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为进一步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定量关系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理想化方法建立起来的。并且,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存在惯性、确立了惯性参考系,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牛顿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使用的理想化方法,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能力和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本内容标准条目中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包含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理解。与初中课程标准中的“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要求比较可知,知识的要求由初中的“认识”提高到了高中的“理解”。说明高中的教学应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前面安排的“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等3章内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后面紧跟着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涉及外,学生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只知道伽利略是通过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头脑中这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因此,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与惯性。
3.知道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度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能举例说明一切物体具有惯性。
5.在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学习理想化实验方法。
6.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史及探究过程中,学习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创造性思
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建立科学运动观。
其中,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为重点,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是难点。
(四)教学器材
木块、小车、单摆实验仪、伽利略斜面实验教具、惯性演示仪(演示气体、液体、固体
具有惯性)、不同质量的塑料袋、铁架台等。
(五)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演示法
(六)教学结构与过程
1.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小男孩推玩具车的图片
教师:在上课之前呀,我们看到这张图片。这是一个小男孩在推玩具车玩,小女孩将手中的玩具车推出去后,玩具车就停了下来,女孩问妈妈:妈妈,怎么才能让小车一直动呢?
母亲这样回答:想要小车一直运动,就必须一直用力推它呀。母子的对话其实展示了一个物理上的问题:力与运动关系的问题。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对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就像刚才图片中的母亲一样:经过观察和归纳,人们发现,想要一个物体运动,就必须推他,或者拉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类生活经验,提出了他的观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请问大家,你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吗?如果不赞成,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可能的回答:踢出去的足球还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
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之后还能继续运动。
........
教师:很好,那有同学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可能的回答:它们在脱离力的作用后仍能运动。
它们二者在运动一段距离之后最终都要停下来。
教师:没错,它们在脱离施力物体后都能继续运动,这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那请问大家,为什么在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呢?
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受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教师:很好,正是由于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当年的伽利略也像各位同学一样,认
识到了生活中极易被忽视的因素,他不畏权威,勇敢地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运
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除了观察、归纳生活现象,伽利略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大胆猜想,力不是维持
物体运动的原因,并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地实验来驳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那么伽利略是如
何设计实验的呢?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又在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设情景,积极思考,产生兴趣,引入新课。
2.运用理想实验,探索规律
(1)演示单摆实验
教师:究竟伽利略是由什么想到了设计实验的方法的呢?首先我想请同学们观看老师演示一个单摆实验。板前用绳竖直悬挂一个小球,板上有两条水平等高线,意味着在每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都是等高的。接下来,我将从一条等高线的一端,由静止释放小球,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呢?
教师:有同学说,小球到达了等高的位置。其实啊,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小球并不能严格到达等高的位置,只能近似到达。可以想象:若假设没有空气阻力,小球就可以再次严格的到达等高位置了。
伽利略就是观察到了这样的实验现象,从摆中得到了启发。伽利略想,如果让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滚上第二个斜面,应该也能到达等高的位置呀。由此设计斜面实验。
【设计意图】由单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目的
(2)展示自制的斜面实验仪器,演示实验
教师:轨道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木板上,更接近于伽利略当时设想的斜面实验。整条轨道只有中间空档处可以弯折,第一个斜面固定,第二个斜面倾角可调。
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协助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中小球滚动的高度。
1、小球从对接斜面由固定高度从静止释放,学生在小球沿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高位置做黄色标记。
2、改变第二个斜面倾角,小球由同一高度从静止释放,再滚上第二个斜面,并请学生在小球沿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高位置做红色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