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社会心理学知识舆论
舆论(Public Opinion)⼜叫公众意见、群众⾔论或民意。
社会全体成员或⼤多数⼈的共同信念,是众⼈对某种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之后的⼀种共鸣。
⼀、舆论的性质和特征 “舆论”⼀词在我国古已有之。
“舆”的本义是车厢或轿⼦,赶车抬轿的下层⼈被称之为“舆⼈”。
“论”是议论、意见。
舆论即百姓、平民之论,也就是公众的意见。
舆论源于《左传·僖公⼆⼗⼋年》晋⽂公听舆⼈之论。
《晋书·王沈传》亦有“⾃古贤圣,乐闻诽谤之喜,与舆⼈之论”的记载。
《梁书·武帝纪云》中关于“⾏能藏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的“舆论”⼀词,是最早使⽤于典籍的记载。
由于舆论属于社会⼼理及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涉及的⾯很⼴,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舆论的性质提出了多种定义。
美国社会⼼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社会⼼理学》⼀书中指出:“舆论⼀词常指全体或⼤多数⼈的共同信念或情操”;“舆论仅是个⼈意见的集合”;舆论乃是“社会上普遍的见解”。
政治学家J.普莱⼠指出:“舆论⼀词是指有关影响于社会事项的意见的集合。
这是⼀切不同见解、信仰、想象、成见与渴望等的综合体。
这是将混杂、松懈、⽆定形⽽⽇⽇变动的错综复杂的现象,经过了综合与澄清的过程,最后产⽣出某种见解”;“这类见解为多数民众所⽀持⽽产⽣⼒量”;“这种被赞成或反对的某项主张,因此成为领导的⼒量”。
社会学家R.E.派克等⼈指出:“舆论不是公众全体或⼤多数⼈的意见,也不是特殊个⼈的意见,⽽是代表公众全体⼀般倾向的综合意见”;“舆论必须包括公开讨论。
任何事情⼀旦到达公开讨论时期,就有舆论表现”。
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根据了上述学者在舆论定义上的共同点:(1)舆论若是社会上许多⼈共同的意见,则成为可以制约个⼈⾏为的社会⼒量。
(2)舆论是共同的意见,它由不同意见最后演变成⼀致的看法,成为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3)舆论因具体情境不同,或成为⼀种合理的判断,或纯粹成为感情冲动的表现。
舆论
舆论定义:舆论就是公众的言论。
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数对于某一特定社会问题所表达出来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舆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应社会认知的多数人对于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于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某一争论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舆论客体的特点-问题:1.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或者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公共性问题包括和人们社会利益相关、社会关系相关、社会观念相关的问题。
1)与人们的社会利益相关。
2).与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相关的问题。
3)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变。
2.冲突性和反常性。
3)现实性(当前的现实,与历史相关的现实、与未来相关的现实)优势意见:优势意见体现了社会舆论对多数人的感染力和征服力,是舆论的重要属性。
先前意见的粗俗在传播中不断的被修正和添加新因素,逐渐形成完美的见解,这样就形成了优势意见。
优势意见的特点:1)具有典型性。
准确的词语表达,意见的完整深刻,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
2)具有权威性。
能够吸引他人追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强劲。
3)优势意见得到传播媒介的加工和引导,不断增强影响力,具有舆论扩散的动力。
舆论环境:人们面对的公众意见的指向以及多种意见交叉的意识范围,包括若干公众意见的和谐、对立和冲突。
舆论场:产生舆论的微观环境。
它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音速,是许多人形成意见的具体时空环境。
舆论形成的四个环节:公共问题的产生-产生个人意见-意见的交互与整合-舆论形成。
公共问题产生的四个环节:社会问题的产生-产生社会矛盾-公共利益受损-形成公共问题。
1.出现社会问题:如,环境、能源、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消费、就业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社会处在运动发展中,问题总会不断发生。
2.产生社会矛盾:矛盾总是伴随问题而产生,有些矛盾很快解决,问题也就随之消失,有些矛盾解决受阻,出现社会难题。
3.公共利益受损: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使一个人,少数人的利益受损发展到多数人的利益受损。
舆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
舆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舆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呢?引言舆论,在社会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过程。
然而,舆论的定义并不总是为人们所明确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舆论的含义和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正文I.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对于某一特定主题或事件的观点、意见和评论的集合。
它是社会成员之间言辞和行动的交流和反馈。
舆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播。
它可以具有正面、负面或中立的性质,取决于不同个体的观点和立场。
II. 舆论的形成和影响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舆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1. 媒体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兴社交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某一事件或主题的看法。
2.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个人表达意见和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社交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和观点被传播和分享,进而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见。
3. 人际交往:人们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也可以影响舆论的形成。
面对面的交流有时比媒体报道更具影响力。
舆论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1. 影响个人决策:舆论可以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包括购买决策、政治选票等。
个体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2. 形塑社会价值观: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它可以提供指导,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可能引发争议和分歧。
3. 支持或挑战权威:舆论可以对权威说话人和机构产生影响,支持或挑战他们的决策和政策。
