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椎管内麻醉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2017-12-14 07:03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1 马虹(共同负责人)王国林王俊科(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吴新民郭曲练虞建刚(共同执笔人)熊利泽薛张纲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

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

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之欧阳歌谷创编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之欧阳歌谷创编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

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

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①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原有低血容量。

③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2016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发布【1】一、分娩镇痛原则分娩镇痛遵循自愿、安全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妇产痛,最小程度地影响母婴结局为目的。

分娩镇痛首选椎管内分娩镇痛(包括连续硬膜外镇痛和腰-硬联合镇痛)。

当产妇存在椎管内镇痛禁忌证时,在产妇强烈要求实施分娩镇痛情况下,根据医院条件可酌情选择静脉分娩镇痛方法,但必须加强监测和管理,以防危险情况发生。

本共识主要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

二、分娩镇痛前产妇的评估分娩镇痛前对产妇系统的评估是保证镇痛安全及顺利实施的基础。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1.病史:产妇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合并症,并存症等。

2.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脊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灶或占位性病变等禁忌证。

3.相关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存在合并症或异常情况者,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三、分娩镇痛适应证1.产妇自愿。

2.经产科医师评估,可进行阴道分娩试产者(包括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等)。

四、分娩镇痛禁忌证1.产妇拒绝。

2.经产科医师评估不能进行阴道分娩者。

3.椎管内阻滞禁忌:如颅内高压、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及全身性感染等,以及影响穿刺操作等情况。

五、分娩镇痛前准备1.设备及物品要求(1)麻醉机;(2)多功能心电监护仪;(3)气道管理用品,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口咽通气管、喉罩、困难气道器具等;(4)吸痰器、吸痰管、负压吸引器;(5)供氧设备,包括中心供氧、氧气瓶、面罩;(6)椎管内镇痛穿刺包、镇痛泵;(7)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复苏设备;(8)加压加热输血设备、加热毯;(9)抢救车,包括抢救物品及药品。

2.药品要求局麻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氯普鲁卡因等),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配置药品的生理盐水,急救类药品(肾上腺素、脂肪乳剂等),消毒液,抢救设备及麻醉药品由专人负责维护补充、定期检查并做登记。

2021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全文)

2021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全文)

2021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全文)为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保障围产期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产妇就医满意度并进一步推进舒适化医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编写《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一、分娩镇痛的目的和原则分娩镇痛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的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达到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的目的。

椎管内镇痛因其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安全性高,是首选的分娩镇痛方式。

椎管内分娩镇痛不仅能有效减轻产妇产痛,还能为器械助产或产程中转剖宫产提供快捷及良好的麻醉效果。

本共识主要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包括硬膜外(epidural, EP)镇痛、腰-硬联合(combined spinal-epidural, CSE)镇痛和单次蛛网膜下腔(single-shot spinal, SSS)镇痛技术。

二、分娩镇痛前的评估(一)产妇分娩镇痛前评估1病史现病史、既往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合并症、特殊药物应用史等。

2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等禁忌证。

3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选择性的凝血功能检查等。

4存在合并症或其他异常情况会增加麻醉和镇痛风险者,麻醉门诊评估麻醉和镇痛风险,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多学科诊治:1)心脏疾病,如瓣膜疾病、心肌病、先天性/获得性心脏病,心脏起搏器置入;2)血液系统异常,如免疫性/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障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3)脊柱融合、脊柱手术史、骨骼肌疾病(如脊柱侧弯);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颅内压增高、颅内病变、截瘫/四肢瘫;5)感染性疾病或感染,如HIV、流感、绒毛膜羊膜炎;6)麻醉高风险因素,如预计困难插管、困难插管史,椎管内穿刺困难或失败史、麻醉药物过敏史,恶性高热史、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7)病态肥胖。

(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 产妇自愿应用;2) 经产科医师评估,可阴道分娩或经阴道试产者。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产科麻醉主要包括孕产妇的手术麻醉、镇痛和危重症救治等。

