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博物馆及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私营博物馆运营及现状

从1997年新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获批建馆,私立博物馆已经在中国发展12年,仅北京就有近30家私立博物馆,但现实中,绝大多数的私立博物馆在夹缝中艰难前行,难成气候。

从1997年开始,全国先后由个人出资建立的私人博物馆有300多家,类别从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到中医药、空竹、匾额等等。但这些博物馆有个共同的命运,就是刚成立时热热闹闹,一段时间后就面临供血不足的困境。而资金背后,则是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

尴尬一:身份模糊。

从诞生到现在,私立博物馆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私立”、“私人”、“民办”、“非政府办”、“民间”、“民营”,文化部新出台《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则称之为“非国有”。中国私人投资兴建博物馆主要出于如下几种情况:出于公益考虑,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与更多人共享;出于经济考虑,想达到收藏养收藏的良性循环;企业办馆,希望树立形象等。但由于国家对私立博物馆的身份界定不清楚,形成了一个怪圈,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私立博物馆干着公立博物馆一样有意义的文保事业,自身要生存还没有经营权。

尴尬二:收不抵支。

除了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依托馆主背后的企业生存外,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私立博物馆都严重“差钱”。租用场地、购置和制作陈列用具、布置展厅、聘用人员、水电耗费,各种花销让资金并不雄厚的私立博物馆馆主遭受巨大的压力。寥寥的门票收入显然难以维持运营费用,私人馆主们不得不拿自己的其他收入补贴。

尴尬三:馆藏难补。

补充藏品对于资金匮乏的私立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件“明知很难却咬牙也得干”的事情。近年来全社会兴起民间收藏热潮,很多藏品价格一涨再涨,公立博物馆都买不起,私立博物馆就更别惦记了。马未都说:“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先上手了,很多好物件搁现在谁还买得起呀。”

尴尬四:政策缺失。

据了解,对私立博物馆如何扶持,没有相关政策。正在征求意见的《博物馆条例》仅指出“国家鼓励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表示,她个人对那些执著的私立博物馆馆主很敬佩,“他们非常不容易,用个人的力量保护文物并与社会分享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