结论舆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交流方式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了解舆论的定义和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参与决策以及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都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明确了舆论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舆论持审慎的态度,并灵活运用它来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与决策。
舆论的名词解释
舆论的名词解释舆论是指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件、问题或议题的表达、意见和看法的总和。
它是社会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各种不同立场和观点。
舆论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个人经验、社交网络等。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塑造公众的态度、行为和政策。
一、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媒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报道、评论和分析来引导公众的认知和看法。
媒体的选择和报道方式可以对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个人的经验和观点也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交流来观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舆论的传播也发生在多个平台和渠道上。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仍然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快速。
个人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人互动和影响舆论。
二、舆论的作用与影响舆论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舆论可以塑造公众的意识和行为。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引导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例如,媒体对于环保问题的报道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次,舆论也可以影响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
政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关注公众的声音和意见,舆论的压力可以促使他们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舆论的呼声可以推动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和改善民生。
此外,舆论还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舆论可以唤起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舆论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的评价和推广,舆论可以影响社会的文化趋势和审美观念。
三、舆论的挑战和应对虽然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对舆论的质量和可信度构成威胁。
舆论学原理
舆论学原理舆论学原理是研究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人们的言论、意见和观点,揭示舆论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舆论学原理主要包括舆论形成机制、舆论传播方式和舆论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舆论形成机制是指舆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舆论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社会环境、个体认知和信息传播三个因素。
社会环境是舆论形成的土壤,它包括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因素。
个体认知是舆论形成的基础,个体通过接收、加工和解释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信息传播是舆论形成的媒介,它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途径。
舆论传播方式是指舆论在社会中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舆论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形式。
垂直传播是指信息从上层传到下层,由权威机构、媒体等垂直传递给大众。
水平传播是指信息在同一层次上的传播,由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传递。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舆论的格局和形态。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指舆论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舆论可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其次,舆论可以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再次,舆论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舆论学原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还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处理舆论问题,提高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学原理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舆论学原理也为媒体从业者和公众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依据,使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舆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舆论学原理是研究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它揭示了舆论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舆论学原理主要包括舆论形成机制、舆论传播方式和舆论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深入研究舆论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论问题,提高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草稿】舆论的产生 理论
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多样化多元化的利益存在,所以在这个阶段意见是以非常散漫的形式存在的,不同人群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判断角度、不同的价值标准,而这些信息的传播事实上有两大重点:一、关于这个问题的事实性信息。二、关于这个问题的价值性判断的意见。
五、意见的互动与整合
