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模型构建

合集下载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汪茂泰【摘要】产业协同集聚是一种产业共生现象,从共生理论出发构建共生集聚度和共生协调度指标,分别测算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聚集程度和产业协同效应.同时运用该指标模型,对安徽省10个地市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7【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协同集聚;共生;协调度【作者】汪茂泰【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作为产业发展演进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空间现象,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为国内外的相关学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与分析空间。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类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产业在特定空间上的协同集聚问题,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但从研究内容上看,定性分析或现象描述居多,而质性分析或机理解释成果较少。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亟须实现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定性描述向量化度量的转化,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来测度产业协同集聚的程度。

产业协同集聚是不同产业通过在空间上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推动不同产业的有效互动和融合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包括空间集聚和产业协同两个方面。

因此,在量化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时,既要考虑不同产业在空间上临近情况,更要考察空间上的临近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国外学者构建的E-G 指数、D-O 指数、Colocalization 指数等,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γ 指数和Θ 指数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量化测度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但仍然存在相应的缺陷。

本文尝试从共生理论视角重新讨论产业协同集聚的内涵并构建新的测度方法。

一、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作为生物学术语,共生原指不同种属的生物频繁密切接触,从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利益的一种生态共同体。

基于共生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
质不断在新 的生产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另 一种是无形链接 , 以 信息为纽带 , 促进主体之间 的有效沟通 , 形成多维 的关 系结构 。 因此 , 农业产业共生是 以物质流 、 资金 流、 信息 流、 能量流 、 科技 流、 水土资源 流等 “ 流” 之间协同运行 为基础 的共生 网络 。
式。
3 . 1 政 府 规 划 模 式
等动力 驱使下 , 相互间进行着物质 、 信息 、 资金 、 能量 的生产 、 交
换和共享来获得效益的活动。这种经营主体间的资 源共生协 同
以政府为 主导 , 进行 规划开 发 ( 土地规划 、 产 业布局 、 贷 款 融资等) , 有意识地尝试从不 同的产业 中识别相关 企业 , 并 将它 们集 聚在一起 以便在企业之间共享资源。

5 0—
查 明 珠, 等 : 基 于 共 生 视 角 的 农 业 产 业 链 发 展 模 式 研 究
[ 关键词 ] 农业产业链 ; 共 生视 角; 政府规 划 [ 中图分类号 ] F 3 2 3 [ 文献标识码 ] A
当前 。 我 国农业产业在粮食安全 、 食 品安全 、 生态安全 和经
为交换纽带 , 达到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农业产业 中. 农业 经营主体 间的链 接主要包括两种 : 一种 是有形链接 , 以 物质为纽带 ,实现农业 主体之 间的资 源共 享和副产 品交换 , 在
3 . 2 自组 织 动 力 模 式
发展 模式 , 是指 区域 内各子 系统之 间的协 同和共生 。 资 源得到
高效有 序的整合 , 实现农业产业 区域 内“ 一体化” 运作 的 区域农
业 发展 方式 。它的共 生发展的 目标是优化整合各种资源 流、 农 业 经营主体 、 涉农服务产业 。 形成严谨的 、 高效 的产业组织运作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课件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课件
跨界融合与创新
鼓励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掘新的产业共生模式和机会,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型。
培养人才与建设团队
加强产业共生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 障。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产业链整合
产业共生模式需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
产业共生模式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提 高产府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 方式,推动产业共生模式的构建和发 展。
企业主导
企业是产业共生模式的主要参与者, 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产业共生 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03
目前,产业共生理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研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
产业共生理论的应用范围
产业共生理论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产业领域,尤其在环保、能源 、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产业共生理论的实践,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共生理论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协会支持
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 共生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创新驱动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式,推 动产业共生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04
产业共生理论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汽车产业的产业共生
总结词
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详细描述
汽车产业共生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众多环节,通过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实现整个产业链 的协同发展。例如,共享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共同研发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王雨萌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2期王雨萌摘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城乡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实践突破,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核心纽带。

