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
82 Northern Music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李 月(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摘要】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奏鸣曲《热情》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其创作的高峰之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处理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热情》;创作分析;演奏处理【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城,1827年卒于维也纳。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并称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的32首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界的“新约全书”。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自幼便显露出音乐天赋。
贝多芬的音乐经历同他的人生一样,是他内心情感冲突及战胜逆境决心的深刻体现,在他的一生中,他所受到的苦难越深,他对于生命的坚韧力就越强,他的作品也越是感人肺腑和优异绝伦。
奏鸣曲《热情》创作于1806年,是他创作成熟时期,即维也纳中期(1803—1814)的作品。
这一时期,贝多芬不再热衷于表面上的严肃或快乐的世俗性音乐风格,此时他的艺术理念已经逐渐开始滋生出浪漫主义的萌芽,同时仍将创作激情始终控制在理性思维之中。
《热情》的标题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因为此作充满激情而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
因为“热情”这个称号能够很好地表达作品的实质,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相当贴切,因此也就被经久的沿用下来了。
《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由 前奏曲和赋格曲 构成
巴赫十二平均律由前奏曲和赋格曲构成卡农其中一个声部由另一个或另几个声部进行模仿,同一旋律在依次进入各声部中上下交叠,戈尔德堡变奏曲30个变奏每三个变奏为一组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还有勃拉姆斯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变奏曲《热情》第二乐章如何做变换《热情》,作品第57号。
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贝多芬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并献给他的崇拜者弗兰茨·勃伦斯维克伯爵。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于它确切地说出了该曲的本质,因此沿用至今。
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总之,离不开火一样的热情。
作者关于“热情”的内容说过:“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和斗争之顽强,都是史无前例的。
贝多芬的观点-人的意志和智慧必将战胜大自然,与这首奏鸣曲所表达的热情奔放、英雄主义的思想正是吻合的。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形式。
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
这一乐章继续表现了作者的深刻的思考。
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灵魂并没有被痛苦折磨死,仍能够享受美感,并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
赞歌式淳朴的主题后面,跟着三个变奏,节奏逐渐活跃,描写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心灵,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又坚强起来;但现实是无情的,战斗就在眼前了。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
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
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被公认为世界⾳乐作品中的瑰宝。
尤其是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符燃起⼈们⼼中的⽃志,通过接⼆连三对命运的冲击,扼住了命运的喉咙,锐不可当,荡⽓回肠。
这⾥,就贝多芬《热情》第三乐章谈谈⾃⼰的⼏点认识。
(⼀)贴合主旨的主题运⽤⼀部优秀作品的质量与其使⽤主题的成功密不可分。
⽆论单独看还是从整体看,该乐章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常贴合作品反抗命运的主旨。
单独来看,主部主题包含了个⼈对命运的冲击和命运对⾃⼰的压迫。
上⾏的四六和弦代表着⼀种冲击的⼒量,与第⼀乐章的主题形成联系,随后的回旋⾳式下落代表着命运的压迫,富有韧性。
主部主题由四个⼩乐句构成。
第⼀乐句在主功能上,第⼆乐句重复,第三乐句是那不勒斯和弦,这就造成了两个奇妙的效果:⼀是出现了⼀个上⾏的⼩⼆度,⼆是变成了⼤四六和弦的性质,显得⽃争有⽣机、有希望,其中⼆度的元素在副部主题和后来的发展中也有很⼴泛的运⽤。
第四乐句则为回旋⾳式的退落,布局⼗分合理。
副部主题最核⼼的要素是标记为sfp处的两⼩节,低声部是双⾳的⾳程,⾼声部是回旋式的⼩⼆度。
第⼀个双⾳极强,配合向上⼆度突破性的冲击,显得富有⼒量;随后的三个双⾳较弱,配合⾼声部⾻⼲⾳的降落起伏与随后这两个⼩节的重复,带来⼀种回旋冲击的感觉。
整个副部主题由两⼤乐句构成。
第⼀乐句低声部是双⾳、⾼声部为⼆度,⾳域较窄;第⼆乐句低声部是和弦、⾼声部为⼋度,⾳响浑厚,给⼈宽⼴、有⼒的感觉,是前⼀句受命运压迫减弱后⼀次强有⼒的反击。
尤其在第⼆乐句中,⼋度⾳重复时抬⾼了⼀个⼋度,使得⾳乐更辉煌、更富有⼒量。
这种细致精妙的写法实在令⼈惊叹。
不过恐怕更令⼈惊叹的是贝多芬能在古典主义时期摒弃了传统的旋律式线条型写法,采⽤了⼀种抽象的、⼒度式的语汇来创作,实在是⼀种伟⼤的创举!再从整体来分析主副部主题之间的联系。
从长短上看,副部主题的长度远远⼩于主部主题的长度,可见副部主题是被安排在从属地位上的。
速度与音乐——对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速度的分析
速度与音乐——对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速度
的分析
伍星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是世界钢琴音乐的典范.它以宏大的篇幅,深邃的哲理,严谨的结构,感情与理智完美的统一,高难的演奏技巧,登上了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峰.它对演奏者是一个挑战,它点燃了听众的想象力,引起钢琴家、学者和哲学家的兴趣.<热情>第三乐章的速度标记"不过分的快板"却引起人们的困惑.本人就第三乐章速度与音乐的关系进行研究.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伍星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以《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J], 王劭心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第57号“热情”第三乐章的音乐分析 [J], 王莹
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二、三乐章音乐分析 [J], 朱旭
4.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r——以《f小调第23奏鸣曲\"热情\"(OP.57)》第三乐章为例 [J], 邹力征
5.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分析 [J], 刘兆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影响着整个音乐世界。
