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最新版课件完整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地.ppt
一、开放教师形象
2、学习的参与者
《我送老师一朵花》
导入环节 1 、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教我们的老师很多,你能 说说有哪些老师吗?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各学科教师的照片(可以将照片贴在黑板上 ,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网络资源点击出示照片) 2 、你最喜欢谁或者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呢?能通过什 么方法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学生发言,边展示边送花。 例如:喜欢音乐老师的学生,可以唱歌跳舞 喜欢体育老师的学生,可以表演一下体育项目 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可以背诵古诗等 喜欢数学老师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做的奥数题 喜欢外语老师的学生,可以表演一次外语对话 3、今天,就让我们送老师一朵花,出示课题
二、谈话讨论,发散思维. 1、师 :想要做好一件事 ,首先必须有计划 ,提出构想 . 看看教室的现状,有什么金点子,好注意,讨论吧! 生:自由讨论. 2、全班讨论,交流.
三、实践操作,指导行为. 1、师:大家提出这么多好的想法,真让老师感动.如果 你的想法可以立即实施,那你现在就行动起来,如果不太好 实施,那你先列一份计划书,写一个方案,课后再实施,好不 好。 心动不如行动,刚才出谋划策的同学在哪里?请你们双 向选择,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智囊团,老师这儿为你们准备 了许多材料,希望能帮上你们的忙.行动起来吧! 2、生自由组合,调整座位,动手实施计划,师指导行为. 3、初见成效后,欣赏评议. 4、颁发美容师勋章.
三、我替“朋友”说说话 1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脑示椅子、路灯、公用电话被破坏的画面),你看椅子 、路灯、公用电话,他们都受到了伤害,你还看到过哪些 类似的画面呢? 2 .(电脑出示一组画面)连我们学习离不开的课桌 椅都有了这样的烦恼。
我们身边竟然有这么多“朋友”受到了伤害,这是一 封公用设施写给我们的信: 亲爱的人类: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件
关于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标准
•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决定》。 •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见》。 •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 道德。
• 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 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 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 课程努力将各种教育融合起来进行设计。
2.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价值,特别 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 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 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专题四思考题
• 品德与社会的创新依据是什么? • 就鲁杰先生提出的五个创新中某一个方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看看是否又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专题五 品德与社会课的十年成绩
一条主线
• 因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他们的社会 生活中获得的,所以这门课程的内容应紧紧围 绕儿童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 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 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螺旋上升
• 这是关于教材编写时各部分内容分布的设计思路。 • 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
但又不是绝对的,如个人生活虽然离得最近,但对 自己深层次的认识却并不容易;相反,世界虽然离 学生较远,但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 但对国外现象的了解反而变得容易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生活课程将更加注重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课程的现代化和 信息化发展。
02 课程标准与内容
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 会责任感,同时促进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情感发展。
学校品德教育
学校应通过课堂教学、校 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 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 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 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 验和感悟道德价值。
学生生活技能培养
基本生活技能
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 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防范等,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目标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儿童能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奠定基础。
课程的重要性
个人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 义,能够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自我认知模块主要涉及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主题;家庭生活模块主要涉及家庭 关系、家庭责任、家庭文化等方面的主题;学校生活模块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等 方面的主题;社会生活模块主要涉及社会公德、公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主题。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资源,丰富课程内 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件
品德与生活课程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 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促 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 段,从最初的德育课程到如今的生活 化、活动化的课程形态,不断适应着 时代发展的需要。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生活课 程将更加注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强化 实践性和体验性,不断探索创新的教 学方法和手段。
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
涉及家庭关系、社交礼仪、团 队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社区生活与公民意识
涉及社区参与、公共事务、公 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环境与科技生活
涉及环境保护、科技应用、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组织原则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生活 情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实践 的结合。
高教学效果。
04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不断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创新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参加培训课程
参与教研活动
自我学习与实践
接受专家指导
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儿童的生活 体验和情感参与,强调在实践中 培养儿童的品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品德
品德与生活课程通过引导儿童认识和 体验生活中的道德、价值观和规范, 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促进全面发展
奠定未来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 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儿童 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创造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ppt课件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展开讨论。同 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控制讨论的节奏和时间,确保讨论能够有序进行。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PPT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 环节,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展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03
案例总结
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总结经
验教训和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
意见,促进课堂互动和学习氛围的提升。
小学品德与生活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 • 品德教育 • 生活技能教育 • 实际应用 • 互动环节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和讲解,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提高小学生的生活技能
通过PPT课件的案例和实践,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和技 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辅助家庭教育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借助PPT课 件,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孩 子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PPT课件,孩子可以自主学习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
在学校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辅助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PPT课件作为教学 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PPT课件,教师可以更生动 、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
独立生活
教授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如穿衣、洗漱、整理个 人物品等。
家务参与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培养其责任感和勤劳的品 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 完整版ppt课件 全套教学教程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本章导读
21世纪中国进入历史转型期,对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时 代 的变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需要有符合中华民族 传统,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的品德教育 内 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目标的学校德育,包含了最重要的小学品 德课程 的建设。与传统的品德课程相比,21世纪的品德课程在课程定义、课程内 容、课程 性质、课程目标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新的阐述。2002年公布的课程标准是 国家课程基 本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体现的课程原理、课程价值需要准确地理解, 所以从道德的 原理、课程的原理、道德教育的原理三个维度全面理解小学品德课
