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要点
![马汉海权论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f017a31b765ce04081404.png)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dae1b7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5.png)
《海权论》读后感《海权论》是英国海军史学家马汉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世界海军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海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为我们理解海军力量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海权论》中,马汉首先对海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指出海权是国家在海洋上的权力和影响力。
海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力量,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体现。
他认为,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独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历史上各大海权国家的发展和衰落进行分析,马汉揭示了海权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强调了海军力量在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中的重要性。
在阐述海权的重要性的同时,马汉还对海权的实现和维护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他认为,海权的实现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保持海军力量的优势地位,控制海洋航道和海上资源,保护国家海外利益等。
同时,他还强调了海权的维护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和合作,避免冲突和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通过阅读《海权论》,我深刻感受到了海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力量,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才能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同时,海权的实现和维护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和谈判,避免冲突和战争,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马汉的《海权论》是一部思想深刻、观点独特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海权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海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https://img.taocdn.com/s3/m/1f8510357cd184254b3535c8.png)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
![“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6de5ede79563c1ec4da713f.png)
“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马汉的海权论于1890年发表,并对美国的国家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借助美西战争、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这几场战争,构筑了全球海洋战略体系,并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海上霸主直到今天。
标签:海权论理论指导全球海洋战略体系海上霸主一、海权论产生的背景、内容1.马汉的“海权论”产生背景马汉“海权论”这本重要著作是由杰出的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至1905年期间完成,并且此人在美国海军院担任过两任院长。
马汉在著作中指出若要主宰国家并且决定世界命运的走向就需要争夺海上的主导权,此观点长久不衰的在世界上盛行了百余年。
而海权论对众多国家的国家战略都起到重要影响,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就算到了现在,这本军事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认定为对历史有巨大的影响。
2.“海权论”本质的内容海权论本质的论点,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夺取海权,以及怎样夺取海权。
其理论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控制世界通过夺取制海权其实是马汉海权论的本质理论,因为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体现就在于能否有控制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即这个国家是否有强大的海权。
第二,自然的结构,领土的范围,地理的位置,民族的特点,人口的数量及政府的性质这六大要素也影响着海权,只有这六个要素都具备或者有优势的海洋国家,才会在海权的争夺中取得优势。
第三,陆权“依托”海权。
马汉指出:海权对陆权的巩固有着重要的意义,陆权和海权是互相依存且是互相制约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海军建设,离不开海军基地以及对重要海上咽喉要道的控制。
二、美国早期海洋扩张战略1.海权论出台与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开始马汉在1886年出任海军学院的院长,其理念对美国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促使美国开始大规模的海军扩建。
在海军部长特雷西1889年提出的年度报告中,体现了马汉的大舰巨炮的思想。
他在1890年的年度报告中建议建造20艘战列舰的舰队,但国会最终只批准其中3艘。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66771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d.png)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
马汉海权论
一、概述
马汉海权论是中国现代海洋社会学和法学的经典理论,其思想主要来源于20世纪初期马汉海(Mahan)和他的学生、继承者黄善德(Huang Shande)。
它提出了国家、海洋空间与国家财富和安全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认为海洋作为国家发展,实现海洋强国和海洋财富的必要条件。
二、基本理念
(1)强调海洋功能。
马汉海权论重视海洋的经济、科学、气候、外交等功能,指出海洋的作用是巩固国家的安全,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实力。
(2)海洋壁垒论。
马汉海权论提出海洋壁垒的概念,强调国家的财富是本国的安全所需要的,而海洋壁垒就是这种关系的重要基础。
(3)强调海洋威慑。
马汉海权论指出,通过利用海洋抗衡敌人、威慑敌人、显示实力,提升海军强国地位,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安全。
三、重要应用
(1)经济发展。
马汉海权论指出,只有通过利用海洋资源和地理优势,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提供依据。
(2)军事霸权。
海洋地位强大可以提供安全和抗衡能力,马汉海权论
强调要利用海洋作为一种“坦克陆军”,建立民族军事霸权。
(3)海洋外交。
外交形势巨变,海洋变得非常重要,马汉海权论提倡
海洋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提高海洋国家的利益。
四、结语
马汉海权论是经典的中国法学和海洋社会学理论,它提出了实现海洋
强国和海洋财富的内在关系,建立复杂的海洋发展理论,为国家发展
与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框架,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赞誉。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137cc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a.png)
海权论读后感海权论读后感的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海权论读后感的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权论读后感1严格地讲,这本《海权论》不是经典的“海权论”,正宗代表马汉理论的是“海权论”三部曲,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
很惭愧,这三部经典都未读过,所以只能对这本《海权论》稍作品评。
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
