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总结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ea402cb25c52cc58ad6be79.png)
1、稷下学宫就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就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就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就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就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与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论语》就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与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就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就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与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就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就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与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论就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就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就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就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与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与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与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b967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1.png)
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教育史概述1.古代教育2.近现代教育3.当代教育三、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2.教育思想3.教育改革4.教育人物5.教育事件四、教育史研究的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教育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史册,自古以来,教育事业在我国就备受重视。
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进行简要概述,并重点对333个中国教育史名词进行解释。
二、中国教育史概述1.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奴隶制时代,当时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育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教育逐渐繁荣。
秦汉时期,官学制度逐渐完善,教育开始走向普及。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的实施使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培养了大批人才。
2.近现代教育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制度。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废除了科举制度。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现代学制,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当代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得到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教育组织、管理、实施的一系列规范。
我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
2.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理论观点。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法家的法治观念等。
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名词解释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001b7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5.png)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它通过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名词解释,帮助我们了解学术争议、政策变革以及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名词解释展开讨论,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演进历程和特点。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中国教育史” 这一名词。
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变迁的学科,它涵盖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中国教育史,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点,以及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其次,我们来解释一下“教育思想”这一名词。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总结。
在中国教育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代表,比如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和佛教教育思想等。
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德行教育和礼仪教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教育追求和谐发展,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注重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教育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与个体的自由发展,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个体的独立。
道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和功利导向。
道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影响,推崇自然的教育方式和个别化的培养。
佛教教育思想也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教育强调修行和解脱,注重人们的内心净化和解脱。
佛教教育倡导慈悲和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自我超越。
佛教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宗教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特点。
除了教育思想之外,教育制度也是中国教育史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对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规定和安排。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6a02f3a6c30c2258019e6f.png)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别办学情势,是学术上百花怒放的场合,也是当时私学空前成长的一个标记,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成长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导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裁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散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论理思惟.道德不雅念及教导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划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导对象,其根本寄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展受教导的对象,使那些同意进修而在学力.经济前提和时光上又不许可的人,都有可受教导的权力和机遇.这一教导主意适应了社会汗青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导的垄断,扩展了受教导的规模,相符教导事业的成长趋向.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提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归纳综合的孔子的教导目标.其根本寄义是主意把官职与进修慎密接洽起来,造就和提拔能治国安平易近的贤良之士.为平平易近从政开拓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权要制的形成.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不雅点之一,战国时代孟子起首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赋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小我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革后,成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正统理论.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以为人的赋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建议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道本恶,强调道德教导的须要性,性善论以人道本善,重视道德教养的自发性,二者既相对峙,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道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必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情况和教导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导理论的重大进献.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以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导史上和世界教导史上一部最早.最完全的教导学专著,对先秦的教导理论和教导实践作了周全的总结和归纳综合,阐述了教导感化.目标和义务,以及教导轨制.教授教养内容.原则和办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导学的根本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奠基了我国古代教导思惟的理论基本.8.太学太学的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级学府,中心官学的焦点.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皇帝之学辟雍的别号.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必定命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今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心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历历代多有变更.太学的树立,使地主阶层有了造就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记住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轨制的树立.9.察举制是我国汉代一种提拔仕宦的轨制,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明.考核.推举当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科举轨制的雏形,奠基了我国国代选士轨制的基本.10.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施行的一种严厉按照家世取士的选士轨制,是中国古代选士轨制成长的中心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示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等级者授以官职.