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元明清复习课件资料

元明清复习课件资料

第一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一、散曲名词解释:元人多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

金元时代流行的,与音乐密切配合的新体诗,不同于有科(人物动作)白(人物对话)的戏曲。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二、散曲兴起原因:1、词生命力的衰减,新体裁担负抒情咏物的任务;2、音乐曲调的变化三、散曲&词的异同:同:都是合乐的歌辞;都受声韵格律的约束;形式上都是长短句。

异:1、(形式上)词:一般不用衬字,词风严谨含蓄;曲:可加除正字外的衬字,少数曲牌可加增句,形式自由活泼;2、(音韵上)词:属《广韵》、四声,多隔句韵,按词牌要求可以换韵;曲:属周德清《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多为连韵,一韵到底;3、(风格上)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端庄文雅;曲:悲喜兼可,雅俗共赏,庄谐杂出。

任中敏《散曲概论》。

四、散曲体裁(小令、套曲):1、小令: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还包括重头(《小桃花》),带过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集曲(罗江怨)2、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大令。

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有无尾声是区分套曲、小令方法。

燕南芝庵先生《唱论》:“有尾声名套数”。

(最长的三十四曲刘时中《上高监司》第二套、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第二节元散曲的发展和代表作家一、相关收集著作:朱权《太和正因谱》、任中敏《散曲概论》、隋树森《全元散曲》、赵义山《元散曲通论》、钟嗣成《录鬼簿》、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二、发展前期:从金末到成宗大德年间;卢挚、姚燧、冯子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1、关汉卿:现存小令五十七套,套数十三套。

(内容)离愁别恨的抒写、爱情生活的叙述、作者的思想性格;(风格)婉丽见长,间以潇洒。

2、白朴: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套。

(内容)抒写男女恋情、描绘自然景色、感叹人生无常;(风格)俊逸清丽,兼有豪放、秀美、本色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古代文学史二考前串讲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古代文学史二考前串讲明清

自考《古文史二》考前串讲资料(明清部分1)古史二(下)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2、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至明嘉靖、万历间,章回小说更加成熟。

这表现在:内容上,讲史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如《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4、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了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5、《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三百四十则。

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一些较明显的加工修改。

6、《三国演义》在内容上明显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尊蜀汉,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7、论述:诸葛亮1)《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

作为一个贤相,诸葛亮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

2)诸葛亮不仅有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精通军事、政治、外交,通晓天文、地理,是才能和智慧的化身。

3)小说进一步集中描写了诸葛亮对蜀汉统一大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诸葛亮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事业,反映了作者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这种政治理想在封建朝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由此看来,诸葛亮也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形象。

诸葛亮形象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理想和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完美的人格价值,对后世一直产生着较积极的社会影响。

8、《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9、《水浒传》的编着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10、明末清初,金圣叹将《水浒传》全书改为七十回。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中国文学史课件元代文学备课讲稿

中国文学史课件元代文学备课讲稿
第十五页,共83页。
话本(huàběn)小说的体制
❖ 入话(头回)、正话、结尾 ❖ 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
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 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 个与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 “权做个‘得胜头回’”, 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 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 安排,也含有(hán yǒu)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 ❖ 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 出。 ❖ 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 之类套话作结。
第二十七页,共83页。
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生平与作品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
钟嗣成《录鬼簿》: 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 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 鬼何异?……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 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 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 鬼而不鬼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bēiwēi),职 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
第十九页,共83页。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
❖ 1. 鲜明的平民性。这是说话最为基本的一个特征,其 他特征是由它决定的。它包括思想内容(nèiróng)的平 民化,语言等表现因素的通俗化。
❖ 2. 较强的娱乐性。 ❖ 3. 极强的商品性。 ❖ 4. 思想内容(nèiróng)与审美意识的世代积累性。
第二十页,共83页。
第十六页,共83页。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1、戏曲: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以语言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是一种以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

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指可以歌唱的乐府,是广义的概念;具体的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曲”又称“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乐曲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分套数和小令)5、小令:即叶儿,文学上是一支曲,一首词,独立的一支曲叫小令。

6、词与曲的异同(区别):同:①长短句的形式②都可配乐③讲究不同声韵,讲究自成声韵异:①音乐不完全相同②名同实异(如《满庭芳》)③用韵加密,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平上去互叶④曲有衬字⑤曲没有双调、二迭、三迭⑥大量词牌和曲牌名的不同7、套数:是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相连而成的一组曲,具有小令的特点,但保留自己的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

