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简史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本 草学处于低谷。国民 党反动政府在 “民族 虚无主义” 思想指导 下,对中医药歧视、 排斥和打击,特别是 1929年国民第一次中 央卫生委员会议,通 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 除医药卫生之障碍”
案。这一反动法案的 颁发,使中医中药事 业遭到严重摧残,几 乎濒于被消灭。
尽管如此,但本草 学以其卓著的临床疗 效和科学底蕴,在志 士仁人的努力下,仍 有新的意境。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2012-5-4
2010年3月12日
我国中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 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 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使中药学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自己独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中国 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 巨大贡献。
量、服用时间等。
*首创药物三品分
类法。
23:23:58
主要成就 *总结了汉以前的 药学知识。 *初步奠定了中药 学的理论基础。 *首创药物三品分 类法。 该书的问世对我国 以后中药学的发展影 响很大,为中药学的 发展奠定了很深的基 础,故被尊为药学经
典之著。
23:23:59
魏、晋、南北朝时 期,药物种类日渐增 多,本草著作数量和 种类也日渐繁富,本 草学的内容已有了很 大的充实。
↓
指导
实践
理论←口述至文字
检验
23:23:58
*己有专业医生, 宫廷已设有“医师”一 职。
“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 医事”
*开始使用汤液、 药酒。
“鬯其酒”
*《诗经》记载植 物与动物共300余种, 不少是后世本草学中 收载的药物。
*《山海经》中载 有药物120余种。
*安徽阜阳出土的 《万物》中,载有药 物70余种。
中药学
中药学总论1、中药学: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2、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于东汉末年,全书载药365种。
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载药730种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雷敩第一部炮制专著。
5、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①《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
②《新修本草》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6、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①《开元本草》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②《图经本草》嘉佑③《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本书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7、明代(公元1368~1644年)①《本草纲目》 200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②《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8、清代(公元1644~1911年)《本草纲目拾遗》赵雪敏9、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这一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总特点是中西医药并存。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以后)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地域特点的药材。
2、中药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山东----阿胶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云南----三七、茯苓浙江----贝母广东----陈皮、砂仁第三章中药的炮制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3、炮制的方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
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剂量概念: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量。
2.影响因素:药物性质,剂型和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
3.中药的用法:
【特殊服药法】
特殊入药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30分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分钟时入本类药。
⑷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⑸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⑺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配伍应用原则:
①相须、相使协同增疗,充分利用。
②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用毒剧药时考虑。
⑵温热药:①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②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⑴辛味:①能散:解表、透疹、通经脉祛风邪,②能行: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⑵甘味:①能补:补益气血阴阳,②能缓、能和: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缓解毒性、和中。
⑶酸味:能收、能敛:收敛固脱,敛肺止咳,收敛止汗,止血止带,涩肠止泻,固精缩尿。
2.目的:照顾全面,适应疾病的复杂性;加强药物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相互制约减少毒性和副作用。
3.配伍关系:(七情)
⑴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清金散、至圣丹、独参汤。
⑵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
⑶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中药学第一章
中药学第一章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民间又称本草、草药、中草药)2.中药来源:植物,动物,矿物。
3.中药包括:中药材(原材料),中药饮片(经炮制后可直接抓取应用的),中成药(xx丸,xx口服液),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智能颗粒(可直接冲服饮用的)。
4.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5.中药的起源:药食同源(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药物)/神农尝百草。
6.中药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东汉末年(公元200年)成书,作者不详,载药365种,创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四大经典之一,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是各大本草书的源头),至今仍然习用。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公元500年,陶弘景(道教),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7部),首创诸病通用药,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奠定了我国古本草的编写体例。
(3)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新修本草》:又叫《唐本草》,公元659年,由长孙无忌、苏敬等23人共同编纂,载药850种/844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具有药典性质),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
(4)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2年,唐慎微,1746种,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前本草和方书的宝贵文献,采用方药兼收、图文并茂的编写体例。
(5)明代《本草纲目》:1578年,李时珍,1892种,按照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是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方法,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收录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对《本草纲目》错简处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最新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课件PPT
▪ 病因
▪ 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 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 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
