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蒙太奇学派
200903苏联蒙太奇学派
好莱坞电影多采用"连戏剪辑": 一种流畅的,不着痕迹的剪辑风 格,试图在一场戏中给人造成流 畅而不间断的感觉. 蒙太奇学派则通过镜头对列 镜头对列,形 镜头对列 成画面张力,突出主题.具体方 式有时间方面的"重复剪辑", "省略剪辑",以及空间方面的 "平行剪辑","交替剪辑".
1,重复剪辑 —— 往往是一个镜头完全,或部分 重复前面的镜头.当几个镜头持续 这样重复时,时间在银幕上的时间 会拉长. 《战舰波将金号》的"水手摔盘 子"场景:一个瞬间动作,被分解 成10余个镜头来表现,表现他的愤 怒.
为此,维尔托夫拒绝拍摄故事 片,反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反 对使用剧本,演员表演,摄影 棚拍摄等等. 他更感兴趣的是改变镜头的运 动速度,找出奇特的拍摄角度. 这种艺术主张,被称为"电影 眼睛派".
四,爱森斯坦的理论
1898——1948 十月革命中,中断大学的学习, 参加红军.后来,作过戏剧导 演,在马雅科夫斯基创办的 《左翼艺术阵线》上,发表了 一篇关于"杂耍蒙太奇"的文 章. 1924年,他在导演的第一部影 片《罢工》中,成功运用了 "杂耍蒙太奇"理论,把屠杀 工人的镜头与屠杀牲畜的镜头 交替剪辑,使之成为电影史上 的经典蒙太奇段落.
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贡献
技巧蒙太奇——— 爱森斯 技巧蒙太奇 坦蒙太奇学说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理论体系. "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 一起,就会从那种并列的状 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新 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 . "将描绘性的,含义单一的, 内容中性的各个镜头组合成 思想的前后联系的系列".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
1.卢米埃尔:一种新技术的显示 ,缺乏蒙太奇构思 的自然主义式的纪录
2.梅里爱:把不同场景下拍摄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来 进行叙事,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
3.鲍特 :《一个美国消防队: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 “蒙太奇” 的人,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没有 把他的蒙太奇方法条理化
of Don Basin 1931 等等
《持摄影机的人》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电影眼睛”理论的 经典之作
1929年出品 摄影:米哈伊尔·考夫曼 长度:68分钟
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把蒙太奇发 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 从而形成了苏联 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
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维尔托夫
这些艺术家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各成体系:
1.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 2.普多夫金:“联想蒙太奇” 3.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4.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狄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1896—1954) 前苏联 原名 丹尼斯·考夫曼 纪录片理论的创始人
“电影眼睛”的理论
理论核心:
将电影摄影机比喻为人的眼睛,而电影工作者的任 务即手持摄影机,“在不知不觉中捕捉生活”,反 对人为的照搬与饰演。
《电影眼睛》1924,78分钟 ,表明了他的电影立场
动、镜头运动,以及使用各种最出人意外的透视法。 2.建立在对影片的纪实材料进行系统的组织的基础上。 (蒙太奇结构的剪辑) ·电影眼睛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蒙太奇手段。
真理电影
“真理电影”源自1922年到1925年维尔托夫所拍摄 的23集新闻纪录片《电影真理报》,内容主要反映 战后苏联人民的现实生活,在这些作品中,他应用 了一系列实验性技巧,如动画、特效摄影、重复曝 光、手持摄影等等。维尔托夫的电影理论也有“真 理电影”一说。
苏联蒙太奇学派
• 蒙太奇应当感染观 众,交流情感 • 注重演员的作用
• 电影语言是抒情的、 • 电影语言是革命的、 温和的 呐喊的
• 蒙太奇理论更具有 现实意义与实践意 义 • 蒙太奇理论更具有 历史价值与理论价 值
• 一盆菜汤 • 沙皇时期一位名叫莫 兹尤辛的著名男演员 的无表情的特写镜头
• 一口棺材
• 一个小女孩
分析
• 当这种特殊的连接镜头放映给观众时,观 众交口称赞这个天才演员的“杰出表演”, 说他在一盆汤面前表现出了饥饿难耐、在 棺材面前表现出了悲痛、在孩子面前表现 除了慈父般的感情。 • 其实,这位男演员没有进行任何表演。
主要作品 – 《脑的机能》(1925年科学片) – 《棋迷》(1925年,喜剧片) – 《母亲》(1926年,代表作)
– 《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 代》、《苏沃诺夫大元帅》等。
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的比较
普多夫金 •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 注重蒙太奇的叙事 功能,顺从观众
爱森斯坦 • 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发展过程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 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的准备时期 – 爱森斯坦的高峰时期 – 普多夫金的完成时期
维尔托夫和“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1896-1954),原名杰尼 斯· 考夫曼,是苏联的记录片大师。1923年, 他发表了名为《抛弃戏剧式电影制作方法》的 文章,提出了“电影眼睛”的理论。 作品 默片:《一片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 年》、《在这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前 进吧、苏维埃》、《带摄影机的人》、《顿巴 斯交响曲》等。 有声片:《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
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一种电影制作技术和艺术表现风格,起源于苏联的电影产业。
蒙太奇一词源自法语,意为“拼贴”或“组合”。
苏联蒙太奇学派强调通过剪辑和组合不同的镜头和片段来创造新的意义和情感效果。
在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剪辑是最核心的技术手段。
通过剪辑不同的镜头,导演能够改变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影片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蒙太奇学派强调镜头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比,通过剪辑的方式创造出戏剧性的冲突、紧张和节奏感。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他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苏联电影中运用了蒙太奇的技巧,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冲击力和表现力的电影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剪辑手法和音效的运用,表达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并探索了影像媒介的独特表现能力。