8、元杂剧:在金元本和诸宫调的积极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方面的元素,人称第七艺术。

(在元杂剧中产生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剧本)9、元杂剧繁荣的原因:①社会原因:ⅰ元代民族矛盾尖锐ⅱ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ⅲ金元表变乱中有一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的妇女沦为优伶ⅳ城市经济发展为杂剧繁荣提供条件ⅴ元代疆域扩大,民族交融促进元杂剧发展ⅵ元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娱乐,对元杂剧流传采取放任态度②文艺内部原因:极重观点:巫觋说、俳优说、歌舞说、多元说、傀儡戏说ⅰ戏曲起源:起源为形式,来源为内容、古代戏曲起源为劳动(劳动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过程的模仿。

唐前孕育期(如《东海黄公》《踏摇娘》)、唐宋金形成期(有杂剧、滑稽戏、参军戏)、元成熟期、明清高峰期(《桃花扇》、《长生殿》)10、杂剧体制Ⅰ剧本要素⑴曲词①曲调:是旧时乐曲音调的总称,以道光为界分为两类,道光前称曲联,道光后称板腔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南吕调、双调、越调⑵宾白(即情节):两人说唱曰宾,一人自说曰白⑶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Ⅱ结构⑴杂剧分折:一本四折、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正名、题目⑵楔子(原指小木片):介绍人物⑶角色:旦、末、净、杂11、元杂剧作家作品剧目:《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人杂剧选》、《元刊古本杂剧》、《元曲外编》分期:以1300年为前后分期(大德年间)特点:A: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作品)特点①元杂剧有80种左右,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②元杂剧的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③元杂剧是当行本色,由于其与舞台的演出联系十分密切,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史复习资料

元明清史复习资料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国朝文派:①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②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

党怀英:在诗、文、书法方面都很擅长。

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

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③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2.《论诗绝句三十首》:这是金代著名诗人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作的一组论诗之作,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的文学观。

3.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

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说唱一个长篇故事。

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一、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1.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来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2.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

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3.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

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其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

元明清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元明清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繁荣盛况:现存剧目700多种,剧作家录有150多位。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五大历史剧:《单刀会》、《梧桐雨》、《汉宫秋》、《渑池会》、《赵氏孤儿》。

(2)繁荣的社会原因:①城镇经济的繁荣②政治统治: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文化思想相对放松,儒家思想受到动摇。

③文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沦为奴隶,民族歧视政策,停止科举考试近80年④大批演员出现10.明代传奇(戏曲)的定义与发展概况传奇:名称源于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传奇》,后用以指称唐宋文人所作文言短篇小说,再后宋元南戏、北杂剧、以及说唱艺术如诸宫调等,由于多取材于唐传奇,故也被称为传奇。

明传奇则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

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16.窦娥的形象窦娥具有诸多的美德,例如善良、刚强、坚贞、孝顺、贤淑、有见识。

但是,她集种种美德于一身又集种种不幸于一身。

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卖作童养媳,十九岁死了丈夫,二十岁被人诬陷遭遇灭顶之灾。

戏剧通过一个个冲突,让窦娥的性格一步步深入地展现出来,最突出的是她的主导性格:善良与刚强。

善良:剧中的第一折,丧夫三年之后,刚出现舞台的窦娥,就被接二连三的厄运断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她像所有遭此不幸的女人们一样,在生活的困境艰难中苦苦地煎熬。

尽管她也曾哀叹:“窦娥也,你这命好苦啊”,但她又迷信什么“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什么“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被生招祸尤”。

是前生注定的,所以,她相信生辰八字,生死轮回,她对蔡婆尽孝,对丈夫守节,尽孝守节了此一生。

这种善良的“贞节”观念是支持窦娥的生存行动的道义力量。

正是在这股力量的支撑下,她忍受了漫长的“满腹闲愁”守寡生活的煎熬。

元明清文学史讲义

元明清文学史讲义

元明清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一章概说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元代历史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全国算起,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止,共计八十九年的历史。

但蒙古汗国于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就已经建立,并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进入金首都中都(今北京),迫使金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占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灭金,占有淮河以北地区。

