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
系统可靠性模型资料PPT教案
R(t)
P( X
t ) P( X 第15页/共68页
1
t, X2
t,, X n
t)
相互独立
n
n
P(Xi t) Ri (t)
i 1
i 1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 如何提高串联系统可靠度?
提高单元可靠度,即减小失效率 尽量减少串联单元数目 等效地缩短任务时间
第16页/共68页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 可靠性框图除特殊情况外,每一个方框发生的故障都是独立的,即任 一个方框发生的故障与其它方框是否出现故障无关。
第12页/共68页
➢ 软件及人员的可靠性在建立可靠性框图时一般不予考虑,认为其完全 可靠;所有方框的连线不需要考虑其可靠性。
系统类型
根据单元在系统中所处的状态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系统可 分为如下类型:
P(Tsw T1)P(T1 T2 t Tsw T1) P(Tsw T1)P(T1 t Tsw T1)
e1t
Rsw
1 1-2
(e2t
e1t
)
开关完全可靠时温贮备系统或热 贮备系统
➢ 两单元构成的贮备系统
RS
(t)
e 1t
1
1 2-2
[e
2t
e
(1
2 )t
]
类似开关
可靠度服
从指数分
正常: 1
第58页/共68页
失效: 0
例2-8
系统及各单元状态取值表
第59页/共68页
例2-8
➢ 如序号为4的状态能使系统正常工作,该状态出现的概率可由下式 计算得到:
➢ 系统的可靠度则是表中所有使系统正常工作的19个状态出现的概
FARB FC FD RE (1 RA )RB (1 RC )(1 RD )RE 0.00112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 时间分析 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的分解
系统往往是多任务与多功能的 一个系统及其功能是由许多分系统及其功能实现的 通过自上而下的功能分解过程,可以得到系统功能的层
次结构 功能的逐层分解可以细分到可以获得明确的技术要求的
为正确地建立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模型,必须对 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有深 入的理解。
F18基本可靠性模型
F18任务可靠性模型
概述-可靠性逻辑关系
概述-建立系统任务 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系统功能分析
对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深 入的分析是建立正确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的 前导。
方框:产品或功能 逻辑关系:功能布局 连线:系统功能流程的方向
无向的连线意味着是双向的。
节点(节点可以在需要时才加以标注)
输入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起点 输出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终点 中间节点
概述-可靠性框图示例
概述-基本可靠性模型
基本可靠性模型 用以估计产品及其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所 引起的维修及保障要求的可靠性模型。
并联模型
并联模型
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都发生故障时,系统才发生 故障的称为并联系统。并联系统是最简单的冗余 系统(有贮备模型)。
并联系统的逻辑图如图所示,其数学模型为
并联模型
当几个单元相互独立,系统不可靠度:
并联模型
系统可靠度
当系统各单元的寿命分布为指数分布时,对于 最常用的两单元并联系统,有
并联模型
尽管单元故障率都是常数,但并联系统的故障率不再是 常数。并联模型故障率曲线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该机构对电子产品的设计
该机构对电子产品的设计
结论:
该机构对电子产品的设计
3、表决系统 n个单元中,至少要r个单元可靠时系统才可靠。
系统R如何求?
n个单元中i个可靠,n-i个失效,组合方式的种类种组合方式发生的概率为:
= 0.9883 > 0.9624 为什么,因为贮备状态的单元可靠度在投入使用之间, 可靠度是不随时间而变化即为 e t e xo 1 (开关系统)
5、混联系统
Rs1=R1R2
Rs2=1-(1-Rs1)(1-R3) Rs=Rs2R4
对于复杂混联系统,采用全概率公式或穷举法
解:取事件A表示单元1正常
Rs e
kt
(kt ) i! i 0
nk
i
例:某理想开关系统数,数据同前,求系统可靠度。 kt 3 40 10 6 7200 0.864 Rs e kt
i 0 nk
kt i
i!
2 3 0 . 864 0 . 864 0.864 =e 1 0.864 2! 3!
