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_马中红

合集下载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为了提高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探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多元表现形式。除 了对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等表面现象进行研究,还应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其他 方面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全貌。
2、引入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除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还可以借鉴文 化研究、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更科学地分析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 及反思
目录
01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 概述
03 三、反思与建议
02
二、国内网络青年亚 文化研究现状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作为一种新 兴的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文化的概念和背景,分析国内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5、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青年亚文化将会不断拓展和深化。年 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探索也将不断深入,从而推动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6、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 任
随着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将不断 提高。网络青年亚文化将会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从而为社会发展做 出积极贡献。
3、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在网络时代,年轻人更加注重社交和人 际关系,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子。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4、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网络青年亚文化也将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在符号表达时所呈现的“新风格化”层出不穷,其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隐匿其中。

若从符号意义上来看,青年网络亚文化可理解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以此与传统观念范式“沟通”。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可视为研究这类“新风格化”的重要切入点,重视他们的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青年不同于上一辈困顿于温饱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成长的命题,由此,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亚文化现象。

“亚”即“次”,是基于主流、主体之外的次属地位[1]。

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中才有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是高校青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需将其作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生存样式进行科学理解。

1.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2]。

他们活跃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B 站、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形式多样,以恶搞、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文、网络红人、洗脑神曲等方式集结最为常见。

其更迭速度较快,少则月余,多则一两年就会被新的网络文化热点所替代,传播规律呈现出“偶然出现—风靡网络—日渐淡化—被人遗忘”的模式。

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必然会被超出亚文化范围的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

例如,网络综艺《奇葩说》,当前仍保有“奇葩”“敢说”等风格化的亚文化特征和精神层面的符号,但通过对题目、观点的引导,控制选手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最终既有保留又接受引导,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协商,达成双方的平衡,收编融合,实现双赢[3]。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亚文化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亚文化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用语、梗、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它们的产生和传播方式通常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等途径。

这些网络亚文化不仅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入手,探讨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网络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上个月还未曾听说的网络用语,这个月却已经成为了所有年轻人必备的“标配”。

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形式,网络亚文化的更新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简直可以用“瞬息万变”来形容。

从“晒猫”,到“666”,再到“随便”、“苟利国家生死以”,网络亚文化披着时尚的外衣,以幽默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成为年轻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

通过使用网络亚文化中的网络用语、梗、表情包等,大学生们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打破尴尬和隔阂。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亚文化可以增添乐趣,使得人际交往更加愉快。

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同一种网络用语,分享同一个梗或表情包时,他们会因为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而感到彼此之间更加亲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减少个体之间的孤立感。

网络亚文化还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些网络亚文化中的流行语或梗往往来自于某些特定的事件或社会现象,它们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也会影响到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

当大学生们不断接触到一些带有特定情感色彩的网络亚文化时,他们可能会对这种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影响也并非都是积极的。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摘要】网络新媒体、青年亚文化的迅猛发展,影响着现在青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文化以特殊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

当代青年亚文化有着娱乐性和批判性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存在,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事物有多元化的诉求和自身复杂的心态,青年群体的外在表现是在狂欢中放逐自己,它的内在精神确是在批判中构建,这种形式不利于青年群体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建立多元的引导方法和分级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一、在狂欢中放逐是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外在气质(一)青年在娱乐狂欢中逃离主流文化的规律。

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渗入到文化结构中,以它独特的风格形成了文化形式。

青年亚文化真实反映了这些群体对文化的诉求和态度,使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关系,青年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流文化。

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的压力有很多,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压力无处不在,这些压力让他们变得焦虑不安。

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就不同了,青年都罩着一层面具,没人会摘下他们的面具,在网络世界里,青年是自由的,他们隐藏在面具后,毫无顾忌的在论坛、贴吧等平台发表这自己的言论,利用图片,影像等工具进行着网络文本的传播,他们制造网络热点和跟着网络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集体狂欢的效果。

