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1)

诸子喻山水(1)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诸子喻山水
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特殊字的读音和意义: 虽覆一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通假字: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通毕,尽,完全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知者乐水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厌:通“餍”,满足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因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 为孙武所著。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 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 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管仲与《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初期齐国政 治家、军事谋略家。因助齐桓公成为“五 霸”之一,而被尊称为仲父。

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 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 获得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 意志是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 圣。
圣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 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 去!

诸子喻山水基础知识整理及课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基础知识整理及课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基础知识整理及课文翻译本文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老子,即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

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4、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5.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1、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2、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反璞归真,以道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3、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的君主不会满足他有的贤能之士,所以才能聚集民心;饱学之士不会厌倦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4、孔子说,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5、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江水,日夜不停。

”6、徐辟问:"孔子经常推崇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不分昼夜,先注满沟渠再前进,最终到达了大海。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 象化的议论方法。 象化的议论方法。 2、领会先哲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 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 3、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 熟记课文中的名句, 的文言词、句式。 的文言词、句式。
本文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著 作,请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一简 要介绍。 要介绍。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 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 孔子 前 一前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 学说。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说。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 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 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 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 280 ),韩国的贵族 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 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 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 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 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 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 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韩非是一个聪明、 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 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 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 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 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 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从文化思想来说, 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 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 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 一部 韩非子》 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 《韩非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 方法和理论,但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 方法和理论,但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守株待兔”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守株待兔”、“郑人买 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 履”、“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 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诸子喻山水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教学目标1、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1、文章是案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

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2、学过的山水诗文《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课文研读第一则1、了解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整理+翻译

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整理+翻译
10、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11、带兵的基本战术要像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水根据地而控制流向,士兵因为敌人而取得胜利。所以用兵在于随机应变,像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5.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6.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短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3.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4.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
它们的干涸了,能站着等待。
5.何取于水也?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 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 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 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 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 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意动 以· · · · · · 为小 • 日月有明:形作名 光辉 • 观有术,必观其澜:方法 •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介词 被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 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 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诸子喻山水
孟子篇
比喻
本体: 要不断积累知识 喻体:源头有水,才能昼夜不停流
孟子·离娄下
•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 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 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 序渐进,自强不息。
•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 心上》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①为山②,未成一篑③,止,吾止④也。

譬如平地⑤,虽覆⑥一篑,进⑦,吾往⑧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⑨,心不地则物不必⑩载。

太山(11)不立好恶(12),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13)。

故大人(14)寄形于天地(15)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6)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17),下无伏(18)怨之患。

上下交(19)朴(20),以道为舍(21)。

故长利(22)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23)于后,治(24)之至(25)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26)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27)不厌(28)人,故能成其众(29);士不厌(30)学,故能成其圣(31)。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32)者乐(33)水,仁者乐山;知者动(34),仁者静(35);知者乐(36),仁(37)者寿(38)。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39)曰:“逝者(40)如斯(41)夫,不舍(42)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43)曰:“仲尼亟(44)称(45)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46)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47),不舍昼夜,盈(48)科(49)而后进,放(50)乎(51)四海。

有本(52)者如是(53),是之取(54)尔(55)。

苟(56)为无本,七、八月(57)之间雨集,沟浍(58)皆盈(59);其涸(60)也,可立而待(61)也。

故声闻(62)过(63)情(64),君子耻(65)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66)(66)而小(67)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68),游(69)于圣人(70)之门者难为言(71)。

观水有术(72),必(73)观其澜(74)。

日月有明(75),容光(76)必照焉(77)。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诸子喻山水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诸子喻山水

古诗文系列: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 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 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
古诗文系列:诸子喻山水
译文: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 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 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 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 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 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 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古诗文系列:诸子喻山水
古诗文系列: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 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5.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 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 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状语后置: 1.仲尼亟称于水。
古诗文系列:诸子喻山水
译文: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 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 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 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 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 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 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 达到圣人的境界。
古诗文系列: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6.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7.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五)宾语前置: 1.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遍覆下)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 就不能覆盖整个大地。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尔, “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

《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有声望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

过了一年,终于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

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

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又名沉香。

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
④持:拿
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
⑦卒:最终
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

⑩即:于是,就
11诣市卖之:之,指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值。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罕》)(譬(pì)如:比如。

为(wéi)山: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

篑,盛土的竹筐。

吾止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平地:平整地面。

“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

虽:连词,表假设。

覆:倾出;倒出。

进:前进;向前。

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

吾往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往,去,到。

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

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

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

遍,全部。

毕载:全部承受。

毕,统统;全部。

载,承受。

太山:即泰山。

立:存在。

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

小助:小的帮助。

富:盛,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么国家就富足了。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寄形:寄托形体。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历心:尽心。

