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开发形势及对策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 •稠油热化学驱油理论 •低渗透非达西渗流机理
3330 3355 3160 1946
年 产 油
•含水上升、自然递减有效控制,开发质量持续提升
综合 含水 %
95 90 85 8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低渗透油藏自七十年代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三个开发阶段
建产上产
(1970-1990年) •高丰度一般低渗透 •参考中高渗开发思路 •四点法井网 •300-400米井距
500
新增特低渗透储量越来越多,
成为产能建设主要类型
提出“万吨油工程”,采用大型压裂、弹性开发
大型压裂:增大泄油面积,提高单控
低速稳产
自然 递减 %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15 10 5 0
13.3 12.6 12.1 13.0 13.4 12.9 13.5 13.9 14.2 14.2 13.3 12.4 12.3 12.4 11.5 11.6
做大产量增长阵地
(二)稠
油:转换方式
优化开发
提升技术
助推产量保持稳定
力争实现增油稳定
(三)化 学 驱:创新突破
(四)海
(五)整
上:精细注采
装:拓展思路
有序开发
胜利油田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的全 国物业 管 理 工作 会 议 上 , 利 油 田作为 全 国唯 一 一 胜
家 企 业 代 表 在 会 议 上 作 了典 型 发 言。建 设 部 李 振 东 副
NDUS TRY F 0YE 0R 3 ARS
胜利油 田物 业管理发展历程
- 1 9 年8 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上 , 9 5 月, 胜N, 田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企业代表 m
- 在会议 上作了典型 发言。
动, 物业 管 理 正 式 引入 胜 利 油 田。 9 2 , 河 镇 、 岛 19 年 仙 孤 镇 、 输 小 区3 小 区被 山东 省城 乡建 设 委 员会 评为 “ 集 个 山
高 , 利 油 田物 业 管 理 逐 步 步人 规 胜
范化 、 专业 化 的 运作 轨 道 。
服 务 专 业 标 准 体 系 表 , 重与 已 注
经 建 立 的5 、 E、 S 0 0 S HS I O9 0 的质
量 管 理 体系 的 结 合 , 据 油 田物业 根
深 圳 召 开 的 全 国 物 业 管 理 工 作 会 议 上 做 了典 型 发言 , 绍 了推 行 物 介
高起点 开展 示范 小区创建 (9 0 1 9 年一 1 9 年 ) 96
这 一 阶 段 , 利 油 田的 生 产 进 入 新 的 时 期 , 油 胜 原 产 量 逐 渐 上 升 到 3 0 万 吨 的规 模 , 工 家 属人 数 猛 增 00 职
到4 万人 , 本 建 成 了比 较完 善 的 矿 区 服务 系 统 。 改 O 基 为 善 职 工 生 活 条 件 和 居 住 环 境 , 田大 力 开 展 文 明小 区 油
胜利油田勘探历程--2012精选课件
.
2
一、早期的艰难探索
(1955~1959年)
——从河北到河南再到山东西 部,期望发现海相第三系油田, 勘探失利
.
3
.
4
华1井
时间:1956年 位置: 河北南宫明化镇
沧县隆起南端 结果:井深1063米进下古生(大漏)
无油气显示 意义:建立 “明化镇组”
证实下古生界隆起
.
5
华2井
时间:1957年 位置:河南开封城东
胜利油田勘探历程
1
.
胜利油田勘探历程
一、早期的艰难探索(1955~1959年) 二、胜利油田的发现(1960~1962年) 三、第一个勘探高潮(1963~1975年)
建成我国第二大油田 四、勘探的低潮徘徊(1976~1982年) 五、第二次勘探和发展高潮,巩固发展我国第
二大油田 (1983~1995年) 六、持续稳定发展(1996~ )
② 发现沙河街组生油岩。
.
11
.
12
2、发现胜利油田--华8井
时间:1961年 位置:东营凹陷东营背斜构造顶部 结果:钻遇东营组油层 试油:日产油8.1吨(4月16日) 意义: ① 发现胜利油田(油气区)
② 建立“东营组”。
.
13
.
14
发现高产--营2井
时间:1962年9月23日, 位置:东营构造北翼 结果:钻遇沙三段中亚段高压油层
油田,当年探明1.5亿吨 ② 证实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凸起上也可
形成大油田 ③ 实现了沾化凹陷勘探大突破
.
27
.