苏联蒙太奇学派也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太奇的技巧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电影制作中,尤其是在战争片、动作片和悬疑片等类型的电影中。
蒙太奇的概念也逐渐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如文学、绘画和音乐等。
苏联蒙太奇学派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影片分析——《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具有史诗般的格调:主题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冲突鲜明、结构精巧、激情澎 湃、充满了诗情画意。影片在世界 电影史上第一次把革命的人民作为 主人公搬上银幕,创造了崭新的艺 术语言来表现革命的思想,从而使 电影从粗俗的新奇娱乐或幼稚的宣 传教化工具变成了富有思想性的真 正艺术。
影片《罢工》(1925)结尾,枪杀罢工工人的镜头 和屠宰场宰杀牛群的镜头交替出现,构成“人的 屠宰场”的经典隐喻,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2、探索理性蒙太奇时期(1924-1929)
1929年,爱森斯坦发表了关于理性电影的纲领 性文章《展望》,同年还发表了《在单个镜头画面 之外》、《有声电影的未来》、《电影中的第四维》 等,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他的理性电影的意义。 他说:“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 之间的不协调性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语言的 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再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 闻的电影。理性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 思想体系和概念体系的直接表现。”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通过大量实验,库里肖夫得出结论 是:“蒙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 础”。他认为,拍摄完成胶片仅仅 是影片的材料,是影片制作的开始, 电影艺术并不是从演员的表演或镜 头的拍摄开始的,这只是影片制作 的准备过程,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 的工作是从剪辑开始,将拍摄完成 的胶片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接,将产 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2011-06-20 22:51:27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尽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的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电影工业同国内其他工业一样,不论是影片制作还是发行系统,都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才达到新政府的期望。
虽然俄国在革命前的电影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也有了一些私营的电影公司。
由于战争期间进口片大幅削减,这些私营公司在国内市场刺激下迅速发展。
在1910年以后这些年里,俄国最有特点的电影是节奏缓慢的通俗喜剧类型,尤其是这些影片中伊万•莫兹尤辛等名星的天才表演,吸引了许多本国观众,外国观众却很少看到。
这些公司在革命成功之后竭力抵制私有财产国有化,他们也拒绝向国营影院提供影片。
1918年7月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电影部门开始对电影胶片的供应实施管制,结果许多公司囤积胶片,有些甚至带着器材逃到别的国家。
有些公司则在接受政府委任制片的同时,心中盼望红军在战争中失利,使一切能够回复到革命前的状态。
虽然面临设备短缺与生活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仍然开始做了尝试与努力,结果导致了一个全国性电影运动的发展。
吉加•维尔托夫在战争期间就从事纪录片工作,20岁就负责新闻片拍摄工作。
库里肖夫则在新成立的国家电影艺术学院中授课,做了一系列剪辑实验,他将一堆不同来源的底片剪辑成一部连续的影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库里肖夫或许是苏联年轻的电影艺术家们中最保守的一位,因为他所创造的这种格式化的剪辑原则,基本上是参照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连贯性原则。
于是,甚至在他们能够拍片之前,库里肖夫和他年轻的学生们已经在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院中开始工作,并且撰写关于电影艺术形式的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构成了蒙太奇风格的基础。
1920年爱森斯坦在一列专门运送战时宣传片的火车上做了一段时期的工作,同年他回到莫斯科在一家工人俱乐部剧院里工作。
同年五月,普多夫金为库里肖夫的国家电影学院演出,他深受格里菲斯巨片《党同伐异》的影响,决定进入电影界工作。
外国电影理论整理
苏联蒙太奇学派。
(1)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苏联蒙太奇学派】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2)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a . 库里肖夫库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开始了电影工作,建立了“实验工作室”,他是一个构成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论有“库里肖夫效应”和“电影模特儿”。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
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
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最终
>>
1
>>
2
>>
3
>>
4
>>
维尔托夫的代表作品:
《电影眼睛》Kinoks:A Revolution 1924 《持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Three Song about Lenin 1934 《热情:顿巴斯交响曲》 Enthusiasm:Symphony of Don Basin 1931
>> 0 >> 1 >> 2 >> 3 >> 4 >>
《母亲》1926 母亲》
>>
0
>>
1
>>
2
>>
3
>>
4
>>
• 两篇具有世界声誉的蒙太奇论 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 著《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和 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
>>
0
>>
1
>>
2
>>
3
>>
4
>>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被世 界许多学者誉 为对整个人类 文化史进程有 所影响的人。 所影响的人。
>>
0
>>
1
>>
2
>>
3
>>
4
>>
普多夫金
>>
0
>>
第四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1
普多夫金