的“电子可靠性顾问团”(AGREE:Advisory
Group on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该机构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试验、
储存、输送、管理、使用等各方面的可靠性问题,作
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于1957年写出了《电子设备 可靠性报告》,该报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可靠性的理 论甚础与研究方法,60年代以后,可靠性研究逐步 完善的发展,并从电子产品扩展到机械产品,各国也 越来越重视可靠性工作。
讨论: 1、x1表示系统维持正常工作的概率,即有效度 2、上面可修复系统的极限状态矩阵如何求?
《可靠性模型》课件
确定失效后果和影响
评估每种失效模式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影响,以便在 可靠性模型中考虑相应的可靠性参数和指标。
进行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FMEA)
通过FMEA方法,对每种失效模式进行风险 优先度评估,以便优先处理对系统可靠性影 响较大的失效模式。
确定可靠性参数和模型假设
选择合适的可靠性参数
根据系统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可靠性参数,如平均故 障间隔时间(MTBF)、故障率等。
模型评估指标
准确率
衡量模型正确预测的比例。
召回率
衡量模型发现真正正例的能力。
F1分数
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综合衡量模型性能。
AUC-ROC
衡量模型在所有可能阈值下的性能,常用于分类问题。
04 可靠性模型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通过分析产品中潜在的故障模式,评估其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从而在设计阶段预防和减少故障。
在维修决策中的应用
维修计划制定
根据可靠性模型预测设备或系统的故障 率,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降低维修成 本。
VS
维修策略优化
通过分析设备或系统的可靠性数据,优化 维修策略,提高维修效率和设备可用性。
在可靠性预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可靠性评估
通过可靠性模型对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 评估,为产品设计、生产和维修提供依据。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约束条件
02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约束条件有助于将可靠性模型的范
围和限制条件明确化。
建立系统结构图
03
通过建立系统结构图,可以直观地表示系统中各组成
部分之间的连接和依赖关系。
确定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分析可能的失效模式
分析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包括硬 件故障、软件错误、人为操作失误等。
可靠性工程第三章
100 ×10 -6/h
N 1 G Q 1 N 5 G Q 5
1100 10 1 16 5 10 1 200 20 10 1
6
6
6
300 1.5 10 1 50 110 1
(100 16 5 200 20 300 1.5 50) 10
3-9
可靠性预计的一般程序 1、明确产品的目的、用途、任务、性能参数及失效条件 2、明确产品的组成成分和各个基本元件 3、绘制可靠性框图 4、确定产品所处环境 5、确定产品的应力 6、确定产品的失效分布 7、确定产品失效率 8、建立产品可靠性模型 9、预计产品可靠性 10、编写预计报告
3-10
可靠性预计分类
3-25
0.4856544
R
( 5) U
F1 F3 F2 F4 F1 F2 F3 F1 F2 F4 F1 F3 F4 R6 R7 (1 R1 R2 R3 R4 R5 ( R1 R3 R2 R4 R1 R2 R3 R1 R2 R4 R1 R3 R4 F1 F3 F5 F1 F4 F5 F2 F3 F4 F2 F3 F5 F3 F4 F5 F1 F2 F3 F4 R1 R3 R5 R1 R4 R5 R2 R3 R4 R2 R3 R5 R3 R4 R5 R1 R2 R3 R4 F1 F2 F3 F5 F1 F2 F4 F5 F1 F3 F4 F5 F2 F3 F4 F5 F1 F2 F3 F4 F5 )) R1 R2 R3 R5 R1 R2 R 43 R5 R1 R3 R4 R5 R2 R3 R4 R5 R1 R2 R3 R4 R5
考虑所有的单元均为串联,则系统可靠性下限的一级近似 为:
( RL1) n1 n 2 i 1
可靠性基本概念、参数体系及模型建立
可靠性基本概念
寿命剖面与任务剖面
寿命剖面:产品从制造到寿命终结或退出使用这段时间内所经历 的全部事件和环境的时序描述
关键因素:事件、事件顺序、持续时间、环境和工作方式 包含一个或多个任务剖面,分为后勤和使用两个阶段 产品指标论证时就应提出
任务剖面:产品在规定任务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和环境的 时序描述
20
可靠性模型建立
