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分类

合集下载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范晨菲]指导教师:[杨亚丹]学号:10254006太极拳的流派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

南国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南国太极拳)是以杨少侯吴鉴泉太极为主体,由吴图南创编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发展而来,是吴式太极在南方流传的主要讲求功力和外形优美的一个太极拳支系。

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八卦太极拳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

太极拳分为哪几个流派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多个流派。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太极拳常见的几个流派。

首先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是太极拳流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支。

其动作刚柔相济,发力迅猛,有明显的快慢相间和震脚跳跃等动作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招式复杂多变,注重缠丝劲的运用,强调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关节节节贯穿,螺旋缠绕。

通过这种独特的劲道和身法,使练习者能够在攻防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流派之一。

由杨露禅及其子孙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姿势优美,速度相对均匀,架势高低适中,比较适合大众练习。

其特点是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法的中正安舒,强调虚实分明,以柔克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所创。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小巧紧凑,架势较低,身法严谨,步法灵活。

其注重内劲的蓄发和转换,强调以意行气,以气催形。

在招式上,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小,但内涵丰富,需要练习者用心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所创。

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灵活,开合有致,转换自如。

孙式太极拳强调动静合一,在练习中要求周身协调,一气呵成,体现出了较高的武术境界。

和式太极拳由和兆元所创。

和式太极拳以中正松柔、圆活自然为特点,强调顺遂自然,阴阳平衡。

其动作较为柔顺,注重身体的协调配合和气息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流派外,还有吴式太极拳等其他流派。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各个流派的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动作招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遵循着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精髓,即阴阳相生、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意导气。

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太极拳,其核心价值都在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传承中华文化。

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还能够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概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受欢迎的拳術之一。

它以平和柔和、连贯流畅的动作为特色,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本文将对太极拳进行分类,介绍太极拳的各个派别和流派。

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按照不同的源流、形式和特点,可以分为多个派别和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较为著名的太极拳派别和流派。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最早形态,由陈王廷创立,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动作舒展缓慢,注重气沉丹田,有助于调节呼吸和增强身体柔韧性。

陈式太极拳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形式,老架动作强劲有力,新架动作柔和流畅。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立的,动作简单流畅,动起来时以慢为主,使用者以柔软力道和身体的协调为主要特点。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发力,通过舒展肢体和盘身来练习太极拳的拳法套路。

3.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吴鉴泉所创立,其动作力道柔和,步伐细致。

吴式太极拳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强调动作的细微变化和刻意缓和的动作力度。

4. 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所创,与其他传统太极拳动作形式相比,孙式太极拳动作相对简单明了,注重推手技巧和内家拳法的训练。

孙式太极拳以圆形螺旋动作为其特点,动作流畅、平和。

5. 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是由武志伟创立,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在动作中融入了传统的拳击技巧,更加强调快速而直接的攻击和防守。

武式太极拳用力短促,注重身体的快速爆发力。

太极拳流派的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拥有丰富的流派和发展历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太极拳流派的发展。

1. 北派太极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

北派太极拳在传承中更加注重套路的规范和技术的精细,注重强调太极拳的内在功夫和拳法技巧训练。

2. 南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以福建为中心,注重太极拳的外在功夫和实战技巧。

南派太极拳动作大气磅礴,立足稳健,力道凌厉。

3. 传统太极拳流派传统太极拳流派分布广泛,如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有各自的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以柔和的动作和慢速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练习的运动特点和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柔和缓慢:太极拳强调柔和、柔韧的动作。

动作缓慢,由于动作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尖锐或爆炸性,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

2. 螺旋连贯: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形成一种螺旋的连贯动态。

整个拳路螺旋延续,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臂、左右手相互配合,形成连贯的动态力链。

3. 松紧合一:太极拳要求身体整体放松,但同时也要求肌肉有一定的紧张力,即所谓的松紧合一。

通过调节身体的松紧度,练习者可以有效地运用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

4. 内外相合:太极拳讲究内外相合,即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式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通过精神意念和呼吸的调控,通过松紧合一的身体状态得以表现出来。

外在的形式则表现为动作的柔和流畅和整体的协调性。

5. 动静结合:太极拳既有平和缓慢的慢功夫,又有快速连续的快功夫。

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变化: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念,即事物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变化而存在。

