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浸润心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书香浸润心田
——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案
一、目标设定:
1、扩大学生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2、达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课外阅读量,六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3、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30篇。
该目标的设定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课外阅读阶段目标,即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六年级课外阅读的目标设定是有弹性的,还应考虑到学生具体情况,确保达成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二、指导设想:
长线与短线结合
根据教材安排,既推荐整本书的持续的长线的阅读,又加入杂志、报纸等时文的短线的阅读,还要加强对内容轻灵、体例轻巧的美文的阅读,既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着力砥砺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精读与速读结合
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引导孩子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常识类文章及报纸、杂志重在了解、知晓,可以浏览、速读为主;适合当前孩子阅读能力的文学类读物,应在教师的引领下,精读细品,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妙词佳句,甚至熟读成诵。既有集体的方法指导,又有个人的自主阅读,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同一阅读材料进行品读感悟、继而积累直至内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与自选结合
教师应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集中推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广读博
览,汲取来自书籍的营养,避免阅读内容单一造成孩子知识面的偏窄。
阅读与交流结合
要引导学生从个体阅读走向互动交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待自己的感悟能得到分享与认可,从而在情感上得到交流与满足。经常性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阅读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谐振。
三、具体操作
作为语文老师,在理念层面,大家都知道阅读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但在操作层面的落实上,却又常常感到困难颇多,诸如读物的选择、方法的指导、读书成效的检测等等。
1、读物的选择:推荐什么样的读物,其实折射着推荐者的儿童阅读观。国外有学者指出,中国儿童的阅读存在“超前性”的问题。读物的推荐要避免两个弊端:一是坚守文学性,不管孩子的视野之类,二是不要文学性,只顾迎合孩子的口味。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对学生的阅读书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也在六年级“我读书,我快乐”板块中推荐阅读名著。因此,教材推荐的《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将成为我班学生本学年长线阅读的首选读本。另外,我们还将随课文推荐一些轻灵、活泼,具有时代特征的读物。
2、方法的指导:阅读具有个体性,要注重个性化,那么是否意味着儿童的阅读就是任其发展,读物也是各取所需呢?我觉得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还需要有经验的成人的指导与点拨,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读书是要教给学生的”。首先是内容导读。孩子的阅读能力毕竟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名著,绝大多数孩子存在畏难心理,不敢走进,也不容易驾驭,做到钩玄提要,取其精华,教师要和孩子一起,设计引领性的问题,亦扶亦放,把孩子逐渐引入文本深处。其次是兴趣保持。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由此看来,对阅读的过程性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是教给方法:一是摘录。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断等分类抄录下来。摘录时要做到
少而精,并在末尾注明出处。二是眉批。凡自己的书籍,可在读书时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三是提要。要求经过对文章的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四是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仔细地回味一下,然后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真情实感写下来。
3、读书成效的检测:有检查才会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儿童阅读当然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提供平台创造外化的机会,既是读书成效的检测,又有利于阅读的深化。班级读书会不失为新时期阅读交流的综合平台,它涵盖了内容的欣赏、感悟的分享、人物的评价,自我的成长等读书交流形式,沟通也由原来读后感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渠道拓宽为生生、师生、甚至是读友与作者之间的多维立体的交流会,使读书成效的检测不仅仅停留结果的层面,它更成为了阅读的新起点,使阅读保持着前行的状态。
附一:读书指导课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初晓故事梗概。
2、通过精彩句段的提前阅读,使学生产生不睹不快的阅读期待。
3、教给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为学生自主阅读打下方法和情感的双重基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思路:走近作者——先睹为快——精彩点击——经验传递——激情引路
教学过程:
走近作者:笛福(1660-1731)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他崇尚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就,所以他的作品中几乎都表现了依靠个人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这样的主题。笛福的小说情节曲折,通常采用自述方式,将读者身临其境地带入故事中去,因而可读性极强。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鲁滨逊漂流
记》作为笛福的代表作,至今仍然闻名于世,而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笛福也因为这部作品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先睹为快:《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708年一名苏格兰水手航海遇险,最后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并且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笛福根据这个事实,再配合上他超凡的想象力,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久流传的作品。这部作品是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鲁滨逊出身于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够遨游四海。一次,他在从巴西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大船触礁,同伴们都葬身大海,只有他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逊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了整整28年的孤独荒岛生活之后,鲁滨逊终于重返文明社会。
精彩点击:“风声呼啸,波涛汹涌,虽然风浪还未大到后来让我司空见惯的那种,但也比我几天后看到的要小得多。不过,这已足以叫我这个初涉海上的年轻水手吓破苦胆。我默默地等待着每一层涌浪将我们吞噬。当船跌入浪谷,我总以为再也不会漂出水面。陷入极度恐惧之中的我指天发誓,如果这一次上帝垂帘让我偷生,如果让我偷生,如果我能再次踏上干燥的陆地,我保证回家,决不回头,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登船出海。我一定听从父亲的忠告,再也不走这条自取灭亡的道路。现在我才清楚的看到他对于中产阶级的一番见解是何等精辟,他一生过得如何舒适,既未遭到海上风暴的蹂躏,又未受到陆上艰难困苦的折磨.总之,我决心做个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家投入父亲的怀抱。”这是鲁滨逊的独白,看了这段话,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到书中找答案,在阅读中解开疑惑。
经验传递:“不动笔墨不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古语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勤于动笔。1、写下批注:阅读时,对书中的某一句段或人物表现、故事情节有所思,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言。2、勤于摘抄:书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要随时摘抄。3、制作书签:对你有启发的经典语句或催人成长的体验感悟,可以摘下后做成书签,自勉或赠与他人。4、联系自己:阅读中要把自己融入故事,经常与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去经历,感同身受,体会将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