美国政界,特别是前总统罗斯福(连任四届的那位富兰克林,做过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深受海权论的启发,在门罗主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业、大幅强化海军力量、大肆扩充海外基地,为当今美国海军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汉在发表充实自己理论前夕,世界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大航海大探险的帆船时代(姑且算西葡二牙和荷兰的时代),进而英、法、德、俄又借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东风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旋风,从大陆和海洋两个方向横扫亚非拉地区,从此,英法西葡荷等小语种就像病毒传播一样,迅速占领世界各土著人的语言高地,在这种情况下,貌似全球蛋糕已瓜分殆尽。
此时,美国作为后起之秀,经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一系列巧妙而周密的买骗抢,迅速成为世界移民大国和第一经济强国。
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政军界精英,清楚地看到世界的陆权(除了菲律宾和夏威夷,其实还是海权)已不在美国掌控之中。
而当时,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美国国内的市场不足以消化其迅速膨胀的社会化大生产,换句话讲,美国的经济支柱是对外贸易,这要求必须打开其他国家的国门,而且要与其他欧洲强国享受平等的关贸待遇(比如中国这块大肥肉),从而完成其产品向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状况羸弱国家的最大化倾销。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8710f5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3.png)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海权论”的主要内容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
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
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
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
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
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
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
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
"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4127eae4a7302768f99398d.png)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
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
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
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
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
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
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以下逐一介绍: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
海权论
![海权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6d6697daef5ef7ba0d3ca7.png)
简介(海权论
Sea Power Theory )
• 马汉(Alfred Thayer Marhan 1840-1914 ),为 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一 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 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 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 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 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 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 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 的建立而奉献。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 散见于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其中以一八九0年 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0--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 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
• 必须拥有庞大之商船、港口及顺畅之海上航路, 并有海外商业及经济关系。
从海权的 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 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 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 线(海上航路)之安 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 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 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如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 阿方称为福克兰群岛)战争,英国即徵调很多油轮、货轮、 客轮、协助运 补兵力及战略物资。
•
(四)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 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 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彝士运河 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 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范围
海权控制陆权的地带
(一)海峡
•
•
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 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其海权之发展。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e200d102768e9950e73894.png)
海权论,是阐述以控制海洋为手段,进而实现国家强大、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战略理论。
美国的马汉是海权论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恢宏丰富,虽然它是一种战略理论,但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汉把“民族特性”作为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6个因素之一,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性中所显现出来的海洋特征,是这个民族海洋文化中最凸显的部分。
马汉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民族特性将会推动海权的发展。
一、民众中从事商业贸易的强烈愿望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达·伽马、麦哲伦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海权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特别是以海洋通道为载体的海外贸易推动的结果。
商业贸易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商业贸易的愿望和追求是那些成为海上强大民族的明显特性。
追求财富和利益是一切民族的天性,但通过什么途径来追求财富,则直接影响到该民族海权发展的命运。
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贫瘠,荷兰地势低洼,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英国和荷兰把海外贸易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其国民中有强烈的从事商业的愿望。