基本可靠性模型和任务可靠性模型
正确区分系统原理图、功能框图、功能流程图和可靠性框图 正确建立系统基本可靠性模型和任务可靠性模型
基本可靠性模型:估计产品及其组成单元可能发生的故障引起的维修及保障 要求,全串联模型 任务可靠性模型:估计产品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描述完 成任务过程中产品各单元的预定作用并度量工作有效性
可靠性建模方法
可靠性框图、网络可靠性模型 故障树模型、事件树模型 马尔科夫模型、Petri网模型、GO图模型 19
可靠性模型建立
可靠性框图模型
定义:为预计或估算产品的可靠性而建立的可靠性方框图和数学 模型 组成:代表产品或功能的方框、逻辑关系和连线、节点组成
节点:分为输入节点、输出节点和中间节点 输入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起点 输出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终点 连线:有向、无向,反映系统功能流程的方向,无向意即双向
n
RS = e
−λt
(1 +
RD λ t )
28
可靠性模型建立
典型可靠性模型
桥联系统:可靠性模型逻辑描述中出现了电路中桥式结构逻辑关 系,其数学模型较为复杂,不能建立通用的表达式 网络模型:从抽象的角度看,网络就是一个图,由一些节点及连 接节点的弧组成,应用图论理论进行分析
29
可靠性模型建立
系统可靠性模型
第二节 布尔代数,容斥原理和不交型 算法简介
► 二 容斥原理 ► 容斥原理是集合数学中的一个命题。从生
活中的实例可以知道,容斥原理算法,通俗 地说,就是一种加加减减,逐项逼近问题的 正确解答的算法。
► 为方便解决这类问题,我们介绍下容斥原 理公式
第二节 布尔代数,容斥原理和不交型 算法简介
► 1 集合相容和不相容 ► 若集合A与集合B有公共元素,则称为A与B
参照书中实例2-1,2-2
第二节 布尔代数,容斥原理和不交型 算法简介
► 三,不交型算法 ► 1 不交型布尔代数及其运算规则 ► 对于一般情况(若有n个变量)的不交并计
算公式如下:
► 同上述的集合代数及布尔代数一样,不交 型布尔代数也有以下规律及定理
第二节 布尔代数,容斥原理和不交型 算法简介
►
► 学习书中例子2-3
第四节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一个系统由n个单元A1,A2,…An组成,如 果只要有一个单元工作,系统就能工作,或 者说只有当所有单元都失效时,系统猜失效, 我们称为并联系统。
► 由于公式较多,所以希望认真看看书本内容 以及例子2-4
第五节 混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1 串并联系统(附加单元系统)
第八节 一般网络的可靠性模型
► 五 不交最小路集法 ► 不交最小路法,即是首先枚举任意网络的
所有最小路集,列出系统工作的最小路集表 达式,利用概率论和布尔代数有关公式求系 统的可靠度。 ► 见书中例2-11
第三章 可靠性预计和分配
► 第一节 可靠性预计概述 ► 第二节 元器件失效率的预计 ► 第三节 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 第四节 可靠性分配
第四节 可靠性分配
► 一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 1 等分配法 ► 2 利用预计值的分配法 ► 3 阿林斯分配法 ► 4 代数分配法 ► 5 “努力最小算法”分配法
第三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
对于串联系统:A=A1 A2 ... An
求系统可靠度:P(A) P(A1 ) P(A 2 ) ... P(A n ) P(A i )
i 1 n
即系统可靠度与单元可靠度的关系为:
R S (t) P(A) R1 (t) R 2 (t) ... R n (t) R i (t)
3. R12345678 t R12345 t R67 t R8 t
如何计算 ( ) , s ? s t
Rs t s t Rs t
s Rs t dt
0
2.串并联系统模型
特征:图2-7所示串—并联系统是由n个(列)子系统
i 1 n
4. 特例( 1):假定各单元寿命服从指数分布,n 个单元失效
都属于偶然失效。令单元失效率为 (常数),单元可靠度为 i Ri (t ) e it .则:
n it n n it 系统可靠度RS (t ) e e i1 (令s i )
i 1
2.当阀1与阀2处于闭合状态时,不能截 流为系统失效,其中包括阀门泄露。
4.系统逻辑模型分类
分类依据:单元在系统中所处的状态及其对系统 的影响。
3.2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1.模型:一个系统由N个单元逻辑串联组成。
2.特点:任意一个单元失效则整个系统失效;
只有N个单元均正常工作系统才正常工作。
3.怎样求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e
t
t 2
t
n 3时,可以自行推导
2 e t
6.推导n个相同单元并联情况
chapter_3_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_Lee
o 产品可以指任何层次。
10/16/2009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yflee@ 4
U
ES TC
模型
o 原理图 n 反映了系统及其组成单元之间的物理上的连接与 组合关系 o 功能框图、功能流程图 n 反映了系统及其组成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o 系统的原理图、功能框图和功能流程图是建立系统可 靠性模型的基础
