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换热器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板式换热器国家标准

板式换热器国家标准

板式换热器国家标准一、引言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各类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的质量和安全性,我国颁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板式换热器的生产和使用。

二、国家标准内容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2895-2019《板式换热器技术条件》规定了板式换热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1. 技术要求:标准规定了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材料、加工及质量要求。

包括板式换热器的结构、换热面积、金属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要求等。

2. 试验方法:标准规定了板式换热器的试验方法和评定标准。

包括对板式换热器的静态水压试验、压力脉冲试验、冷凝水密封试验等。

3. 验收规则:标准规定了板式换热器的验收规则,包括对板式换热器的外观、尺寸、工作性能和标志等进行验收。

4. 使用注意事项:标准还对板式换热器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规定,包括板式换热器的安装、调试、操作和维护等。

三、国家标准的重要性国家标准对于确保板式换热器的质量和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规范了行业生产:国家标准规定了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要求,能够规范行业生产水平,提高板式换热器的质量。

2. 保障了使用安全:国家标准对板式换热器的使用进行了规定,能够提供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降低事故风险。

3. 方便了市场交流:有了国家标准作为依据,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四、结论国家标准对于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

同时,国家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

五、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解析1. 技术要求:国家标准GB/T 12895-2019《板式换热器技术条件》明确了板式换热器的技术要求。

其中包括了换热器的尺寸、材料、传热系数等方面的要求。

按ASME Ⅷ-1规范设计高压U形管换热器

按ASME Ⅷ-1规范设计高压U形管换热器
所 以只需 考 虑三种 载荷 工况 ,分 别是 :仅 有管 程压 力 、仅 有 壳 程 压 力 以及 尸 I 、 同时 作 用 。该
换热器管板与壳体和管箱为整体连接 ,计及管箱 、
1 一 管 箱 简 体 ;2 - 管 板 ;3 一壳程简体 。
壳体对管板周边的支承约束 ,需要计算并校核的应 力有 :管 板 弯 曲应 力 、管板 布管 区外 周边 的平 均剪 切应力以及与管 、壳程壳体在邻近管板处的轴 向总 应力 。同我国 G B 1 5 1 — 1 9 9 9 U形管换热器的计算步 骤类似 ,首先都需要假设管板厚度的初始值 ,然后 进行试算和校核管板 、壳体和管箱的最大应力值是 否超 过许 用 应力 ,整个 计算 为 迭代 过程 。但 A S ME
Ⅷ一 1与 G B 1 5 1 — 1 9 9 9相 比 ,设 计 计 算 更 加 全 面 ,
图1 管板对 壳体 、管箱整体连接结构 图
能 的统 一 性 、制造 加工 性能 、材 料经 济性 、适 用 性
及专利商 的要求 ,管/ 壳程简体与管板材质选 用了
抗 氢性 能 良好 的 S A 一3 3 6 M F 1 1 C L 3 ,以最 大 限度 地
缺 陷 ,最 大 限度 地利 用换 热管 的布 置 空 间 ,换 热器
由表 3 可得 ,对于高压换热器 ,当管板应力计算值
超过 许用 应力 时 ,可采 用 以下三 种选 择之 一或 者三 者 的组合 进行 重新 设计 :
( 1 ) 增加 假定 的管 板厚 度 。
( 2 ) 增加 与管 板整 体连 接 的管箱 筒体 的厚 度 。 ( 3 ) 增加 与管 板整 体连 接 的壳 程 筒体 的厚 度 。

重 技水

换热器及其附件设备技术规范

换热器及其附件设备技术规范

换热站换热机组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河北艾克森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本规范为盛世春天换热站机组技术要求。

投标单位提供换热站内的全部设备(包括换热器、水泵、除污器、及机组内部的阀门、仪表、过滤器及变频器,电动调节阀等控制系统),并实现远传无人值守。

一、概述1.机组设计基本参数(1)输送介质为水,一级网的工作温度:80/60℃,设计压力 1.6MPa。

二级网的工作温度:60/50℃,设计压力1.6MPa。

要求所供的板式换热机组应无故障运行至少 3 个采暖期。

机组总压降: 一次侧≤0.06MPa(换热器本身压降≤0.03MPa)二次侧≤0.08MPa(换热器本身压降≤0.05MPa)2.换热机组厂家资质资信(1)制造厂应为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委员会会员单位;(2)具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3)板式换热器产品安全注册证;(4)供应商应有100套以上的同类产品业绩,经过3年的运行实践,被证明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并提供3家用户的证明材料。

(5)供应商应有100台套/年以上的生产能力;(6)供应商应该有足够的库存,以保证售后服务的需要。

3.机组控制要实现远传无人值守及下述功能:参数采集、处理能通过显示屏就地显示。

需要采集并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的参数有:室外温度,一次网供回水温度及压力、二次网供回水温度及压力、水泵状态、水泵故障、变频器频率、水泵电流、水箱液位、电磁阀状态及电动调节阀阀位等。

独立完成现场监测和自动控制;独立完成现场开环控制和内部联锁控制功能;配置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人机界面等以便现场对有关参数进行设定和修改。