28
6、建成全国第二大油田
1975年结束的第一个勘探高潮,共探明油田 32个,探明石油储量10.66亿吨
胜利油田的有关情况简介
胜利油⽥的有关情况简介中国⽯化胜利油⽥,是中国⽯化集团胜利⽯油管理局、中国⽯油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分公司的统称。
油⽥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东省东营市,⼯作区域分布在⼭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和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柴达⽊、⽢肃敦煌等盆地。
胜利油⽥机关设在⼭东省东营市济南路258号。
胜利油⽥胜利油⽥的勘探开发历程,⼤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是艰苦创业阶段。
胜利油⽥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来的。
1961年4⽉16⽇在这⾥(时称⼭东省⼴饶县东营村附近)打出了第⼀⼝⼯业油流井——华8井,⽇产油8.1吨,标志着胜利油⽥被发现;1962年9⽉23⽇,东营地区营2井获⽇产555吨的⾼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产量最⾼的⼀⼝油井,胜利油⽥早期称为“九⼆三⼚”即由此⽽来;1964年1⽉25⽇,经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在这⾥展开了继⼤庆⽯油会战之后⼜⼀次⼤规模的华北⽯油勘探会战,标志着胜利油⽥⼤规模勘探开发建设开始;1965年1⽉25⽇,在东营胜利村钻探的坨11井发现85⽶的巨厚油层。
1⽉31⽇,坨11井喜获⽇产1134吨⾼产油流,全国第⼀⼝千吨井诞⽣。
胜利油⽥由此得名。
⼆是快速攀升阶段。
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胜利油⽥在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成为我国第⼆⼤油⽥,并⼀直保持⾄今;原油产量1984年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
三是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1989年胜利油⽥结束会战体制,在⼤打勘探进攻仗的同时,及时把⼯作重点转移到提⾼油⽥综合管理⽔平上来。
1991年原油产量达到3355万吨,创历史最⾼⽔平;1993年建成了我国第1个百万吨级浅海油⽥;到1995年原油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
四是全⾯提升整体发展⽔平阶段。
1998年,国家进⾏⽯油⽯化⼤重组,胜利油⽥划归中国⽯化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2000年,重组改制为胜利⽯油管理局和胜利油⽥有限公司;2006年,胜利油⽥有限公司变更为胜利油⽥分公司。
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1. 电子计算机在胜利油田的引入胜利油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重要油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石油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
2.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在上世纪70年代,胜利油田引进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采用了大型机结构,主要用于石油勘探、油井管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这一引进标志着胜利油田正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3. 电子计算机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引入,胜利油田的石油勘探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石油储量和勘探资源的分布情况,为油田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 电子计算机在油井管理中的应用胜利油田拥有大量油井,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油井管理的需求。
引入电子计算机后,胜利油田可以对油井的产量、温度、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提高了油井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5. 电子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胜利油田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存储。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得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快速和精确,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胜利油田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为油田的调度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 电子计算机在油井生产优化中的应用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油井生产优化。
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和分析,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油井生产的状态和效果评估,为生产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胜利油田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油井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7. 电子计算机在胜利油田的未来发展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了潜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胜利油田将继续加大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为油田的生产管理和智能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胜利油田的发现
胜利油田的发现作者:冯海涛来源:《卷宗》2018年第30期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资源丰富。
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的发现,使鲁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能源生产基地。
1955年1月13-23日,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石油工业部前身)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确定1955年在华北平原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根据国务院决定,本次会议宣布:从1955年起,地质部担负石油、天然气的普查任务;石油管理总局担负石油、天然气的详查细测和钻探开发任务;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担负石油综合研究任务。
1955年12月,地质部华北石油普查大队编写出《华北平原石油普查地质报告》,报告指出,华北盆地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凹陷和隆起存在;奥陶系、石炭系、侏罗系及第三系可能为生油岩系;找油对象是古生界、包括白垩系在内的中、新生界。
1956年年初,毛泽东主席在听取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副部长康世恩等人的汇报时指出,石油工业要有全国性的规划,广泛开展石油勘探。
3月26日,石油工业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并确定本年度在华北平原打基准井。
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定位于北省南宫县明化镇(沧县隆起南端)。
4月1日,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111队以陈勤为组长的华北平原综合研究组到达济南,进行收集、整理、综合研究华北平原石油地质资料的工作。
