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及_橄榄型_财富结构的达致

合集下载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近些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在城市,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严格执行,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促进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加。

在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是重点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

在城市,从2005年起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在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改为国家供养;大力开展开发式扶贫,提高了扶贫标准。

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

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教育等社会救助。

从2009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2.4万亿元。

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从2010年1月起,对个人转让限售流通股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改革探索277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摘要】收入分配格局决定社会是否稳定,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

在收入分配差距激励效率的观念和体制被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现状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分配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的投资消费比例、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富人和穷人都比较少,而中等收入者最多,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这样的社会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合理、政权稳定,执政基础牢固的社会。

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富人人口最少,中产阶级人口较少,而穷人人口最多。

2012年我国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

而中等收入者也偏少,金字塔最顶层的富人比例更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现在,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财产在15万至 30万之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除极少数农民收入较高外,大多数收入偏低的现实,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人数大约为2亿,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

我国要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分配结构

我国要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分配结构

我国要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分配结构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应构建怎样的分配结构?此次会议明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橄榄型分配结构,又称纺锤型分配结构,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即在这种分配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多,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均占少数。

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分配结构。

与橄榄型相对应的收入分配结构,包括金字塔型、哑铃型和倒丁字型。

其中金字塔型主要表现为底座庞大、塔尖细小,其收入分配特点是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依次增大;哑铃型表现为两头大,中间细长,其收入分配特点是非富即穷;倒丁字型表现为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放的又宽又长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较少,状似一根上下粗细差不多的棍子。

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

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

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1.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状况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4分)(2)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

(8分)【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实现收入倍增的根本措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收入倍增提供制度保障;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忽视提高居民收入。

【解析】(1)材料反映的信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是逐年增加,三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增大趋势。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即要求回答实现收入增长的措施。

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经济生活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等。

2.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针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状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着眼点为促进社会公平,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政府切实履行了职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理应是政府的事情”。

上海2023行测笔试真题及答案

上海2023行测笔试真题及答案

上海2023行测笔试真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我国制定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要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下列关于该主要目标的表述,有误的是()。

A.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B.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C.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D.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减少,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答案】:D2.下列属于公文结尾用语的是()。

A.现报告于后B.特此通告C.现请示如下D.特通知如下【答案】:B3.不同的公文种类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对象、内容与范围。

下列正确适用于审批不相隶属单位申请事项的公文是()。

A.《××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通知》B.《××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复函》C.《××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批复》D.《××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同意××有限公司开展××业务的通告》1/ 94.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A.失业率上升B.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C.失业率波动不定D.失业率下降【答案】:D5.下列公文语句使用不恰当的是()A.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进行到底B.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C.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D.要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三项建设”,确保6月底前全国联通【答案】:A6.关于海水及其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研究

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研究

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研究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既有利于解决贫富差距加大,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关于中产阶级(层)的研究资深的社会学家、有成就的青年学者著述很多,有代表性的有:陆学艺先生的中产化现代社会理论、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李路路的结构化理论、李强和李培林的碎片化理论、周晓红、李春林也都写了论文和专著。

我们的研究想着重于中国本土化的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中等收入者为起点,依此尝试。

我们从1999年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当代中国合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又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全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老洪村调查》,2003年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后立项的第一个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研究课题。

这样持续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我们避免了“撤轨式”的研究,而是坚持“筑路式”的研究,加强项目间的关联,使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

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中等收入者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有四个发现。

��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层的关系。

目前对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层两个概念的关系问题,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并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

我们认为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很大联系的两个群体概念。

首先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级有两个有差异的概念。

主要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两者的界定的中轴标准不同,中等收入者的界定的中轴标准是收入水平,而中产阶级的中轴标准则是家庭财产。

(2)两个概念的外延在中国目前也是有所不同的。

从中国的目前情况来看,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者则有一部分不属于中产阶级。

(3)中产阶层群体特质相对于中等收入者表现为稳定性。

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不一定成长为中产者,中产者只是中等收入者一个可能的发展目标。

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而中产阶层是中等收入者的理想形态和成熟形态。

橄榄型

橄榄型

橄榄型”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

与“橄榄型”分配结构相对的是“金字塔型”分配结构,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尽管对于当前我国是否属于“金字塔型”分配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事实。

一方面,一些富人在世界各地购买豪宅、名车及各种奢侈品一掷千金,甚至令发达国家的民众都感慨“中国人真有钱”;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人只是实现初步小康,还存在数量众多的贫困家庭。

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收入分配结构呈“橄榄型”的社会比呈“金字塔型”的社会要稳定得多。