诸子喻山水翻译

诸子喻山水翻译

子曰:“譬如为山,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只差一筐土就堆成,止,吾止也;判断句,标志“…….,……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平地,譬如平整土地,虽覆一篑,即使才倒下一筐,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上不天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则下不遍覆,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心不地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不择小助,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而万物备,因而万物齐备;历心于山海(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大功立,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成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名成〈于前〉”即“名【于前】成”)名望在生前树立,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德垂〈于后〉”即“德【于后】垂”)恩德在后世流传,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判断句,标志“…….,……也”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海不辞水,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辞土石,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明主不厌人,(“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故能成其众;(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士不厌学,(“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读书人不满足学习,故能成其圣。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选自《苏东坡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实践出本领的道理,只懂得理论而不去实践是没有用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喻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南方多没人①,日②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⑤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⑥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⑦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⑧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
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

七岁能步行过河,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只是偶然做到这样的吗?(他们)必定是懂得水*的。

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了。

生来就不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

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原因,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注释
(1)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没,潜入水中。

(2)日:每天。

(3)涉:?水,步行过河。

(4)苟然:偶然。

(5)道:方法。

(6)得:掌握。

(7)畏:害怕。

(8)以:按照。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期末考点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期末考点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期末考点原文欣赏《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翻译: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十四 诸子喻山水

十四  诸子喻山水

体 道 理 喻 体 山水月对比
光芒会渗透每个细小缝隙 水唯有填满坑才会外溢
身为学子,学习要透彻
感悟
全文通过两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其主旨。 在高山上俯瞰过,在海边观望过,再回头看那 些小土丘,那些水潭,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 而看待事物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看。 对待学习亦是如此,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部分, 要广泛的去了解,有深度的了解。就如光会穿透 每个缝隙,水在填满坑之前不会外溢。
文中的本体和喻体
本 体 喻 体
道 理
为君要善用贤人 为人要好学
山水特性
海不辞水(海的宽广,伟大, 包容性) 山不辞土石(山的高大,雄 伟,兼容性)
感悟
山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力量,如果人可以做到像 水一样,拥有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周围的人,会 幸福很多。我们包容的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缺少 的,包容过后,他人的敬佩,豁达的心得。 把这种包容力用到学习上,学而不倦,收获的 东西就会慢慢积累,积少成多,人有时候就是这 样成长的。 全文层次清晰,作者借由山水之特性 来阐明 为人处事之道。同时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气势, 从而强调了士人不可厌学的道理,是文章更具有 说服力。
《管子》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 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 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 ﹐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76篇﹐分为 8类﹕《经言》9篇﹐《外言》8篇﹐ 《内言》 7篇﹐《短语》 17篇﹐《区言》5篇﹐《杂篇》 10篇﹐《管子解》 4篇﹐《管子轻重》 16篇。书中《韩 非子》﹑管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 《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 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 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 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 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高中语文诸子喻山水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汇编)

高中语文诸子喻山水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汇编)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诸子喻山水》阅读指南

《诸子喻山水》阅读指南

《诸子喻山水》阅读指南山水情思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式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阅读指南本文节录了《论语》、《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书中有关“山”、“水”的议论,它们都以“山”、“水”为比喻,表达了由此而悟出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原文】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1)篑:音kuì,土筐。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韩非子大体》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

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原文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曰:“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夫唯不争,故(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罕》)(譬(pì)如:比如。

为(wéi)山: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

篑,盛土的竹筐。

吾止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平地:平整地面。

“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

虽:连词,表假设。

覆:倾出;倒出。

进:前进;向前。

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

吾往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往,去,到。

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

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

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

遍,全部。

毕载:全部承受。

毕,统统;全部。

载,承受。

太山:即泰山。

立:存在。

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

小助:小的帮助。

富:盛,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么国家就富足了。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寄形:寄托形体。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历心:尽心。

富:财物多,跟“贫”相对。

忿怒:愤怒。

毒:祸患,祸害。

伏怨:潜藏的怨恨。

患:祸患;灾难。

交朴:都有淳朴之心。

交,俱;皆。

朴,淳朴;朴实。

以道为舍:把道作为归宿。

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

”舍,虚拟的住宅。

《管子·心术》:“德者,道之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因此长远的利益积累了,伟大的功勋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这是国家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大治的最高境界。

(《韩非子·大体》)(长利:长远的利益。

功:功勋。

名:名望。

成于前:树立于生前。

成,完成,实现。

垂于后:流传于后世。

垂,留传;流传。

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与“乱”相对。

至:达到极点。

大体:《韩非子》第二十九章篇名,取自其开头的一句话:“古之全大体者”,意思是“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海不拒绝任何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拒绝任何土石,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其圣。