此后与南宋对峙四十五年。

所以实际上元代文学应从灭金讲起,共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一、社会状况元代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对抗的局面,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一部分,归宣政院管辖,蒙古高原西北地区成为岭北行省,与中央有更密切的关系。

元朝地域辽阔,各民族联系密切,中外往来也较以前频繁,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那种把元代看成一团漆黑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忽必烈遵用汉法蒙古汗国建立时,处于早期奴隶制阶段。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依靠军事征服占有广袤的国土。

但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军事行政的联合也不稳固。

到忽必烈时期转变为封建制王国,但在一些方面似存在奴隶制残余。

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他广事招揽中原人才,采取符合中原封建经济基础的政策。

后来他在即位诏书中,更明确提出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即其政策依从祖宗的规矩和唐宋的定制。

建年号为中统,后又改为至元,并于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元。

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定大都为首都。

至元十六年,统一全国。

元朝政府“遵用汉法”,其政治体制和政策,仍是继承唐宋而有所发展。

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忽必烈统治中国近半世纪,完成了国家统一,奠定了祖国的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功绩是显著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精讲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 1.高利贷残酷剥削。

⏹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元明清复习提要2.docx

元明清复习提要2.docx

元明清复习提要一、文史知识元代1、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1)北方戏曲圈及其代表作家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屮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杰出的剧作家有:大都一一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河北——白朴、李文蔚、尚仲贤山东一一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康进之山西一一石君宝、李潜夫、吴昌龄(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产生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又被称为“7k嘉杂剧”。

作家有曾瑞、施惠、秦简夫、萧徳祥、宫天挺、余仁杰、杨梓、范康等。

郑光祖一一《倩女离魂》乔吉一一《两世姻缘》《金钱记》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3、元人钟嗣成:钟嗣成,元代文学家。

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久居杭州。

屡试不中。

顺帝时编著《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

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

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4、曲状元:马致远(秋思Z祖)(万花丛里马神仙)5、温州杂剧:在元代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 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日是元末高明《琵琶记》。

6、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作家分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一一关汉卿、王和卿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一一白朴、马致远三是达官显宦作家一一卢挚、姚燧7、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张可久和乔吉(曲中李杜)8、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杂剧体制一般是一木四折一个楔子。

元杂剧剧木主要由曲词和宾口两部分组成。

剧本根据角色分旦本和末本两大类,全剧只能有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代表作《汉宫秋》;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代表作《望江亭》9、关汉卿代表作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绯衣梦》《鲁斋郎》社会剧:《拜月亭》《望江亭》《谢天香》《救风尘》《调风月》《金线池》《玉镜台》(爱情剧一一《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10、《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11、元代两部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和纪君祥《赵氏孤儿》(其他两部《汉宫秋》《梧桐雨》)12、元末南戏四大传奇:荆、刘、拜、杀《荆钗记》(柯丹邱)《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施惠)《杀狗记》(徐)13、三大传奇:(明代)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漩沙记》、王世贞《鸣凤记》14、元代水浒戏专家: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康进Z《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一一元代水浒戏双臂15、元代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16、散曲、套数、杂剧: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2012年元明清复习提要

2012年元明清复习提要

2010年元明清复习提要一、文史知识元代:北方戏曲圈及代表作家南方戏曲圈及作家元曲四大家元人钟嗣成曲状元温州杂剧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关汉卿代表作《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元代两部悲剧元末南戏四大传奇三大传奇元代水浒戏专家元代四大爱情剧散曲套数杂剧元诗四大家元明清戏曲理论著作关马王白戏曲代表作明代:徐渭代表作冯梦龙的作品公安三袁《闲情偶寄》李玉一人永占明代三大传奇戏曲明代四大传奇小说临川派吴江派唐宋派竟陵派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晚明小品三言二拍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神魔小说代表作品明代文坛三杨“前后七子”词隐先生与清远道人及戏曲成就四大声腔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清代:岭南三大家江左三大家“神韵说”性灵说肌理说格调说朱素臣戏曲代表作南洪北孔及代表作桐城派阳羡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南施北宋苏州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清初戏曲家及代表作元明清以来有关杨贵妃爱情的戏曲二、名词或概念解释○诸宫调○四声猿○四大谴责小说○玉茗堂四梦○公安派○神韵派○桐城派○性灵派○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杂剧及其主要特征○南戏○荆、刘、拜、杀○话本和拟话本○桐城派○公安派○神韵派三、简答题和论述题○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简述《窦娥冤》一剧的戏曲冲突○简述莺莺的作假及其性格特征○简述《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简述《杜丹亭》的文化意义○简述杜丽娘形象塑造○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武松打虎简述武松个性特征○简述林冲反抗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简述《西游记》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为什么说临川四梦都是写情之作○简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比较论述林黛玉与薛宝钗典型形象的塑造○简述《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的内涵○论述贾宝玉典型形象的塑造○简述《儒林外史》所描写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之厄○试论《红楼梦》的悲剧内容。