• 普多夫金还是苏联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特性、蒙太奇、电影 表演和声音等。其中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占据 着中心地位,他在自己的理论和大量的演员实 践中,确立了戏剧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 系同电影表演规律的有机联系。
1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首部影片《罢工》(1925)被称为“第一部真正 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 众场面、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 情节”、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 的纪实风格。 •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 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塑造了推 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 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已成为电 影史上的经典。
1
普多夫金
• 此后,《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 汗的后代》(1929)都继续发展了《母亲》中 的那些美学原则,也是苏联20年代的杰作。 • 1932年,他拍了并不成功的有声片《普通事件 》,但在《逃兵》(1933)中,却实现了声画对 位。
1
普多夫金
• 之后,普多夫金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 ,如《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9)、《苏沃洛 夫大元帅》(1941)、《海军上将纳希莫夫》 (1947)等。 • 他最后一部作品是《瓦西里· 鲍尔特尼科夫的归 来》(1953)。
1
普多夫金
• 普多夫金,著名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 1922年进入库里肖夫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协助 库里肖夫进行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实验与创 作。 • 之后,由于观点的分歧,普多夫金离开库里肖 夫工作室,于1925年先后导演了《棋迷》和科 普片《大脑的功能》。
1
普多夫金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
1.电影探寻表现方式的过程(代表人物)Biblioteka ▪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
▪格里菲斯
▪卢米埃尔兄 弟发明电影以 后,一直致力 于纪录片的拍 摄,并在纪录 电影的拍摄过 程中,开始了 对电影语言的 探索和追求。
▪梅里爱却走上另 一条开启未来艺 术电影发展的道 路。他是电影史 上第一位把电影 引向戏剧的人。
▪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
END
谢谢观看!
▪ “电影眼镜派”还强调,电影真实的记录 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记录生活,电影眼 镜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 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 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 “电影眼镜派”的意义: 意味着蒙太奇在纪录片中不再只是连接镜头 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 形态工具。
斯(1875-1948)继承 了自电影诞生以来艰 难探索所取得的经验, 创作出具有永恒生命 力的艺术作品,且对 后世的电影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从而 使电影真正登上了艺 术的殿堂。他堪称电 影艺术史上的一座丰 碑。
2、蒙太奇电影美学观的诞生
▪技术层面 人们发现胶片可以剪开,用药剂融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把摄影机放在几个不同的位置, 对一场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拍摄,然 后再把这些镜头连接起来,于是就有了镜头 的“剪接(cutting)”。
▪艺术层面
人们进一步发现,镜头的这种变换连接绝不 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问题,不同的接法 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还可以体现创作 者的思想意图,于是又出现了“剪辑” (editing)。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开创蒙太奇的电影时代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影片中交错地使用远景 和大特写,使得片中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 别是“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 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PPT课件
第一节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一、蒙太奇含义
指对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元素进行编排 组合的手段,即电影中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 是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组合结构方式,其中
.
1
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 a、叙事蒙太奇 是指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表现冲突为主要 宗旨的蒙太奇手法。 (1)平行蒙太奇 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或同一时间不同地点、
.
2或不同时间不同地Fra bibliotek中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 上的情节线索并列展现,即分头叙述又统一在 同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中。 (2)交叉蒙太奇 是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条或者两条 以上的情节线索迅速而频繁的交替剪接在一起, 各条线索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既相互依 存又彼此促进,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
.
.
5
二、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库里肖夫 2、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号》 敖德萨阶梯
第二节 著名导演及作品 一、塔尔科夫斯基
《伊凡的童年》
.
6
二、卡拉托佐夫 《雁南飞》 战争 爱情
.
7
三、梁赞诺夫 《办公室的故事》 生活 喜剧
.
8
3
决定或影响另一条或数条线索的发展。 b、表现蒙太奇 将前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镜头进行对列、 组接,通过相连或相互对照、对比或冲突,从 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不具有的丰富含义,来表 达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蒙太奇手法。
.
