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
![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229556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2.png)
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看,政治主观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许多学生在解答哲学主观题时,存在着分析不到位、答案偏题、观点与材料脱节等现象。
分析其原因,除了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外,还在于没有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四步骤”法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呢?一般地说,“四步骤”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四步骤”法,就是指在解答哲学主观题时,要按“材料层次化,层次要点化,要点观点化,观点材料一体化”四个步骤进行。
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来谈谈“四步骤”法的运用。
例: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而江苏省委提出了江苏在全国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总体构想是: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苏南发展势头极好,而经济薄弱县几乎都在苏北地区。
2002年,苏南人均GDP为3456美元,苏中为1360美元,苏北为924美元。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前,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
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出和制定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解答步骤:一是材料层次化。
即分解材料,分清其层次,把握其要旨。
本题的材料较长,按照题意,我们必须从材料中找出江苏省提出和制定了哪些目标,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通过材料的层次化,我们可以理出两大层次:江苏省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江苏省制定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目标。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80f74cfa76c66137ee0619fc.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联系观中范围答题(中观)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①A决定B②B对A具有反作用。
表现:正确的B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B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此模板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1)(回答核心概念)A的含义是B的含义是(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的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区别:①定义不同②A与B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灵活运用,如果没有就不回答)联系:①A离不开B(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②B离不开A(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材料)(3)方法论:①坚持A(联系材料)②坚持B(联系材料)说明:此模板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1。
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定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36dcbd96294dd88d0d26bf5.png)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1〕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
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题要素: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答题模板2〕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的命题(1)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答题要素:真理特点+认识过程+材料①真理特点:真理含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实践过程。
答题要素:实践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①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③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题模板3〕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命题(1)体现了联系观的哪些知识?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材料)。
政治必修四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政治必修四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d82cb46856a561253d36f51.png)
政治必修四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导语】学习政治哲学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所以我们在考试之前一定要掌握好相应的答题模板。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四主观题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必修四主观题答题模板一 1.在《生活与》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知识进行论述时?(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材料中……(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 (3)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
材料中…… 2.在《生活与》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认识论”或“有关认识的观点”或“追求真理”进行论述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材料中……(2)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和反复性。
材料中……(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材料中…… 3.在《生活与》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实践与认识关系”进行论述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材料中……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材料中……(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材料中…… 4.在《生活与》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进行论述时? (1)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中……(2)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材料中……(看材料而定) 5.在《生活与》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没有指明是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进行论述时?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实用模板归纳与突破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实用模板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49cc0073dd36a32d737581c3.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联系观中范围答题(中观)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①A决定B②B对A具有反作用。
表现:正确的B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B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此模板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1)(回答核心概念)A的含义是B的含义是(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的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区别:①定义不同②A与B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灵活运用,如果没有就不回答)联系:①A离不开B(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②B离不开A(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材料)(3)方法论:①坚持A(联系材料)②坚持B(联系材料)说明:此模板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
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定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3872c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0.png)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 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共和国的60年风 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 “以俄为师、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艰苦探 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 迹。
[例题5]: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 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 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 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 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 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 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解1/5, 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 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和“为什么”,而是考查“怎么做”,因此答
题时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 必须回答“怎么做”;
(2)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 观点和材料成了两张皮;
(3)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 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
[例题6]: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 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 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 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 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 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 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 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 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必背答题模板(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必背答题模板(生活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b5d5f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8.png)