他在钢琴奏鸣曲方面有着特别的成就,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之王”。
在他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有五首尤为著名,它们是贝多芬的创作巅峰,也是钢琴奏鸣曲的典范之作。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一、《第一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二号》这是贝多芬的第一首正式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他成年后所作的第一部作品。
作为一名三十岁的年轻作曲家,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的创作天赋和钢琴演奏技巧。
整个奏鸣曲流畅自然,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初现。
二、《第八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作品十三号《悲怆》》这首奏鸣曲被誉为“悲怆”,是由其卷入“英国绅士”的爱情纠葛的情感所驱使创作而来。
曲子构思新颖,音乐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和情感。
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歌颂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悲哀和坚定的力量。
三、《第四号钢琴奏鸣曲Es大调,作品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以其柔美动听的旋律和凄美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月光”。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似乎跳脱了平常的束缚,用音乐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将自己的心灵秘密娓娓诉说出来。
整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如月光一般清澈明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Cis小调,作品二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开,旋律扣人心弦,令人陶醉其中;第二乐章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对位开始,气氛逐渐变得悲壮;第三乐章则是由第二乐章过渡而来,以优美的三拍子舞曲的形式展开,富有美妙的音乐意境。
五、《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作品五五号《悲怆》》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凄美而坚定,音乐语言情感丰富而深邃。
整首奏鸣曲呈现出悲壮雄浑、静美平和的气质,是贝多芬音乐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总结以上五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贝多芬音乐的典范之作。
贝多芬热情作品分析word精品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热情》 OP57第一乐章 作曲家生平简介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72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
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到 1802年,这一时期是他吸收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传统时期。
此时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第 一交响曲和三首最早的钢琴奏鸣曲。
第二个时期是创作的成熟时期。
作品主要有另外七部交 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热情》等,充分显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晚期,由 于遭受各种困苦,他的作品很少,主要有第九交响曲,以及越来越抽象的后期四重奏和钢琴 奏鸣曲。
音乐逐渐走向自省,充满对世界哲理性的沉思。
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因而具有 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性。
他的 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全书”。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OP57第一乐章此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 其简单图示如下: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1 —16连接部 17—34 f - b A 副部 35— 50 b A 结束部 51 — 65 b A导入部66—78b a中心部 79—122 b_ b. b_ e -c- E- A- D (可分为三个段落)先现段 123—135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136—150 151—174 175—189 190—204f F F - f f尾声I I(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第四段落204—210 211—217 218—238 239—262b bf - D D- C 大-f f f此乐章结构为奏鸣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另外还有尾声。
一、呈示部(1-65)可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共65小节。
1、主部一(1 —16)主部是4个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建立在f小调上,停留在属和声的背景上。
主部由四个动机组成。
动机a(1 —2)小节,这是分解和弦向上冲的动机,具有高度紧张感,潜在发展可能的动机。
钢琴音乐史上的丰碑——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OP
钢琴音乐史上的丰碑——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
(OP.57)》研究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OP.57)》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4年创作,被认为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曲调优美、结构精妙,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抒发。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由三个乐章组成的。
第一乐章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决心,使人感到一种紧张和焦急的情绪。
第二乐章则是一首优美的慢板曲,表现了作者关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受。
第三乐章则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小快板曲,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无尽热爱和热情。
整个作品的曲调旋律美妙,表现出贝多芬对于生命和艺术的执着和热情。
不同于其他钢琴作品的漫长和缓慢,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极快的速度和强烈的情感打动着听众的心弦,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将永远写入了音乐史书中的佳章。
