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得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得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得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得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就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得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得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得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得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得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小鼠肿瘤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及流程

小鼠肿瘤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及流程

小鼠肿瘤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小鼠肿瘤模型:原理、方法与实验流程小鼠肿瘤模型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在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药物筛选及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BALB/c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BALB/c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q Ac t a Ac a d Me d We i f a n g V o 1 . 3 7 No . 1 2 0 1 5
肝癌模 型是 目前肝 癌实 验研 究最理 想 的动物 模 型 。但 原位 移植 手术 操作 难度 大 , 有 很 多技术 难题 需要 攻克 , 因此 本课 题组 经 反复 实 验 和 改进 , 建 立 了一 种 简 单有 效 的小 鼠原位 移植 肝 癌 模 型 , 为 肝 癌 的研 究 提 供 了有
术后 1只小 鼠麻醉 未苏 醒死亡 , 其 他均 于 当天苏 醒 , 第
2天 活动正 常 。2周 后 , 人 道 主义 处 死 小 鼠 , 解 剖 取 出
肝脏 , 肉眼可见 有乳 白色瘤 结节 形成 ( 图3 ) , 除 1只未
见 明显 肿瘤 外 , 其它 小 鼠均有肿 瘤 发生 , 小 鼠存 活 率和
常肝 组 织标本 用 1 0 % 中性 甲醛 固定 2 d后做 病 理 学 检 色, 光 学显微 镜下 观察 。
2 实 验 结 果
1 . 1 材料
B A L B / c小 鼠 , 雄性 , 4~6周 龄 , 体重 2 0 g
左右 , S P F级 , 购 自山 东 大学 动 物 中心 , 动 物 合格 证 号 为0 0 1 4 6 5 4, 实验 和饲 养 条 件 严 格 按 照 S P F动 物 的规 范要 求 ; H 2 2细 胞 , 本 室 常规 保 存 , 传 代 培 养 。D ME M 培 养基 及 1 6 4 0培 养 基 购 自 G I B C O公 司 , 胎 牛 血 清 购 自杭州 四季青 生 物制 品研 究 所 。 1 0 %水 合 氯 醛 、 注 射 器、 剪刀、 镊子 、 美翼牌 可 吸收 P G A无 菌 缝合 线 及爱 惜 康 的慕 丝 非 吸 收性 缝 线 购 自潍 坊 市 人 民医 院。 1 0 1  ̄ 1

小鼠裸鼠肿瘤动物模型ppt课件

小鼠裸鼠肿瘤动物模型ppt课件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汇报日期
20171214JXD
Mouse model:Powerful research tool
TumorMetabolic diseaseDrug evaluation
四种肿瘤模型
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性肿瘤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03
二、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定义:使用致癌因素(Carcinogens)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动物发生肿瘤的动物模型。原理:利用外源性致癌因素引起细胞遗传特性异常而呈现出异常生长和高增殖活性,形成肿瘤。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原位诱发致癌物直接与动物靶组织或靶器官接触而诱发该组织或器官发生肿瘤。异位诱发将与致癌物接触后的动物组织或器官埋置于该动物或另一正常动物皮下而 产生的该组织或器官的肿瘤。致癌物致癌物
注射给药
皮内注射:将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此法多用于免疫、接种、过敏试验等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真皮之下。
肌内注射:又称肌肉注射,当给动物注射不溶于水而混悬于油或其他溶剂中的药物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腹腔注射:腹膜面积大,药物进入腹腔后容易扩散和吸收。
静脉注射:不同动物类型应选择不同的静脉血管。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缺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肿瘤发生情况参差不齐。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难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材料,耗时长,耗资大。
02
因此,自发性肿瘤很少在抗肿瘤药物的常规筛选中应用。
发生肿瘤的动物肿瘤生长速度差异大,难以评价。
裸小鼠作为移植宿主

小鼠抗肿瘤实验报告

小鼠抗肿瘤实验报告

肿瘤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因此,寻找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效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SPF级C57BL/6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XX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实验药物:抗肿瘤药物XX,由XX制药公司提供。

