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物质的分类-说课一等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物质的分类-说课一等奖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了解分散系、液体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2. 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个性,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发现其变化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等手段对分散系、胶体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思想进行研究物质、观察物质、认识混合物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分类的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简单的分类法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二、重点与难点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方法的思想实质
三、教学过程提纲
四、板书
简单分类及其应用
一、分类的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概念:是分别按照多种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练习并小结
二、预习混合物的分类并记录ppt的问题。

物质分类幼儿园教案

物质分类幼儿园教案

物质分类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物质的分类;2.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3.能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了解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分类。

【教具准备】图片、玩具等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铅笔、水杯、气球等,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这些物品的特点。

2.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讲解(15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教师简要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具体事例,让幼儿感受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并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准备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或观察任务,如观察一个石头的形状、观察一杯水的流动情况、吹气球等。

2.让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物质分类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给幼儿分发绘图纸和彩色笔,让他们自由绘制几个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树木、汽车等,并标明它们是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2.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绘图作品,互相比较、交流。

五、小结(10分钟)1.教师向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再次强调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2.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液体、气体,让他们回家观察并记录。

【教学延伸】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1.观察不同的水果或蔬菜,让幼儿分类,如固体(苹果、胡萝卜)、液体(橙汁、番茄酱)等。

2.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材料,让幼儿制作一个固体、液体、气体的模型。

【教学提示】1.在引导幼儿思考物质分类时,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2.实践操作中,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所需物品,并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幼儿的安全。

3.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或示范,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任务。

4.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深度,保证教学效果。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分类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常见物质的分类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物质的分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的必要性。

2. 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讲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比较、分类、归纳、总结。

4.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物质的分类,如水、空气、矿物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分类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讨论、作业等,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的分类》相关章节。

2. 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案例分析。

3. 习题库:用于课后作业和练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

2. 第3-4课时:讲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第5-6课时: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4. 第7-8课时: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在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23 H2+CuO⑥强氧化性酸⑦一元酸⑧化合物⑨混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C.①⑨D.①④⑤⑥⑦答案:B[典例分析]【例2】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此物质()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解析:D。

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例3】.(2008·北京理综,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B.阴离子都只有还原性C.与强酸、强碱都反应的物质只有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D.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都存在范德瓦耳斯华力,可能不存在共价键解析:D。

本题可以用反例举证法解答。

Fe+2FeCl3===3FeCl2不是置换反应,A错;NO3—、MnO4—等阴离子具有氧化性,B错;NaHCO即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盐类,C错;稀有气体3单质是不存在共价键的分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必存在范德瓦耳斯力,D正确。

[即时巩固]2.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3.(2008·菏泽模拟)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⑤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A.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⑤答案2、A,3A[感悟]:在研究物质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分类依据,分类标准【同步练习】1、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物质的分类初中教案

物质的分类初中教案

物质的分类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两者。

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特点,并能正确分类各种物质。

3. 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运用分类法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

2. 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

3. 物质分类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本质区别。

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各种物质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概念,提问: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2. 学生回答后,总结: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15分钟)1. 介绍纯净物的概念: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 介绍混合物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3. 举例说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如氧气、水等是纯净物,空气、海水等是混合物。

4.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实例,并进行分类。

三、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15分钟)1. 介绍单质的概念: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介绍化合物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举例说明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如氧气、氢气等是单质,水、二氧化碳等是化合物。

4. 学生分组讨论,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如铁、铜、氧气等属于单质,水、盐酸、氨水等属于化合物。

四、物质分类的应用(15分钟)1. 介绍物质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分析解决问题,如根据物质的分类判断化学反应的产物。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化学反应,判断产物属于哪种物质类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回答后,总结:物质分类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分类体系,如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基本概念。

2. 能够区分和应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3. 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给定的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和定义。

2.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2. 对给定物质进行正确分类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物质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知识,如水、空气、金属等。

2. 提问:这些物质属于哪些类别?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2. 讲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3. 讲解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举例说明。

4. 通过示例或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应用这些概念。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物质,判断它属于哪个类别,并说明理由。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教师出示一些物质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判断,并解释分类依据。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 提问:你们认为物质分类有什么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物质的分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分类教案 1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教案初中

物质的分类教案初中

物质的分类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各类物质的特点。

2. 能够对给定的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3. 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4. 掌握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各类物质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对给定物质进行正确分类。

2. 理解并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列出各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准备一些实际的物质样品,如水、盐、糖、空气等,用于演示和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分类。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物质?物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2. 讲解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基本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酸: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碱: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盐: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

3. 通过PPT或者黑板,列出各类物质的特点和区别。

三、实验和演示(15分钟)1. 拿出准备好的实际物质样品,如水、盐、糖、空气等,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它们的性质。

2.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溶解实验、酸碱中和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物质的性质。

