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反思(1)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8462b18960590c69fc37614.png)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年级:初二年级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复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划分依据。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
3、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4、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复习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理解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学生导入】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关于四大地理分区的古诗词教师强调,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域存在显著的差异,请同学们观看四幅图片,从这些图片也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今天我们来复习:中国的地域差异【板书】中国的地域差异【中考考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对疑难问题做出标记1、理解秦岭——淮河线在我国的地理意义2、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范围3、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知道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差异5、知道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6、理解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过渡:请同学们根据中考考点快速完成自主复习【自主复习】根据自主学习里的学习任务,梳理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并标记出自己的困惑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2、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3、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方面)、人文(耕地、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方面)有哪些差异?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在自然(自然环境特征、位置、地形区、气候、主要矿产、环境问题等)、人文(农业类型及作物、主要牧场、特色畜种等)方面有何特征?5、西北地区从东部到西部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理解其形成原因。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城市及铁路和公路线。
7、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成果展示】【巧学速记】总结概括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存在的差异【合作探究】1、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西北地区形成了哪些地理特征?2、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形成了哪些地理特征?【成果展示】两组学生到黑板展示学习成果其余同学在导学案上书写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并评价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本节有可能考到的考点。
中国的地理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中国的地理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5e14ed87c24028905fc3b6.png)
小结
存在着明显差异。我们还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 差异,通过学习知道了秦岭-淮河一线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意义)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的划分状况及其主导因素。
1.通过对比,观察教材图 5.3 和图 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 难点教学方法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2.通过比较列表归纳秦岭—淮河一线
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播放图片(关于我国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以及四大地理区域有关图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板书二、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对比图 5.3 和图 5.4,以
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
的重要意义。
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和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学生小组
3.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
(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什么不同?
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的气温高于北方地区)。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c106f2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4.png)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了解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
3.了解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中国的地理位置、边境线和面积;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和特征;中国河流、湖泊和山脉的基本分布。
2.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点根据地理条件,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让学生了解并比较每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经济特点。
3.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及水域、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举例和引导学生材料搜索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点的让步、联系和重组。
四、课堂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讲授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各区域的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
3.自学让学生通过地理教材和网络资源查阅有关中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的材料,搜集有关信息作业。
4.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整理信息并汇报各自所搜集的信息,与同学分享信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总结将展示学生筛选的主要信息,理解中国地理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内各地区的基本差异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中,我在讲授中使用了许多静态幻灯片,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希望下次可以增加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激发兴趣。
3.教学方式的优化:本次教学中我强调了学生的领导作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我的引导过多,导致学生存在思维惯性,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以后教学中需加强,适时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自主性。
(教案结束)。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5087ce227916888586d764.png)
2、分析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完成思维导图 1:
(1)、
地区和
地区的分界线 (2)、一月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3)、
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
带和 带的分界线
(5)、
和
两种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6)、
气候和
气候的分界线
(7)、
田和 田的分界线
3、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及时鼓励
过渡:通过南方北方分界线我们能发现这两个地区差异大不大,那它们具体差异体现在哪
《中国的地理差异 》 教学设计(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了解四大区域的划分及界限,掌握南方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2、对比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区,西北与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及青藏地区的主要的自然特征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5、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和谐发展观念 复习重点:四大区域的位置特点及自然和人文差异 复习难点:四大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创设情境,老师给大家出示几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四大区域的哪一个区 域?准备好没?风吹草低见牛羊,哪里?(西北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哪里?(北方 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是?(青藏地区),小桥流水人家又是哪里?(南方地区)。通 过四幅图片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四大区域存在着很大的什么?(差异),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 一起走进我国的四大区域,来复习四大区域间存在地理差异。 出示中考说明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和本节课相关的中考说明,大家来齐读。板书(地理差 异)我们了解了中考说明,就明确了复习的方向 二、进入复习 (一)、确定四大区域
教师补充:大家看青藏地区的轮廓像什么动物?鲸鱼,那鲸鱼生活在哪里?海洋。那青藏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ca2a02c49649b6649d74726.png)
教学目标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
因;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
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
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
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第四页图 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 (1)界线 A 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
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季风) 主要位于季风区的区域是?它们与非季风区的差
异主要是什么?(降水)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基本不受夏季风
的影响) (2)界线 B 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
