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名词解释题——精选推荐
一、名词解释题1.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 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作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比较自由、松散的一种组织,如业余活动团体。
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A. 马斯洛B. 莱格C. 米德D. 弗洛伊德2.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 角色丛B. 复式角色C. 实际角色D. 自致角色3.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A. 家长制B. 古典管理理论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 当代管理理论4.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称为()A. 过度城市化B. 逆城市化C. 郊区化D. 城乡融合5.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A. 迪尔凯姆B. 韦伯C. 帕森斯D. 吴文藻6. 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A. 社会主义制度B. 作息制度C. 宗教制度D. 资本主义制度7. 手段——目标论认为“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 逃避行为B. 形式主义C. 创新D. 反叛8.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A. 弱势群体B. 个人C. 团体D. 国家和政府9. 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B. 个人收入的提高C. 个人阶级属性的变化D.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10.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 “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B. “生物有机体”说C. “历史三阶段”说D. “文化类型”说三、简答题1. 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第一章:二极管及应用1、半导体特性:光敏性、热敏性、掺杂性。
2、N型半导体:纯净半导体掺入微量5价P元素,形成N型半导体,多子是自由电子,少子是空穴,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
3、P型半导体:纯净半导体掺入微量3价B元素,形成P型半导体,多子是空穴,少子是自由电子,主要靠空穴导电。
4、pn结形成: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则在两种半导体的交界处,形成一个特殊的接触面,称为PN结。
5、PN结的单向导电性:PN结加正向电压时导通,加反向电压时截止,这种特性称为pn结的单向导电性。
6、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加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二极管的电流两者之间的关系,称为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用于定量描述加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二极管的电流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称为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7、二极管为什么是非线性器件?答: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以看出,二极管的电压与电流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其内阻不是常数,所以二极管是非线性器件。
8、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I F:(最大整流电流:二极管长时间工作时允许通过的最大直流电流);(2)V RM:(二极管正常使用时所允许加点最高反向电压)。
9、整流:把交流电变换成单向脉动电流的过程,称为整流。
10、滤波:把脉动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滤除,使之更加平滑的过程,称为滤波。
11、电容滤波是在负载两端并联一个电容构成;利用电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主要适用于负载较轻(负载电阻大、输出电流小)、对直流稳定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12、稳压二极管:属于特殊面接触型,正常工作在反向击穿区;稳压原理:反向击穿后,电流剧变,而两端电压几乎不变。
13、滤波电路中二极管平均导通时间与相应整流电路中二极管导通的时间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答:整流电路中二极管平均导通时间长。
原因:滤波电路中二极管的导通需要输入电压大于滤波电容两端的电压,而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因此使二极管的导通时间变短。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共14题)】1、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2、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3、金融结构——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4、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5、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6、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7、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8、货币政策——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9、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1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1、直接融资(同第5题)1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13、企业信用——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名词解释和问答
名词解释: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它是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对成人来讲必需氨基酸共有八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蛋白质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它的多肽链中有规则重复的构象,限于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不包括与肽链其他区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
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者超二级结构甚至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次级键的维系固定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成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在体内有许多蛋白质含有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才能全面地执行功能。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分布,并以非共价键相链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三磷酸腺苷)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
又称腺苷三磷酸,简称ATP。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的过程。
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主要为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一、名词解释1、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2、诚实信用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本着诚实、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仅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3、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4、民事法律事实: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5、法律行为: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6、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7、绝对权: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其实施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
8、相对权: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其积极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9、支配权:可以对标的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12、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13、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
1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收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损害的行为。
15、孳息: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的收益。
16、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17、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18、合伙: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为实现共同目的,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组织。
19、特殊普通合伙:指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为目的,合伙人依法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的企业。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1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 需求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3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4 无差异曲线:(亦叫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所有组合。
(或者说,它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所有组合。
)5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英文缩写MRS)6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叫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者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7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英文缩写MRTS)8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比较分析法2.差异分析3.流动比率4.市净率5.财务分析报告:1. 又称对比分析法或水平分析法,是指通过同类财务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数量上的比较,来揭示指标间差异或趋势的一种方法。
2. 指通过差异揭示成绩或差距,做出评价,并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及其对差异的影响程度,为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引方向的分析方法。
3.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债的保证,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即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4. 是指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反映股票的市价是公司净资产的倍数,用于衡量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
5. 以财务报告为依据,结合企业其他会计核算资料、计划指标以及统计资料,利用特定的财务指标,通过计算和比较,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找出差异、提出建议以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书面报告。
简答题6.从质量上分析营业收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通过对合并报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财务信息?简答题6. ⑴营业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⑵收入与利得是否正确划分;⑶营业收入与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是否配比;⑷营业收入是否存在关联交易;⑸营业收入与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
