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血栓抽吸指南精品PPT课件
冠状动脉介入穿刺技巧以及穿刺路径的选择ppt课件
![冠状动脉介入穿刺技巧以及穿刺路径的选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9f8ecbc77da26925c5b0c8.png)
ppt课件
10
局部麻醉的技巧
●应用“两步法”给予局麻药物—穿刺前皮下少
量注射麻药,穿刺成功后在鞘管置入前再补充一 定剂量的麻醉药物
●在注射麻醉药物时进针不宜过深,以免误伤桡
动脉
ppt课件
11
穿刺的手法(1)
将患者的腕部垫高,保持腕关节处于过伸状 态。穿刺时将穿刺者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 自穿刺部位由远至近依次轻放于患者桡动脉搏动 最强处,指示患者桡动脉的走行方向。食指所指 部位即为穿刺的“靶点” ,三指所指线路即为进 针的方向
多年高血压未正规治疗者,常常锁骨下动脉弯曲明显,可 能导致导管无法通过或操作困难
经桡动脉路径,导管支撑力不如股动脉路径强,在遇到冠 状动脉弯曲或病变复杂时无法提供足够支撑导致操作失败
由于桡动脉细小,只能容纳6F导管(内径2毫米)
ppt课件
29
两种途径的选择
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腰椎疾患等无法长时间平卧者,应 优先选择桡动脉途径
ppt课件
4
穿刺角度
ppt课件
5
注意问题:
1、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厘米,太高不易 压迫止血,并发腹膜后血肿,穿刺点太低,不易 穿刺成功,并且容易进穿支。
2、进导丝不能有任何阻力,预防夹层形成,一般应 在透视下完成。
3、动脉切割伤,穿刺针进入皮下不要左右摆动找动 脉,容易切割动脉。
4、动静脉瘘,穿刺方向问题,特别用第一种方法穿 刺时,对穿刺的方向把握比第二种差,容易改变 穿刺方向。
ppt课件
12
穿刺的手法(2)
●进针的角度一般为30~45° 。进针后如果针 尾部见血液流出,可再前送穿刺针少许后,缓慢 回撤直至针尾部喷血后再送入导丝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ppt课件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3a9560dd88d0d232d46ac3.png)
• PTCA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最常用。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PCI)
经皮冠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 定向斑块旋切术(DCA) 冠脉内斑块旋磨术(CRA) 血管内支架术(Stenting) 血管内超声 (IVUS) 血管内放射治疗 (Radiation)
心肌血运重建
介入治疗
PTCA Stent
PTMLR
手术治疗
CABG on pump OPCAB MIDCAB Vedio-assisted CABG Port-access CABG Robotic CABG TMLR
治疗性血管生成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 传统方式搭桥
cannula crossclamp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Hale Waihona Puke (二)推送并调节引导导管至冠脉口
•
因此推送导管时,必须通过鞘管沿
支持导丝推送。即:导丝始终前行,导
管随后跟进。
• 当引导导管尖端到达升主动脉接近冠脉 窦时,撤出导丝。然后小心前后移动并
旋转导管使其对吻冠脉开口。
• 在对吻过程中需不时推注少量造影剂 (冒烟)以判定导管是否到位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PCI中国指南
• 急性心肌梗死 (AMI)
– 直接PCI( Ⅲ类)
• 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非梗死相关动脉 。 • 已经溶栓治疗 ,目前没有心肌缺血的症状。 • 发病已经超过 12h,目前没有心肌缺血的证据。 • 术者经验不足。
冠脉内介入治疗【心内科】
PCI中国指南
•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ebec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9.png)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是一种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中国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三家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该共识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专家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在适应症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尽管之前不少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次,在操作步骤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应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医生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然后通过适当的导丝和导管将抽吸器导入到冠状动脉栓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血栓抽吸。
其中,抽吸前需要先进行造影,以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血栓抽吸时,应将抽吸器放置在栓子上方,避免血栓碎片进入微小血管内。
抽吸后,需要进行再次造影,以确保血管通畅。
然后,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专家共识指出了一些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导丝和导管,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选择合适的抽吸器,避免抽吸器太粗导致血管损伤;在进行抽吸之前,应激活泵,以减少初始抽吸时的负压;抽吸时应遵循抽吸-推出-冲洗的循环操作,以减少血栓碎片进入肺动脉。
另外,专家共识还提到了对抽吸术效果评估的方法。
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被冲洗出来的速度和血栓溶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来评估术后预后。
总体而言,该专家共识强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ACS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操作步骤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抽吸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抽吸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选择。
血栓抽吸系统课件
![血栓抽吸系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d8226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1.png)
