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行为的性质

合集下载

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

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

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论文摘要:概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讨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发展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文关键词:奥斯汀;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I_allshawAustin,19l1—1960)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中日常语言学派的一种理论。

奥斯汀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该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概述奥斯汀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对之进行认真研究。

他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他在《HowtoDoThingswith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为。

他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说出某句话便是做出某件事,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3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theloeufionaryact)、以言施事行为(theiUoeutionaryact)、以言取效行为(thepelfocutionaryact)。

奥斯汀认为,以言表意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以言施事行为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也称言外之力;以言取效行为指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关于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奥斯汀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言语行为是以言表意行为的有意义的单位,完成行为方式的话语是言语行为的主要形式。

奥斯汀认为,以言施事行为是约定俗成的,并且言外之力通常也是约定俗成的。

对于以言施事行为,说话者必须在遵守一定的惯例的前提下才能完成。

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

语用学言语行为

语用学言语行为

语用学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语法学家通常把句子分作陈述、疑问、惊叹、祈使4项,仿佛这既是句子形式的分类,又是句子语用的分类。

语用学家主张把句子的形式分类和语用分类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有丰富的蕴涵。

例如:①谁知道?(教师问学生)=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语用:测试)②谁知道?(回答调查人员)=没有人知道(此事奥秘)。