7. ⑴可以帮助了解企业集团所“拥有”的资源规模和结构,可以体现集团公司的实力;⑵可以通过相对利用效率比率来揭示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⑶可以通过比较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主要项目之间的差异,来评价母公司的基本获利能力和费用发生的效率;⑷可以分析以母公司为控制主体的整体集团与集团外的现金流转状况和资本运作情况;⑸合并报表有助于分析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的程度。
名词解释8.财务分析9.环比分析10.趋势分析11.应收账款周转率12.综合分析报告8. 是以企业财务报告、会计核算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本金投入与收益分配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定量与定性描述,为财务决策、监控和考评服务的管理方法。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13、法律解释:在法律的运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进行理解、阐明进而实现运用目的活动。
14、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的基本性原理和重要准则的综合体。
15、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臵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呼吸系统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即长期家庭氧疗。
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目的是使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5*4)1.军事思想:对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P112.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和实施的科学。
P23.人民战争: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P374.战争观:人们对战争本质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主要回答战争是什么和怎样对待战争,即战争的基本性质和人们对战争所应采取的态度等一系列关于战争的根本问题。
P235.伪装: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P876.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减弱目标自身的反射和辐射特征信号,使其难以被探测发现的技术”。
P897.侦察卫星:卫星侦察是使用人造卫星进行的侦查。
根据任务和侦察设备的不同,侦察卫星又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等。
P87 8.国际战略力量: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的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P1429.武装力量动员: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
通常包括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
P20410.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P180简答题(5*6)1.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P2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国防建设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2.简述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P373.简述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P83-864.简述军事航天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P1105.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P1516.简述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P169-1727.简述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P1768.简述国防的基本要素P180-183第一节9.简述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P18710.简述国防动员的原则P208论述题(2*15)1.战争观与方法论P232.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P153学习小结(1*20)。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5.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6.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7.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10.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11.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12.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想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的方法。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据以登记账簿的依据。
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者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发生与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简答题1、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来源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2、简述未达账项的含义及内容所谓未达账项,是指开户银行和本单位之间,对于同一款项的收付业务,由于凭证传递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的不一致,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会计事项。
(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3、简述会计核算7种方法及其关系七种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4、简述经纪业务事项的基本类型资产项目此增彼减;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负债项目此增彼减;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
名词解释及重点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份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ADCC(抗原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体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 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靶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蛋白质。
CK: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柱动物某一些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HLA复合体:为人的MHC,定位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
其功能是编码HLA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调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参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细胞,分为专职和非专职。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细胞毒性介质和抗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兴奋收缩耦联:联系肌细胞电兴奋与收缩活动的中介过程。
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其数值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
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叫激素。
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通过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运输方式。
旁分泌:激素不经过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内分泌:机体内某些分泌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不经过管道而直接释放入细胞外液的过程。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正常人红细胞一般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在0.35% 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无机盐、 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 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血浆渗透压的很小部分)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正常成年男:约3.5L,正常成年女:约2.5L
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深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计算前3秒呼出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在第1、2、3秒应分别呼出其用力肺活量的80%,96%和99%。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汤刑。
答: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2,廷杖制度。
见笔记本。
3,具五刑。
见笔记本。
4,春秋决狱。
见笔记本。
5,理藩院。
见笔记本。
6,廷行事。
见笔记本。
7,《十九信条》。
见笔记本8,明德慎罚。
答: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
“明德”就是要崇尚道德,统治者应自律并对人民施以耐心的教化;“慎罚”就是要用审慎的态度适用刑罚,以保赤子之心来保护臣民。
明德慎罚死刑的提出,一方面动摇了神权法思想,在“神”之外,指出了“民”的重要,缓和了商纣王时期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其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重民”、“民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9,三不去。
答:这是对于丈夫或附加解除婚姻的单方权力限制,主要有三种情形:有所取无所归,即如果休妻会导致妻子无家可归;有更三年丧,即妻子为公平养老送终并拂过三年大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在婚后丈夫有贫贱变为富贵。
客观地讲,这种对丈夫单方面权力的限制和对妻子权益的保护的规定也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10,《元典章》答: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并不是一部有朝廷统一制定、颁布的法典,只是地方官吏将自元世祖开始,国家颁布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方面的法律文件进行抄录(设计会变的法律形式包括条格、诏制和成例),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内容按照诏令、圣教、朝纲,台纲以及六部委纲目进行会变而成的一部法规会变作品,共计六十卷。
内容上一形式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司法审判规范为主。
经过中书省对内容进行审查后,核准在全国发行,对元朝法律事件祈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当今系统研究元朝法律文件内容也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2、诚实信用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本着诚实、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仅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3、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4、民事法律事实: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5、法律行为: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6、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7、绝对权: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其实施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