本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四个层面上提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基于共生理论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城乡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一、共生理论概述从共生的生物学概念出发,共生是指生物之间按照某种物质或规律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共同面对周边环境,所形成的一种互利关系。

共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②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

③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产生的外界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

共生关系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机理1.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存在的基础,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当把“城”和“乡”二者看为一个共生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时,各大城市、中小县镇、乡村便是其中最基本的共生单元,它们之间合作、协调,彼此进行能量、信息、技术的交流,促进城乡产业的共同发展。

2.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可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式或相互结合的模式,是由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组合决定的。

城乡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模式。

以前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的城市、乡村发展速度不同是典型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

随着城乡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城乡合作加强,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要逐渐建立一种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

地方治理:共生理论下的演化逻辑

地方治理:共生理论下的演化逻辑

地方治理:共生理论下的演化逻辑本文章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从理论概念以及关系角度作了关于地方治理的多方面解释和论述,并试图解决有关地方治理的问题。

文章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从概念到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方面相互关系的架构,从不同的逻辑思维分析了共生理论对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化和扩展,重点强调了地方政府、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三维共进的创新治理模式,提出了创新式的地方治理策略。

标签:地方治理;共生理论;社会组织一、三大传统地方治理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已成为学界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周黎安,2007;杨宏山,2015)。

梳理和回顾地方治理的研究文献,学者们构建如中心治理模型、独立治理模型、共治治理模型等多种理论阐释。

(一)全能型地方政府全能治理强调由地方政府的高度集权性,指地方政府自身几乎全盘负责和垄断治理。

提供公共服务、干涉社会组织生活、参与民众生活的各项事务,私人部分只是公共部门的辅助和附属。

即所有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受地方政府的权力支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和自由度有限,大量的个人需求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公众积极性差,内部循环犹如阻塞的血管,信息、资源和发展极端不畅。

(二)自主型地方自主治理是指规定非地方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在法治范围内可自主制定所做事务的规则、制度和决策,通过各自组织的自身需求和选择来治理相关公共事务。

此非地方政府组织的自主治理较全能模型,有着绝对的自主性,不依附于地方政府的资源,公共部门不再对社会及私人部门的管理进行必要的干预。

(三)整合型地方政府整合治理模型是指地方政府据主导地位,市场和社会组织为辅的运行方式。

即地方政府为实现自身目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通过相关政策手段,利用有效的政策手段,调动多方资源,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事项进行整合治理的运作模式。

二、共生理论下地方治理的演化逻辑从上文共生理论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并未治理的唯一元素,而是共生单元之一。

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及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及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及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实证分析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及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实证分析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探讨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优劣势以及实施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汽车产业链由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纵向关系的良好协调对于产业链的高效运作非常重要。

因此,对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

第二章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2.1 市场机制模式市场机制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资源配置和合作的模式,其优势在于高度灵活性和低交易成本。

然而,市场机制模式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也会导致合作难度和质量问题。

2.2 权力机制模式权力机制模式是指企业借助强制权力和控制手段管理产业链关系的模式,其优势在于实现了权力集中和统一决策。

然而,权力机制模式下缺乏灵活性和激励机制,容易引发合作伙伴不满和冲突。

2.3 组织机制模式组织机制模式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形式和内部化来管理产业链关系的模式,其优势在于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然而,组织机制模式下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实证分析3.1 市场机制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的实证分析通过对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市场交易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市场机制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导致合作难度和交易成本上升。

3.2 权力机制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权力机制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链中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权力机制模式下的权力过度集中和决策滞后问题,导致合作伙伴不满和冲突的产生。

基于角色理论和QFD方法的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治理关键因素分析

基于角色理论和QFD方法的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治理关键因素分析

基于角色理论和QFD方法的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治理关键因素分析郭永辉【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思想,基于角色理论,提出基于治理角色的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分析了市场导向型和行政导向型两大类生态产业链治理因素。