产科麻醉风险大,极具挑战性。

特别是近年来产科麻醉发展迅速,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为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织专家,根据现有文献证据的综合分析、专家意见、临床可行性数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2017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2020)》,供麻醉医师、麻醉护士、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手术护士参考。

本文是快捷版本。

一、剖宫产麻醉(一)麻醉前评估和准备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的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情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

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则检查腰背部脊柱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至少2h,禁食固体类食物6〜8h。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30min可酌情服0.3M枸橼酸钠30ml、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 )和/或胃复安(10mg )等。

6、多学科会诊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讨论。

7、麻醉物品和设备准备并检查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相关的药品、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

主要根据产妇及胎儿的状态和麻醉的支撑条件选择麻醉方法。

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规范1、硬膜外麻醉禁忌证:(1)孕产妇拒绝。

(2)患有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精神高度紧张等不能配合操作者。

(3)严重脊柱畸形、外伤等可能影响穿刺者。

(4)休克、低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穿刺部位感染或菌血症可能导致硬膜外感染者。

(6)低凝血功能状态者。

(7)血小板数量<50*109/L。

(8)其他。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就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得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得不良影响。

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得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得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得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得依据、ﻫ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与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ﻫ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就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得生理效应、不同得临床研究采用得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得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得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得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低血压与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就是椎管内阻滞严重得并发症、1。

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得发生机制(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与回心血量减少,就是最常见得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ﻫ(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得变化。

ﻫ(4)其她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得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得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得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与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得变化。

ﻫ2。

危险因素(1)引起低血压得危险因素ﻫ① 广泛得阻滞平面、T8以上得高平面阻滞、ﻫ② 原有低血容量。

ﻫ③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一、修订说明1.目的二、为不断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加速推进麻醉学科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内麻醉学科质量管理工作的积累和现状,结合对学科发展的预判,现对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进行修订,为全国麻醉学科顺利开展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推进麻醉质控工作进一步良性可持续发展。

2.任务来源本共识修订任务来源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20年专家共识修订项目。

3.修订组织工作本共识修订由国家麻醉质控中心、CSA常委和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完成。

4.修订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科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麻醉安全国际标准(2018)。

5.修订原则①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兼顾参考国际标准;②考虑到国内区域发展差异化特点,提出不同等级要求;③在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基础上修订,增加修订说明及涉及传染病防控等内容;④本共识与21号文件、884号文件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⑤本共识主要针对麻醉科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和基本安全要求,有关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质量控制不在此共识中表述。

6.适用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具有麻醉科建制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他开展麻醉学科业务但尚未形成麻醉科建制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7.共识要求的层级表述①高度推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最低要求标准,任一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均应达到该要求。

②推荐: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麻醉科。

③建议:是相对较高层级的要求,为大型医院麻醉科应该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涉及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推荐)。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