4.换热机组所具有的功能简述:(1)、换热机组具有气候补偿和恒温供水功能,即根据气候的变化自动调节供热量。

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和当地热负荷曲线,决定二次侧的供水温度,温度的实测值和设定值相比较后,并进行PID调节,控制器输出信号到电动调节阀,调节阀门的开度,从而改变一次侧的流量,实现二侧供水温的质调节和一次侧流量的量调节。

板式换热器设计标准

板式换热器设计标准

板式换热器设计标准1. 引言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食品等行业。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标准对于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传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标准及其要求。

2. 设计标准2.1 板式换热器的分类根据传热方式和结构特点,板式换热器可分为传统板式换热器、起泡器板式换热器、波纹板式换热器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具有不同的设计标准和要求。

2.2 设计原则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选择合适的流体流速;•确定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如板间距、板高度等;•确保换热器的压力临界条件;•确定板式换热器的材料和密封方式。

2.3 流体参数在板式换热器设计中,需明确各流体的流速、温度、压力等参数。

流体参数的选择应基于设备的工作条件、传热要求和流体特性。

2.4 热平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应满足热平衡要求,即传热面积上的热量输入等于输出。

为了确保热平衡,设计中需考虑传热系数、流速、管道布局等因素。

3. 设计要求3.1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是评估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

设计时,需保证传热效率达到要求,并有效避免传热表面的堆积和腐蚀。

3.2 设备的安全运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应保证设备在正常工况下的安全运行。

设计中需考虑压力、温度、流速等因素,以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3.3 板式换热器的清洁和维护为了保证板式换热器的正常运行,设计时应考虑清洁和维护的便捷性。

合理的板间距设计和换热板结构可以减少杂质的积聚,便于清理和维护。

3.4 设备的节能性在板式换热器设计中,节能是一个重要目标。

合理选择流体参数、优化换热结构和提高传热系数等措施可以提高设备的节能性能。

4. 结论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标准包括设备分类、设计原则、流体参数、热平衡等要求。

合理的设计标准可以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安全稳定运行、清洁维护和节能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设计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设计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换热器设计方案

换热器设计方案

换热器设计方案摘要: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设备,用于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

本文旨在探讨换热器的设计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确定换热器尺寸和性能参数等。

通过合理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引言:换热器是化工、制药、电力等行业常用的设备,用于在流体之间传递热量。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会直接影响换热效率和能源消耗。

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如换热介质的性质、工艺要求、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确定换热器尺寸和性能参数等方面的内容。

1. 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换热器的类型有很多种,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等。

在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换热介质的性质: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以及流体之间的热传导性能。

(2)工艺要求:根据实际工艺需求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和材质选择。

(3)经济性:考虑换热器的成本、维护费用和能源消耗等因素。

2. 确定换热器尺寸换热器的尺寸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参数。

根据换热介质的热负荷和流体流量,可以通过热平衡计算或经验公式来确定换热器的尺寸。

(1)热平衡计算:根据换热介质的热负荷和热传导性能,使用热平衡计算方法来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2)经验公式:根据实际经验和类似工艺的数据,使用经验公式来预测换热器的尺寸。

3. 确定换热器性能参数换热器的性能参数是评价换热器效果的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传热系数、热阻和效能等。

(1)传热系数:根据换热介质的性质和流体流量,使用热力学计算方法来确定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2)热阻:根据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和材质,计算换热器内外壁的热阻。

(3)效能:根据传热系数和热阻的计算结果,使用效能公式来评估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4. 优化设计方案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和限制条件。

通过合理优化设计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1)流体优化:通过调整流体的流速、流量和流动方式等参数,来优化流体的传热效果。

GB151-2014 热交换器

GB151-2014 热交换器

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
GB/T151-2014《热交换器》是一个什 么样的标准,具有怎样的地位?
相关标准 GB150-2011《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行业基础标准 ——给出了压力容器建造的通用要求,包括材料、设计、 制造检验与验收等内容
1、本标准适用的设计压力 1.1、钢制容器不大于35MPa。 1.2、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相应引用标准确定。 2、本标准适用的设计温度范围 2.1 设计温度范围:-269℃~900℃。 2.2 钢制容器不得超过按GB 150.2 中列入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范围。 2.3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本部分相应引用标准中列入的材料允许使用温度确定
换器管
换器管
8.3.2 管端清理长度: 焊接时:不小于换热管外径,且不小于25mm 胀接时:不小于强度胀接长度,且不得影响胀接质量 (不小于两倍管板厚度) 双管板时:按设计文件规定 8.3.3.3 U形管的弯制: U形管弯制后应逐根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不得小于热交换器的耐压试验压 力(管、壳程试验压力的高值)(新增) 8.3.4换热管的拼接(换热管直管或直管段长度大于6000mm时允许拼接) b)最短直管段长不应小于300mm,且应大于管板厚度50mm以上。 f)对接接头100%射线检测,合格级别不低于Ⅲ级,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AB级。 (抽检10%,不合格加倍,再100%) g)对接后应逐根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不得小于热交换器的耐压试验压力(管、 壳程试验压力的高值)(设计压力2倍液压试验)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6.6.4内孔焊(新增) 适用于大口径换热管

其他



增加了热交换器传热计算的基本要求 修订了单管板设计计算,增加了双管板设 计计算 增加振动计算

换热器工装设计标准

换热器工装设计标准

换热器工装设计标准一、引言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钢铁、汽车、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换热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工装设计标准也日益重要。