意见的互动与整合实际上是指此时的意见不再单纯是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是由舆论领袖的意见所聚合的社会人群所持有的意见。
反映舆论的状态的重要标示有:舆论分布、舆论强度和舆论的稳定性。
舆论分布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评价所具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舆论强度则更大程度反映了某一种社会意见影响决策的冲击质量。
舆论分布常见的有三种类型:“J”形分布、双众数分布、正态分布。
具体说来:
一、问题的发生: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具有三个特点: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现实性。
每一具体问题的发生、出现,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实践的发展现实与既有的利益的结构、关系的结构、观念的结构、与所谓的文明的积淀等所形成的一种张力、反差、冲突所造成的。这些矛盾和冲突即以社会问题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进而促发社会舆论的关注。
总体上:
构成舆论的三大要素: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舆论的客体—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概念、属性和特征
第二讲舆论的概念、属性和特征•§2.1 .舆论的概念与本质•一、舆论的定义•Consen sus,public opinio n,the public voice•1,李普曼的定义•这些其他人头脑里的想象,他们自己的情况、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等都是他们的舆论。
•一些集团的人或者以一些集团为名义的个人按照上述的情况来行动,就成了大写字母的“舆论”。
•李普曼所关注的核心是现实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什么不是舆论:•个人意见、个人感觉不等于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见不等于舆论•意识形态宣传不等于舆论•2,梁启超的定义:•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
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舆论。
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
(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1910)此定义提示:其一,舆论是有一定量度的;其二,舆论也是公开的意见,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定义不谋而合。
•3,徐宝璜的定义:•舆论者,在社会上占有多数之关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也。
(徐宝璜《舆论之研究》——《北京大学月刊》1920)此定义提示:舆论的形成环境:封闭的灌输V S公开的讨论,因而,舆论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
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
•这一定义的角度,与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代表型的公共领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公众领域的再封建化等概念,是想通的。
•4、刘建明的定义•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11页,1988)•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共同的、直接的认识,也是对客体的直接的整体的知觉反应。
社会整体知觉是一定社会人群的共同认识,整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多数人的共同知觉。
舆论
“舆论”即公意,在《辞海》中指“众人的议论”。
社会舆论就是公众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在我国,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已经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重要舆论力量。
1、社会舆论的形成机理对重大敏感问题的关注重大敏感问题往往处于社会舆论的中心,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重大敏感问题往往直指政府部门各项政策内容,既是各个部门的决策依据,也是检验各类政府决策的实践标准。
社会舆论聚焦重大敏感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如闻名全国的“孙志刚”案就首先在南方都市报和人民网曝光,两个月后国务院就宣布废除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
再如8月21日在北京爆发的福寿螺中毒事件,刚有一名儿童中毒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毒人数的增加,各类中央媒体和市属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事件引起市食品安全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高度重视,并根据事件本身、媒体报道和群众反应迅速作出决策,要求全市立即停止销售福寿螺,加大熟食加工环节监管力度。
由此可见,重大敏感问题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一旦有关乎社会各阶层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发生,就会形成社会舆论。
借助信息传媒表达意见社会舆论的凸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进步、个人素质的提高,公众表达自己意见的愿望日益强烈,通过与各种媒体的交叉互动,逐渐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这种舆论力量自下而上地引发弱势群体、中间阶层和强势群体的关注,推动官方舆论场、精英舆论场、民间舆论场的整合。
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信息包含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两个部分,而群众对某些事件、现象或政府行为的普遍性的评价和议论,就属于意见性信息。
这些意见性信息具有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号召作用突出等特点,是民众向管理者表达意见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除了依据各类新闻事件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信息外,还有一种是管理者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发布的的信息。
舆论重点
名词解释:1.舆论监督:广义: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2.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简单地说就是网上民意的表达。
3.舆论主体: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自在的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
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4.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5.潜舆论:也就是问题的潜伏期。
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二是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