本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1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倡导的道德教导的根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响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付与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造就封建阶层统治者的忠臣顺平易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供给了根据.12.《颜氏家训》颜之推著,用大量的汗青和事例剖析深入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全而体系地阐述家庭教导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导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导上提出的很多有益思惟,直到今天仍有必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废弃棍棒教导的主意,使其家教理论有显著的封建独裁主义的颜色,表现了其汗青局限性.1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念书人的所介入的人才提拔测验,是历代封建王朝经由过程测验提拔仕宦的一种轨制.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端于隋,完全于唐,到1905年宣告废除,阅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轨制使选士有了同一的尺度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惟的同一和学术的同一,增强皇权,扩展了统治阶层基本,从而巩固中心集权制的封开国度轨制.14.《师说》是唐代教导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分散阐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中间论点是“程门立雪”.他总结和成长了历代教导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惟,联合本身的教导实践经验从教师的感化.义务.择师尺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硕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15.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本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通俗黉舍,进修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黉舍,统归国子监管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珍藏书本.校理书本和研讨传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充分表现了唐代封建教导的严厉等级性.16.朱子念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顿归纳的北宋教导家朱熹有关念书的经验及办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次序依次浏览;(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存眷解要熟读成诵,并重复回味,卖力思虑,懂得其真理;(3)虚心静虑,即念书不成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成见,卖力弃取;(4)切己体察,即要联合本身的现实,检查自我;(5)著紧用力,即进修不成松弛,应抓紧时光,振作精力,尽力长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弘远的志向,清除一切急躁的心态和邪念.17.京师同文馆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造就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黉舍.1867年今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含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黉舍.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私塾,开中国近代教导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私塾. 18.《劝学篇》张之洞于1898年揭橥,体系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导思惟,分表里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标在于强化封建君主独裁,否决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意具有显著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导主意在客不雅上也促进了近代教导的成长.19.《大同书》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1902年著,共20篇.表示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幻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商量人类社会前景问题的一部名著.充满了平易近主主义平等的精力,也带有幻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固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平易近的思惟觉醒的进步曾产生过优越感化.20.癸卯学制也称奏定私塾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当局颁行的中国教导史上第一个学制体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规模内现实履行的学制,它的实施将中国教导推上了近代化的成长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全部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导,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导五年;第三段为高级教导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收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尚有师范教导及实业教导两个体系. 2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中华平易近国教导部经评论辩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颁布.此后不久,教导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黉舍令,它们与壬子学制组成了一个完全的体系,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体系,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导进行根赋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层性质,在中国教导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汗青感化.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1922年诞生的模拟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求学年限为:初等教导6年,中等教导6年,高级教导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导现代化成长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记.23.晓庄师范黉舍晓庄师范黉舍原名实验村庄师范黉舍,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黉舍.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导思惟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晓庄师范黉舍的办学实践固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ecbe2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1.png)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虽是齐国官办,但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是一所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时期的教育兼有知识和能力要求的特点。
4、农与工肆之人:出自《墨子·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多么微贱,国家都应该起用和重用他。
他反对血统门第世袭的“任人唯亲”的举官制度。
墨家基于“农与工肆之人”的平民化立场,强调了人格平等,提出了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古代平等观;针对儒家“仁爱”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人文观,响亮地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的平等观,主张应当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名符其实的“兼士”来治理国家;从“农与工肆之人”的意愿与要求出发,坚持推行“有教无类”、“有道相教”的古典平民教育观。
5、素丝说:是关于人性的学说,是战国时期墨翟的教育观点之一。
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6、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7、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记》中的很多观点对现今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太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5b08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3.png)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700字)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中国教育史名词的解释。
1. 私塾:私塾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普遍的教育机构,由私人设立和管理。
私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
私塾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对培养优秀的士人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学宫:学宫是古代中国的官办教育机构,设立在宫廷内部或者地方政府机关中,负责培养官员及子弟的教育。
学宫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同时也涉及到其他学科,如礼仪、法律、文学等。
学宫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现官僚统治的重要手段。
3. 科举:科举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由九品中正制、进士及第制、翰林院、庙试、乡试等组成。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进士及第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及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是指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教育机构。
它们包括政府设立的学校、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以及军队、企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各级教育机构。
公立学校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5.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是指中国近代时期产生的新型教育,具有现代教育的一些特点,如普及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等。
近代教育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它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冲击,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6. 高考:高考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是中国大学招生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试内容涵盖了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
高考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中国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对培养人才和选拔优秀学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对一些重要的中国教育史名词的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6a64b050912a216147929f8.png)
1、辟雍:官学名。
原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为习乐之处;北为上痒,为习书算之处;东为东序,为习射之处;西为瞽宗,为演礼之处;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之2、文翁兴学: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数十人,到京师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
