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儿童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儿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学前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一。
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逐步实现的。
在学前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等特点。
这就要求学前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儿童积累经验,促进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发生的。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儿童提供积极的互动和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心理学理论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例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学前阶段的儿童面临着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这一时期,鼓励儿童的主动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至关重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在学前教育中,可以通过强化、塑造等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知识的个人意义。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能等。
同时,游戏也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安全、温馨、富有启发性的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室的布置、教具的选择、活动区域的划分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课程设计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
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置综合性、趣味性的课程内容。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关于幼儿教育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学的核心,它研究的是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其中,著名的儿童发展理论家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
他们的理论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包括幼儿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个别化教学法等。
幼儿游戏教学法是指以游戏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个别化教学法则是根据幼儿的差异性和个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施个别化的教学。
三、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是为幼儿提供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内容和资源的重要环节。
学前教育的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材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学前教育的评价与测量学前教育的评价与测量是对幼儿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通过评价与测量,可以了解幼儿学习的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与调整。
评价与测量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其中观察法、访谈法和记录法等是常用的评价工具。
五、学前教育的管理与领导学前教育的管理与领导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和领导体系,包括对幼儿园的管理、教师队伍的组织与管理、家长参与的组织与管理等。
良好的管理与领导能够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儿童发展理论、教学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评价与测量以及管理与领导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论为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教师和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关于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的认识
•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三大主张:中国化、省钱化、平民化 •两个最需要:女工区域、农村
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一)学前教育目标
创造教育: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手脑并用的创造性人才
(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的教育,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各种教育发生深刻的影 响。”
——陈鹤琴
(二)关于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的认识
“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 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也不相同,所以他们视为好 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也是优良的。”
——陈鹤琴
(三)对儿童的认识
● 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 ●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设置完善的幼稚师范课程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
时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主要特征: • 开始尝试社会化学前教育 • 陶行知、陈鹤琴 •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满足中国国情需要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
一、学前教育理论形成的认识基础
(一)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
•课程内容社会生活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重视儿童活动 •教育的根本意义: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艺友制” 学做教师之途径有二:一是从师,二是访友。
陈鹤琴
一、学前教育理论形成的认识基础 (一)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 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学前教育是指为了儿童在进入正式学校之前提供的教育和照料服务。
它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儿童的整体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等方面。
一、儿童的整体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整体发展,认为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成就。
儿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包括游戏、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需求和个体差异来设计和实施。
学前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适应性的教学内容。
三、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实施有效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合作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机构应积极促进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四、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理论基础之一。
学前教育不仅仅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还应关注他们的品德、情感、审美、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应综合考虑儿童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前教育关键的因素之一。
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技巧,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经验。
六、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前阶段是儿童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关键时期,他们应该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其综合发展和个性形成。
它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未接受义务教育前的重要教育阶段,也是儿童个体发展的开端。
它首先面向幼儿,注重发展儿童的智力、语言、社交、情感、身体等各个方面。
学前教育还包括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适应幼儿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学前教育致力于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1.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活动和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世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情景模拟,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交流机会,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
3.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情感互动和团体活动,帮助儿童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5. 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通过室内外运动、舞蹈、游戏等活动,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原则1. 幼教与家庭相结合原则:学前教育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与家长共同关注儿童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幼儿。
2. 以儿童为本原则:学前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3. 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原则:学前教育通过寓教于乐、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至6岁儿童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教育扮演着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发展潜能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学前教育的定义、重要性、特点、目标、理论基础等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综合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身体、社会等方面。