(语用:否定)③(追忆某事)谁知道!(后来又发生这样的事)(语用:惊讶)上面三个句子的“谁知道”在形式上都是疑问,但是①的语用是测试,②是否定,③是惊讶。

在情境上,①是课堂提问;②是回答查询;③是自我回忆。

从这种角度去看句子,可以看出句子不仅表示一个意思,而且也是代表说话人的一种行为,称为“语言行为”。

言语行为里的成事动词言语行为的研究者往往特别注意语言中的“成事动词”,因为它们的语用的力量特别明显。

例如:“我把此书献给教过我的老师们。

”这里的“献”即是成事动词,因为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献”的动作已经完成了。

又如司令员对士兵说:“我命令你们向正前方射击”和法官在法庭上说:“我宣判你有罪”,两句中的“命令”和“宣判”都是成事动词。

其他的例子如(图一)这类句子的语法形式有如下的特点:①主语为第一人称。

②时间为瞬息。

③受事者为第二人称。

④句子是肯定语气。

言语行为的类型“言语行为”这个概念是奥斯汀的遗著(1962)和塞尔勒的著作(1969)中提出来的,他们把语言行为分为4种主要类型,不过他们提出的术语没有确立。

①发声的行为。

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

这是属于物理性质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

②表示蕴涵的行为。

即紧接物理性行为的心理行为,即紧接字面意义的蕴涵意义;诸如允诺、申述、祈求、命令、建议等。

③收效的行为。

劝告一听从了劝告;警告一认识了危险;引诱一接受了诱惑;欺骗一受了欺骗;等等。

收效的行为特别说明句子的力量。

④提出命题的行为。

例如宣布发现一个新星;预测将有地震;重述某哲学家的论点等。

(2)--小学教师语言学习检测题

(2)--小学教师语言学习检测题

《小学教师语言》课程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新课标下的小学课程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 【 】A.可操作性B.新颖性C.复杂性D.趣味性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A.工具性 B.综合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实践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教师语言表达的主体是 【 】A.学生B.教师C.校长D.语文教师4.完成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 【 】A.书面语B.体态语C.口语D.教学语言5.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是 【 】A.教师书面语B.课堂教学语言C.教学管理工作语言D.教师口头语言6.行业职业语言是全民语言的 【 】A.地域变体B.功能变体C.阶级变体D.社会变体7.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载体是 【 】A.语音B.语义C.语法D.词汇8.学生接受语言教育的最直接范本是教师的 【 】A.言语B.仪态C.教学活动D.教学过程9.日常口语的形式多为 【 】A.群体对群体B.群体对个体C.个体对个体D.个体对群体10.教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为 【 】A.群体对群体B.群体对个体C.个体对个体D.个体对群体11.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最主要手段是 【 】A.书面语B.口语C.课堂语言D.教学活动12.在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诸多因素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是 【 】A.教育环境B.教育内容C.教师的语言水平D.教育过程13.教师的基本角色是 【 】A.知识传授者B.教学引导者C.特殊的脑力劳动者D.班集体的领导者14.学生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是 【 】A.书面语的反映B.口语的反映C.书面语和口语综合能力的反映D.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15.研究教学语言的目的在于掌握教学语言的运用规律,以便 【 】A.提高教学表达效果B.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与学生家长交流D.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16.教育语言的作用在于 【 】A.提高教学表达效果B.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与学生家长交流D.促进师生之间关系17.访谈语言的作用在于 【 】A.提高教学表达效果B.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与学生家长交流D.促进师生之间关系18.时空语言用来辅助表情达意的暗示性是利用了 【 】A.时间和地点B.空间C.时间和空间 D、空间和人物19.构成教师语言的全貌的是 【 】A.无声语言B.有声语言C.口语和书面语D.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20.为了使小学教师语言准确简洁,教师应注意 【 】A.采取科学的论说技巧B.提高思维深刻性C.强烈的事业心D.掌握产生幽默的技巧21.为了加强小学教师语言的逻辑性,应注意 【 】A.采取科学的论说技巧B.提高思维深刻性C.强烈的事业心D.掌握产生幽默的技巧22.要使小学教师语言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要做到 【 】A.采取科学的论说技巧B.提高技巧,增强情感色彩C.教师讲课说话尽量与书面语保持一致D.掌握产生幽默的技巧23.小学教师要使语言幽默,应该 【 】A.采取科学的论说技巧B.提高思维深刻性C.具有强烈的事业心D.掌握幽默的技巧24.教师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有 【 】A.语速失调B.副语言设计不准确C.体态语使用不规范D.板书不工整25.教师无声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有 【 】A.口齿不清B.方音较浓C.缺乏激情D.副语言设计不准确26.数学教师语言表达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严密性和生动性B.逻辑性和准确性C.形象性和生动性D.形象性和情感性27.小学教师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生动性B.规范性C.明晰性D.逻辑性28.下列关于小学教师语言规范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讲课时应该使用规范的普通话B.语句的组织应当符合共同语的语法习惯C.语言材料应当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语汇D.与学生进行谈话时可以不使用规范的普通话29.下列关于小学课程标准总体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B.更加突出各科课程特点C.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D.更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30.下列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B.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C.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D.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3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 】A.主体B.引导者C.组织者D.组织者和引导者32.下列关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B.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C.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D.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3.下列关于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B.运用统一的评价方式C.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D.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34.