▪ 其次是腺源性感染 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 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在婴幼儿中多 见继发与创伤面部疖痈口腔溃疡和血源性 感染者已少见
▪ 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链球菌为主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为混合性细菌感 染厌氧菌所致的感染少见
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 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 术等。
13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常规 概述
▪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 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 弥散时称为蜂窝织炎,局限时称为脓肿。
▪ 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 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 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 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 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 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感染,如 口底。
2.其他 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 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 ②《本草备 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 门性著作。 ③《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为较 有社会影响的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 ④ 《本草从新》—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新增药物达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
▪ 诊断 ▪ 1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局部解剖知
识 ▪ (1).局部片状红、肿、热、痛;
(2).区域性淋巴结肿痛; (3).有不同程度开口困难或吞咽困难; (4).重者全身症状严重,吞咽障碍,并可有呼 吸困难; ▪ 2 .血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 多,可有核左移或细胞中毒颗粒 ▪ 3 .穿刺抽脓等方法可以作出正确诊断一般化脓性 感染抽出的脓液呈色稠脓或桃花脓而腐败坏死性 感染脓液稀薄呈暗灰色常有腐败坏死性恶臭 ▪ 4 .X线片有助于诊断检查
中药学试题库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l.《山海经》载药数为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
朱震亨E.忽思慧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 中药学的发展
• 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为学习中医药专业课奠定基础。 中药学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中占 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本课程的讲授特 点是以讲授原汁原味的传统理论为主, 辅助现代研究成果。
• 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药学》课 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 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 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研究、 开发和应用中药时,不偏离其内涵,真正体现 中医药的特色。为培养中药专业各类高级技术 人才中药学特色保障。
中品:防疾补虚药, 有毒无毒,
根据用法用量而定;
上品:延年益寿药、 无毒、
多服久服不伤人;
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 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常山抗疟 黄连治痢 楝子驱虫 麻黄定喘 当归调经 阿胶止血 乌头止痛
《本经》
4、南北朝时期,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较《神农 本草经》有成倍增长,并对各种生药的形态、生 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均予以注意。 同时开创了新兴的分支学科—炮炙学。
主张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疾病,适合实证的治疗, 著有《儒门事亲》等。
朱丹溪, 又称朱震亨, 熔寒凉、 温补、攻下
三派理论为一炉,取其所长而弃其所短, 形成了自己的 “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 降火为主, 后世称为养阴派; 同时对杂病提出需 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去寻找发病原因和
7、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流派, 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丹溪, 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李皋,又称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故学术上主张“补土(脾)” 养胃气, 治病主要采用“条理脾胃”和“升举阳气”的原则和方法, 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生阳散火汤”等著名的方剂。 著有《内外伤辨》、《脾胃论》、《用药法象》等书。 尤其在《用药法象》中提出“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的论断,强调了采收期的重要性。
最新中药学公开课课程:第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学习要求】1.了解中药学发展概况。
2.掌握《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步,是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起源、奠基、充实、成熟、现代发展几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的中药学著作——本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记载中药学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一、中药的起源(先秦)从远古时期到秦皇朝建立,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发现、认识和使用药物,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是中药的起源阶段,也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依靠采食植物和渔猎维持生活。
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难免误食有害的“食物”以致产生呕吐、腹泻等反应甚至中毒,偶然也因吃了某些“食物”而使原有的腹痛、便秘等病痛得到缓解。
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对有关自然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觅食时有意识地辨别、选择,以避免中毒或用以解除某些病证,药物就因此而产生。
有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过程。
古人通过反复积累,从无意识的偶然体验,到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酒剂等。
“药食同源”是对中药起源的概括。
药物知识的流传,最初仅靠口耳相授。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开始有了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
最早的“药”字见于金文,《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也”,明确提出了“药”乃治病之物,并以植物类居多。
先秦时期未出现本草著作,关于药物的知识已有文字记载。