必须看到把教育看作传递预设的正规的教学内容,就会忽视或排除教育环境、教育制 度、 校园文化等一切教育情境中存在的隐性的、非正规的却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价值的教 育 因素。以线性思维方式赋予德育课程的可测性、可控性、稳定性、确定性、封闭性,实 际上割裂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为按照科学化的程序 进行,成为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将道德知识、各种规范、德目灌输给学生,不把它们还原 到 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把学生当作 “美德接受袋”,被动接受 人 类的各种美德,在此过程中,教师把道德的知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没有内 化,更没 有建构,整个教育过程恰恰是不道德的。教育中本该有的丰富的、情感的、意义 的东西 在教学的过程中消失了,教师重视的是传递过程,轻视学生的习得结果,不考虑学 生现有的 道德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较少关注教学内容之外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重要作用 的教师 道德行为示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因素。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 方法和心理调适技巧。
心理健康的保持
提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如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适当 的运动等。
自我保护技能培训
防范校园欺凌
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包括如何避免 成为受害者、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防范性侵害
学校教育的任务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为 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01
社区是品德教育的实践场所
社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教育在品德教育中起着实践作用。
02
社区教育的特点
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互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
社区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应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 他学科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 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实践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
树立榜样
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 如历史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成就激励学
03
社区教育的任务
社区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实践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交流合作,为孩
子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国家在品德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
国家制定品德教育
政策
国家制定品德教育政策,明确品 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 品德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提供品德教育
资源
国家提供品德教育资源,包括教 材、师资、设施等,为品德教育 提供物质保障。
教学目标与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1 .熟悉并阐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内容。 2 .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尝试对任一版本 “品德与生 活 (社会)”教材中的一篇 课文进行一次教学设计的练习。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按照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 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 学系统 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 的教学结 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的过程。也有人简练 地概括为:“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 (课程、内容等)和怎么 教 (组织、方 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教学评价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
从教学的准备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若没有评价这一个重要的操作步骤参与其中, 就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不能完成整个教学的 “周期环” 。同时, 教学 准备与实施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各种评价因素。
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做出鉴定,划定相应的等级, 更重要的是使教学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本章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列举教学设计的 实例及点评,学习时可把基本理论、基本要求和实例贯穿起来思考,以便从理论与 实 践的结合上把握教学设计。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THANKS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目录
content
学习评价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的要求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一个定位
• 一个定位是把学习评价定位在作为一门学科的 学习评价上,而不是 “对学生品德与社 会性发 展水平作出终结性的评定”。
四个强调
• 强调增值评价 • 强调过程评价 • 强调综合评价 • 强调多主体评价
了解学生
• (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 • (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 ( 3)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不只是传授社会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备课中: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制定教学目标
•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给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最大启示是:小学德育新课程教 学评 价应该指向教学的有效性。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四、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目标取向的教学 评价
过程取向的教学评价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主体取向的教学 评价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讲成绩具体,讲不足抽象,甚至只讲好不讲差,这对于改进教学是没有好处的。任何一 堂课, 包括精品课、示范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十全十美了,就没有进一步提升的 空间了, 就停滞不前了。所以有不足并不是坏事,我们的教学只能无限地接近完美,但不 可能达到 完美。这无限接近的过程,就是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反思不是可有可 无的,而 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熟悉教材
• 首先,教材编写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所以 “手中有书”的书应 当包括课程标准和 教材、教参。
• 其次,教材是有体系的,又是螺旋上升的,不了解所备的课在整个教 材中的位置,就 会把握不住在本课中应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
• 对整套教材有了一些了解后,要再熟悉所教的这一册的内容。 • 了解了整册教材,还要把握同一单元中各课的侧重点。
设计教学过程
•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 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的关系 • 预习和新授的关系 • 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 评价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三、执教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教学设计当然是在上课前进行的,但设计得好不好却要在上课后才能明白。上课是对 备 课的一种检验,因此备好课、上好课不等于事情就完成了,还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即回 过头 看看教学设计中哪些环节在教学中证明是成功的、有效的,哪些环节效果不大,哪些 甚至 是败笔。这样实事求是的反思,有利于提高今后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水平。现在有不少 教师 注意在教案后面附有反思性文字。这种反思的精神很值得发扬。问题在于有的反思还 是
• 首先,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是从教材的角度设定的,它与教材的编写 意图是基本符合 的,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它为基础。
• 制定了教学目标后,还要进一步分析,哪个目标是最主要的,这就是 教学的重点;哪个目标是最难达成的,这就是教学的难点。重点与 难点有时一致,有时不完全一致。这要 根据具体课文做具体的分 析。
四、教学过程及说明 教学设计有关问题的说明 附:教学设计实施后的反思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构思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设计思路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三、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 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 语言 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数理 逻辑智力、视觉 空间智力、 身体 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 交流智力。
二、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课改课程体系中,小学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它强 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教学评价可以 帮助教 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水平,从而提高 德育课的教 学质量。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起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堂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备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content
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
“品德与生活 (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 要求
3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四、教学过程及说明 教学设计有关问题的说明 附:教学设计实施后的反思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指根据 “品 德与 生活 (社会)”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 整体或 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 主要包括课 堂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力评价。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以学生生活范围的拓展为序的螺旋上升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国家标准 内容与要求
我的健康 成长
我的家庭 生活
我们的学 校生活
我们共同 的世界
我们的国 家
我们的社 区生活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以学生生活范围的拓展为序的螺旋上升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与教学 (第三版)
螺旋上升的结构体系是符合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的。我们说
学生 的生活领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拓展,并不等于学生在低年级的生活领域绝 对局限于学 校和家庭,他们一进学校就要参加升国旗仪式,第一学期结束就要过中国 年,第二年的 “六一”又迎来国际儿童节,因此事实上也会涉及祖国、世界等领域,但 由于他们的年龄 小,生活经验少,对一些社会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对祖国、 对世界的认识只能 是初步的,而到了中高年级,不能因为怕内容交叉重复就不再出现 有关祖国、世界的内 容,相反,要在重复中加深内容,提高要求,这样的螺旋上升才能 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由 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