8、相对权: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其积极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9、支配权:可以对标的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12、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13、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
1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收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损害的行为。
15、孳息: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的收益。
16、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17、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18、合伙: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为实现共同目的,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组织。
19、特殊普通合伙:指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为目的,合伙人依法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的企业。
20、有限合伙: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名称中须标明"有限合伙"。
21、财团法人:以一定的目的财产为成立基础的法人。
22、诺成法律行为:指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经对方同意机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24、要式法律行为:指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方式而实施的法律行为。
25、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指已经成立且已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
26、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指法律行为成立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事实使之确定的法律行为。
27、欺诈: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28、胁迫:只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曹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的强制的行为。
29、乘人之危: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者危急处境,迫使对方违背本意接受与其明显不利的条件,并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情形。
30、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的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31、显失公平:指在实施某种民事行为时,一方当事人利用己方优势或利用对方没有经验,从而导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失衡,严重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情况。
32、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富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33、复代理:又称再代理,是指代理人为了实施其代理权限内的行为,以自己的名义选定他人担任被代理人的代理人的代理。
34、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在进行代理活动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法律效果间接由被代理人所承受的代理制度。
35、表见代理:指基于本人的过失或者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享有代理权而与之为民事法律行为。
36、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力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37、诉讼时效的中断:指诉讼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推翻了诉讼时效存在的基础,因此是指以进行的期间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38、诉讼时效的中止: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从而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待阻碍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39、除斥期间:法律直接规定或当事人依法确定的某些形成权的预定存续期间,在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二、简答题1、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抽象概括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其效力贯穿民法始终,是对具体制度、规则体系的统领平等原则--基础;意思自治原则--核心;公平原则--意思自治的有益补充;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意思自治的边界2、简述公平原则在民法中的表现:1.合同法中的运用:a.等价有偿原则。
b.情事变更原则。
C.显失公平制度。
2.物权法中的运用:a.在添附制度中的运用。
b.在相邻关系中的运用。
3.侵权法中的运用:a.公平责任原则。
b.损害赔偿。
c.损益相抵。
3、简述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1.含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2.功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意志独立、行为自主,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人的非法干预。
4、简述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1.含义: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本着诚实、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仅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其实质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2.功能:(1)对当事人的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2)填补法律漏洞;(3)衡平的功能,即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5、简述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6、简述法人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终止时消灭。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年龄和精神状态才能取得。
(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除精神病患者外,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十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十周岁的公民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总是一致的。
(也就是法人必须在法律、法令规定的或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
如果法人的民事行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该行为无效,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对比之下,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是同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其范围也可能不相一致。
3.(由于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组织本身不可能实施民事行为,)所以,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通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过自身的行为即可实现。
7、简述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区别1.目的不同。
宣告失踪旨在解决失踪人的财产管理及其财产关系;宣告死亡则旨在结束失踪人参与的以其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从根本上消除因失踪人下落不明而引起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不确定的问题。
2.保护对象侧重点不同。
宣告失踪重在保护失踪人的利益;宣告死亡重在保护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3.宣告程序不同(宣告条件、公告期间)。
4.撤销后果不同,宣告死亡的撤销具有溯及力;宣告失踪则无此效力。
5.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8、简述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9、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类型及其法律效力概念:指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而应当被宣告无效的民事行为。
类型:1.全部无效的民事行为。
2.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
10、简述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概念、类型及其法律效力概念:指法律行为成立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者事实使之确定的法律行为。
类型: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2.无权处分行为。
3.无权代理行为。
法律效力:11、简述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类型及其法律效力概念: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行为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该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归于无效。
类型:1.因欺诈而作出的民事行为。
2.因受胁迫而作出的民事行为。
3.因重大误解而作出的民事行为。
4.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法律效力:撤销权一旦行使,经法院确认,使法律行为的效力溯及既往地消灭。
12、简述可撤销民事行为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区别1.可撤销民事行为在被撤销前是有效的;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在同意权人同意或者拒绝前其效力是不确定的。
2.对可撤销民事行为能力的撤销,是使其已经发生的效力消灭;而对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形成权人为拒绝的意思表示,则使其确定地不发生效力。
3.对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承认使其已经发生的法律效力得以继续;而对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同意则使其确定发生效力。
4.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为行为人本人;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同意权为行为人之外的第三人。
13、简述附条件民事行为的概念和条件。
概念: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特别规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的是否成就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者消灭的法律行为。
条件: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
3.条件的成就必须可能。
4.条件必须是由当事人意定的而不是法定的。
5.条件必须合法。
6.条件不得与法律行为的主要内容相矛盾。
14、简述无权代理定义和表现。
定义:代理人在从事代理行为时不具有代理权。
表现:1.行为人根本未经授权;2.超越代理权;3.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4.在授权的意思表示未到达代理人时,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从事了代理行为,也构成无权代理。
15、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力构成要件:1.行为人无代理权。
2.客观上存在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拥有代理权的理由。
3.第三人为善意且无过失。
4.无权代理人与第三人所为的民事行为,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和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法律效力:1.符合构成要件的表见代理,具有与有权代理同样的效力2.第三人可自由选择主张表见代理或主张无权代理16、简述表见代理与狭义无权代理的主要区别1.发生原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