的资源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应进一步思考,并加以改进。
课例研究综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地理观点,学生在读图分
述
析、综合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的交流评价活动,
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
悦。
总结: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始终认
为是副科,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比较沉
闷,对这部分学生疏于指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
北的差异;第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是让
学生先从宏观上感受和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就在自己身 教材分析
边,并初步理解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为后面学习区域
地理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
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f372ff7cfc789eb162dc810.png)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复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整合、梳理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寻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2、突出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总结。
3、能够初步提出适合特定区域的科学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教材不同章节重点地图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2、掌握区域地理差异的分析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系统地复习四大地理区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合不同区域均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现象,认识到“环保是民生,绿水是美丽,青山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2、通过区域地理整体复习,理解区域地理各个要素间的整体性,懂得各要素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关性;3、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复习重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比较;2.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复习难点】1. 寻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2. 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发展方向;3.学习乡土地理,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启发点拨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辅手段】多媒体【导学过程】《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情分析现在四月份,我们八年级的学生早已结束新课的学习,复习内容业已过半。
最现实、最直接、最要紧的是每个八年级的学生都要面临学业水平考试,可是许多学生感到特别茫然。
他们很多人抱怨不会看地图,愁着记忆看似琐碎庞大的地理知识,拿过一道地理读图题,不知道如何着手思考,对身边的地理现象也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地理主干知识,掌握基本的区域地理思考方法,为了更好的适应学业水平考试,也为了学生进入高中有充足的地理知识储备和得当的学习方法,更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这个世界,从而学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所以选择了这一整个单元作为一节复习课。
《中国的地理差异》效果分析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导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紧靠区域地理的复习主线。
初中地理_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a0f375504a1b0717ed5dd8a.png)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教案【课标解读】1、知道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知道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了解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重点】1、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难点】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过程】一、直接导入轻松进入课堂师生共同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及内容。
二、考向瞭望抓住复习重点请大家认真阅读本章的考向瞭望,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以便把握着重点。
三、紧扣教材小组互助合作环节一:基础自主回扣1.读课本4页图5-8,及19页的文字,将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填在右边的地理区域空白图中,并标出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A、B、C。
2.通读课本2页-12页,以及地理图册5-6页。
从以上有关图文信息中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环节二:中考热点突破中考热点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先出示例题导出秦淮线,再出示要点聚焦,引导学生进一步记忆所学知识。
中考热点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再出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对比差异,并引导学生记忆。
如:请通读课本2页-22页,以及地理图册5-18页。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完成下列两个表格一。
表格一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所题,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
环节四:归纳梳理构建知识体系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地域差异的有关知识。
能够举一反三的进行练习,能够图文结合,较好。
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活动相对单一,少了讨论环节,是其中一大缺点。
教学中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强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后反思】中国的地理差异_地理_初中
![【课后反思】中国的地理差异_地理_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d61af7175901020206409c0a.png)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系统认识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在此过程中着重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然后通过归纳总结“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这两部分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教学中能够运用大量图表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对于人地关系分析,相对全面到位,学生活动比较充分。
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对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只在视频中介绍,在图表中重点标注,如果再点拨一句或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会让学生更明确它的重要性;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分析,仅限于自然地理环境总特征的归纳,补充一些人文资料可能会更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96567dd1f34693dbef3e55.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掌握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的教材安排上册讲中国地理的总论,下册讲分区,而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
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便学生顺利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学习区域地里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各种数据和实际生活例子描述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管,是学生尊重各个地方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北方人南方人对彼此的的刻板印象,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抗冻,北方人觉得南方很暖,然而形成了北方的狼到了南方冻成了狗。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只要穿厚了,没有问题;而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厚也是没有办法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自主学习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P5;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完成自主学习预习作业。
(课前安排学生完成)(四)、教学内容:1、多媒体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阅图分析归纳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及自然景观。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028a9d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4.png)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讲完中国的地理差异这堂课后,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忍不住琢磨琢磨这过程里的得失。
就说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吧,我让同学们聊聊自己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初步印象。
本想着能热热闹闹开场,结果呢,那场面,就像一潭死水,半天都没个动静。
我心里那个急啊,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好不容易有个同学举手了,站起来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我这才意识到,可能是我问题提得太笼统了,没给他们个明确的方向。
这就好比你让人家在一个大仓库里找东西,却不告诉人家找啥,可不就抓瞎嘛。
后来讲到南北地理差异的时候,我灵机一动,讲起了自己去南方旅游的经历。
我去的是广州,那地方可太有特色了。
刚下飞机,我就感觉一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就像钻进了一个大蒸笼。
我穿着在北方时的长袖长裤,瞬间就觉得自己像个傻瓜,热得浑身冒汗。
我看到街边的大树,那叶子又大又绿,跟北方的树完全不一样。
北方的树到了冬天就光秃秃的,像个没头发的老头,可南方的树一年四季都枝繁叶茂,精神得很。
我还发现南方的房子和北方大不相同。
北方的房子为了保暖,墙都砌得厚厚的,窗户也小,就像一个个结实的小堡垒。
可广州的房子呢,墙比较薄,窗户又大又多,通风那叫一个好,这都是为了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我在街边找了个小餐馆吃饭,点了一碗当地的粥,那粥里的食材丰富得让我眼花缭乱,什么鱼片、虾仁、皮蛋,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野菜。
这和北方简单的白粥咸菜比起来,简直就是满汉全席啊。
我跟同学们讲这些的时候,他们眼睛里都放光了,听得可认真了。