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要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更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从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并非不鼓励人们致富,更不是剥夺富人的财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基础,因此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并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

调节高收入,一是要让高收入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例如,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主要由高收入者承担的新税种,鼓励高收入者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

二是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例如,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的收入;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等等。

“ 橄榄型”:国民收入倍增关键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 橄榄型”:国民收入倍增关键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橄榄型”:国民收入倍增关键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普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无论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还是社会文化层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这个群体在国民中所占的比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状态。

一个健康向上发展的社会,是以中产为中坚力量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私人消费的引擎,是内需的重要来源与保障,未来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教育、金融、医疗、文化体育服务消费的增长点,都要依靠这一群体的成长壮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要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详细]。

他期待,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占全民人口40%以上。

到那时,这一群体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不是现在的“伪中产”。

2024年浅议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

2024年浅议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

2024年浅议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正逐步从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型。

橄榄型社会,又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均衡,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大,而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相对较少的社会形态。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他们既能够支撑消费增长,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必要性1.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消费能力,是推动消费升级、扩大内需的关键力量。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同时,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垂直流动,增加社会活力。

3. 提升社会整体素质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的扩大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此外,中等收入群体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包括对公益事业、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参与。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1. 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他们跻身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条件。

2.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同时,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3. 鼓励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更多人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4.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形”分配格局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形”分配格局

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而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到今天基本都形成了中产阶层占大多数、富人阶层和相对贫穷阶层占少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其中,大多数国家的中产阶层占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90%的比重。

按照社会学理论,“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稳定、健康的社会模型,也是公道和合理的,它不仅构成了一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多数学者认为,现代社会或者工业化社会的分配格局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即中产阶级。

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里,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和公平的发展机会,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中间层通常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庞大的中产阶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的调节功能,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它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可以使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结构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中,社会主流意识更趋稳定,不容易受极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同时,中等收入阶层数量庞大,其拥有的资金和财产多,消费需求大并能持续增长,因而能够推动和扩大内需,形成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因此,“橄榄型”分配格局是相对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分配格局模型。

这种分配格局形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世界上许多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这种分配结构。

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而不应是“金字塔型”、“哑铃型”或者是“倒丁字型”。

请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谈谈如何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实现“民富”。

请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谈谈如何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实现“民富”。

请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谈谈如何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实现“民富”。

请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谈谈如何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实现“民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撰文,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在当今中国,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4个阶层: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

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的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间阶层,这样的社会才是稳定的。

按照这一划分方法,中等收入群体,正类似中间阶层。

中间阶层的衡量,不仅包括收入和财产,还应包括职业声望和自我认同。

在物质财富方面,“收入中等,宽裕有余”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收入中等,会以其消费的方式和财产的拥有表现出来。

一般认为: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是其显著标志,因此中间阶层在国外有时也被称为中产阶层。

其实,这个衡量尺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生活水平应该是异曲同工,或者说,“小康”生活水平其实是中间阶层的中国式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是收入的积累和固化,“中等收入”对于这一群体的形成很重要。

在职业方面,当今社会,职业稳定性相当重要,因为由职业获取工薪收入,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社会评价。

一般而言,因为知本的崛起,“凭本事吃饭”的知识分子或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会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因此,知识分子、白领、专业人士常常是中间阶层的近义词。

在自我认同方面,由于中间阶层意味着一种个人和家庭的有尊严、可持续的生活形态,因而承载了很大一部分公众的期待和梦想。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分析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分析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提要党∞卜六大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先进文化的消费和创造的动力。

中等收入者是我国社会在某一时期按收入差距划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中等收入者适宜的划分标准。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概念,同一地域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状况不同。

目前,可以以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卜4万元作为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具体目标是逐步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山目前的18%提高到40%左右。

我国的中等收入者存在于各个行业。

未来20年至少有七类人将构成中等收入者群体:科技发明人和科技企业家;会融服务等企业管理人员;律师、分析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学术团体或机构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外企}tt4,f,企服务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农村工商业者等。

我们应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职工和农民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是人口多、底予薄、生产力不发达。

二是收入分配体制障碍。

表现在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社会保障制度4i完藩;竞争机制不继全。

尤其是教育机会不平等。

三是平均主义思想影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要靠经济发展。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年均7.2%的增长速度。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让工人和农民加入中等收入者群体。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必须继续引导、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02《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习题答案》(三版)2018.6.21

02《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习题答案》(三版)2018.6.21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2016第三版)《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正文第一章薪酬福利管理概述一、什么是薪酬?薪酬包括哪些形式的报酬?答:薪酬一词,是从美国“Compensation”一词翻译过来的。

