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防御方面:
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3.实施护坡工程; 4.植树造林。
洪涝 一、产生原因: 1.自然因素: ①降水多、暴雨集中; ②地处地形的迎风坡,降水多; ③冬春季节降雪多,夏季大量积雪融化; ④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2.人为因素: ①中上游的植被破坏; ②陡坡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泥沙淤积; ③围湖造田,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④下游低洼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对径流调节作 用减弱。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 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 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②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③防灾意识不强。 二、造成影响: 1.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影响河流航运、发电; 2.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缺水,农作物歉收, 甚至绝收; 3.容易引发森林、草场火灾。
三、防御措施: 1.加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2.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3.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4.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耐旱作物; 5.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6.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耗水大的产业发展。
寒潮
一、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 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 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二、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三、造成影响:
不利: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牲畜冻病、冻死;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阻塞交通;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 4.能源需求大,供应困难。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命题规律
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及其他自然
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是考查的重 点内容。往往结合世界或我国的重大自然灾 害来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 以区域图、统计资料来呈现信息,考查读图、 析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卷Ⅱ考查地质 灾害,2014年山东文综卷考查气象灾害, 2014年福建文综卷考查水文灾害。试题题型 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
地震
一、主要原因: 1.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 2.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二、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1.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 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 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2.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 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 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三、防御措施: 1.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2.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4.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国家及时救援。
滑坡、泥石流
一、产生原因: 1.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2.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 高原)。 3.夏季多暴雨。 4.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 加大。
百度文库 (4)自然灾害的 危害程度存在地 域的差异。
受地区之间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防抗灾害能力 地区差异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着一定 的地域差异。
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热带气旋(台风)
(1)产生条件:高温高湿的广阔洋面;上冷下热的 不稳定大气层结构(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
(2)造成危害:台风是通过狂风、暴雨以及风暴 潮带来灾害的。
有利: 1.带来大量的降水、降雪,缓解旱情,对农 作物有保温作用;
2.增加土壤水分,墒情较好; 3.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防御措施:
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2.使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 3.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 防寒准备; 4.熏烟或者浇水。 5.次生灾害:风暴潮、沙尘暴、雪灾。
(3)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育灾害的环境
(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 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和 灾情共同组成的复杂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 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作用、相互作用 的结果。
2.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人员伤亡:给人体造成生理和心 理上的伤害。 (2)财产损失: ①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 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 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②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 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 会结果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其相对人 员、财产的损失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自然灾害 (1)概念: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 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 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2)发生的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
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自 然灾害的客体。
②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 少。
2.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 气流,降水持续偏少; ②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3.西南地区的干旱: 自然原因: 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 ②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 ③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④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 人为原因: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①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 ②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 ③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 ④影响沿海养殖业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
(3)措施: ①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②建设沿海防护林; ③加固海堤等。
干旱 一、产生原因: 1.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
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3.实施护坡工程; 4.植树造林。
洪涝 一、产生原因: 1.自然因素: ①降水多、暴雨集中; ②地处地形的迎风坡,降水多; ③冬春季节降雪多,夏季大量积雪融化; ④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2.人为因素: ①中上游的植被破坏; ②陡坡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泥沙淤积; ③围湖造田,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④下游低洼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对径流调节作 用减弱。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 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 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②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③防灾意识不强。 二、造成影响: 1.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影响河流航运、发电; 2.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缺水,农作物歉收, 甚至绝收; 3.容易引发森林、草场火灾。
三、防御措施: 1.加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2.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3.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4.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耐旱作物; 5.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6.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耗水大的产业发展。
寒潮
一、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 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 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二、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三、造成影响:
不利: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牲畜冻病、冻死;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阻塞交通;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 4.能源需求大,供应困难。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命题规律
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及其他自然
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是考查的重 点内容。往往结合世界或我国的重大自然灾 害来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 以区域图、统计资料来呈现信息,考查读图、 析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卷Ⅱ考查地质 灾害,2014年山东文综卷考查气象灾害, 2014年福建文综卷考查水文灾害。试题题型 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
地震
一、主要原因: 1.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 2.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二、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1.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 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 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2.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 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 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三、防御措施: 1.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2.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4.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国家及时救援。
滑坡、泥石流
一、产生原因: 1.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2.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 高原)。 3.夏季多暴雨。 4.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 加大。
百度文库 (4)自然灾害的 危害程度存在地 域的差异。
受地区之间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防抗灾害能力 地区差异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着一定 的地域差异。
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热带气旋(台风)
(1)产生条件:高温高湿的广阔洋面;上冷下热的 不稳定大气层结构(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
(2)造成危害:台风是通过狂风、暴雨以及风暴 潮带来灾害的。
有利: 1.带来大量的降水、降雪,缓解旱情,对农 作物有保温作用;
2.增加土壤水分,墒情较好; 3.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防御措施:
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2.使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 3.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 防寒准备; 4.熏烟或者浇水。 5.次生灾害:风暴潮、沙尘暴、雪灾。
(3)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育灾害的环境
(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 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和 灾情共同组成的复杂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 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作用、相互作用 的结果。
2.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人员伤亡:给人体造成生理和心 理上的伤害。 (2)财产损失: ①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 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 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 ②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 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 会结果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其相对人 员、财产的损失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自然灾害 (1)概念: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 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 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2)发生的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
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自 然灾害的客体。
②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 少。
2.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 气流,降水持续偏少; ②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3.西南地区的干旱: 自然原因: 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 ②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 ③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④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 人为原因: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①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 ②造成城市、港口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 ③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 ④影响沿海养殖业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
(3)措施: ①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②建设沿海防护林; ③加固海堤等。
干旱 一、产生原因: 1.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