值得一提的是,该曲曾被认为是贝多芬的“萨特曲奏鸣曲”,指代的是法国作曲家让·菲利普·拉梅特的作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说法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人们对于这一曲子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和丰富。
总之,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的无尽热情和精湛才华。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价值将永远被传颂下去。
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一、古典主义萌发阶段格鲁克克里斯托福·威利巴尔德·旺·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1),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阿尔西斯特》(歌剧)。
戈塞克弗兰克斯·约瑟夫·戈塞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第一交响乐》。
二、维也纳古典主义学派海顿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代表作品:《伦敦交响乐》(共12部);《第94(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 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唐璜》(歌剧);《后宫诱逃》(歌剧);《魔笛》(歌剧);《G小调弦乐小夜曲》。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代表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二十六(告别)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哀格蒙特序曲》。
古典主义时期三巨臣及其经典作品介绍一、海顿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作者:李月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0期【摘要】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奏鸣曲《热情》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其创作的高峰之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处理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热情》;创作分析;演奏处理【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城,1827年卒于维也纳。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并称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的32首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界的“新约全书”。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自幼便显露出音乐天赋。
贝多芬的音乐经历同他的人生一样,是他内心情感冲突及战胜逆境决心的深刻体现,在他的一生中,他所受到的苦难越深,他对于生命的坚韧力就越强,他的作品也越是感人肺腑和优异绝伦。
奏鸣曲《热情》创作于1806年,是他创作成熟时期,即维也纳中期(1803—1814)的作品。
这一时期,贝多芬不再热衷于表面上的严肃或快乐的世俗性音乐风格,此时他的艺术理念已经逐渐开始滋生出浪漫主义的萌芽,同时仍将创作激情始终控制在理性思维之中。
《热情》的标题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因为此作充满激情而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
因为“热情”这个称号能够很好地表达作品的实质,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相当贴切,因此也就被经久的沿用下来了。
《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共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曲式结构图:
A44=A8(a4+a’4)+[a”4+a’”4+re2]+B(b6+re7)]+A9(a5+a’4)+ coda4
该作品是使用展开式对比的综合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呈示段:共四个小节,可分为2+2,采用并行乐句法,方正型乐句。
从主调A大调进入。
乐曲性格活泼,有舞曲风格。
第二句,与第一句结构一样,和声持续在A大调上。
音乐材料是呈示句的变化发展,主要旋律整体下移,保持主题的旋律形态和节奏型。
中段:使用综合性中段,可分为两部分
一,展开部分:由一个乐段+两小节连接构成
从A大调进入,第10小节转入其关系小调升f小调,第二乐句第14小节转入升g小调。
整体材料保持呈示段的旋律形态和结构。
二,对比部分结构:由一个乐句+re构成
和声持续在升g小调上。
Re共7小节采用b句的核心材料,回到A大调进行重复。
在调性上为再现做准备。
再现段:是呈示段的静止再现,结构相同,只是规模扩展了一小节
结尾:共4小节,在主调A调上,将呈示段主题的核心材料再现重复,回顾和总结全曲。
肖邦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探析
肖邦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探析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他创作了很多优美动人的钢琴作品,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
这三首奏鸣曲分别是《降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3、《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和《降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
本文将对这三首
钢琴奏鸣曲进行探析。
首先是《降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是肖邦最早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也是他在华沙期间创作的作品之一。
它的结构相对简单,由四个乐章组成:快板、慢板、
谐谑曲和终曲。
快板乐章开篇即显出跳跃明快的主题,随后又出现了悠扬的第二主题。
整
个乐章充满了浓郁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
慢板乐章则展示了肖邦娴熟的旋律技巧,以及他
对于华沙的思乡之情。
谐谑曲乐章则是整首曲子最为轻松愉快的部分,它以欢快的旋律和
强烈的节奏感展现了肖邦活泼开朗的一面。
终曲则是将整首奏鸣曲推向高潮,充满了激情
和力量。
肖邦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展示了他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这三首奏
鸣曲在表现主题、情感和音乐构成上都有所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肖邦风格和个人特色,是他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娴熟的旋律技巧、丰富的表现力、独特的音乐构成,还是
深情的情感和激情的音乐力量,这三首钢琴奏鸣曲都堪称肖邦创作的杰作,是浪漫主义音
乐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赏析作者资料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乐曲概述: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创作背景: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 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
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
