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课程》 PPT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 水平上的发展。
完整最新版课件
4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 (总结性)
形成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美国 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Scriven)于1967年提 出的。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 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 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 新的机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3)缺点: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实践课程
旨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 学能力,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国内外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观念落后等。
国外小学教育现状
国外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面临着教育 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06
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作用
塑造孩子性格
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 子的性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培养孩子习惯
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 要途径,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 滴细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
激发孩子潜能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能够激 发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和进取心。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 套完整教学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 •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 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 • 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 • 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 • 教育评价改革及其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
利用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丰富的知识宝库,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
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家长可以带孩子 参观,让孩子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拓展文化视野。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 让孩子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旨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 学能力,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国内外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观念落后等。
国外小学教育现状
国外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面临着教育 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06
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作用
塑造孩子性格
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 子的性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培养孩子习惯
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 要途径,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 滴细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
激发孩子潜能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能够激 发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和进取心。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 套完整教学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 •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 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 • 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 • 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 • 教育评价改革及其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
利用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丰富的知识宝库,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
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家长可以带孩子 参观,让孩子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拓展文化视野。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 让孩子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导,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哲学理论。
02 0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发展、学 习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践验证和发展心理学理 论。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很多交叉点,社会学为教育学提 供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理论支持,教育学则通过教育实 践验证和发展社会学理论。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 学是课程的实施途径和保障。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 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核心。
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
课程设计
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课 程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进 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课程目 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
课程结构安排等。
课程实施
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 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 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方法的选择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 程中接受知识、技能和 思想品德等方面教育的
人。
知识接收者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者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反馈者
及时向教育者反馈学习 情况和问题,促进教育
过程的优化。
教育内容
定义
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
思想品德
综合素质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向受 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 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总和 。
产,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2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交流
和理解等。
当代教育对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03
当代教育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等挑战,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 育发展的水平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要求。纵观历史,不难发 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 基本呈现一致性。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 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 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 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 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 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分析其优缺点,探讨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教育 需求。
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介绍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 些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探讨信息 技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及挑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是人的身心发 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 础。
环境因素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 作用,提供了人身心发 展的现实性。
教育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 人的活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 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与文化传承
01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递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展开和代际间的传接。教
育主要通过课程和教材使文化得以传递。
02
教育是文化选择的重要手段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
教育学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ppt精选版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全文1229个字,集中论述了教学论问题。
1.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 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要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另一方面 又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习与休 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
ppt精选版
13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 代表人物:
库姆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 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 )
依里奇(上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 育学家)
ppt精选版
14
家庭教育
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 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 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代表作 :《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ppt精选版
2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8章 课程
轻松”,说出了我心中梗塞已久的一个疑团。据我在美国粗略的观察, 美国学生的书包绝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空空荡荡,而是相当地沉重。在大 学校园里,一些学生还用上了拉杆箱包,因为里面的书已经重得背不动 了。不过,就中小学生而言,“书包沉重”这个充满怨气的词应该归中 国专有,用在美国并不准确,要改为“充实”才对。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很少有人强令学生读什么书;第二,学生书包里装的是真正的 书——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是传统的经典作品,有 的是刚刚出版的新书。而我们的学校,从来都是强令只读教材。严格地 说,教材其实不是书,只是一个导读材料。只让学生读这个材料是非常 滑稽的事,就好比我们去旅游,只允许听导游讲解而不允许看风景一样。
师上课固定教室,学生上课找教室。在美国校园里,经
常看到学生拖着大大箱子一路小跑去上课。应该说,美
国学生上学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也是非常辛苦的,
但是,他们的辛苦和我们的辛苦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主
动的、自主的、有选择的,而我们则是被动的、无奈的、 没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学生累是“累并快乐者”,而我们 则是“累并痛苦者”。我们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想,“减负”不是目的,有兴趣的 “负担”不是负担,我们的目的是减轻没有兴趣的负担。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体育 音乐
课改前课程 八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体育 音乐
九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物理 化学 体育 音乐
七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与
社会
历史 地理
生物
科学
体育与健康 音乐
新课程
八
思想品德
师上课固定教室,学生上课找教室。在美国校园里,经
常看到学生拖着大大箱子一路小跑去上课。应该说,美
国学生上学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也是非常辛苦的,
但是,他们的辛苦和我们的辛苦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主
动的、自主的、有选择的,而我们则是被动的、无奈的、 没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学生累是“累并快乐者”,而我们 则是“累并痛苦者”。我们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想,“减负”不是目的,有兴趣的 “负担”不是负担,我们的目的是减轻没有兴趣的负担。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体育 音乐
课改前课程 八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体育 音乐
九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物理 化学 体育 音乐
七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与
社会
历史 地理
生物
科学
体育与健康 音乐
新课程
八
思想品德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会生活实际的忽视,导致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
(2)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学习动机; ❖ 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
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 ❖ 缺陷: ❖ 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
忽视 。
(二)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可将 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 忠实(fidelity) 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enactment)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的特点
❖ 结构性 ❖ 系统性 ❖ 简约性
最早的学科课程形式
❖ 中国: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 ❖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 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 如果强调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四)“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 ❖ 2、“课程”与“教材” ❖ 3、“课程”与“教育内容”
(五)现代课程的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 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 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二
特点
(2)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学习动机; ❖ 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
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 ❖ 缺陷: ❖ 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
忽视 。
(二)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可将 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 忠实(fidelity) 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enactment)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的特点
❖ 结构性 ❖ 系统性 ❖ 简约性
最早的学科课程形式
❖ 中国: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西方: ❖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 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 如果强调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 “儿童中心课程”;
(四)“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 ❖ 2、“课程”与“教材” ❖ 3、“课程”与“教育内容”
(五)现代课程的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 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 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二
特点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完整版
加强教师培训
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
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 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 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加强资源保障
