ,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 塞玻璃瓶内。
(4)试样溶液测定:吸取5.0mL碱性洒石酸铜 甲液及5.0mL乙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 10mL,加入玻璃珠3粒,从滴定管中加比预测体 积少lmL的试样溶液至锥形瓶中,使在2min内加 热至沸,趁沸继续以每2秒l滴的速度滴定,直至 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体积。同法 平行操作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3)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乙 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l00mL。 (4)10.6%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l0.6g亚铁氰 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至l00mL。 (5)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l.0000g经过 96±2℃干燥2h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 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l000mL。此溶液每毫 升相当于1.0mg葡萄糖。

实验3线性网络定理

实验3线性网络定理

有源单口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
测量等效电阻 方法二:测出有源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 UOC后, 在端口接一负载电阻RL ,然后再测出负载电阻的 端电压 URL,则入端等效电阻为: R0 =(UOC/URL-1) RL
实验内容
1. 戴维南等效电源参数的测量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用万用表测量网络ab端的开路 电压Uoc和短路电流 Isc,1K电阻接于ab端测电压 URL,记录结果在下表中,用两种方法计算R0,并与理 论值进行分析,分析误差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时应合理选择仪表及其量程。
(2)实验中,若出现独立电压源置零的情况,可 用一根短路导线代替电压源置零,不可将提供的 电压源短接。 (3)若用万用表直接测量R0 、RL 时,网络内的 独立源必须置零,以免损坏万用表。 (4)自主设计实验时,应先估计及确定所设计电 路等效参数的合理范围。
有源单口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
1. 测量开路电压 当电压表内阻比被测单口网络内阻大很多,可直 接用电压表或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 2. 测量等效电阻 方法一:开路短路法测 R0 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短路电 流,则等效电阻为:R0 =Uoc/Isc 这种方法最简便,但如果单口网络内阻很小,将 其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
实验三 线性网络定理
练习设计实验电路和拟定实验步骤 学会几种测量等效电源参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一)

叠加定理: 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中的电流(或电压)等 于电路中各个独立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电路 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所谓一个电 源单独作用是指除了该电源外其他所有电源的作 用都去掉,即理想电压源所在处用短路代替,理 想电流源所在处用开路代替,但保留它们的内阻, 电路结构也不作改变。

完整版试验三人体感知特性试验=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完整版试验三人体感知特性试验=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实验三人体感知特性实验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信息,通过测试人对声、光、图形等反应时间来验证人的感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反应时,是指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的时间。

反应时分为3类,即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者做出的反应也只有一个,并且二者都固定不变,这种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叫做简单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者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哪一次出现哪个刺激被试者事先并不知道,该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但要求被试者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一个固定的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反应,此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辨别反应时。

通过对声、光的简单反应时间测定并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来验证人体感知特性的部分影响因素。

实验三-1视、听觉刺激反应时测试一、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用于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时间的研究。

通过测试人的视觉通道受光刺激的反应快慢,测定听觉通道受声音刺激的反应快慢,以及人对声音及光刺激作出反应的准确性,研究影响人的反应时与准确性的因素。

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中,反应时间参数可用于人机系统的设计,合理设计人机界面,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失误。

也可以用于汽车驾驶员、运动员等心理培训。

掌握各种反应时的测试方法,进一步认识反应时及各种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理解各种刺激量性质对反应时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感觉器官从刺激呈现开始感受,经神经系统传输、加工和处理,传给肌肉而作用于外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其总和就是反应时间,简称“反应时”。

当被试做简单反应测验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动作的手指,当刺激来到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反应时间就快。

当被试做辨别和选择反应实验时,需要有更多神经通路接通的准备,这时被试辨别、选择时间增加,同时其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会产生焦虑、怀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所以反应时间就会延长。

实验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

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①按要求组装器材。

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②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重复实验两次。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④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⑤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123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补充】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

【考点方向】实验剖析1、光的反射定律是:“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2、显示光路: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烟雾等手段显示光路。

3、验证共面: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探究等角: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

5、光路可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

6、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实验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实验

实验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实验

实验三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学习使用万用表。

二、实验原理
第二定律(回路电压定律KVL ):沿着任一个闭合回路绕行一周电路中各元件上电压降的代数和恒为零,即:0=∑U 。

说明:在分析和计算电路时,按选定的回路绕行方向列方程,若所得的值为正值时,则表明实际的电流方向和电压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一致,若为负值则相反。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
1.电子技术实验台。

