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析共35页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摘要: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一个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结合北京旧城改造的现状,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注重保护北京旧城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菊儿胡同;旧城改造;有机更新Abstract: JuEr hutong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ial exploration,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JuEr alley part of the suc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notice to protect Beijing old city culture landscape of also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s: JuEr alley;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rganic update1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古老故事。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科技博览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杨 戈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宽6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与南锣鼓巷的热闹不同,菊儿胡同更具文化气息。
这里可谓是繁华喧闹之外的一片静谧之地,旧石墩和青色小瓦砌成的房脊屋檐无不显示着它显赫的过去。
追溯这条胡同的过去,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古迹。
在晚清实政改革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荣禄,他是清朝末年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在军政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事件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正是他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
7号院后来还用作过阿富汗大使馆。
整个宅邸可分为3部分:西为小洋楼,中为花园,东为住宅。
住宅部分又分为五进院落,包括倒座、过厅、正房及两进家祠,中间花园已全部拆除改用,这一建筑群于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荣禄宅邸,还有一座消逝在历史中的宏德禅林,曾经位于菊儿胡同41号。
20多年前,这个由破旧的寺庙发展而来的大杂院里,一度住了44户人家,却只有一个水龙头和一个下水道,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超过80%的地面覆盖了房子,只有近20%的院落空间还被两棵老树占据着。
整个菊儿胡同是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
因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没有日照,厕所都在院外,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居民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
但老城保护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怎样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让老建筑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198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受邀对菊儿胡同操刀“动手术”。
他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了居住区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析
• 形态构成旳角度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旳城市 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 旳规模和组织规律
两个方面
(1)反应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 以了解为城市旳图底关系
(2)反应在空间尺度上,能够了解为 多种要素构成旳城市空间构造。
• 人文旳角度
蕴含着丰富旳生活内容-----了解 (1)城市肌理能够体现城市旳历
道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 住宅
有机更新、类四合院。
重新修建旳菊儿胡同按 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 设计 ---------所谓旳“类四合院”模式,
即抽取老式空间形态旳原型,用新 材料和理念发明新旳人居环境,同 步处理某些目前面临旳问题。
菊儿胡同旳总平面
菊儿胡同规划旳一种要点是整个街区向城市开放,沿街没有任何形式旳围墙, 区内部经过鱼骨式旳小巷相通,能够自由旳到达每个院落单元内部。这种开放 街坊体系给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带来旳便利
• 清末民初,这座寺庙逐渐衰败。日本占领 北京期间曾在此驻军。日本投降后,不断 有人搬进去居住,李福增家就是1945年住 进41号院旳第一批。大殿、佛堂、厢房都 被改成了住宅。后来,这里总共住进了24 户,80多口人。
旧城改造计划
• 发展旳原因-----上世纪 80年代,这条胡同被 列为北京危旧房改造 项目---危旧房集中旳 街区
• 新四合院旳布置方式也采用了周围布置旳庭院式 ,一期容积率为1. 32,166/ha,二期容积率为1 .56.196套/ha,所以能比层数相同旳旳、采用 其他布置方旳低层高密度住宅取得更高旳容积率 。(在我国。低层高密度住宅定义为;建筑容积率 不太于0. 9,或者套密度不不小于3 5套/1000 m2 ,且层数在四层下列檐口高下于15米旳住宅