高中政治主观题必背答题模板(生活与哲学)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4)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相对静止。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重点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重点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f1ea1406453610661ed9f4f4.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联系观中范围答题(中观)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①A决定B②B对A具有反作用。
表现:正确的B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B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此模板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1)(回答核心概念)A的含义是B的含义是(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的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区别:①定义不同②A与B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灵活运用,如果没有就不回答)联系:①A离不开B(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②B离不开A(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材料)(3)方法论:①坚持A(联系材料)②坚持B(联系材料)说明:此模板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
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定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归纳与突破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40896d7208a1284ac9504316.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归纳与突破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
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定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审设问方式,把握题型: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
——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 = 哲学道理 = 哲学观点 = 哲学原理。
答案结构:原理 + 方法+材料分析(2)哲学启示 = 措施 = 建议= 如何做 = 怎样做。
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3)为什么 = 原因 = 理由 = 必要性 = 意义。
答案结构:原理 + 方法 + 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3.摸清“对象”:即抓材料中的学会抓关键词。
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一道题目中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个或数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通常都隐含一定的信息,我们可以以此判断该用指定知识范围内的哪些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
![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88389c90c22590102029d88.png)
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应对哲学主观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更求的解题范围,其次将要求范围的观点罗列,再次对应材料选择要解答的观点(一般是四至五个观点),最后不要忘记摘抄材料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观点①世界的本原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鱿是物质的官机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丈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①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通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④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应用范圈: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现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趁足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①世界的本原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主观题答题模板修订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主观题答题模板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723aa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1.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主观题答题模板修订版1.在《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中,当材料要求使用“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或“探索世界”知识进行论述时,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时,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在《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中,当材料要求使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进行论述时,我们需要了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尊重客观规律。
虽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相反,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使规律为人类造福。
3.在《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中,当材料要求使用“认识论”、“有关认识的观点”或“追求真理”进行论述时,我们需要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
同时,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和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在《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中,当材料要求使用“认识的作用”进行论述时,我们需要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同时,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在《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中,当材料要求使用“实践与认识关系”进行论述时,我们需要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
![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faeed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f.png)
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四步骤”法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呢?一般地说,“四步骤”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四步骤”法,就是指在解答哲学主观题时,要按“材料层次化,层次要点化,要点观点化,观点材料一体化”四个步骤进行。
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来谈谈“四步骤”法的运用。
例: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而江苏省委提出了江苏在全国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总体构想是: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苏南发展势头极好,而经济薄弱县几乎都在苏北地区。
2002年,苏南人均GDP为3456美元,苏中为1360美元,苏北为924美元。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前,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
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出和制定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解答步骤:一是材料层次化。
即分解材料,分清其层次,把握其要旨。
本题的材料较长,按照题意,我们必须从材料中找出江苏省提出和制定了哪些目标,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通过材料的层次化,我们可以理出两大层次:江苏省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江苏省制定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目标。
这样就把复杂的材料简单化、明确化了,抓住了材料的要旨,为下一步解题打好了基础。
二是层次要点化。
即紧扣题意从材料每一层次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出每一层次的要点,这是第一步工作的深化和细化。
江苏省为什么要在全国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江苏省为什么要制定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目标?原因和意义各是什么?通过对每一层次中有效信息的分析,我们不难概括出以下要点:①从原因上看,江苏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定了三大区域发展目标。
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 主观题答题模板(最新高考版2019.2)
![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 主观题答题模板(最新高考版2019.2)](https://img.taocdn.com/s3/m/3485984c76c66137ee0619bc.png)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高考版一、哲学一般(哲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大题可能性微乎其微①本义: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本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产生: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
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特点: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产生上看: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基础上产生,是对人类哲学思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②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③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使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④发展上看:它不是最终极的真理,而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会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
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自觉抵制错误的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⑤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现结合;⑥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粗体字为唯物论一般必答原理,其他原理看材料是否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原理(材料非指向性设问不用答)为什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坚持客观规律相结合;③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前提和基础;④是让你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⑤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f6aefc97227916888586d703.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联系观中范围答题(中观)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①A决定B②B对A具有反作用。