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

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

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

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20)内容解读

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20)内容解读

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 高平面阻滞或全脊麻 ▪ 常见于硬膜外镇痛的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腔而引起
的高平面阻滞或全脊麻。防治措施参见《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 专家共识(2017)》,诊治要点同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 神经损伤 ▪ 椎管内分娩镇痛后神经损伤通常表现为产后下肢感觉和(或)运
分娩镇痛的实施
▪ 分娩镇痛前的宣教和知情同意 ▪ 《共识》建议开设麻醉评估门诊或分娩镇痛评估门诊,做好分娩
镇痛前宣教和知情同意工作。 ▪ 分娩镇痛前准备 ▪ 分娩镇痛前准备包括设备及物品、药品和场地要求。应选择具备
完善消毒条件的独立操作空间作为分娩镇痛的场地,并按照院内 感染控制制度进行监测与管理。
分娩镇痛前产妇的评估
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颅内压增高、颅内病变、截瘫/四肢瘫; ⑤感染性疾病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感、绒毛膜羊膜炎; ⑥麻醉高风险因素如可预见的气管插管困难、气管插管困难史,椎管内 穿刺困难或失败史、麻醉药物过敏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⑦病态肥胖。
分娩镇痛前产妇的评估
分娩镇痛技术的操作规范
▪ 连续硬膜外镇痛 ▪ 连续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影响小,紧急情况下可用于剖
宫产麻醉。
分娩镇痛技术的操作规范
▪ 实施方法:选择L2~L3间隙或L3~L4间隙,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 管,确保3~5厘米进入硬膜外腔,推荐含1∶20万/40万肾上腺素 的1.5%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 心脏病产妇慎用肾上腺素),无异常后单次推注负荷量6~15ml (硬膜外腔常用药物见表1)。
分娩镇痛技术的操作规范
▪ 静脉分娩镇痛 ▪ 当产妇存在椎管内分娩镇痛禁忌时,静脉分娩镇痛可作为椎管内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培训课件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培训课件
(1)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 (2)患者并存的病理生理因素: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 动 脉硬化、椎管狭窄等,致使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容积减少。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
预防
椎管内阻滞应采用试验剂量。 对于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 患者局麻药的用量应酌情减少。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 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
---------------------------------------------------------------
全 脊 髓 麻 醉 3 --------------------------------------------------------------4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5
治疗
(1)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立即给予吸氧,嘱病人深呼吸,并将 头转向一侧以防误吸。
(2)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阻滞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 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 少迷走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
(3)若仍不能缓解呕吐,可考虑使用氟哌利多等药物。
(4)高平面(T5以上)阻滞所致的恶心呕吐 应用麻黄碱或阿托 品有效。
14
全脊髓麻醉
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 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 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一般5分钟内)意识不清、双瞳孔 扩大固定、呼吸停止、肌无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出 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4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专家共识:2024年麻醉科质量提升途径

专家共识:2024年麻醉科质量提升途径

专家共识:2024年麻醉科质量提升途径1. 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麻醉需求的日益增长,提高麻醉科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麻醉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探讨2024年麻醉科质量提升的途径。

本共识旨在为麻醉科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我国麻醉科的整体水平。

2. 麻醉科质量提升的关键指标2.1 麻醉安全性- 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麻醉相关死亡率;- 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2.2 麻醉医疗资源- 提高麻醉医生密度;- 优化麻醉设备配置;- 加强麻醉护士队伍建设。

2.3 麻醉技术水平- 提升困难气道处理能力;- 提高靶控输注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2.4 麻醉科研与教学- 增加麻醉科研投入;- 强化麻醉教学培训;- 提高麻醉科医生的科研能力。

3. 提升途径与策略3.1 加强麻醉科规范化培训- 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 加强床旁教学和实践操作;- 注重麻醉理论知识更新。

3.2 完善麻醉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麻醉质量监控指标;-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反馈;- 落实质量改进措施。

3.3 推动多学科合作- 加强麻醉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项目;- 提高围手术期综合管理水平。

3.4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麻醉信息化建设;-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麻醉管理;- 实现麻醉信息共享。

3.5 提高麻醉科研水平-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鼓励原创性研究;-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3.6 培养麻醉科人才-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加强青年麻醉医生的培养;- 推进麻醉科医生职称评定体系改革。

4. 总结麻醉科质量提升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规范化培训、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多学科合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人才等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我国麻醉科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麻醉服务。

本共识旨在为麻醉科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引言麻醉是在手术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措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麻醉质量的标准化和统一,需要形成麻醉质量控制专家的共识。

本文将讨论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共识观点,以指导临床实践。

1. 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1 提高手术效果麻醉是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麻醉管理,可以降低术中出血量、减轻手术创伤、控制手术部位的炎症反应等,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1.2 保障患者安全麻醉过程中涉及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调节患者的血压、心率等重要参数,合理有效的麻醉管理可以降低术中术后风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提升患者体验有效的麻醉质量控制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和就医体验。