2.电阻三个。

3.连接导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图13-1中:E 1—12V ,E 2—5V
1.看懂原理图3-1后,按照实验接线图将所有实验的仪器仪表及电器元件接到综合实验板上,请老师检查。

E 2
图3-1 实验原理图
2.用万用表测量回路各点(元件上电压)的电压值及E 1、E 2,并记入表3-1中。

表3-1
五、填写实验报告
1.用实验测得各支路电压值和计算的理论值,填入表3-1中。

2.实验测的各值进行比较。

3.计算各回路压降值的代数是否为零。

六、注意事项
1.测量与计算。

2.计算过程要有简单的运算过程。

3.电源正负极不能短路。

b
c。

光纤通信实验3

光纤通信实验3

∆U
2 ∆U U
∆T
2U
U − 2 ∆U 眼开启度 U
交叉点发散度
∆T T
眼图是由各段码元波形叠加而成的,眼图中央的垂直线表示最佳抽样时 刻,位于两峰值中间的水平线是判决门限电平。在无码间串扰和噪声的 理想情况下,波形无失真,“眼”开启得最大。当有码间串扰时,波形 失真,引起“眼”部分闭合。若再加上噪声的影响,则使眼图的线条变 得模糊,“眼”开启得小了,因此,“眼”张开的大小表示了失真的程 度。由此可知,眼图能直观地表明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可评价一个 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优劣。另外也可以用此图形对接收滤波器的特性加 以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和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 (1)眼图张开的宽度决定了接收波形可以不受串扰影响而抽样再生的 时间间隔。显然,最佳抽样时刻应选在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2)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系统对定时抖动(或误差)的灵敏度,斜 边越陡,系统对定时抖动越敏感。 (3)眼图左(右)角阴影部分的水平宽度表示信号零点的变化范围, 称为零点失真量,在许多接收设备中,定时信息是由信号零点位置来 提取的,对于这种设备零点失真量很重要。 (4)在抽样时刻,阴影区的垂直宽度表示最大信号失真量。 (5)在抽样时刻上、下两阴影区间隔的一半是最小噪声容限,噪声瞬 时值超过它就有可能发生错误判决; (6)横轴对应判决门限电平。
三、实验原理
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是指在保证一定的误码率前提下,光接收机所 允许接收的最小光功率。灵敏度的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光接收机灵敏度主要决定于光接收机内部噪声(光检测噪声和前 置放大器噪声)。光接收机内部噪声是伴随光信号的接收检测与 放大过程产生的,它使接收机最小可接收平均光功率受到限制, 即它决定了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6.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 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 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减少衰减量),直至在一定调节范围内,误码状 态一直显示为“正常”。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7. 按“返回”键,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刷新误 码仪,此时误码状态应该一直显示为“正常”。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 增加衰减量,即使进入光收端机的光功率逐渐减小,出现误码率或者误 码率逐渐增大。当误码率达到时,误码状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 “误码”。此时可以反调衰减器减少其衰减量,在误码状态切换点停止 调节,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8. 断开光接收端机,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in(dBm),即为 此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注意操作过程中,不可改变可调衰减器状态。 9.重测量结构连接,重复步骤6、7,刷新误码仪。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 减小衰减量,使进入光收端机的光功率逐渐增大,出现误码率或者误码 率逐渐增大。当误码率达到时,误码状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误 码”。此时可以反调衰减器增大其衰减量,在误码状态切换点停止调节, 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断开光接收端机,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ax(mW)。 10. 算出此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D; 11. 关闭系统电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系统的概要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例描述方法;2、掌握系统用例活动框图的建立;3、掌握简单用户需求文档的编写;二、实验要求:1、使用word根据给定的用例描述规格说明样式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用例模型中的主要用例进行详细描述;2、对用例详细描述中的事件流进行分析,使用rose建立用例的活动框图;3、根据用例框图;用例子详细描述和用例的活动框图编写一份简单的用户需求文档;三、预备知识:1、UML用例图简介首先看一下UML用例图的概念,它主要用来图示化系统的主事件流程,它主要用来描述客户的需求,即用户希望系统具备的完成一定功能的动作,通俗地理解用例就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所以是设计系统分析阶段的起点,设计人员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创建和解释用例图,用来描述软件应具备哪些功能模块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用例图包含了用例和参与者,用例之间用关联来连接以求把系统的整个结构和功能反映给非技术人员(通常是软件的用户),对应的是软件的结构和功能分解。