本标准旨在规范换热器工装设计,提高换热器制造质量,保障换热器使用效果。

二、工装设计原则1. 标准化:工装设计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如GB/T 151-2014《热交换器》等。

2. 模块化:为提高工装互换性和降低维护成本,工装应设计成模块化结构。

3. 可靠性:工装应具有高的可靠性,能满足长期高强度使用要求。

4. 操作性:工装应易于操作,便于员工快速、准确地完成装配工作。

5. 安全性:工装应设有安全保护装置,以防止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三、工装结构设计1. 定位装置:工装应设有精确的定位装置,以确保换热器零部件的定位精度。

2. 夹紧装置:工装应设有可靠的夹紧装置,以保持换热器零部件的位置稳定。

3. 导向装置:对于需要导向的装配过程,工装应设有导向装置,以帮助员工准确、快速地完成装配。

4. 支撑装置:对于重量较大或形状复杂的换热器零部件,工装应设有支撑装置,以方便员工操作。

5. 防护装置:工装应设有防护装置,以防止换热器零部件在装配过程中受损。

四、工装材料选择1. 耐腐蚀性:工装材料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以适应换热器工作环境中的腐蚀性物质。

2. 强度:工装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换热器零部件的重量和压力。

3. 耐磨性:工装材料应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以抵抗换热器长时间使用造成的磨损。

4. 易加工性:工装材料应具有较好的易加工性,以方便制造和维修。

五、工装制造工艺1. 加工精度:工装的加工精度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以保证换热器零部件的装配精度。

2. 表面处理:工装的表面处理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以保证工装的耐腐蚀性和美观度。

3. 装配调试:工装在出厂前应进行装配调试,以确保工装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六、工装检验与维护1. 检验:工装应定期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最新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最新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最新1. 引言换热器是实现不同介质间热量传递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

本规范旨在确保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符合最新的安全和效率要求。

2. 设备分类换热器根据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等。

每种类型应根据其特点和应用场景选择相应的设计和制造标准。

3. 设计要求- 设计应考虑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温度、压力、腐蚀性等。

- 应根据热负荷和温差选择合适的换热面积和流道设计。

- 设计应满足流体动力学要求,避免流速过高或过低导致的效率降低或设备损坏。

4. 材料选择- 材料应根据介质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级选择,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 应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材料。

5. 制造标准- 制造过程应符合ISO、ASME等国际标准。

- 焊接、热处理等关键工艺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6. 安装与调试- 安装前应对设备进行彻底检查,确保无损伤和缺陷。

- 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制造商指导进行。

- 调试过程中应监测设备运行参数,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7. 安全与环保- 设备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装置,如压力释放阀、温度监控器等。

- 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和振动,符合环保要求。

8. 运行与维护-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正确使用设备。

-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9. 质量保证- 制造商应提供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材料证明、工艺流程记录、出厂检验报告等。

10. 附录- 附录包括换热器的典型设计参数、计算方法、故障排除指南等。

11. 结语本规范标准旨在指导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和高效。

建议用户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本规范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新。

请注意,上述内容为示例文本,实际的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应根据具体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进行制定。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

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换热器作为化工、石油、电力等行业中常见的设备之一,其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换热器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以确保其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进行介绍和解析。

首先,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规范、制造规范、安装规范、运行规范和维护规范。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考虑换热器的工作条件、介质性质、换热面积、传热系数等因素,以确保其满足工艺要求和安全性能。

在制造规范中,需要遵循相关的材料标准、焊接标准、非破坏检测标准等,以确保换热器的制造质量。

在安装规范中,需要考虑换热器的安装位置、支撑结构、管道连接等,以确保其安装牢固、稳定。

在运行规范和维护规范中,需要考虑换热器的操作规程、维护周期、维护内容等,以确保其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其次,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规范标准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

同时,规范标准的执行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节能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在使用换热器设备时,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标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率。

最后,作为换热器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规范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规范标准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同时,应当加强对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此外,还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换热器设备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当严格遵循规范标准,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员工的规范意识,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率。

同时,还应当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设备的性能和质量,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换热器设计相关标准

换热器设计相关标准

换热器设计相关标准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热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

为了确保换热器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换热器设计相关的标准,以便设计人员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准确把握设计要求,确保换热器的设计符合规范。

首先,换热器设计需要遵循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在中国,换热器设计需要符合《换热器设计规范》(GB 150.2-2011)和《压力容器》(GB 150-2011)等标准的要求。

这些标准规定了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验收的基本要求,包括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制造工艺、试压和验收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换热器设计还需要考虑工艺和操作条件。

根据换热器所处的工艺条件和操作要求,设计人员需要确定换热器的工作压力、温度、介质性质、流体流速等参数,以确保换热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常运行,并且满足工艺要求。

此外,换热器设计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热力性能。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传热系数、介质的传热特性等参数,计算换热器的传热效果,以确保换热器能够满足工艺要求,并且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设计人员需要对换热器进行强度计算和应力分析,以确保换热器在工作压力下不会发生破裂或变形,同时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疲劳寿命和耐腐蚀性能,以确保换热器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最后,换热器设计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制造和安装要求。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工艺要求,确定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和安装方法,以确保换热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且能够顺利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换热器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充分理解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换热器,确保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的运行。

