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合集下载

教学目标设计评析

教学目标设计评析

教学目标设计评析引言: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而清晰地向学生传达其所期望的学习成果和目标。

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目标需具备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和可实施性,通过评析目标设计的优劣,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教学目标设计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素1. 清晰明确的描述:好的教学目标需要明确描述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避免模糊和歧义的表达。

2. 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能够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导。

3. 可测量性:教学目标需要明确可测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以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4. 可实施性: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条件,以确保目标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被完成。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评析1. 目标缺乏明确性:某些教学目标描述不够清晰明确,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

例如,目标描述中使用了模糊的词汇,如“理解”、“熟悉”等,而没有具体界定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这样的教学目标给教师的教学行动带来困惑,也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困扰。

改进建议: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应该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

可以通过具体描述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例如,使用具体的知识点、技能或观念来描述目标,以便学生和教师对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 目标不具备可操作性:有些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方针,教师难以根据这样的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目标描述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没有具体说明要提高哪些方面的写作能力,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

改进建议:为了使教学目标具备可操作性,可以通过细化目标,将其拆解成具体的子目标。

同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

例如,可以将写作能力拆解成词汇和句子的运用、段落组织能力等不同的子目标,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导。

教案的可操作性与控制性

教案的可操作性与控制性

教案的可操作性与控制性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方案,也是教师控制、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案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是评价一份教案好坏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从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教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保教案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

一、教案的可操作性教案的可操作性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能够根据教案的指导内容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目标和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案应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使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本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帮助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这些目标应该是可操作的,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评估和检查。

2. 教学步骤的合理性教案的可操作性还要求教师在编写教学步骤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顺序和时间。

同时,教案中的每个步骤都应该清晰明了,以便教师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 教学资源的充足性良好的教案应该包含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并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和工具。

这样,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能够顺利地使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案的控制性教案的控制性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教案的指导内容和步骤,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确保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良好的教案应该包含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座位、分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案的控制性还要求教师在编写教学步骤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参与。

通过设计各种互动和讨论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3.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良好的教案应该包含明确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分析教学价值幼儿园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保证幼儿园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

科学的教学目标能够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取得平衡和综合发展。

同时,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

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兼顾幼儿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

科学的教学目标要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包括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明确、可衡量,并具备操作性,使教师能够根据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

教学区域教学区域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场所,它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在教学区域的划分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师为教育教学活动提前做的准备工作。

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下,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具和材料,并做好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

教学介绍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前,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介绍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信息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的内容和技能。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教师对重点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和界定,避免教学过程中过于模糊和笼统的表述,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和理解学习。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确保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环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按照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引导幼儿进行认知活动和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科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意了以下几点要求: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

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

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抽象动词,由于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

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学生应受到观察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

虽然,这一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会用上浮、下沉、受水的浮力这些词语或短语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表达了具体观察的教学结果。

课堂教学目标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导教、导学与导测的。

含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一,不利于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分析的主要依据,模糊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就给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目标确定后的教学思考)和指导与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到达这些学习结果之间究竟需要多少距离,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其间的具体目标(使能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支持性条件等,这些都是很难确定的。

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蓝图,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确保目标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衡量性。

首先,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现状,为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其次,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应与它们保持一致,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后,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要具体明确,能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指标,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施和监控。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确保教学计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

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应涵盖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科学安排教学进度教学进度是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安排教学进度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

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对于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对于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个好的教学计划不仅要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

那么,如何确保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呢?一、深入了解教学目标和学情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本阶段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对学情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计划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计划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质量。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拓展,筛选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避免面面俱到、贪多求全。

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推进教学进程。

在安排教学进度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既要保证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和拓展。

教学进度不宜过于紧凑,以免学生消化不良;也不宜过于宽松,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函数概念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一次函数入手,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逐步过渡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复杂的函数类型。

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要合理分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间,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性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能力和知识水平。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的难易程度,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现性。

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操作的,即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的行动和努力来实现。

教学目标要能够明确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使教学过程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层次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要求,分目标是对每个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

分目标要与总目标相一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

四、综合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综合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综合分析和综合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可评价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评价的,即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和提高提供依据。

六、适应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适应性,即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适应。

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生能够在适应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效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七、启发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启发性,即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评价标准,它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综合性、可评价性、适应性和启发性是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的保证。

教师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教师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教师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引言: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既要科学合理,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可操作,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教师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科知识结构等方面,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则要便于教师进行评价和监控,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二、知识结构的组织教师教学计划中,知识结构的组织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体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知识划分为合理的模块或单元,并安排合适的学习顺序。