4
(1)隐喻蒙太奇 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队列或交替表现进行类比, 达到含蓄而形象地表达某种情绪色彩。 (2)对比蒙太奇 指将内容上截然不同的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 通过画面之间的对比、衬托产生出新的含义。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当前, 电影己成为一种拥有无限表现可能性的媒体。
但百年前在它发明伊始, 它还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
当卢米埃尔兄弟把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具体对象再现为视觉形象,并投影到银幕上让观众看到它们的时候, 曾引起了人们从未有过的好奇心。
但轰动过后, 人们又鄙夷地把电影看作是粗俗的“杂耍”、“技术玩意儿”。
这时, 或许正是蒙太奇使电影获得了使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把它送进了艺术殿堂。
在蒙太奇发展为银幕造型的独特电影手段体系的整个过程中, 几乎所有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都以其创造性的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最早并最有系统地进行理论化工夫的, 应首先归功于苏联蒙太奇学派。
法国电影学家莫兰曾说过这样的话:格里菲斯时代的电影处于“灵性”阶段, 爱森斯坦时代的电影则达到了“理性”阶段。
这一概括是有说服力的。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项艺术宣言的团体。
它只是泛指在整个年代到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影坛, 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其中主要有爱森斯坦、维尔托夫、库里肖夫、普多夫金、杜甫仁科、苏勃、斯克洛夫斯基、狄年诺夫等人。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与广泛国际影响的当属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维尔托夫四人。
但这四位艺术家的研究工作却是各成体系的, 相互间无论在观念上或方法上都有着很大差异。
而且他们更不是一个派别, 他们当中有的人是拥有自己的小集体的。
如库里肖夫有“库里肖夫工作室”, 维尔托夫有“电影眼睛派”。
而爱森斯坦的工作则更为复杂, 不仅是有极强烈的个性色彩, 而且他的工作并未截止于30年代初, 而是一直延续到他1948年在伏案写作中逝世为止。
苏联蒙太奇学派在20年代初出现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苏联决不是偶然的。
1917年那场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 初期真的为艺术革命运动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天地。
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派诗歌、康定斯基的未来派绘画、梅耶荷德的自然主义戏剧以及随着机械化工业化高潮而来的以铁和玻璃为素材的构成主义, 不断掀起艺坛上一个接连一个的革新波澜。
苏联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的电影实验
1921年,库里肖夫开始在国家电影学院进 行一些剪辑试验。他本人拍摄了《西方先 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的奇遇》(1924) 等影片。 “库里肖夫效应”:通过镜头的剪辑在银 幕上重新创造时间和空间。它说明观众对 电影的反应不是建立在单个镜头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镜头的连接的基础上。这一思 想是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和风格的核心。
爱森斯坦的理论
爱森斯坦的理论较复杂。 1、蒙太奇并非一种简单的剪辑技巧,而是 一种普遍的形式原则。 2、蒙太奇原则即各个元素的冲突,两个冲 突的元素能够产生一个新的超越原来元素 的综合体。 3、电影的根本目的不是讲述故事,而是传 达理念。(理性蒙太奇)
苏联蒙太奇的形式和风格
重视剪辑。他们的剪辑不是以连戏为目的, 而是以传达思想为目的,并不考虑剪辑的 流畅性。 不太考虑时间的连续性。通常采用重复剪 辑、跳接、快速剪辑等手法。 也不考虑空间的连贯性,前后镜头的空间 通常是充满矛盾的。常采用交叉剪辑来创 造平行的空间关系,但这两个空间内的事 件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联系。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主张
库里肖夫的理论较为保守。他欣赏的是以 叙事和情绪感染为目的的蒙太奇技巧。普 多夫金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维尔托夫的理论较为激进。他认为剧情片 是“电影鸦片”,使观众对于社会和政治 的感觉变得迟钝麻木;真正的电影应该建 立在“无意中捕捉到的生活”的基础上; 蒙太奇不仅仅是一种剪辑的技巧,更是一 种贯彻整个影片创作的思维。
不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画,通常从社会层面 寻找人物行动的动因。 主要角色往往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 一个群体。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1.二十年代无声故事片创作时期,苏联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他们创立了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母亲》、杜甫仁科《土地》。
3.(1925年)摄制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运用蒙太奇理论的著名电影作品。
其中,(“敖德萨阶梯”)场面,被视为视觉节奏的典范。
4.爱森斯坦提出了哪些理论?(1)提出了“杂耍蒙太奇”;(2)提出了“情绪剧本”理论。
5.杂耍蒙太奇:是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
意思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6.情绪剧本理论:是爱森斯坦为部分苏联剧作家付诸实践的一种电影剧作理论。
认为电影剧本不需要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只要提供一连串诱发导演情绪的刺激物。
虽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一般是用一种浮夸的词句描写一些互不连贯的场景。
7.“杂耍蒙太奇”和“情绪剧本”都有其共同的理论缺陷,就是孤立地夸大了情感的感染力,破坏了电影综合性,失去了思想指导和生活基础。
8.爱森斯坦的贡献:将蒙太奇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明确地归纳为两条:“合乎逻辑,条理贯串的叙述”,“充满情感”,“激动人心”。
9.论述世界电影名作《战舰波将金号》。
《战舰波将金号》被公认为是一部世界经典名片。
(1)思想内容: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20周年而摄制的,是一部颂扬水兵于1905年起义的影片。