他们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的翱翔,成为现实生活中自己不敢成为的人。

用文字释放自己的不满,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也发泄了自己的情感。

他们在自娱娱人的过程里放纵自己,躲避着社会的规则,逃离现实社会的压力。

(二)青年在娱乐狂欢中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

青年群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乐于尝试新事物,有强大的探索欲。

但是在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是否正确的迷茫感,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而其他人认可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效应,强化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有一种说法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青年亚文化和这个类似,是一群兴趣或其他方面有共鸣的青年自发聚集,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

马中红:青年不仅代表未来,而且代表当下

马中红:青年不仅代表未来,而且代表当下

马中红:青年不仅代表未来,而且代表当下马中红:青年不仅代表未来,而且代表当下□高琪实习生胡单芳文姚永强摄马中红,苏州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导。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告研究所所长。

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主要学术成果有《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权力话语研究》《COSPLAY,戏剧化的青春》《广告文案创意新论》《东西方比较文学史》(第一副主编)等专著,主编“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丛书”、《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等。

今年7月,苏州大学马中红、陈霖两位教授主编的《网络那些词儿》在江苏书展上亮相,引起读者的热情追捧。

同时推出的还有马中红主编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的成果再次集中展示在公众面前。

这个以马中红为首,成立才两年多的研究中心,以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形象、新颖而接地气的研究成果,让学术研究呈现出贴近青年、贴近大众的生动面貌。

2012年,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时,马中红和她的团队曾经推出一套“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丛书,内容包括COSPLAY、黑客、恶搞、御宅族、网游、拍客、迷族,这些内容让年轻人感到亲切,让大众好奇,让学界耳目一新。

时隔两年,他们又开始了更新更酷的研究:耽美同人创作、亚新闻、网络逛街、微博、越狱族、网络涂鸦、网络球迷以及网络字幕组,甚至还有占星文化。

年轻人所热衷的一切,你不了解的、不以为然的,都有可能进入他们的学术视野。

马中红说,只有先了解年轻人,才能理解他们,才能与他们对话和沟通。

从什么时候起,青年这个群体,成了主流眼中的非主流,青年这个词,从充满正能量,变得无可奈何?马中红和她的团队所做的事,他们研究的意义,也许不止于学术,包容、理解、对话,应该是我们对青年的态度,也应该是我们对世界、对一切异类的态度。

从学术角度关注年轻人如今如何表达自己,很有意义苏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怎么对它产生兴趣的?马中红:比较偶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互联网以其无处不在的优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深入普及,网络亚文化在年轻人中也逐渐引起了关注。

网络亚文化通常指的是一些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特定群体所共同喜爱和推崇的文化,例如二次元文化、鬼畜文化等。

这些网络亚文化在特定时间内在网络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流行度,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正面意义和积极价值,但与此同时,也不乏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网络亚文化可以带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在网络亚文化中,可以广泛交流思想、观点,交流知识学问,沉淀来源于现实中的丰富的适用于特定领域的传统文化,并获得丰富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网络亚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反抗和唤醒意识的方式。

例如,在二次元亚文化中,许多年轻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认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主流文化和常规价值观的存在,而这不仅可以开拓个人的思维和视野,也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和批判。

然而,网络亚文化也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异常和极端的思想和言论,往往会对年轻人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在某些理论中,一些追随者可能因为追求“女权主义”、“反性别歧视”和“反优越主义”而强烈反对男性、白种人等社会群体,这种想法极易造成混乱和冲突。

同时,在网络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以虚假内容为主要特点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把芝麻大事夸大成棒球与篮球,会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偏差。

不过,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结合更多的社会体验和实践,认清网络亚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性和不能被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时刻保持对于网络信息的警醒和防范意识,以防止一些极端的思想和言论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响。

总之,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也是思想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和认识网络亚文化是必须的,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了解文化,还可以为他们的心灵教育和精神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青年亚文化日益蓬勃发展,涵盖了音乐、时尚、游戏、追星等多个领域。

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在互联网上接触、参与和传播青年亚文化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隐忧。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其思想和行为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为建立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越发凸显,这不仅关系到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对于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看待和使用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亚文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未来走向。