加大对课程改革所需资源的 投入,包括教材、教学设备、 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确 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等方面的发展,对课程目标、内容、 实施和评价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课程也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 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 教学支持。
社会学基础
01
02
03
04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主要探讨课 程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传承 工具,受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基础知识
选择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前沿动态
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拓 宽学生视野。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 交叉融合: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培 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纵向组织
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 生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内容。
横向组织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研究
01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实践
探讨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02
课程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课程创新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
面的创新。
03
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
介绍成功的跨学科整合与课程创新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整 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 方法。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2021/6/4
11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2021/6/4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1/6/4
4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6/4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 实践。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 步。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教育权和教育目的,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02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社会舆论等方式,对政治经
08 教师论与学生论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要求
传授知识与技能
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专 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未来生 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激发创新与创造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通过鼓励学生 质疑、探索新领域等方式,激发他们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发展
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
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02年 杜威 《儿童与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 1918年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定义: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 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 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 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 殊方法论要求。
大家好
14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大家好
15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意义:
一是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 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是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 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 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大家好
11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构成:
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大家好
12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意义: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 程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大家好
13
1.课程设置的发展 ➢ 古代西方 :
“七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 —— 宗教神学课程 文艺复兴 —— 人文学科课程 资本主义 —— 自然科学课程
人文学科课程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学校课程及其框架基本形成。
大家好
24
一、课程概述
2.课程理论的发展
➢ 1859年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大家好
16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定义: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 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 识。
大家好
17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大家好
18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意义:
大家好
3
一、课程概述
表述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
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 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 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 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大家好
4
一、课程概述
表述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第六章 课 程
大家好
1
第六章 课 程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大家好
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表述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代表人物:斯宾塞 主要观点:
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 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
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 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 的因素。
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 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 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 重大变革的地步。
大家好
6
一、课程概述
表述五: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古德来德
主要观点: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 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 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大家好
8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
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支柱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 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 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 的路径。
大家好
9
一、课程概述
(二)与课程相关的三个文本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
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 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 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科书
大家好
10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定义: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 主要观点: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 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 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 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在的偏见永久化。
大家好
5
一、课程概述
表述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代表人物:巴西的弗雷尔 主要观点: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大家好
19
一、课程概述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总体规划和设计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目标导向
教科书(课本)
工具
大家好
20
一、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基本问题 1.课程设置的发展
2.课程理论的发展
大家好
22
一、课程概述
“六艺”:礼(德育)、乐(音乐)、射(射 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 (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算)
“六经”:《诗》诗经,从艺术角度、《书》 尚书,从政治角度、《礼》礼记,从社会 角度、《乐》、《易》周易,从哲学角度、 《春秋》从历史角度
大家好
23
一、课程概述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大家好
21
一、课程概述
1.课程设置的发展 ➢ 我国古代学校:
周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代学校注重培养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官吏与文人。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 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 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 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东西。
大家好
7
一、课程概述
表述六: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狭义:一门学科。 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 1918年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定义: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 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 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 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 殊方法论要求。
大家好
14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大家好
15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意义:
一是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 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是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 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 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大家好
11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构成:
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大家好
12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意义: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 程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大家好
13
1.课程设置的发展 ➢ 古代西方 :
“七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 —— 宗教神学课程 文艺复兴 —— 人文学科课程 资本主义 —— 自然科学课程
人文学科课程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学校课程及其框架基本形成。
大家好
24
一、课程概述
2.课程理论的发展
➢ 1859年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大家好
16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定义: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 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 识。
大家好
17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大家好
18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意义:
大家好
3
一、课程概述
表述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
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 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 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 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大家好
4
一、课程概述
表述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第六章 课 程
大家好
1
第六章 课 程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大家好
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表述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代表人物:斯宾塞 主要观点:
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 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
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 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 的因素。
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 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 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 重大变革的地步。
大家好
6
一、课程概述
表述五: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古德来德
主要观点: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 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 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大家好
8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
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支柱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 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 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 的路径。
大家好
9
一、课程概述
(二)与课程相关的三个文本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
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 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 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科书
大家好
10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定义: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 主要观点: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 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 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 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在的偏见永久化。
大家好
5
一、课程概述
表述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代表人物:巴西的弗雷尔 主要观点: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大家好
19
一、课程概述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总体规划和设计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目标导向
教科书(课本)
工具
大家好
20
一、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基本问题 1.课程设置的发展
2.课程理论的发展
大家好
22
一、课程概述
“六艺”:礼(德育)、乐(音乐)、射(射 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 (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算)
“六经”:《诗》诗经,从艺术角度、《书》 尚书,从政治角度、《礼》礼记,从社会 角度、《乐》、《易》周易,从哲学角度、 《春秋》从历史角度
大家好
23
一、课程概述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大家好
21
一、课程概述
1.课程设置的发展 ➢ 我国古代学校:
周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代学校注重培养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官吏与文人。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 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 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 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东西。
大家好
7
一、课程概述
表述六: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狭义:一门学科。 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