借鉴质量机能展开(QFD )面向顾客需求思想和演绎分析技术,将治理因素和生态产业链绩效目标相对应,通过重要度变换,确定生态产业链关键治理因素,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Abstract〕 Firstly , stakeholder co-governance concept for eco -industrial chain is presented . 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 gover-nance based on governance role is proposed . Governance factors for market -oriented eco -industrial chain and administration -oriented eco-industrial chain are individually analyzed . Secondly , with the customer -oriented idea and deductive analysis technique of 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 , governance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indexes for eco -industrial chain are correlated . With the importance change , the crucial governance factors for eco -industrial chain are determined . Finally , the differences of crucial governance factors for the two types of eco-industrial chains are studied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9页(P11-19)【关键词】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治理角色;质量机能展开;治理因素【作者】郭永辉【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引言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趋势。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论文.doc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论文.doc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论文1商业生态学相关理论1.1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

生态位理论认为竞争的产生是由于某个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的特征相似性,使得这两个物种产生了对相同资源的争夺,形成了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产生了竞争。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竞争不仅会影响参与竞争的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壮大。

因此,要维护一个生态系统稳定和发展,就必须避免系统中各物种及种群间的直接竞争,使各物种及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

生态位的相关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商业生态系统,如果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组织或个体运用同一种资源,生产同类产品,势必会去争夺同一个市场,这种共同性越强,竞争就越激烈。

而这种竞争不仅会使竞争双方两败俱伤,也会削弱它们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这些组织和个体必须努力发展各自不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实现生态位的分离,才能减少竞争,实现合作共赢。

同时也为其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优势互补的功能耦合的良性超循环创造条件。

1.2共生理论自然界中的共生是指生命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强调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依存状态是互惠互利、稳定平衡的,而不是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使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20世纪中期,许多学者将自然界的生物共生理论运用于社会特别是经济领域。

我国学者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在对小型经济的研究中就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自然产生的现象,也是一种可以塑造的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经济领域的共生关系也可以使共生单元之间实现资源互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分散生存降低风险,提高生存能力。

政府与社会组织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构建——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的分析

政府与社会组织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构建——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的分析

政府与社会组织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构建——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的分析作者:刘志辉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社会组织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后者取决于合理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资源相互依赖性组织自主性”分析框架。

在该框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划分为寄生、共栖、非对称性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类型,其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社会系统中组织间关系的高级形态,是共生关系演化的最终发展趋势。

政府与社会组织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表征为社会组织的高自主性和其与政府资源相互依赖性的增强。

在构建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平衡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组织;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共生理论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诸领域合一的“整体性社会”向市场经济时期的诸领域相对分离的社会演进。

政府开启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使得我国社会组织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与其发展壮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定位虽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禁止转变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控制型监管,并逐步走向社会管理创新时期的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并重,但由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路径依赖”的存在和社会领域改革的相对滞后,政社分开的调整显得滞后,且效果不显著。

在影响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功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组织的现实处境与未来发展,从更深远意义上也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学界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两者的关系。

一种代表性的研究是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中两者的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协同成长探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协同成长探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协同成长探究作者:陈婧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5期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协同成长问题,通过借助经济学领域的共生理论框架,构建了民营企业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模型,并以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提出完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和构建共生界面,逐步打造互利共生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共生理论;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3-0056-03收稿日期:2015-04-10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编号R2014R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婧(1982-),女,汉族,山西侯马人,副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后两者的融合发展及合作困境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以企业主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在各自利益诉求最大化过程中有谋求合作的动机,缺少确保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使得共赢往往成为奢望。

对此的学术研究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从心理契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治理等角度加以研究分析和论证,某种程度上存在治标不治本问题。

如何借助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来破解民营企业与经理人之间的这种博弈困境,促进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协同成长和有效融合,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是一个日渐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共生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民营企业中的适用性(一)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是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泛指在一定环境中具有有机联系的对象之间相互承认利益互惠的共存关系。