6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7.舆论强度:判断舆论的影响力,不仅有数量做基础,还要考虑该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强劲有力。
考察舆论的强度,也是一个反映舆论状态的重要指标。
舆论强度,它更大程度反映了这种意见质量如何,反映了某一种社会意见影响决策的冲击力量。
8舆论共振:指的是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二件作品(节目)、一二种消费时髦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
这种情形对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因而大众媒介对它的主要引导方式是舆论分流。
简答题1.舆论存在的三种形态舆论的存在形式(舆论自身):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态度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以言语形式的表达,构成显舆论;以情绪形式的表达,构成潜舆论;以规模行为来表达,构成行为舆论(如游行示威、群众集会等)。
舆论所表达出来的意见,不是个别人的意见,也不是少部分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集合,或者综合。
舆论的基本概念
舆论的基本概念
舆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úlùn。
解释为公众的言论。
是人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
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
《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
”中舆论的意思,是指“公众的意见”。
舆论学
狭义的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
人们多在狭义上使用舆论的概念,因为人们谈论舆论的存在常常是指社会中某种具体意见,剖析某种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指向或量化是怎么样,以及有何影响,并不过多地分析多种意见的纷争状态。
理解舆论,首先要认识舆论是什么?西方把舆论表达为“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公众的共同知觉和信念,构成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优势意见,正是舆论的内涵。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1、如同我们构思的那样,舆论是一个由众多或多或少成熟的意见集合而来的特定合量。
2、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并且具备合理判断能力的观点3、舆论是对于受普遍关注的问题的合适的解决方法的看法。
4、舆论,就是社会中具有同一知觉的全体公众在公开讨论之后,形成的对于一个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的社会性判断。
5、舆论是在面对一些重要的公众问题时,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态度、感觉,或者观点。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1、舆论内涵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舆论有意见构成,而且最终表现为群体或公众意见。
2、舆论内涵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多数人”的意见。
民主形式的政府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提升舆论的质量,不能忽视多数人意见的质量。
3、意见的强烈的一致性和共同意见,是其第三个核心问题。
第二节:舆论的构成与要素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1、意见构成舆论的外在因素,是舆论的本体。
任何意见都离不开见解,若干见解构成意见并使舆论变为人们看得到、听得见的一种实体。
2、意见:人们对事物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众人相互接受意见,并最终取得一致,才能形成舆论。
意见是舆论的本体,又是舆论存在的基本标志,它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阐释,是舆论人表达意见的主要内容。
3、意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都是内心思想的凝聚,它的言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1、公众和加入某一组织或活动的群体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当代社会中,舆论对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有人认为舆论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第四权力。
那么,为什么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呢?下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随着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
这使得舆论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个事件的影响也会瞬间扩散,而且受众范围也更加广泛。
这一切都使得舆论的力量更加强大。
二、舆论在代表公众声音和监督社会的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公众已经逐渐成为了意见的主体,并且舆论逐渐成为了代表公众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政治、商业、文化还是娱乐领域,舆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监督社会方面,舆论不仅能够揭露社会缺陷,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三、人民对舆论的依赖和信任度越来越高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舆论的依赖和信任度越来越高。
这是因为当代社会中舆论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舆论的掌控和把握成为了影响公共心理的重要手段。
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舆论,必须要有公正公正、客观真实的基础,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
因此,媒体在维护新闻信誉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四、舆论具有立场性和导向性,这就是说舆论在传递事实信息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态度和观点。
因此,媒体的舆情导向和传播途径往往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掌握了明确立场和导向的舆论将更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中舆论的地位不断上升,这是由于技术发展、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舆论的依赖和信任度不断提高等多重原因所决定的。
通过舆论的传播和引导,公众的意见寻求得以表达,政治决策也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有效的参考。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舆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舆论的名词解释
舆论的名词解释舆论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话题所形成的观点、评价和争议的集合。