3. 实验仪器: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显微镜、细胞培养箱、CO2培养箱、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4. 实验方法:(1)构建肿瘤模型:采用皮下注射法,将S180肿瘤细胞悬液注入小鼠腋下,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

(2)分组与给药: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四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B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组:低剂量实验组,给予低剂量抗肿瘤药物;D组:高剂量实验组,给予高剂量抗肿瘤药物。

(3)观察指标:1)肿瘤体积:每周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2)体重:每周测量小鼠体重;3)生存率:记录各组小鼠的存活天数;4)肿瘤细胞凋亡: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5)肿瘤微环境:检测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

1. 肿瘤体积:经过4周实验,各实验组肿瘤体积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且高剂量实验组肿瘤体积最小。

2. 体重:各实验组小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生存率:高剂量实验组小鼠生存率最高,达80%,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4. 肿瘤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5. 肿瘤微环境:高剂量实验组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

####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观察了新型抗肿瘤药物XX在不同剂量下的抗肿瘤效果。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生物实验菌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动物模型光热治疗HE染色常规的动物实验,除了皮肤或者骨的缺损修复,癌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目前,癌症仍然威胁人类的一大疾病,因此需要动物实验来深入了解如何有效进一步治疗癌症。

通常,动物模型一般是研究者利用化学致癌剂或者致癌病毒诱发实验动物肿瘤。

那么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优点主要有: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以及疗效;抗肿瘤转移性药物的研发以及研究平台。

因此,我们总结了常见癌症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第一种方式可以用DEN直接灌胃(10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的DEN 水溶液供其饮用,约4个月可以诱发成肝癌;另一种方式可以直接用0.005%掺入水中饮用约8个月即可诱发肝癌。

(2)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兔、狗肝癌:可以将0.03%的2AAF混入饲料喂养;或者每只每日喂养平均2~3mg的2AAF,3-4月左右即可诱发肝癌。

(3)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将0.06%的DBA 混入饲料喂养,饲料中的维生素B2不可超过1.5~2mg/kg。

(4)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将0.001~0.015ppm(每日用量)的黄曲霉素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可达80%。

二、肺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的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总剂量达到1176mg,半年左右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肺腺癌:适龄大鼠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mg。

3个月左右即可成功诱发肺腺癌。

(3)硫酸铵气溶胶诱发肺腺癌:让老鼠吸入硫酸胺气溶剂13个月即可诱发肺腺癌。

三、胃癌(1)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不对称亚硝胺的剂量为0.25ml/kg,3个月即可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诱发胃癌。

小鼠荷瘤模型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小鼠荷瘤模型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小鼠荷瘤模型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小鼠荷瘤,是将相关的肿瘤细胞通过原位注射或者通过皮下注射入小鼠体内,使其致瘤。

它是肿瘤机制和治疗研究的非常常用的实验手段。

流程:
1、荷瘤小鼠模型建立
2、药物治疗
3、荷瘤鼠临床症状观察
4、卡尺测量不同时间点肿瘤体积变化
5、荷瘤鼠体重变化
6、血液标本采集
7、实验终点肿瘤重量
8、肿瘤标本采集
注意事项:
小鼠的选择:可选择裸鼠或NOD/SCID小鼠
细胞的选择:细胞由用户提供,理论上建株的肿瘤细胞都可以,但建议选择国际公认度较高的细胞系:
头颈部肿瘤-Hep2(喉癌)、CNE(鼻咽癌)
肺癌-NCI-H460(大细胞肺癌)、SPC-A-1(肺腺癌)
胃癌-MNK-45、BGC-823
食道癌-Eca-109
前列腺癌-PC-3、DU-145
结肠癌-HT-29、Lovo
乳腺癌-MCF-7
肝癌-Hep-G2、EL7402
黑色素瘤-A375/B16-F10
原发肿瘤:结肠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肾癌、宫颈癌、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等移植于裸鼠,有一定几率也能成瘤。