浅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
浅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作者:钱锋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8期[摘要]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激烈奔放,高亢昂扬,充满了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将贝多芬一生所致力于反抗暴政和权贵的坚苦卓绝的斗争,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所描写的英雄形象激励着无数后来的人在事业的道路上,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挑战,从而走向成功。
[关键词]节奏;速度;旋律;英雄;灵魂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019-01前言《热情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第23号,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热情”的名称是再这首作品出版时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热情”一词确切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本质,因此沿用下来。
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1]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2]。
一、贝多芬的生平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波恩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音乐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悲怆》、《暴风雨》;歌剧《费德里奥》;序曲《哀格蒙特》等。
贝多芬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孤身一人,终年居住在公寓和旅馆里,只有那架大钢琴是他的生活伴侣,他每天向它倾诉着心灵中的一切。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访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和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比较
HUANGZHONGDALV 黄钟大吕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和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比较■ 张 正 燕山大学〔摘 要〕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作为钢琴音乐体裁中最大型的体裁之一,其结构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
钢琴奏鸣曲能充分地展示作曲家的创作水平,在作品中也突出很多钢琴的演奏技巧。
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和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在调式上都是f小调为主调,同时也是作曲家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从作曲家和作品的创作契机入手,比较两首钢琴奏鸣曲的主部副部主题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f小调小奏鸣曲》;《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比较一、作曲家及成长经历黄虎威先生1932年出生在成都平原上的金堂县,他的家乡有青山绿水,森林田野、鸟语蝉鸣,有古刹的庙会和晨钟暮鼓,有喧闹的渡船码头和悠扬悦耳的川江船工号子,所有这些都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充满勃勃生机的大自然,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和风俗民情,为作曲家一生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黄虎威先生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诗人,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他从小就喜爱描写大自然和借景抒情的唐诗宋词,爱画中国山水画,尤其热爱音乐。
黄虎威先生1954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今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他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作曲家,如何训田、宋名筑、郭峰等。
黄虎威先生编写过的教材,如《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四川汉族民歌调式》《器乐旋律写作》等。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最为著名,其代表作品有《乡村的节日》《巴蜀之画》《儿童小奏鸣曲》等。
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为宫廷唱诗班男高音,兼钢琴与唱歌教师。
贝多芬4岁起就在严父的威逼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2岁被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至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贝多芬18岁来到维也纳学习音乐,师从于海顿、莫扎特,但不久他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不得不赶回波恩,受家庭的拖累,直到父亲去世后,23岁的贝多芬才回到维也纳。
赏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5赏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文/邵薇芳摘要:在贝多芬众多曲目中,《热情》一直深受乐迷喜爱,备受追捧,是奠定贝多芬音乐地位的代表作。
尤其是“第乐三章”,作为该曲的核心部分,将音乐情感完全注入到了曲谱中,再加上高超的演奏手法,让整个曲子都变得灵动起来,观众听过之后,会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激发无穷联想,起到洗涤人心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不仅仅是观众,就连世界顶级钢琴家也对这首曲子赞誉有加,深深被这首曲子折服,本文主要是对其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便可以为今后的音乐演奏和创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第三乐章;贝多芬;《热情》;演奏作为优秀钢琴家,贝多芬一生耳熟能详的创作曲目众多,很多经典曲目流传至今依然被奉为经典,受到广大乐迷追捧,其中就包含本文要重点介绍的《热情》奏鸣曲。
《热情》奏鸣曲是钢琴家贝多芬在1805年创作的,气势恢宏、磅礴,从音乐中可以反映出创作者的时代感触,无论是演奏速度还是情感,都一直将人推向高潮,尤其是第三乐章,更加振奋人心,成为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优秀素材,因此对第三乐章演奏的赏析,可以有助于音乐素养的提升。
1 《热情》奏鸣曲介绍《热情》奏鸣曲的主体部分是在1805年创作完成,从音乐中可以体会到创作者当时的情感,查阅相关资源可以知道,当时的贝多芬正处于低谷期,个人际遇较为困窘,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可以尽快 冲出枷锁,找到生活的希望。