只有在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换热器设计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工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可靠的换热服务。

换热器工艺设计规定

换热器工艺设计规定

换热器工艺设计规定SDEP-SPT-PE2004-20061 范围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的工艺要求。

本规定(程序)适用于新建石油化工工艺装置的工艺设计,改建、扩建的工艺装置的设计可参照执行。

适用于单台传热面积大于0.5m2的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Double pipe)和多管式套管(Hair-pin)换热器,但不适用于蒸汽表面冷凝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规范或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规定。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2002)(附加2002年第1号修改单)TEMA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协会标准《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API 660《Plate Heat Exchangers for General Refinery Service, Petroleum Natural Gas Industries》API 6623 术语与定义换热器用于传递两股工艺物流间的热量。

广义来说,任何用于改变物流焓值的无火换热设备均可称为换热器。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管壳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由壳体和大量换热管子组成,换热管按一定的形式排列,端部固定在管板上,换热介质分别流经管内(管程)和管外(壳程)进行换热。

这种换热器称为管壳式换热器。

3.2 套管式换热器(Double-pipe heat exchanger)套管式在壳内有一根翅片管或一根光管,其基本结构是两个同心圆管、两个连接的壳体支座、一个U型回弯头及法兰等组成。

换热介质分别流经内管内(管程)和环隙(壳程)进行换热。

3.3 多管式套管换热器(Hairpin heat exchanger)多管式套管换热器的结构与套管式基本一致,但是其传热管为二根或两根以上。

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换热器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换热器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换热器规范要求换热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负责传递热量以调节室内温度。

为了确保换热器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能,有一系列的规范要求需要遵守。

本文将介绍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换热器规范要求。

1. 换热器的选择和设计在选择换热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温度和湿度条件:根据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温湿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换热器;- 散热量:根据室内的散热负荷计算需要的换热量,并选择适当的换热器;- 系统压力:根据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压力来选择适用的换热器。

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质量和安全:选择质量可靠、符合安全标准的换热器产品;- 适当大小:确保换热器的尺寸和重量适合实际安装场地的要求;- 材料选择: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铜、铝、不锈钢等;- 防腐和防腐蚀:对于易受腐蚀的换热器,需要采取防腐措施,如镀锌、喷涂等;- 通风和绝热:确保换热器的安装位置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并采取绝热措施以减少能量损失;- 温度控制:根据换热器的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温度控制装置。

2. 换热器的布置和安装在布置和安装换热器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要求:- 安装位置:根据系统布局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确保换热器易于维护和清洁;- 空间要求:为换热器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安全操作和维护;- 管道连接:确保换热器与其他组件之间的管道连接牢固可靠,无泄漏现象;- 支撑和固定:对于较大型的换热器,需要使用足够的支撑和固定装置,以保证其稳定性;- 受力分析:在换热器的安装过程中,进行受力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排污和排气:确保换热器的排污和排气装置设置合理,并保持通畅。

3. 换热器的运行和维护换热器的运行和维护对于保证其高效、安全的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范要求:- 定期维护:根据换热器的使用情况和制造商的建议,制定并执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计划;- 水质处理:若使用水作为工质,需对水进行处理以防止结垢、腐蚀等问题;- 清洗和搁置:在长期停用或换季时,应对换热器进行清洗和搁置处理以防止积尘和腐蚀;- 故障排除:及时发现和解决换热器运行中的故障,以减少系统的停机时间;- 监测和记录:定期监测换热器的运行参数,并相应地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和评估性能。

换热器设计规范

换热器设计规范

换热器设计规范换热器设计规范换热器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其设计规范对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高效能提供必要的指导。

以下是关于换热器设计规范的一些建议。

1. 设计参数的确定在设计换热器之前,需要准确确定一些设计参数,如流体的温度、流量和压力等。

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尺寸、材料和结构设计。

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工艺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计算,确保设计参数准确无误。

2. 材料选择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选用合适的材料对于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到介质的性质,如其酸碱度、腐蚀性等因素,并选择耐腐蚀的材料。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介质的温度和压力,选择具有足够强度和耐高温性能的材料。

3. 热量传递计算换热器的设计目的是实现热量的有效传递。

在设计中,需要仔细计算热传导的具体参数,如传热系数、温差等,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热效率。

同时,还应根据具体工艺要求和实际操作情况,选取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4. 流体动力学设计换热器中的流体流动状态对于换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设计人员需要准确计算流体的流速、流量以及流动方式,合理设计换热器内部的流体通道,确保流体能够充分接触并实现高效传热。

5. 温度控制和安全设计在换热器的设计中,温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和设计温度控制装置,确保介质的温度处于安全运行范围内。

同时,还应考虑到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堵塞、泄漏等,合理设计安全防护装置,确保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维护和清洗设计换热器是一个长期运行的设备,为了保证其长期运行的效果,设计人员应考虑到设备的维护和清洗问题。

合理的设计可以方便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的检修和清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总之,换热器的设计规范对于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高效能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实际操作情况,认真分析和计算设计参数,合理选择材料和设备类型,并考虑到温度控制、安全设计和维护等方面,确保换热器的设计符合要求。