了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深入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教育、管理和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促进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的意义非常重大,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亚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群体和行为,它既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补充和扩展。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下面将对其进行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源于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他们通过快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子群体,如宅文化、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等。

这些子群体具有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网络亚文化具有较高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覆盖范围。

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网络亚文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大量的人群,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社会其他群体,都可以接触到并受到其影响。

网络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亚文化中,并与其他群体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基于兴趣的社交方式使得网络亚文化得以迅速扩散并影响更多人。

网络亚文化的产生还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变革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诸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亚文化得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也使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和休闲选择。

互联网上的各种娱乐内容,如网络游戏、网络音乐、ACG等,满足了大学生对多样化娱乐需求的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强调个性、独特和多元化,这种价值观也会渗透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他们更加开放、包容,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度更高。

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机会。

在网络亚文化圈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对于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亚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沉迷于网络亚文化可能导致学业和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亚文化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网络流行语、网络追星文化、虚拟角色文化、网络游戏文化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亚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网络亚文化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

网络亚文化是年轻人在网络上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来源于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追求新鲜感的需求。

在网络亚文化中,流行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往往源于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传遍整个社交网络。

网络亚文化还包括了追星文化,年轻人通过追逐自己喜欢的明星,在网络上与其他粉丝进行交流和互动。

虚拟角色文化是网络亚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虚拟角色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存在,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虚拟角色,并与其他玩家进行互动。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娱乐和放松的方式。

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亚文化中的流行语、梗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使得生活更加有趣。

大学生还会通过参与追星文化和虚拟角色文化来获得乐趣和满足。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社交平台,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但这也可能会削弱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和面对面的沟通能力。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存在一些极端和偏激的观点,在大学生接触到这些观点的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影响。

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的态度和管理。

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有着复杂的态度。

一方面,他们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网络亚文化的集体创造者之一,他们对网络亚文化十分熟悉和喜爱,并且积极参与其中。

大学生也意识到网络亚文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亚文化,同时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网络时间和行为。

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作者:王诗译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8期摘要:一百多年来,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使很多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50年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国的前提必须是文化要强要有自信。

中国文化是中国境内多民族文化融合了几千年并吸收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长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青年应该真正读懂中国文化。

这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所必须要有的前提。

本文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自身仅有的学习经验分析了我国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仅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文化;研究现状;反思1引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青年文化研究既包括对青年群体采用文化研究方式进行的研究,强调文化研究作为方法论,其最终指向为文化研究;也包括对于青年文化这一对象的整体研究,强调青年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指向为青年研究。

2青年文化的功能表现2.1导向功能青年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青年在青年文化所标示的价值体系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青年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风向标。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青年正处于少年与成年的中间阶段,与少年相比,青年面临更多的压力和选择;与成年人相比,青年要面对更多的困惑和迷茫。

青年的选择几乎涵盖他们所有的生活领域,无论是学业选择、职业选择、婚姻选择,还是人格选择、信仰选择、道德选择、生活方式选择等,都渗透着青年文化因素,建立在青年文化的价值体系上,受到青年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2调节功能青年面临升学、就业、婚姻等种种压力,他们不愿向家长和教师吐露心声,往往选择同辈群体作为倾诉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文化是一种同辈文化,它是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构成的一种亚文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疏解,很容易引发心理或精神疾病。

青年文化中同辈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青年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青年的困惑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解答,避免或者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亚文化作为网络世界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亚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对他们的生活、思维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娱乐和放松的方式。

网络亚文化以幽默、夸张、创新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年轻人对于娱乐和解压的需求。

在社交网络上流行的梗和表情包,通过幽默和夸张的形式传递情感,让大学生可以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放松。

网络亚文化还提供了各种有趣的网络游戏、追番等娱乐内容,让大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冒险,增加了他们的娱乐选择和享受方式。

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创造了表达自我的空间。

随着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兴起,大学生可以通过发布博客、微博、短视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内心感受。