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招收弟子,学成者逶以一定的官职。
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文翁兴学在汉武帝时得到了推广。
3、不愤不启45、癸卯学制《奏678、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总结出的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使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其思想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编定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
9、虚一而静:荀子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易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虽然荀子的“虚一而静”认识论思想有一定的局限,但还是展现了巨大的理论魅力,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影响犹为突出。
10、化性起伪:是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意为改造人们恶的天性而兴起人为的善;他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同时荀子又把环境影响和教育加以区分,他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指出,人不是被动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经文的学习,改变本性。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0827131ccbff121dd36833f.png)
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d3ac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e.png)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a864cc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f.png)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1e1f1280722192e4436f603.png)
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f313f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f.png)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考研是许多教育专业研究生所必备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概念。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孔子学派:孔子学派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流派,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
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清朝仍然存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3. 封建教育:封建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由地方上的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儒家思想的教育。
4.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引入和学习。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运动。
该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6. 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7.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以上是对中国教育史考研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考生在学习中应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中国教育史必背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必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5a44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0.png)
中国教育史必背名词解释六艺答:简介: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内容:礼指的是政治、伦理、道德和礼仪方面的教育;射是驾驶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是文字;数是算法。
其中,礼乐是大学教育的重心,列于小学教学计划的是书、数。
特征: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其它:西汉后,将孔子编订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称之为是“六艺”,但是与西周时期的六艺有所区别。
有教无类答:简介: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含义:“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贫富贵践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学而优则仕答:简介:“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对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含义: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体现了教育的政治目的一一培养官员,其中,做官的要求是要通过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记》答:《学记》出自《礼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推形”其主要观点有:教育作用和目的: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为“化民成俗”,对个人的作用表述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制度上,建立了从中央至地方,接行政体制建学的学制。
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中庸:《中庸》出自《礼记》,《四书》之一,是孟学派的作品。
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稷下学宫:是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体现。
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学校。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答:这是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建立的汉代文教政策,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7d61ae647d27284a73517b.png)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它以语录体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道德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无别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学而优则仕4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促进了私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性善论5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对后世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善的道德价值,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性恶论6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注重道德修养的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师及师生关系,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dd61319e87101f69e3195b7.png)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二: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考试范围整理版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考试范围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dfcb24d1f34693daef3eba.png)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考试范围整理版名词解释: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学校名称:成均、庠第二章:夏商周的教育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教育(1)稷下学宫:(得名):稷下学宫,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定性):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办之早、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的学府,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也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同时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从性质上看,是一个私学的联合体,它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允许各家学派并存,允许自由辩论,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百家争鸣创造良好的条件。
(特色):其办特色有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影响):①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如黄老学派、阴阳学派及荀子等都是在稷下学宫产生或发展的。
②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摆脱了身份等级枷锁的束缚和人身的依附,为后世学者所景仰。
③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影响私学(书院)的发展,今日高等教育亦可借鉴。
④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2)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明明德——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的第一步。
亲民——朱熹解释为新民,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
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强调教化,德治。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b19e4e983d049649b665871.png)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总结1 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
3 国学与乡学
4 六艺
5 稷下学宫
6 六经
7 明人伦
8 性恶论
9 闻见知行
10 农与工肆之人
11 素丝论
12兼士
13以法为教
14 以吏为师
15 三纲领
16 八条目
17 尊德性
18 道问学
19 学问思辨行
20 学记
21经学教育
22 太学▲
23 鸿都门学
24 郡国学
25对贤良策
26颜氏教育
27性三品
28兴文教
29苏湖教法
30三舍法
31积分法
32六等黜陟法
33 监生历事
34 社学
35东临书院
36书院讲会
37诂经精舍
38 学海堂
39 白鹿洞书院40四书章句集注41 朱子读书法42致良知
43随人分限所及44漳南书院
45六斋
46 实学
47 习行
48英华书院
49 马礼逊学校
50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51 中华教育会
52京师同文馆
53福建船政局
54 幼童留美
55劝学篇
56 京师大学堂
57 大同
58 体用一致
59壬寅学制
60壬戌学制
61葵卯学制
62 留日GC
63 庚款兴学
64 五育并举
65教育独立思想
66 平民教育运动
67 工读主义教育活动
68 运动教育思潮
69 勤工俭学运动
70 科学教育思潮
71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72 设计教学法
73 道尔顿学制
74文纳特卡特
75 1922年新学制
76 收回教育权活动
77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78 战时须作平时看
79 大学院
80大学区制
81 戊辰学制
82训育制度
83毕业会考
84西南联大
85工农教育
86湖南自修大学
87 农民运动讲习所
8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
8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90全人生指导
91小先生制
91 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