《诗经》为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作品,记有50多种植物名称,为后来本草所收载。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载有动物、植物和矿物药120余种,并明确提出了它们的功用。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李绩、 苏敬 《 新修本草 》 唐本草 ) ——是中 李绩 、 苏敬《 新修本草》 ( 唐本草) —— 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 最早一部药典学著 作 。 全书卷帙浩博, 收载药物共 844种 , 书中 全书卷帙浩博 , 收载药物共844 种 还增加药物图谱, 并附文字说明 。 还增加药物图谱 , 并附文字说明。 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药学著作的先例。 陈藏器· 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藏器·《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 即宣 、 能 、 补 、 泻 、 轻 、 重 、 滑 、 涩 、 燥 、 湿十种, 湿十种 ,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张鼎· 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张鼎·《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养学和食治经验。 养学和食治经验。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清——民国——现代 ——民国——现代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补充了马 尾连、 金钱草 、 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 尾连 、 金钱草、 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药学辞典工具书 。 陈存仁· —— 药学辞典工具书。 陈存仁 ·《 中国药学大辞 典 》 ,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是近代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当代—— 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当代 ——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 中医药 学纳入了正规化高等教育行列。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 、 采集、 —— 指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 采集 、 性能、 功效 、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 性能 、 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自古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 本草 ”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 “ 本草” 。 故 “ 本草 学”又称为“中药学”。 又称为“中药学” 一、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中药的产生与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 发酵(酒)“百药之长” 发酵(酒)“百药之长”。从历史阶段概述之: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两晋朝南北时期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作者: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 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余种。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小字作注。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741 年)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 、湿 。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孟诜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代表性食疗 专著。 专著。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李珣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药性论》 药性本草》 ●《药性论》(《药性本草》)甄权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蜀本草》五代· ●《蜀本草》五代·韩保昇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1.2 早期使用情况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2.3 宋元明时期的集大成者2.4 清代的药学发展三、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1 西方药学的引入3.2 中国现代药学的兴起3.3 中药学的时代特点四、中药学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与前景4.1 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4.2 中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4.3 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中国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木、矿石和动物等资源的利用经验,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草药治疗体系。
中药学因此成为中国医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早期使用情况古代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实践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
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古代医药学家发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草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而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巨著。
该书由古代传说帝神农氏所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草药以及它们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对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分类了大量中草药,对于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神农本草经》也成为后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隋唐时期,中药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众多药物的研究成果被整理编写成各种本草书,这些书籍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的中药学家注重实验和观察,对中草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ppt课件
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 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 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二经二方”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至汉代作品,系统阐述 了当时人们对人体(动物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 及防病治病的经验。
• 《神农本草经》—秦汉时代作品,共载365种药, 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毒性、用药规律等有了系统 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和兽医中药学的理论 基础。
• 《肘后备急方》—晋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现 存最早关于的中兽医药的记载。
• 《疗马方》—隋唐时期作品,是有关兽医方药的 专著,但原书已失,内容无从考证。
“一草、一目”
•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公元659年由唐代 苏敬等20余人编撰的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 839年。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本草纲目》—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 年编写而成,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新增374种。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 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
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
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
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清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本草备要》汪昂 《本草从新》吴仪洛 《本草求真》黄宫绣
7.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
作者:陈存仁 收录词目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
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 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8.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 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 熟悉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即生 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 程。