网络亚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通过参与网络亚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大学生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网络亚文化还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引导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网络亚文化中流行的社会现象的调侃和讽刺,让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

网络亚文化中融入的一些人文关怀和社会公益的内容,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网络亚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捷性,也容易使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消极思想影响到大学生。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亚文化的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正确对待网络亚文化的内容和信息。

网络亚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和放松的方式,创造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引导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亚文化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正确对待其中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网红”亚文化研究综述

“网红”亚文化研究综述

“网红”亚文化研究综述作者:张瑞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0期摘要:新媒体的多元发展为网络亚文化提供多元驱动力,网红群体与新媒介技术的深度结合为创造出对青少年更新鲜更具有吸引力的亚文化呈现方式。

不“网红”为了博出位,增加流量,采用另类的方式引导亚文化从无中心、无经济、自发性向经济性、有中心,以及主动诱导性的转变。

正确看待网红驱动下的亚文化,批判借鉴,梳理国内外网红与亚文化的起源,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红;网络亚文化;青少年;价值观一、基于网红热潮下的亚文化发展及研究国内研究现状2016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题工作以来,学术界不断加强对网络文化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作用影响的以及对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的方面的研究。

截止2019年11月,在国内知识资源总库中,关于亚文化的文献有超过1万篇,以网络亚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有600篇,而以网红与亚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15篇。

我国关于亚文化的研究起源与20世纪80年代中西方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交流逐渐频繁,因此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从国外社会学转译到中国,早期亚文化的研究状态属于向西方学习的景象,这一时期的亚文化研究普遍将亚文化视为“舶来品”。

[1]我国真正开始研究亚文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如马中红(2011)研究的亚文化的最大亮点是把青年亚文化纳入了主流话语的范围之内。

杨鹏(2006)《网络文化与青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1997年网络的逐步发展,网络亚文化的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时期的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幽默段子、网络恶搞等等。

杨鹏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网络文化从属于青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在互联网交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蕾、许慧文(2017)从网络亚文化在新媒体的平台传播的风格和转型的视角,提出网络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弱抵抗性。

王夫营、谭培文(2017)从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入手,从改善教育民生需要、构筑网络阵地、畅通对话渠道、完善监管四个方面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势

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势

Convergence, Fragmentation and Visibility: N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Youth
Subculture
作者: 马中红[1];胡良益[1]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青年探索
页码: 18-2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文化互嵌;分歧极化;性别可见
摘要: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络青年亚⽂化研究现状及反思国内⽹络青年亚⽂化研究现状及反思作者:马中红来源:青年探索上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互联⽹的快速普及,中国青年⽂化开始呈现撕裂状态。

⼀⽅⾯,认同和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化依然在传统媒体和校园盛⾏,另⼀⽅⾯,更多新的亚⽂化现象在⽹络媒体的助推下恣意⽣长,从⽽使青年亚⽂化成为中国本⼟⽹络世界最活跃、最具⽣命⼒的⽂化景观。

但纵观⼗多年来⽹络青年亚⽂化的研究,我们不⽆惊诧地发现,与⽹络世界⽅兴未艾的青年亚⽂化现象相⽐,学术研究的落后⼗分明显,现有的⼀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狂躁虚⽆”的时代病,满⾜于浮光掠影式的轻浅叙述,⽽鲜见发⼈深思之作。

可以说,⽹络青年亚⽂化已经盛装开演,⽽与之对应的研究还只是撩开了帷幕,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亟需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

⼀、⽹络青年亚⽂化现象及研究概览我们以期刊⽹为研究对象,以“青年亚⽂化”为关键词进⾏第⼀次搜索,以“⽹络”为第⼆关键词在结果中再次搜索,⼜以“⽹络⽂化”为关键词做更⼤范围的搜索,并从中筛选与“⽹络青年亚⽂化”相关的⽂章,有近百篇。