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教学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可操作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进行灵活调整和安排。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选取是教师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

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形式。

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教师的实施与控制,并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要。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教学计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重要保证。

科学的利用教学资源要求教师考虑资源的质量、适用性和效益性,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

可操作的利用教学资源要求教师进行资源筛选和优化,使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是教学计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并形成学习反馈,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操作的教学评价要求考虑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例如作业、考试、实验报告等,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时间的分配与控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需要合理分配和控制教学时间。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知识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避免时间的过度浪费或不充分利用。

教案教学目标

教案教学目标

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核心,它是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良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明确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与成就感。

本文将介绍教案教学目标的概念、特点以及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和特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而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明确性: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描述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

2.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量化和评估的,可以明确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3.可测量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测试和评价的,通过测验等方式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与技能。

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编写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符合学科要求:教学目标应该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科标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发展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具备层次关系:教学目标应该有明确的层次关系,逐步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学习。

3.与学生特点相适应: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确保目标的可达成性。

4.满足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应该与现实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三、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编写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实际可行性。

1.参照教学大纲和学科标准:教学目标应与教学大纲和学科标准保持一致,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与能力要求。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考虑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

3.参考经典案例:可以参考已有的优秀教案和教学设计,借鉴其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和层次结构。

4.简明扼要:教学目标应言简意赅,突出核心要点,避免过多的废话和冗长的叙述。

5.具体明确: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预期达到的能力和表现。

充分认识和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对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教案中的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在教学教案中,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习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在教学中的意义以及一些实践方法。

学习目标是指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课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好的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以及可操作。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期望,并且为教学活动和评估提供了指导。

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可衡量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给予他们实现目标的机会。

那么,如何设计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习目标中的关键动词。

关键动词应该能够准确描述学生应该做什么,例如,"解释","应用","分析"等。

通过使用明确的动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并且教师可以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其次,我们应该确保学习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习目标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同时也要超出他们的当前水平。

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目标。

另外,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具体。

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评估。

例如,一个模糊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动物",而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能够解释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通过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也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兴趣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兼顾到这些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设计还需要结合适当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的实现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的实现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的实现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良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一些教学目标常常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

一、教学价值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和指导,使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目标对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即能够明确反映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区域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根据教学区域的不同来进行具体设计。

教学区域包括认知、情感、能力、态度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区域,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也会有所差异。

四、教学准备在制定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充分准备和了解教学内容、教材,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五、教学介绍教师在介绍教学内容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本次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重点在具体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明确本次教学的重点。

通过确定教学重点,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突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

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目标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

八、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合理有序,清晰明确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教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

教学教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

教学教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教学教案是指教师在备课阶段编制的一份详细规划,旨在指导教学过程的展开。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当具备可操作性与实施性,即能够给予教师明确的指导,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被有效地贯彻执行。

本文将就教学教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进行探讨。

一、可操作性教学教案的可操作性是指教案的内容与结构是否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教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可操作性。

1.明确目标:教案应当明确教学的目标,并通过具体而明确的描述,使得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引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详细步骤:教案应当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从准备教学材料到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应考虑周到。

步骤应当具体、清晰,以便教师能够根据教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3.灵活性:教案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因此教案应当能够允许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变动,以便教师能够灵活应对。

二、实施性教学教案的实施性是指教案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教案的实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支持:教案应当充分考虑到实际教学中所需的资源,并确保教师可以顺利地获取所需的资源。

例如,教案中要求使用多媒体设备,那么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

2.合理安排:教案应当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确保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避免过于紧凑或过于松散的教学安排。

3.评估与反馈:教案应当包含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通过设定评估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方法,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反馈。

三、教学教案的编制要求为了确保教学教案具备可操作性与实施性,教案的编制上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清晰明了:教案应当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表达教学内容与要求。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以免给教师带来困扰。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特定学习结果或表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明确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对于教学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展开论述,分析其优势和应用方法,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和特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目标,它明确了教师所期望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达到的学习结果或表现。

教学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确性:教学目标需要明确而具体,以便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2.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

3.适度性: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来确定,既不能太过简单又不能过于困难。

4.评价性:教学目标应该能够通过相应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评估。

二、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教学反思和改进的基础。

只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准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能够明确指导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行动和策略。

教师通过具体制定可操作性目标,能够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当学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时,就会更加专注和努力地投入学习。

3.促进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的基础。

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教师准确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调整:1.具体明确目标的表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尽量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模糊、抽象的表述。