(2)在剧作结构上,是按照希腊五幕布悲剧的格式构成的。
即:人和蛆虫;船上的戏剧;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
每场戏都贯穿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有明确的动作与反动作。
(3)影片剧作上的特点:a纪实性与典型性的精巧完美的结合。
b精巧、严密的结构与准确有效的节奏处理。
(4)在电影语言上有独特的创造。
影片的蒙太奇组接充分显示了电影镜头组接的巨大艺术功能。
浅谈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
浅谈前苏联早期电影的蒙太奇学派班级:电视节目制作专科班学号:136703090115姓名:朱博冲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在艺术创作中则是由苏联摄影家罗德钦柯第一次提出,他通过将不同的照片拼贴以造成新的效果,称“照相蒙太奇”。
一、蒙太奇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896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就已经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城市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这一次推翻沙皇统治的国内革命的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激情。
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极为重视电影事业,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大众娱乐性商品,它承载着宣传和认知功能,传达社会信息和教育广大人民,对电影事业实行了国有化,苏联的艺术家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和生活的惨剧,苏联电影起步早,投入大,成就高,战前的发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技法,尤其是在蒙太奇的理论发展方面。
而且当电影问世后,经由卢米埃尔、梅里爱、鲍特甚至格里菲斯,已在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在活动期间,也同许多欧美先锋派的电影艺术大师们相互借鉴,更是把蒙太奇的实践与研究推上了蒙太奇思维和电影美学的新高度。
二、前苏联蒙太奇理论第一位研究家和“库里肖夫肖效应”库里肖夫是前苏联电影界的前辈艺术家,代表作品为《死光》、《西伯利亚人》,他的研究成果为现代蒙太奇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结合者自己的拍片实践,完成了著名的“库里肖夫肖效应”和“电影模特儿”理论。
库里肖夫拿俄国“电影皇帝”莫兹尤辛的一张没有任何表情的脸的特写镜头,分别同桌上一盆汤、棺材里的女尸、一个小女孩的镜头相互组接起来。
第二章-苏联蒙太奇学派PPT课件
-
8
2、“库里肖夫效应”
将前苏联演员莫兹尤金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定镜 头分别与一碗汤、一口棺材、一个婴儿的镜头组 接在一起。观众看后对演员的演技大加赞赏,认 为面对汤时,表现出了饥饿,而对棺材时表现出 了悲痛,面对婴儿时则表现了慈爱。
库里肖夫借助此项实验证明,有目的地将不同镜 头加以并列,便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涵义,一种新 的艺术。蒙太奇是电影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更 为有效的手段。
库里肖夫效应视频
-
9
通过大量实验,库里肖夫得出结论是:“蒙 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础”。他认为,拍 摄完成胶片仅仅是影片的材料,是影片制作 的开始,电影艺术并不是从演员的表演或镜 头的拍摄开始的,这只是影片制作的准备过 程,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从剪辑开 始,将拍摄完成的胶片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接, 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出现与20年代前苏联的政治形势与意识 形态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 将电影的生产和发行移交给人民教育委员会,电影事业 实行国有化。1922年,列宁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 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电影已不再是好莱坞式的大众娱乐性商品,而是负载着宣 传和认识功能、传达社会信息的媒体。因而,已有的电影 表现手法和电影语言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制度的需要,必须 创立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蒙太奇学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产生。
-
4
一、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
吉加·维尔托夫,原名丹尼斯·考夫曼。吉加·维尔 托夫是他的笔名,意为推翻、旋转。1918年开始在 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曾参加最早的 苏联新闻片《电影周报》的剪辑工作。20世纪20年 代初,维尔托夫与妻子伊里沙维塔·斯维洛夫、弟弟 米哈依尔·考夫曼组成“三个小组”。不久,在“三 人小组”周围,又吸引了一批富有挑战精神的纪录 片艺术家,形成了闻名世界的电影眼睛派。
2苏联蒙太奇学派
2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提出, 任何艺术, 无论是文学、诗歌、戏剧, 还是音乐、舞蹈、绘画都有自己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技巧, 而电影的表现技巧是什么呢? 他认为就是蒙太奇.蒙太奇是一种组织镜头的方法, 即`一种并置原理的运用, 把不同性质的两个电影底片连接在一起, 很自然地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概念, 一种新的总体(爱森斯坦《电影感》)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来的意思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里局势剪辑与组接。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为代表的准备,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高峰,以普多夫金为代表的完成。
第一节维尔托夫与库里肖夫的电影实验维尔托夫,苏联纪录片大师,著名的“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
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他特别倡导将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也就是在被拍摄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来拍摄。
