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服务功能研究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服务功能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服务正逐步从基础建设阶段迈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时期。
由于服务对象和功能的变迀,我国传统面向民政对象的社区服务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因此需要构建更加符合实际发展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关键词:付村社区;服务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针对社区服务体系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研宄,同吋还存在社区服务内容不清晰、社区服务分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需要从理论及实际上对其内容框架、供给对策的完善加以科学阐述。
相对于付村社区,社区服务在服务项目、设施、资源和能力等方面,与社区居民的要求和期许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社区服务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1、社区服务的概念1987年我国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随着社区服务实践的发展,对社区服务的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社区服务主要是指以政府为核心,在社区组织及其附属机构、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志愿者及非营利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下,为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在社区范围内为全体居民提供的,兼具福利保障、商业便民、公益互助、教育文化等性质的服务过程。
2、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关于社区服务内容的研究,从狭义社区服务角度:即以福利性为主。
社区服务包括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开展的福利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后勤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的便民生活服务。
[1][2]从广义社区服务角度:即兼具福利性和经营性。
从实践角度将社区服务分为优抚对象服务系列,民俗改革服务系列,卫生安全服务系列,家务劳动服务系列,咨询服务系列,文化生活服务系列,经济服务系列和职业指导服务系列。
[3][4]二、付村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1、便民、利民服务普及不周付村社区仅仅在原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换上一块新牌子,其功能仍带有浓厚的行政机构色彩,主要忙于应对上级政府各部门所布置的任务,使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应付于行政事务工作,从而忽视了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工作。
城乡社区分类治理实施方案
城乡社区分类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社区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分类治理来满足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
二、分类治理的原则1.差异化管理:根据城市和农村社区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实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2.整合资源:充分整合城乡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共赢。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分类治理方案,保障治理效果。
4.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增强社区自治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方案1.城市社区治理(1)建立健全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动社区民主决策,加强社区治理的公开透明。
(2)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加强城市社区环境整治,提高城市社区的居住品质,创造宜居环境。
2.农村社区治理(1)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推动村民自治,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四、推进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城乡社区分类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分类治理提供政策保障。
2.组织保障: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提高自治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3.资金投入:增加对城乡社区分类治理的资金投入,保障分类治理的实施。
4.宣传教育:加强对城乡社区分类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分类治理的认识和支持度。
五、预期效果通过城乡社区分类治理实施方案的推进,预期能够实现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城乡社区的发展更加协调和可持续。
同时,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六、总结城乡社区分类治理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进,是适应城乡发展差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02期(总第502期)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小康社会的构建。
因此,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意义1.1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容中主要的便是发展,核心为以人为本,基本要求为可持续发展,方法为统筹兼顾。
因此,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可以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快速,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农民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矛盾等都发生巨大改变,使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1.2 促进基层民主发展我国正在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也得到良好发展。
想要实现中国梦,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最大程度保证群众享有更切实际、更多的民主权利。
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创新,调动农民参与社区管理积极性,接触社会管理、监督与决策工作,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1.3 促进科学化管理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主体包括基层政府、社区居民以及自治组织。
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以使各主体清楚自身的责任,促进各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有效降低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行政化现象,有效提升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1.4 满足农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在此环境下,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较大改善,原有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所以,必须加强创新完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丰富管理内容,提升提升管理能力,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建议2.1 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理念改变原有的农村社区管理理念,有利于实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民主化,更直接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及农村社区的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工作的社区治理模式
农村工作的社区治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成为了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议题。
如何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推动农村工作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农村工作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农村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