美国学者乔治•米尔科维奇和杰里•M •纽曼著、董克用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薪酬管理》一书是这样解释的:薪酬,“Compensation”,从字面理解,意思是平衡、弥补、补偿。

它暗含着交换的意思。

薪酬,或者说报酬,可以这样定义:薪酬是指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之和。

《薪酬管理》一书列入了以下四种形式的薪酬:(一)基本薪资;(二)绩效工资;(三)激励工资;(四)福利和服务。

二、什么是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答: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的对称,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如果货币工资提高,而食品衣着住房和其它消费品价格提高得更快,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消费价格指数三、政府宏观工资管理都包括哪些内容?答:在政府劳动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般设立劳动工资处、业绩考核处等。

具体工资管理职位,一般称为工资主管局长(厅长),工资主管处长、科长;工资主管,工资干事等。

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劳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政府财政税务部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工资分配实施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的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则主要由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直接管理。

政府劳动部门,并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起,实施工资管理的内容大体包括:1.确定和实施工资总额调控方式,对其中实行工效挂钩方式决定工资总额提取的企业在年底清算,并确定新一年工效挂钩的“两个基数、一个比例”。

2.制订工资指导线,为企业自主确定工资增长或工资增长集体谈判提供依据。

3.调查、公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企事业单位确定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工资标准提供市场价位的支持。

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2. 职业结构良好
个体私营业主 科学研究人员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 文艺工作人员
3. 教育结构良好
11/55
二、推进 “橄榄型”分配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
12/55
(一)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 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
一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内涵二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三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的现实途径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555一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内涵所谓橄榄型分配结构又称纺锤型分配结构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一个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而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职业分类 机关科级以上公务员 事业单位人员 企业中级以上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高技能人才 私营企业主及投资者 人数(万人) 925.4 2914.9 2400 2100 占从业人数百分比(%) 1.19% 3.76% 3.10% 2.71%
2000
1507.4
2.58%
1.95%
个体工商户
农民中的规模生产经营户主
家庭基本 生活需要
发展、享受和 投资的需要
中等收 入群体
生 活 稳 定
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
2012年不同国家、地区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划分标准的比较
国家 (地区) 美国 英国 瑞典 4~10 从业人员 年收入 (万美元) 4~20 80 65 55 比重(%) 人均GDP (美元)(按现价计算) 48147 39604 61098
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一、 二、
“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内涵
推进“橄榄型”分配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作者:杨春滋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19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意义何在、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府和社会该怎么做,等等,围绕上述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

《领导文萃》: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您认为这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李强: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想,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涉及到我国社会各群体如何组合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个概念在中央文件中就多次提到,过去叫作扩大中等收入者,现在强调群体,用“群体”替代“者”的提法。

“者”突出的是个人,群体则是强调整个社会阶层。

从收入分层的角度看,我们将社会分成了三大阶层,上面的是高收入群体,居于中间位置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下面的是低收入群体。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曾推行一种平均主义战略,在收入分配上将大家的收入尽量拉平。

但是后来发现,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战略,与经济发展效益是冲突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等于是“奖懒罚勤”,造成了劳动者积极性和经济动力的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认识到,一个社会有高、中、低收入的差异十分正常,为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力,就要“奖勤罚懒”,让大家去努力奋斗。

现在经济收入分层这件事情,大家也逐渐接受了,存在的问题是上中下的比例结构不协调。

我国目前是下层、中下层比例较大,中层发育明显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想。

我过去在文章中也写过橄榄型社会,也有人叫纺锤型社会,就是指社会中间部分占比例较高的社会结构。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5页word资料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5页word资料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专家们提出我国应该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我国面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艰巨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既可能经济腾飞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

有些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

而更多的国家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又如此之大,加速推进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0.458,已经突破了普遍意义上的警戒线。

根据专家分析,到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达到50%以上,我国的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0.36,农村至少要降到0.44,城镇至少要降到0.31。

有关资料显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收入分配比重在1998年为68.6%:13.9%:17.5%,到2003年发展为61.8%:15.1%:23.1%,其中,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政府的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居民工资收入差距大,而且企业职工工资还没有得到正是提高。

根据中央精神,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尽快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简单概括为“提低,扩中,抑高”,是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以不同手段调节收入的办法,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一调节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以共同富裕政策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以共同富裕政策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一、“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促成要素“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产物,它是对从传统农业社会的统治阶层只占小部分、被统治阶层占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转型为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的形象描述。