但是,又强调指出,电影真实地记录并不局限于简单记录生活,电影眼睛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涵义。
也就意味着,蒙太奇不再只是作为连接镜头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形态工具。
乔治.萨杜尔这样评价电影眼睛学派:在电影眼睛学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和蒙太奇之中。
库里肖夫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建立了一个实验工作室,擅长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验来论证电影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潜力。
例如,1920年库里肖夫曾将下面的一些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部短片: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两人见面、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一幢白色大建筑物(白宫)。
两人向台阶走去。
这些片段按照前面的次序连接起来,然后放映在银幕上,结果,观众认为这完全是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的一场戏,认为两个青年是在白宫门前相会。
实际上,上面人物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苏联拍摄的,只有其中的白宫那个镜头是从美国电影上剪下来的。
第二章苏联蒙太奇学派
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 段落;
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 总体构思。
批判性反思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 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 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 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 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 主编。
其次,爱森斯坦在这一屠杀段落中充分运 用了各种冲突来表现主题思想,实践了以 冲突为核心的理性蒙太奇理论。
运动:上与下、左与右 景别:全景与特写 场景:群众的乱与军队的齐
……
再次,爱森斯坦通过蒙太奇的反复组接创 造了全新的电影时空。原本只需二分钟即 可走完的奥德萨阶梯,爱森斯坦用了六分 多钟的时间来表现,大大扩展了时间进程。 这种情绪上的累积、推进,给观众以强烈 的情感冲击:屠杀是在无止无休地进行着。 因此,奥德萨阶梯这一段落是充溢着激情 和理性批判精神的。
这5个镜头通过蒙太奇手段将完全不同的时空表 现为一个连贯而统一的时空。这一实验表明,通过 镜头的合理组接,蒙太奇不仅具备叙事功能,而且 在电影时空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功能。
2、“库里肖夫效应” 将前苏联演员莫兹尤金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定镜
头分别与一碗汤、一口棺材、一个婴儿的镜头组 接在一起。观众看后对演员的演技大加赞赏,认 为面对汤时,表现出了饥饿,而对棺材时表现出 了悲痛,面对婴儿时则表现了慈爱。
理性蒙太奇的实质在于通过两个或者多个画面撞击 产生思想。
例如,他在影片《十月》中,插入了一个亚力山大三世 的雕塑从基位上坍塌下来的画面,表达沙皇专制的覆灭, 而后来临时政府复辟沙皇制度时,他又插入了一个亚力 山大三世的雕塑重新竖立起来的镜头,以全现“反动势 力”的反扑。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他分别切入 了石狮卧睡、抬头、跃起三个镜头,以此来说明人民从 觉睡到觉醒到反抗的思想主题。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力的电影学派。
学电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知识要点:1、蒙太奇的意图: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学。
2、具体手段有2个,一个是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第二、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时间:20世纪20-30年代人物: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意义:1、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作用(现代电视广告中大量使用蒙太奇),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
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被人们所公认,以至于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2、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
它只是泛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3、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重要概念:【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
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名词解释:“电影眼睛”】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
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
蒙太奇学派含电影眼睛奇异演员养成所 PPT
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
杂耍蒙太奇又称吸引力蒙太奇。杂耍“是戏剧中 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使观众 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 例如,他在戏剧演出中加入马戏、电影等表现形式, 引起观众的震惊。而杂耍蒙太奇则是从最后的主 题效果出发对那些独立、单个的杂耍的“合成”, 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这一理论既强调了“瞬间”、“局部”在艺术整 体中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蒙太奇对“瞬间”、“局 部”的重新结构和创造。
爱森斯坦是从蒙太奇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 冲击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的,在他看来,蒙太奇就 像许多在时间和空间上随意摄取的杂耍式表现(如 暴力或悲惨的画面)。在他的第一部电影《罢工》 中就能够找到许多运用杂耍蒙太奇原则设计的场 景段落。比如在影片结尾部分,把工厂主与军警屠 杀工人的镜头同屠宰场宰杀肉牛的镜头联系在一 起,交替出现。开头部分烟囱与工厂主的组接;空空 的烟囱与烟囱口上停着的乌鸦组;军警头目与工人 住宅的组接等等。