建立村民自治组织,选举产生代表,形成决策机制和责任体系,并通过定期开展集体讨论、监督和评估,促进村民自治的有效实施。
二、注重社区参与与沟通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参与和沟通机制。
通过建立社区议事规则、设立公示栏,鼓励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形成一个开放、透明和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
三、完善基层民主和法治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
通过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推进农村自治法制化,使农村社区治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有序,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社区治理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
同时,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五、发展社区经济与产业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需要注重发展社区经济与产业。
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就业增收,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六、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社区治理模式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同时,加强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加强社会管理和安全保障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安全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农村社区的安全保障能力。
同时,加强对边远农村地区的关注,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安全环境。
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81001 农村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大当前国内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尤其要全面推进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新型农村文明建设水平,从而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习总书记做出指示,各地去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信息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统筹协调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全面改善当前国内农村农民的生产质量和生活水平。
1、问题的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依托于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并要求紧紧围绕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的农村社区建设。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部分环节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比如,当前国内广大地区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尤其是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现有的人居环境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国内农村生产、生活环节条件和方式的改变,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乡村。
从这一层面来看,城乡面貌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宗旨相违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工作的重头戏,如何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问题分析从本质上来讲,农村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后方基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劳务输出地,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食品来源地。
以城市食品安全为例,其主要得益于现代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在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下,才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粮食、蔬菜安全保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地得到改善,然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脱节,无法保持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
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社区的发展和治理问题。
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着一些困扰农民和农村居民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基础设施滞后是重要问题之一在许多地方,由于资金缺乏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
例如,在交通方面,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影响了物流运输和居民出行的便利性。
给电力供应带来了困难;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供水不稳定、蓄水能力有限;在教育与医疗方面,学校和医院设施落后且无法满足需求。
解决这些基础设施滞后问题的关键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当提高对农村社区的资金支持,并加强监管措施。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社区的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公共服务不平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减少。
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村社区缺乏足够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社区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
这样可以改善教育和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并提高教师和医生的收入水平,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
其次,还应当增加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扶持力度,并倡导各方参与慈善事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三、政策支持不充分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发展农村社区的重要举措,然而,政策支持不充分制约了这一战略的实施。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
导致政策推行效果不理想,限制了农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官员的培训,并形成健全的监督体系。
此外,在制定和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时,还应积极倾听农民和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作者:王敏杰刘坤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8期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依托新镇区建设,规划建设了大量动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迁社区。
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新型动迁社区。
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和推进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新型动迁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动迁社区社区管理社区是体现民生、联系民生最突出最直接最具体的地方,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体现在社区、反映在社区。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区居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明显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
面对社区规模扩大、外来人口增多、社区文化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动迁社区是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开发区之一,在开发的过程中,依托新镇区建设,规划建设了大量动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迁社区。