功能分析 故障定义
时间及环境条件 分析 2.建立可靠 (7)明确建模任务并确定限制条件 性框图 (8)建立系统可靠性框图 (6)确定寿命剖面及任务剖面 3.确定数学 (9)确定未列入模型的单元 模型 (10)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
10/16/2009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yflee@ 15
10/16/2009
U
ES TC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yflee@
9
任务可靠性模型
p 任务可靠性模型
n 用以估计产品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完成规定功能的概 率(在规定任务剖面中完成规定任务功能的能 力),描述完成任务过程中产品各单元的预定作 用,用以度量工作有效性的一种可靠性模型。 p 系统中储备单元越多,则其任务可靠性越高。
U
ES TC
系统功能分析
o 对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深 入的分析是建立正确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的 前导。 o 前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n n n n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 时间分析 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
10/16/2009
U
ES TC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yflee@
雷达
武器控 制系统
ES TC
塔康 系统 惯性 导航
武器
可靠性模型Reliability Model
的层次结构
功能的逐层分解可以细分到可以获得明确的技术 要求的最低层次(如部件)为止。
进行系统功能分解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层次更加清晰,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低层次功能的接口问题。
对系统功能的层次性以及功能接口的分析,是建立 可靠性模型的重要一步。
2020/7/4
17
功能的分解
系统
1
2
4
3
1.1
1.2
2.1
2.2
1.4
1.3
4.1
4.2
2.4
2.3
3.1
3.2
4.4
4.3
3.4
3.3
图3-6 功能分解示意图
2020/7/4
18
功能的分类
在系统功能分解的基础上,可以按照给定的任务,对系 统的功能进行整理。
按重 要程 度分
按用 户要 求分
分类 基本功能
辅助功能
可靠性模型
Reliability Mode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
2020/7/4
1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1
可靠性模型有关术语及定义 基本可靠性模型-任务可靠性模型 建立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系统功能分析 典型的可靠性模型
2020/7/4
2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2
不可修系统可靠性模型
2020/7/4
15
系统功能分析
对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深 入的分析是建立正确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的 前导。
前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 时间分析 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
2020/7/4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
2024/10/12
可靠性设计
21
功能的分解
系统
1
2
4
3
1.1
1.2
2.1
2.2
1.4
1.3
2.4
2.3
4.1
4.2
3.1
3.2
4.4
4.3
3.4
3.3
图3-6 功能分解示意图
2024/10/12
可靠性设计
22
功能的分类
在系统功能分解的基础上,可以按照给定的任务, 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
25
某空间飞行器整个飞行任务 在最高层次以及下级层次中的功能流程
第一层 飞行任务
上升和射 入轨道
10
转到运行 轨道
20
控制和部 署
30
执行任务 操作
40
或
转到空间运 输系统轨道
60
回收空间 飞行器
70
再入和 着陆
80
应急操作
50
第二层 40执行任务操作
转到运行轨 道30参考
提供电力 41
提供姿态 稳定
一般地,建立系统的基本可靠性模型时,任务定 义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产生非计划的维修及 保障需求。故障判据为:任何导致维修及保障需 求的非人为事件,都是故障事件。