需要预实验测试
细胞量:接种的细胞量:无血清培养基重悬成1×107个/ml的悬液,0.2ml/只/针。

一只裸鼠至少2×106个细胞,有的细胞需求可能会达到1×107个/只。

肿瘤移植(TT)小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

肿瘤移植(TT)小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

肿瘤移植(TT)小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原型物种人来源黑色素瘤B16细胞导致的肿瘤肝转移及肺转移模式动物品系SPF级C57BL/6小鼠,健康,雄性,4~6W,体重为18g~2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

实验周期4-6 weeks建模方法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的发病率较低, 但恶性度高, 转移早而广泛,且对常规放疗有较强抗性,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常规治疗主要有免疫治疗、化疗、生物治疗、近距放射疗法和外束放射疗法等。

近年恶性黑素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肿瘤侵袭及转移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很大一部分肿瘤病人在初治时已有微小的或潜在的转移病灶。

为了能彻底治愈癌症,控制肿瘤侵袭和转移是治疗的关键。

黑色素瘤B16细胞株是生长在C57BL/6小鼠耳根部的自发性肿瘤,C57BL/6小鼠的B16移植瘤和转移瘤模型是肿瘤研究的常用模型之一。

小鼠成瘤实验:取对数生长的细胞,胰酶消化后培养基重悬收集细胞,用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调整细胞密度备用。

选用C57BL/6J 小鼠建立B16 细胞肿瘤转移模型,每组10 只。

试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浓度为5×10 6 /L 的B16 细胞悬液0.1ml,每组于接种细胞次日起腹腔注射药物,10 日后改为隔日注射一次。

于第21天,处死动物,取肝脏及肺组织,解剖镜下计数转移的结节数量,数码相机拍照,并对各组小鼠肺转移结节的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

应用肿瘤转移疾病模型模型评价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接种肿瘤细胞后,生长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组间无明显差异。

第21 天时处死小鼠,取肝脏及肺组织,解剖镜下观察,可发现肝脏及肺组织有明显转移的结节。

解剖镜下计数转移的结节数量,可见给药组小鼠肝脏及肺结节数目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

取材:1.实验结束后每组取肝组织、肺组织和肿瘤组织,每个组织从瘤体中央分为2份,一份置于甲醛固定;另一份液氮冷冻置于-80度保存,用于分子生物学和WB检测等等。

荷瘤小鼠实验报告

荷瘤小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转移及治疗效果,为肿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

2. 实验试剂:肿瘤细胞株、细胞培养试剂、免疫组化试剂、流式细胞术试剂等。

3. 实验方法:(1)肿瘤细胞培养:将肿瘤细胞株在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后,收集细胞进行实验。

(2)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取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以1×10^6个细胞/只的浓度注射至小鼠皮下,建立荷瘤小鼠模型。

(3)分组与处理: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以下五组:模型组、药物低剂量组、药物中剂量组、药物高剂量组和对照组。

药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药物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

(4)观察指标:①肿瘤生长情况:每周测量肿瘤体积,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

②肿瘤转移情况:在实验结束时,解剖小鼠,观察肿瘤转移情况。

③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④流式细胞术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1. 肿瘤生长情况:与模型组相比,药物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肿瘤转移情况:与模型组相比,药物低、中、高剂量组肿瘤转移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免疫组化检测:药物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数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本实验通过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药物对肿瘤生长、转移及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药物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1. 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正位小鼠模型建立

肿瘤正位小鼠模型建立

人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型[1]Animals: male BALB/c-nu/nu nude mice(5 weeks old; weight, 17 to 20 g; 49 mice in 4 batches), 种植肿瘤后,喂软食物及提高食物蛋白含量。

Cells:1.所有样品来自同一患者(左舌部分化良好鳞状细胞癌伴左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组织。

2.新鲜淋巴结转移灶置于含10%血清和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的RPMI-1640培养基中,仔细移除肿瘤囊外结缔组织,将肿瘤组织切成1*1*1mm3小块(刚过106个,保证99%的细胞能存活)。