这一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社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本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赋予镇管村传统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新型动迁社区,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和推进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一、新型动迁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较早步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而也较早遇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在1994年开发之初,共有5个镇132个行政村。
园区开发建设十多年来,经历了大发展、大动迁、大建设,现有三个镇—娄葑镇、唯亭镇和胜浦镇,共计33个社区,33个党支部。
城市基层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
城市基层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基层治理和农村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城市基层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城市基层治理的特点1.1 多元化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参与。
在城市中,人口密集,社会组织众多,治理主体相对繁杂,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等多种组织和裙体,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也比农村更为多样化。
1.2 专业化运作城市基层治理的另一特点是其专业化运作。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更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城市基层治理相对更加注重专业化和职能化,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市政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专业人员来运作。
1.3 近似市场化城市基层治理还具有近似市场化的特点。
由于城市市场经济发达,城市基层治理的内容也往往会更加注重市场化的理念,例如在社区管理中引入商业化的管理模式。
二、农村基层治理的特点2.1 社区自治农村基层治理的特点之一是社区自治。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社会组织较少,因此相对而言,农村基层治理更注重社区自治,村委会在农村基层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劳动密集型运作农村基层治理的另一特点是其劳动密集型运作。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为主,因此农村基层治理在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
2.3 生活化管理农村基层治理还具有生活化管理的特点,由于农村地区生活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基层治理更加注重对居民生活的管理,例如对农田、水源、林地等资源的管理。
三、城市基层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3.1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城市基层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通过完善社区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融合,打造更加健全、高效的城乡基层治理网络。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开题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其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由此成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新型城镇化的“新”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即释放城镇化的外部效应,不仅仅是建高楼、建广场,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更主要的是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满足农村劳动力产业间的迁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已成为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方法:文献搜集法、典型案例法、社会调查法
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农村城镇化是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3、农村城镇化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选择。
4、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其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由此成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新型城镇化的“新”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即释放城镇化的外部效应,不仅仅是建高楼、建广场,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更主要的是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满足农村劳动力产业间的迁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已成为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一、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的生产、服务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其次,人口流动改善了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
农村社区原有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多,年轻人口流出后,社区的年轻化程度得以提高,这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和活力的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完善的交通网络、饮水供应、电力供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同时,城市化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增加,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更加便利和规范。
三、社会服务城市化带来了更丰富的社会服务资源,也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例如,医疗服务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分散到农村社区中,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外,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和学习空间。
四、文化传承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城市化使得农村社区与城市有更紧密的联系,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也更加活跃。
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接触和学习其他文化的机会,使得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五、环境保护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需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通常伴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这对农村社区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好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使农村社区与城市共同发展。
农村社区治理实施方案
农村社区治理实施方案
农村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为了有效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农村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政府、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
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治理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其次,要加强法治建设。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村社区治理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再次,要加强基层自治。
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因此要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基层自治,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