2.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观点2.1 麻醉前评估和风险划分在手术前,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应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进行风险划分,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等级,以指导后续的麻醉管理策略。

2.2 麻醉药物选择和用量控制在麻醉过程中,药物的选择和用量控制是关键环节。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应根据患者的特点、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并合理控制用量,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和患者安全。

2.3 麻醉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护麻醉监测是麻醉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应包括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情况、麻醉深度等进行全面监护和记录。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要熟练掌握各种监测设备的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2.4 麻醉后的恢复和镇痛管理麻醉后的恢复和镇痛管理也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应制定适当的麻醉后观察和护理计划,并合理应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并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5 综合评价和持续改进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应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对麻醉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麻醉管理策略,以不断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2021年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2021年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2016中国最新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发布欧阳光明(2021.03.07)一、分娩镇痛原则分娩镇痛遵循自愿、安全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妇产痛,最小程度地影响母婴结局为目的。

分娩镇痛首选椎管内分娩镇痛(包括连续硬膜外镇痛和腰-硬联合镇痛)。

当产妇存在椎管内镇痛禁忌证时,在产妇强烈要求实施分娩镇痛情况下,根据医院条件可酌情选择静脉分娩镇痛方法,但必须加强监测和管理,以防危险情况发生。

本共识主要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

二、分娩镇痛前产妇的评估分娩镇痛前对产妇系统的评估是保证镇痛安全及顺利实施的基础。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1.病史:产妇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合并症,并存症等。

2.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脊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灶或占位性病变等禁忌证。

3.相关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存在合并症或异常情况者,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三、分娩镇痛适应证1.产妇自愿。

2.经产科医师评估,可进行阴道分娩试产者(包括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等)。

四、分娩镇痛禁忌证1.产妇拒绝。

2.经产科医师评估不能进行阴道分娩者。

3.椎管内阻滞禁忌:如颅内高压、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及全身性感染等,以及影响穿刺操作等情况。

五、分娩镇痛前准备1.设备及物品要求(1)麻醉机;(2)多功能心电监护仪;(3)气道管理用品,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口咽通气管、喉罩、困难气道器具等;(4)吸痰器、吸痰管、负压吸引器;(5)供氧设备,包括中心供氧、氧气瓶、面罩;(6)椎管内镇痛穿刺包、镇痛泵;(7)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复苏设备;(8)加压加热输血设备、加热毯;(9)抢救车,包括抢救物品及药品。