3.从获得组织到种植要在2h之内。

Surgical procedures:2%氯胺酮腹腔麻醉;小鼠舌部1%碘棉球消毒;切口2mm深、2mm长于舌部middle third right margin;肿瘤样品(1 mm3)种植于舌部肌肉;缝合;均由一个人操作,操作时间7-10min/只;密切观察。

后续工作:每只老鼠切下2-3个淋巴结;每个淋巴结切成两半,一半用于HE染色,一半继续注入小鼠舌部;肿瘤生长时间为4w/批;总共种植4次。

种植肿瘤生长转移观察:种植肿瘤后4w,断颈,称重,解剖;舌、淋巴结、肺组织浸于10%福尔马林;石蜡包埋;3-4ul切片厚度;HE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3-5个区域,有一切片观察到转移肿瘤细胞则可认为此淋巴结有转移。

免疫组化染色:为了确定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来自人,用mouse monoclonal IgG2a cytokeratin (SC-6258;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Santa Cruz, CA)1:100稀释,其中阳性对照用患者原始肿瘤细胞,阴性对照使用同样肿瘤细胞但不使用一抗。

小鼠状况:种植后前两周状态良好,之后进食困难,采用处理后食物喂养,第四周时,小鼠体重没有显著性减少(P>0.05),没有恶病质死亡小鼠。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造成了全球广泛的健康问题。

为了研究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

其中,小鼠模型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本文将介绍小鼠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模型建立、体内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一、小鼠模型的建立1.1 选择适当的小鼠品系建立肿瘤小鼠模型时,选择合适的小鼠品系非常重要。

由于不同品系的小鼠在遗传背景、免疫系统和易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品系。

目前常用的小鼠品系包括NOD/SCID小鼠、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等。

1.2 形成肿瘤模型形成肿瘤模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植入肿瘤细胞、化学诱导和基因敲除等。

其中,植入肿瘤细胞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将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形成肿瘤。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细胞类型,如肿瘤细胞系、原代肿瘤细胞或转基因小鼠肿瘤细胞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化学物品诱导小鼠形成肿瘤,或者利用基因敲除技术使小鼠体内特定基因缺失从而形成肿瘤。

二、小鼠模型的应用2.1 病理学研究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病理学研究,通过对小鼠形成的肿瘤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病理特征等。

这对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2.2 药物筛选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筛选新的抗肿瘤药物。

通过将候选药物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可以评估药物的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哪些药物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并优先发展。

2.3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是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鼠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肿瘤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找到干预和预防肿瘤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鼠模型研究的数据分析小鼠模型研究产生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可靠的结果。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是癌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治疗策略以及评估新的抗癌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

肿瘤模型建立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移植方法、化学物质诱导方法和遗传工程方法。

一、人工移植方法:1.将人类肿瘤细胞、移植物肿瘤组织或细胞株移植到小鼠体内,可以通过裸鼠或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建立人类肿瘤模型。

当细胞或组织取出并经过相关处理后,通过给小鼠注射或将其移植到小鼠体内,研究人类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2.移植人体肿瘤片段。

3.使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如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等,可以接受外源组织移植而不会引发排斥反应。

二、化学物质诱导方法:1.化学物质诱导肿瘤模型是通过给予小鼠致癌物质或诱导剂来诱发肿瘤发生。

2.应遵循相关伦理原则使用易获得且时间成本低的致癌物质。

3.诱导剂可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小鼠,如口服、皮下注射、腹腔注射等。

4.对于使用化学物质诱导的肿瘤模型,需要在给药期间和给药后对小鼠进行定期观察和血液检测,以评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三、遗传工程方法:1.遗传工程方法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特定肿瘤相关基因引入小鼠体内,例如,通过敲除或激活肿瘤抑制基因或癌基因等,产生特定类型的肿瘤模型。

2.通过基因敲除、敲入或点突变技术,可改变小鼠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模拟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确定小鼠肿瘤模型建立成功后1.观察和检测小鼠是否出现明显的肿瘤体积增大和质地变硬等症状。

2.定期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以评估肿瘤对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3.使用体重表、肿瘤质量表等测量工具定期测量肿瘤体积,以评估肿瘤生长速度。