四、练习和应用(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物质样品,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一些物质的分类。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质分类方法和各类物质的特点。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物质分类有什么意义?教学延伸:1. 让学生调查和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分类实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导入:
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比如水、盐、铁、木头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之处,如何可以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二、学习:
1.物质的分类方法:
(1)按照物质的形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按照物质的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按照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2.常见物质的分类:
(1)按照形态分类:将水归为液体,铁归为固体,氧气归为气体。

(2)按照组成分类:将氢气归为单质,水归为化合物。

(3)按照性质分类:将铜归为金属,硫归为非金属。

三、实践:
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些常见物质,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

五、作业:
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将物质进行分类。

六、拓展: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分类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

七、检查: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看他们是否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常见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的分类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物质的分类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对化学物质分类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和相关概念;b) 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b) 能够根据特定的特征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重点1. 常见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和相关概念;2. 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知识讲解(1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意义;b) 介绍化学物质的常见分类方法:按物态分类、按化学性质分类、按化学组成分类等;c) 阐述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2. 小组讨论(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并讨论该方法的优点和缺点;b)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和探讨。

3. 实验操作(40分钟)a) 给学生提供多个标有编号的化学物质样品,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分类方法进行分类;b)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不同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在课后整理成实验报告。

4. 知识总结(10分钟)a) 回顾所学内容,概括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 强调分类思维对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2. 学生根据实验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课程反馈提出疑问和建议;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化学物质样品:提供多个标有编号的化学物质样品,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2. 教学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示范实验操作过程。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物质的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认识; -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物质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2. 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物质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以常见物质为例,分析不同分类方法和特征。

3. 实验探究(2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提供不同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分类规律。

4. 学生展示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出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 提供更多物质样本,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实践;-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 总结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样本: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实验材料:提供不同物质样本供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实验。

3. 教学PPT:用于概念讲解和示例分析。

4. 学生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总结分类规律。

五、教学评估1. 实验记录表: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

高中物质分类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物质分类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并能运用分类法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分类的原理。

2. 运用分类法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化学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化学中已学习的物质分类知识,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物质分类?物质分类有什么意义?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 以实验为例,展示物质的分类过程,如将常见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金属和非金属等。

3. 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如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

三、课堂练习1. 出示一些常见化学物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2. 让学生运用分类法分析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判断其分类。

四、讨论与探究1. 引导学生讨论物质分类的原理,如元素组成、物质性质等。

2. 鼓励学生探究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引导学生反思物质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将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物质的分类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分类意识,提出问题:你能够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吗?请你进行尝试。

2.知识讲解(30分钟)(1)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的概念,即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特征。

(2)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包括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照其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2)按照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物质的分类准则教师介绍不同物质分类准则的对比,以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和讨论(20分钟)(1)示范教师以食物为例,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分类过程。

(2)讨论学生根据示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的分类准则和分类结果的理由。

4.实验分组(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实验(3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汇总和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总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问题。

7.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知识讲解、示范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参与和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归纳总结的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种类和性质;2. 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3. 探索物质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2. 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 物质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和性质;2. 概念讲解:介绍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意义;4. 练习检测: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提高:总结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课堂设计:1. 导入环节:出示多个物质样本,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种类和性质;2. 概念讲解:讲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分类的标准和意义;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不同物质的分类方法,并讨论物质分类的意义;4. 练习检测: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1. 思考:通过对物质的种类和性质进行思考,总结物质分类的意义;2.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认真备课: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教材和教具,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2.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促进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要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一一、目标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物品分类教案

物品分类教案

物品分类教案【篇一:物质的分类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内容。

对于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从分类的角度认识化学,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本节课是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学过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采用了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

(2)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3)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感受分类法在生活、化学学习和科研中应用的重要作用,多角度认识物质。

(3)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玻璃小球若干等五、教学过程板书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分类法的含义: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知识与技能: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高中化学教案篇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物质的分类优秀一等奖说课稿3篇

物质的分类优秀一等奖说课稿3篇

1、物质的分类优秀一等奖说课稿导语:学会分类,能运用熟悉的化学物质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分类优秀说课稿,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

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课时安排: 1课时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导语】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

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

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谊。

友谊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轻轻的体谅、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

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

这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是作者高一频道为你整理的,期望你爱好!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状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类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照。

[投影]图书馆中陈设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连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依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运用[摸索与交换]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讲]在分类的标准肯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的分类概念,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 掌握纯净物的分类方法,如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

- 理解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如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概述2.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3.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与化合物4.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与非均匀混合物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二)新课讲授1. 物质的分类概述- 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 通过实例说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差异。

- 引导学生总结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方法。

3.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与化合物- 介绍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它们的特点。

- 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4.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与非均匀混合物- 介绍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它们的特点。

- 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混合物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判断以下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选择题: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物质分类。