2.药品要求局麻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氯普鲁卡因等),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配置药品的生理盐水,急救类药品(肾上腺素、脂肪乳剂等),消毒液,抢救设备及麻醉药品由专人负责维护补充、定期检查并做登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麻醉科 陈雪梅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硬膜外麻醉
• 硬膜外麻醉:硬脊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到硬 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暂时麻痹,受其支配区域出现麻醉效 应。
• 使手术操作部位和相临近的组织、器官无疼痛之感,但病人 神志则处于清醒状态。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概述
定义: 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 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伤的发生 • 穿刺时如伴有明显的疼痛,应立即撤回穿刺针建议放弃椎管内
阻滞,改行其他麻醉方式。
神经机械性损伤
治疗
• 大剂量激素 (氢化可的松300mg/d,连续3天) • 严重者甲基强的松龙30mg/kg iv,45min后静注5.4mg
/kg.min至24小时。 • 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 • 有神经占位性损伤立即请神经外科会诊。
4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
5
恶心呕吐
6
尿潴留
全脊髓麻醉
表现
• 注药后迅速出现(5分钟内)意识不清,双瞳孔扩大固定,呼吸停止 • 肌无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预防
• 正确操作,注药前回抽(缓慢注射及反复回抽) • 强调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5ml)并观察足够时间(不短于5分钟) • 硬膜穿破建议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表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会阴部感觉缺失和下肢运动功能障 碍
• 局麻药鞘内的直接神经 毒性
• 压迫性损伤:硬膜外血 肿和脓肿等
• 操作时损伤
病因
危险 因素
• 局麻药浓度和剂量 • 局麻药种类 • 血管收缩剂
• 最小局麻药剂量 • 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 • 局麻药葡萄糖浓度<8%
预防 治疗
目的: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麻 醉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 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2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3
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1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2
呼吸系统并发症
3
全脊髓麻醉
数有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钝。6 h至4天消失。 • 体查和影像学检查无阳性结果;
发生率: • 脊麻利多卡因发生率可高达4-33%,布比卡因极少。 • 结石位时高达30-36%,仰卧位为4-8%。 • 膝关节镜手术为18-22%;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局麻药特殊神经毒性, • 穿刺神经损伤 • 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神经缺血 • 病人体位 • 小口径笔尖式腰麻针造成局麻药的浓度过高
在系统毒性反应早期交 感神经兴奋占优势,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动过 速等CNS毒性反应的兴奋状态。
血药浓度较高时表现出心肌抑制、中度高血压、心输出量下降。最终出 现严重的毒性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管扩张、严重低血压、心肌传导异 常、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直至心血管衰竭。
马尾综合征
定义:脊髓圆锥水平以下神经根受损
马尾综合征
• 局麻药的种类: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相比,有更高 的神经毒性;
• 局麻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如肾上腺素, 对神经末梢的损伤 作用,是不可低估。
因其增加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对神经末梢的血液供应,致神经 损伤
马尾综合征
• 神经损伤(包括腰麻) 局麻药介导性损伤。 局麻药可引起剂量相关性的神经毒性, ➢ 一般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引起神经损伤的危险是非常
• 1992年陆续报道了利多卡因的神经毒性 利多卡因——局麻药安全性的“金标准”
FDA 1983,04 提出对布比卡因 “黑合子”警告, 产科麻醉 禁用 0.75%布比卡因规定
短暂神经症(TNS)
• TNS临床表现:症状于腰麻作用能够消失后24小时内发生。 • 表现: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的病人并存背痛,少
间过长。
股神经麻痹:股神经在骨 盆内受胎头压迫或手术牵 拉引起。表现为股四头肌
无力
闭孔神经麻痹:最少见产 科神经损伤,大腿内上部 感觉减弱和髋关节内收及
旋转无力
数周到数月后神经功能可恢复,但为控制严重子宫出血而进行的血管结扎 可能阻断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的血供,从而导致永久性的神经损伤
感染
椎管内阻滞感染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的浅表感染和深部组织的严重感染