4.进行组织学检测,通过活体组织活检或解剖后进行病理学检测,以确定肿瘤种类和分级。

5.对肿瘤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确定肿瘤的分子特征。

总结:建立和鉴定小鼠肿瘤模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进行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肿瘤是机体自身与外界施加因素之间对立平衡,外界因素的干扰逐渐被机体所转化和接纳,从而形成肿瘤。

因此,任何影响正常机体内外环境和施加因素的条件均可改变肿瘤形成的起始、进展和结局。

本文就几种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不同模型特点和选择进行评价。

标签:肿瘤;动物模型;评价方法人类疾病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为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以人体作为实验对象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而且很多的实验方法在道义上也受到限制。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动物疾病材料。

借助于动物模型来间接研究一些疾病的发病全过程,从而更方便、更有效、更全面的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避免了人体实验造成的伤害。

目前已展现出大量建立肿瘤动物模型的方法,本文做一综述。

1 小鼠肿瘤动物模型的类型及建立方法1.1 自发性小鼠肿瘤模型自发性肿瘤是指实验动物在自然情况下,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而发生的肿瘤。

其发病特征和人类肿瘤很相似,所以对人类肿瘤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自发肿瘤的产生可提供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

若自发性肿瘤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则更接近于人体肿瘤的真实状态。

然而,与人类疾病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并不多,且样本数量有限,而且,在自然状态下,细胞癌变的概率较低,故很难得到条件满足、数量足够的动物模型,所以该法在研究中很少使用。

1.2 诱发性小鼠肿瘤模型人为地运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特定组织或器官,从而产生相应肿瘤,这就是诱发性动物肿瘤模型。

给药途径和诱导剂的不同,导致最后生成的肿瘤的类型有差异,其成瘤率也不一样。

化学诱导的肿瘤属实验动物的原发肿瘤,其发病机制及肿瘤生长环境接近于人体原发肿瘤,建立方法相对简单,实验重复性好,因此目前运用较为广泛。

但该方法诱导周期仍较长,成瘤率与移植法相比也有一定差距[1-2]。

大小鼠肿瘤实验报告

大小鼠肿瘤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肿瘤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动物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小鼠和大鼠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肿瘤模型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大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和大鼠,体重分别为20-25g和150-200g。

2. 实验方法(1)肿瘤模型的建立① 自发性肿瘤模型:选取特定品系的小鼠,如KM小鼠,自然条件下饲养,观察其肿瘤发生情况。

② 诱发性肿瘤模型:采用化学致癌物、物理因素或基因工程技术等方法诱导肿瘤发生。

③ 基因修饰肿瘤模型:通过基因敲除、过表达或基因敲入等方法构建肿瘤模型。

(2)肿瘤模型的鉴定① 观察肿瘤的外观形态、生长速度和转移情况。

② 通过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③ 对肿瘤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等。

(3)肿瘤模型的临床应用① 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② 肿瘤治疗药物的研发和评价。

③ 肿瘤治疗方法的优化。

三、实验结果1. 肿瘤模型的建立(1)自发性肿瘤模型:KM小鼠在自然条件下饲养过程中,部分小鼠出现肿瘤,如皮肤癌、乳腺癌等。

(2)诱发性肿瘤模型:通过化学致癌物(如二甲基苯并蒽)诱导,KM小鼠成功建立皮肤癌模型。

(3)基因修饰肿瘤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成功构建了携带p53基因突变的小鼠肿瘤模型。

2. 肿瘤模型的鉴定(1)自发性肿瘤模型:通过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具有异型性。

(2)诱发性肿瘤模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具有异型性,与人类皮肤癌相似。

(3)基因修饰肿瘤模型:肿瘤组织中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肿瘤相关。

3. 肿瘤模型的临床应用(1)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通过研究肿瘤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揭示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

(2)肿瘤治疗药物的研发和评价:利用肿瘤模型评价肿瘤治疗药物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实验