对于多任务、多功能的系统建立任务可靠性模型 时,必须先明确所分析的任务是什么。对于任务 的完成来说,涉及到系统的哪些功能,其中哪些 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以此而形 成系统的故障判据。影响系统完成全部必要功能 的所有软、硬件故障都计为故障事件。
大气数 据系统
固定 增稳
机体
起落架
自检
图3-4 F/A-18基本可靠性框图
3 系统可靠性分析
习题19: 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如下图所示,R1=R2=0.9, R3=R4=0.8,R5=R6=0.7,R7=R8=0.6 求系统的可靠度。 1 2 3 4 7 8
5 解:R78=1-(1-R7) (1-R8)=1-0.4*0.4=0.84
R34=R3*R4=0.8*0.8=0.64 R56=R5*R6=0.7*0.7=0.49
i 1
( n 1) 1000 ( n 2) 500 ( n 3) 333 ( n 5) 200 ( n 10) 100
h h h h h
4、m/n(G)表决系统
n中取m系统是指由n个单元组成的 系统中,至少有m个单元正常工作 系统才正常工作,记为m/n(G)。 为n中取m表决系统。 (1) 2/3(G)表决系统
3 4 C4 [ R0 (t )]3 [1 R0 (t )]4 3 C4 [ R0 (t )]4 [1 R0 (t )]4 4
4 0.993 (1 0.99) 1 0.99 4 1 .9994 (4)串 并联系统( m 2, n 2) R串--并联 (t ) 1 [1 R0m (t )]n 1 [1 0.99 2 ]2 0.9996 (5)并 串联系统(m 2, n 2) R并--串联 (t ) {1 [1 R0 (t )]m }n {1 [1 0.99]2 }2 0.9998
习题16:
现有n个相同的单元,其寿命不可靠度函数为 F(t)=1-e-λt,组成并联系统,试求系统的故障率。
解:组成n个并联系统后,寿命的累积失效概率为 F (t ) (1 e t ) n 失效概率密度为: f (t ) F '(t ) n e t (1 e t ) n 1 系统故障率为: f (t ) n e (1 e ) (t ) t n 1 F (t ) 1 (1 e )
可靠性模型_图文
(d)系统的所有输入在规定极限之内,即不考虑由于输 入错误而引起系统故障的情况;
(e)当软件可靠性没有纳入系统可靠性模型时,应假设 整个软件是完全可靠的;
(f)当人员可靠性没有纳入系统可靠性模型时,应假设 人员是完全可靠的,而且人员与系统之间没有相互作 用问题。
*
28
典型可靠性模型
串联模型 并联模型 表决模型(r/n(G)模型) 非工作贮备模型(旁联模型) 桥联模型
*
29
串联模型
定义
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中任一单元的故障都会导致整 个系统故障的称为串联系统。 串联系统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模型之一。 串联系统的逻辑图如下图所示:
时间特性是可靠性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
23
时间分析-2
复杂系统一般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1)系统具有多功能,各功能的执行时机是有时序的 ,各功能的执行时间长短不一
(2)在系统工作的过程中,系统的结构是可以随时间 而变化
需要进行时间分析
确定时间基准 通过与该时间基准对应,可以得到系统功能流程图
*
44
2/3(G)表决模型
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表决器可靠度为1,组成单元的故障率均为 常值λ ):
*
45
表决系统特例
若表决器的可靠度为1:
当r=1时,1/n(G)即为并联系统, 当r=n时,n/n(G)即为串联系统:
系统的MTBCFS比并联系统小,比串联系统大 。
*
46
非工作贮备模型(旁联、冷贮备)
进行系统功能分解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层次更加清晰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低层次功能的接口问题。
(00212744)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212744课程名称: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英文名称:System Reliability Design and Analysis学时:32学分:2适用学科:机械工程课程性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1. 课程性质:可靠性设计是近期发展起来并得到应用的一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可靠性”是产品质量和技术措施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早已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因此,对工科学生开设此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有志进入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学生进一步研究与应用可靠性工程理论奠定一定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分析,包括可靠性建模、可靠性要求制定与分配、可靠性预计、故障模式影响和危害性分析、故障树分析等。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 课程教学内容(1)可靠性概论:可靠性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可靠性参数体系,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流程及基本内容。