下列关于小学教师语言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创新性B.准确性C.生动性D.规范性35.下列关于小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语言的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话语权B.转变观念,改善沟通方式C.实现教学规范的转型D.平等对话,改变语言策略36.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 【 】A.教材B.教学大纲C.课程标准D.教师37.下列不属于课堂教学语言中用词要求的是 【 】A.准确B.规范C.凝练D.生动38.下列关于教师口语基本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单项表述语言B.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结合C.预设语言与应变语言的结合D.师生双向交流语言39.下列关于教师语言生动性的要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用语生动活泼B.语言富于表现力C.具有可接受性D.具有随意性40.下列关于教学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B.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教师权威”和“知识本位”C.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对话”D.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力41.对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性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性质相同B.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既具有口语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C.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D.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具有独特的个性42.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有两个主要的话语主体:教师个体和 【 】A.学龄儿童B.教师群体C.领导群体D.家长群体43. 教师教学话语表达可以分为表现主观类和: 【 】A.表现客观类B.再现客观类C.特定语境类D.再现主观类44 .最常用的客观再现类表达是 【 】A.叙述B.议论C.描写D.说明45. 论说性的主观表现类表达中最常见的是 【 】A.叙述式表达B.抒情式表达C. 议论式表达D.描写式表达46. 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率最高的表意交际类型是 【 】A.叙述B.议论C.描写D.说明47. 叙述的核心是 【 】A.叙事与沟通B.讲述与论说C.交代与讲述D.说明与交代48. 叙述性话语表达的首要要求是 【 】A.文辞生动准确B.叙述结构清晰C. 体现叙事功能D.突出叙述目的49. 在小学课程教学或教育情境下组织建构叙述性话语,引起叙述交流的一方是 【 】A.受述者B.学生C. 叙述者D.教师50. 在叙述性话语交际过程中接受话语,发出反馈的是 【 】A.受述者B.学生C. 叙述者D.教师51. 叙述的三大要素包括环境、人物和 【 】A.原因B.地点C.结果D. 事件52. 最常见的叙述逻辑结构是 【 】A.空间逻辑B.时间逻辑C. 情感逻辑D.因果逻辑53. 依据事件发生的空间变化来呈现事件过程的逻辑结构是 【 】A.空间逻辑B.时间逻辑C. 情感逻辑D.因果逻辑54. 以人物主观态度、情感的变化为叙述线索的逻辑形式是 【 】A.空间逻辑B.时间逻辑C. 情感逻辑D.因果逻辑55. 依据常规逻辑关系的既定结构来完成言语信息的叙述组织的是 【 】A.顺叙B.倒叙C.补叙D.平叙56. 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的叙述方式是 【 】A.顺叙B.倒叙C.补叙D.平叙57. 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情所作的平行叙述的方式是 【 】A.顺叙B.倒叙C.补叙D.平叙58. 把说话者的语气、态度都具体而传神地表达出来的叙述形式是 【 】A.顺叙B.倒叙C.补叙D.直叙59. 以第三者角度把说话用转述口吻表达出来的叙述形式是 【 】A.顺叙B.转述C.补叙D.直叙60. 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进行相应分析、评论的叙述性话语是 【 】A.描述B.转述C.论述D.直叙6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描绘、摹写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 【 】A.描述B.描写C. 叙述D.描摹62.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事物描写的类型是按照以下依据来分类的 【 】A.结构B.内容C.对象D.方式63. 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表达心物交感的审美体验的描写方法是 【 】A.细描B.白描C.情景交融D.描述64. 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是 【 】A.抒情B.描写C.说明D.议论65. 议论性话语表达首要的要求是 【 】A.实事求是B.持论公允C.语言精当D.论证有力66. 议论性话语的灵魂和统帅是指 【 】A.论据B.论证C.论点D.议论67. 小学教学议论方式语中论据的类型包括事实材料和 【 】A.论据材料B.论证材料C.论点材料D.理论材料68侧重于知识性和科学性的话语表达是 【 】A.抒情B.描写C.说明D.议论69. 直抒胸臆,直截了当,表达情感比较直白、强烈的抒情方法是 【 】A.直接抒情B.间接抒情C.正面抒情D.侧面抒情70教师通过描述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是 【 】A. 寓景抒情B. 触景生情C. 咏物寓情D. 咏物言志71. 教师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感染学生的方式是 【 】A. 寓景抒情B. 融情于事C. 咏物寓情D. 咏物言志72.小学教师评价言语行为的性质是 【 】A. 表扬性B. 批评性C. 激励性D. 趣味性73. 激励性评价语对应的语言层次是 【 】A. 做出“是什么“的正误判断B. 不仅作了“是什么”的价值判断,进行“为什么”的说明C. 做出“是什么“的正误判断,也关注到“怎么做”的问题D. 关注到“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还关注到“怎么做”的问题74. 教师评价语的作用在于 【 】A.诊断、导向、激励B.诊断C.导向D.激励75.小学教师语言评价语的权威性是因为 【 】A.教师的强势地位B.儿童心理的向师性C.学生的弱势地位D.评价语的激励性76.实现小学教师评价语艺术性的手段有 【 】A. 抑扬有致语音语调B.比喻、引用、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C. 幽默的语言D.以上手段都可以77.下列关于小学课程标准评价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注重过程性和情感性评价B.注重评价的甄选和选拔C.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D.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78. 评价态度的真诚性要求小学教师要 【 】A. 严格要求小学生B.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C.尊重学生个体差异D. 以上B、 C选项79.小学教师评价语运用原则中的客观原则是指 【 】A.不袒护学生干部 B.面向事实说话 C.避免语言暴力 D.尽量赞扬80.要做到评价语的适度原则,小学教师应该要 【 】A.避免使用横向比较学生的话语B.慎用带有表示最高程度含义的词语C. 把握好被评价主体之间的差异D. 以上三个选项81.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评价风格,常见的评价语风格有 【 】A.幽默诙谐型 B.激情煽动型 C.启发式型 D. 以上三个选项82.小学教师评价语使用中常见的语用失误是 【 】A.过多的表扬B.评价语言形式单调C.嘲讽式的表扬D.以上三个选项83.要做到具体化的评价,小学教师需要 【 】A.使用形象和细节性的语言B.使用简单明了,真实自然的语言C.使用启示性的语言D. 以上三个选项84.以下评价语中将评价的原因归为内部因素的是 【 】A. 你真聪明!B. 你优异的成绩和你努力好学是分不开的。