• 主要遵照旳原则-------
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左川菊儿胡同是北京旧城内鼓楼东南约500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师生组成的课题组选择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出的1.255公顷用地上共建成了两期共2万余平方米面积的、拥有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的建筑群。
原有的236户居民居住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创造了若干个“第一”:首批被拆除的原41号院居民成立了北京第一个组织危旧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第一期工程是北京第一批危改结合房改的试点;获国内外奖项最多,其中1992年世界人居奖和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金奖是我国建筑师在国际首次获得的此类奖励。
一、菊儿胡同的成就是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继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学术思想,重视住宅研究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进行综合研究实践的结果1947年早在创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住者有其房”林徽因先生以带病之身开设西方国家战后住宅建设课程,并大声疾呼保护北京这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在他们的引导下,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动了一系列研究。
—1950年吴良镛作了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研究。
—从1978年开始,建筑学院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当时一方面着手进行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了什刹海地区的规划研究。
这两部分工作同时开展,意在将其整体与局部互相配合进行系统研究。
—在1979年由吴良镛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的什刹海规划研究已基本形成居住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1983年,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张守仪、李德耀教授带领学生在北京法华寺一带对“危、积、漏”地区作了调查与探索。
这项工作对推动破旧危房的研究很有影响。
—从1986年起,继续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全局性战略进行了探讨,并在旧四合院的利用与整治方面继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1987年在伦敦举行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国际学术会议,吴良镛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副主席,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文物局委托负责准备北京旧城保护整治展览,在此会议上展示了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专题研究,图版及模型先后在英国、西德、加拿大展出。
中国传统建筑改造案例
中国传统建筑改造案例那我给你讲个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案例吧。
菊儿胡同以前就是那种老北京传统胡同,房子破旧,居住条件可差了。
但是呢,这地方又有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不能就这么拆了盖高楼大厦呀。
于是呢,有一帮超有创意的设计师就接手了这个改造工程。
他们就像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做美容手术一样,既保留了老胡同的韵味,又让它变得时尚起来。
他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格局,什么中轴线对称啦,四合院的围合感啦,这些传统建筑的精华都没丢。
然后呢,又给这些四合院增加了一些现代的设施。
以前老四合院共用厕所,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方便得很。
采光也做了优化,以前有些屋子黑咕隆咚的,现在亮堂多了。
而且建筑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灰色调、坡屋顶,从远处看还是那老北京的味道。
但是你走近了一瞧,内部空间利用更合理了,房间大小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这菊儿胡同一改造完,就像一个打扮得体的老北京绅士,既有着传统的儒雅,又有着现代的精气神,还成了传统建筑改造的典范,好多地方都来学习呢。
再给你说个上海田子坊的例子。
田子坊以前就是一些老旧的里弄房子,又破又不起眼。
后来呢,有人就想了个妙招,把这些老房子变成了创意天地。
你看啊,他们保留了那些老建筑的外观,斑驳的墙壁、木质的门窗,这些都是老上海的记忆。
然后把里面的空间租给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设计师。
这些人可就把这些老房子玩出花来了。
有的把老房子改成了很有特色的咖啡馆,里面装修得古灵精怪的,墙上可能挂着一些先锋的艺术画作,桌椅都是那种很有设计感的老物件改造的。
还有的把房子改成了手工制作坊,你可以在里面做陶艺,周围的环境就是那种老上海的氛围,感觉超酷。
整个田子坊现在就像是一个老建筑里的大派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创意在这里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游客们也特别喜欢去那里,在老弄堂里穿梭,感受老上海风情的同时,还能体验现代的创意文化。
这就像是给一个老祖母穿上了时尚的新衣裳,让她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恭王府老北京四合院菊儿胡同
恭王府主要建筑
银安殿 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