(2)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系统功能分析,典型可靠性模型,不可修复系统可靠性模型,系统可靠性建模实例。
(3)可靠性要求制定与分配:可靠性要求,可靠性要求的制定,可靠性分配,应用实例。
(4)可靠性预计:可靠性预计概述,单元可靠性预计方法,系统可靠性预计。
(5)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概述,故障模式影响分析,危害性分析,FMECA结果,FMECA应用实例,应用FMECA应注意的问题。
(6)故障树分析:概述,建造故障树,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故障树的定量分析,故障树分析实例。
(7)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机械产品可靠性特点,应力、强度定义,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常用分布的可靠度计算,静强度概率设计方法。
《系统可靠性模型》课件
复杂系统模型
总结词
多个子系统的组合
详细描述
复杂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 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复杂系统的可靠性模型需要考虑子系 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赖性,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特性和性 能指标。
03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与 评估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方法
功能流程法
01
通过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构建系统的逻辑
05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发展趋 势与挑战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发展趋势
复杂系统可靠性建模
随着技术的发展,系统越来越复杂,需要更 高级的建模方法来描述系统的可靠性和故障 模式。
数据驱动的可靠性建模
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式 识别来建立更准确的可靠性模型。
动态可靠性建模
考虑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建立能够反映系统动态行为的可靠性模型。
模型。
概率法
02
基于概率论,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进行数学描述,进而
推导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模拟法
03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以评估系
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模型的参数估计
数据收集
收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历史故障数据,以及相关环境 因素数据。
参数估计
利用统计方法,对可靠性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如平 均故障间隔时间、故障率等。
混联系统模型
总结词
结合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详细描述
混联系统同时具有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其可靠性模型需要考虑不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赖性。混联系统通常 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建模和分析。
储备系统模型
总结词
冗余设计提高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的逐级细化过程是与系统的 功能分解相协调的。
原理图、功能层次图及功能框图
某空间飞行器整个飞行任务 在最高层次以及下级层次中的功能流程
获取有效 载荷数据 48
与
时间分析
功能框图——静态(不随时间而变)
系统级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子功能具有唯一的时间 基准(所有功能的执行时间一样长)
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
Reliability Model