言语行为的概念

言语行为的概念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发出命令
指令类言语行为用于发出命令、请求 或建议,要求听话者执行某种行为。
实施权威
通过指令,说话者试图实施其权威或 地位,对听话者施加影响。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作出承诺
承诺类言语行为用于作出承诺、保证或威胁,表达说话者对未来行为的意图或 预测。
承担责任
通过承诺,说话者表达对未来行为的责任感,并试图赢得听话者的信任。
指导语言使用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使用的指导 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注意说话 者的意图、听话者的理解以及语 境等因素,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和准确性。
促进语言学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语言 学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相 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 究。
02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与语境的互动
言语行为和语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语境能够影响言语行为的选择 和理解,同时言语行为也能够改变或创造新的语境。
语境与言语行为的互动关系
01
语境对言语行为的解释作用
语境能够为言语行为提供解释和说明,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说话者或作
者的意图和目的。
02
言语行为对语境的塑造作用
说话者或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塑造特定的语境,为交际活动提供必要的背
礼貌用语
不同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一些文化强调使 用敬语和谦辞,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自然和直接的表达 。
非言语交流
除了语言本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流也有很大差 异。例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在不同文化 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策略
了解目标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目标文化的言语行为规范和期望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 突,并促进有效沟通。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说话来实施某一行动,即以言行事,这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哲学研究、语言研究还是对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功能分析一、引言从广义角度看,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的关系,这个话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言”和“行”区别对待,这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能找到例证。

如《论语》中关于孔子见其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而表达气愤的记载:“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孔子看来,“言”是“言”,“行”是“行”。

西方有一句谚语“Action speaks than words”,这反映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言”与“行”也是对立的。

然而,1955年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面世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冲击,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

但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当时的学术氛围,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同样有其理论渊源。

二、理论渊源(一)日常语言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奥斯汀赞同语言进化观点,他认为现存的语言形式是语言进化过程中幸存的强者,其中蕴藏着人们认为值得加以区分的所有差异和值得保存的种种关系,这些差异和诸种关系是任何一个坐在书斋里的教授冥思苦想不出来的。

因此,奥斯汀假定,在被证伪之前,自然语言保存下来的区别与关系都是有价值的,可作为研究哲学问题的起点。

(二)行为研究的方法论奥斯汀认为传统的行为理论抽象、空洞、过于简单化。

以“行事”为例,奥斯汀指出“行事”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常用来指实际上不同的行为。

他提倡逐一分析具体行为,而不应满足于泛谈“行事”这个笼统的模糊概念。

(三)奥斯汀关于“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奥斯汀提出了陈述语句和实施行为语句的概念。

他认为陈述语句的功能是陈述事实、描述过程或状态,它具有或真或假的性质。

语言学概论: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

语言学概论: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

(二)言语(speech)
言语就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完成特 定的交际任务而对语言的使用。简单地 说,指说话写话(语言运用的过程、言 语行为 speech act 或言语活动 speech event,也可指说出写出的话(语言运用 的结果)。
1. 言语行为(speech act) 言语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从信 息论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①编码 ②发送 ③传递 ④接收
所以语言在言语中起着决定性的规范作用,
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而 语言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
二、属性特征
(一)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理由有:
1. 从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来证明,语言是社会约定 俗成的。词的音义结合有四种情况:
1) 在不同的语言中,相同的意义用不同的声音来表 示。
2)副语言:包括沉默及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言:包括皮肤的修饰、化妆、用品 等提供信息。
4)环境语言:包括空间信息(空间取向、座 位安排、拥挤等)时间信息与室内装饰等等。
3. 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从总体上看,语言没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级性,表
1)从语言产生和发展前景看 2)从创造者和语言服务对象看 3)从语言本身看
乐队等意义
4) 用不同声音表示相同意义 如:汉语同义词,冰棒—雪糕—冰棍儿
2、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也说明语 言是社会现象
1) 语言的产生、发展依赖于社会。
2)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语言对社会是极 端重要的。
(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现象。
(四)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语文课程言语性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言语性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言语性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本质属性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

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

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

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

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作者:盛娜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0期盛娜(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005)【摘要】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无论是对哲学界还是语言学领域而言都是巨大的贡献。

梳理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从衍生到成熟的三个标志性成果:提出“施为句”的概念、将言语行为抽象为三种行为以及划分言语行为的种类。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关键词】言语行为;施事行为;奥斯汀0引言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所处的时代正是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一个句子除非它原则上能够被证实(也就是验证其真或假),否则,它没有意义(meaningless)”( Levinson, 1983:227)。

