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

合集下载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它具有以下特征:
n 社会主义报刊(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是“集体 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n 社会主义报刊(新闻媒介)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n 社会主义报刊(新闻媒介)是非营利事业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n 社会主义报刊(新闻媒介)要按照一定原则分配 给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 者使用
n 社会主义报刊(新闻媒介)要遵从党性原则 n 社会主义报刊(新闻媒介)形成了以执政党的领
n 马克思指出:“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 为一种行业”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二、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社会自由的思想, 并使之制度化
n 列宁对于实现人民自由权利的实质保障尤 为重视
n 列宁反对把出版活动变成一种私营商业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n 在列宁的指导下,建立了报刊出版资源国 有化的制度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传媒制度的起源和特性
n 我国的社会主义传媒制度,源自苏联的报 刊出版制度和实践,而其理论渊源,来自 列宁的出版自由理论,而列宁则继承和发 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类自由的思想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一、人类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之一
n 在出版自由这个人类自由的基础领域,马克思认 为,否认出版自由就意味着否认人类自由 ,马克 思一方面批判书报检查制度,一方面批判商业行 为对出版自由的“扼 杀”。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n 股份制 n 报团(传媒集团)所有制 n 私人所有制
第6章媒介制度与媒介所有权
第二节 集团化: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 垄断
一、媒介的兼并和垄断 n 传播方式是由一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和
经济技术特征决定的。现代大众传 媒的生 产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方式相类似, 都具有大规模生产(复制)、连续性、标 准化的特点。

自考新闻事业管理【精讲】 第六章

自考新闻事业管理【精讲】  第六章

4、制作与播出广播广告的要求: [简答]
强化听觉效果 开始时就引起注意 明确地提示目标消费者 尽早播出品牌名称 诉求重点单一并加以重复 5、广播广告制作与播出的影响要素有:广告词、音乐、音响、间隔。 6、一个优秀的电视广告,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间可能很短,只能以秒来计算。 7、制作与播出电视广告的要求:[简答]
6、媒体覆盖率:媒体可以覆盖的区域内的居民数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之比。
11、调查技术装备:视位测向器、按钮仪、电位法测验器(测谎器)、视听器、瞬间显 示器、瞳孔计。
四、广告管理法规和广告伦理
我国第一部 严格意义上 的广告法律
2、《广告法》把广告活动的主体分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 《广告法》对广告活动的主体进行划分的意义在于:它将促使我国的广告行业进行 合理的分工;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广告的策划、制作水平;它将引导我国的广告业逐步 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最终全面实行广告代理制。【简答】
三、广告推广与广告调查
1、广告推广:是新闻媒介向广告主及代理广告主 广告业务的广告代理公司推销自己的版面位置或广 告时间的手段、措施及活动,以及新闻媒介在广告 受众中树立自己广告业务活动的良好形象的手段、 措施及活动。
2、面向客户的推广方法: 价格优惠. 效果宣传、满足要求. 出谋划策。 3、面向受众的推广方法有: 提高广告可信度;提供种类齐全的广告的信息 ;提高广告 的艺术性。 4、广告调查的目的。【简答】 媒体广告调查的目的是从质和量的方面对媒体进行分析研究,测试受众对媒体的 接触习惯,提供诸如报刊发行量、读者状况、电波媒体视听率、视听者状况、媒体的 广告表现力、对视听者的影响力等方面的资料,为研究媒体广告的传播效果提供依据。 5、媒体广告调查的内容:覆盖率、接触率、注意率、认知率、行动率、信任度和 众购买力和生活方式。 7、媒体接触率:该区域内实际接触某则广告的居民数与媒体可以覆盖的某一地理区 域内的居民数之比。 8、广告调查对媒介广告业务的意义【简答】 1)据以进行广告推广活动 2)据以调整编辑方针和经营策略 3)有针对性地向广告客户提供服务 9、接触率调查的方法与技术:认识测定、视听率调查 10、注意调查的方法:分发回忆调查表、个别询问法、 电话调查法。 受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

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新闻编辑第六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新闻编辑第六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重点测试题与答案

新闻编辑第六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5 大题,39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以文字传播为主,擅长进行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而且具有可以保存、便于查阅、方便携带、阅读自主的优点。