用例是从系统外部可见的行为,是系统为某一个或几个参与者(Actor)提供的一段完整的服务。

从原则上来讲,用例之间都是、并列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包含从属关系。

但是为了体现一些用例之间的业务关系,提高可性和一致性,用例之间可以抽象出包含(include)、扩展(extend)和泛(generalization)几种关系。

2、Visio画UML用例图步骤:(1)在“文件”菜单上,依次指向“新建”、“软件”,然后单击“UML模型图”。

(2)在“模型资源管理器”的树视图中,右击要包含用例图的包或子系统,再指向“新建”,然后单击“用例图”。

visio 用例图此时会出现一个空白页,而且“UML用例”模具也会显示在最顶部。

工作区将“用例”显示为水印。

树视图将添加一个表示该图表的图标。

注释:如果看不见树视图,请在“UML”菜单中指向“视图”,然后单击“模型资源管理器”。

(3)将“系统边界”形状拖到绘图页上。

使用系统边界形状在用例图中指示系统边界。

Visio画UML用例图时要从“用例”模具中将“用例”形状拖出并放在系统边,然后将“参与者”形状拖到系统边界外。

使用用例形状,使用参与者形状。

(4)使用“通信”形状指出用例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通信形状,指出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

(5)Visio画UML用例图时需要通过“使用”和“扩展”形状,指出用例之间的关系。

指出两个用例之间的使用关系,指出两个用例之间的扩展关系(6)双击任意形状(“系统边界”形状除外),打开其“UML属性”对话框,您可以在其中添加名称、特性、操作和其他属性。

(7)保存该图表。

3、用例描述规格说明样式:用例名称:描述:标识符:uc1优先级:角色:(Time,reader)前置条件:主事件流:1.2.其他事件流:A1:A2:后置条件:特殊需求:4、需求说明书样式。

1.引言1.1编写目的说明编写这份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说明:a.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c.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1.3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列出用得着的参考资料,如: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2.任务概述2.1目标叙述该项软件开发的意图、应用目标、作用范围以及其他应向读者说明的有关该软件开发的背景材料。

解释被开发软件与其他有关软件之间的关系。

如果本软件产品是一项独立的软件,而且全部内容自含,则说明这一点。

如果所定义的产品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应说明本产品与该系统中其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使用一张方框图来说明该系统的组成和本产品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和接口。

2.2用户的特点列出本软件的最终用户的特点,充分说明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以及本软件的预期使甩频度。

这些是软件设计工作的重要约束2.3假定和约束列出进行本软件开发工作的假定和约束,例如经费限制、开发期限等。

3.需求规定3.1对功能的规定用列表的方式(例如IPO表即输入、处理、输出表的形式),逐项定量和定性地叙述对软件所提出的功能要求,说明输入什么量、经怎样的处理、得到什么输出,说明软件应支持的终端数和应支持的并行操作的用户数。

3.2对性能的规定3.2.1精度说明对该软件的输入、输出数据精度的要求,可能包括传输过程中的精度。

3.2.2时间特性要求说明对于该软件的时间特性要求,如对:a.响应时间;b.更新处理时间;c.数据的转换和传送时间;d.解题时间;等的要求。

3.2.3灵活性说明对该软件的灵活性的要求,即当需求发生某些变化时,该软件对这些变化的适应能力,如:a.操作方式上的变化;b.运行环境的变化;c.同其他软件的接口的变化;d.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e.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对于为了提供这些灵活性而进行的专门设计的部分应该加以标明。

3.3输人输出要求解释各输入输出数据类型,并逐项说明其媒体、格式、数值范围、精度等。

对软件的数据输出及必须标明的控制输出量进行解释并举例,包括对硬拷贝报告(正常结果输出、状态输出及异常输出)以及图形或显示报告的描述。

3.4数据管理能力要求说明需要管理的文卷和记录的个数、表和文卷的大小规模,要按可预见的增长对数据及其分量的存储要求作出估算。

3.5故障处理要求列出可能的软件、硬件故障以及对各项性能而言所产生的后果和对故障处理的要求。

3.6其他专门要求如用户单位对安全保密的要求,对使用方便的要求,对可维护性、可补充性、易读性、可靠性、运行环境可转换性的特殊要求等。

4.运行环境规定4.1设备列出运行该软件所需要的硬设备。

说明其中的新型设备及其专门功能,包括:a.处理器型号及内存容量;b.外存容量、联机或脱机、媒体及其存储格式,设备的型号及数量;c.输入及输出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联机或脱机;d.数据通信设备的型号和数量;e.功能键及其他专用硬件4.2支持软件列出支持软件,包括要用到的操作系统、编译(或汇编)程序、测试支持软件等。