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络青年亚⽂化研究始于1997年,标志性的事件有⼆:其⼀,按⽉出版的《⽹上⽣活》(《Internet&Intranet》)杂志,作为互联⽹杂志在全国率先出版,但当时因为没有刊号,只作为《中国计算机⽤户》的刊中刊发⾏,直⾄2000年易名《数字世界》才正式出版发⾏。

《⽹上⽣活》杂志象征性地开启了中国互联⽹⽣活⽅式之门。

其⼆,是年,⼀些早期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和出版。

既有从事互联⽹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技术精英们撰⽂介绍西⽅互联⽹中的⼀些⽂化现象,譬如⿊客亚⽂化、⽹络技术新语⾔等,也有学者开始对国内⽹络与青年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卫对1995年开通的“瀛海威时空”⽹络⽤户进⾏实证调查,其研究成果《百姓、青年与⽹络》⼀⽂1997发表于《青年研究》期刊,这是国内较早通过调查表明青少年是⽹络⽤户的主体,具有实验性质。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亚文化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进行表达和传播。

它以独特的语言、符号和行为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本文将探讨网络亚文化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亚文化逐渐兴起,并且迅速扩散和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

这些网络亚文化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

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自由发布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与其他人互动和交流。

常见的网络亚文化包括二次元文化、梗文化、表情包文化等。

这些亚文化拥有独特的标识符和符号,成为年轻人交流和认同的重要方式。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

通过网络亚文化,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作、转发和评论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

这种表达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网络亚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行为习惯。

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逐渐被网络亚文化所替代。

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亚文化进行交流和表达。

他们习惯于使用特定的网络用语、表情符号和梗来进行沟通。

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习惯,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群体。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有所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流行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会渗透到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

网络亚文化中流行的拜金主义、娇生惯养等观念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网络亚文化还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产生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迅速变化和创新性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网络亚文化形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

在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群体,他们以特定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

而这些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及其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体验。

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阶段,他们需要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而网络亚文化正是一个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和获取新知的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加入特定的网络群体,如游戏群、音乐群等,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了解到更多的新事物和新理念。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网络亚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交发展。

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便利、开放的平台,使得大学生可以与全国甚至全球的人进行交流。

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背景的人,从而拓宽自己的社交圈,结交更多的朋友。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网络亚文化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形态,其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和创新。

大学生在参与到这些网络亚文化中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新的创意和创新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和分享,展现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从而获得认可和肯定。

这种积极的体验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精神,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络亚文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存在导致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亚文化中,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

网络亚文化中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网络上存在一些低俗、暴力、淫秽的内容,如果大学生过于接触和模仿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出现偏差。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网络青年亚文化引导的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网络青年亚文化引导的对策研究
召 2016 年 12 月 7日 8日 开 的 全 国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会 议 上 指 出 :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做 人 的 工 作 , 必 须 围 绕 学 生 、 关 照 学 生 、 服 务 学 生 , 不 断 提 高 学 生 思 想 水 平 、 政 治 觉 悟 、 道 德 素 质 、 文 化 素 质 , 让 学 生 成 为 德 才 兼 备 、 “Web2 0 ” , 再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才 。 ”从 “Web1 0 ”到 略 , 可 以 说 互 联 + ”战 到 今 天 中 国 提 出 的 “互 联 网 网 已 深 刻 改 变 了 我 们 所 处 的 世 界 , 同 时 也 催 生 了 众 多 与 互 联 网 息 息 相 关 的 文 化 范 式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作 为 社 会 亚 文 化 的 组 成 部 分 , 其 具 有 积 极 的 一 面 , 也 具 有 消 极 的 一 面 , 对 身 处 高 校 内 的 青 年 学 生 群 体 的 思 想 观 念 、 价 值 追 求 、 行 为 方 式 乃 至 政 治 倾 向 产 生 了 深 刻 影 响 。如 何 有 效 引 导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朝 积 极 的 方 向 发 展 , 并 使 其 成 为 大 学 生 愉 悦 身 心 、 开 阔 视 野 、 扩 展 交 际 圈 的 平 台 , 对 于 新 形 势 下 做 好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 创 建 清 朗 的 网 络 环 境 ,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㊀ ㊀