库里肖夫强调蒙太奇的创造作用,并用一个著 名的实验来显示这种作用。他从一部旧片中 专门选出莫兹尤辛的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 头,把这一镜头和另外一些影片中表现一只汤 碗、一口棺材以及一个小孩的镜头联结在一 起,从而使其传达出饥饿、悲痛或父爱的信息。
库里肖夫撰写的关于电影艺术形式的理论文 章,构成了蒙太奇的理论基础。
2、“敖德萨阶梯”剪辑特征
1、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 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蒙太奇学派强调主观认识与影像的客 观表象相统一。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 系统、自觉的电影美学和哲学理论的学派。
“电影创作的基础是表现性,而不是影像性。表 现性可以传达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它比客 观世界的单纯影像(摹写)更深刻,更概括。”
目前,我国电影理论界通过从三个功能的角度来理 解蒙太奇: 第一是叙事蒙太奇。就是把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 联接起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这个意义上的蒙 太奇纯属一种技术手段; 第二是艺术蒙太奇。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 段,即通过隐喻和节奏以引起强烈的艺术效果。其 功能是诉诸情绪的; 第三是思维蒙太奇或者说蒙太奇思维。即把蒙太奇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哲学看待,这在电影美学上引 起了重大的突破。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出现与20年代前苏联的政治形势与意识 形态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 将电影的生产和发行移交给人民教育委员会,电影事业 实行国有化。1922年,列宁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 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电影已不再是好莱坞式的大众娱乐性商品,而是负载着宣 传和认识功能、传达社会信息的媒体。因而,已有的电影 表现手法和电影语言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制度的需要,必须 创立一种崭新的电影语言。蒙太奇学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产生。
《电影剧本》从电影编剧的角度 阐述了电影整体演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电影编剧如果不能用 电影的影像思维去进行创作,他 就不可能为导演提供“可用的素 材”。他把蒙太奇划分为“结构 性蒙太奇”与“作为感染手段的 蒙太奇”两大类。前者包括“场
影片分析——《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具有史诗般的格调:主题重 大、冲突鲜明、结构精巧、激情澎 湃、充满了诗情画意。影片在世界 电影史上第一次把革命的人民作为 主人公搬上银幕,创造了崭新的艺 术语言来表现革命的思想,从而使 电影从粗俗的新奇娱乐或幼稚的宣 传教化工具变成了富有思想性的真 正艺术。
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
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 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 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杂耍蒙太奇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 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 主题的效果。
譬如,影片《十月》中表现孟什维克代表居心叵 测的发言时,插入了弹竖琴的手的镜头,以说明 其“老调重弹,迷惑听众”。 再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 德萨阶梯”一段,运用杂耍蒙太奇,既有画面的 分解又有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节奏快,有 窒息感。突出表现了沙皇军警屠杀和平民众的血 腥暴行。 影片《罢工》(1925)结尾,枪杀罢工工人的镜头 和屠宰场宰杀牛群的镜头交替出现,构成“人的 屠宰场”的经典隐喻,
1、结构和剧情的诗化处理 影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人和蛆;后甲板上 的戏;死者激发人们;奥德萨阶梯;与舰队相 遇。在剧作结构上,影片按照古希腊五幕悲剧 的“黄金分割律”的格式,即2:3的比例设计 的。这五个部分在同一主题下,以两条相反的、 对立矛盾的动作线来延伸和发展: 人和蛆:军官要士兵吃腐肉——士兵抗议; 甲板上:军官要镇压——士兵开始起义; 死者激发人们:哀悼死去的士兵——愤怒的群 众聚会; 奥德萨阶梯:军民联欢——残酷的大屠杀; 与舰队相遇:不安的等待——胜利欢呼。
三、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爱森斯坦,被世界许多学者誉为对整个人类文 化史进程有所影响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建筑 师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920年,他投身戏 剧,就教于著名的戏剧家梅耶荷德,梅耶荷德激进 的戏剧改革思想对他影响很深。1923年转入电影界 后,既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影论文,又拍 摄了《罢工》(1923)、《战舰波将金号》 (1925)、《十月》(1928)、《总路线》 (1929)、《墨西哥万岁》、《亚力山大· 涅夫斯基》 (1938)、《伊凡雷帝》(1945)等著名影片。
剪辑与蒙太奇的关系
从技术上来说,蒙太奇只是众多 的剪辑技巧中的一类。(传统蒙 太奇强调的是镜头组合后创造的 思想、情感。) 从理论上来说,蒙太奇理论尽管 是从剪辑实践的总结和发展而来 的,但它已经超越剪辑而成为对 创作观念和各环节都产生重大影 响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 方式。
影视剪辑应该分成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 镜头之间的关系; 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 段落; 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 总体构思。
二、库里肖夫的蒙太奇实验 1、“创造性地理” 他将五个拍摄自不同地方的镜头,即一个男人 从左向右走来;一个女人从右向左走;二人相遇, 握手,男人用手向某处;白宫;二人向台阶走去五 个镜头加以连接。观众看过这个剪辑段落后认为这 个男人和女人从同一条大街的左右两侧走来并相遇, 然后一起走向白宫。 这5个镜头通过蒙太奇手段将完全不同的时空表 现为一个连贯而统一的时空。这一实验表明,通过 镜头的合理组接,蒙太奇不仅具备叙事功能,而且 在电影时空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功能。