A.报纸符号体系B.广播符号体系C.电视符号体系D.网络符号体系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媒介内部因素对新闻媒介定位的影响()A.媒介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条件B.媒介的受众C.媒介进行传播的符号因素D.媒介的人力资源、体制与管理水平3.《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强调以权威性、指导性、理论性为主要特色,这种特色具体表现为重要言论多、对全国各行各业有指导意义的新闻多、报道稳健而有深度、版面庄重大方等。

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读者对象和《人民日报》不同,以生动活泼、富有朝气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这说明()是由媒介的性质、宗旨、受众对象决定的。

A.受众对象B.新闻传播的内容C.传播的水准D.风格特色4.()指媒介拥有各类专业人员的数量、人员素质及其水平。

A.人力资源B.管理水平C.媒介的体制D.技术条件5.()以采用有声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为主,声音传播快速和便捷,在实证性、感染力方面具有优势,听觉性符号难以附载于实物以及收听次序的不可选择性,同时又有稍纵即逝、不便保存与查询的劣势。

A.报纸符号体系B.广播符号体系C.电视符号体系D.网络符号体系6.在新闻产品设计中,需要收集外部信息,即构成媒介生存环境的、与新闻产品发展直接相关的信息,包括()——即受众的构成(年龄、性别、地区、职业等)、文化水平、消费心理与习惯、对媒介新闻产品的评价等。

A.受众信息B.媒介控制者的信息C.媒介竞争者的信息D.媒介相关产业信息7.新闻产品设计过程中,()阶段指将新闻产品设计方案投入试行,以验证其可行性,最终修正确认的阶段。

A.设计预备B.方案设计C.方案优选D.试行方案8.()新闻产品设计是对大众媒介中以传播新闻为主要职能的组成部分的设计,包括确定新闻产品在整个媒介产品中的位置和比重,以及进一步设计新闻产品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新闻自由的涵义新闻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

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

1.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

2.出版前不须请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3.政府不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亦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

4.自由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

5.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及保障采访的自由。

6.自由传播新闻并免于检查。

7.自由阅读、收听,包括不阅读不收听之自由二.新闻自由的源起及发展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始终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扩充自己实力的一种手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列宁称:“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经历了从提出观念到形成制度的发展过程。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新闻自由的基本假设(1)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人是独一无二的,是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

所以,个人的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

强烈否认国家是人类奋斗的最高体现,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环境。

当它不能推进这一目标时,就会变成一个障碍,必须被废弃或进行彻底的改革。

自由主义理论不接受这样的命题: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比组成它的个体成员更重要。

(2)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

理性依据感官经验行事,它不像前人那样盲从一切权威思想。

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绪论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一.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1.一般方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为我所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和学术讨论中掌握新闻传播规律2.特殊方法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延伸的人体”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一.动机和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性行为特点动因目标形成动机内在条件(需要、欲望)感到缺乏期待满足客观条件(诱因、刺激)勒温-人类行为行为公式B=f(P*E)行为=函数(人*环境)二.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一.关于“新闻欲”任白涛-新闻及其承载物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社会需求二.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非本质原因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1.陈述事实最重要特征五要素:新闻写作学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新闻六要素——如何H2.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新鲜事实常报常新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3.报道及时第一时间内报道普通事实——质变——新闻事实——量变——普通事实反对“唯速主义”的前提下,抢新闻4.公开传播循公开渠道向全社会作无定向的传递二.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第二章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活动的守门人第一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一.社会角色角色|戏剧用词——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角色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六章 新闻与舆论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六章 新闻与舆论

第六章新闻与舆论第一节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舆人之论”Public Opinion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一、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二、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三、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一、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二、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重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三、衡量舆论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的结果等第二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定义: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