此外,要加强社区服务。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要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开展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治理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基层自治、社区服务和监督评估等多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工作,才能够实现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工作推进,为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
郭其兵
近 年 来 , 随 着 经 济 社 会 快 速 发 展 , 城 镇 化 建 设 步 伐 不 断 加 快 ,大 量 农 村 地 区 分 散
海 安县 消 防大队
绝 大 多 数 农 村 、 社 区 处 于 追 求 基 本 满 足 吃 穿 的 农 业 初 级 阶 段 , 仅 有 的 经 费 无 法 从 根 本上 解 决正 常 开 展 农 村 、社 区消 防工 作 、 配备 消防 基础 设施 等 问题 。
紧靠 相 连 , 且 靠 近 房 屋 : 村 民住 宅 建 筑 物 随 意
家在 组 织 推 动 ,有 关 职 能 部 门依 法 履 行 消 防 宣传 职 责缺 位 、新 闻 媒 体 的 引领 作 用 不
强 的 问题 尚未 根 本 解 决 。农 村 、社 区 “ 两
在 各 级 党 委 、 政 府 和 公 安 消 防 部 门 面 前 的 一 个 值 得 研 究 和 探 索 的 课 题 。・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农 村 、社 区 的 消 防 安全 现状
委 ”很 少 开 展 消 防 宣传 活动 ,新 闻媒 体 报 道火 灾事 故 的 多 ,普 及 消 防 知识 的少 。从 消 防 宣传 教 育 的形 式 和 内容 上来 看 ,或 是 枯 燥 无 味 不 能 吸 引 民 众 , 或 是 超 出 村 民 的 接 受 能力 范 围 ,宣 传 教 育 效 果不 佳 。从 农 民 的生 产 生 活 习 惯 来 看 , 焚 烧 秸 杆 、 烧 荒 、 在 公 路上 打 场 晒 粮 和 使 用柴 草做 饭 取 暖 、 随 意动 用 明火 、乱 拉 乱 接 电线 、燃 放 鞭 炮 、焚 纸 祭 祖 等 现 象 普遍 存 在 。加 之 , 年 青 人 大 量进 城 后 ,广 大 农 村 、 社 区剩 下 老 弱 病残 等 弱 势 群 体 ,对 老 人缺 乏关 心 照 顾 , 小 孩 疏 于教 育 与 管 理 ,发 生 火 灾后 往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动。
传统的农村社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难题、农民素质培养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需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关注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农村社区发展与治理
农村社区发展与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与治理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农村社区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承载着农民的生活与工作,又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社区的发展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区的发展农村社区的发展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的功能日益完善。
首先,农村社区成为了农民的精神家园。
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设施,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农村社区成为了农民的社交平台。
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如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等,农村社区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此外,农村社区还成为了农民的服务中心。
通过建设医疗卫生站、社区超市等,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村社区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完善。
一些偏远的农村社区缺乏道路、供水、电力等基本设施,给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
其次,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农村社区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此外,农村社区的发展还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进城就业,导致农村社区的人才流失,影响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社区的治理农村社区的治理是保障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治理机制能够提高农村社区的管理效能,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首先,农村社区的治理应注重民主参与。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共同决策、共同管理。
其次,农村社区的治理应强化法治意识。
加强农村社区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社区的行为,维护社区的秩序和稳定。
此外,农村社区的治理还应加强组织建设。
通过培养和选拔一批具有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干部,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推动社区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居民自治的再建构
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居民自治的再建构*徐琴内容提要实地观察发现,“村转居”社区并不天然地更利于自治,其实际的治理状况经常表现为典型的弱自治特征。
由于村转居社区一般是城市化进程对村庄进行了改造、并在行政整合的外力建构下形成的,原来的行政村所实施的村民自治主要基于村民之间共同的经济联结而不是社会自主性,决定了行政村的自治传统基本不具备可继承性。
因此,对于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方式,应理性地定位于“有限自治”,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以培育居民社会联结和社会自主性为目标的再建构过程。
关键词弱自治社会联结社会自主性再建构“村转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区类型,是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独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相结合的产物。
从发生学上看,“村转居”社区主要是在原“村民委员会”基础指那些地处城市郊区、原来属于“村民委员会”管辖的农村社区,近几年已经从农村的行政村建制转为“居民社区委员会”建制,一方面逐步建构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管理职责和管理模式,另一方理职能甚至是组织成分。
在一些地区,“村转居”社区也被称为“村改居”社区、“撤村建居”型社区或“村改社区”,总之是一类兼具城市社区形态与农村社区特质的过渡型社区。
虽然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但村转居社区的规模已十分可观却是不争事实,例如杭州市在过去的10年中已累计建立了171个“村转居”社区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村转居”社区的数量和所集聚的人口规模都将继续增加,不仅将成为“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而且也将成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城市社区类型。
由于“村转居”社区所具有的过渡性和复杂性,交织着各种复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矛盾,很多社区虽然在组织形态上明确了社区居委会的架构,但实际的社区治理往往困境重重。
因此,探索适用于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和路径成为重要的实践议题和理论议题。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N市两个村转居社区的实地调研,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村转居”社区真实的自治状况如何,是否天然地更适于“自治”?(2)“村转居”社区的自治水平为何与理论界的推论和想象不符?(3)村转居社区的居民自治如何得以推进?“村转居”社区的弱自治对于“村转居”社区治理状况的观察以及治理模式的探索,很多学者发现,“村转居”社区存在着体制不顺和公共服务缺失的问题,诸如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居委会、党组织、政府以及社区居民等各个治理主体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村转居”社区虽然名称上与成熟的城市社区(下文统称“纯社区”)无异,部分社区在组织架构上已具备了纯社区的外壳,但依然被排除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社会管理的体系之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尚未真正到位。
关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
关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加强新建农村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与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对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文明程度,满足群众需求,巩固基层政权,保护社会稳固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4月起,随着拆迁安置农户入住姚江花园,至今,江北区已建成了慈湖人家、姚江花园、枫湾家园、丽庄西苑、费市家苑等一批农村社区。