学前教育涵盖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1.奠定学习基础: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前的起点,通过学前教育可以为孩子建立学习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2.促进个性发展:学前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独立性和社交能力。
3.培养综合素质:学前教育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体育等方面。
三、学前教育的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需求和发展,以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活动。
2.灵活多样:学前教育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手工、音乐等,使儿童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3.趣味性强:学前教育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会、体育等各方面。
具体目标如下:1.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观察、思维、语言、记忆等认知方面的能力。
2.情感发展:帮助儿童建立自信、独立性,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3.社会交往: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身体素质:发展儿童的身体协调性、精细动作和大运动功能。
五、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指导着学前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2.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合作学习。
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提出“自我教育”理念,强调儿童自主学习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尊重幼儿的要求: 尊重幼儿的要求: (1)尊重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 格尊严。 格尊严。 (2)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 性。 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卢梭: 卢梭: 要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天性。 (1)要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天性。 幼儿期( 岁前)要注意身体健康。 (2)幼儿期(5岁前)要注意身体健康。 岁后,开始注意儿童的感官训练, (3)5岁后,开始注意儿童的感官训练,多 接触实际事物,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接触实际事物,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福禄培尔: 福禄培尔: (1)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顺应幼儿的自我发展。 第二,鼓励幼儿的自我活动。 第三,鼓励幼儿的社会性参与。 第四,儿童是持续不断的发展。 (2)幼儿园活动模式:恩物、作业。
Mothers’ Mothers’ Speech Determines Growth of Infants’ Vocabulary Infants’
Huttenlocher et a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1)
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活动之外无发展” “活动之外无发展”。 幼儿的活动是教育者向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途 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径,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身体的活动、心理的活动,同人和物的互动。 身体的活动、心理的活动,同人和物的互动。
蜗牛为什么是空壳的?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无 能为力,相反, 能为力,相反,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 展。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 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 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 的学习与发展,当然, 的学习与发展,当然,这要以尊重幼儿的主体 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 性,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作用的可能 性与必要性。 性与必要性。 3个例子: 个例子:
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
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
三十年代末明确提出活教育主张。
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1.做人,这是最一般意义的目的。
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
2.做中国人,体现出民族特征。
生活在这个国度和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要爱护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的光荣历史,爱自己的同胞。
所有拥有这份情感的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3.做现代中国人,体现出时代精神。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历经一个世纪的抗争,仍未摆脱列强欺侮,反而蹂躏更甚,引进西方思想文化教育,但社会和民众的落后情况仍未改观,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仍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内容,这需要现代中国人来承担。
现代中国人的要求:(1)要有健全的身体。
改变身体羸弱、摘除病夫帽子。
(2)要有建设的能力。
长期的外内乱,中国破坏多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建设。
(3)要有创造的能力。
数百年的专制统治和科举为中心的教育扼杀了民族创造力。
(4)要能够合作。
近代中国国民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所以为人逐一击破,我们应该舍小我成就大我。
(5)要服务。
克服利己本能,养成儿童服务社会的崇高德行。
二、课程论1.“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针对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而发出的。
但他并未绝对否定书本,追求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那么组织形式也应该符合儿童。
所以提出了五指活动:以五指做比喻,这五种活动,犹如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
第一是儿童健康活动,第二是儿童社会活动,第三是儿童科学活动,第四是儿童艺术活动,第五是儿童文学活动。
三、教学论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汇总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汇总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的幼儿进行系统性、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基本品质、基本技能和基本习惯,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汇总。
一、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洛克的发展阶段理论洛克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发展任务。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主张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来建构知识,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发展。
3.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提出了“区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情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教育原理和方法学前教育的教育原理和方法是指在实施学前教育活动时所采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育原理和方法:1.以儿童为中心学前教育应以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和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启发思维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儿童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情境创设和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提供生动的教育环境,使儿童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学习。
4.游戏教学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活动,学前教育中采用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身心发展。
三、学前教育评估学前教育评估是对学前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为教育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
学前教育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入学前评估入学前评估是对幼儿在入学前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其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后续教育提供依据。
学前教育的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的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生活技能。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教育理论被提出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广泛应用于学前教育的教育理论,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适用情况。
一、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对儿童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它强调通过外部刺激和奖励来促进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这一理论主张教师应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学习。
例如,当学生完成任务或表现良好时,教师会给予赞扬和鼓励;相反,当学生表现不当时,教师会施加适当的惩罚。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纪律和积极行为。
然而,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忽视了儿童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发展,过分强调外部奖励和惩罚。
在学前教育中,这种教育理论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降低。