新闻舆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①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与人民的福与祸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1. 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3.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①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②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③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等其他方面的导向作用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四、做好典型宣传◇特征:一定时期内最突出的人和事,具有时代性、先进性;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为全局服务◇做好典型宣传:1)要真实、可信2)要深入挖掘3)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社会热点的引导1)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这是新闻报道的运作规律2)不能回避、政治坚定、头脑清醒、正确分析、积极引导◇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1)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1)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2)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3)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第三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具体体现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①传媒体制的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④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二、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从社会舆论多层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传播的新趋势,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①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②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③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三、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①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②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③增强舆论引导的艺术性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是具体实施舆论引导的一项重要措施】①健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机制,通过宏观指导和重大议题设置把握舆论主导权②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权威、主动、周到的信息服务把握舆论主导权③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通过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影响力,把握舆论主导权④建立报网互动机制,依法管理网站,通过社会热点网上引导机制把握舆论主导权⑤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机制,通过全面详备的舆情掌握和准确而科学的舆情预见把握舆论主导权⑥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把握舆论主导权第四节 新闻舆论⏹ 舆论监督的含义:1. 广义: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2. 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学概论课程-第六章新闻宣传

新闻学概论课程-第六章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 社会主义新闻宣传,所依据的只能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新闻媒体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新
闻价值进行正确判断,对宣传时机、宣传力度和可能产生 的宣传效果作综合判断,以便在报道中更好地体现人民群 众利益,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 西方“宣传”一词为“propaganda”,含有贬义。 美国新闻界认为,客观性与宣传是格格不入的。
• 西方虽不承认新闻的宣传功能,但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 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也在进行宣传。
• 不少西方媒体为宣扬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了大量 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的宣传。
西方国家主流语境中对宣传的曲解
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三)要善于从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 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 既热情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政府机关
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又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业绩 、工作经验、问题困难、建议要求。同时还要尊重公民的 知情权,提供对群众生产生活有用的情况和信息。
• 实行舆论监督,批评和抨击现实生活的各种丑恶现象,弘 扬正气。
张思德
典型人物
任长霞 洪战辉
第二节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 革的实践,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通过新闻宣传, 动员和组织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奋斗。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 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我国的新闻宣传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手 段的主要方式:
• 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帮助人民群 众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改革 开放的重大决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

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

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

为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

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

在言论上,《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

《新闻学概论》第6讲

《新闻学概论》第6讲




任何形式的新闻传播都具有三要素: 新闻事实 新闻媒介 新闻受众

(三)新闻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跨文 化传播,等等。

二、传播过程 新闻传播过程: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 发送新闻信息的过程。
五W线性传播模式 谁 → 说了什么 →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 ↓ ↓ ↓ ↓ ↓ 传播者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新闻传播与监督
第一节 新闻传播
一、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是一种将新闻作为特定 的信息 进行传播的活动。(何梓华) (一)新闻传播的功能 大多数国家的学者将传播信息列为新闻事业 的首要功能。 西方人亦十分看重新闻事业与公众舆论的 关系,认为发表意见,影响舆论为新闻事业的 另一大功能。
大众传播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 了著名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即: (1)环境监视; (2)联系社会; (3)传播文化。 “三功能”说被认为“至今仍是这一 问题的最深刻”的理论,因而在国际上较 有影响,后来另一个传播学者查尔斯· 赖特 又加上了“娱乐”功能。

乔治· 奥森· 韦尔斯 在播音


这就是广播史上有名的 广播剧——《星球大战》 (War of the Worlds)。 广播营造的逼真的音响 效果和以插播新闻来贯 穿整个广播剧的做法, 居然让数百万美国人信 以为真,许多人驾车逃 跑,通往城外的道路排 起了长长的车队。 此后,在广播节目中娱 乐必须与新闻分开成为 一条规定。
1960年,克拉珀(Joseph T. Klapper, 1917-1984 )在 《大众传播的效果》中, 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有限 性,并称其为“有限效果 论”。他承认传媒对受众 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传媒 处于现存社会关系的结构 之中,在特定的社会文化 情境中运行,它对受众的 影响必然受到种种社会关 系和文化情境的制约。

大众传播概论(名词解释,定义题)

大众传播概论(名词解释,定义题)

1. 新闻客观性原则: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信条。

客观性报道要求记者不要用自己的意识。

意志和感情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最典型的一种特点是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报道新闻,只要求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

是世界新闻界普遍认同和遵照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报道方式。

(指西方对于使用“客观报道方法”、“客观叙事法”写出的新闻从文体角度上的一种通称和泛称,以示其区别于“倾向性报道”、“组织性新闻”、“意见报道”、“解释性报道”)p352. 第四权力与舆论监督: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提出,指的是新闻传播媒体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