一 、 高 校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的 时 代 内 涵
“ 亚 文 化 ”概 念 的 出 现 可 追 溯 于 在 纽 1944 年 约 出 版 的 《 社 会 学 词 典 》(Dictionary of Sociologry) 词 。20 世 纪 40 年 所 收 录 的 “culturesubarea ”一 代 , 芝 加 哥 学 派 把 “一 切 边 缘 的 、 次 要 的 文 化 , 尤 其 是 “ 越 轨 青 年 群 体 ” 的 文 化 形 态 ” 定 义 为 “ 亚 文 化 ” 。 而 “ 青 年 亚 文 化 ”是 指 在 青 年 群 体 中 存 在 的 , 不 同 于 主 流 文 化 的 价 值 观 念 与 行 为 模 式 , 它 以 显 著 区 别 于 主 流 文 化 的 风 格 和 样 式 表 现 出 来 , 被 社 会 中 处 于 [ ] 着 互 联 网 技 术 的 发 从 属 地 位 的 青 年 所 接 受 。随 展 , “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这 一 概 念 也 随 之 产 生 , 但 大 多 数 学 者 公 认 其 是 一 个 较 难 定 义 的 概 念 。国 内 学 者 马 中 红 对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所 必 涉 的 关 键 词 进 行 了 较 为 准 确 的 提 炼 , 其 用 “青 年 群 体 ” “ 观 点 或 主 张 ”“新 媒 体 ”这 三 个 关 键 词 对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进 行 概 括 , 具 体 可 以 将 “网 络 青 年 亚 文 化 ” 理 解 为 : 是 以 青 年 群 体 为 主 体 , 具 有 “群 体 性 ”

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和引导方式探究

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和引导方式探究

总第495期Vol.495大学(社会科学)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年1月Jan.2021基金项目: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921)。

作者简介:丁威(1993—),男,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和引导方式探究丁威(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网络亚文化的协调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青年主体性的缺失和青年个体发展失衡导致的心理冲突、网络亚文化再演变引发的价值观冲突,应主要从以协调治理思维替代冲突管理思想、从关系本位代替社会本位的范式变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群体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66-02在网络空间中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同时也是新一代青年群体对现实问题和自我心理状态的价值诉求。

网络亚文化由于其内容丰富、载体多元、更新及时和传播较快等特点,容易被青年群体接受和喜爱,对青年群体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网络亚文化的时代特征“亚文化”最早出现在1944年纽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词典》中收录的“culture-sub-area ”。

在芝加哥学派中,一切次要的和边缘的文化,特别是“越轨青年群体”的文化形态,都是“亚文化”。

网络亚文化是有别于主流文化,有着独特审美和价值观的网络中较为流行的时代文化。

它主要存在于青年群体中,与主流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不同,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被社会中的青年群体所接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亚文化也随之产生,对其内涵的准确界定较难。

学者马中红使用了青年群体、观点或主张、新媒体三个关键词语,对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认为网络亚文化就是以青年群体为主体,具有社团性和群体性两个主要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主张,表达方式极易识别,以互联网媒介为传播载体的文化样式[1]。

文化政治成为学术焦点,研究方法亟待与时俱进——2016年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

文化政治成为学术焦点,研究方法亟待与时俱进——2016年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