4.3 接口说明该软件同其他软件之间的接口、数据通信协议等。

4.4控制说明控制该软件的运行的方法和控制信号,并说明这些控制信号的来源。

四、实验内容(示例模板: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以图书管理系统为例,根据系统各个主要功能的用例图,利用visio 绘制画出系统的整体用例图;并根据用例框图,用例详细描述和用例的活动框图编写一份简单的用户需求文档。

1、系统功能分析一个典型的图书管理系统应包含图书信息管理、借阅信息管理、读者信息管理三部分数据管理,其中图书管理员可实现如下操作:(1)增加、删除图书;(2)增加、删除读者;(3)借出、归还图书记录;(4)查询读者信息、图书信息;普通读者可以实现如下操作:(1)修改个人信息(如登陆密码,或其他个人信息等)(2)查询个人借阅信息和检索图书;如下图1示,简要的表达了上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图1 图书管理系统整体功能图示2、图书管理系统重要用例的实现下面将对图书管理中常见的借书、还书、新增入库书、注销图书、新增读者、删除读者等典型的用例进行详细描述,并给出用例图。

(1)借阅图书用例借阅图书用例描述从图书馆借阅图书,是图书馆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

在图书馆里系统的建模过程中,将这一行为抽象为一个用例。

在不考虑软件的具体实现细节基础上,给出如下的用例描述。

Use Case 名称借书 执行者读者 前置条件读者通过系统验证后,成功登陆借阅系统 事件流 A .输入读者的借阅证号;图 书 管 理 系 统图 书 借 阅 管 理 读 者 信 息 管 理 书 籍 信 息 管 理借 出超 期丢 失 增 加 读 者 删 除 读 者 新 书 入 库 注 销 图 书 正 常 归 还若输入不正确,则提示“您输入的借阅证号码有误,请重新输入!”输入正确,则提示“请您输入您的密码!”B.输入借阅证密码;若输入不正确,则提示“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成功登陆系统后,显示读者已借阅图书信息,提示超期未归还的图书;C.输入要借阅图书的编号;若读者已借满,提示“您已借满,请先归还部分图书再来借,谢谢!”若读者可以正常借阅,提示“您确定要借阅这本书吗?是,请点确定!”D. 读者点击“确定”,借阅证号增加一条借阅信息记录;读者点击“放弃”,回到步骤C.重新选择图书;E. 借阅完成,点击“退出”,退出系统。

后置条件读者成功借阅图书,图书管理系统保存借阅记录并修改库存图书数量,读者借出数量。

●借阅图书用例图根据的用例描述,画出借阅图书用例图,见图2。

图2 借阅图书用例图(2)归还图书用例●归还图书用例描述如同借阅图书一样,归还图书同样是图书馆的一项业务,将其抽象为一个用例,并对此用例的外部实现过程进行描述。

Use Case 名称还书执行者读者前置条件读者通过系统验证后,成功登陆借阅系统事件流A.输入读者的借阅证号;若输入不正确,则提示“您输入的借阅证号码有误,请重新输入!”输入正确,则提示“请您输入您的密码!”B.输入借阅证密码;若输入不正确,则提示“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成功登陆系统后,显示读者已借阅图书信息,提示超期未归还的图书;有超期未还的图书,调用“计算超期罚款金额”丢失图书,调用“计算丢失罚款金额”C.输入要还的图书编号;若输入错误,提示“您未借阅该图书!”若输入正确,提示“您确定要归还这本书吗?”D.读者点击“确定”,读者借阅的图书信息记录消失;读者点击“放弃”,返回到步骤C.E.完成还书,点击“退出”,退出系统;后置条件若读者成功完成还书,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删除借阅记录,并修改图书库库存图书数量和读者借出数量。

归还图书用例图基于的用例描述,画出其用例图,见图3示。

图3 归还图书用例图(3)新增入库图书用例●新增入库图书用例描述:图书馆里的图书根据馆藏需求进行更新是一项日常业务,因此在设计图书管理系统时,也要为此设计用例。

Use Case 名称新增图书入库执行者管理员前置条件管理员成功登陆图书管理系统的书籍信息管理子系统事件流 A.点击“新增”;B.登记图书的信息,作者,出版社;C.给图书进行编号,并记录条形编码信息;D.张贴“条形码”;E.检查图书编号是否入库;F.完成,退出系统。

后置条件新增图书入库成功,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图书信息。

●新增入库图书用例图基于的用例描述,画出用例图,见图4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