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 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 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 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 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 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嘉乐堂
老北京四合院实例
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 孚王府、恭王府、 崇礼宅、张之洞宅、 纪昀宅等
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 的四合院:鲁迅故 居、老舍故居、齐 白石故居、梅兰芳 故居等
菊儿胡同
探昨日繁华,访旧城遗话
何谓胡同
胡同,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 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 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 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 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 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 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 道。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恭王府的更迭
•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 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 豪华宅第,时称“和第”。
• 嘉庆四年,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 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而宅子本身, 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 僖亲王永璘所有。
• 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 人物恭亲王奕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 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 用至今
恭王府内部构造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 采用绿琉璃瓦
东路: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 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
西路: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 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 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 寿宫式样
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
菊儿胡同的历史
菊儿胡同。这一带已经是北京的东城,最沉重 的地方也就是这里了。北京那些老城文化中最 能沉淀下来的部分都以建筑的形式呈现在这里, 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显赫的过去和令人胆颤 的故事。比如说,东城菊儿胡同3号、5号和7 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 是住宅,7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 菊儿 胡同同。往后,7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 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 僧。
以新的思路解决旧城改造中的 四合院保护问题
以四合院私有化方式吸引各方资 金,实现四合院维修、保护的社 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城 市普遍推行公有制并最终实现了 私人住房公有化后,政府部门也 从此背负了全市职工住房的沉重 “包袱”。由于近些年来,随着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范围 内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各阶层人 士,已经开始介入旧城内四合院 建筑的保护利用领域。如在皇城 内的南、北池子、南、北长街、 南、北锣鼓巷、国子监街等重点 四合院街区,由港澳企业家及各 界人士依有关政策出资收购后, 都按院落原有的格局和建筑风格 重新修复利用,使原已危破的四 合院建筑在经过维修后得以延续。
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
——传统四合院改造案例分析 赖怡 刘晓辉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 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 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 锣鼓巷鼓楼正东侧6001100米处,整个街坊面 积8.28公顷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 大街,西至南锣鼓巷, 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 与寿比胡同相通。全长 438米,宽6米,沥青路 面。现胡同北侧大部分 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以旧代新
保存 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 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 限制”(Charly Jenks)。 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 是激发城市建筑创活力的源泉。
菊儿胡同 改造