(1)在画面与形象关系上: 画面:在银幕上直接观察到的影像的 最小单位,是直观的、单一的。 形象:由诸多画面组合过程中产生的、 包含着观众的认识的“感觉综合体”, 是意义与内涵的表象。 由此他提出了“冲突论”这一核心概 念:“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 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
(2)在形象与思想关系上 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不仅是制造效果 的手段,而且首先是表述手段,是通过特殊 感情的电影语言形态和特殊电影形式表达思 想的手段。”他论述了由形象向思想转换的 可能性与途径。画面—镜头—形象的形成过 程,是一个转义的过程,其核心是概括概念, 形成思想。
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 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项艺术宣言的 团体。它只是泛指在整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 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理论与实践作出过 贡献的艺术家群体。其中主要有库里肖夫、爱森 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人。
蒙太奇学派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奥德萨阶梯 《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完全按照爱森斯 坦的“杂耍”和“理性”蒙太奇美学思想 拍摄的影片。奥德萨阶梯是影片中运用蒙 太奇结构的最杰出的段落,成为电影史上 运用蒙太奇手段的典范。在短短6分多钟的 屠杀段落里,爱森斯坦用了一百三十多个 镜头,反复在屠杀与被屠杀者之间进行切 换。
敖德萨阶梯பைடு நூலகம்频及介绍
理性蒙太奇的实质在于通过两个或者多个画 面撞击产生思想。
例如,他在影片《十月》中,插入了一个亚力山 大三世的雕塑从基位上坍塌下来的画面,表达沙 皇专制的覆灭,而后来临时政府复辟沙皇制度时, 他又插入了一个亚力山大三世的雕塑重新竖立起 来的镜头,以全现“反动势力”的反扑。在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中,他分别切入了石狮卧睡、 抬头、跃起三个镜头,以此来说明人民从觉睡到 觉醒到反抗的思想主题。
一、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 吉加· 维尔托夫,原名丹尼斯· 考夫曼。 吉加· 维尔托夫是他的笔名,意为推翻、 旋转。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 新闻电影部工作,曾参加最早的苏联新 闻片《电影周报》的剪辑工作。20世纪 20年代初,维尔托夫与妻子伊里沙维 塔· 斯维洛夫、弟弟米哈依尔· 考夫曼组 成“三个小组”。不久,在“三人小组” 周围,又吸引了一批富有挑战精神的纪 录片艺术家,形成了闻名世界的电影眼 睛派。
电影眼睛派的理论主张: (1)摄影机是人眼所不能比拟的 “电影眼睛”。 (2)电影工作者应出其不意地捕 捉生活细节,纪录现实生活。 (3)零散的素材通过巧妙的剪接 可以创造出生活的诗意与特定的意 义。
维尔托夫的主要作品有《电影眼睛》 (1924)、《前进吧,苏维埃》(1926)、 《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 《第十一年》(1928)、《带摄影机的人》 (1929)、《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 《带摄影机的人》并不强调客观记录的中立 立场,相反,维尔托夫意在突出剪辑和摄影 机的控制力,将大量日常生活场景剪辑组合 成一部高度风格化(甚至可称“实验性”) 的纪录片。 《带摄像机的人》片段欣赏
安德烈· 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 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 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 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 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 主编。 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 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 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 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 德烈· 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 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 里士多德”
首先,爱森斯坦在这一屠杀段落中 不断插入一些激烈而悲痛的杂耍镜 头,充分显示了爱森斯坦杂耍蒙太 奇的创造力。 如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空着的婴 儿车孤零零地从石阶上滑下来、铁 边夹眼镜下面裂开的流着鲜血的眼 睛……影片中的“瞬间—杂耍”造 成了对观众心理的巨大冲击,创造 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3、建立总体的、完整的电影结构理 论的时期(1930-1948) 这一时期爱森斯坦发表的最重要的 著作是《蒙太奇1938》。这篇文章集 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画面与形象 关系;二是形象与思想关系。
在《蒙太奇在1938》一文中指出: “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 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 水+目=泪; 门+耳=闻; 犬+口=吠; 口+子=叫; 口+鸟=鸣; 刀+心=忍
四、普多夫金与《母亲》 1926年,普多夫金发表了两篇著名论著《电影导演 与电影素材》和《电影剧本》。 《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全面阐述了电影创作所涉 及到的主要问题。他分析过银幕形象的两个组成元 素:蒙太奇和演员的表现性。蒙太奇是为表演服务 的,也就是说,电影所有手法都是围绕一个主要目 的:衬托演员的表现性。两者密切相关,均纳入 综合的银幕形象整体之中。为此他提出了核心的定 义:“蒙太奇—电影分析的逻辑”。
通过大量实验,库里肖夫得出结论 是:“蒙太奇原则是电影特性的基 础”。他认为,拍摄完成胶片仅仅 是影片的材料,是影片制作的开始, 电影艺术并不是从演员的表演或镜 头的拍摄开始的,这只是影片制作 的准备过程,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 的工作是从剪辑开始,将拍摄完成 的胶片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接,将产 生完全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