4月15日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华北石油钻探大队在河北省南宫县明化镇成立。
该队配备乌德钻机3部,承担华北地区石油钻探任务。
9月15日,以格鲁别尼克夫·库茨为队长的苏联钻井队一行10人,到达河北省南宫县明化镇,负责指导中方32104钻井队进行华1井的钻探工作,目的在于钻探海相第三系,了解该地区下覆地层构造年代、岩性、含油情况、形成环境。
华1井于1956年10月26日开钻,钻至古生界井深1936.7米完钻,取芯收获率为18.32%,未发现油气显示。
华1井虽未钻遇第三系海相地层,但获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
创业丰碑 胜利风骨
M emories 记忆2022 / 01 中国石化创业丰碑 胜利风骨—重温胜利油田三口功勋井□ 马铭霞 刘茂诚 宋 涛胜利油田创业初期的三口井—华8井、营2井和坨11井,被称为胜利油田的功勋井。
华8井实现了华北地区找油零的突破;营2井以日产555吨“喷”出了九二三厂;坨11井作为我国第一口千吨井,促成了胜利油田的诞生。
老一辈胜利人胸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筚路蓝缕,为油而战,永不言败,这就是不屈的功勋井精神,更是迎难而上的胜利风骨。
他们的不尽传奇和动人故事都镌刻在了功勋井的丰碑上。
功勋井精神鼓舞着胜利人不断攻坚克难,在顽强奋斗中胜利前进。
2020年12月17日,这三口功勋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经过曲折的勘探,华8井喷出工业油流华8井是石油部在20世纪50年代部署的华北地区第8口探井,也是在东营地区的第1口探井,是在华北平原围攻渤海、追踪海相地层、确定勘探目的层的六个突击点(东营、义和庄和河北省黄骅地区的羊三木、北塘、马头营、盐山6个局部构造)之一,钻探过程中在陆相地层发现了油砂。
1961年4月16日,华8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
华8井的成功,再次验证了陆相生油理论的正确性,打破了西方“海相生油”的垄断,宣告了国外专家断言的“华北无油论”和在渤海湾盆地找油“没有前途”的破灭。
2018年,胜利油田将4月16日定为优良传统教育日。
195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石油勘探东移的战略部署,石油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决定在华北平原打基准井。
1956—1959年,从华1井打到华6井,除了华4井和华6井见到少量油斑砂岩外,其他均无油气显示。
1960年5月24日,在山东省商河县沙河街开钻华7井。
同年8月,华北石油勘探物探资料综合研究成果汇报会在郑州召开,中原物探大队在报告中建议华北石油勘探应集中到济、黄地区,把勘探重点向渤海湾一带转移。
同年11月,华7井完钻井深2713.86米,首次发现华北地区良好的生油层—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使华北石油勘探出现转机。
创业三五载 一部辉煌史──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纪略
创业三五载一部辉煌史──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纪略
池京升;张国云
【期刊名称】《税务纵横》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九曲黄河以神奇般的造化,在入海口处孕育了一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座落着我国一个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它就是闻名遗迹的我国第二大油田.特大型工业企业中整体实力排序第六的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1964年1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会战,
glJI978年油田原油产量上升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并一直保持至今。
进入80年代,原油产量大幅Is长1984年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1991年达fi]335519万吨6j历史最高水平。
此后,在3000万吨水平上保持稳
产到1995年。
随后进入战略调整期。
1998年生产原油2731万吨。
党的十一【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池京升;张国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42
【相关文献】
1.廿年科学工程史廿载辉煌创业篇——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 [J], 胡新和
2.光耀荆楚铸辉煌——荆州发电建设史纪略 [J], 鄢海斌;董宇
3.创业五载谋发展赣广网络铸辉煌--江西广电网络建设回顾 [J], 刘立权
4.一部创业史十年辉煌路——嘉兴盐业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J], 倪维新
5.辉煌历史名载电建史二次创业再踏新征程——奋进中的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胜利油田发展史观后感
胜利油田发展史观后感胜利油田发展史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中国的石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让我深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胜利油田位于中国辽宁省,是中国第一个油田,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源地。
它的发现和建设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胜利油田的发现可谓是一次偶然的发现。
1955年,当时的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援助中国的援助项目受到了干扰。
为了自力更生,中国决定开展石油勘探工作。
当时,中国的石油产量稀少,对石油的需求量却很大。
因此,中国政府组织了一支勘探队伍前往辽宁进行勘探工作。
在经过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在1959年发现了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的发现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中国石油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它的发现为中国提供了自己的石油资源,减轻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这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胜利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并不容易。
当时的条件艰苦,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工人们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他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胜利油田的产量逐渐增加,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让我深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在困难的环境下,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
胜利油田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油田的成功,更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回顾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让我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石油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
胜利油田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来的
1961年4月16日,在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首次见到了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
当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对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