走菊儿胡同——记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课1、未改造危旧房的属于几进院落?各间房分别属于哪个年代?我们走近的为改造的危旧房属于二进院落,深入院落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普通居民四合院,中间是个小院子,院内主体包括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
房屋的年代可划分为:1)明清时期:北房(见下图)属于明清时代建造,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青石坐阶,年长的老人居住于此。
2)民国时期:南侧房屋(见下图)属于民国时期建造,灰土铺就,屋脊为灰顶,房架为中式构造,外部涂饰为整砖构缝、碎砖抹灰。
3)文革时期:西侧、西南侧房屋(见下图)属于文革时期建造,泥灰铺成,没有地基。
4)现代:东侧房屋(新婚房)属于现代建造,用传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内则是暖气、上下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
2、南锣鼓巷的用地性质1)居住用地2)道路用地3)公共设施用地(公厕、路灯)4)商业用地小商店、饭馆)5局)6)绿化用地3、对菊儿胡同改造的感想菊儿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南锣鼓巷地区的东北角, 是一个危房较为集中的历史地段。
从1987年开始, 一系列的整体更新、局部改建、翻新、扩建以及内部的清理、整治、装修等改造措施, 极大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传统居住区内生活、工作与就业环境,形成一个功能多样、新老建筑共存的混合居住区, 同时也进一步维护了北京旧城区原有的“胡同加四合院”的城市肌理以及“大干道—大街坊一小胡同”的街巷体系, 为北京旧城住区更新做出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认为, 旧城住区更新宜采用适当规模和合适尺度, 应根据旧城改造的内容要求合理妥善处理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完整地开发好每一个片区, 然后集小成为大成, 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居住水平的逐步提高。
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工程一期、二期完成后, 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盛誉, 成为北京旧城住区更新的杰出范例。
通过老师讲解和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吴良镛教授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旧房改造无论是在构思还是在实际改造中都很巧妙也很实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分级改造,以院落边界为单元, “质优保留, 质中维修, 质差改造”的单元滚动开发模式,避免了整体的拆除,百姓安顿有序,改造更具针对性;2)走廊、过街楼的设计,使得邻里相对独立却又便于交流;3)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提高了四合院的建筑质量,具备防震功能;4)构造形式根据地理环境灵活安排,避开古树,采用围绕设计,新增绿化,保护了四合院的历史风貌;5)合院体系,维护胡同一院落体系, 采用类四合院模式, 以一层为主,局部层的低层高密度开发方式, 在造型、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结合传统并加以创新,同时兼顾居民现代生活之需,引入现代理念,铺设水、电、气管道及现代厨卫、空调等设施,使生活条件更加便利;6)2—3层的空间高度,增加了居住面积,降低了施工、改造成本与难度;7)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室,加大了房屋的利用程度,扩展了原有居住面积,减少杂物堆积;8)安装雨水回收装置,缓解了绿化用水问题,环境得到了综合改善。
关于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胡同改造方法的调研
关于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胡同改造方法的调研34(2)党课调研报告——关于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胡同改造方法的调研摘要比较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两种不同形式的胡同改造,通过对不同人的访谈和信息检索,了解实际生活中这两种改造带来的利弊,从而引发对胡同文化如何保存的思考。
关键词胡同菊儿胡同南锣鼓巷改造背景介绍目前,胡同拆迁愈演愈烈,老北京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甚至多处名人故居被拆毁,文化古迹被“维修性拆除”,建筑狂潮背后的文化之殇是对胡同文化最大的讽刺,我们甚至怀疑若干年后是否还能从年轻的北京里找到胡同的遗迹,或许真应了汪曾祺那句“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政府在南锣鼓巷做了商业化改造胡同的尝试,在菊儿胡同做了扩大容积率的改变。
我们试图通过对比这两种改造方法,探讨其各自特点,研究胡同如何在变中求生存。
目的意义1.探讨胡同的改造或保存方法,尽力找到社会发展与古建保护的平衡点.2.研究北京旧城内胡同的保存现状,呼吁师生关注古建保护,关注胡同改造.3.深入学习吴良镛先生的建筑思想与人文关怀.4.调查胡同古建筑,与专业结合,与学业结合.准备工作1.信息检索在网络上查阅这两个胡同的重大新闻,并搜索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
对南锣鼓巷和菊儿胡同的改造历史及使用情况进行第一层次调查。
2.实地走访对其改造现状进行实地的考察,从建筑的角度对其优点及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的角度对其文化和经济进行探究。
3.访谈设计通过我们已经获得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访谈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关信息。
问题:1.来这里游玩/居住的时间?2.这里的改造给您带来了什么便利/困扰?3.您觉得这里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4.您觉得这里和南锣鼓巷/菊儿胡同对比各自怎么样?5.您觉得哪种方式更利于胡同的保存?6.期待中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子的?访谈记录那天周四那天,我们三人从清华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南锣鼓巷。