太极拳通过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以意领气: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即通过精神意识的调控来引导呼吸和气的运行。

意识的集中和呼吸的调控可以使身体的内气得到积聚和发散,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3. 松散放松: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松散放松,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松弛和放松状态。

松弛的身体可以减少外界对身体的阻力,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 腰为主宰: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动,认为腰是全身力量的发源地和统一点。

腰部的运动可以带动上下肢的协调运动,形成连贯的力量链。

5. 动静相间:太极拳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

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北京交通大学太极拳课程题目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姓名丁耀宗所在学院运输学院专业班级运输1109班学号 11252086指导教师杨娅丹日期 2012 年 3 月 20 日目录题目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1)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3)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 (3)(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3)(二)运动过程中的要求 (4)二、太极拳的流派 (4)(一)陈式太极拳 (5)(二)杨式太极拳 (5)(三)武式太极拳 (5)(四)吴式太极拳 (6)(五)孙式太极拳 (6)附注 (6)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综合了古今多家拳法的特点,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创编而成。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肘、靠、腿、顾、盼等定为基本13势。

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

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它的健身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还是一项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途径。

经常练习太极拳除可以增强体质外,还对人们的神经、呼吸、运动、消化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①头部: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

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

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

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

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

太极拳的分类及打法

太极拳的分类及打法

太极拳的分类及打法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以及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一、太极拳的分类①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所创。

杨露禅,是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但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需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②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创。

武禹襄,是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其拳“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③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

拳术风格松静自然、架势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人称“吴式太极拳”。

④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他创编的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⑤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势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的拳法,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即和式太极拳。

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及动作要领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及动作要领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及动作要领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及动作要领二十四式太极拳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以下就是小编介绍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及动作要领,欢迎大家阅读!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 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

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四) 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太极拳八大特点(荟萃内容)

太极拳八大特点(荟萃内容)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2. 什么人最适合练太极拳3. 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哪些二、太极拳的练习姿势三、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1、柔和型
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

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1.2、缓慢性
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一套简化太极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钟,88式太极拳或健身套路,可用15-25分钟,如功夫较深可练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1.3、圆活性
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

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手腰”。

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2、什么人最适合练太极拳2.1、心肺功能薄弱者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肺功能也会随着减弱,心肺功能薄弱容易造成呼吸不顺畅。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可以有效的锻炼到肺部的功能,长时间的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肺活量。

从而起到了防止心肺功能衰弱的作用。

2.2、神经系统衰弱者。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运动方式。

它以柔和、流畅的动作和呼吸配合为特点,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将从运动特点的角度来详细描述太极拳。

1. 呼吸与动作配合:太极拳注重运动与呼吸的配合,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深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气息和气血循环。

在练习过程中,呼吸与动作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使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和调整。

2. 软化力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通过放松身体,使力量变得柔和而有弹性,而不是用肌肉的力量进行抵抗或攻击。

这种软化力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关节和肌肉的受伤风险。

3. 循环运动:太极拳的动作多为循环运动,通过连续的、流畅的动作来练习,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运动和锻炼。

这种循环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的流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身心统一:太极拳注重身心的统一,即通过动作的练习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思维的集中。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和思维要保持平静和稳定,不受外界的干扰,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5. 弹性与爆发力:太极拳的动作虽然以柔和为主,但也包含了一定的爆发力和弹性。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放松和收缩肌肉,灵活运用身体的力量,可以使动作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同时保持身体的柔软和协调。

6. 心身放松: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体的放松。

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动作,可以促使身体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放松,舒缓紧张的情绪和压力,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7. 姿势和呼吸的调整: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姿势和呼吸要保持正确和稳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保持合适的姿势,同时配合深呼吸来调整身体的气息和能量,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8. 以意导动:太极拳强调以意导动,即通过意念来引导身体的运动和力量。

在练习中,要求身体的动作要有意义,不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通过意念来感受和引导身体的运动和力量,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统一。

简述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简述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简述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一、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代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技法特点独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身法、步法、手势等方面来全面详细地介绍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二、基础动作1. 站桩:太极拳的基础动作,通过站立来调整呼吸和体态。

2.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的开场动作,包含了许多基本技法,如“开合”、“缩放”、“沉肩坠肘”等。