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1964年1月25日,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
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
由于该油井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巨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1972年6月15日更名为“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20多年的会战体制。
1998年6月,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年5月28日,根据中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胜利油田的机构、资产、人员从法律上分开为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上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存续)两部分。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是隶属于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企业。
2011年是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生产原油10亿吨。
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物探院邬民豪前言胜利油田从会战初期开始就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历任领导都积极支持运算机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四十多年来,胜利油田的运算机装备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应用范畴从单项专业到覆盖油田全面的生产科研与治理,普及到各个部门。
1968年,胜利油田购置了DJS-21晶体管数字电子运算机,1974年引进法国生产的IRIS60和MITRA15集成电路通用电子运算机,八十年代引进了地震资料处理专用运算机TIMAP Ⅰ和TIMAP Ⅳ,1986年引进了超级小型机DEC VAX11/782,大型运算机IBM 3083/4381系统,1994年引进超级并行运算机IBM SP2,2002年引进PC 集群,2004年对PC 集群作大规模升级。
长期以来胜利油田的运算机装备规模,一直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技术水平保持与世界运算机技术和物探技术同步进展。
胜利油田在运算机以及网络的治理、集成、爱护、开发中,在各专业的应用中,培养了一大批能打硬仗的技术队伍。
一、 DJS-21胜利油田会战初期,地质指挥所在开发方案的制定中,一方面在实验室建立地层模型,进行水驱油试验,提供实验数据;另一方面按照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二维〔X,Y〕二相〔油,水〕微分方程,人工求解。
曾经在地质指挥所组织大批技术人员,用运算尺、手摇运算机和算盘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求解。
也曾使用电模拟方法以电阻网络模拟地下油层,从而寻求地层中水驱油的过程。
一九六五年地质指挥所〔现地质科学研究院〕就与山东大学数学系合作在中科院国产的运算机上进行过水动力学方面的运算,对油层水驱油过程进行二维二相的模拟。
一九六八年地质指挥所安装了胜利油田第一台,也是山东省第一台国产晶体管电子数字运算机DJS-21。
因此,DJS-21的能力不能与现在新型的运算机相比〔DJS-21字长42位,磁芯体内存8192字,速度2000次/秒〕。
当时,运算机的应用刚起步,通过运算机工作人员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为运算机在油田的应用做了大量探干脆的工作。
胜利油田“讲好胜利故事”的主题班会
胜利油田“讲好胜利故事”的主题班会主持人: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的主题班会是“讲好胜利故事”,胜利油田是我们祖国的石油大省,堪称“石油之母”,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讲述胜利油田的丰功伟业,一起来了解胜利油田,学习胜利精神。
第一位同学:胜利油田的成长历程胜利油田从1955年开始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胜利油田曾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打破先锋地带,建设兵团样板”的发展方针,充分发挥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勇气,取得了重大的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树立了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油田队伍。
第二位同学:胜利油田的科技创新胜利油田一直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胜利油田在地震勘探、油藏开发等方面取得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实现了从传统资源削峰填谷到多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胜利油田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安全高效生产,同时也为国家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位同学:胜利油田的优秀员工胜利油田的职工一直被誉为“胜利精神的化身”,是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团队中最为闪亮的一群人。
他们扛起了祖国能源保障的重担,冒着艰险和困难,日夜奋斗在油田采油一线,不怕苦累、不惜牺牲,为祖国争取了无数荣誉和成绩。
正是在职工们的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下,胜利油田才能成为了今天的石油巨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听了同学们的讲述,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胜利精神”的力量与魅力。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胜利油田才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砥砺前行,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胜利油田一定会更加强大,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胜利油田主要开发技术PPT优秀课件
普通稠油为主 (≥50)
特、超、敏感稠油
孤岛、孤东、 埕东、新滩、 乐安、埕岛、 飞雁滩等
沙二段 沙三段 沙四段
18.6亿吨 40.1%
中、高渗透为主、 少量低渗透、特低
渗透
稀油为主(530),少量普通
稠油
胜坨、东辛、 现河庄、渤 南等
孔店组
1.70亿吨
古生界、前震旦等
3.7%
低渗透或双重 介质
稀油(≤5) 桩西、义和庄、 王庄、垦利等
胜利油田开发 技术介绍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2009年9月
1
汇报内容
一、胜利油田概况及现状
二、“十五”以来油田开发理论创新与技术进 展 三、下步油田开发工作方向
一、胜利油田概况及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地跨山东省东 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市地 的28个县(区),主体部位在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口两侧。
500
467 134 215
0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稳步建产 (64-80年)
1986
1990
1994
1998
2672 2674
2002 2006
一、胜利油田概况及现状
开发历程
83-85 年 老 油 田 层 系 井 网 综 合 调 整 , 强 化 提 液 , 年 均 增 液 速 度 达 到 14.8 % 。 相继投入了河滩、孤东等17个油田,新增动用储量7.06亿吨,新建能力1328万吨。
其中溶解气储量占82.2%
一、胜利油田概况及现状
1、油田地质及开发特征
胜利油区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具有“油藏类型多, 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
胜利油田勘探历程最新版本
华5井
时间:1959年 位置:河南开封通许县底阁镇
太康隆起。 结果:N以下P
无显示 意义:证实古生界隆起
.