刘中田 Office: SY1009 Email: liuzht@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结构函数和可靠度 典型的可靠性模型 不可修系统可靠性模型 建模实例及任务可靠性建模的注意事项
1 2 n 1 2 n
典型可靠性模型分类
假设
(a)系统及其组成单元只有故障与正常两种状态,不存在第三 种状态; (b)框图中一个方框表示的单元或功能发生故障就会造成整个 系统的故障(有替代工作方式的除外); (c)就故障概率来说,不同方框表示的不同功能或单元的故障 概率是相互独立的。 (d)系统的所有输入在规定极限之内,即不考虑由于输入错误 而引起系统故障的情况; (e)当软件可靠性没有纳入系统可靠性模型时,应假设整个软 件是完全可靠的; (f)当人员可靠性没有纳入系统可靠性模型时,应假设人员是 完全可靠的,而且人员与系统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问题。
F18基本可靠性模型
F18任务可靠性模型
概述-可靠性逻辑关系
概述-建立系统任务 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系统功能分析
对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深 入的分析是建立正确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的 前导。 前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功能的分解与分类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 时间分析 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
需要进行时间分析
确定时间基准 通过与该时间基准对应,可以得到系统功能流程图
中各功能的执行时间及功能间的时间
某飞行任务的时间基准
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
在进行系统功能分解、建立功能框图或功能流程图及确 立时间基准的基础上,要建立系统的任务及基本可靠性 框图,必须明确地给出系统的任务定义及故障判据,把 它们作为系统可靠性定量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判据。
典型可靠性模型
串联模型 并联模型 表决模型(r/n(G)模型) 非工作贮备模型(旁联模型) 桥联模型
串联模型
定义
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中任一单元的故障都会 导致整个系统故障的称为串联系统。串联系 统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模型之一。 串联系统的逻辑图如下图所示:
串联系统数学模型
非工作贮备模型
非工作贮备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如下:
(a)假设:转换装置可靠度为1,则系统的MTBCFS等于各 单元MTBCFi之和
当系统各单元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时:
非工作贮备模型
系统的各单元都相同时:
对于常用的两个不同单元组成的非工作贮备系统:
非工作贮备模型
A——系统正常,A1——1单元正常,A2——2单元正常
串联系统数学模型
当各单元的寿命分布均为指数分布时,系统的 寿命也服从指数分布,系统的故障率为单元的 故障率之和:
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串联模型
当几个单元相互独立,系统可靠度:
串联模型
在设计时,为提高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可从 下列三方面考虑:
(a) 尽可能减少串联单元数目 (b) 提高单元可靠性,降低其故障率 (c) 缩短工作时间
(1) (1)=1, (2) (0)=0, 这里, 1 (1,1,...,1) 这里, 0 (0,0,...,0) 则
(3) 如果 x y 即 xi yi
( x) ( y )
系统结构函数和可靠度
) 0 基本结构是冗余度为0的结构,即 x≠1 则 ( x= ) 1 也叫串联结构。与此相对应,有x≠0 则 ( x= 这种结构叫做并联结构。 结构函数可以看作二值逻辑函数,用逻辑与∩或逻辑或 ( x) = x ∩x ∩…∩x ∪表示,串联结构的结构函数为: ( x ) = x ∪ x ∪ …∪ x 并联结构的结构函数为: 对于由A, B两个单元(PA, PB)组成的串联和并联结构,有 A∩B=A×B, P串 =PA× PB , A = 1-A, A B A B A B 1 (1 A)(1 B) A B A B P并 = PA + PB - PA× PB
表决系统特例
若表决器的可靠度为1:
������ 当r=1时,1/n(G)即为并联系统, ������ 当r=n时,n/n(G)即为串联系统:
系统的MTBCFS比并联系统小,比串联系统 大。
非工作贮备模型(旁联、冷贮备)
组成系统的各单元只有一个单元工作,当工作单元故障 时,通过转换装置接到另一个单元继续工作,直到所有 单元都故障时系统才故障,称为非工作贮备系统,又称 旁联系统。非工作贮备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如下图。
表决模型
表决模型(r/n(G)模型)
组成系统的n个单元中,正常的单元数不小于r (1≤r≤n)系统就不会故障,这样的系统称为r/n(G) 表决模型。它是工作贮备模型的一种形式。 可靠性框图如下图:
表决模型
若组成系统的各单元相同,每个单元失效概率 为q,正常工作概率为p,则r/n(G)表决模型服从 二项分布