因此,单纯采用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建构来获得知识和理解。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作用是创建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学习机会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玩具、游戏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儿童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这种教育理论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支持的社会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互动和合作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社会文化理论还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歌曲和游戏等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并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二)引言概述: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是研究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体系,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本文将针对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展开详细阐述。
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五个大点展开论述,并对每个大点下的细节进行详细阐明,以期为学前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正文内容:一、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1. 社会经济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学前教育政策背景:政府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3. 儿童发展理论背景:儿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二、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应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2. 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学前教育应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前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1. 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2. 语言和沟通能力培养: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3. 数学和逻辑思维培养: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4. 艺术和创造力培养: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和创造力。
5. 社会适应和情绪管理培养: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和情绪管理能力。
四、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能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能帮助儿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能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适应性教学法:适应性教学法能根据儿童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5. 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能帮助儿童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五、学前教育的评价体系1. 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目标应与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涉及对幼儿发展规律、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理论知识点:
1. 幼儿发展阶段:了解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理解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特别是“最近发展区”和“更有知识的他人的引导”概念。
4. 教育目标:确立学前教育的目标,如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社交能力和道德观念。
5. 教育内容:制定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社会学习等领域。
6. 教育方法:掌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游戏化学习、探索式学习、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等。
7. 环境创设:了解如何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理和心理环境,包括安全、舒适、刺激和包容性环境的要素。
8. 家园合作:强调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9. 观察与评估: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评估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育策略。
10. 教育法规与伦理:熟悉相关的教育法规和伦理标准,确保教育实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这些理论知识点是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们为有效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念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念学前教育是指面向3-6岁儿童,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念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念,并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学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关于儿童发展的指导原则,教育学理论则为学前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它关注儿童在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可以借鉴以下几个重要的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从感知到逻辑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教育者应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认为儿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形成身份认同和自尊心。
- 齐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性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性和情感发展对于整体发展的影响,关注儿童对性和情感的探索和认知。
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教学指导,其核心在于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育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提出通过激励和奖惩来引导儿童的学习行为,注重外部刺激对儿童学习的影响。
-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学习影响的重要性,认为观察和模仿是儿童学习的核心机制。
- 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注重儿童的探索和发现。
二、学前教育的理念学前教育的理念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所倡导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它们旨在引导学前教育实践者为儿童提供具有积极影响的教育环境和经验。
1. 全人发展学前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情感、身体和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儿童发展潜能。
2. 以儿童为中心学前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儿童为中心。
学前教育应根据儿童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支持,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一、引言学前教育是人类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政策与法规、课程与教学、师资与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评价与质量监控、科研与学术成果、实践与案例分析、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发展趋势与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儿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指导,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是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确保学前教育的普及、公平和优质。
例如,我国政府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四、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各国普遍重视综合性、游戏化、生活化等特点,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语言发展、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学前教育倡导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实践操作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五、学前教育师资与队伍建设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例如,我国政府提出了“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目标,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激发幼儿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工作动力。
六、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
例如,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措施,包括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等。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关于儿童0-6岁成长和发展的学科,旨在深入研究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有效方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指导,帮助儿童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石,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以期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它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著名的儿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建立在对物体和行为的感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使用启发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引导。
二、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关注儿童情绪的发展和情绪管理的培养。