3. 分式:分式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分成若干部分进行练习。

通过分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整个动作。

三、身法1. 重心下沉:太极拳要求重心下沉,以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

2. 慢速连贯:太极拳强调慢速连贯,通过缓慢而流畅地运动来调节呼吸和体态。

3. 气沉丹田:太极拳要求将呼吸调整到下腹部,以增强内力和身体的稳定性。

四、步法1. 太极步:太极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通过左右进退、转圈等动作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2. 单鞭步:单鞭步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步法之一,通过前进或后退并伸出一只手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3.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是一种较为高难度的步法,需要练习者掌握平衡能力和灵活性。

五、手势1. 掤:掤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手势之一,通过左右掌心相对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2. 捋:捋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手势之一,通过将手臂从外向内旋转来扭转对方的力量。

3. 按:按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手势之一,通过向下按压对方来消耗其力量。

六、总结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身法、步法和手势等方面的技法特点。

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通过缓慢而流畅的运动来调节呼吸和体态,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一:心静体松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

“心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心静”要求要专心,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心静”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马,否则动作方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心静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心静的前提下用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无一处不松,尽量使身体自然舒展而不僵硬。

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二: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

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三:连贯圆活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

每一势如何起、如何落,要仔细揣摩,到定式时必须意识贯注十分满足,似停非停,这种势与势之间的承接,就称作连贯。

连贯就是要求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折叠地衔接起来,转接处微微贯动,不僵不滞,不能有停顿断续之处。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

它以圆滑、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式为特点,被誉为“长寿拳”。

太极拳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一、太极拳传统分类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古老的一种,由陈王廷所创。

其特点是动作缓慢、轻柔,并注重内功修炼。

2. 杨式太极拳杨氏家族创立了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自然伸展和舒展,动作流畅优美,力度适中。

3. 吴式太极拳吴氏家族所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强调手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协调性。

其动作简洁明快,注重实战应用。

4. 孙式太极拳孙禄堂所创立的孙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更加灵活多变,并且注重身体平衡和呼吸。

二、太极拳现代分类1. 竞技太极拳竞技太极拳是现代太极拳的一种,其规则和比赛方式与其他武术竞技相似。

竞技太极拳注重实战应用和身体的协调性。

2. 养生太极拳养生太极拳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一种运动。

它强调身体的舒展和放松,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等。

3. 太极剑太极剑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它以剑为主要武器,动作轻盈流畅,并注重身体平衡和内功修炼。

4. 太极扇太极扇是以扇为主要武器的一种太极拳变化。

它动作优美、柔和,并注重手臂灵活性和呼吸控制。

三、不同分类之间的区别1. 动作风格不同不同分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动作风格不同。

例如,陈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其动作缓慢、轻柔;而吴式太极拳则注重实战应用,其动作简洁明快。

2. 内功修炼程度不同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但不同分类之间的内功修炼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其内力更为深厚;而杨式太极拳则注重身体的自然伸展和舒展。

3. 运动目的不同不同分类之间的运动目的也有所不同。

例如,竞技太极拳注重实战应用和身体协调性;而养生太极拳则以健康为目的,强调身体舒展和放松。

四、结论总之,太极拳可以分为多个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无论是传统分类还是现代分类,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14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4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太极拳的技击特点王宗岳《太极拳论》被奉为太极拳理论圭臬(guī niè),其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述之初,王宗岳以太极、无极、阴阳三个哲学概念完成了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高度概括。

人被视为一个太极体,无极为虚极静笃状态,太极为欲动未动状态,阴阳为运动分化状态。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合太极,太极归无极——一动一静,一分一合。

太极拳运动亦即人这个太极体在无极、太极、阴阳三种状态之间循环转化的过程。

完成了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概括,王宗岳即对太极拳的技击原则进行描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zhān)。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此处的一贯之理,也就是太极拳的技击原则:面对对方的攻击,太极拳先以柔化转移对方进攻的劲力,同时依势引导使対方形成背势,进而控制、打击对方。

这就是武术运动中所谓的“以柔克刚”。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哲学的精髓。

柔与刚是一对阴阳矛盾,太极拳在认识到阳刚的功用的同时,也认识并突出了阴柔在技击中的作用,刚与柔的相互转化是太极拳技击的根本所在。

太极拳柔的技术内涵包括三个:走化、粘依、蓄劲。

走化就是避其锐气,当对方用“刚”劲进攻时,自己用肢体的松柔、弧形、旋转来随接随转将其进攻的着力点引离自己的重心,消解对方来势,可以说这是以柔化刚。

光有走化只是被动的应付,只有在走化的过程中能够粘依,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粘依就是随屈就伸和沾连粘随,要在接触不脱中把握和控制对方的劲力与重心,达成我顺人背的目的。