概述-系统
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单元结合成的具有 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单元” ������ 相对概念 可以是按产品层次划分:零部件、组件、 设备、分系统、系统、装备中任何相对的 两层 ������ “系统”包含“单元”,其层次高于“单 元” 产品可以指任何层次。
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 状态,称为故障。 对于具体的产品应结合产品的功能以及装备的性质与使用 范畴,给出产品故障的判别标准,即故障判据。 故障判据是判断产品是否构成故障的界限值。 具体产品的故障判据与产品的使用环境、任务要求等密切 相关。 建立系统基本可靠性模型时,任务定义:系统在运行过程 中不产生非计划的维修及保障需求。
概述-模型
������ 原理图
反映了系统及其组成单元之间的物理上的连接 与组合关系
������ 功能框图、功能流程图
������ 反映了系统及其组成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系统的原理图、功能框图和功能流程图是 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基础
概述-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模型
描述了系统及其组成单元之间的故障逻辑关系 多种可靠性建模方法:
功能的分解
功能的分类
在系统功能分解的基础上,可以按照给定的任 务,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整理。
功能框图与功能流程图
用以描述在系统功能分解的过程中,较低层次 功能 间的接口与关联关系。
功能框图:是在对系统各层次功能进行静态分组的基
础上,描述系统的功能和各子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系统的数据流程和系统内部的各接口。 功能流程图:在于表明系统所有功能间的顺序(时序) 关系。它是动态的,描述了系统各功能之间的时序相 关性,即每一个功能都在前一功能发生之后发生。
无向的连线意味着是双向的。
节点(节点可以在需要时才加以标注)
输入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起点 输出节点:系统功能流程的终点 中间节点
概述-可靠性框图示例
概述-基本可靠性模型
基本可靠性模型 用以估计产品及其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所 引起的维修及保障要求的可靠性模型。
度量使用费用 全串联模型 储备单元越多,系统的基本可靠性(无故障 持续时间和概率)越低
������可靠性框图 可靠性框图模型 网络可靠性模型 ������故障树模型 ������事件树模型 ������马尔可夫模型 ������ Petri网模型 ������ GO图模型
概述-可靠性框图
为预计或估算产品的可靠性所建立的可靠性 方框图和数学模型。
方框:产品或功能 逻辑关系:功能布局 连线:系统功能流程的方向
r
系统可靠度(假设表决器完全可靠)
r/n(G) 系统的数学模型
式中: RS(t) —— 系统的可靠度; R(t) —— 系统组成单元(各单元相同)的可靠度; Rm —— 表决器的可靠度。
表决模型
当各单元的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且寿命服从 故障率为λ的指数分布时,系统可靠度为:
当表决器的可靠度为1时,系统的致命故障间任 务时间为:
多数表决系统(2/3(G)表决模型)
在r/n(G)模型中,当n为奇数(令为2k+1),且正常单元 数大于等于k+1时系统才正常,这样的系统称为多数表 决模型。多数表决模型是r/n(G)系统的一种特例。
三中取二系统是常用的多数表决模型,如下图
2/3(G)系统可靠性框图
2/3(G)表决模型
其可靠性数学模型为(表决器可靠度为1,组成单元的故 障率均为常值λ ):
并联模型
并联模型
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都发生故障时,系统才发生 故障的称为并联系统。并联系统是最简单的冗余 系统(有贮备模型)。
并联系统的逻辑图如图所示,其数学模型为
并联模型
当几个单元相互独立,系统不可靠度:
并联模型
系统可靠度
当系统各单元的寿命分布为指数分布时,对于 最常用的两单元并联系统,有
概述-任务可靠性模型
任务可靠性模型 用以估计产品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完成规定功 能的概率,描述完成任务过程中产品各单元 的预定作用,用以度量工作有效性的一种可 靠性模型。 系统中储备单元越多,则其任务可靠性越 高。 注意事项 模型描述的是各单元之间的可靠性逻辑关系
概述-基本和任务可靠性模型
在进行设计时,根据要求同时建立基本可靠性 及任务可靠性模型,目的在于,需要在人力、 物力、费用和任务之间进行权衡。 设计者的责任就是要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利用 基本可靠性及任务可靠性模型进行权衡,在一 定的条件下得到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为正确地建立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模型,必须对 系统的构成、原理、功能、接口等各方面有深 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