作为一种视野独特、方法简明地描述生物种间关系的方法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在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基于共生理论的分享经济创新治理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分享经济创新治理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分享经济创新治理研究作者:王家宝满赛赛敦帅来源:《治理研究》2020年第06期摘要:快速興起和迅猛发展的分享经济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也形成了诸多新问题,对传统治理体系形成了诸多新挑战,创新分享经济治理越来越成为政界、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分享经济治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共生理论的角度,构建包含“内部共生系统”“核心共生系统”和“外部共生系统”三个层次的分享经济共生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线性化内部治理和点对点式外部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分享经济的平台功能社会性、关系网络复杂性、平台信息不透明性和企业边界动态性等特点使得传统治理几近失效。

进而提出分享经济创新的共生治理体系,包括增加社会性规制的内部治理和多主体协同共治的外部治理,以达成分享经济共生系统的一体化共生和互惠性共生的理想模式,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分享经济;共生理论;共生系统;创新;治理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0)06-0112-008一、引言随着人类由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迈入互联网平台经济时代①,分享型商业模式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经济革命。

作为一种新模式、新业态,分享经济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②将供需两端精准连接,在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对有形和无形的闲置资源加以利用,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础上通过盘活现有资源的剩余价值创造收益,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方面,分享经济的新模式减少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搜寻、接洽和缔约的交易成本,增进了消费者的福利并为社会带来了正外部效应③。

另一方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分享经济的新业态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消费市场垄断、劳动关系混乱、行业竞争无序和主体信任缺失等,给传统监管和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肖红军、李平:《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管理世界》,2019年第4期。

因此,如何通过创新的监管模式和治理方式,加强对分享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促进分享经济持续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政界、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Heinrichs H. (2013). Sharing Economy: A Potential New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22(4), pp. 228-231.。

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

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

产业共同体: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
产业共同体是指由一群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企业和组织形成的一种共同体系,它们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创新、互利合作等方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衔接和共同增长。

产业共同体的概念模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中间层和顶层。

基础层是指各类企业和组织,它们在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

中间层是指产业互联网平台、科研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它们通过提供服务、引导创新等方式支持基础层的发展。

顶层是指政府、行业协会等,它们负责协调各方利益、制定政策,推动产业共同体的发展。

产业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期,企业和组织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形成初步的产业共同体。

但是由于各方利益存在差异,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

第二阶段是发展期,各方通过加强沟通合作,解决利益分配和资源共享等问题,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共同体。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产业共同体形成了共同的规则和标准,各方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了推动产业共同体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和支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产业共同体应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提高综合实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内外部合作,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形成规模效应。

行业协会和专业咨询机构等组织应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

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路径选择

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路径选择

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路径选择
李舟
【期刊名称】《丝绸》
【年(卷),期】2012(049)006
【摘要】以产业共生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产业共生的实质及其构成要素,分析了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从重塑多元共生单元、营建链网共生模式、优化共生外部环境、打造智力共生平台等角度探讨广西桑蚕产业循环共生的构建路径,以促进广西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李舟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267)
【相关文献】
1.广西桑蚕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J], 李舟
2.基于共生理论的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主体行为分析 [J], 陈薇;杨帆
3.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城资源共享路径选择
——以广东省职教城为例 [J], 甘海琴;熊飞
4.基于共生理论的休宁县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J], 傅炜;操晓峰;郝西文
5.共生理论下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J], 吴增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寡头竞争市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研究——以大型客机产业为例