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摘要:管壳式换热器属于大型生产设备,它在材料应用、结构设计、应力分析、换热管接头焊—胀等诸多关键技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

本文中分析了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产品结构与关键技术设计难点,并对它的制造技术进行了全面剖析。

关键词:大型管壳式换热器;产品结构;设计难点;制造技术;焊接技术大型管壳式换热器在石化企业中应用广泛,主要是用于乙烯生产项目中的重要设备。

伴随当前我国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大型化发展趋势,例如目前某些企业就已经研制出了EO、EG循环气冷却器,其中包括了多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换热器。

1.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大型管壳式换热器中配备有循环气冷却器,其总重量约为380t,换热面积达到13000㎡,设备壳程长度20000mm,其筒体内径在4000mm,管束长度约为20000mm,设备总长度达到44000mm[1]。

整体看来属于大型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

结合换热器结构形式将换热器划分为4段,分别为:上部锥段焊件、下部锥段焊件、管束以及裙座。

要针对这4点进行无损检测,最终进行总体组装焊接[2]。

1.大型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技术难点在设计大型管壳式换热器过程中,需要围绕其结构设计提出技术要求,并分析管束振动、管板锻造、管板堆焊变形控制、装配等等技术难点内容进行分析,下文重点来谈:1.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技术难点大型管壳式换热器在结构设计方面存在技术难点,因为其结构尺寸超出了标准适用范围,在设计参数方面要求较为严苛。

就管壳程温差而言最高可以达到23℃左右,同时要求采用无膨胀节结构。

就筒体结构直径设计内容看来,大型管壳式换热器中标准尺寸范围为≤2600mm,超标准结构参数对比为4000mm[3]。

1.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振动设计技术难点在分析大型管式换热器的管束振动介质过程中,需要了解其介质为循环气体,同时壳程介质为冷却水。

一般来说,壳程体积流量一般相对较大,其设备直径大约为4000mm左右,体积庞大且壳程流路相对复杂。

管式换热器标准规范最新

管式换热器标准规范最新

管式换热器标准规范最新管式换热器作为工业领域中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其设计、制造和使用都需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规范,以确保安全、高效和可靠的运行。

以下是最新的管式换热器标准规范概述:1. 设计规范:- 换热器的设计应符合国际和国家的相关标准,如ISO、ASME、GB等。

- 应根据流体的物理性质、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以确定换热面积和管径。

- 设计时应考虑流体的流速、雷诺数、普朗特数等,确保换热效率和流体的均匀分布。

2. 材料选择:- 根据介质的腐蚀性、温度范围和压力等级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不锈钢、铜合金、钛合金等。

- 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和足够的机械强度。

3. 制造规范:- 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焊接质量,避免产生应力集中和裂纹。

- 换热管与壳体的连接应牢固,密封性能良好。

- 换热器的组装应符合设计图纸和工艺要求。

4. 安装与调试:- 安装前应检查换热器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 换热器的安装位置、管道连接和支撑结构应符合设计要求。

- 调试过程中应监测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温度变化,确保换热器的稳定运行。

5. 运行与维护:- 换热器在运行前应进行充分的预热和压力测试。

- 定期检查换热器的密封性能和换热效率,及时清理管内外的污垢。

- 对于腐蚀性介质,应定期检查材料的腐蚀情况。

6. 安全规范:- 设备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阀、压力表和温度计等安全附件。

-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换热器的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 应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7. 环保要求:- 换热器的运行不应对环境造成污染,排放标准应符合当地的环保法规。

- 对于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换热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护和处理措施。

8. 质量控制:- 制造过程中应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符合设计和性能要求。

- 换热器出厂前应进行性能测试,确保其达到规定的换热效率和可靠性。

9. 标准更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相关标准规范可能会进行更新和修订。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

定压比热容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物质的“定压比热容”,用符号Cp表示,国际制单位是:J/(kg·K)。

因为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气体一定要膨胀而对外作功,除升温所需热量外,还需要一部分热量来补偿气体对外所作的功,因此,气体的定压比热容比定容比热容要大些。

由于固体和液体在没有物态变化的情况下,外界供给的热量是用来改变温度的,其本身体积变化不大,所以固体与液体的定压比热容和定容比热容的差别也不太大。

因此也就不需要区别了。

知道密度怎么换算空气的定压比热容和常压体积比热容啊【热容量】系统在某一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个系统在该过程中的“热容量”。

如果在一定的过程中,当温度升高ΔT时,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ΔQ,那么在该过程中该系统的热容量为热容量的单位是焦耳/开。

系统的热容量与状态的转变过程有关。

在提到系统或物质的热容量时,必须指明状态的转变过程。

系统的热容量还与它所包含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不同过程的热容量不同。

为计算简便,常用水当量的概念,如某系统的热容量与多少克水的热容量相等,即称该系统的水当量为多少克。

所以任何系统的热容量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当量。

通常规定,系统吸收的热量为正值,而释放的热量为负值,故在系统吸收热量引起温度升高时,热容量为正值。

也有的系统,如饱和水蒸气,在温度升高时,释放热量,故其热容量为负值。

【比热容】即比热。

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开)(曾用的单位还有卡/(克·℃)、千卡/(千克·℃)等)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功、热量的单位统一用焦耳,因此比热容的单位应为J/(kg·K)。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的吸热(或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热交换器设计规范