性感染不建议椎管内阻滞; 外科引流和抗生素;
对于全身感染已用抗生素, 硬膜外脓肿伴有压迫
可行脊麻,但是否可以留置 硬膜外导管有争议。
症状需早期外科处理。
病例 一
➢ 女患,62岁,左膝关节硬化症,择期行左膝人工关节置换术。 ➢ 一年前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后
经过良好。拟在在联合阻滞麻醉下完成手术。 ➢ 病人入手术常规监测,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穿刺。 ➢ 常规操作,当硬膜外针进入硬膜外腔时,病人出现异感,并
椎管内麻醉心跳骤停的机制
➢ 已有研究表明麻醉心跳骤停有 2/3 的患者与通气不足有关,而椎管内 麻醉同时需要对患者使用镇定剂,二者同时使用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通 气不足,可见通气不足是导致椎管内麻醉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
➢/min、 ② ASAⅠ级、 ③ 使用 β-受体阻滞剂、 ④ 感觉平面 > T6、 ⑤ 年龄 <50 岁、 ⑥ PR 间期延长等。
➢ 行腰部CT及核磁共振扫描,发现T12-L1脊髓园椎有高信号区,诊 断为脊髓损伤。
➢ 采取激素、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等治疗措施。 ➢ 三个月后,感觉恢复至膝部,运动仍有障碍。一年后,踝以下
危险因素:潜在脓毒症、 预防:严格无菌操作;任何 治疗:早期诊断至关
菌血症、糖尿病;穿刺 部位局部感染,长时间 留置导管;激素治疗、 免疫抑制状态(癌症化 疗,慢性消耗、慢性酒
精中毒、艾滋病等)
可能发生菌血症的患者都有 发生椎管内感染的风险;除
重要。浅表感染很少
特殊情况,未经治疗的全身 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治疗
• 人工气道建立 • 维持循环 • 心肺复苏
异常广泛地阻滞脊神经
原因
• 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 • 并存病理生理因素(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
预防
• 试验剂量 • 对并存病理生理因素患者局麻药用量应酌情减少
治疗
• 处理原则同全脊髓麻醉 • 严密监测,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直至局麻药阻滞脊神经的作用完全消退
典型病例
• (引自Atlee J L,2007,Complications in Anesthe sia,2nd ed,saunders.)
• 48岁男患者,右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 腰麻,L4-5间隙24号针穿刺(坐位),过程顺利,5%利多卡因7
5mg+7.5%葡萄糖+肾上腺素 0.1mg+芬太尼 0.1mg注入,5分钟后 阻滞平面在L3。病人置右斜侧位后,又注入利多卡因50mg,阻 滞平面T10。 • 术后连续12小时会阴区域麻木无感觉,不能排尿排便,肛门括 约肌张力明显减弱,反射消失。腰骶椎X片及MRI检查无异常。 6个月后复查仍排尿困难,不能自行排便,S3~5区域双侧感觉明 显减弱。
马尾综合征
• 1937年Ferguson和Watkins报道 14例马尾综合症--- Durocaine
(含15%普鲁卡因等) • 1980年发现氯普鲁卡因神经毒性
亚硫酸盐 • 1991年报道(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 CSA导致神经毒性
(4例) 3例为5%利多卡因+7.5%葡萄糖--- 28号细导管 1例为0.5%地卡因+5%葡萄糖---超过正常剂量 FDA宣布废除细导管CSA技术(≤27号)
产科相关的产后神经损伤并发症
腰骶干损伤:踝部背曲和 外翻无力小腿外侧和足背 感觉无力。危险因素:产
程过长、巨大儿等
腓总神经麻痹:截石位脚 蹬双腿位置摆放不佳,腓 总神经受腓骨头压迫所引 起,表现足背感觉减弱。
感觉异常性股痛:最常见产 科相关神经损伤。表现为大 腿前侧上部感觉减弱。危险 因素截石位或髋关节屈曲时
低的 ➢ 最危险---大容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
➢ 尤其是含高浓度防腐剂的局麻药更加危险 如:含防腐剂2%硫酸氢钠的氯普鲁卡因到蛛网膜下腔--脊髓损伤 1%罗哌卡因属高浓度---蛛网膜下腔—脊髓损伤 国产的罗哌卡因—说明书没有标明—用于腰麻—注意
马尾综合征
2)机械性损伤: 硬膜外穿刺针接触到脊髓和脊神经---神经损伤 目前,做联合阻滞麻醉发生率很高
主要表现在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迷走神经过敏症”这两种,尤其是 “迷走神经过敏症”发病率高达 7%,主要表现为苍白、虚弱、心动 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分离等症状,麻醉期间出现这些症状 应该足以引起医师的注意。
1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2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3
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药物相关性并发症
全身毒性
• 局麻药通过血管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 引起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
神经毒性
• 局麻药与神经组织直接接触引起的毒性反应
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马尾综合征 短暂神经症(TNS) 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
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 心血管系统比神经系统更能耐受局麻药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较低的血 药浓度水平即可以发生CNS毒性反应,但发生心血管毒性所需的浓度较 高。局麻药对于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原因在于药物对血管平滑肌和心肌均 有作用。
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是神经反射亢进和血压剧降, 在心跳骤停之前患者会出现心率、血压进行性下降;
第二,胆道手术当中使用硬膜外麻醉最容易发生心跳骤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