而这首被后世高度追捧的奏鸣曲《热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通过对《热情》的赏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寓意,主要传达了创作者不向困难低头的情感,以及对光明的向往,要不屈不挠,敢于和黑暗现实作抗争,从音乐中可以领略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热情》最让人津津乐道和反复回味的就是“第三乐章”,这也是奏鸣曲最核心的部分,情感最为强烈,以f 小调作为基调,节奏紧张有力,配合2/4拍和快板,将奏鸣曲的情感层层递进,这种曲子的创作完全采用了奏鸣曲的思路。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解析——以《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第三乐章为核心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解析——以《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第三乐章为核心
孙祖洪;易希平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8)1
【摘要】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是作曲家早期的钢琴作品,该作的第三乐章为谐谑曲.与其大部头作品相比,这首谐谑曲只能算是其作品中不出众的"小品",但这部作品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早期的音乐创作思想.从本体研究的角度看,该作品在曲式结构、音乐材料发展手法、调性布局
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孙祖洪;易希平
【作者单位】由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云南,曲靖,655011;由靖师范学院音乐舞
蹈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响版本差异研究--以《f 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J], 孟盈吟
2.贝多芬后期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以贝多芬第二十七首钢琴奏鸣曲(作品90)
为例 [J], 李雯
3.关于音乐教育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作业规范--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五首(作品10之1)第二乐章分析为例 [J], 吴琴
4.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演绎分析 [J], 李玥瑞;
5.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之研究 [J], 柴凤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演绎分析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演绎分析作者:李玥瑞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兼收并蓄了强烈迸发的热情,是一部最出色、最鲜明、最热烈的钢琴终曲乐章。
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曲式结构,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知。
本文通过对整首作品乐谱的主题结构、音乐形象、织体运用,以及演奏速度,进行挖掘与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曲式结构织体速度演绎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05-02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以及欧洲社会的变革运动,他的作品是历史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出于时代环境和个人的才能,使得他的音乐表现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众多钢琴家经常演奏的一部作品,这首作品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的代表性杰作,作品表达了他本人的空前强烈的主观情绪,完全彰显作曲家本人的个性特点,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具有伸缩性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力度对比,并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804年的一个夏天,贝多芬对拿破仑从希望变成彻底的失望,他对拿破仑从认为他是争取解放斗争的民族英雄到拿破仑接受加冕产生了震怒的过程,此时的贝多芬又正在经受着疾病和无法忍受的失聪。
同年秋天,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在街道散步,说道:“或许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
”走进屋后,贝多芬来不及脱去外衣,就奔向钢琴疯狂的演奏着这个崭新的乐章,最后具有强大气场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最后一个乐章就这样诞生了。
毫无疑问地来说,这首作品充分表现出贝多芬对绝对的自由和民族独立狂热的拥护,他的热忱振奋是比前期对英雄性的理解要更为确定,此时这个“热情”具有民族自由和革命的英雄性,所以这首作品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是人民的、自由的、勇敢的、革命的。
一、连贯统一的结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极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57》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参考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参考贺文涛(天津传媒学院,天津300171)摘要院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上有粗浅的认识之后,本文尝试将第23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粗浅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帮助演奏者提升演奏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奏鸣曲;曲式结构;版本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9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45朱利乌斯·贝内迪克特爵士描写他第一次见到贝多芬(1823)时的印象:“我没有记错的话,第一次见到贝多芬的那天早晨,钢琴家的父亲布拉黑特卡叫我注意一个矮小茁壮的男人,脸色通红,浓眉下一双尖锐的小眼睛,长大衣几乎拖到脚踝,走进斯坦纳与哈斯林格音乐铺子,时间大约是十二点钟。
布拉黑特卡问我:“你说这人是谁?”我随即惊呼:“准是贝多芬!”尽管双颊绯红,衣冠不整,那双尖锐的小眼睛中的神情非画家所能描绘,是一种既崇高又忧伤的感情。
”———引自塞耶著《贝多芬传》(1967年普林斯顿版)一、关于第二十三号f小调奏鸣曲(热情)贝多芬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OP·57)创作于1804—1806年间。
我们一般习惯将他的音乐作品根据风格和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时间上来看应该属于他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即1816年左右。
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作曲技法以及风格上已经独树一帜,此外,作品第三至第八交响曲、为歌德的戏剧《爱格蒙特》的配乐、《科里奥兰序曲》、歌剧《菲岱利奥》、《G大调和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四重奏OP·59《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OP·74和95》以及直到OP·90为止的钢琴奏鸣曲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