文化政治成为学术焦点,研究方法亟待与时俱进——2016年
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
马中红
【期刊名称】《青年探索》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
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
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
加以评述和反思.
【总页数】11页(P71-81)
【作者】马中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2012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
2.城市、日常与文化政治——近十年间上海史研究前沿焦点述评
3.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兼及严复对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近代转型的贡献
4.创新研究方法引领学术方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期
刊的责任”研讨会召开5.创新研究方法诠释学术真伪——读《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一书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似是而非的看法,在以网络亚文化现象和个案为阐释对象的文章中得到集中体现。“美眉是网络 亚文化中的亚文化,但全世界的美眉网站恐怕数以万计也不止。”[6“] 数字化的技术浪潮和视觉文化的日益 普及,为 DV 影像的个人化写作插上了起飞的翅膀,青年学会利用手中的 DV 来创造青年亚文化。”[7“] 网 络同居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性吸引为基础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8],研究者们将网络美眉现象、网络同 居、QQ 聊天、DV 拍摄等流行的网络现象直接等同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仿佛这是天经地义似的,根本不去 追问为什么这些网络现象就是网络青年亚文化。
较早试图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定义的李梁曾将“网络亚文化群体”与“网络媒介文化”相提并论,他认 为“前者指按不同年龄、个性、职业、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后者则指传统大众媒介在网 络上进行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在他看来,网络媒介文化是大众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延 伸和替代,是网络空间里最大的文化群体,具有“主流”和“支配性”地位,与此相反,“那些网上参与人数较 少,影响也相对较小的文化群体我们把它称为亚文化群体”[12]。人数的多寡、影响力的大小,成为网络亚文 化群体与网络媒介文化的区别指标,很显然,这样的划分标准具有形而上的偏差。而杨聪认为,文化创造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理论译介与本土研究 ★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与亚文化取向研究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马中红
摘要: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 1997 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
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
我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直至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了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探索,但 还难于应对研究对象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青年亚文化研究本土话语和理论风格的形成,尚需时 日,需要研究者不断付出耐心、艰苦而持续的努力。青年常新,青春常在,捕捉、感受和体验青年亚文化 焕发出的巨大青春热情和生命能量,将是有关青年亚文化研究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之所在。
关键词: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言路;价值取向;理论话语
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780(2011)04- 0005- 07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编号:08BXW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中红,博士,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广告传播批评。
5
《青年探索》
特别策划·青年亚文化研究
2011 年第 4 期·总第 166 期
上世纪 90 年代以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青年文化开始呈现撕裂状态。一方面,认同和追随 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文化依然在传统媒体和校园盛行,另一方面,更多新的亚文化现象在网络媒体的助 推下恣意生长,从而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中国本土网络世界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观。但纵观十多年 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我们不无惊诧地发现,与网络世界方兴未艾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相比,学术研究 的落后十分明显,现有的一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狂躁虚无”的时代病,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轻浅叙 述,而鲜见发人深思之作。可以说,网络青年亚文化已经盛装开演,而与之对应的研究还只是撩开了帷幕, 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亟需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
换言之,在现行的研究中,何为“网络青年亚文化”还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其内涵不明确,外延也 模糊不清。经常被缠绕在一起的概念有“网络文化”、“大众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等。
由于网络兴盛的历史仅十多年,依托此形成的文化形态在界定时也众口不一,如“网络文化就是网络 时代的人类文化”[9],如此宽泛的定义,抹杀了网络文化的特定性。又如“网络文化是指互联网络中以文字、 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10],显 然它又过于狭隘地理解了网络文化的广博性。彭兰指出,网络文化包含了五个基本方面:网络文化行为、 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精神[11],其中,文化行为和文化精神更趋于宏观理 解,而文化产品、文化事件、文化现象则偏向于具体考察。在笔者看来,上述概念的混乱就是由狭义、具体 的层面引发的,大多数不加深究的研究,常常将网民的原创文化产品,诸如文章、图片、视频等随意地归称 为“亚文化”、“大众文化”或“媒介文化”。
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
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
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