寡头竞争市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研究——以大型客机产业为例

寡头竞争市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研究——以大型客机产业
为例
王科;肖刚;周泓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2(032)005
【摘要】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是长期以来被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已有文献,构建了一个下游为多寡头、上游为多家供应商的产业链模型,研究了上下游产业纵向一体化与非一体化的动态博弈过程,分析了上下游市场结构对于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大型客机产业为例,分析了产业链纵向分拆和我国当前“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的选择.
【总页数】6页(P100-105)
【作者】王科;肖刚;周泓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4;F224
【相关文献】
1.旅游产业链纵向关系中的渠道权力问题研究 [J], 曹宁;郭舒;王海弘
2.产业链纵向结构与创新扶持政策指向--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 [J], 凌超;郁义鸿
3.基于产业链纵向协同创新的人力资本效率调控管理研究
——以佛山新材料产业为例 [J], 王瑶;温志强
4.厂商的密集性进入与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分析 [J], 张雷
5.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以“公司+奶站+农户”为例 [J], 侯淑霞;郝娟娟;姜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张梅青;周叶;周长龙【摘要】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发展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稳定点进行解析,可以得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一些结论:1.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彼此促进的作用是明显的;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最大的不协调就是发展不同步,以致供需不对称;3.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上,竞争与合作具有终端层面上的促进作用;4.在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中,合作的作用大于竞争的作用.由此提出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期刊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1【总页数】8页(P27-34)【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共生理论;协调发展【作者】张梅青;周叶;周长龙【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50一、引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物流产业作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

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物流供给不能满足物流需求的状况成为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在一些地区,则出现了物流供给过剩的现象,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经常表现为不协调发展。

为此,如何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物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多。

国外偏流程,注重实践,主要集中于二者协调性关系的分析及定性评价,如Vooren(2004)[1]提出了运输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型,并应用于荷兰40多个地区得出不同政策的场景模拟结果;Maciulis等人(2009)[2]定性分析了运输行业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且定性评价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关策略;Hong等人(2011)[3]以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为对象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论证了交通设施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共生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周青;吴翌晨;曹鑫【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24(44)8【摘要】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

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

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汇总,探讨“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3种关系治理模式的互动方式、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并以小米(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典型案例分析验证。

研究发现:偏利共生型关系治理模式下,机构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效率为导向,实现创新行为的控制,其治理机制为核心企业控治;寄利共享型关系治理模式下,社群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公平为导向,实现创新关系的扩散,其治理机制为“社群自治+核心企业同治”;互利共赢型关系治理模式下,创新主体间平等合作,以民主为导向,实现创新效能质的提升,其治理机制为社群与核心企业共治。

此外,这3种关系治理模式均以技术和创意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战略利益的根本来源,并借助其向创新主体表达自己的价值导向。

然而,不同的关系特征会引起不同的共生风险,主要包括创新资源投入不平衡、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竞合关系维持不稳定。

基于此,要明确“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的角色,核心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关系治理范式。

【总页数】11页(P171-181)【作者】周青;吴翌晨;曹鑫【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F273.1;G301【相关文献】1.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金融关系研究——基于金融共生理论视角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家族化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共生机制3.知识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关系治理机制研究——共生理论视角4.创新生态系统中非正式治理对系统成员共生关系的影响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职业经理人与现代企业稳定性发展模型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职业经理人与现代企业稳定性发展模型研究

作者: 孙文霞
作者机构: 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
页码: 56-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05Z期
主题词: 职业经理人;发展模型;共生理论;企业联盟;自身能量;市场经济主体;和谐发展;生存力;核心竞争力理论;模型分析
摘要:<正>职业经理人—现代企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并促进职业经理人与现代企业和谐发展而构建的组织构架。

联盟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即打造职业经理人更强大的职场胜任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力和竞争力。

联盟以两者签订的协议为法律保障。

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现代企业负责提供、组织生产资源,为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进展提供全面的资源和力量支持与保障;职业经理人则在充分发挥自身能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企业所提供的各种资源。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联盟构建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联盟构建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联盟构建模式研究
杨波
【期刊名称】《集团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7(000)06X
【摘要】一、共生理论的发展“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提出。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先提出共生的概念,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
属生活在一起”。

20世纪50、60年代后,共生思想逐步引起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的关注,应用到诸多领域并初步取得成效。