热交换器设计规范

目次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设计内容 (2)3.1 换热器结构工作程序 (2)3.2 热交换常识 (2)3.3 制造工艺要求 (4)3.4 设计规范 (5)3.5 热交换器技术文件要求 (7)1 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房间空调器热交换器结构的一般程序、方法、材料的选用、设计的技术标准及其相关的工艺要求。

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出口的房间空调器用热交换器设计,其他产品用热交换器设计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Q/ZG 43 空调器用热交换器JG/SJ 7 两器选型规范3 设计内容3.1 换热器结构工作程序新产品立项接受任务(三维)性能评审热交换器设计试制版本技术文件下发及外协、外购件送样试制测试(性能、运输、跌落、长期运行)测试(性能、运输、跌落、长期运行)No批产注:基本参数主要包括:长U管,翅片,弯头,端板,配管件等零件规格。

3.2 热交换常识3.2.1 热交换器的命名和组成结构3.2.1.1 热交换器:由长U管、翅片、端板和弯头、三通管、跨管组成。

3.2.1.2 冷凝器部件(蒸发器部件):由冷凝器(蒸发器)和管路件组成。

3.2.2 热交换器零部件总体设计原则热交换器各零部件具体参数和型式见表1,设计热交换器时尽量按表1设计。

表1 热交换器各零部件具体参数和型式注:表中不包含全铝换热器,全铝换热器参数另行规定。

3.2.3翅片翻边高度一览表翅片翻边高度见表2。

表2 翅片翻边高度3.2.4 长U管、弯头汇总3.2.4.1 长U管热交换器长U管的尺寸参照通用件TL-CUG设计,如见表3,需要注意热交换器的胀高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太大和太小,长U管的杯口和底部U形管需要按照通用件设计,不能任意更改。

换热器工艺设计规定

换热器工艺设计规定

换热器工艺设计规定SDEP-SPT-PE2004-20061 范围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的工艺要求。

本规定(程序)适用于新建石油化工工艺装置的工艺设计,改建、扩建的工艺装置的设计可参照执行。

适用于单台传热面积大于0.5m2的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Double pipe)和多管式套管(Hair-pin)换热器,但不适用于蒸汽表面冷凝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规范或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规定。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2002)(附加2002年第1号修改单)TEMA 管壳式换热器制造协会标准《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API 660《Plate Heat Exchangers for General Refinery Service, Petroleum Natural Gas Industries》API 6623 术语与定义换热器用于传递两股工艺物流间的热量。

广义来说,任何用于改变物流焓值的无火换热设备均可称为换热器。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管壳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由壳体和大量换热管子组成,换热管按一定的形式排列,端部固定在管板上,换热介质分别流经管内(管程)和管外(壳程)进行换热。

这种换热器称为管壳式换热器。

3.2 套管式换热器(Double-pipe heat exchanger)套管式在壳内有一根翅片管或一根光管,其基本结构是两个同心圆管、两个连接的壳体支座、一个U型回弯头及法兰等组成。

换热介质分别流经内管内(管程)和环隙(壳程)进行换热。

3.3 多管式套管换热器(Hairpin heat exchanger)多管式套管换热器的结构与套管式基本一致,但是其传热管为二根或两根以上。

热网换热器技术规范

热网换热器技术规范

热网换热器技术规范书1.1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热电厂220t∕h锅炉扩建工程的热网换热器设备,它提出了该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买方在本技术规范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卖方应提供满足本技术规范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对于中国颁布的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必须满足其要求。

1.3卖方应执行本技术规范书所列标准。

若所列标准与国家颁布的标准有矛盾时,按最高标准执行。

1.4本技术规范书作为设备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在技术协议签订后,应互相按时交换资料,满足各方设计和制造进度的要求。

1.5本规范书中空格部分由卖方补充填写完整。

2设计和运行条件2.1概述工程名称:电厂位置:设计单位:工程简介:热电厂本期工程建设1台220t∕h高温高压蒸汽锅炉,设两台换热量50MW热网汽水换热器。

2.2工作条件2.2.1安装地点:室内8米运转层,卧式布置。

2.2.2加热蒸汽参数为0.2MPa (g) 280 C ,蒸汽凝结水经闭式凝结水回收装置加压后接除氧器。

闭式凝结水回收装置布置在0米层。

3、设备规范(单台)4技术要求4.1换热器能适应变工况运行。

在超负荷或非正常工况下,运行保证没有异常噪音、震动和变形。

4.2换热器水管侧及壳侧设有安全泄压阀。

卖方提供安全阀的排泄容量要能保证换热器的安全。

4.3每台换热器配供一套汽液两相流疏水阀组,可自动调节换热器壳侧凝结水液位。

4.4换热器允许最大堵管数为10%4.5卖方需考虑必要的噪音处理措施,以便达到噪声控制设计目标。

最大允许的噪声水平为:离开设备外表面 1.0米距离处,噪声小于85dB(A)。

4.6换热器的设计能承受所有运行工况下可能出现的荷载最不利组合。

设计中至少包括:(1)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最高压力及其压力波动;(2)管侧、壳侧热胀力;(3)运行或试验情况下设备自重及水重、管道重量、附加荷载;(4)安全阀开启时的反作用力和力矩;(5)外部管道系统传给接管座的作用力和力矩;(6)支座反力;(7)地震力。