表现:正确的B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B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此模板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1)(回答核心概念)A的含义是B的含义是(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的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区别:①定义不同②A与B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灵活运用,如果没有就不回答)联系:①A离不开B(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②B离不开A(简单解释+联系材料)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材料)(3)方法论:①坚持A(联系材料)②坚持B(联系材料)说明:此模板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
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定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023年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
![2023年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81ccbb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c.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联络观中范围答题(中观)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①A决定B②B对A具有反作用。
体现: 对旳旳B会增进客观事物旳发展, 错误旳B会阻碍客观事物旳发展。
此模板合用于: 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1)(回答关键概念)A旳含义是B旳含义是(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旳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旳关系区别: ①定义不一样②A与B旳特点、地位、作用不一样(灵活运用, 假如没有就不回答)联络: ①A离不开B(简朴解释+联络材料)②B离不开A(简朴解释+联络材料)③两者在一定旳条件下互相转化(联络材料)(3)措施论: ①坚持A(联络材料)②坚持B(联络材料)阐明: 此模板合用于: 矛盾旳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重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旳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旳设问一般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一样状况。
大范围指题目规定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旳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规定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有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规定运用某一特定旳详细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旳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旳知识范围, 才能有旳放矢地寻找有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 1.物质 2.意识 3.规律 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 1.实践 2.认识 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措施与创新意识): 1.联络 2.发展 3.矛盾 4.否认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发明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归纳与突破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归纳与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47af2f906bd97f192379e937.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一、审题三要素: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
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定与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审设问方式,把握题型: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
——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 = 哲学道理 = 哲学观点 = 哲学原理。
答案结构:原理 + 方法+材料分析(2)哲学启示 = 措施 = 建议= 如何做 = 怎样做。
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3)为什么 = 原因 = 理由 = 必要性 = 意义。
答案结构:原理 + 方法 + 材料分析(原因意义) 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3.摸清“对象”:即抓材料中的学会抓关键词。
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一道题目中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个或数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通常都隐含一定的信息,我们可以以此判断该用指定知识范围内的哪些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二、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
![《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25322d6a1c7aa00b52acb43.png)
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矛盾观点:转化、转变、既… 又… 、有针对性地…、全面… 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调动、引导、艰苦、探索、下决心、发扬…
前进性与曲折性:艰难、漫长、艰辛、来之不易、多次失败、挫折…
④边审材料边简要拟列提纲,防止遗漏知识点(不要忽视整体观点)。
3、组织答案要点 ——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1)要点: ①段落化; ②序号化:①②③、abc; ③规范化(专业术语+时政语言) (2)技巧: ①先重点,再其它; ②先观点,再材料; ③先教材,再创新(时政语言);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二、三、 四单元)
辩证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7、8、 9、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社会历史观(11课)
历史唯 物主义
人生观、价值观(12课)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哲学常识
一、解题三部曲
世界观→方法论→联系实际(多为材料语言) 二、注意答题范围
①(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 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 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 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
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 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 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
2、审材料(主题→分析、综合)
①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整体观点)——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
②划分层次(根据标点符号)→把握大概的知识点;
③中心句,关键词(划出来、圈起来)→联系具体知识点; 主要矛盾:重点、中心、要害、主要、关键、第一、首要、最根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归纳与突破大、中范围答题(宏观、中观)
联系观中范围答题(中观)
发展观中范围答题(中观)
矛盾观中范围答题(中观)
模板一、A与B辩证关系型
①A决定B
②B对A具有反作用。
表现:正确的B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B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此模板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辩证关系原理。
模板二、A与B辩证关系型
(1)(回答核心概念)A的含义是
B的含义是
(2)(回答回答辩证关系的内容)A与B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区别:①定义不同
②A与B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灵活运用,如果没有就不回答)
联系:①A离不开B(简单解释+联系材料)
②B离不开A(简单解释+联系材料)
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材料)
(3)方法论:①坚持A(联系材料)
②坚持B(联系材料)
说明:此模板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辩证关系原理。
一、审题三要素:
1.审范围(确定答题范围):知识范围所谓知识范围,是指题目的设问通常分大、
中、小范围三种不同情况。
大范围指题目要求运用四大模块中某一模块所学的知识作
答(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中范围要求运用指定模块中某部分相关原理作答(如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小范围是指要求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原理作答
(如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把握设问的知识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寻
找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1)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2、意识3、规律3、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追求真理):1、实践2、认识3、真理
(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2、发展3、矛盾4、否
定与创新
(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③、人民群众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2、人生观、价值观(①、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导向;③、价值判断与选择;④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审设问方式,把握题型: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
——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 哲学道理= 哲学观点= 哲学原理。
答案结构:原理+ 方法+材料分析
(2)哲学启示= 措施= 建议= 如何做= 怎样做。
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
(3)为什么= 原因= 理由= 必要性= 意义。
答案结构:原理+ 方法+ 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
3.摸清“对象”:
即抓材料中的学会抓关键词。
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一道题目中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个或数个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通常都隐含一定的信息,我们可以以此判断该用指定知识范围内的哪些相关原理进行作答。
二、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
(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
(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