奥斯汀对此表示质疑,提出话语有“表述”(constative)( Austin, 1962:3) 和“施为”(performative)( Austin, 1962:6) 之分。

“施为句”虽然不能被验明真伪,却可以构成某些行为的实施,因此并不能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言”可以有所“述”,言亦可以有所“为”,这就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根本。

1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奥斯汀在发展言语行为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在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1“表述句”和“施为句”二元对立“表述句”用以描述人或事物,以及阐述观点,可以被验证真伪;“施为句”用以实施行为,无关真伪,只有适宜恰当与否。

而恰当与否的判断标准则是“适切条件”(happy conditions)(Austin, 1962:14-15):①存在一种被认可的常规程序,该程序有一定的常规效果,在该程序下,特定的人在特定条件下说出特定的话。

②特定的人和条件要与该程序相匹配。

③该程序必须由交际双方正确完善地执行。

④该程序的目的是,让具有一定想法或感受的人实现某种意图,或引起交际各方的某种行为。

因此,参与者必须存在某种想法或感受,且具有实施该行为的打算,并将该打算付诸实施。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4
• 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说:“Can I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 Your car is looking good • Can I have an interview with your boss? There may be some problem. 听话人想用这种中国人常用的委婉方式表示拒绝, 但是这种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却很难实现,原因 在于英语文化中不存在这种用法,对方会认为问 题解决后,就可以进行采访,因此会追问是什么 问题,能否解决。
23
• • • • • • • • • • • • •
消极礼貌策略 Brown和Levinson提出十种消极礼貌策略,包括说话迂回,模 棱两可,尊重对方,避免突出个人,表示悲观,道歉,减小对 对方的强加等。消极礼貌策略以回避为基础。 说话迂回 Can you get me a doctor? 留有余地 Somebody has broken the vase. 减轻说话人的负债感 Let me help you with your suitcase. I’m going up stairs anyway. It wouldn’t be any trouble; I have to go right by there anyway. d. 道歉 I hope it will not take too much of your time. I’m sorry I didn’t come to upset you. But that’s a fact. 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五种非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礼 貌策略:暗示、夸张、暗喻、模糊、反语、低调修辞、修辞反 问、同义反复等。 24

斯金纳-言语行为

斯金纳-言语行为

斯金纳的生平及贡献(2/4)
❖ 1922年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专修英文 ❖ 攻读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生理
学,读了华生和巴普洛夫的著作 ❖ 1930年获哈佛心理学硕士,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留校从事研究 ❖ 1936-1944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副教授 ❖ 1945年人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系主任 ❖ 1948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至1974年退休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言语行为简介noblackscorpion16?言语行为研究的起源?in1934inacasualdiscussionwithprofessoralfrednorthwhiteheadatadiningtable
❖ Verbal behavior: behavior reinforced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other persons ( Skinner 1957:14). … emphasizes the individual speaker and …specifies behavior shaped and maintained by mediated consequences( ibid:2).
Reflections on Behaviorism and Society
The Shaping of a Behaviorist: Part Two of an Autobiography《一个行 为主义者的塑造》
A Matter of Consequences: Part Three of an Autobiography《后果 问题》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从文学语言的性质看言语行为理论的弊端

从文学语言的性质看言语行为理论的弊端

约 翰 ・ 肖 ・ 斯 丁 ( . . ut ) 当 代 英 国 著 名 朗 奥 JL A sn , i 哲 学 家 , 牛 津 日常 语 言 哲 学 ” 表 人 物 之 一 。2 “ 代 0世 纪 上
言说行为而在受话 人 身上产 生一定效 果 的行为。 比如 ,
说话 人说 “ 天气 冷 ” 可 能受 话 人就 会 注意 保 暖加 点 衣 , 服, 加衣服就是 “ 天气冷” 一语的话后行为 。 继奥斯丁之后 , 塞尔 (. er ) J R Sa e 等人也对 言语行 为 l 理沦作 了进 一 步的研 究 。塞 尔 以奥 斯 丁相关 思想 为 基
丁发现“ 述行语 ” 述 愿语 ” 和“ 不但 不 能完 全概 括所 有 的 语言形式 , 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 , 很难清楚地界 定某一语 句到底是在述 行 即表现 “ 什 么 ” 是在叙 述 一个 事实 做 还 即“ 什么” 说 。于是 , 他中途放 弃 了对此理 论 的进一 步研 究, 而是 对言语 行 为进行 了新 的 分类 , 主要 体现 在 16 92 他在哈佛大学 的一 次讲演 中 , 后来 由后人编订 出版 的《 怎 样用语言 做事 》 H w t D h g i rs 一 书 中。 ( o oT i swt Wod ) o n h JL A sn认为 , 一 个完 整 的言语 行为 分三 个层 次 , . . ut i “ 即 同一语句 同时体 现三 重 行 为 : 当说 话 人说 出一 个 语 句 ( t rne 时 , ut ac ) 也体 现 了言语 行为 的 3个层 面 : 言说 行 e “ 为(oui ayat 1 tnr c 也译作 “ c o 言之发” 叙事行 为” ; “ ) 意向行 为(ioui a c 也译作“ l e tnr at l o y 言之力” 行事 行为 ” ; “ ) 取效