大型换热器设计规范

大型换热器设计规范

大型换热器设计规范大型冷凝器开发设计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卧式壳管式氨(氟)介质冷凝器的设计。

其它介质可参考执行。

1.公称压力PN≤2.5Mpa2.换热管排数n≥303.筒体直径1500mm≤DN≤2600mm4.重量W≤100T二、设计参数1.设计压力:壳程按GB151-1999附录C管程 1.0或0.6Mpa2.设计温度:壳程按GB151-1999管程50 ℃三、技术要求和技术特性表格式参照《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2.3和2.5条的规定执行。

四、冷凝器的结构形式冷凝器采用固定管板式,由水室、管板、筒体、换热管、进气组件、出液组件、支撑板等组成,在筒体上应设置进气口、出液口,压力表口、安全阀口、平衡口、放空口,在水室上应设置放气口和放水口。

其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规定如下:1.水室1.1进出水管1.1.1冷却水流速v=2.0~3.0m/s,最大不得超过3.0m/s。

1.1.2进出水管的布置原则下进上出,进出水管与封头内壁应平齐。

1.2 结构设计1.2.1结构形式选择1.2.1.1DN≤1400mm,水室采用YT117-2009中规定的水室封头。

其室结构设计以及材料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9.6条的规定执行。

1.2.1.2DN>1400mm,水室采用封头+法兰的结构。

其水室结构设计以及材料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9.7条的规定执行,水室法兰在设计时,应考虑筒体椭圆度对螺栓孔的影响(筒体的椭圆度按1%考虑)。

1.2.2在水室封头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应设置排气和排水口,如无法在最高点和最低点设置,则至少应保证排水管伸入封头内部的最高点应低于管板上最低一排换热管的外壁、排气管伸入封头内部的最低点应高于管板上最顶部一排换热管的外壁,排放管选用YT137-2007中规定的接水管,与水室封头内表面应平齐。

1.2.3隔板1.2.3.1材料:Q235-B1.2.3.2厚度隔板的厚度按GB151-1999中表6的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冷凝器开发设计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卧式壳管式氨(氟)介质冷凝器的设计。

其它介质可参考执行。

1.公称压力 PN≤
2.5Mpa
2.换热管排数 n≥30
3.筒体直径 1500mm≤DN≤2600mm
4.重量 W≤100T
二、设计参数
1.设计压力:
壳程按GB151-1999附录C
管程 1.0或0.6Mpa
2.设计温度:
壳程按GB151-1999
管程 50 ℃
三、技术要求和技术特性表格式参照《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2.3和2.5条的规定执行。

四、冷凝器的结构形式
冷凝器采用固定管板式,由水室、管板、筒体、换热管、进气组件、出液组件、支撑板等组成,在筒体上应设置进气口、出液口,压力表口、安全阀口、平衡口、放空口,在水室上应设置放气口和放水口。

其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规定如下:
1.水室
1.1进出水管
1.1.1冷却水流速
v=2.0~3.0m/s,最大不得超过3.0m/s。

1.1.2进出水管的布置原则
下进上出,进出水管与封头内壁应平齐。

1.2 结构设计
1.2.1结构形式选择
1.2.1.1DN≤1400mm,水室采用YT117-2009中规定的水室封头。

其室结构设计以及材料按
《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9.6条的规定执行。

1.2.1.2DN>1400mm,水室采用封头+法兰的结构。

其水室结构设计以及材料按《制冷压力
容器设计规定》中9.7条的规定执行,水室法兰在设计时,应考虑筒体椭圆度对螺栓孔的
影响(筒体的椭圆度按1%考虑)。

1.2.2在水室封头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应设置排气和排水口,如无法在最高点和最低点设置,
则至少应保证排水管伸入封头内部的最高点应低于管板上最低一排换热管的外壁、排气管
伸入封头内部的最低点应高于管板上最顶部一排换热管的外壁,排放管选用YT137-2007中
规定的接水管,与水室封头内表面应平齐。

1.2.3隔板
1.2.3.1材料:Q235-B
1.2.3.2厚度
隔板的厚度按GB151-1999中表6的规定执行。

1.2.3.3排净口
为了排净管程中停机时的存水和运行中的不凝性气体隔板应设置排净口,其设置原则如下:在每个水平隔板靠近封头侧设置一个φ6的圆孔,其直径可以与封头与隔板的相关线相切。

2.管板
2.1材料:
2.1.1管板厚度≤46mm,材料选用Q345R。

2.1.2管板厚度>46mm,材料选用16Mn锻Ⅱ。

2.1.3管板的厚度尽量控制在70mm以内。

2.2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形式(不仅限于R717/R22)
2.2.1对于钢管
2.2.1.1易燃易爆介质,采用贴胀+焊接形式(管孔结构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9.9
条执行,但换热管的伸出长度以及焊接接头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9.13条执行)。