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实验

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实验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肿瘤模型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1)深入研究淋巴瘤发病机理;(2)评价治疗药物;(3)建立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的条件及肿瘤特点。

实验方法皮下种植法实验方法原理采用SCID 小鼠皮下接种107细胞可成功地建立人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移植瘤模型,成瘤率70%,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人DLBCL。

实验材料SPF 级SCID 小鼠试剂、试剂盒RPMI 1640培养液青霉素谷氨酰胺链霉素CD19 APC抗体CD20 PE抗体CD24 PE抗体山羊抗兔IgG FITC仪器、耗材流式细胞仪离心机水浴培养瓶冰箱注射器离心管封口膜微量移液器实验步骤一、细胞培养1. SUDHL-4为人GCB 样DLBCL细胞株。

将初始密度为2.5× 105 /ml 细胞置于含10% FBS、100 U /ml 青霉素、100 μg /ml 链霉素、30 μg /ml 谷氨酰胺的RPMI1640 培养液的T25 细胞培养瓶中,在37℃、5%CO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

2. 待2-3 d 第1 次传代后,转入T75 细胞培养瓶,以后根据细胞生长情况适时移入T150 细胞培养瓶。

二、流式细胞术检测样品的制备1. 取对数生长期的SUDHL-4 细胞,用无血清PBS 漂洗2 遍后,于PBS /2% FBS 中制成细胞悬液( 1 ×107 /ml) 。

2. 根据说明书建议的适宜浓度加入相应抗体,4℃避光孵育15 min;若需胞内染色,则先采用1% 多聚甲醛对细胞进行固定,然后用破膜剂( 0.25% Saponin) 处理,同时加抗体进行染色,4℃避光孵育过夜。

3. 细胞用PBS /2% FBS 漂洗1遍,悬于200 μl PBS 待测。

4. 流式细胞仪检测时每份样品均测定3 × 105细胞,用FlowJo 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造模方法

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造模方法

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造模方法
为了更好的模拟肿瘤的生长情况选择发生肿瘤的器官为移植点。

常用的小鼠仍为 NOD-SCID 鼠。

采取开放手术打开暴露相应的发生肿瘤的对应的小鼠器官,将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种植到器官内。

此方式因不易操作,且小鼠手术后死亡率较高,一般不常选用。

小鼠实验分组一般5 只以上为一组,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术前将小鼠于动物房饲养一周适应环境,术前术后称量记录体重。

小鼠移植瘤一般2 w 左右即可形成,可用游标卡尺记录瘤体长短径,每周 3 次记录。

一般待瘤体体积为 1 cmx1 cm 时处死小鼠,收集肿瘤接着在小鼠身上传代处理或进行其他实验验证。

小鼠实验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关键要细心,尤其是肿瘤细胞选择,肿瘤组织块处理上要仔细认真,这是影响模型成功建立的关键,还有移植手术时更要耐心细致,不要还没有建立就已经失败。

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小鼠乳腺癌是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临床上常常伴随肺转移的现象。

建立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可以用
于研究该疾病的发生机制、生长特点及其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选用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4T1-luc细胞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经胸口注射4T1-luc细
胞(1×10^5)建立肺转移模型,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在建立模型后,以活体成像观察小鼠肺转移的生长情况,并采用肺组织学检测方法鉴定肺转移瘤。

结果:实验组小鼠肺部出现强度较高的荧光信号,且随时间的延长,荧光信号逐渐增强,表明肺转移瘤的生长情况。

肺转移瘤的数量取决于实验自然杀伤细胞数量,与注射后的时长有关。

在肺组织学检测中,可见肺转移瘤呈现灰白色结节状,形态多样,且瘤细胞形态比较脆弱,能够轻易在肺内扩散,表明建立的肺转移模型可用于乳腺癌肺转移的研究。

结论: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能够成功建立,并且能够产生稳定的肺转移瘤生长情况,肺转移瘤多种形态,具有乳腺癌肺转移特点,可用于疾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价。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教程文件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教程文件