04
血栓抽吸系统的优势与局 限性
优势
快速有效
血栓抽吸系统能够迅速清除血管内的 血栓,有效恢复血流,减少组织缺血 和坏死。
微创操作
血栓抽吸系统通常只需通过较小的创 口就能完成操作,减少了对患者的创 伤和术后恢复时间。
安全性高
血栓抽吸系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避免 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的风险。
血栓抽吸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照实验、随机对照实验等方法,评估血栓抽吸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管 疾病中的治疗效果,证实其有效性。
血栓抽吸系统的改进与优化
针对现有血栓抽吸系统的不足,从材料、设计、操作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其安全性和有 效性。
血栓抽吸系统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研究血栓抽吸系统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实现更好的治疗 效果。
救治过程
通过血栓抽吸系统迅速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 ,恢复心肌供血,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案例总结
血栓抽吸系统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案例二:某医疗机构血栓抽吸系统培训案例
案例概述
某医疗机构举办血栓抽吸系统培训班, 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抽吸技术的掌握程
度。
培训效果
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医护人员 对血栓抽吸系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得
急性心肌梗死
通过血栓抽吸快速恢复心肌供血 ,降低死亡率。
脑卒中
清除脑部血栓,降低脑损伤和后遗 症的风险。
下肢动脉栓塞
恢复下肢血液循环,避免截肢和坏 死。
02
血栓抽吸系统的组成与功 能
抽吸管
抽吸管是血栓抽吸系统的核心部 件,用于直接接触和吸取血管内
冠脉精品课件:血栓抽吸导管
![冠脉精品课件:血栓抽吸导管](https://img.taocdn.com/s3/m/edf5677b2af90242a995e557.png)
病例2
右冠支架内未见狭窄
前降支近段80%狭窄
第二对角支角度大,导 丝较难保护,尝试普通 导丝未能进入,怎么办?
辅助器材: 1、双腔微导的作用,但外径比双腔微导管要大,可 作为没有双腔微导管时的替代品
3.5*10mm切割球囊
Partner 3.5*18mm支架,Grip 3.5*16mm球囊后扩
血栓抽吸导管在PCI中的“他用”
邵逸夫医院心内科 周斌全
血栓抽吸导管
• 介入术中的一种辅助器械 • 可以减少血栓栓塞,快速减少局部血栓负荷、减少球囊扩张的需要 • 预防远端栓塞、提高心肌再灌注效率,减少无复流的发生 • 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大量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规应用
措施
• 血栓抽吸导管除了可以抽血栓,也可以替代靶向灌注导管或微导 管进行远端给药、造影
谢谢
• 对冠脉内气栓的病人,抽吸导管也能很好的处理 • 还可以替代双腔微导管的作用,辅助处理复杂分叉病变
病例1
右冠轻中度狭窄,前降支中段重度狭窄,回旋支中度狭窄
6F EBU 3.5 guiding,3.0*10mm切割球囊,支架定位时大量气栓
立即抽吸导管反复抽吸
血流恢复后前降支植入NeoVas 3.5*24mm支架
冠脉介入ppt课件
![冠脉介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a0295f5acfa1c7ab00cc0a.png)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
桡动脉穿刺者: 术后使用加压阀止血,观察术侧肢 体皮肤的颜色、温度、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 穿刺周围有无血肿,腕关节制动24小时, 4~6小时后可给予气囊放气1~2mL,12h后如 未出血,可去除气囊(及时去除气囊很有必 要,临床观察发现气囊压迫时间超过12h, 水疱发生率明显增高);如果去除气囊后发 现水疱,应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 体抽出,不可弄破水疱表皮,以免增加感染 概率。
•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内(98%)或窦外 (2%)。 • 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和室 间隔前2/3~3/4的心肌 • LM长度0~4cm,多数0.6~1.0cm • LM分支: LAD, LCX • 右冠状动脉 • 开口:94%于右冠窦内,6%窦外 • 走行:右房室沟内,通过心脏右缘止于膈面 • 供应:右房,右室前壁,25~35%左室
•
•
• •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u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经皮冠状动内支架植入术 PCI 冠脉内血栓抽吸 冠状动脉内旋切术
u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各种医疗文件采用的是 英文缩写 要记住
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
• 定义:是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进行放射 影像学检查的一种介入性诊断技术。是目前 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 目的:检查全部冠状动脉(自身冠状动脉及 桥血管)的冠状动脉分布、解剖及功能病理 学(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先天畸形及冠脉 痉挛)。
术后并发症
▲腹胀 ▲排尿困难 ▲低血压 ▲再灌注心律失常 ▲周围血管并发症:股动脉途径穿刺可见的并发症有血 栓、栓塞、出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 脉瘘等。桡动脉途径可见的并发症有桡动脉痉挛、闭塞、 前臂血肿、局部出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血栓抽吸的应用ppt课件
![血栓抽吸的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567ea731b765ce04081420.png)
大血栓负荷
充盈缺损长度大于2倍血管
直径
-
大量血栓负荷
需要Angiojet治疗的常见 类型
29
血栓分级
0分,无血栓; 1分,模糊的血栓影; 2分,确定的血栓影像,长度小于血管内径的1/2; 3分,确定的血栓,长度为1/2到2倍血管内径之间; 4分,确定的血栓长度大于2倍血管内径。
冠脉造影显示冠脉闭塞相关血管有下列特征之一即提示 为高血栓负荷: ①大于参照血管内径三倍以上的长条形血栓 ②闭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 ③闭塞近端有>5mm长的条形血栓 ④闭塞近端血管没有逐渐变细的突然齐头闭塞 ⑤冠脉闭塞相关血管的参照管腔内径>4.0mm ⑥闭塞远端造影剂滞留等。
Dr Than Htike Aung and Dr Paul Ong
Tan Tock Seng Hospital