2.2.1.2其他介质(不含极度或高度危害),采用开槽胀接形式(管孔结构按《制冷压力容
器设计规定》执行9.7条执行)。

2.2.2对于铜管
采用强度胀接形式(管孔结构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9.9条执行)。

2.3管孔:
2.3.1排列方式
管孔的排列方式采用转角等边三角形,转角取
α=30°-arcsin(d0/2P t)或14°
d0——换热管外径
P t——管间距
布置管孔时,将管板布满,然后
将管板中心线旋转α,作为管管
板的中心线,以此中心线布置管板上的螺栓孔,并使螺栓孔以此中心线对中分布,然后根据工艺设计进行分程;此外,在布管时应尽量将靠近布管限定圆附近布满。

在装配时将管板旋转-α进行
装配。

具体见管孔布置示意图
管孔布置示意图
2.3.2均气/排液通道设置
在排深方向,每8~12排应设置一道均气通道;在管板中心竖直方向上设置一道排液通道。

其设置原则与隔板槽相同(见2.3.3条)。

2.3.3管孔直径、中心距以及隔板槽(单位:mm)
钢管
铜管
3、筒体
3.1筒体的材料选用Q345R。

3.2筒体规格
筒体的公称直径以100mm为进级档,筒体直径最好规划在1800mm以下。

3.3筒体上部留挡气板空间。

3.4接管口要求
3.4.1接管口间距分别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6条的规定执行。

3.4.2 筒体上接管开孔坡口结构形式焊接接头按Q/YB00J01.18-2006中表12、14条的规定
执行。

4、支撑板
4.1材料:采用Q235-B。

4.2支撑板的间距和厚度按GB151-1999执行,但支撑板的间距最长不得超过1200mm。

4.3结构形式
4.3.1公称直径DN≤1200mm,其支撑板采用拉杆的方式固定。

4.3.2公称直径DN>1200mm,其支撑板采用直接焊接在筒体上的固定方式,不需要设置拉
杆。

5、接管
容器上的外连接管选用10(20)-GB/T8163,其对外连接形式《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5条的规定执行
5.1进气部件(结构)
5.1.1气体流速
进气管流速 v≤15m/s
进气集管流速v≤5m/s
5.1.2结构设计
进气管与筒体内表面应平齐,在进气管与换热管之间应设置均气板。

均气板的结构按R22满液式蒸发器,但两端采用封板封住。

均气板与筒体间的流通面积按0.5~1.5倍的进气管流通面积设计,均气板缺口面积按进气管流通面积的2~4倍设计。

5.1.3进气管数量设计
5.1.3.1机组化产品,进气管的数量可以根据机组的要求进行设置。

5.1.3.2对于非机组化产品,按每根进气管的跨度为1.5~2.0m设置。

5.1.3.3对于进气管数量超过2的,宜设置进气集管。

集管上的进气管应设置防冲挡板,
挡板与集管上的进气管间的流通面积最少与进气管的流通面积相当。

5.2出液部件(结构)
5.2.1液体流速
出液管流速v≤0.5m/s
5.2.2结构形式
出液管与筒体内表面应平齐,如不是机组化产品,则出液口尽量设置在筒体的两端。

如条件许可,其出液口应设置液包,液包与筒体内表面应平齐。

5.3平衡接管
5.3.1平衡接管设置在筒体的顶部,如无特殊要求,与筒体内表面应平齐。

5.3.2平衡接管规格的选取,按平衡管设计规范执行。

5.4压力表接管
5.3.1压力表接管设置在筒体的顶部,如无特殊要求,与筒体内表面应平齐。

5.3.2压力表接管选用φ25*3.5。

5.5安全阀接管
5.5.1安全阀接管设置在筒体的顶部,如无特殊要求,与筒体内表面应平齐。

5.5.2安全阀接管规格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表12-1中的规定相应安全阀的规格
配置。

6、换热管
6.1换热管材质
换热管采用钢管、铜管,具体如下:
单位:mm
注:1、钢管的长度适用于光管、高效管。

2、铜管只可以采用高效管。

6.2换热管内水流速
管内流速取1.5m/s~2.0m/s,且应保证管程阻力<0.1Mpa?。

6.3换热管长度选择
6.3.1换热管的长度按冷凝器的长径比3~6规划。

同时尽量保证钢管长度不超过6700mm、
筒体直径不超过1800mm为宜。

6.3.2对于机组化产品,换热管的长度还应考虑机组的整体布置,尽量保证冷凝器的长度
比机组中其他最长设备的长度L±500mm。

7、安全附件
7.1设备上一般不配置安全附件,但需要在竣工图和使用说明书中提供安全附件规格表,
安全附件规格表的格式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15条执行。

7.2如特殊需要在设备配置安全附件,则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12条执行。

8、起吊附件
质量大于30kg的零部件以及整体设备必须设置起吊附件,起吊附件的设置按吊耳的设计规范执行。

9、焊接接头
零部件间焊接接头形式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相关要求执行。

10、出厂文件
出厂文件按《制冷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13条执行。

11、其他要求
11.1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减少单节筒节的数量。

11.2容器的重量应仔细核算,误差应在3%以内。

11.3重量≤30T的设备,其外形尺寸按《产品包装运输规范》中表5.2规定执行;重量>
30T的设备其高度应控制在3.4m以下。

五、传热系数选取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