为探索新建农村社区这个新型社区的管理模式,我们以区批复建立的姚江花园、慈湖人家、费市家苑三个农村社区为样本,就当前新建农村社区的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相应的计策建议,期望对农村社区的管理能有所帮助。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概况自2002年以来,随着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江北工业区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联接线、绕城高速公路等项目的相继实施,征地拆迁工作的逐步推进,江北区陆续建成了以姚江花园、慈湖人家为代表的安置型农村社区。
目前经区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的农村社区有三个;已交付使用但还未批准的社区有二个(枫湾家园小区、丽庄西园小区);年内在建交付面积为17万平方的小区一个;已获规划批准尚在方案论证之中的小区有5个(江北工业西区2号、3号、6号三个地块与庄桥城庄2号、3号二个地块);未获规划批准但计划建设的小区(如甬江朱家地块等)也有数个。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入住农村社区的农户达6407户,占全区农户的15.67%。
这些农户大多来源于统一拆迁、统一安置的原村农民。
如姚江花园安置了4个整村、10个村部分的农民;慈湖人家安置了2个整村、4个村部分的农民及城拆居民;费市家苑由育才路延伸段拆迁的各村农户集中居住。
这三个农村社区现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6人,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
二、新建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要紧问题从调研中反映的情况来看,新建农村社区管理中目前存在的要紧问题有下列四点:(一)社区管理中“硬件”与“软件”不配套。
所谓社区管理中的“硬件”指社区的基础设施,“软件”狭义指居住在社区的居民。
农村管理城市农民市民化方案
农村管理城市农民市民化方案农村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既关乎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如何成功融入城市,成为具有城市市民权益和意识的市民,是一项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本文将探讨农村管理城市农民市民化的方案,以提供相关决策者和社会各界思考参考。
一、完善城乡规划农村管理城市农民市民化的第一步是完善城乡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农村与城市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和人口的合理配置。
这需要农村和城市规划部门充分沟通,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化的有序推进。
二、加强教育培训教育是提升农村居民素质的关键。
为了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
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设施,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三、改善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关键一环。
农村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应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管理部门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这不仅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举措。
同时,应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
五、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增加农民市民化的动力。
六、加强文化建设农村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扶持,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城市化”及其治理对策
l 方政府 出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 的动机 地 了以往分散 、独居 的生活习惯 ,改到 多层楼房和双层住 宅中 国外 的发展 经验表明 ,城市化水 平和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 集中居住 。在 乡村撤 并中 ,农 民被 以村 改居的方式强制 性地 之 间是 正相 关关系 。因此城 市化可 以拉 动当地 的经济增长 。 “ 被城市化”了 ,虽然居住 方式上和城市没什么差异 ,但是生 出于这种考 虑 ,我国各地方政府 也热 衷于加快农村的城市化
要 。农村 “ 被城 市化”现象的治理需要 国家从 法律上保 障农 民的权 益 ,建立农 民参与机制 ;坚持 因地制 宜的城 市化原则 ;完
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理顺农 业发展 与城 市化的 关系。 关键词 :农村城市化 被城 市化 治理
农村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 的一个必经过程 ,成为了一个 国 活习惯和耕作 方式 却还是和以往无异 ,这 反而导致了农 民的 家和 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 度的重要标志 ,也成为了解决我 生活成本增加 。例 如 ,山东 、河北等省 区某些地方在农村社 国市场 经济发展 中三农 问题 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我国农村城 区建设中 ,往往 为了集约土地资源 ,通过 行政手段把周边几 市化进程 中一些城市不 同程 度地 出现 了一 种异化现象——农 十个 自然村 归并到 一个 中心村 ,但 由于经 济不发达 ,尚不能 村的 “ 被城市化” ,即农 民纳入城市化进程中并非 出于农 民自 为并村农 民提供非农产业就业 ,农 民仍然靠土地经营为生。 身 的本意 ,而是 由于政府 的政策主导而强制 的 “ 被城市化 ” 。 特别是 2 l 年以来 ,一些农村 “ 0O 被城 市化”的现象被有关媒
一
农 村城市 化进程 中 “ 城市化 ”的危 害无疑是 巨大的 。 被
实施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
实施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城市和农村社区纳入同一管理体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一管理模式旨在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
传统上,城市和农村规划是分开进行的,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要求将城市和农村的规划纳入同一体系,统一规划原则和标准,确保城乡规划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这样可以避免城市扩张过快,农村资源浪费,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
其次,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
传统上,城市和农村的管理体系分别由城市政府和农村委员会负责,缺乏协调和合作。
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由城乡社区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合力。
这样可以避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城乡管理的协调一致。
此外,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需要提供统一的公共服务。
传统上,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居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服务不足的问题。
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要求提供统一的公共服务,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这样可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实施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难题。
首先是财政问题。
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收入存在差距,如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解决财政分配的问题。
其次是人才问题。
传统上,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农村则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加强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
最后是社会意识问题。
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意识存在差异,如何促进城乡居民的交流和融合,需要加强城乡社区的互动和合作。
总之,实施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的重要举措。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可以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
村社区管理
高
嘉
海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
社区管理
摘要: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是处在城市化初始,发展和集体成熟阶段上的过渡性社区,是农村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动态特征明显,新生和存在的问题较多,基层组织职能转变,集体资产改制,整村改造:拆迁安置、征地补偿。
