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法有序学观察半扶半放练写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本解读一、准确科学解读编排意图
部编本的整个教材是双线结构编排,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组合,“人文主题”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有情,有趣,有理);语文要素就是这个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什么。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本,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习作要求,指导积累素材,整合例文与习作,突出重点,实施精准教学,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观察”,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收获,学习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目标是符合年段特点的。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观察是习作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将观察的收获有序地记录下来,这是教师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落实的重点。
(一)习作单元编排结构
统编语文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包含2 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2 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和 1 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单元与普通单元相比,习作单元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每个习作单元的课文分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这两类课文各有其不同特点和价值担当。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间,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二)习作单元编排位置
三年级上册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编排有一次习作,而习作单元被编排在第五单元,整册习作话题如下表所示:三年级上册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编排有一次习作,而习作单元被编排在第五单元,整册习作话题如下表所示:
表1 整册习作话题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发现自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开始,主题和通过上述表格可以发现自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开始,主题和话题的选择指向性更加明确,上册后四个单元的习作话题选择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不管是“缤纷世界”“这儿真美”,还是“我有一个想法”“那次玩得真高兴”,都离不开通过观察来积累习作素材。可见,第五单元是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的一个重大转折,因此,用好这个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读精读课文,落实单元习作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 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根据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及特点,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在教学内容、积累语言方面应不作太多要求,应重在观察和表达方法的获取,凸显“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笔者在教学这两篇精读课文时候在“感受细致观察”进行了重锤敲打。习作单元的重点,一是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二是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收获。教师要整体把握本单元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从习作的角度去展开教学。相对于其他指向阅读的课文教学,该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和借鉴习作的方法,以供独立习作时模仿。以《搭船的鸟》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是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和它捕鱼的动作都是作者通过眼睛观察到的,观察和看的区别就在于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而且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比如翠鸟的外形,作者主要观察了它的羽毛和嘴,通过细致观察,突出了翠鸟羽毛的颜色美丽。写翠鸟的红色长嘴,是因为接下来要描写翠鸟捕鱼的场景。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表示翠鸟捕鱼动作的词“冲、飞、衔、站、吞”,通过品读这一系列动词了解作者观察的细致、刻画的精准。
三、运用观察记录表,积极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教学离不开“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精读课文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方法,也就是“怎么写”。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解决“写什么”问题,对于习作,学生依然是眉头紧锁、紧咬笔头。那么,我们怎么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呢?毫无疑问,观察并记录下来是积累习作素材的有效方法。完成两篇精读课文和初试身手的学习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份题为“小眼睛大世界”的观察记录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习惯,并为后面单元的习作积极积累素材。观察记录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中有什么发现,可以用文字、画图、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第二部分是简要记录观察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第一部分力求通过写一写、画一画、拍一拍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而第二部分则期待通过记录和分享观察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自发商定相同观察对象,之后互相比较谁发现的事物特点多,在班级中形成了“人人
会观察”的良好风气。
四、活用例文旁批,提升习作评价能力
习作单元除了安排两篇精读课文之外,还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两篇例文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水果入手,全文语言朴素,情感真实,为学生在取材和表达方法上起了启发和示范作用。两篇例文除了课后习题之外,还各安排了两处旁批。“作者观察得真仔细,他发现‘王子’学‘狗’的时候叫得最欢”“作者把杨梅的变化观察得多仔细啊”指向单元主题“留心观察”。“‘王子’竟敢跟火车赛跑,真有趣”“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这么具体可感,让人想亲自尝一尝它的滋味”则指向表达方法。这种旁批形式不仅是阅读理解的表现,更是阅读体会的输出。但是,三年级的孩子还缺乏自主批注能力,因此如果要合理使用例文旁批提升评价能力的话,就要给学生提供扶手。教学时,笔者在让学生关注和了解旁批之后,提供了句式“作者观察得真仔细啊,他发现。”“作者把观察得多仔细啊!”让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对两篇例文进行个性旁批。这个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形成观察意识和习惯;二是为后几个单元的习作互评习得方法,做好铺垫。研读精读课文,初步形成了观察意识和习惯;观察记录表实战演练,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借助例文旁批,进一步体会到了观察的好处。此时,完成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能从积累的习作素材中找到自己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组织语言写清楚。本单元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延续到了后几个单元的学习,用记录表记录生活成了学生们的日常,单元习作“写什么”得到解决。同时,后几个单元的学习也紧扣单元主题挖掘课文中的语用点,解决学生“怎么写”问题。用好习作单元,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还习得了习作方法,助推习作起步。作文,肯定不会成为学生口中那件可怕的事!
五、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学生正在学习科学的“植物”“动物”单元。科学课上,教师会教学生观察水生植物,了解植物的变化,寻访小动物,认识蜗牛、蚂蚁、金鱼,这些内容正好与本单元主题切合。学科教师之间应共同备课,互相协助。学生在科学课上所做的观察记录也可成为习作课中所需的素材。比如观察蜗牛的外形结构,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等。在多角度观察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体会下,学生写起作文来驾轻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