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 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 也是植物药。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 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 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 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 起,又相继发现矿物药。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南北朝(公元500年左右) 内容:载730种药物 学术价值:本书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 药物学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 初步确立。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吴普本草》三国·吴普 《炮炙论》南朝 ·雷敩
相关概念
1.草药:其名始于宋代,当时主要是相对于 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的。后世一 般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无记载,流传于民间, 仅在某些地区习用的药物称为草药。既有 植物药,也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与中药 没有本质区别,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或 发展的源泉。
中草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药学
古代中药学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中药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特性、功效和用途,并将其分类整理成方便使用的药材。
在此基础上,古代
中医学家们开始研究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治疗
体系。
二、唐宋时期中药学
唐宋时期是中国中药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许多著名的医书如《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相继问世,这些医书对于植物、动物及矿物类
别和功效作出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同时还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配伍方
法和制剂技术。
三、明清时期中药学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中药学发展的高
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如李时珍等撰写了大量权威性医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
这部医书对于中药的分类、功效、用
途和制剂方法作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中国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四、现代中药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学也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代中药学不仅继承了传统中药学的优秀传统,还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中药研究之中,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高效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向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
五、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中药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为中国传统医学和世界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水平和人类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中国中药学将继续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并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 神 农 本 草 经 》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著 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贡献】 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
3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
4 、初步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 5 、所载药物都确有实效。
• (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 秦时期] •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 202年—公元8年]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 (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 • (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 • (七)明代(公元1368—1644) • (八)清代(1644—1911年) • (九)民国时期(1911—1949)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由于我们对传统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 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到了 近代,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区别,并体现“中 国特色”,逐渐将本草学改称为“中药学”。 • 我国现有中药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 (占87%以上),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 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六)宋金元时期
•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图经本草》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体系在各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内涵,包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民间地区性使用的药物,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的民族药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的发现及应用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草药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一、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人们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特别在采食植物及狩猎过程中,认识到某些植物、动物等对人类的某些影响,如治疗作用、中毒反应等,慢慢地人们知道在寻找食物时如何进行辨别,同时在和疾病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无数零星的、散在的各种体验和经验积累,逐渐有了一些用药知识,再经过反复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总结交流,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
药物和医药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也由最原始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西周时(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已有了关于医药的文字记载,有专业的“医师”和“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
《诗经》是西周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其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薇”。
《山海经》载有一百余种植物药和动物药,其中有的至今沿用,如桂、杞、桔梗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百家争鸣”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医家总结前人最朴素的日月交替、自然界万物阴阳、木火土金水变换思想,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总结了前人的一些医学成就,形成《黄帝内经》,其理论基础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产生了很多影响,并一直延伸到今天。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丝绸之路的形成,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更加丰富了中药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l.《山海经》载药数为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
朱震亨E.忽思慧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C.《本草蒙签》D.《本草汇言》E.《本草品汇精要》18.《本草纲目》的载药效为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082种E.1558种19.朱棣撰写的本草著作是A.《救荒本草》B.《本草原始》C.《本草汇言》D.《本草蒙签》E.《本草经疏》20.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E.《本经逢21.《本草求真》的作者是A.黄宫绣B.赵学敏C.吴仪洛D.江昂E.张璐22.《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716种C.844种D.183种E.245种(三)X型题1.成书于隋唐五代的本草著作有。