如何进⾏⼩⿏肿瘤模型的建⽴及鉴定教程⽂件如何进⾏⼩⿏肿瘤模型的建⽴及鉴定实验肿瘤学的需要导致肿瘤动物模型的产⽣,借以研究⼈类肿瘤的病因、发⽣、发展以及治疗和预防。

肿瘤动物模型可来⾃于动物的⾃发肿瘤、诱发肿瘤和移植性肿瘤。

⼀前两者由于对动物品系要求严格、实验周期较长或缺少实验⼀致性⽽较少使⽤。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具有特性明确、⽣长⼀致性好、实验周期短、瘤株分布⼴泛、可反复复制等优点,在肿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移植性肿瘤,是把动物或⼈的肿瘤移植到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经传代后,组织类型和⽣长特性已趋稳定,并能在受体动物中继续传代,⼜称为可移植性肿瘤细胞。

⼆可移植性肿瘤移植于同系或同种动物,称为同种移植,是国内外最常⽤的肿瘤动物模型复制⽅法之⼀。

同种移植的优点是,可供选择使⽤的细胞系或细胞株多,许多细胞系在世界范围分布⼴泛,并且这些细胞的⽣物学特性已经⽐较明确,⼀般都有明确的背景资料,使⼀群动物同时接种同样量的瘤细胞,⽣长速度⼀致、个体差异较⼩,成活率⾼,易于对照观察,这些都是便于科研成果相互⽐较和交流的有利因素三在接种过程中,应把握注射深度,否则易造成内脏损伤。

接种后三天即开始观察有⽆肿瘤形成。

本实验具有周期短、制作⽅便、成功率⽐较⾼、较好重复性和稳定性的明显优势,是⼀种较为理想的肿瘤实验动物模型,值得推⼴。

肝癌肿瘤模型建⽴:抗肿瘤药物及制剂的药效学评价,可通过建⽴⼩⿏荷瘤数据模型,探索肿瘤⽣长的本质及其发⽣发展的规律,探究其抗肿瘤效果。

⽅法:⼩⿏右腋下注射H22肿瘤细胞,注射部位发⽣癌变,⼩⿏肿瘤⽣长明显,切⽚结果证明实验成功,模型构建完成,使⼩⿏荷瘤,观察肿瘤⽣长,记录体重数据并建⽴动物模型。

1材料与⽅法1.1实验材料1.1.1动物及分组:取20只昆明⿏随机分成A组(10只),B组(5只),C组对照组(5只),编号饲养。

1.1.2试剂:⽆菌⽔,⽣理盐⽔,台酚蓝,2%冰醋酸,甲醛,⼄醇,⼆甲苯,⽯蜡等。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癌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大疾病,而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由于癌症的病发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对于防治癌症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依靠动物模型研究。

小鼠肿瘤模型是目前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注射人类肿瘤细胞后,小鼠可呈现人体肿瘤组织细胞移植的特性。

相对于人体肿瘤实验和传统的肿瘤细胞培养,小鼠肿瘤模型的优异之处在于能够创造肿瘤微环境,仿真人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以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常见的评价手段。

一、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1.1 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以人类肿瘤细胞在裸鼠或小鼠体内移植后的肿瘤实体为基础,分为无血液供应的固体肿瘤模型和有血液供应的血液源性肿瘤模型两种。

在移植人类肿瘤细胞时,要确保细胞的活力和数量,同时条件控制的严谨性也是建立模型成功的关键。

以草甸欧豆荚腺癌细胞(A549)为例,在室温下用胰蛋白酶消化并在热水浴中加温25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将细胞恢复在人工营养的体外环境中培养至稳定生长。

然后注射生长正常的A549细胞到裸鼠的皮下尽处,便成为一个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

1.2 化学诱导肿瘤模型化学诱导肿瘤模型是通过注射某些化学物质来诱导荷尔蒙依赖性肿瘤,可以有效地模拟荷尔蒙依赖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其恶化过程。

在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膀胱癌时,过程如下:将DMN溶于苏木精中,经过研磨混合后注射大鼠,每次剂量控制在4-25mg/kg,2个月后检查其膀胱肿瘤的形成情况。