心理学家培养提出了情绪社会化理论,强调儿童情感和社会化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儿童在情感上的表达和交流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适宜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儿童提供安全、温暖和支持。
三、游戏教育方法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方式和学习方式。
游戏教育方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游戏环境,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以自主学习和自由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教育方法,它注重儿童的感官和运动发展,提倡儿童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教育方法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四、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学前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幼儿园或学校,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关爱。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通过社区资源的整合,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学前教育的定义与意义学前教育是以幼儿为主体,通过科学系统的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智育发展、品德养成、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益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1、20世纪初:“学前教育”一词开始出现;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学前教育成为国家教育政策;3、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前教育几乎完全停止;4、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学前教育再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5、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学前教育开始进入法制化阶段;6、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和实施,学前教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领域之一。
三、学前教育的现状1、教育资源不足;2、教育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5、学前教育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理论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1、儿童学说:主张以儿童为主体,教育要发扬幼儿自主性、自由性、多样性的特点,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发展阶段差别;2、儿童发展研究:主张以科学、系统、多元、综合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3、社会文化理论:主张教育要以社会历史文化为基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社会文化适应和传承;4、健康促进理论:主张以健康为中心,实施科学、系统、有效的健康促进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1、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游戏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育协调能力等;3、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建立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提高思维能力;4、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感性认识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学前教育学作为研究学前教育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等几个方面。
一、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从而指导学前教育的实施。
在儿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较为著名的一种。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不同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前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
另外,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专门发展区域”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在适当的成年人指导下,能完成超过他们自身能力的任务。
这一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指导,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引导幼儿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刺激和反馈的作用下形成的,强调通过刺激和奖励来引导儿童的学习。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奖励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环境和社会互动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学前教育应提供丰富的社会互动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指导。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追求的结果和目标。
学前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等。
教育原则则是学前教育实施的基本准则。
其中,个别化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原则。
个别化原则要求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综合性原则要求教育要全面培养幼儿身心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活动性原则要求教育以幼儿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为中心。
儿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融合多种教育理念
儿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融合多种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是指从儿童出生到幼儿园入学前的教育和护理。
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得到全面、科学的引导。
儿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构建儿童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关键,而融合多种教育理念则是提供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实践方法。
本文将探讨儿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通过融合多种教育理念来实施有效的学前教育。
一、儿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研究了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其中,著名的理论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和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的深入了解,为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2. 儿童学习理论儿童学习理论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和策略。
根据不同的理论,学前教育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蒙台梭利教育法、游戏教育法和情景教育法等。
这些理论强调儿童通过自主探索、互动合作和情景创设等方式实现学习,并提供了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3. 儿童需求理论儿童需求理论关注儿童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学前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各个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相关的理论有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和克里斯托弗森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指导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关注儿童的个体需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融合多种教育理念的实践方法1. 综合性教育综合性教育是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种方法注重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体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教育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是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兴趣爱好,学前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3. 培养综合能力儿童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
• 在社会变革与动荡中,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一批教育家通过教 育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 1.陈鹤琴 • · 现代儿童教育家。他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 人,对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 191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1920年起以长 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写成《儿童心理研 究》一书。 • · 1923年在自家客厅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以该园作为 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教实验园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开创了科学研究幼教之先河。 • · 1940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幼稚师范学校。 • · 1981年六一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古代社会
•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 (1)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他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 教育无法取代用。 • (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要及时进行教育。 • (3)德艺双修,博专统一。文艺和杂艺,包揽群书,掌握精要。 • (4)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 (5)风化熏陶,闻见结合。父母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评价:颜之推的重劳心,轻劳力,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及主张 体罚等观点,我们应予以批判,但他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 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 观点,对当代的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
