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绪论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指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文化: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文化传统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民族文化: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名词解释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壮大,曾起到重要作用简答题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开始他们的文化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曾居住过吐蕃羌人云贵高原是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蒙古高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没有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有猃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起源于这一地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相间湖泊众多居住苗蛮山越等族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秦汉时期百越名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生产生活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重要观点: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广布的牧马场地。

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5.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

6.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疏凿了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共称通漕四渠。

还开通了北起通州,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7.片面的重农思想造成了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了更加严重灾难性后果,对长江、黄河以及淮河也有越来越大的危害。

地理1.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中国地形地势特点:①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②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a.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2023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3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诚”有多种含义,如诚实、诚恳、忠诚等,其核心意义是真实而不虚妄。诚 是作用于人内心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能够保守内心的本真,真实表露自己的心声, 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诚的最高境界是“真”。(3 分)与“诚”密切相关的是“信”, “信”也有真实的意思,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讲信用,一是信任。两者之间具有因 果关系,只有自己讲信用,别人才会信任你。信来源于诚,诚是信的基础。经过儒 家和其他各家的反复提倡,真诚有信这种道德规范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所 普遍尊崇的美德。(3 分) (评分说明:结合上述内容,能谈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给 4 分) 48.论述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 1 页(共 3 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4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满分 5 分)
4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满分 5 分)
43.简述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
(1)环境标志。
(2)性别标志。
(3)体型标志。
(4)年龄标志。
(评分说明:答对任意一点给 2 分,其余每点给 1 分,满分 5 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 3 页(共 3 页)
绝密★启用前
2023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00321)(2)

中国文化概论(00321)(2)

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第一大题:单项选择1、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 C )• A.文学• B.文章• C.文化• D.精神文明2、《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C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3、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4、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C )•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5、"以物比德"属于( D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6、佛教的创始人是( C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7、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8、宫廷文化属于( A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9、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11、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B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12、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C )•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13、《尧典》载于( D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 C.《古石经》• D.《尚书》14、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C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15、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C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B )• A.高车部• B.黄帝• C.鲁班• D.伏羲17、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D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18、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B )• A.唐• B.宋• C.元• D.明19、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C )• A.井田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20、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D )•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 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21、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 )• A.齐国• B.鲁国• C.晋国• D.秦国2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23、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2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D )• B.“南蛮”• C.“西南蛮”• D.“西南夷”25、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C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2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2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C )• A.语系• B.语音• C.避讳• D.崇拜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A )•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2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B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3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C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31、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是在( C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代32、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制措施的是( A )• A.迁都北京• B.改用汉胜• C.定族姓• D.迁都洛阳3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代称作( A )• A.内史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34、“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D )•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35、《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汇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汇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绪论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3.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5.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6.民族文化的定义7.国别文化的定义8.中国文化的性质9.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10.传统文化的定义11.文化传统的定义。

12.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1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14.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15.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16.“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17.“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18.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9.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20.气候变化大势2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2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24.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25.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26.大一统观念27.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8.“天下”观念29.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30.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31.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432.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33.古代的“九州”34.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35.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36.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37.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38.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39.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40.典范人物的作用41.区域文化的变迁42.儒家的地域分化43.近代南方的开风气44.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45.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46.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47.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48.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49.黄河、淮河有利变害的原因50.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51.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52.新石器时代53.三大文化成就54.三皇五帝55.“绝地天通”56.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57.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58.敬授民时59.夏商周的年代60.夏、商文化特点61.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6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3.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64.各家思想特征65.百家争鸣的特点66.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6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68.西域69.丝绸之路70.经略南方的情况71.打击匈奴的后果72.民族内附的情况73.文景之治74.独尊儒术75.察举制76.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77.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78.士大夫阶层的养成79.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80.经学的作用及变化81.永嘉之乱82.十六国83.玄学84.《神灭论》85.般若学和涅槃学86.开发江南的过程87.南北民族融合88.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89.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90.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91.三省六部制92.科举制93.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94.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95.崇尚诗文的原因96.中唐时期97.古文运动98.新乐府运动99.理学100.王安石变法101.两税法的作用102.南方经济的高涨103.市井文化的兴起104.新党旧党的分歧105.中唐两税法的作用106.士大夫的文化作为107.色目人108.南人109.回族110.孟德高维诺111.八思巴112.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113.儒户114.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如何115.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116.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117.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118.利玛窦119.徐光启120.一条鞭法121.摊丁入亩122.锦衣卫123.税监12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125.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12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127.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128.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29.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130.王阳明131.文字狱132.乾嘉学派133.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134.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135.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136.理解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

汉语的主要特点1) 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 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1) 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3) 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 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简述“十恶”的内容。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 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

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

1) “中体西用论”;2) “全盘西化论”;3) “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简述禅宗的传播。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

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域外。

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中国文化概论(00321适用全国)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2)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点2:简述“狭义文化”的特征。

答:(1)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考点3:简述国别文化形成的原因。

答:(1)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考点4: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点5: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

注意: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总汇

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总汇

简答题1、简答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是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因素。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个因素。

2、简述北方文化背景对唐朝开国的影响。

答:(1)尚武精神。

唐代展开了比秦汉更大规模的开边拓土,唐朝之所以有这样强劲的军事实力在于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传统为背景。

唐朝之所以有赫赫武功,与其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惯战的习性(2)开放的民族政策。

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

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唐王室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族,心态开放决定了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

(3)崇佛教与重诗文。

唐代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种以儒学治国(表现是以儒学经典选拔政治人才),以宗教治身并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

