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课前练习

(1)注音:

僇.人(lù) 惴栗

..(zhuìlì)斫.( zhuó) 榛.莽(zhēn) 引觞.( shāng) 施施

..而行( yí) 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席(rèn) 岈.然(xiā) 若垤.(dié) 颢.气(hào) 培.塿.(pǒulǒu)

攒蹙

..(cuán cù)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形容词,特别的

②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①若.垤若穴动词,像

②若.毒之乎代词,你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动词,至,到达

②伏尸而哭,极.哀副词,非常,十分

①居是.州,恒惴栗指示代词,这,这个

②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对,正确

①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动词,向远处看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②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作

①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顺承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古义:层层堆叠、重叠今义:层层增加;积聚。

(3)游于是

..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4)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两个词,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名词作动词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上:登上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做梦

名词作状语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每天,天天

②箕踞而遨箕:像簸箕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望西山,始指异之异:以……为异

数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一:一体

(7)写出文言句式类型。

(1)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

(3)因坐法华西亭省略句

【课堂讨论】

1.文题“始得”二字怎么理解?文章中心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他几乎走遍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不知西山的怪异独特。当他“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始指异之”。攀援后才发现西山的卓尔不群,一如作者的人格。在物我交融中作者得到解脱和审美享受,醉不思归。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从标题到文末,“始得”贯穿全文,牵制全篇,涵盖文章内容,也是“文眼”。

先写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未给作者带来精神愉悦与解脱,为下文写西山之游做铺垫。

2.作者是怎样用比照、映衬的手法来写西山之景的?

不直接写,而是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如写登上西山始感高峻难测,云天相连。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登高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穴,千里之外的景色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缭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而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抒发自己傲然卓立的情怀。

【课后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2.下列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

(解析:C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不译。A项,则:副词,就;B项,然:助词,……的样子;D项,之:结构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译文: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4.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

(解析:C未用象征手法)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

(1).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解析:箭:小竹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

(解析: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稍稍(偏)/与“多”相对;C项,语气助词/兼词,从那里;D项,其中/那,那些)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解析:错在“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旁,出堡坞,有洞若门焉。

译文: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译文: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葶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苍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苍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稠密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苍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苍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苍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