以保障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等保障新闻自由,最终确定新闻监督权,制衡和约束政府的权利。

一句话概括就是权利限制权力,这样大众传媒就形成了继司法,行政,立法之后的第四权力,作为一种柔性的软权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监督。

在西方,译为媒体的看门狗(监察)作用。

实质是代行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权利中的表达权力和政治权利中的反对权利,所维护的则是所有公民权利。

存在的问题:1。

舆论监督的异化:现实生活中有些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走的太近,引发学者的发问,第四权力还是第四部门?2有偿新闻(金元新闻的存在) 3.媚众现象,煽情,炒作社会情感。

P282-2843. 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由美国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提出。

又称为眼球经济或创意经济。

主要观点是1信息社会中物质和信息都不稀缺,而注意力是稀缺的。

2注意力的稀缺导致它可以转化为财富。

它可能会导致炒作现象的发生。

单单从这种理论下,衡量传媒市场大小的标准是传媒所凝聚起来的受众注意力的数量和规模,如点击率,点击量等。

第六讲 新闻传播与传媒行政管理

第六讲  新闻传播与传媒行政管理

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 《出版管理条例》第 29 条规定,任何单 位、个人不得伪造、假冒报纸、期刊名称出 版出版物。第49条规定,对这种行为予以 取缔,没收出版物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 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侵犯其他单位 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 《出版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出版单位 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 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 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 《出版管理条例》第48条规定:出版单位 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出版单位 的名称、书号、刊号、版号的,没收违法所 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责令整顿或者吊销许可证。购 买、承租、受让的一方,属于擅自从事出版 物的出版行为,按第45条处理。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
第二节 我国对于报刊业的管理
什么是出版活动
和出版物?
出版物定义: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物的出版、 印刷或者复制、进口、发行; 本条例所称出版物,是指报纸、期刊、图 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 这条规定界定了出版物的范围以及出版 活动的界限。本节主要论述对于报纸、期 刊管理的相关事项。
三、报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报刊必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机关、部
门),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项独特的制度。 在《出版管理条例》和报纸、期刊管理两个 管理规定中,都把具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机关、部门)作为报刊创办的必要条件, 由报刊的主办单位提出申请是创办报刊的必 经程序。
(一)主办单位
二、创办报刊的程序
主要是按“申请—批准—登记”的步骤予以
办理。申请创办报纸或期刊,应由其主办单 位持申请书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出 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转报 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在得到批准后, 主办单位应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办理登 记注册手续,填写报纸或期刊申请登记表, 领取出版许可证(报刊登记证),编入“国 内统一刊号”,方可出版。

第六章_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第六章_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精确采访就其对新闻信息的收集方 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主动性精确采访:即由记者或 新闻传媒自主设计相关问卷的调查采访;
(2)反应性精确采访:即记者或新 闻传媒通过其它社会调查组织或机构收 集新闻信息。
5、隐性采访
(1)概念: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通过职业 性的一般采访方法不能接近事实和了解 事实真相时的一种非常规性的采访方法。 其特征为隐藏记者的职业身份,接近事 实和获取事实信息。这是一种特定时间 和条件下的采访方法。
4、精确采访
这是运用社会学抽样调查的方法和原
理进行新闻信息收集的采访方法。这一方 法以严格遵循科学程序的随机抽样调查 (也可包括实地实验、内容分析),针对 某一群体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 严密而准确地反映或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及 社会事物的真实面貌,从社会学角度弥补 了一般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局限。相对于一 般的新闻报道,这一方法更加注重对社会 整体意向的考察和记录。
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 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书面回 答的采访手段。
(4)电话采访
即指记者因其他采访条件限制,通 过电话同采访对象进行了解情况、核实 事实的采访手段。
(5)因特网采访
即记者运用因特网收集、了解和核 实事实的手段。
1、个别采访
个别采访就是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 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 材的采访。这种采访以口头问答为主, 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主要手段之一。
4、座谈会采访
座谈会采访也称调查会,是记者通过 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 集和核实材料的采访方式。
召开座谈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有限 的时间里听取多方面的看法,搜集到来自 各方面的资料;可以同时听到正反两方面 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地分析 事实材料,把事实真相弄清楚。

6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6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内: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