它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结果,是社会各个群体以言论、行动等方式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途径。
舆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舆论是涉及大众利益的公共气候。
它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最常见的谈论对象,也受到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关注。
舆论不仅仅是少数特定人群的意见,而是各个群体在社会议题上的综合反应。
第二,舆论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推动者。
舆论通过媒体、网络、会议等形式传播、交流并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它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引导和塑造公众的观点、行为和态度。
第三,舆论是多元的,不同观点的共存和碰撞是其特征之一。
在舆论中,往往存在多种意见和声音,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舆论的多元性有助于促进信息的流动、观点的碰撞和真理的发现。
第四,舆论是一种力量的集聚和传递。
舆论可以动员、动摇、凝聚人心,形成一种集体意志。
它可以对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产生影响,推动社会变革,维护公众利益。
舆论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
政治是舆论形成和变化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政府的政策决策和行动往往引起公众关注和讨论,政治变化也会引发舆论对政府的批评或支持。
经济因素也可以影响舆论,例如就业、收入分配等经济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道德观等,它们可以引导和塑造舆论。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公众通过舆论的表达和传递,可以促使政府、企业等机构回应公众关切,改善政策和管理。
另一方面,舆论也受到政府、企业等有力量和资源的机构的干预和操控。
因此,维护舆论的自由性、独立性和公正性是重要的。
总之,舆论是社会中公众对事件、问题、话题表达观点和评价的集合。
它是社会各个群体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途径,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舆论的形成和变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舆论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舆论属性:舆论具有公共事务,公共意识和优势意见三个基本属性优势意见:体现了社会舆论对许多人富有感染力和征服力,是舆论的重要属性先前意见的粗俗不断在传播中被修正和增加新因素,还逐渐形成完美的见解,形成优势意见。
优势意见个性特点:(1)典型性标准的词语表达,意见完整深刻,反映多数人意见(2)权威性吸引到他人追随,在相当长时间内传播强劲(3)优势意见得到传播媒介的加工和引导,不断增长影响力,具有舆论扩散的动力二舆论在本质上是社会知觉的反应舆论构成要素:1 舆论的客体----问题与公共事务相关,同时又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才是舆论的客体舆论客体的特点:(1)公共性公共性问题:就是与人们社会利益相关,和人们社会关系相关,和人们社会观念相关的那些问题(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社会关系与社会观念的问题,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2)冲突性与反常性(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的矛盾)(3)现实性(当前,与历史相关,与未来相关)2 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不经过组织而有一致意向的大众,公众是具有公民权和独自表意愿望的群体公众的特点:(1)问题的相关性跟某一舆论问题相关的这些社会成员可以成为该舆论的表达主体-----公众(2)社会成员的主体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是指自主的意识,同时又有完全的行使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人3 舆论的本体---意见舆论是以意见的形式存在的,可把它看成舆论的本体,作为舆论本体的意见具有如下特点:1 意见的集合性(1)它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是不同意见的一种综合与整合(2)意见本身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种成分,是三种成分的复合体(舆论意见既包含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也包含他的情感和理性的评价因素,还包含意志行为------准备采取某种行动的一种意志,一种状态)(3)舆论意见的集合性(集中规模的意见)能形成舆论压力,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给政府和决策者产生很大压力,给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带来了实质性影响。
舆论对百姓大众的影响
舆论对百姓大众生活的影响摘要:舆论这个词由“公众+意见”构成,不论中外。
“舆”即公众,“论”即意见。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几种方式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说明舆论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引导沉默的螺旋舆论影响正文:(一)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几种方式1.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就传播者而言是一种主观追求。
为达到引导的目的,其基本方式便是以媒介为主对公众的说服,改变舆论或者巩固、扩展原有的舆论。
以2011年备受关注的“杨武事件”为例:”2011年10月22日晚上,联消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化名)的家中,一顿乱砸后,对她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
而她的丈夫杨武(化名)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地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
10月23日,犯罪嫌疑人杨喜利涉嫌强奸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
该新闻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11月9日,《江淮晨报》以《“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是的,你还好意思说》为标题,报道了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新闻。
这样一件刑事案件,报道的重点本应该放在犯罪嫌疑人杨喜利身上,但是大部分媒体却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了丈夫杨武身上。
使得公众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受害者一家而并非事件本身。
由此可见。
媒介对舆论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2.媒介对舆论的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表述,最早出现在诺埃勒—诺依曼的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中。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舆论能够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论能够激发公众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舆论能够反映民意和监督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