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6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俯视角度,试图以更客观更冷静的视角趋近青年亚文化群体以及他们创造的文化。在 此值得一提的是葛涛的博士论文《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文章突破性地使用了网络民族志 研究、内容分析、言词分析等与网络文化行为更贴近的研究方法,对互联网络上既存的“鲁迅迷”、“张爱玲 迷”、“金庸迷”、“王小波迷”四个虚拟社区分别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尽管所用理论囿于大众文化研 究的蕃篱,对网络迷文化的亚文化特性概括也仅仅停留在“抵抗”的单一层面,但是,毫无疑问,其对青年 亚文化不带偏见的正视以及客观细致的研究方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及研究概览
我们以期刊网为研究对象,以“青年亚文化”为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搜索,以“网络”为第二关键词在结 果中再次搜索,又以“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做更大范围的搜索,并从中筛选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相关的文 章,有近百篇。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 1997 年,标志性的事件有二:其一,按月出 版的《网上生活》(《Internet & Intranet》)杂志,作为互联网杂志在全国率先出版,但当时因为没有刊号,只作 为《中国计算机用户》的刊中刊发行,直至 2000 年易名《数字世界》才正式出版发行。《网上生活》杂志象征 性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生活方式之门。其二,是年,一些早期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和出版。既有从事互联网 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技术精英们撰文介绍西方互联网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譬如黑客亚文化、网络技术新语 言等[1],也有学者开始对国内网络与青年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卜卫对 1995 年开通的“瀛海威时空”网络用 户进行实证调查,其研究成果《百姓、青年与网络》一文 1997 发表于《青年研究》期刊,这是国内较早通过 调查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具有实验性质。[2]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一批青年编撰的、 一套八本的《互联网络文化丛书》出版,其中,既有介绍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创世纪— ——从阿帕网到互联 网》和《21 世纪网络生存术》,也有对网络黑客现象介绍的《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对网络时代人类精神 生活方式变化进行描述的《生活在网络中》,以及对媒介传播在网络冲击下的前景进行展望的《孤独的狂 欢—— —数字时代的交流》,等等。
因此,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不仅是青年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其中最具持续性的热点和焦点。 对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近二十几年来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反思,特别是对本土话语建构过程与问题的 关注,既是这项研究事业本身在叙事、阐释、判断等方面的需要,同时更是提升这一研究的理论水准和 学术品位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那些在新技术和新的消费潮流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新现象 的高度关注,反映出研究者理论的敏感性和现实性,而将这种敏感性和现实性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 中去考量并做出相应的理论研判时,则势必显示出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研究共同的特征是从宏观层面、从全球视野介绍网络快速发展将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总体文化 结构产生的革命性变革,尤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的无远弗届。研究成果中,特别关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是 “黑客”和网络新语言,这与研究者队伍中技术精英参与,全球网络技术创新,以及黑客高频活动有着密切 的关系。
1998 年之后,在“政府、企业上网年”活动的推动下,网络使用高速发展,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御宅族、 辣奢族、视觉系、拇指族等网络青年亚文化类型如火如荼,蔚然成风,但是,网络亚文化研究却没有及时跟 上,仅有的几篇文章虽然关注了网络暴力、网上黑帮、追星、网络写作以及 DV 自拍等,但研究者的价值倾 向却惊人一致地指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以及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垃圾、暴力、色情甚至反 动内容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构成的威胁。《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一文认为垃圾信息弱化青少年 的道德意识,网络的形象化妨碍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威胁青少年的 身心健康,由此,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因网络跨文化传播而失范[3]。《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一文也 特别强调,青少年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将受网络色情影响而患上“网络性心理障 碍”,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在增大,而且信息泛滥,还可能使一些青少年成为“数字化人”[4]。《网络暴力与 少年暴力:从涵化理论说起》一文更是认为网络环境将成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 床[5]。网络的反文化现象在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的同时,互联网络本身也不同程度地被“妖魔化”,初露端 倪的本土青年亚文化也被不加区分地盖上了“道德恐慌”的印章。
《青年探索》
特别策划·青年亚文化研究
2011 年第 4 期·总第 166 期
特别策划·青年亚文化研究
主 持 人 田杰(深圳青年学院教授、副院长) 主持人语:
现代社会青年亚文化与技术、消费和全球化等要素紧密连结、纠葛、黏着在一起,已然成为一种对 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特别是文化消费、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产生深刻而持久影响的独特文化景 观。换句话说,青年亚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诸种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在人与技术、消费、日常生活、交往活 动等领域里,显示出巨大的青春热情和生命能量,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 量,构成一种最活跃、最富想象力最具创造力的集体行动或社会动员、社会运动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