3. 应用题: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其属于哪一类物质。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分类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课堂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物质分类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节物质地分类必修一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一、. 预习物质分类地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地定义和主要性质预习内容:二、常用地地物质分类法(一)、CONa 、SO、K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地标准分类,如对NaCO、1343222、.四种盐分类KSO42. 盐以组成其中地阳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1)
.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以组成其中地阴离子为标准分类:(2)
盐;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既属于在交叉分类法中NaCO_____3()32
盐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KSO既属于42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地组成对物质分类:混合物
金属物质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纯净物
酸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盐
有机化合物
分散系、胶体(二)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地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地体系.(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地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1 / 4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胶体地制备和性质
(1)Fe(OH)胶体地制备方法3用烧杯取一定量地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lFeCl饱和溶3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胶体.3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胶体地性质
a 丁达尔效应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区分______和________地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b 介稳性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类法对化学科研和化学学习地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地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地概念,理解胶体地概念,掌握Fe(OH)胶体地制备方法;3
3、了解胶体所具有地性质和应用.
重点:常用分类方法;分散系胶体地概念.
二、学习过程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地作用
(1)分类对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有什么意义?
(2)你能对你学过地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吗?
(3)请举出一些应用分类法地例子,分类地目地和意义是什么?
2、常用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地分类标准是什么?请举出实例.
(2)树状分类法地分类标准是什么?请举出实例.
(3)书写钙、碳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地方程式,结合树状分类法,你发现了什么样地规律?能用图来表示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地转化关系吗?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地概念
(1)分散系地概念是什么?你能举出几种分散系地实例吗?
(2)分散系地分类标准是什么?可以分成哪些类?
2、胶体
(1)什么是胶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地本质特征是什么?
(2)胶体、溶液和浊液哪一个更稳定?
(3)如何制备Fe(OH)胶体?对试剂和反应条件都有什么样地要求?3(3)照射Fe(OH)胶体、硫酸铜溶液和过滤后地泥水都有什么样地现象?3(4)什么是丁达尔效应?它地实质是什么?
(5)你知道生活中地哪些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吗?
2 / 4
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6)区别胶体和溶液地常用方法是什么?你能用简练准确地语言描述出来吗?如果是硫
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最简单地区分方法是什么?
(7)通过学习你了解到了胶体都具有什么样地性质?和溶液、胶体相比,胶体都有哪些独特地性质?
(三)当堂检测:
1、请对下列5中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SO)硝酸(HNO)磷酸(HPO)和氢硫酸44323(HS),并说出分类地方法和依据.2
2、对于混合物,你能从哪些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3、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浊液溶液胶体
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地是()
A NaCl溶液
B Fe(OH)胶体
C 盐酸
D 稀豆浆35、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地本质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胶体地应用.
课后练习
1. 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 、SO 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地是22
A. CaCO
B. SO
C. CuO
D. KMnO433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地是
A. 石灰石
B. Ca(OH)
C. CaCO
D. CH432
3. NaCO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地分类,不正确地是32A.NaCO是碱B.NaCO是盐3223 C.Na CO是钠盐 D.Na CO是碳酸盐3322
4. 下列分散系最稳定地是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5. 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NaCl分散在汽油中,形成地分散系是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6. 下列分离物质地方法中,根据粒子大小进行分离地是
A. 萃取
B. 结晶法
C. 沉降
D. 渗析
7. 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地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地
A. 溶液
B. 悬浊液
C. 乳浊液
D. 胶体
8.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A. 3Fe+2O= FeO
B. CO + C = 2CO
23243 / 4
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
C. NHHCO=NH↑+ HO + CO↑
D. CaCO + CO + HO == Ca(HCO)23334232229. 下列反应不属于
置换反应地是
A. CuO + H=Cu + H O
B. C + 2CuO= 2Cu + CO↑ 2 22
C. FeO + 3CO= 2Fe + 3 CO
D. Fe + CuSO = FeSO + Cu4232410. 组成中含有氢氧根地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地盐
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地是
A. NaHSO
B. Cu(OH)CO
C. Ca(HCO)
D. NHNO3222433 4 11. 现
有下列10种物质:① HO 、②空气、③Mg、④ CaO 、⑤ HSO 、⑥ Ca(OH)、2242
⑦ CuSO· 5HO 、⑧碘酒、⑨乙醇、⑩ NaHCO .342其中,属于混合物地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氧化物地是;属于酸地是;属于碱地是;属于盐地是;属于有机物地是.
探究学案当堂检测答案:
1、提示:含有氢原子个数和是否含有氧元素
2、提示:从物质地组成、性质进行分类
3、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
浊液不稳定,不均一泥浆水>100 nm溶液稳定,均一饱和NaCl溶液<1 nm胶体1~100 nm较稳定,均一豆

4、BD
5、胶体地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地大小在1~100nm之间
应用:明矾净水、石膏或盐卤使豆浆变成豆腐
4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