其中尤以佛教最盛,最盛的原因与唐王室的北朝背景大有关系。

北朝贵族对南朝文化的羡慕心态,在唐朝初期仍然以强劲的势头沿袭着,诗歌、文章在唐代的大兴,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心态在起作用。

3、简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确立:秦朝建立至汉武帝初期的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

到汉代,分封诸侯的前提已经消失,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得到最终确立。

(2)中央集权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其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称“外朝官”,皇帝的亲近侍从则称“内朝官”。

(3)地方是郡、县两级制,后变为三级。

(4)该时期的历史走向:指向社会基层的政治权力越来越深入普遍,民间可以自为的范围越来越小;“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相权。

《中国文化概论》00321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00321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00321自考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1-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目录绪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 +1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依然沿用。

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3 察举:两汉时期,由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4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孔子最早提出了这个原则,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5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6 广义文化:(1)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7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最基本的要求;重要思想是“礼”,“礼”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

道家: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崇尚“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但后期的法家使“下约君”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宗严刑峻法,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是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墨子学派的出现时哪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8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9 谚文:是朝鲜创制的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2024年4月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句出自A.《易·贲卦》B.《说苑·指武》C.《论语·雍也》D.《礼记·中庸》2.《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A.五州B.六州C.八州D.九州3.以文章见长的方苞属于A.吴学派B.扬州派C.桐城派D.淮阳派4.清代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收制度,其中“丁”指A.土地税B.盐税C.人头税D.商税5.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人生观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6.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7.呼韩邪单于率部众归降西汉,这一史实发生在A.汉文帝时期B.汉武帝时期C.汉宣帝时期D.汉元帝时期8.“重农主义”作为一种国家观念起于A.商B.西周C.春秋D.战国9.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A.大单于B.天可汗10.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A.长安B.大梁C.洛阳D.临淄11.晚唐陆龟蒙撰写的记述各种农具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B.《天工开物》C.《四库全书》D.《未耜经》12.意大利方济各会士乘船到达泉州,后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的是A.孟德高维诺B.八思巴C.马可·波罗D.利玛窦13.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是A.矩形瓦B.绳纹瓦C.菱形瓦D.琉璃瓦14.有“一菜一格、百菜百格”之称的菜系为A.鲁菜B.川菜C.粤菜D.湘菜15.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脉经》D.《灵枢》16.依据我国民间计时制度,1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A.0.5个小时B.1个小时C.2个小时D.3个小时17.我国传统铁匠行的祖师是A.鲁班B.李耳C.螺祖D.黄帝18.北宋中期以后形成的新儒学为A.礼学B.明学C.文学D.理学19.依据《礼记·曲礼》,天子死曰A.崩D.亡20.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A.仁爱B.中庸C.中和D.诚信21.流传于中国的北传佛教属于A.大乘佛教B.小乘佛教C.上乘佛教D.下乘佛教22.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教育观点的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荀子23.京剧脸谱的“黑色”表示A.忠烈正义B.阴险狡诈C.刚正稳健D.鲁莽豪爽24.《诗经》中展现朝廷之音的是A.风B.雅C.颂D.兴25.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表示“给牲畜喝水”的“饮”读A.一声B.二声C.三声D.四声26.朝鲜文属于拼音文字,其字母来源于A.叙利亚字母B.斯拉夫字母C.古印度字母D.独创字母27.《仓颉篇》一般用作A.识字教材B.法律教材C.医学教材D.农耕教材2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第一章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四、古代区域文化简况五、地域文化的作用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第二章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目的:1、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2、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3、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2、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一、生产生活文化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三、农政思想的内涵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范围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七、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管理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第四章一、宗法制二、君主制及其特点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特点六、皇家贵族礼制七、庶族平民礼俗目的:1、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方志时期:明清两朝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1400-1900年的第三大气候时期称之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之为寒冷时期。

地缘:此地缘是指当中原文化为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荫子:宋代的一种特殊补官制度。

文臣到一定级别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一种特权,称为荫子制度,不仅可以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隋至唐相沿不改,,此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墨家核心思想是非攻兼爱,尚同,节用,非乐等,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

从中央到地方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

学思结合:是指由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总是思。

学思结合的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振兴中华的目的。

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法家。

这种观念是把农业视为末业,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着。

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时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恒,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刘渊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中国语言避讳特点:(1)避讳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是指对尊长与君主的名字不能使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再口中直呼其音。

主要形式: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缺笔,拆字,删字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之代讳字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用同音字,近音字之代讳字玄学:(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3)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

本草之学:(1)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

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2)本草之学的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3)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

五礼制度:(1)五礼制度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2)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朝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订国家重大仪式。

儒学文化圈:(1)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引起世界瞩目。

(2)“儒学文化圈”范围,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无不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台湾、香港更是中国的领土。

(3)对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勤劳、纪律、节俭的规范,注重社会福利与保障等等,归结于儒家文明的转型与儒家传统的影响。

狭义文化:(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2)狭义文化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阿房宫赋》(1)杜牧的作品,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描写了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2)《阿房宫赋》运用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历史上砍伐林木带来的恶果,对后世有指导意义。

分封制:(1)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2)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3)分封的目的是捍卫周家的天下,分封下的国家大小不同、等级各异。

什伍里甲制度:(1)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2)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3)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控制,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仁爱孝悌:(1)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2)在仁的丰富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3)与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的仁爱思想呈现出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特点。

三皇五帝:(1)“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2)“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

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勤农观:(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

科举制:(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2)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3)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文化:(1)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2)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九流十家: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血缘九族制:(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家天下:(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中庸:(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1)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1)它有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上古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多元一体的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1)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2)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

(4)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5)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1)促成了城市的出现;(2)发展了市民文化;(3)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