(《管子·形势解》)那种圣人的境界。

(《管子·形势解》)(辞:推辞;辞谢。

明主:贤明的君主。

不厌人:不嫌弃百姓。

厌,嫌弃。

士: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

不厌学:不厌倦学习。

)厌,厌烦。

圣:圣人。

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形势解:《管子》中的篇名。

是对《形势》篇思想作专门解释的篇章。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论语·雍也》)(知(zhì)者:有智慧的人。

乐(yào):喜好,爱好。

仁者:有德行的人。

动:改变事物原来的状态。

)与“静”相对。

静:沉静稳重。

寿:长寿。

雍也:《论语》中的篇名。

主要内容是评论人物、泛论人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回头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论语·子罕》)语·子罕》)(川上:河边。

川,河流。

上,表示江河的边侧。

逝者:指消逝的时光。

逝,)流。

斯:代词,这。

代指流水。

舍:停留,止息。

昼夜:白日和黑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法于水的是什么呢?”(徐子:孟子弟子。

战国时宋人,反对战争。

仲尼:孔子的字。

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

亟(qì):屡次;一再。

称(chēnɡ):称道;称扬。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低洼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一直流到海洋中去。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法他这一点罢了。

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可干涸也就是一会儿的事。

所以名誉超过实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引为耻辱。

”(《孟子·离娄下》)(混混(ɡǔnɡǔn):同“滾滾”。

水奔流不绝的样子。

盈科:水充满坑坎。

盈,满,充满。

科,坎;坑。

放(fǎnɡ):至,到。

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是之取尔:宾语前置句,“是”是动词“取”的宾语,“之”是助词。

尔,通“耳”,罢了。

苟为:同义复用。

如果。

雨集:雨水密集。

沟浍(kuài):泛指田间水道。

浍,田间水渠。

涸(hé):水枯竭。

声闻(wèn):也作“声问”,名声。

过情:超过实际情形。

耻:以……为耻。

离娄:《孟子》篇名,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等方面。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很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所以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

(东山:赵岐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

”后因以代指鲁地。

小鲁:以鲁国为小。

小,以……为小。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

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

也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岱。

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

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

游:外出求学。

圣人:这里专指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浪。

太阳、月亮都有光辉,连一点缝隙都必定照到。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便不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就不通达。

”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术:方法。

澜:大波浪。

明:指日月的光亮。

容光:指微小的空隙。

照焉:照到它。

焉,代词。

流水之为物:流水作为一种物体。

之,助词。

为,动词,作为。

盈科:水充满坑坎。

盈,满,充满。

科:坎;坑。

志于道:立志于道。

道,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成章:乐曲终了为一章。

引申为积渐生变,自成格局,皆可称成章。

章,指事物发展的)阶段。

达:畅通。

尽心:《孟子》篇名,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和自身修养的论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适宜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所憎恶的卑洼地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所以它接近于道。

居住要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心地要善于像深潭一样沉静;待人要善于像上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天一样仁慈;言谈要善于保持诚信;施政要善于治理家国;办事要善于发挥才能;行动要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于利用时机。

正因为他与物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老子》第八章)(上善:至善,道德最完善的人。

利万物:适宜万物。

利,方便;适宜。

所恶:憎恶的地方。

几于道:接近于道。

几,接近。

居善地:居住要善于像地一样卑谦。

地,指卑下之处。

渊:深潭。

仁:仁慈。

信:诚信。

正:通“政”,施政。

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与“亂”相对。

)唯:因为。

尤:过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能汇集百川成为江海的原因,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位,因此水能到百川汇集的地方。

(《老子》第六十六章)(《老子》第六十六章))(所以:……的原因。

百谷王:指江海。

百谷之水必趋江海,故称。

善下:善于处在低位,下,位置在低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柔弱,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因为没有用来替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代它的东西。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谁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遵行它。

(《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第七十八章)(莫:代词。

没有什么。

柔弱于水:比水柔弱。

于,介词,表示比较。

攻:冲击。

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莫之能胜: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宾语前置句。

“之”是动词“胜”的宾语。

无以:没有用来。

易:替代。

莫不知:没有谁不懂得。

莫,代词,没有谁。

知,懂)得。

行:实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作战的方式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方式是避开敌人坚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

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流向,作战则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夺取胜利。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流没有不变的形态。

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这就叫之神。

(《孙子·虚实篇》)做用兵如神。

(《孙子·虚实篇》)(兵形:指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

水之形:水的流动。

形,形状,这里指水的流动。

趋:趋向。

避实而击虚: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

实,坚实;踏实。

虚:空隙。

引申为薄弱环节。

制流:控制流向。

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

常势:固定的形势。

常,固定的。

常形:因:根据。

固定)的形态或形状。

神:神灵;神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