舆论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传递
舆论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真相和背景。
社会监督
舆论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公正和透明。
心理调适
舆论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舆论的互动与影响
舆论的互动 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和变化。
公众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流 、讨论等方式相互影响和作用。
3
舆论学还涉及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舆论研究,如 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舆论等。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
01
舆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对公众意见的探讨。
02
19世纪中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 起和发展,舆论学开始逐渐形成
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进 步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 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CHAPTER 05
舆论与社会发展
舆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01
舆论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
社会变革。
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02
舆论通过传播和扩散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进
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03
舆论概述
舆论的目的: 舆论的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 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主要功能: 舆论的主要功能:
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 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 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 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 态公众”。 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 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第三. 引发舆论: 第三 引发舆论:
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 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 的顺序。 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 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 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人类某一集团对社会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所持有的带评论性质的意见绝大多数人对一个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所表示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舆论概述
舆论的定义 :
人们对社会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并需要加以实 际解决的问题的一致意见; 际解决的问题的一致意见; 人类某一集团对社会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并具 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所持有的带评论性质的意见 绝大多数人对一个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所表示 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群众对某一社会问题赞成或指摘的立场观点 外界消息在某些人身上形成的与其兴趣一致的 固定的成见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在现代社会中,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乎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态度,进而影响社会的行为和发展方向。
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舆论的渊源和演变过程入手,对舆论进行初步探讨。
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中记载了“海内之功,为舆论者之所共飨也”“舆论臣以近之”的记载。
可以看出,舆论在古代中国就已经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指人们的观念和看法,还包含了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声誉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中,舆论起着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舆论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舆论不再局限于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媒体来传播和引导。
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舆论传播途径。
这些媒体可以传播各种信息和观点,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影响力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
舆论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舆论更多地是通过人们的口头传播来实现的,它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有时很难影响到整个社会。
而在现代社会中,舆论的传播更多地是通过各种媒体来实现的,这就使得舆论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和深远。