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天赋,追逐着财富和利益。
贸易一天天扩大,航运一天天扩大,海权也在一天天发展。
历史上的法国则不同。
法国有中国那种“地大物博、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地理优势,法国人可以从脚下那肥沃的土地中获取财富,但这样的行为绝不会导致海权的自然产生。
在法国广大的贵族阶层中,有着深远的鄙视商业贸易的传统,由此影响到全体法国国民,经商是人们最不屑于从事的下等职业。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鼓励发展海权,曾专门颁布法令,规定贵族从事海外贸易无损于贵族的身份。
然而,正如马汉所说的:一种深入到国民意识中并占有公开优势的偏见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被一纸法令消除掉。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尊农为本,视商为末。
但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商贸意识也非历史上可比。
海权论海权论
![海权论海权论](https://img.taocdn.com/s3/m/c9c8688e76eeaeaad1f33097.png)
海权论
海权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汉(Alfred Mahan,1840~1914),他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
1890年他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海权理论。
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
马汉的海权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
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并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
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
海权论读书心得3000字
![海权论读书心得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fe9e1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8.png)
海权论读书心得3000字海权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所著的一本书,被誉为海权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书于1890年出版,主要讨论了海权对于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海权的概念和其对国家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国际关系和战略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马汉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权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掌握海权意味着国家具有了海洋上的主导地位,可以通过控制海上贸易和海军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马汉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强大国家的案例分析,如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崛起和衰落,阐述了海权对于国家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掌握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国家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发展壮大。
马汉对于海权的定义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他认为,海权包括军事力量、贸易和海军力量这三个要素。
军事力量是指国家在海洋上的军事实力,包括舰队、武器装备等;贸易是指国家通过海洋进行的贸易活动,包括海上贸易航线、港口等;海军力量是指国家所拥有的军事舰艇和军事基地等。
马汉认为,这三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同时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国家才能真正拥有海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马汉还强调了海权对于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海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国家在海洋上的主导地位。
掌握海权的国家可以通过控制重要的航道和港口,实现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在读完《海权论》后,我对于国际关系和战略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海权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海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问题。
只有通过掌握海上贸易要道、加强海军力量和保护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海权的掌控。
海权论还对我个人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了一定的影响。
马汉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通过多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我对于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海权论
![海权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5ff2afb0717fd5360cdcb5.png)
马汉“海权论”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
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
二是自然结构。
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范围。
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
四是人口数量。
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
五是民族特点。
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性质。
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
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
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马汉的海权论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现实意义
![马汉的海权论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3c50a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d.png)
马汉的海权论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现实意义
摘要:
一、马汉海权论简介
二、马汉海权论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马汉海权论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应用
四、马汉海权论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五、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趋势
正文:
马汉的海权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政治和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海洋权力与国家繁荣密切相连,强调海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在我国国防建设中,马汉海权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汉海权论为我国国防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马汉海权论指出,控制海洋等于掌握国家的命运,这使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国防建设,积极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上力量部署,以确保国家海洋权益的安全。
其次,马汉海权论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日益明显。