-
National HealthcSairneg3G1arpoourpe
冠脉血栓处理—结论
➢进行血栓分级—“…进行血栓负荷分级对于预测临床预后很有帮助, 同时可以帮助选择最好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的方法…”
2019
-
24
TAPAS-启示
2019
-
25
2012年ESC指南
Routine thrombus aspir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2019
-
26
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
➢ 作用机制:伯努利原理
AngioJet Ultra Console 监测并控制系统。 Console启动泵,该泵将 加压的生理盐水送至导管 尖端。
心肺听诊无异常。
2019
-
11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77e84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9.png)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3]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XXX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5]。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8]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按照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 d)和晚期血栓(>5 d)。
按照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首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于血流较快的时期。
(2)红色血栓:一般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乃至停止之后,其形成进程与血管外凝血进程相同。
(3)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个局部。
冠脉介入操作PPT课件
![冠脉介入操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c246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b.png)
THANKS
感谢观看
球囊扩张技术
• 总结词:球囊扩张是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来改善心肌供血的技术,需要掌 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 详细描述:球囊扩张时,医生需要根据病变特点和血管形态选择合适的球囊, 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通过加压扩张球囊,使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肌 供血。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冠状动脉内影像,根据影像调整球囊 的位置和扩张压力,避免对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详细描述
多支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多处发生狭窄或闭塞的病变,介入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变情况、患 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操作中需特别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典型案例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总结词
时间紧迫、抢救生命
VS
详细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急症之一,需立 即进行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 心肌供血。手术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对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术后需严密监测 患者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血栓形成
总结词
血栓形成是冠脉介入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心 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在操作过程中,导管和导丝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暴露出胶 原纤维,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可 能会随着血液流动而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严重时甚至引发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总结词
心律失常是冠脉介入操作中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可能与导管刺激心脏有关。
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的联合应用
药物洗脱支架
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局部药物释放,降低再 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治疗方案优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抗炎、 降脂等,提高治疗效果。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c26f66ec3a87c24128c4b7.png)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⑶ 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 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FDA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⑸。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⑻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多数冠状动脉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部分来源于心腔内血栓、细菌性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血栓、钙化栓、月旨肪栓和癌栓等。
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成分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
缺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9]。