二、胜利油田的发现
(1960~1962年)
按陆相石油理论下凹找油, 发现胜利油田
.
1、发现生油岩--华7井
时间:1960年。 位置:山东商河县
惠民凹陷沙河街继承性背斜构造 结果:钻遇沙河街组暗色泥岩 意义: ① 建立“沙河街组”
.
一、早期的艰难探索
(1955~1959年)
——从河北到河南再到山东西 部,期望发现海相第三系油田, 勘探失利
.
.
华1井
时间:1956年 位置: 河北南宫明化镇
沧县隆起南端 结果:井深1063米进下古生(大漏)
无油气显示 意义:建立 “明化镇组”
证实下古生界隆起
.
华2井
时间:1957年 位置:河南开封城东
.
1、发现胜坨油田,促成华北石油会战
坨7井(原营5井)沙二段获高产油流 时间:1963年 位置:胜利村构造顶部东侧 油层:沙二段--沙三上亚段 试油:部分可能油层初产油36吨/天
(1964年补开全部油层初产油361吨/天)
意义:① 发现胜坨油田——大型构造油气藏 ② 中央批准华北石油会战
.
.
坨11井获日产千吨高产
时间: 1965年1月25日 油层:沙二段--沙三上亚段 试油:初产油1134吨/天 意义:全国第一口千吨油井
.
2、勘探东营中北带
发现永安、现河、郝家、滨南、宁海、平 方王、尚店、广利等油田
3、勘探东营南坡和惠民凹陷
发现纯化、金家、临盘等油田
.
4、详探开发东营凹陷中央带
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胜利油田是中国最早使用电子计算机开展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单位之一。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胜利油田也不断向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推动了胜利油田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进入胜利油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建设电子计算机,胜利油田引进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
此时,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胜利油田开始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求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测量、记录、处理以及数据存储等方面。
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帮助,胜利油田开展了精细的勘探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也为胜利油田后来取得最大勘探发现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成功引进了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这一计算机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勘探计算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也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进入了数字时代。
在此同时,胜利油田也开始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井下主控系统和油田大型仪器的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为勘探开发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世纪70年代,大型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后期,胜利油田进一步引进了大型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这一计算机的出现重新定义了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技术。
基于新的高性能计算机技术,胜利油田开始将计算机应用于地震勘探和油藏模拟等领域,为勘探开发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也为胜利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21世纪,胜利油田电子计算机应用的飞跃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胜利油田也将目光投向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
在此背景下,胜利油田积极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开展了ERP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相融合。
此外,胜利油田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大气微量污染的数据监测,为胜利油田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胜利油田50勘探历程
1984~1987年,探明储量7.337亿吨,
年均2.445亿吨,油田历史最高峰。
7、石油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
1984年,产油2300万吨 比上年增长463万吨
8、发现埕岛浅海大油田 1987年,地震落实埕岛构造 1988年,埕北12井,油气层17层57米 东营组油层日产油87.5吨 馆陶组油层日产油49吨。 发现埕岛浅海大油田
9、年探明石油储量稳定增长
1987~1995年,年探明石油储量连续 稳定一亿吨 10、原油产量又上大台阶 1987年突破3000万吨,连续9年保持 3000万吨以上
六、持续稳定发展
(1996~今 --隐蔽油气藏勘探)
延续第二次勘探高潮,年探明 储量持续保持1亿吨以上。 年产油稳定在2700万吨。
林樊家构造—林樊家油田的发现
1、早期3口予探井失利
2、1982年,挖地雷--重新评价
3、构造局部高点予探成功,发现林樊家油田
4、宏观构造背景控制的岩性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利油田发展历程
胜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
来的
1961年4月16日,在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首次见到了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
当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对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
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1964年1月25日,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
会战。
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
由于该油井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巨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1972年6月15日更名为“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20多年的会战体制。
1998年6月,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年5月28日,根据中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
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胜利油田的机构、资产、人员从法律上分开为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上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存续)两部分。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是隶属于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企业。
2011年是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生产原油1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