我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海上合作,这些都体现了马汉海权论的战略思想。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提高了应对海洋安全威胁的能力。
再次,马汉海权论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深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海上通道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马汉海权论强调海洋
权力的重要性,使得我国政府意识到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上力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最后,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趋势与马汉海权论的精神一脉相承。
我国将继续加强海军建设,提升海上作战能力,同时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上国际合作,以实现国家海洋权益的最大化。
总之,马汉海权论对于我国国防建设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马汉
![马汉](https://img.taocdn.com/s3/m/ab90da395f0e7cd1842536aa.png)
马汉马汉在西方世界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其有关争夺海洋控制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致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百年而不衰,这就是所谓的海权论。
美国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1859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1861-1865年作为北方海军军官参加美国内战。
1886~1888年和1892~1893年,曾两次担任罗得岛新港的美国海军大学(Naval War College)校长。
1893—1895年,担任美国海军“芝加哥”号巡洋舰舰长,1896年退役,官至海军少将。
1898年,在美西战争中,马汉担任美国海军战略委员会成员。
1899年,为出席第一次海牙国际会议的美国代表团成员,会上通过了有关战争法规和惯例的公约。
1902~1903年,扫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
在1883-1903年的20年间,马汉撰写了许多著作,如《纳尔逊的一生》和《大不列颠制海权的体现》等等,这些著作为美国的海外扩张政策寻找了理论根据,奠定了制海权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汉一生潜心于海军理论的研究,共有著作20部。
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权论三部曲,诞生于任职美国海军大学期间,这里浓厚的学术环镜和良好的研究氛围使其能够潜心研究,发奋著书。
其海权论三部曲浑然一体,上下关联,一脉相承,将历史上的殖民帝国与海权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
其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海上贸易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有能力控制海洋。
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该国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输送商品的商业船只和支持保障运输业的海外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二、构成海上力量的6个基本要素是:1.地理位置一一海洋国家所具备的优越地理位置占据首位的因素)。
2.形态构成——拥有绵长海岸线的自然结构(居于第二位的因素)。
3.领土范围——包括领土面积、海岸线和港口特点。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8d121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f.png)
海权论读后感关于海权论读后感(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海权论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权论读后感1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
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反观我国,沿海一带大都以平原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浙丘陵、珠江三角洲等等土地肥沃地区,人们丰衣足,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得到很好地收成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缺乏海权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名人故事:海权论鼻祖马汉
![名人故事:海权论鼻祖马汉](https://img.taocdn.com/s3/m/e2fa3c63a76e58fafab0037a.png)
名人故事:海权论鼻祖马汉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道出了一句惊人的预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他就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的,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应栏目!1805年1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地方,爆发了一场有16万军队参加的战略性会战。
经过这一仗,拿破仑彻底粉碎了俄奥联军的进攻,法兰西帝国仍然巍然屹立着。
90年后,在美国罗德岛海军学院的讲台上,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军战略讲师正侃侃而谈:“拿破仑战争证明,大规模会战是决定陆上战争胜负的最有效手段。
那么海战呢?同样需要这种倾其军力的会战,惟有如此,才能夺取制海权!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海上的奥斯特里茨’!”马汉的声音不高,但却震动了世界。
“海上的奥斯特里茨”成为穿着不同国家军服的海军元帅、海军上将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目的。
又过了21年,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汉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不过,这壮观的会战不是发生在其理论的诞生地美国海域,而是在欧洲北海的一角,一个名声其实不十分响亮的地点——日德兰。
就是因为这场会战,使日德兰的名字永垂史册,也使马汉的理论开始广为人知。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阿尔弗雷德·马汉(1840—1914)是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
他发现,人类在海上的机动性超过了陆地。
他在研究了英帝国长期称霸世界的历史后,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
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地峡;海军威力=力量+位置,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https://img.taocdn.com/s3/m/d25ad7ae19e8b8f67d1cb927.png)
海权成为德国日本海外 扩张的重要工具
❖ 侵占胶州湾 ❖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 英德造舰竞赛及日德兰海战
海权成为日本海外扩张 的重要工具
❖ 德国选择挑战英国的海权战略及其扩张海军的 实践,是使英德矛盾成为欧洲核心矛盾的重要原因 之一。 ❖ 德国海权崛起并非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权
天使从海神手中接过王冠,将要把它戴在象征英国的手持 三叉、身着黄袍红裙子的少女头上,海神骑在三匹白色骏 马背上,将永远离开英国的海岸,放弃不列颠海洋控制权
海权论读书心得3000字
![海权论读书心得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d08870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a.png)
海权论读书心得3000字《海权论》是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塞耶尔·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于1890年出版的著作,对于世界海权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海军战略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海权论》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海权的概念、作用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将就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海权论》提出了海权的定义和重要性。