这条长786米的古老街道,虽然仍保存着历史的气息,但是却被许多或时尚或新奇的商店占据,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商业与艺术气息浓厚的地段。
菊儿胡同调研
被遗弃的“合院形式”的复萌与创造四合院在50年代后的规划中是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全盘保之若有之,全盘否之者有之。
在规划实践中从50年代学苏的周边式与行列式之争,以至当时作为“先进”的小区规划的推行……已经不怎么采用“合院形式”,它被遗忘了,被遗弃了。
上述这一过程并不是中国的孤立现象,还要从西方近现代城市建筑史上的思潮谈起。
(一)从城市肌理的被忽略到寻找失去的肌理现代建筑学派的历史功勋这一点从住宅建设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就住宅设计本身来说,在现代建筑学派影响下,它逐步在改进,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它经历了下述的历程:—由于近代城市化带来住宅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旧的街坊沦为民窟,粗制滥造的廉价工宅充斥于各工业城镇。
经“工业慈善家”等提倡,出现各种工人新镇的理想,住宅的建设在改进,如芝加哥帕曼企业城镇(ComPanyTown)等。
—一些杰出的建筑师代表人物开始投入住宅与居住区设计这一域,井作了一定的推动,例如1917年的向勺斯特丹规划等住宅的兴起,推进住宅建设。
(二).寻找失去的城市秩序和机理从房屋脱离街道.到对传统城市空间的不屑一顾,忽略城市的整体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差不多走了几十年扭长的过祖。
这不是一种孤欧洲周劝式住宅的复翁。
当然,这时立的现象,而是近代建筑在这个历的周边式无论住宅单元本身与院内史转折前进过裸中的片面性。
二次大战前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捉也在这一时期前后,无论建筑徽见肘,应接不暇。
建筑与城市设与规划界逐步认识到CIAM所倡导计脱节,失去了城市的整体观念和的机械的概念化的“功能分区”空间组合的艺术。
(原因当然多端,所带来的恶果,很合分区(Mixed 从这一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Zoning)的思想重新被认识。
由此建般。
)虽然早在1904年在世纪转折之筑的形态学、类型学、城市建筑学交,CamilloSitte就提出城的种种思想逐渐形成。
1979年Rot市的空间艺术原则与城市的设计问Krie『着眼于广场和街道研究,题,40年代Saarinen总结古代城再塑造城市空间,提出城市规划与市与中世纪城市的创造原则,对更新必须要从属于城市的整体的逻Sitte理论重新予以提倡,呼吁城市辑。
北京四合院 菊儿胡同之浅析
什锦窗
用以装点墙面的小型牖窗。 在四合院中, 多用于垂花 门两侧的看面墙上, 其功 能在于装点墙面, 同时也 有沟通内外宅的作用。
形势与品味
廊心墙
特指房屋外廊两侧的墙面, 这部分墙面一般很窄, 分 为下碱、上身两部分, 多 见 于金柱大门的外廊, 以及 内宅正房( 或厢房) 的廊子 两侧。廊心墙虽面积不大, 但因其位置重要, 常作为 重点加以装饰。
构 造 与 技 术
北京四合院属于 典型的木构架建 筑,砖墙木梁架 和方砖铺地的砖 木结合体,这些 都为雕刻艺术提 供了广大的空间。
构造与技术
构造与技术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 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 通道,一般都修筑在整个 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 气东来”之意,也有说法 是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 风位,是和风、润风吹进 的位置,以引进东南风, 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 祥之位,体现“坎宅巽门” 的原则。
2、儒家观念 —— 天人合一 其建筑立意就是充分体现了 中国的宗教制度和伦理教化, 以空间的等级区分出人群的 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 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格 局成了尊卑有等、贵贱有分、 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 物化形式。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明清规整式民 居的主要特点是
1.中轴对称向心凝聚的格局 2.内部是开敞的院落
3.外部封闭的宅墙
建筑特色总结
北方四合院
——北京 四合院
四合院对比
南方四合院 ——徽派民居
四合院对比
中国四合式民居的类型: (1) 房房相离的四合 (2)天井式四合院 院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以南方长江中下游的徽派民 居为代表) (以北方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这种民居的特点是: 特点是: A、房房相连,多为楼居 (1)院落宽敞 B、天井狭小,阳光不能 (2)日照足,采光好,有利 直射室内 于冬季保暖 C、天井高深,产生自然 拔风的效果 D、这样的房屋夏天阴凉 舒适
吴良镛改造菊儿胡同
43
一名历史老师在讲到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时,在黑板上写下12个字:“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
”
据了解,视频中的老师名叫魏新欣,在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3月8日,魏老师在为大一学生上课时,利用课间播放了一段祖国用最高礼遇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在场的很多学生深感震撼,感动得落泪。
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句相似的话,3个不同的d ài,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12个字,却涵盖了志愿军烈士们的一生,触动灵魂,戳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看过这段不平常的视频,网友们也都泪奔了。
待我回家,山河无恙;代我回家,守卫山河;带我回家,魂归故里。
致敬
建筑学界的经典。
“ 爱我所爱”是工作永不倦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