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诸子文化与中医药
战国末期,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体系、创立学派的学术大争鸣、大发展的重要时代。在这一非常时期中,使以往长期积累的大量文化资料、思想资料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春秋时期官学垄断地位的被打破、禁锢的学术思想被释放,于是“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和争鸣便应运而生。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仅有十个学术流派。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在这十家学术流派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于其中,并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本章就“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述尧,在解析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论证《黄帝
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鈃、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继承老子思想的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后人往往并称“老庄”,以概先秦道家学派。主要观点为: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
道气论
1.道为“无”,是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的客观存在。
道有体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为“天下之始”,道是“无”。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具有昼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五部委等客观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
这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道生万物的过程。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一分为二,即阴与阳。阴阳和而产生第三者,再繁衍而
生万物。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另一种表述形式。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表明“无”即是“道”,“有”则为“一”,实际也包括“二”、“三”以至万物。可以表示为:“道”(无)“一”(有)“二”(阴阳)“三”(阴阳和合)“万物”。
2.“道”为气,道即是气,气即是道;道为“一”,通天下一气耳。(气一元论)
稷下道家明确直接地以“精气”名“道”,提出了精气学说,建立了气一元论。《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精气不仅为万物生成的本根,也是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起源,这种把人们的思想、智慧归结为“精气”运动的产物,是唯物地解释形神关系所作的最初尝试。
3.“道”为规律,是无为无形的宇宙本初的自然节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道”字古已有之,本义为道路,引申为法则、方法或主张、学说、德行。在法则、规律的层面上,《道德经》认为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具有永恒性、运动性。
(二)无为论
无为论是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强调人到应同天道一样,顺乎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征服和破坏。但人道又不完全等同于天道,人道要有人的参与,不是无任何作为,要因势利导、因性任物、因民随俗,给外物创造条件,使其自然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成。“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有为”。《道德经》39章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9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6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将老子无为的思想向消极方向作了发展,主张超脱形骸,物我两忘;同时把“自然”同“为”和“无为”结合在一起思考,明确提出了对“自然”的“因”和“顺”,即因顺自然。《淮南子》也通过“因”界定为“无为”,并吸收儒法精神,把因君势依法度、因臣资用众能、因民性得民心、因风俗行教化纳入无味的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了对无为理论的创造性发挥,使无为与有为达到了有机整合。
(三)辩证观
老子是先秦时代的辩证法大师,开创了尚柔、主静、贵无的辩证体系。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务对立统一(依存、联系)的现象和规律。
在《道德经》中列举出大量对立的概念。如:美丑,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智愚,
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虚实,阴阳。它们都是对立的统一,一方不存在,对方也就不存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2章)
2。老子概括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指出事物都向它的相反方向变去,这种变化是道的运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58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76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40章)3。老子据事物向对立面转化这一原则,提出了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要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这种片面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后制先的观点也反映了其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柔弱胜刚强。”(《道德经》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78章)(四)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黄帝内经》的天人观、生命观、养生观、疾病观等,无不显示着浓厚的道家色彩,其中反复出现的“道”、“一”、“虚”、“静”等字,似仍保持着老庄之学的原义。
道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道在于一”,并提出了“天地之道”、“阴阳之道”、“经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