化学物质注射后,不同的化学物质会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DMN会引起膀胱癌。

1.3 基因敲除技术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目前最为先进的小鼠肿瘤模型是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

通过选择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并在小鼠体内干扰其功能,从而让小鼠形成癌症。

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是一种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在建立小鼠肿瘤模型时被广泛用于其基因干扰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实验肿瘤学的需要导致肿瘤动物模型的产生,借以研究人类肿瘤的病因、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防。

肿瘤动物模型可来自于动物的自发肿瘤、诱发肿瘤和移植性肿瘤。

一前两者由于对动物品系要求严格、实验周期较长或缺少实验一致性而较少使用。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具有特性明确、生长一致性好、实验周期短、瘤株分布广泛、可反复复制等优点,在肿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移植性肿瘤,是把动物或人的肿瘤移植到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经传代后,组织类型和生长特性已趋稳定,并能在受体动物中继续传代,又称为可移植性肿瘤细胞。

二可移植性肿瘤移植于同系或同种动物,称为同种移植,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肿瘤动物模型复制方法之一。

同种移植的优点是,可供选择使用的细胞系或细胞株多,许多细胞系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并且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经比较明确,一般都有明确的背景资料,使一群动物同时接种同样量的瘤细胞,生长速度一致、个体差异较小,成活率高,易于对照观察,这些都是便于科研成果相互比较和交流的有利因素
三在接种过程中,应把握注射深度,否则易造成内脏损伤。

接种后三天即开始观察有无肿瘤形成。

本实验具有周期短、制作方便、成功率比较高、较好重复性和稳定性的明显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肿瘤实验动物模型,值得推广。

肝癌肿瘤模型建立:
抗肿瘤药物及制剂的药效学评价,可通过建立小鼠荷瘤数据模型,探索肿瘤生长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探究其抗肿瘤效果。

方法:小鼠右腋下注射H22肿瘤细胞,注射部位发生癌变,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切片结果证明实验成功,模型构建完成,使小鼠荷瘤,观察肿瘤生长,记录体重数据并建立动物模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动物及分组:取20只昆明鼠随机分成A组(10只),B组(5只),C组对照组(5只),编号饲养。

1.1.2试剂:无菌水,生理盐水,台酚蓝,2%冰醋酸,甲醛,乙醇,二甲苯,石蜡等。

1.1.3仪器:离心机,显微镜,计数板,电子称,超净工作台,温箱,切片机等。

1.2实验方法
1.2.1模型建立:取H22肿瘤细胞,3000转离心分钟,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肿瘤细胞3次,并做适当稀释,取40微升细胞悬液加入10微升0.4%台酚蓝染色并镜检计数,制成浓
度为3*106个/ml的肿瘤细胞悬液,每只小鼠右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悬液0.2毫升。

1.2.2:细胞计数:细胞计数液2%冰醋酸溶液。

取50微升细胞悬液加入450微升的细胞计数液中计数。

1.3记录:
接种完成后,逐日观察接种部位有无感染,肿瘤生长后有无自然消退,用游标卡尺,每周测量肿瘤长径a和短径b ,并计算平均直径,即r = (a + b) /2,每天称量小鼠体重和肿瘤并记录,绘制曲线。

1.4制备组织切片:
a处死小鼠,将肿瘤组织切成1*1*0.4cm的小块。

b将切块的组织置于螺口瓶中,加入40%甲醛固定,过夜。

c固定完成后,倒出固定液,立即换上新鲜的70%乙醇,洗脱两次,室温放置20分钟,继而以75%,80%,85%,90%,95%,100%乙醇脱水各两次,每次20分钟。

d从新鲜二甲苯除去乙醇,放置2次,每次10分钟。

e将样品置于60℃温箱中融化石蜡4次,每次1.5小时。

f将准备好的包埋工具,用一热玻璃吸管加入融化的石蜡,再用热镊子快速将样品移至充满石蜡的模具中,置于室温,使起完全凝结。

g从包埋模具中取出石蜡块,放于室温干燥处,切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