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 信息传播B. 意义构建C. 传媒技术D. 社会心理答案:B2.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中介,通过媒介传播信息称为()。

A. 线性传播B. 多元传播C. 双向传播D. 单向传播答案:D3. 市场营销传播的目标是()。

A. 增加知名度B. 增加销售额C. 宣传产品特点D. 形成品牌形象答案:B4. 在群体传播中,影响传播的最重要因素是()。

A. 传播媒介B. 传播渠道C. 传播内容D. 传播者答案:D5. 社交媒体的典型特点是()。

A. 单向传播B. 多样性C. 受众被动D. 商业化答案:B6. 通过大量的媒介渠道和广告投放来达到传播目的的策略是()。

A. 效果导向B. 群众导向C. 资源导向D. 市场导向答案:C7. 在公共关系传播中,通过评价、规划和预测等方法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是()。

A. 传播分析B. 传播规划C. 传播执行D. 传播评估答案:B8. 传播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其中实验研究的特点是()。

A. 自然环境B. 随机性C. 长期性D. 主观性答案:B9. 传媒监管的目的是()。

A. 维护媒体秩序B. 限制新闻报道C. 提高媒体收入D. 控制网络发展答案:A10. 在跨文化传播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

A. 忽视差异B. 适应差异C. 强制改变D. 否认差异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案: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信息传递和意义构建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社会群体等。

2. 请解释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中介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案: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承担着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角色。

例如,电视作为一种媒介,通过电视节目将新闻、娱乐等信息传递给观众。

3. 简要描述社交媒体的特点,并说明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1.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

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

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

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大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东汉蔡伦造纸、宋代毕升活字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信息量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

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中的“后工业社会”指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

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①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1.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传播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

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6.传播制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7.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

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③限制或禁止某些消息的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或实行援助。

8.传播制度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体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及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及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及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及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及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和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及传播学1、社会信息及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及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及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及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第二版郭庆光著第四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者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织,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双向性/互动性)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微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中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宏观:大众传播第五章一、人内传播:也成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二、人内传播的特点:1过程不是孤立的,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积极地能动反映,4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三、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一、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媒介)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讯息)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反馈)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5、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传播者、受传者)第六章一、群体传播: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库利初级群体韦伯团体威瑟组织群体次级群体一般群体非组织群体二、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的媒体形式: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宣传,广告宣传第七章一、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判断题:5个,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6个,30分论述题:1个,20分考试内容:☆1。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传播学诞生的条件:(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答: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a.主要内容: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b.贡献: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贡献: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择性接触媒体)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二级传播”)b.贡献:①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②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a.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实验》(1949)、《船舶与说服》(1953),学术主要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总结】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总结】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关键字】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填空)2.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写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讯息(填空)3.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人类社会传播基本特点:(简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5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填空)6.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7.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填空)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1).气味(2).发光(3).超声波(4).动作(5).声音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填空)3.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填空)4.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填空)5.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填空)6。

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口语传播时代 ( 2) 文字传播时代 ( 3) 印刷传播时代 (4) 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7. 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8.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9.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Chapter Three: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名解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4、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简答1、象征性的互动理论?答:象征性互动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其代表学者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布鲁默、西布塔尼等人。

这种理论把人类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认为象征活动是人类创造文化的一种活力,研究象征行为不仅能够揭示人的本质,而且有助于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对事物的认识)来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也是考察社会传播的重要视角。

2、试述符号的基本功能?答: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3、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符号的意义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把握意义的特征。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一般说来,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较容易发生变化。

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基于自己的联想而在小范围内使用的。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

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Chapter Four: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名解1、“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2、香农—韦弗模式:美国的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

噪音的概念,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二、简答1、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此之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2、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反馈Chapter Five,six: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一、名解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4、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5、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括关于群体目标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等内容6、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8、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9、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10、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二、简答1、人内传播的特性?答:(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米德“主我客我”理论?答: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之际,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

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3、布鲁默的“自我互助”理论?答: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4、人际传播的特点?答:(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人际传播的动机?答:(1)为了满足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需求;(2)为了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4)为了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各种精神和心理需求。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答:美国学者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