我国
首位把共生理论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是管理工程学博士袁纯清,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杨波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9
【相关文献】
1.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体育社团联盟构建思考 [J], 施鹏飞
2.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联盟构建模式研究 [J], 杨波
3."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路径r——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J], 黄力
4.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式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型构建与分析 [J], 袁科峰;张晓霞
5.基于共生理论的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 [J], 刘海鹰;蔡少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整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整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整合研究
陈维龙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5(0)28
【摘要】日趋激烈市场竞争让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以戴尔、三星、宝洁和沃尔玛等代表的企业早就应用供应链整合来应对困境、转移风险和提高竞争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供应链整合过程中,如何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持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共生理论为解决供应链此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本文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基于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和供应链整合理论基础,探讨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整合模型——多阶一体化均衡共生整合模型;最后,从供应链共生外部整合要素和供应链共生内部整合要素“二维协同”论述了多阶一体化均衡共生整合模型的实现机制。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陈维龙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共生理论的西安旅游城市群资源整合研究 [J], 王小辉;韦鑫;雷可为
2.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研究 [J], 甘秀文
3.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库存水平策略研究 [J], 杨金;曾新韵;谭远顺
4.基于共生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对晋陕豫三省的实证分析 [J],
杨永刚;景天星;秦作栋
5.基于共生理论的跨境电商供应链优化 [J], 张庆海;沈思瑜;郑书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模型构建一、引言纵向关系治理是指为完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所形成的纵向环节之间的组织关系和制度安排,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上下游企业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对于协调与处理产业链上的纵向关系,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问题的研究已形成诸多不同的视角: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分工理论主张分工的规模经济和交换倾向是新企业产生的前提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势力观从技术专属程度和垄断控制势力角度解释产业纵向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观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建立了研究组织安排的标准分析框架;新兴的企业能力理论则从管理学角度引入企业异质性假说来分析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之间的关联作用。

上述理论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多种有益的思路,但多数研究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看做相对独立的个体,没能将纵向关联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来看待,忽视了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也就没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共生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最先提出,他认为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的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1]。

共生理论早期主要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在美国生物学家马格里斯发展了细胞共生学后,共生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共生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的融合是其在经济学领域最普遍和最直接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也为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产业共生就是在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

产业共生是指产业内作为独立经济组织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所形成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本文拟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研究中,将上下游企业看作共生系统的基本单元,通过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关系的考察探讨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由于汽车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纵向结构与横向服务相对完整,纵向关系特别是整车制造与零部件制造环节的生产组织有着较为鲜明的共生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围绕汽车产业展开,根据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业的共生关系及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共生理论框架下,纵向关联产业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产业共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共生关系。

下面就以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2]。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共生系统的物质基础。

共生单元可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类:同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相近,具有替代性特征,相互间存在竞合关系;异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差别明显,具有互补性特征,多呈现和合关系。

汽车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其共生单元包括整车制造商、零部件(配件)制造商和零售服务商,各共生单元分别位于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生产和经营功能互补,属于异质性单元。

由于整车制造商同零售服务商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一般采取直营店销售和特约零售商销售的方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纵向关系治理问题重点围绕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展开。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是对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间联系方式及强度、物质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直观反映。

从行为模式角度看,共生关系可以划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

在寄生共生关系中,作为共生单元的寄生者与寄主之间存在双边单向交流机制,寄生关系虽不一定对寄主有害但多有利于寄生者进化而不利于寄主进化;在偏利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双边双向的交流机制,通常情况下共生关系对其中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但当获利方的进化创新对非获利方没有补偿时即认为对非获利方不利;在互惠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在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具有进化同步性。

对应于汽车产业共生系统,当整车制造商通过直接投资兴办或兼并收购的形式控制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时,零部件制造商作为汽车产业集团的内部科层而存在,作为共生单元的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之间呈现出寄生共生的关系;当零部件制造商通过市场化交易下的竞标及订单方式谋求与整车制造商合作时,交易的完成需要通过双方讨价还价来实现,整零制造商之间为偏利共生关系;当整车制造商同零部件制造商在市场化交易框架下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长期合作联盟时,二者依靠互补的资源优势共同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体现为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中除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对共生单元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来实现。

根据共生环境对共生单元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向环境、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

在汽车产业共生系统中,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和偏好的改变、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都属于共生环境的范畴。