不过这堂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在讲东西部地理差异的时候,我光在那讲数据,什么海拔高度啦,降水多少啦,讲得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
我发现好多同学都开始走神了,有的在偷偷看课外书,有的在传小纸条。
我当时就想,我这是在念经呢,还是在上课呢?我应该多举些生动的例子,像西部的雪山、草原、戈壁,东部的平原、河流、城市景观,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景象去对比,肯定比干巴巴的数据有意思得多。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576bdd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2.png)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而中国的地理差异非常明显,每个地方都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水平。
一、主题活动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地理差异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
可以从经纬度、气候特点、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省份或城市,深入了解该地的地理特点,并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资料,也可以组织实地考察,以全面了解所选地区的地理情况。
第三步:主题活动展示在主题活动展示环节,每个小组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展示,并向其他小组进行介绍。
学生可以利用海报、PPT、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以增加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
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提问、讨论和互相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反思通过这个主题活动的设计,我发现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观察力明显增强。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图、研究气候数据、了解地形地貌等途径,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所选地区的地理特点。
这种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适应周围的地理环境。
其次,学生的思考力得到了锻炼。
在展示和讨论的环节中,学生需要对自己所探究的地理特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思考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3b7a3581c758f5f71f67c8.png)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型综合课※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讲授新课]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地理中国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地理中国地理差异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a0eaf5770bf78a65295496.png)
地理教学反思
江南中学:王静
本节课我上的是中国地理差异的复习课,对于复习课一是复习的内容要明确,二是目标的层次要明确,所以我首先做的是让学生阅读本章的复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填写导学案,对于本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掌握。
给一定时间填写完成,同学对比答案,较准知识的准确性。
然后是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首先我本着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
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
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
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
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
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的训练有广度,有深度。
对于学生的错误能做到及时矫正。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对于课堂的形式比较单一,缺少灵活,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评价的语言不多,在今后的教学要努力加强。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914e90ba300a6c30c229f91.png)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闫继梅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弱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
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
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注重学习方法、学习思路的培养。
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活动2提供界线B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1月0。
C 等温线和800毫米的等降水线,从而确定界线
B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然后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提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秦岭—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它的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910ab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6.png)
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及教学反思1.初二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自然地理差异【活动】说感受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学生回答】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中国的地理差异》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
![《中国的地理差异》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ed5d1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5.png)
《中国的地理差异》复习课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的亮点是比较成功地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地理复习课之中:1、本节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加深了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互相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象、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把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归纳起来,增强记忆的深入性。
本节课只用了4幅思维导图就把《中国的地理差异》整一章的主要内容生动有趣地归纳出来,右总到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非常有趣严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4幅思维导图如下:2、本节通过思维导图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有助于进步他们的综合分析才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反射性考虑详细化的方法。
反射性考虑是人类大脑的自然考虑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考虑的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主题中心,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点的连接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发散才能越强就意味着更加庞大有序的数据库,个人的综合分析才能也就越强。
如本节课《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最中心的主题就是“青藏地区”,由于地区轮廓也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本节课“青藏地区思维导图”就以青藏地区的轮廓和轮廓内部的“青藏地区”主题作为导图中心。
为加深学生记忆和加强记忆的有趣性,本人将青藏地区的轮廓进展加工,使其与海豚的轮廓有几分相似。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部份内容的重点,因此延伸出去的两个关键词就是“高”和“寒”,自然环境特征深入地影响了青藏地区人文特征,因此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人文”。
《中国地理差异》复习课反思
![《中国地理差异》复习课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823adf85fbfc77da369b108.png)
《中国地理差异》复习课反思准备上这节课时,我是慌乱的,没有清晰的思路,只知道要把重点突出出来,环节设计无从下手。
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似乎以前都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一样。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傻了,同学科的老师不断地给我献计献策,指导我,在我们不断探索中我的思路渐渐明朗起来,很快在开始上课前,我将所有环节设计完毕,并细细地串联,我在听课教室提前等待学生的到来。
那时,我是紧张的,因为今年八年级地理第一年纳入会考,成绩并入中招成绩,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关系着学生的升学命运,我不能有失误,其次,公开课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我有些焦虑。
学生到之前,我心里一遍遍地想着过渡语…….课中,学生的状态比我好,我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但是开始我还是出了一些小失误,不过自己很快纠正过来。
慢慢地我的紧张感消失,一节课也轻松地结束了。
回想学生的表现因该给予肯定。
是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受到了“安全”,我在课堂中的一些小慌乱,他们都轻松应对并及时纠正,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上完我仔细想想有很多不足,课堂各环节的把握上不合理,在中考真题练习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识记的时间也不够充分,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也没有突出,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没有及时地检测、落实。
对于目标生的划分更是忽略了。
课堂上学生虽然都动了起来,但有些流于形式……总之,这节课存在不足的地方太多太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想尽办法改正。
今后的课堂我再准备充分些,以后的课堂都将是复习课和讲评课,在做设计时内容要与中考相符,课堂中要充分体现重难点,讲评课要注重答题技巧培养与重点题型的解析。
课堂上时间要把握到位,分秒必争每分钟都不能浪费,加快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使每个孩子在6月27日考试中轻松应对,为明年的中招“增砖添瓦”使每个孩子都不留遗憾。
顺利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并达到学校提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青海一中李清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
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
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
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
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