A.《新修本草》B。
《本草拾遗》C.《药性论》D.《食疗本草》E.《海药本草》2.成书于唐至五代的本草著作有_。
A.《食疗本草》B.《日华子本草》C.《药性论》D.《蜀本草》E.《海药本草》3.成书于宋代的本草著作有_。
A.《本草衍义》B.《嘉祐本草》C.《本草图经》D.《本草折衷》E.《证类本草》4.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A.《开宝本草》B.《本草图经》C.《大观本草》D.《政和本草》E.《绍兴本草》5.明代由私人撰写的本草著作是_。
A.《本草蒙筌》B.《本草原始》C.《炮炙大法》D.《滇南本草》E.《本草纲目》6.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有_。
A.《素问药注》B.《珍珠囊》C .《用药心法》D.《汤液本草》E.《本草行义补遗》二、填空题1.《山海经》载药余种。
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载药种。
3.《本经·序例》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
4.《本草经集注》是由《》和《》两部分组成.5.《炮炙论》收录了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专著.6.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载药种。
7.唐代记录用人胞作强壮剂的本草著作是。
8.《唐本草》记载了用治夜盲症。
9.《千金方》记载了用鹿靥治病。
10.《海药本草》的作者是.11.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其作者是。
12.宋代《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规范。
13.“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
14.宋代记载用“牛黄合为猪胆”的本草著作是《》15.元代著名的食疗专著是《》,作者是。
16.《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种,其中新增药有种。
17.《本草品汇精要》载药种,收药图幅。
18.《救荒本草》在医药、、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19.明代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余种。
三、判断题1.世界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本经》。
()2.《本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中药炮制学在南朝刘宋时从本草学中分出。
()4.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神农本草经》。
()5.陈藏器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温、清十类。
()6.《开宝本草》是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7.《和剂局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制剂规范。
()8.《本草蒙签》记载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百药煎),比欧洲早100余年。
()9.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拾遗》。
()四、名词解释1.中药2.中药学3.本草五、问答题1.简述中药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点。
2.简述历代中药学代表作及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一、选择题(一)A型题1.产于某一地区疗效最好、质量最佳而被普遍重视的中药材,可视为。
A.特产药材B.多产药材C.道地药材D.贵重药材E.稀有药材2.产与四川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苍术C.细辛D.山药E.砂仁3.产于广东的道地药材是A.附子B.砂仁C.苍术D.黄连E.细辛4.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是A.砂仁B.薄荷C.白术D.茯苓E.阿胶5.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是A.砂仁B.薄荷C.地黄D.黄连E.阿胶6.产于山东的道地药材是A.砂仁B.黄连C.茯苓D.阿胶E.细辛7.要求采摘含苞欲放花蕾入药的药是A.金银花B.旋覆花C.月季花D.草红花E.白菊花8.宜于花瓣由黄色转橙红色是采摘的药是—。
A.月季花B.玫瑰花C.红花D.槐花E.以上皆非(三)X型题1.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有_。
A.黄连B.地黄C.川贝D.附子E.川芎2.需花正开放时采集的药材有_。
A.辛夷B.蒲黄C.菊花D.旋覆花E.槐米二、填空题1.中药源于动物、植物、及少数制品。
2.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3.砂仁是地区的道地药材,茯苓是地区的道地药材。
4.苍术的道地产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是。
三、判断题1.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产地。
()2.广西和云南都是三七的道地产区。
()3.金银花应在花蕾开放时采摘。
()4.桑叶应在夏季采收。
()四、问答题l. 何谓道地药材?怎样正确认识?2.为什么必须适时采收植、动物中药材?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习题(一)A型题1.制草乌的目的是A.降低毒性B.改变性能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2.巴豆去油用霜的目的是一一A.改变性能B.降低毒性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3.地黄制熟的目的是A.减毒B.增效C.改变性状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开4.蜜炙百部的目的是A.减毒B.增效C.便于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5.蜜炙麻黄的目的是A.制约其发汗之力B.制约其平喘之力C.制约其活血之力D.制约其散寒之力E.以上皆非6.蒸制桑螵蛸的目的是A.增效B.减毒C.方便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7.为减轻常山的致吐作用.常用的炮制法是A.醋炒B.姜汁炒C.童便炒D.盐水炒E.酒炒8.切制槟榔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一。
A.淋润B.酒洗润C.泡润D.伏润E.盖润9.切制大黄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
A.淋润B.泡润C.盖润D.伏润E .以上皆非10.用清水漂制昆布的目的是A.消除烈性B.改变性能C.便于贮存D.便于服用E.漂去盐分11.用清水润软荆芥,常用的方法是A.淋润B.伏润C.复润D.盖润E.露润12.生首乌制熟之目的是。
A .消除毒性B.改变性能C .便于贮存D.利于服用E.便于制剂13.酒制能增强当归的__效能。
A.补气B.活血C.滋肾D.补血E.润肠14.可用蜜炒炙的药是。
A.黄芪B.党参C.白术D.山药E.扁豆16.下列各项中除外均可用水飞法制取。
A.雄黄B.炉甘石C.滑石D.朱砂E.芒硝17.宜采用明煅法炮制的药是。
A.牡蛎B.雄黄C.硫黄D.血余E.干姜18.宜采用焖煅法炮制的药是。
A.血余B.牡蛎C.干姜D.荆芥E.斑蝥19.将药材埋入火在中,使其受热、发泡的炮制法属A.炒B.煨C.煅D.烘E.炙20.潬法属_。
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其他制法(三)X型题l.炮制中药的目的是一。
A.减毒B.增效C.改变性能;D.改变性状E.洁净药材2.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的药是一。
A.附子B.半夏C.巴豆D.天南星E.马钱子3.宜用水飞法制取细粉的药是。
A.滑石B.朱砂C.炉甘石D.雄黄E.硼砂4.需漂去盐分的药是A.昆布B.紫河车C.盐附子D.白附子E.海藻5.蒸制后能改变性能的药是A.地黄B.茯苓C.厚朴D.女贞子E.何首乌二、填空题1.蜜炙百部能增强其作用。
2.醋制元胡能增强其作用。
3.吴茱萸辛热燥烈,拌黄连水炒可制约其性,甘草水浸泡可制其之性。
4.生姜煨熟,既能减缓其力,又能增强其之效。
5.蜜炙麻黄,既能制约其之力,又能增强其上之效。
6.水制的目的主要是。
7.水飞,即借药物在水中的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8.常见的火制法有炒、、、、及五种。
9.清炒法按炒制程度不同可分为炒黄、、、三种。
10.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作用,或增强其功效。
11.水火共制法有、、、四种。
三、判断题1.枇杷叶入药应去毛。
()2.水飞法为水火共制法之一种。
()3.将药材与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作炙。
()4.炒黄法能缓和药性。
()5.西瓜霜是芒硝的重结晶制品。
()6.淬法是炮制某些介壳类药的方法。
()7.将巴豆压榨去油即为巴豆霜。
()8.所谓砂烫即将药物与热砂同炒。
()四、名词解释1.炮制2.煅3.水飞4.炙五、问答题1.试举例说明炮制的目的。
2.简述常用炮制法。
第四章药性理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2.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3.寒凉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A.伤阳B.耗气C.伤阴D.敛邪E.以上皆非4.温热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A.伤阴B.败胃C.助湿D.伤阳E.以上皆非5.辛味的作用是A.活血、行气B.补虚、和中C.收敛、固涩D.燥湿、降逆E.软坚、泻下6.甘味的作用是A.收敛、固涩B.发表、活血C.燥湿、通泄D.补虚、缓急E.软坚、泻下7.酸味的作用是A.行气、活血B.补虚、和中C.固涩、收敛D.泻下、软坚E.燥湿、清泄8.苦味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