教案的可操作性如何确保教案的可行性与执行性

教案的可操作性如何确保教案的可行性与执行性

教案的可操作性如何确保教案的可行性与执行性教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个好的教案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即具备操作性、可行性和执行性。

本文将讨论教案的可操作性以及如何确保教案的可行性和执行性。

一、教案的可操作性1. 简明明确的目标:一个好的教案应该设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量化和明确评估。

例如,目标可以是“学习掌握五个常用英语短语”,而不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2. 细化教学步骤:教案应该详细规划每个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知识、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每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指导,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如何进行教学。

3.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案应该合理选择和使用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同时,教案中应该明确说明每个教学方法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确保教师能够准确地执行。

4. 强调教学资源:教案应该明确指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教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确保教案的可行性和执行性1. 教师培训与支持:学校应该提供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掌握编写教案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确保教师能够按照教案进行有效的教学。

2. 教师交流与分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交流和分享会议,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和借鉴。

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教案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不断实践和反思教案的有效性。

通过实践和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学生反馈与评估:学生的反馈对于教案的改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案。

5. 定期评估与更新:学校可以定期对教案进行评估和更新。

评估的重点可以放在教案的可行性和执行性上,以确保教案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科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意了以下几点要求: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

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

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抽象动词,由于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

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学生应受到观察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

虽然,这一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会用上浮、下沉、受水的浮力这些词语或短语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表达了具体观察的教学结果。

课堂教学目标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导教、导学与导测的。

含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一,不利于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分析的主要依据,模糊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就给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目标确定后的教学思考)和指导与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到达这些学习结果之间究竟需要多少距离,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其间的具体目标(使能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支持性条件等,这些都是很难确定的。

如何提高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

如何提高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

如何提高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它对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学计划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呢?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清晰的方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避免过于笼统和模糊,例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等,而应该具体到“学生能够正确书写 80%以上的常用汉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

同时,教学目标要与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相符合,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

二、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

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要安排更多的基础知识讲解和练习;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筛选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避免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目标原则

教学设计目标原则

教学设计目标原则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有效,教师需要遵循一些教学设计目标原则。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教学设计目标原则,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

一、明确性原则教学设计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明确的教学设计目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计划和课堂组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模糊和笼统的表述。

二、可操作性原则教学设计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不应该是理论上的空泛概念,而应该是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操作、实施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实际的教学资源和条件,确保教学目标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实现。

三、综合性原则教学设计目标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前后衔接性原则教学设计目标应该与前后课程内容衔接有机,构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整体。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目标,使学生能够逐步扩展和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后续课程的要求,使教学目标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五、可测量性原则教学设计目标应该具有可测量性,即能够通过考试、作业、实验和观察等方式进行评估和检验。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以便评估学生对目标的实际掌握程度。

只有具有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馈。

总之,教学设计目标原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目标、可操作目标、综合发展、前后衔接和可测量目标等原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特征

教学目标的特征

教学目标的特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情而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晰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是清晰明确的,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明确知道目标是什么,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和标准是什么。

目标的清晰明确性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有效指导教学实施。

2. 可达成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达成的,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来设定目标,确保学生有能力完成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 高效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教育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的高效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统一性:教学目标应该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适应,互相协调一致。

目标的统一性要求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有机地整合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

5. 个性化: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来设定目标,因材施教。

目标的个性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6. 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操作的,能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目标的可操作性能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具体与可操作性规定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具体与可操作性规定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具体与可操作性规定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也是他们建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过程。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规定,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一、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使其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体现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要求。

例如,在语言培养方面,教学目标可以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数学培养方面,教学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区域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教学区域中有所差异,例如,语言区域、数学区域、科学区域等。

在每个教学区域中,教学目标都应该明确具体,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教学区域中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和制定。

四、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制定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此外,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工具,以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

五、教学介绍教学介绍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介绍中,教师应该通过言语、示范和引导等方式,向幼儿传达教学目标和期望。

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游戏和实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和重要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效果。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和时效性。

一、明确性明确性是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之一。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都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明确地描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例如,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和细节,并能够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二、综合性综合性是教学目标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综合性要求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教学目标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可操作性要求教学目标能够具体、清晰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和有效。

例如,一个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

四、可衡量性可衡量性是教学目标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可衡量性要求教学目标能够通过评价和测试来进行量化和评估。

可衡量性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例如,一个可衡量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达到一定的得分,并能够正确回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五、时效性时效性是教学目标的最后一个基本特征。

时效性要求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时效性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一个时效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和时效性是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意了以下几点要求: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