根据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 d)、中期血栓(1 ~ 5 d)和晚期血栓(>5 d)。
根据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0 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血栓抽吸
抽吸导管到达血栓病变近端后,关闭 Y 阀,打开旋塞阀,开始抽吸(部分产
品需要先撤出通芯保护钢丝)。 在透视下缓缓前送抽吸导管如出现回血减慢,
提示抽吸导管端孔已接触血栓。若遇无回血或回血极度缓慢,不宜快速推送,
可在抽吸过程中适当调整导管位置,或将抽吸导管回撤血栓近端并适度旋转后
重新前送并抽吸。 抽吸过程中应持续保持充足负压,若抽吸血量已达注射器
6
冠状动脉血栓的 IVUS 特征
• (1)凸向管腔的分叶状团块; • (2)伴有斑点的闪烁样外观; • (3)可疑血栓和基础斑块之间有明确的分界; • (4)可见明显的血液流经的微通道; • (5)可随血流发生局部位移。 新鲜血栓以低回声为主,呈现略松散的棉絮
状、层片状结构,可在管腔内随血流局部移动。 • 由于血栓回缩和分层机化,陈旧性血栓的回声强度较强,且无新鲜血栓的点状
闪烁样回声。
7
OCT
• OCT 显示的红、白色血栓均表现为突出于管腔的中等亮度的团块,亮度低 于内膜。 由于红色血栓富含红细胞,其对近红外光线的遮挡(吸收)作用较 白色血栓更强。 因此,红色血栓表现为在红细胞形成的高信号表面及其后很 强的衰减区域,其密度较低;而白色血栓则表现为与内膜信号相似的突出管腔 的不规则团块,其密度较高,且与斑块之间存在联系。突出于管腔的血栓一般 较容易识别,而位于溃疡或破裂斑块内部不突出于管腔的血栓易与脂质核混淆, 逐帧分析前后图像有助于鉴别。
容量的一半(15 ~20 ml),应关闭旋塞阀并更换注射器后重新开始抽
吸。 导管头端到达远端预定部位后,应在负压下缓慢回撤抽吸导管直至血栓
病变近端。一般建议,应由近及远地进行抽吸。 由远及近地抽吸可能在导管
通过病变的过程中引起血栓移位,导致或加重远端栓塞。
• 3. 其他
• ➤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是合理的。
• ➤静脉桥血管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是对于明确含有 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也可考虑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装置,以减少血 栓栓塞和预防无复流。
15
STEMI 患者直接 PCI 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T IMI 血流 0 ~1 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支架血栓以及含有大量新鲜 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仍可考虑使用。 下列患者不推荐血栓抽吸: (1)抽吸装置需要通过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狭窄超过管腔直径 50%以上); (2)抽吸装置需穿过原有支架网眼才能到达血栓抽吸部位; (3)陈旧性或机化的血栓; (4)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液病导致的高凝状态等)。
8
三、冠脉血栓抽吸器械
• 1、手动血栓抽吸导管 • 2、机械血栓抽吸装置
9
手动血栓抽吸导管
10
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抽出的血栓
11
RCA近段血栓抽吸前后
12
13
四、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
• 1. STEMI
• ➤血栓抽吸在STEMI患者直接PCI中的应用建议如下:
• 1)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 • 2)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患者,应用
• 2 级,明确存在血栓,线性尺寸≤1/2血管直径; • 3 级,明确存在血栓,线性尺寸为血管直径的 1 /2 ~2倍; • 4 级,明确存在血栓,线性尺寸≥2倍的血管直径; • 5 级,血栓形成导致完全闭塞。
5
• TTG 2 ~5 级定义为造影可见血栓 ;大于等于Fra bibliotek级定义为高负荷血栓
高负荷血栓
• 2002年yip等提出,满足至少两项以下特征可称为“高血栓负荷”: • (1)梗死相关动脉目测参考血管直径≥4.0 mm; • (2)血栓呈长条状,线性尺寸超过参考血管直径的 3 倍; • (3)“截断”样或齐头闭塞,闭塞近端没有逐渐变细的管腔; • (4)闭塞近端血栓堆积(线性尺寸 >5.0 mm); • (5)闭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 • (6)闭塞远端持续对比剂滞留。
血栓抽吸可能获益; • 3)反复手动抽吸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改用机械血栓抽吸。
• ➤对于心肌梗死后未行直接PCI的患者,择期PCI时使用血栓抽吸能否获益无 明确证据。
14
• 2. NSTE-ACS
• ➤NSTE-ACS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不推荐常规使用。
• ➤但当造影发现罪犯血管直径较大、TIMI血流0~1级且存在大量的血栓负荷时, 可考虑血栓抽吸。
16
冠 脉 血 栓 抽 吸 流 程
17
五、血栓抽吸操作技术
• 1.术前准备 • 从包装中取出抽吸导管套件(不要从环鞘中直接抽出抽吸导管),充分冲洗环
鞘,以激活抽吸导管头端表面亲水涂层。 将延长管连接到抽吸导管尾端。 用 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抽吸导管内腔,排尽导管腔内空气。 关闭旋塞阀,连接专 用注射器。 将注射器抽至最大负压,顺时针旋转锁定。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 识(2017)
心内一科
1
• 冠脉血栓病理生理 • 冠脉血栓的影像学特征:冠脉造影、IVUS、OCT • 血栓抽吸器械 • 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 • 血栓抽吸操作技术 • 血栓抽吸并发症
2
一、冠脉血栓病理生理
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 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成分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 缺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含量呈 正相关,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
3
血栓分类
4
二、血栓影像学特征:TIMI血栓分级(TTG)
• 2001年,Gibson等根据血栓负荷的最大线性尺寸 提出了 TIMI 血栓分级(TTG):
• 0 级,造影下未见血栓影; • 1 级,可疑血栓,表现为造影下管腔显影模糊、云雾影、病变轮廓不规则
或完全闭塞部位突出管腔的平滑新月形影像提示但无法确诊血栓;
18
2.推送抽吸导管:
从环鞘中抽出抽吸导管,沿导引导丝经导丝交换腔插入抽吸导管,充分打开 Y 阀,固定导引导丝,开始推送抽吸导管。 推送速度不宜过快,手握抽吸导管不宜 过紧,手握抽吸导管的位置与 Y 阀入口一般不宜超过 5 cm,并尽量使抽吸导 管与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保持平行,以免损坏抽吸导管。推送抽吸导管到达血栓 病变的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