走化和粘依的“柔”虽然可以达到我顺人背,把双方对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这并没有给对方以打击,所以这还没有完成技击的全过程。

而只有将这种柔转化为刚,形成刚柔相济,达到以柔济刚才能表现出柔在技击中的功力。

所以太极拳的柔同时又是一种蓄,当蓄到一定程度,随着蓄劲的增加,最终由量变到质变——积柔成刚,最后才能一击成功。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太极拳的分类

太极拳的分类
太极拳,这一中国武术中的独特拳种,根据其运动形式和特点,可分为四大类:竞赛太极拳、传统太极拳、健身太极拳和对抗太极拳。竞赛太极拳是专为国际、国内大型正规比赛所编排的套路,动作难度大,要求严谨,是纯粹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传统太极拳则包含了如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成一体、独成一派的格局,各具特色。健身太极拳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目的,内容简单易懂、容易掌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对抗太极拳则是运用太极动作进行对抗实战,如太极接手、太极拆手、太极推手等,是太极拳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四类太极拳各有其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对抗太极拳是太极拳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太极拳动作包含着很多技击实战内容是传统太极拳必不可少的技术特点如杨式太极老六路动作接领顶靠沉粘挤随等都是其技击实战动两人动起手来生龙活虎你来我往咄咄逼人互不相让体现了对抗太极拳实战特点和技击实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特点与分类
2012年3月21日
【摘要】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太极拳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特点、分类
【正文】
①,太极拳的特点解析
,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

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总结起来说,主要由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特点。

第二特点:弹性运动,就是身肢放长,也可以说因放长而生弹性的结果。

绵软的弹性是促进身肢鼓荡的因素。

第三特点:螺旋运动,可增强运作的起伏动荡性。

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贯注于所有运作中。

第四特点:调整虚实;是意气灵换、使人产生圆活如珠感觉之本,也就是鼓荡的动力根源。

上随下和下随上虚实变换;能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神气鼓荡也由此而生。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和第六特点(一气呵成),实质上一个特点的两个阶段:前者是
指一个拳式内要求全身主要关节形成一条龙似地贯串起来,使一节一节地依次通过;后者是在练全趟架子时要拳架式式相连不断地一气呵成,以扩大运动量,达到节节鼓荡的具体要求。

第六特点:(刚柔相济)和第七特点(快慢相间)是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特点,要求做到“柔而慢”、“刚而速”,要求刚速起来犹如推进的浪头,柔慢起来犹如退回的浪尾,所以这样相互交织就会形成滔滔不绝的推动作用。

特点一是统领着其他六个特点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必须依赖其他六个特点的帮助才能实现。

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牡丹与绿叶,相辅相成,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是初学拳时必须知道的。

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简单概括。

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②“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③“松腰圆裆、开跨屈膝”;④“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跨屈膝;并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裆松腰和开跨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第二,运动如抽丝
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

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

右手下沉为实,则右足必虚;等到右手转到上掤为虚时,则右足就随上面的手转为实;这样做称为“上下相随的分虚实”。

太极拳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而产生的偏心力距作为动力源泉的。

双足在进退是都是虚迈而出,迈到其点再落实而变为实的。

第三,有心求柔,无意成刚。

所谓“松”,意为由放长身肢达到松开,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

弹性加强,则成为掤劲,捧劲正是太极拳要求的弹簧劲。

这种弹簧劲的加强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刚。

刚性质量的提高,则是靠缠丝劲来绞来绞去,以加强弹性的韧度而实现的。

到达落点是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而起;在一切运动转换是用柔,如车辆旋转滚动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

向外有捧劲,向内有履劲,双合有挤劲;向下有按劲,双分有采劲,发出有列劲;手腕出了方圆有肘劲,肘臂更出方圆有靠劲。

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随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

但求快,必须一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渐渐加快,过了点后再转慢。

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均清。

②,太极拳的分类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

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

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

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

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

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总的来说,太极拳与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参考文献】
李辉;论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军;论太极拳中的“圆”[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