这种广泛传播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舆论的真假难辨、舆论的过度煽动等等,这些问题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构成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舆论的渊源和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舆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舆论的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舆论的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舆论是指社会中广大群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形成的公众舆论观点、言论和态度,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是公众对事物的集体认识和价值评判,通过舆论的表达和传播,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碰撞观点,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加广泛和迅速。
社交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在舆论中,既有千夫所指、妖魔化的声音,也有明智和正义的呼声。
通过多方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舆论汇聚了社会上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声音,对于社会问题、政治事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舆论的力量可以驱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也可以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例如,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民权运动等,都是在舆论的推动下产生的。
舆论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于政府决策、社会风气乃至个人意识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过,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由于社会信息的不对称和传播媒介的主观偏向,舆论有可能被操纵和利用。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传播,会扭曲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确保舆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舆论作为社会的一种集体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当认识到舆论的力量和作用,积极参与和引导舆论,创造一个多元、开放、健康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舆论被操纵和误导,保护好自己的判断能力,以确保舆论的公正与真实。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将主要讨论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和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
采用明确的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首先,本文将以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第一章一、舆论的概念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同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以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二、舆论的八大要素1、主体:公众特点:对具体的社会事态有相近态度、共同看法的一个自在的群体。
是有分散状态的个体组成的的;公众是变动的,会随着社会问题的存在或消失从而组合成分散;具有自主意识并能自由表达2、客体: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是公众讨论的具有争议的话题。
特征:要不同程度的具有争议性,形成多种舆论。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一致性:程度与权量有关5、强烈程度6、持续性(存在时间)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舆论本身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三、什么不是舆论1、大众媒介的言论2、意识形态3、公众4、个人感觉第二章舆论的形成一、舆论产生的社会化境舆论环境是指人们面对公众意见的指向以及多种意识交叉的意识氛围,包括若干公众意见的和谐,对立成冲突。
舆论环境是社会意识环境的表征,反映出社会思潮和民众思想状况,并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1、公众的交往环境交往的本身能产生意见交往的规范能够产生话题,这些规范的内容既是人类社会产生的产物,又是人类交流意见的话题公众的生活方式进入舆论的内容2、社会意识环境舆论始终存活在各种意识中,构成整个社会意识的一种最活跃的因素,意识环境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交错状态,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科学、艺术、风俗等各种形成舆论与意识形态在实际生活中是紧密联系的,成为意识环境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潜意识、浮动意识和表层意识。
3、舆论场与公众领域舆论场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是许多人形成的共同意见的具体时空环境,表现为公众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包含多人的体验、现实需要以及彼此呼应。
构成舆论场的因素:同一空间人们相邻的密度与交往的频率。
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不仅关系到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舆论的正负方向,即产生正确舆论还是错误舆论。
环境渲染现象。
二、舆论产生的四个阶段1、社会矛盾向社会议论的转化公众问题来自公众事务不能正常运作,引起人民纷纷发表意见。
社会舆论正是公众对公共问题的共鸣。
社会公共问题诱发意见的过程:社会矛盾的解决受阻,陷入非正常状态,出现利益冲突;这种受阻最终表现为矛盾纠葛,呈现出有形的“社会难题”;这种社会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不断有人发出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纠葛的呼声,最终形成舆论;社会矛盾获得解决,使人民受益,人民发出赞扬声,又会形成舆论。
2、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形成议论圈是指少至几个人,多至十几个人聚合在一起交谈,并取得初步一致意见的沟通状态。
它是舆论传播的细胞,也是舆论主体的初级活动,议论圈是自发形成的,舆论主体自愿结合的共议,构成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
议论圈的扩大,一方面取决于舆论人交流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舆论人社会角色的多面性。
3、偶然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论形成的出发点,直接引起社会意见问题舆论的转变,任何一个具体事件的发生都表现为历史进程的必然性。
4、舆论领袖的意见引领公众舆论的大规模形成,必须借助精英人物的引导,局部舆论演化为社会舆论的最后阶段,是舆论领袖吧社会的局部意见聚合为多数人的整体意见。
舆论领袖,又叫意见领袖,是提出指导性见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
他们是社会精英,能够产生生产意见,鼓动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舆论领袖大都是政界的各人和各领域的想象家,常常提出真知灼见,赢得公众的信任。
作为公众的代言人,最先对社会问题提出系统的见解,提高了社会意见的质量。
意见领袖的特点:是意见的生产者,借助媒体传播他们的意见。