宋元明清文学复习大纲

宋元明清文学复习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明清文学复习纲要中国语言文学系宋元明清文学复习纲要一、复习要求和说明宋元明清文学复习题包括论述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和识记题四种题,各种题型的复习要求如下:①论述题:论述题一般都是各时期重要问题。

复习时应结合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等加以理解,对论述题的具体内容则要把握重点和要点,作有理有据的分析,作到观点明确,论证详细,结论简洁。

应讲究条理层次。

②简答题:对题目要点作正确回答,论述不必深入展开,抓住内容精要,以简洁语言回答。

③名词解释:包括名词概念、风格流派、称谓典故的解释。

应注意名词概念的性质特点、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等。

④识记题:指文学史中必须准确识记的基本概念常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二、各时期复习题(一)宋代文学复习题1论述题、简答题(1)宋王朝的统治特点、社会状况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宋代学术思想状况对宋代文人思想的影响。

(3)简析宋词繁荣和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4)简述宋诗思想内容的特点及艺术风格手法特点。

(5)简述唐诗和宋诗风格特点的不同。

(6)简述宋代诗歌的分期及各时期代表性的创作倾向、流派、人物。

(7)结合作品简述王禹偁诗文创作的成就。

(8)简析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渔家傲]“塞下秋来”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9)简析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0)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11)柳永[雨淋铃]“寒蝉凄切”词的艺术特点。

(12)简析欧阳修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条件。

(13)简述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14)简述欧阳修诗歌的创作特点及成就。

(15)结合[踏莎行]“侯馆梅残”简述欧阳修词的风格。

(16)论述欧阳修的“文”的创作的特点和成就。

(17)简析王安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8)简析王安石“文”的创作成就。

(19)简析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特点。

(20)简析苏轼的文艺观和美学思想。

(21)苏轼的论文主张及“文”的创作成就。

古代文学史唐宋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唐宋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代:一、历史文化背景:1、统治者对汉民族文化的接受;2、经济空前发展(地域、重商)3、民族压迫政策(蒙古、色目、汉、南四等人)4、轻忽科举:八娼九儒十丐二、文学概况元代戏剧繁荣,原因:文学创作活动的生产与消费,市民阶层消费,失意文人生产叙事文学成为主流,元代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元曲审美特点:浅露酣畅,自然直白(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戏剧欣赏:元杂剧一一结构:一本四折如窦娥冤唱词宾白科范发展:话本一一诸宫调一一杂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重点!西厢记:林黛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唐代元稹《莺莺传》(《会真记》)一一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一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始乱终弃、发补过者一一对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报德一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形式上的突破: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突破一人主唱的通例酬韵、赖婚、听琴、闹简(分析戏剧冲突,原文看作品选)、传书赖简、拷红、长亭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P231)元末•高明•琵琶记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改编自南戏《赵贞女》一一琵琶记:赵五娘,蔡伯喈,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三不从”内容,目的:元代文士地位低,同情文土;更好地宣传儒家伦理观念成功之处:剧情分两条线发展;细腻而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五娘吃糠》白朴《墙头马上》取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主题变化:止淫奔一一赞淫奔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明代(前中后期):前期一一政治经济:朱元璋独裁,大肆杀戮功臣朱惟庸、蓝玉…,废丞相制,重农抑商,郑和下西洋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八股文,剥夺文人“隐”的权利,文字狱(方孝儒)文学概况: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消失,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兴起,高启是明初及整个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水浒传》是该时期通俗文学的最主要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

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

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

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6.章回体:①在宋元长篇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形成与讲史有直接关系,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②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文体特征: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上是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

形式特征——章回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

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

叙事特征——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

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

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

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章回体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

】③一般分为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英雄型、世情型。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④评价: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7.前七子:①指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要代表。