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

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抽象动词,由于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

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学生应受到观察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

虽然,这一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会用上浮、下沉、受水的浮力这些词语或短语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表达了具体观察的教学结果。

课堂教学目标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导教、导学与导测的。

含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一,不利于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分析的主要依据,模糊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就给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目标确定后的教学思考)和指导与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到达这些学习结果之间究竟需要多少距离,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其间的具体目标(使能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支持性条件等,这些都是很难确定的。

一旦不能对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教学过程就会失之于随意性和盲目性,就没有什么教学效果可言。

第二,不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

模糊的教学目标,使师生双方在选择和使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时受到很大的制约。

目标不明确,怎样达到目标,就更难以确定。

第三,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测量和评价的标准,模糊的教学目标意味着测量和评价的标准也是含糊不清的,这就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困难。

如何准确判断学生有没有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问题心中无数,只能凭经验对学习结果进行估计,根本谈不上精确的测量。

可是估计出来的结果与真实的学习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更谈不上效度和信度。

测量的结果不准确,评价就不能恰如其分,缺乏恰当的评价,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可克服的负面影响。

总之,陈述含糊的科学教学目标制约和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是造成科学教学主观性和随意性的主要原因。

要使科学教学走上科学的轨道,我们必须首先努力克服语科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含糊性。

要克服这种含糊性,所做的工作比较多;要能:一、设计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分类分层的表述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

国外这方面最具影响的理论有两个:一个是以布鲁姆为代表的几位学者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个是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类,每类又分若干层。

认知类六层、情感类五层,技能类七层。

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类,同样也在分类的基础上分了一些层次。

此外,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等都主张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层表述。

这些理论有着各自的特点与缺点,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和我们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两类,将技能目标渗透在两类目标之中,再把每一类目标分成若干层。

如《浮力》的目标就可以这样制定:(1)知道水有浮力,知道在水中上浮、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会用上浮、下沉、受水的浮力这些词语或短语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3)能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必要指导带着问题设计对比实验,并能较准确、较规范的进行对比实验。

(4)能带着问题较准确、干脆的对照实验记录表进行汇报交流,并能将实验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得出必要的结论。

(5)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这样分层的目标比原来的目标具体和清晰。

因为分类分层表述科学教学目标能清楚地梳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它是克服目标含糊性的一项重要方法。

二、设计行为目标马杰(R.F.Mager)于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

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行为目标,指的是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表述教学目标。

具体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行为因素,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因素,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三是标准因素,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

按照行为目标的三项条件,《荷塘月色》目标2中的“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可改成这样的陈述:“学生在朗诵与默诵课文的基础上(行为产生的条件),能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主要感情(行为),其中应有‘幻想超脱现实’‘沉醉美好之中’‘无法超脱现实’(合格行为的标准)。

”不难看出行为目标在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是克服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的一剂良方。

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与可操作性;不过,它没有对学生在活动中应该达到的要求作出规定。

教师也不必完全依赖这种方式陈述目标,否则也容易把教学活动引导到随意和模糊的境地。

所以,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克服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模糊性,还应该综合上述几种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在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时——五、注意五个基本原则第一、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面包含着多种层次和多个要素,其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素养、思想感情的态度素养、方法技巧的策略素养;从层次方面来看,各类素养并不处在一个平面之中,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

例如阅读能力就有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层级。

有些意蕴丰厚的语句,不同能力的人阅读会出现不同层级的理解结果,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以及某些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分析,或者仅仅分类而不分层,必然是眉目不清,一团乱麻。

第一,科学教学目标的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模糊的语言必然使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

而“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

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词虽反映内心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

陈述教学目标的语句固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

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少的。

第二、科学教学目标必须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他们在智育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但我国大量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往往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仍然习惯于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

“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行为变化。

如“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之类。

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是要求教师做什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操作,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

现在,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案上也喜欢把这类教学要求写成“教学目标”,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行为的运作。

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必须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不应该陈述教师的行为。

第三、科学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是广大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较强的可完成性。

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对学生学习的期望水平是所有学生无需特殊帮助都能达到的,是合格标准,并非优秀标准,它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全体学生。

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为原则,以保证所有学生平等地获得当代社会生活必需的科学素养,要求不能高,难度不宜大。

五、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是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才是明确的呢?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呢?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实现教学目标明确化的方法:(1)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三个要素。

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之变得更加明确、可操作。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这一方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水的浮力》的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以住教学时,总是怕学生乱动了半天毫无收获,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

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