所谓“橄榄型”,就是类似橄榄球的形状两头小、中间大。

“橄榄型”社会结构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中间阶层构成社会成员的主体、收入极高者和低收入者都相对较少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在阶层结构上的反映,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并进而成为发达国家,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主导地位。

据经合组织统计,近年来以发达以共同富裕政策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李军鹏[摘 要]“橄榄型”社会结构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中间阶层构成社会成员的主体、收入极高者和低收入者都相对较少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促进“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的决定性要素主要有自由经营权普及化、劳动就业权充分化、公共服务权均等化、高等教育权全面化四个方面。

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各种措施,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同富裕政策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要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就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综合运用市场主体发展政策、充分就业政策、公共服务与社会分配政策、公共教育政策等共同富裕政策。

[关键词]“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453(2022)06-0022-08 [作者简介]李军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中高层次收入的岗位不断产生,由更高生产效率、更优产品质量、更佳服务品质决定的劳动收入也稳步提升,从而使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职员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据了就业队伍的主体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同质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国 家, 会有较高的 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 这些国家有较高的人力资 本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累, 社会动荡极少, 并且 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 !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在我国目前收入差距
!作者简介 ∀ 纪玉山,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代栓平, 何翠翠,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硕士研究生, 吉林 长春 1 30012。
0 333 2 0 0 051 0 078 0 263 0 221 0 387 0 375 2 2 0 048 0 073 0 241 0 216 0 422
0 394 2 3 0 045 0 070 0 236 0 211 0 438
根据联合国 ∃世界人口预测 ( 1998) %, 我国
到 2020年人口将达 到 14 54 亿人, 2020 年我国 GDP 绝 对 额 预 测 为 33 11 万 亿 元 ( 年 增 长 率 6 5% ) 7% ∗ ) , 如果到 2020年我国各收入群体 分布比例能达到表 1所示的比例, 利用模型和预 测统计数据, 可以得到 2020年各收入群体的人口 绝对数以及各自的人均 GDP 数值。从上述分析可 知, 在不同的基尼系数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是不 一样的, 故这里选取两种不同的基尼系数值, 一 个为 0 310+ , 另一个为 0 394,, 在不同的基尼系 数条件下所得到的各收入群体人口绝对数和人均 GDP 数如表 2所示。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005 2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 及 橄榄型 财富结构的达致
纪玉山 代栓平 何翠翠
!摘要 ∀ 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依据, 现阶 段应主要从收入水平上考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发展和改革时期, 若过于 强调中等收入者在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质的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程度上稳定的、统一的标准, 不仅不现实, 而且会阻碍中等收入者的成长。只有集中力量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才是抓住了矛盾 的主要方面。通过模型测算, 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基尼系数保持在 0 3- 0 4之间, 年人均 GDP 收入在 14000- 16000元之间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界定和培养中等收入者, 应注 意其动态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特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不是要把一部分高收入者拉到中等 收入者中来, 而是要提高低收入者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构建 橄榄型 财富结 构。
!关键词 ∀ 中等收入者; 界定依据; 界定标准; 橄榄型 财富结构
!中图分类号 ∀ F 12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4769 ( 2005) 02- 0035- 06
2002年 1 月 31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在北京发布了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 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 成果, 指出现阶段收入分 配的改革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者人群比重。同年 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收入分配以共 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 入者收入水平。有关统计则显示, 目前我国城镇 低 收 入 户 占 31 79% , 中 等 偏 低 收 入 户 占 32 36% , 二者合计达到 64 15% , 收入分配结构 呈不合理的 金字塔 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百分比上都呈现出明显的 两头小、中间大 的 橄榄型 结构特征。 我们的结论是, 如果基尼系 数保持在 0 3) 0 4之间, 年人均 GDP 收入在 14000) 16000元左