②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守古而尺尺寸寸之”;反对粉饰现实的台阁体。

创作上以模仿古人为能,缺乏个人独创。

题材上除反映时政外,也关注到庶民生活甚至下层的市井人物,反映出其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散发出强烈的庶民化气息。

③评价: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但是,前七子从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弊端,表现为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影响作品中作家情感的自由充分地表达。

8.后七子:①指明代中期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②主张“文须西汉,诗须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对法度和格调的讲究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表达出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

③评价: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因而缺乏情感真实。

9.唐宋派:①指明代嘉靖年间文坛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散文创作流派。

②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主张“文从字顺”、“文以明道”,因而其文学作品注重抒情性,多表现作者的真实感受,富于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③评价:该派反对前后七子所推崇的“佶屈聱牙”文风,对当时的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

10.公安派:①指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籍贯湖北公安,故名。

②文学主张:一是反对剿袭,提倡通变;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是推重民歌小说,倡导通俗文学。

③艺术特色:写诗冲口而出,浅易率直,宁取俚俗,不为陈套,因而呈现清新洒脱的艺术风格。

④影响: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游记、尺牍、小品颇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但是,有些作品由于过于率直浅俗而丧失了应有的美感,且在一定程度上其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了他们的创作实践。

11.竟陵派:①指明代末期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其籍贯为湖北竟陵,故名。

②文学主张:提倡抒写“性灵”,反对格套,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

③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④评价:在重视自我精神的表现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二者审美趣味不同,竟陵派更注重表现一种内敛的心态,故诗文生涩拗折、色彩阴暗,呈现出一种主观性强、偏重心理感觉的气息,因而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12.晚明小品文:①小品,原指节略本佛经,后世所称之小品文多指一种特定文体,体裁、题材多样,可为书信、序跋、铭赞、传记、游记、杂感等等。

晚明小品散文,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

②代表作家作品有:袁宏道的《高梁桥游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③艺术特色:一是玲珑剔透,自然清新;二是通俗朴素;三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

④评价: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在晚明文坛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堪称晚明散文的典范。

13.性灵诗派:①指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因其在文学主张方面提倡“独抒性灵”,故名。

主张和风格相似的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②该派继承了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忌,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显示挑战世俗精神和不凡胆识;文学史观上主张文学进化,是对清代以来占据强大权威的道统文学观的挑战,为冲破桐城派一统天下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③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记》、《策秀才文五道》,沈复的《浮生六记》、钱大昕的《弈喻》等。

14.桐城派:①指清代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因其籍贯皆为安徽桐城,故名。

②代表作家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刘大櫆的《游晋祠记》、姚鼐的《登泰山记》。

③文学主张:一是为文须有“义法”,即“言有物”、“言有序”;二是为文须内容醇正,文辞凝练“雅洁”。

④评价:桐城派散文理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根基,以“义法”为创作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因而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极为系统化,遂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影响后世深远。

15.神韵说:①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

②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③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

16.才子佳人小说:①是在《金瓶梅》等“人情小说”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风格的古代白话小说,盛行于明末至清代中期,蔚为大宗。

②题材上基本一致,多为青年男女爱情婚恋,情节模式多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并且题目在形式上多为主人公名字的组合。

③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

④代表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

⑤评价: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一角,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变为求偶择婚的庄语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具有“顺乎情而不悖乎礼”的思想特征。

但是也存在公式化的情节结构、概念化的人物形象的艺术缺陷,故“千部共出一套”实为确评。

总之,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主情思潮的修正,另一方面又对《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正反两方的经验。

17.“剪灯系列”:①明洪武年间,瞿佑编创《剪灯新话》,嗣后有李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②内容多为胭粉灵怪故事,有歌颂男女自由爱情,也有宣扬封建道德成分;形式上韵散相间、骈散相间。

③它们的出现上使传奇小说重新振兴,也为《聊斋志异》的出现作了铺垫。

二、论述题1.试述南戏与杂剧的不同。

1)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比较紧凑,情节比较集中;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如《琵琶记》分四十二出。

2)杂剧一般由一人【正旦或正末】独唱;南戏不是一人独唱,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

3)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不限用同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4)杂剧的题目正名在剧本末;南戏的题目在剧本前面;南戏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概况【明人一般称之为“开场”】,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杂剧没有开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