不同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生变量,但共生环境对于共生系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助于共生单元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如果不适应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将受到制约。

图1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决定了共生系统的条件、性质和特征,也决定着共生系统动态变化的方向和规律。

如果以向量代表共生关系代表共生单元,代表共生模式代表共生环境(其中分别为正向、中性和反向环境),则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表示为图1。

由于共生系统内所有要素间的共生关系都是一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组合,因此向量还可以表示为。

其中,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关键:一方面,共生模式直接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交换关系,是界定共生系统类型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共生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是判定共生系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汽车产业的共生关系: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例迄今为止,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先后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汽车工业中心。

从决定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相互关系的共生模式角度看,以美国汽车工业为中心的时代对应于寄生共生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属于偏利共生关系,而以日本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则对应互惠共生的整零关系模式[3]。

基于不同共生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

(一)美国汽车产业的寄生共生关系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的T型车生产装配流水线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在以流水线方式为核心的大批量汽车生产中,整零制造商之间形成了寄生共生的合作关系。

作为寄主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以异类共生单元形式共同串接成了汽车产业的生产链,其关联作用是依照流水线进程的先后顺序且只存在着单向关联。

同时,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一系列零部件生产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生产分工,不会出现重复建设情形,很少存在竞争关系,相互间多是生产环节上的合作与衔接。

在寄生共生模式下,以流水线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中,厂商将最终的整车产品投入市场,共生单元在中间生产环节往往只存在单纯的物质流动而不产生价值增值。

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纵向一体化的框架内,共生单元的关系较为稳固,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十分依赖寄主整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的进化发展不会对整车企业造成伤害,但往往要受到整车设计和生产的制约。

以企业科层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动可以传达到一体化企业,但无法直接影响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由于受到企业科层结构存在形式的局限,也无法直接对共生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二)欧洲汽车产业的偏利共生关系二战后,设计新颖、款式多样的欧洲车企逐渐超越了美国车企,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也因此转向了欧洲。

设计和款式上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

在以产品多样化为特征的偏利共生系统中,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非获利方的零部件制造商都是以市场化条件下的独立经济实体形式存在的,双方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市场化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市场交易的双向性与多回合性,而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生产商之间由于生产和技术的相似性,存在极强的相互挤占和竞争现象。

在偏利共生模式下,以独立实体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在以市场化交易为主要生产合作方式的汽车产业链中,不仅存在着物质流动,也会产生价值增值。

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起来的整零关系,在成本和利益因素的驱动下较为脆弱。

零部件制造商往往会遭受整车制造商施加的转嫁成本,从而成为共生模式中的非获利方,而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在转嫁了制造成本的同时还会收获上游零部件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包括中间产品设计的革新以及性能的改进等。

在共生环境方面,整零制造商通常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和宏观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厂商的经营决策,而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则体现在产业层面,但多是产业内部企业间的替代与挤占,对共生环境的影响较为有限。

(三)日本汽车产业的互惠共生关系20世纪70年代,注重品质、生产精益的日本汽车业成为了新的世界汽车工业中心。

在以&ldquo;丰田模式&rdquo;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形成了独特的互惠共生式产业共生系统,作为共生网络节点的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以市场化条件下集团或联盟框架内的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二者所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集团或联盟框架下广泛的合作网络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紧密、复杂和多向的网络结构特征。

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制造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相互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流与协作。

在互惠共生模式下,共生单元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流动以及价值增值是在复杂的合作网络中产生的,整零制造商基于共同生存战略和互惠利益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其稳定程度介于偏利共生和寄生共生之间。

互惠共生下的共生单元在网络化的共生合作框架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且任何一方的发展演化都会通过网络机制对其它参与方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协同提升的效果。

共生环境方面,集团或联盟框架下以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通常也不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市场条件、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及宏观政策的变动首先影响集团或联盟层面的经营决策,进而通过网络路径传导到共生单元。

反之,在基于互惠共生关系所建立的网络合作模式中,各参与方有着极为相似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形成的汽车生产集团或战略联盟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其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较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