基本信息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阵地:《新青年》。

(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

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1、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2、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宣传贡献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提倡民主反对封建)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客观原则的来源
首先,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其次,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 础”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 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
再次,便士报(the Penny Press)是客观原则发育的 肥沃土壤。
最后,不少学者指出,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成立 于1848年)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 立的重要动力。
其一,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 其二,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
实。 其三,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 其四,新闻认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真实的有限
性。 其五,新闻真实在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层面
上都具有有限性。
4 新闻真实的意义
真实的首要意义是把新闻与非新闻区别开来,真 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是新闻安身立命的根本。 新闻以真实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灵魂,以真实奠定 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2、客观原则的内涵
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 之为客观精神。
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
具体说,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
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 以五个W报道; 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 引述当事人的话; 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 不采取立场; 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一)真实原则 1 新闻真实的本质
首先要求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真实讲的是对“实”的正确的、全
面的反映,
2、新闻真实的含义 第一,就具体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 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或存 在过的,即凡是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 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某种根据,就可以 说新闻报道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可叫做存 在论意义的真实。
其次,全面原则是实现真实、客观、公正 的必然理念和方法。
再次,全面原则是一条确保为社会和人们 提供比较健全的新闻信息服务的原则。
3、全面的限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真实、客观一样,实现全面报道是可能 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全面是新闻认识层 面上的全面,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全面。 有限度的全面性,首先是新闻传播的必然 结果。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是新闻眼光下的 全面性,是全面报道理念和全面报道方法 下的全面性,不是有闻必录,不是事无巨 细的全面性的大杂烩。
其次,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 失去真实性,新闻传播的追求也就失去了根基。
再次,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
最后,真实是满足收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和新闻 媒体获得信任的根本保证。
(二)客观原则
客观原则或客观原理(要求)是人类新闻传播 发展史上的一笔财富,是新闻传播中最引 人注目的一条原则。
全面原则的含义:
一是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二是针对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三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
全面性。
两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方面:
一是全面必须是包含对负面新闻事实报道 的全面。
二是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传播主体要特别 注意顾及各方的情况和意见,要主动运用 均衡或平衡报道的手法,把事实的整体状 况再现出来。
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 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不同层面 的全面性,意味着新闻传播将会达到不同 层面的真实性,因而全面是实现新闻真实 的关键原则和手段。
1、全面性的含义
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一个概念,既是新 闻报道的一种观念,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 方法。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就是向社会公 众提供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 是零星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实、情 况和意见。
其二,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 正确的,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性。
第二,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面对的是 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 一具体报道的真实(见上);另一方面是整体 真实。
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 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 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 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 达到整体真实。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出发,客观原则的限度,就是 达到客观报道的规范要求(如上文所列诸条),即如 果一则新闻报道达到了专业标准或规范,就被认 为是客观的。专业标准和规范是专业领域的共识, 是公有性的,而非私人性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和概括,必然是一定认识水平的表现,是主观限 度内的客观标准。
(三)全面原则
3、客观原则的意义
第一,客观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特别是 存在论意义真实的基本途径。
第二,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 正的核心手段。
第三,客观原则是充分实现收受主体知情 权的保证。
4 客观性的限度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问题,要害是新闻传播主体在
报道新闻事实时能否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 即能否反映出新闻事实那些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属性和内容。
全面性原则的另一要求是,全面不能停留 在对事实表面现象的全面罗列上,还应力 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揭示事实的本质, 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使人们对新闻事实 本身本质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达到全面的 认识和了解。
2、全面性的意义
首先,全面原则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层次和 境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理性精神,提高 了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主体的要求。
3 新闻真实的特性
第一,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 种“本真真实”,
第二,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 “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 核心环节。
第三,对新闻报道或新闻文本的解读产生 了“解读真实”的问题。
第四,新闻报道的历史存在,决定了它还 有一个“历史真实”的问题。
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六章 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
如果说“传播什么”构成了新闻传播的第 一问题,那么,“怎样传播”就构成了新 闻传播的第二问题。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 式解决的正是这后一个问题。
新闻传播原则指示新闻传播的方向,属于 新闻传播的理念性要求,也是必须具有的 基本规范和精神;新闻传播方式则着重揭 示新闻信息流通的不同类型和形式,至于 具体的新闻报道方法乃是业务研究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