马汉将海权定义为“海军力量对于国家利益的保护和扩大所产生的效果”。
他认为,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海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力量,更是一种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体现。
通过掌握海权,国家可以保护自己的海上利益,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对他国进行威慑和制衡。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海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掌握海权的国家往往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海权论》分析了海权的要素和构成。
马汉认为,海权的要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军力量和贸易航线三个方面。
地理位置决定了国家在海上的战略位置和利益分布,海军力量是实现海权的基础,贸易航线则是海权的重要支撑。
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海权的基本要素。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条件,国家才能真正掌握和发挥海权。
《海权论》还探讨了海权的发展和演变。
马汉通过对历史上几个重要国家的海权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经验。
他指出,海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
同时,国家还需要有合适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规划,以应对不同的海上挑战和威胁。
历史上那些成功掌握海权的国家,往往都具备了这些条件和要素。
《海权论》还对海权的战略思想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原则和战略思想,包括集中力量、快速打击、保持流动和实施封锁等。
他认为,海权的实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思路,同时需要灵活和机动的战略行动。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d84f41b307e87101f696fb.png)
1、试述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影响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ed Thay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少将、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
他以历史学家的理性和军事学家的智慧深入研究了17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世界海洋战争,写成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书,正式提出被西方资产阶级奉为经典的“海权”理论。
这一理论成为推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推行对外政策和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马汉通过对近代欧洲海上争霸史,特别是17、18世纪英国崛起的历史进行研究后,首次明确提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
”他认为,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战略角度看,海洋的商业利用价值与军事控制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
从权力基础来看,马汉认为一国海权的发展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征、政府性质等六项基本因素的影响。
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他非常重视海战的作用,认为制海权只有同敌国海军进行大规模决战才能真正获得。
他认为海上交通线是支持海上作战的生命线,能否保持稳定的交通运输,对于海战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
马汉同其他人一样,其言论充满着强烈的帝国扩张主义色彩,直接为美国国家利益及战略考虑服务。
他认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应该同寻求战领国外市场的机会相结合,美国的剩余产品要跨越新的“边疆”——海洋——寻求市场,这种经济扩张过程必然会导致国家间冲突甚至战争,因此,美国应该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其海外扩张的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
(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
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二、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
一八0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
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
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1、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控制海洋。
2、拥有广大又富饶的海外殖民地及优良海港,有利于舰队补给、维修,对延伸海军战斗能力有很大助益。
马氏认为海权必须能确保自己的交通线安全,并同时能切断敌人的交通线。
交通线愈长,则海权所能赐予的利益也就愈大。
而交通线的建立,就依赖线上的各个海外基地(殖民地)与海港了。
英国在十八世纪在地中海南岸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锁法国海岸,拥有地中海制海权;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断英国经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线。
(四)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彝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三、海权控制陆权的地带:
(一)海峡: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其海权之发展。
如独立国协从波罗的海出大西洋之交通线受制于松德海峡;从黑海出地中海又受制于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致使其海权发展自帝俄迄今仍无法独霸于世。
(二)半岛:半岛伸入海中可享海上交通、运补之利,亦可发挥陆海协同作战之效果。
如十九世纪拿破仑时代的西班牙半岛战争,英藉海上运补远优于法军藉陆路运补,致法军在半岛战争中失败(详见『中外战史』第九册第五章)
(三)岛屿:岛屿如获有优势的空权与海权,则可发挥其控制陆权之战略据点价值。
如日本、台湾、菲律宾各自拥有坚强的空权与海权,才使中共势力无法向太平洋及印度洋伸展,其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地中海北岸的一系列岛屿亦是以海制陆的战略据点,为世界霸权争夺的对象。
四、海权国之基本条件:
(一)海军条件:要有海军、海上基地、海运路线(交通线)且不受他国控制。
如美国在二十世纪虽拥有强大海军舰队,但被分隔于两洋,无法达到『集中』、『节约』之原则,因此马汉力主美国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控制加勒比海诸岛以保障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路线之安全。
美奉行马氏之观点而成今日海上之霸权。
(二)海运条件:必须拥有庞大之商船、港口及顺畅之海上航路,并有海外商业及经济关系。
从海权的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如福岛战争,英国即徵调很多油轮、货
轮、客轮、协助运补兵力及战略物资。
(三)海外商业条件:国民大量移民于国外殖民地,并建立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力之扩张具有极大优势。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在其海军武力配合其商业船队在世界四处拓展其殖民地,获致丰厚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海上霸权,有『日不落国』之称。
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
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
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包括发展海上实力的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
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
还主张美国在太平洋同其他列强实行“合作”,以获取利益,并争夺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