具有崇高的社会威望,能够生产意见(与舆论的区别)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见地,高尚的品格和气质,善于就国家、世界的重大事项而发表意见,在公众中能够产生一呼万从的感应。
具有精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舆论形成的标志1、聚义量2、舆论量及其强势25%是判断舆论成立的标志:是舆论的边际:25%为群体的舆论,30%—60%为公众舆论,众意量度是形成舆论的标志之一:舆论的量差决定类型,70%及其以上为民意(最大级别),20%—25%的舆论处于有限性声势,有可能发展成为舆论,也有可能消亡,未形成舆论,达到30%—50%的量,公众会运用强烈的手段来鼓动成渲染自己的意见,处于膨胀性的声势,60%及其以上,能强烈感觉到其影响,为显赫性声势。
四、舆论生成的模式1、平稳模式:鸡孵模式(平缓渐进式)2、爆发模式:“爆米花”模式:声势浩大,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发生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三个要素:某一种意见早已处于潜伏期;随着外部刺激条件的加剧,意见逐渐高涨;意见增长到一定的限度。
“鞭炮”模式(引爆式):社会舆论已经形成,但受到了压制,没有出现高涨3、瀑布式:美国学者乔·萨托提出,用以比喻在集权制度下舆论由最高权力阶层的不断灌输而形成。
舆论以两种方式完成:笼罩所有等级的恐怖,持续不断的群众动员。
假舆论:民众对不赞成的意见不作出反对的表现,是违心附和的意见,作为舆论高压的产物,恰恰是民众丧失话语权的曲折的表现。
4、沉默的螺旋第三章舆论的传播形态舆论传播属于群体行为,表现为对共同意见的相互言说,构成一定的舆论形态。
舆论传播大体有六种形态:议论与公共讨论、肢体的集体表意、民谣与民谚、理论争鸣、社会传闻、会议的意见集中。
一、从议论到当代议论二、社会传闻与小道消息1、传闻的成因大众对重大事件缺少知情权,是传闻产生的主要原因,公共问题透明的程度与小道消息兴衰成反比,公众事件的诱发是多数传闻产生的直接原因。
求知欲、知情权与想象欲的传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2、传闻的两面性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干扰正式沟通,甚至引起内部相互猜疑,争吵和矛盾。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弥补正式渠道信息的不足。
3、传闻最初阶段是一般具有隐形结构的一是人们得到一种信息,纷纷相互转告,共同传播事件的高度兴趣呈现出舆论的状态。
二是传递行为包含的意见最初不易被人们察觉,因而传递的最早阶段不会使人们表达见解。
三、民谣的舆论讽喻民谣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舆论形态,以其简洁精练、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和易传易记的特点被人们所传颂。
四、会议的意见集中会议的主体:会议主持人;会议出席人员;会议特邀和列席人员及会议来宾;会议工作人员会议议题实现的标志:与会者是否充分了解议题,并就议题的内容全面地交换意见,议题中提出的问题经过充分讨论,能够顺利进入表决。
表决是取得意见一致的关键环节,也是验证会议舆论效果的主要标志。
五、肢体行为的意见宣示群众聚集起来,以剧烈的肢体宣示把舆论推向极端,是舆论的激化形态。
1、鼓掌的掌声表达集体意志,诉诸一致意见,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肢体舆论。
鼓掌是一种整体直觉和集合意识的表达方式。
2、聚众。
又称为群体事件,是指社会公共问题处方激化状态时,发生群体集体表意行为,往往有数十人以上的人群集结在公共场所或某个机构门前表达诉求。
以聚众行为表示一致意见,显示集体表意,是肢体市委的舆论形态。
3、表决:运用符号表达意志,是最简洁、最集中的组织化舆论行为。
4、表意行为的组合,在诸种肢体舆论中,游行示威是最典型的舆论组合形态,包含多种舆论行为和表达方式。
5、游行示威三种舆论性质:反对压迫的抗议性游行、欢庆胜利的祝捷性游行、没有正义要求,破坏社会安定的反动性示威六、社会变动的理论争鸣在观点争鸣中,不同的理论主张发生对峙,辩论以至激烈的争鸣,在知识界形成群议鼎沸的态度,是舆论形成的标志。
1、理论争鸣的历史步伐2、理论创新的舆论法则理性舆论是争鸣的形态理论是现实生活的产物,脱离生活实际的理论不可能转化为舆论。
理论的产生:摆脱陈旧的说教,创造新的理论,提出新的原理和范畴,是推动理性舆论产生、用理论武装大众头脑的前提。
辨别理论的标准:遵循实践标准,坚持人民拥护标准,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
第四章社会舆论的正负方向一、社会的正向舆论1、诤言:实事求是的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
舆论主体坚持说实话,讲真理,直率的评价客观事物,是认识和追求真理的行动。
诤言具有求实性,使公众正确了解周围的变故,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价值。
正向舆论的实事求是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简单具体的实事求是,二是辩证逻辑的实事求是衡量诤言的标准: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来考察他是否正确;是否代表绝大多数公众利益,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这是验证观念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是否符合人民的态度,受到人民的赞赏和拥护2、褒扬性舆论(社会褒扬):在舆论学领域,指的是公众对于先进人物的赞颂,对正确经验和理论的肯定。
褒扬性舆论以正面的事例,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善待社会和他人,歌颂高尚的道德修养,如何从事工作和生产,如何正确对待公共事务,肯定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待或处理公共问题,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褒扬舆论是人类的自我思想的塑造。
3、舆论监督:指公众发表批评和揭露性意见,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良现象进行挞伐,特别是对公共进行检查督促。
4、在一般情况下,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对政府的施政活动提出批评建议,抑制公共政策的错误,或官员的丑恶,构成社会舆论监督的主导力量,较之于分散的公众舆论监督,新闻媒介的批评则更加集中,更加深刻,能够转化为广大人民的深入监督,社会结构中这一重要的控制力量,成为社会制约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社会的负向舆论1、浮言:社会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或者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这种“浮言”,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社会浮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溢美之词指为了产生褒扬、夸大和媚上的效果,过分夸大事实,当事人听后有种种美感空话、大话:过分吹嘘,毫无实质内容或任意改大事实的浮言套话连篇:空话、大话的延伸,表现为大话、空话的固定格式和可以习以为常的句式,成为约束思想的绳索。
2、假话:对客观事实的结论和说明完全不合实际,甚至捏造事实,谎报实情假话与谣言是不同的,假话是有故事情节、结论性的话语假话是对事物的状态,性质,结果,数字等制造谎言,背离真相,是危害最大的不实言论,假话设有事实根据,带有欺骗性。
一个人说谎话,不会有很多人相信,一旦许多人,尤其是媒体传播假话,形成社会骗局,就会有许多人相信,因此假话的广泛传播能够造成负向舆论。
3、谬论:把错误的理论或推断说成真理,使部分群众信以为真,是一种常见的负向舆论,貌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谬论是个艰深的哲理问题,也是信仰绝对化的产物,社会中谬论不断流传,反映出人类的意识陷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自以为真理的绝对代表,信仰和经验的绝对化,自我想象的判断4、谣言: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简言之,它是一种无根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