失地居民社会保障、民生政治建设、居民思想观念转变等问题,成为摆在城郊农村社区党组织面前的崭新课题。
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
)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城市生态环境转
变的问题,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为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的问题,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三农问题;发展;
环境;土地
前言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一是城镇数量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其核心是人口城市化,更主要的是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满足农村劳动力产业间的迁移,实现农村城市化。
一、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化等。
它是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衡量农村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农村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又称人口城市化水平,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率也最高,在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统计有两种口径:一种是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另一种是以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
但是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很大,城市建制标准,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一指标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
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省市着就城市化问题,提出过用复合指标研究城市化问题,但国内国际都无统一的量化标准。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都统计提出了19项社会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城
市化水平。
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例、蛋白质消耗量、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
国际上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的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
也有人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率在10%以下为史前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上为自我完善阶段。
二、三农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在不断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营造了农村和城市“双赢”的格局。
城镇化不单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
事实证明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三农事业得到了长效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农村整体发展状况的持续改善,农
民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水准的有效提升,都为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目前,仍有超过50%的人口为农村人口。
因此,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况的讲,城市化进程包含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化两个方面,因而总体上讲,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社会发展才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对于推进城市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化变迁完成的根本标志,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社区的发展是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化推进地域,通常有大量仍旧保留农村生活习惯的非农人口聚居,城市社区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渗透、城市生活制度的制约,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升级转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正是在不断引导、转化过程中,社区的认同意识,包括新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
同和新老居民之间的认同,将得到逐步建立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这一认同和和谐发展的过程正是城市化实现的过程。
四、农村城镇化中环境问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密集,导致该地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环境破坏割裂了生态系统内部既有的联系。
一是人口聚集引起有机生态系统的改变。
生态系统中存在内部平衡机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这个系统能够自动的调节和稳定生态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水具有自净的能力一样。
人口在散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系统或的农产品,经食用和消化后,才来排泄物,又注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机物会成为生态系统的投入,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也就是说这些有机物的投入在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机制承受能力之内。
由于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
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的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其它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问题,城镇饮水困难等,就是这一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的结果,也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是工业文明引起的环境问题。
五、土地的流失
土地的流失土地是农民长期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利益,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解决征地补偿大体经历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身份补偿,即给予失地农民城市居民身份,商品粮供应和就业等待遇,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和就业保障,但这种方案是建立在政府控制社会资源的条件之上,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势;改革
开放以来,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的形势安置失地农民,但补偿标准太低。
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耕地补偿标准为被征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偿为4----6倍,鉴于我国农村土地产值极低的现状,补偿标准之低可想而知,而补偿标准与土地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价,农民成了城市化的“无私奉献者”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征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
为应对此问题,各地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货币补偿”、“住房补偿”、“土地补偿”、“征地保障”、“政府经营”等探索性方案。
总而言之,我国的城市化中的农村社区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摸索借鉴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城市化动力》钟秀明武雪萍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陈甬军等著商务印书馆
【3】《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姜太碧著四
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谢辞
感谢老师们对我学习上的帮助,文章中还有很多不足,望老师们能够帮助我改进,我一定会虚心听取老师们的宝贵经验,努力改进!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