右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在人口比例 为 15(27(38(10( 10情况下, 由于方法一致, 这 里不做详细论述, 所得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分 别为 14010元 ( 基尼系数 0 394)、 15807元 (基 尼系数 0 310) 。
0 000 1 0 0 100 0 150 0 380 0 220 0 150
0 091 1 2 0 084 0 125 0 350 0 236 0 205 0 231 1 6 0 064 0 095 0 299 0 232 0 310
0 286 1 8 0 057 0 086 0 280 0 227 0 350 0 310 1 9 0 052 0 082 0 271 0 225 0 370
偏下收入户占 32 36% , 中等收入户占 17 69% , 中等偏上收入户占 8 95% , 高收入户 占 7 23% 。 结合苏海南等人的有关研究分 析∋ , 和其他研究 成果中已设定的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 高收入
者、中等偏上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中等偏下收
入者、低收入者的大体比例应为 15 ( 22(38 (15 (10或者是 15 (27 (38(10(10这样一个关系, 结 合模型, 我们得到了在不同固定人口比例、不同
重, 构建 橄榄型 财富结构成为今后我国收入
分配改革一项必然的政策选择。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使其成为社会各收入
水平群体的主流, 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 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国外, 对中产阶级 (中 产阶级与中等收入者是同一概念, 它不具有阶级 性质 ) 也有 较高 的评 价。研 究 表明, 一个 拥有
生产力的历史 , !2∀ 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展及相关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从唯物史观角 度出发, 就单个个体来讲, 个人收入水平表现为 经济基础, 而其质的 特征具有上层 建筑的特性。 所以,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 社会处于重要变革的 历史阶段, 只有集中力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抓 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平等程度下的收入百分比。根据第一种人口比例
计算的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在各收入群体比例为
15( 22( 38(15( 10 情形下的收入分布状况
基尼 系数
a值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收入 中等偏上 高收入 Fa( 0 1) Fa( 0 25) Fa( 063) Fa( 0 85) Fa( 1)
- Fa( 0) - Fa( 0 1) - Fa( 0 25) - Fa( 0 63) - Fa( 0 85)
( 二 ) 界定标准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 全球中 等收入阶层的人均收入起点为 3470美元, 最高人 均收入为 8000美元。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以后, 有人认为我国的年人均家庭收入为 10000- 40000 元人民币即为中等收入者。下面我们利用 T# 凯 普克 ( T. Kam pke ), R# 佩斯特尔 ( R. P este l) 以及 F# J# 拉德麦 彻 ( F. J. Raderm acher) 在 ∃一种对规范的平等的计算思想% ( A Com putation a l concept fo r Norm at ive Equ ity ) 一文中 提出的模 型, 结合中国的实际预测数据对中等收入者的收 入水平做一估测。
人口百分比, a= 1 / , 表示财富分 布的平等系 数 ) , 不同的平等系数 对应着不同的 Lorenz曲 线方程。
根据方 程, 在 一定 的 人口 收入 百分 比范 围
[ X1, X2 ] 内, 可以计算 收入百分比, 结果表示 为:
F a( x2 ) -
Fa( x1 ) =
( 1-
x1 ) 1/a -
# 36#
其三, 我们强调收入水平并不是摒弃了中等 收入者的质的特征, 而是认为质的形成, 即中等 收入者的政治见解、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 情趣、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自然的过程, 收入水平提高是其形成的根本前提条件。中等收 入者阶层的形成, 成为社会结构的主流群体, 体 现了社会阶层分化、社会转型的特征, 而社会转 型、社会变迁是 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
11 87 4 12 45 4 16 22 5 23 28 0 56 19 6 10 28 6 10 63 2 14 13 0 21 83 2 66 52 4
பைடு நூலகம்说明: 本表利用表 1 数据结合 2020年的 人口 和 GDP 预测数据计算所得。
对上述表数据的分析显示, 各收入群体无论 是在人口比例、人口绝对数还是各自所占的财富
当然, 通过模型测算, 我们得到的只是中等 收入者到 2020年的一个基本收入范围。值得注意 的是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并不是一个静态概念, 而
1. 模型简述 在 ∃一种对规范的平等的计算思想 % 中, 作 者认为欧盟的相对贫困概念为社会平等的衡量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就是为 Lo renz 曲线方程引入一个平等系数 , Lorenz曲线的方程 可以 表 示 为 F a ( x ) = 1 - ( 1 - x ) 1 /a ( 其 中 x为
表 2 不同基尼 系数条件下各收入 群体人口绝对数和人均 GDP 数据
基尼系数
收入 群体
人口绝对数 人均 G DP绝对数 (单位: 亿 ) (单位: 元 )
0 310 0 394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收入 中等偏上 高收入 低收入 中等偏下 中等收入 中等偏上 高收入
1 45 2 18 5 53 32 2 18 1 45 2 18 5 53 32 2 18
( 1-
x ) 1/ a 2
同时, 在模型中基尼系数可以表示为:
G in i Coeffic ient
= 2&10 X - Fa
(X )
dX
=
2a a+ 1
-
1!3∀
2. 估测过程及结果
通过模型可以恰当地将基尼系数、平等系数、
人口百分比、财富百分比联系起来, 再结合具体
的人口百分比, 利用上述模型即可以得到其他三 个变量。据国家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的一 项研究, 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占 31 79% , 中等
# 35#
过大的情况下更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 在我国什么是中等收入者以及如何扩大中等收入 者比重自然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本文 主要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