• •
近代社会
• 评价: 《章程》许多不合理之处,不设女学,
不能“误学”外国习俗,以乱本国风气。 • 《章程》是张之洞等人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物,具 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许多内容也只是简单移植外 国的制度和做法,但它毕竟是近代学前教育起步 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社会
• (二)康有为 •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的领导者。他认为,家庭是一 切罪恶的根源,所以,他在《大同书》构建了乌托邦式的幼儿教育。 • 人本院 人本院是公共几关对所有的孕妇实行胎教的场所。胎教质量如何,直 接关系着人的医生教育的成效。 • 育婴院 婴儿出生,六个月顿奶,产母离开人本院,三岁后进入怀幼院教养, 直到6岁入学为止。 • 建议:(1)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对院址的选定和院舍的布置提出额要求 (3)儿童教育的目标 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中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封俊竹 2013300266
图片版权:伊一
简约派目录
1 2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3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4
当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古代社会
(一)先秦时期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造就了很多的理论家和教 育家。这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 1.《周易》中的学前教育理论 (1)提倡早期教育 万物刚诞生的时候都是蒙昧无知的,此时尤其要注意养育,强 调启蒙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 (3)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作为教育者,不要去要求儿童来学,要让儿童主动地求学• 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目的和意义 辅助家庭教育,实行蒙养家教合一 蒙养院的性质和师生来源 专门招收3~7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时又是教师培训机构。 贫妇进入蒙养院接收学习,并拿到“保姆凭单”即可成为蒙养院的教师。 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 使儿童发育身体,开启其心智,形成善良之德行。 关于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儿童的特点因势利导 注重榜样师范的力量 在保育方法方面,应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最喜好之物,逐渐启发涵养。 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区别古代与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 重要标志之一。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
•
古代社会
• 评价:王守仁关于针对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注重个性
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有力的批判了抹煞儿童个性的存 在,以统一的模式塑造儿童的传统教育,具有积极进步的 意义。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近代教育理论的产生开创 了先河。
古代社会
(五)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西学东渐,明中叶
近代社会
• (三)蔡元培
•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杰出的教 育家。 •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教育总长,先后两次留德, 1917年任北大校长,着手改革,使北大从一所晚 清的旧式老爷学堂变为生声名卓尔的近代新型大 学。
近代社会
• 1、“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观 • 他认为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帮助被教育者发展其能力,养成健全 人格。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健全人格,指的 是个性和群性的发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个性和社会性。蔡元培崇尚 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个性,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 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 2.儿童公育的乌托邦设计 • 所谓儿童公育就是由国家或社会,即公共的机关去抚育教养儿童。蔡 元培认为,父母没有时间教育儿童,而且也没有能力去教育子女。它 设计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三部分,胎教院、乳儿院、蒙养院三部分组 成。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婴儿出生后,母婴一起进入乳儿院,也就 是育婴院,一岁之后,母亲可回家从事职业,幼儿进入蒙养院。
古代社会
• • • 朱熹重规范的教育思想 他专门为儿童编写了《小学》、《童蒙须知》等教材。 儿童教育的意义 只有抓紧、抓好幼稚时期的教育,才能使其心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儿童教育的内容 礼仪方面: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文化知识方面:礼、乐、射、御、书、数 道德品质方面:爱亲、敬长、隆师、亲友 儿童教育的原则 正面教育,防患于未然 认真专一,知行并重 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古代社会
• (四)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理论 • 社会背景:自宋代起,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由于 政治的腐败,礼仪松弛,伦常败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 这种情况下,理学应运而生。,以佛教的思辨结构为骨架 ,以道家的“道生万物”宇宙观为基础,把自然、社会、 人生等问题熔于一炉而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它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
古代社会
(二)秦汉时期 社会背景: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高祖刘邦采纳老子的政治主张:强调“无为而治”,老子说。 治理国家就要像烤小鱼,要用小火慢慢烤。
古代社会
• (二)秦汉时期
•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 八年的太傅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早期 教育理论。他的著述颇丰,主要见之于《胎教》《劝学》中。
现代社会
• 单元教学法
• 课程中心制是课程编制的一种方式,指幼儿在园的一天的所有活动, 包括教育、教学的各种教材、内容、范围和方法等的安排运用,都围 绕自然和社会为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 • 陈鹤琴的课程设计有明确的目标、生动的教育内容、整体的组织结构 、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并有一定的评估测验标准,具有整体性, 综合性和活动性。这种以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 程,基本上属于活动课程模式。 • 陈鹤琴在1951年发表的《幼儿园的课程》中,批判了欧美国家实行单 元教学的弊端(完全从儿童出发,不系统),提出了我国单元教学法 与编制课程应遵循的与原则。
古代社会
(一)先秦时期 2.《礼记》中的学前教育主张 (1)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 (2)儿童教育的前期是慎择师保 (3 )儿童教育的内容重在品德修养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评价:《礼记》中虽有不少主张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宗法等级制 度的观念,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关注早期教育,强调慎择 师保,,重视儿童品德修养等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古代社会
• (二)秦汉时期 • 贾谊的早期教育主张 • (1)及早施教 其一,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 其二,婴幼儿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纯,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 (2)慎择师保 秦二世择师不当,以宦官赵高为傅,受其影响,是非颠倒,胡作非为。 • (3)三育并举 体、德、智三育并举,德育为本,是贾谊早期教育思想的核心。 • (4)深浅事宜 • 讲授内容的多少和快慢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 • 评价:贾谊早期教育思想是针对君主提出的,但其基本精神对于一般儿童 的早期教育也是适用的,为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古代社会
• 评价: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儿
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直观理解,具有不少合理因素。它深化 了儿童教育理论,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古代社会
• 2、王守仁顺自然的教育思想
• 王守仁是宋代一位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他关于 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有《教约》《传习录》。
现代社会
• 2、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现代社会
•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 •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 的、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 • (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教学方法 • (5)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开始出现以重实践,重实用的实学思潮。
古代社会
明清时期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 评价;古代社会的儿童教育思想虽未成体系,但其
中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方法和原则也给于我们很 多启发。
近代社会
• 1840-1919 • 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的
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遭遇前所未有 的危机,爱国志士开始从教育出发探索救国之路。 • 《奏定学堂章程》 • 1904年幼张之洞等人主编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包括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我国近代学 前教育第一个实施的法规,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化的 重要标志,从此,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现代社会
• • • • • 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 新生儿期------新生 乳儿时期------新生后到一岁左右 步儿时期------1岁左右到三岁半左右 幼儿时期------3岁半到6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