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与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一,关于《如何以言行事》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演讲(共12讲)。

在此之前,他每年在牛津大学以“词语与行为”为题讲课,所涉及的范围与在威廉詹姆斯讲座的范围差不多。

他去世后,其学生把他的这些讲课笔记整理出版,形成此书。

该书体现了奥斯汀的思想精髓。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1,“描述”谬误在奥斯汀看来,哲学家们一直假定,陈述的作用主要是描述某种事态,或陈述某种事实,而且这种描述或陈述必须是真的或假的。

当陈述的意义就在于被证实这种观点出现以来,人们发现有些陈述是无法被证实的,即无所谓真假,因而是虚假的陈述,而非真正的陈述。

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许多明显虚假的陈述世实际上是不是表现为‘陈述’”(1978,p.2).他认为,并非所有真或假的陈述都是描述,因此,他不用“描述”这个词,而用“记述式”这个词。

e.g. There’s a spider in your hair.→ warning.I’ve got a gun. →threateningYou’re an idiot. →insultingI need the salt. →requesting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子)→履行婚姻仪式。

我命名这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为船命名From the above examples, these utterances are doing far more than simply assert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ssertion is not involved in these utterances, but rather that there is a more basic purpose behind them. Austin wanted to counter a commonly held view by philosopher and semanticist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making assertions is to describe some state of affairs.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Levinson,1983:228)。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关兴丽言语行为理论是二十世纪50年代西方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创立,60、70年代塞尔、格赖斯等人修改和发展的关于语言的理论。

奥斯汀揭示了语言的多功能性,纠正了以往哲学家以描述为语言的首要乃至唯一功能的简单化的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言语行为理论,即认为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都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大量心血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及荀子同样是十分关注语言问题并产生了关于语言的各种思想和理论。

与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相类似,中国古代墨家也有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并且强调的是“以言取效行为”思想。

这种以“以言取效行为”思想为特点的言语行为思想体现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而语形学思想呈现的较少,这就使中国古代逻辑学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区别开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一、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一)“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以言表意行为按照奥斯汀的观点,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

在以言表意的行为中,奥斯汀还进一步区别开三种行为,即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

说话要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行为,发出的声音名为语素。

说话时说出的词要属于某种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应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这些词被说出时还有一定语调。

这样的发出这些词的声音的行为就是出语行为。

此外,说出的词还要有一定的意义,指称一定对象,这就是说,说话时要把语素、意义和指称结合到一起,这种行为就是表意行为。

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这三种行为合到一起,就构成以言表意的行为,或者说,一个人同时完成了这三种行为,他也就完成了以言表意行为。

用奥斯汀自己的话来说,以言表意行为就是“说出某些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词,而这些词又都具有某种‘意义’。

”(转引之涂纪亮,第94页)在奥斯汀看来,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者只想用以言表意行为表达某种思想,并没有意图通过这种行为使听者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产生任何效果。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摘要]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继承和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XX相关查阅:毕业范文、计算机毕业、毕业格式、行管理、毕业XX[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游戏说;言语行为理论;语用行为理论XX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被称为是现代哲学的一场,从此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哲学,语言哲学成为第一哲学.哲学研究的主题从自我转向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也从思维、意识、主体转到了语言、意义、逻辑形式,从概念思辨体系研究转向了对自然语言的本质、意义和应用的研究。

维特根斯坦(以下简称维氏)的语言哲学观,从重视理想逻辑语言的研究转向了日常语言范畴的分析,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XX一、维氏后期语言哲学观中的言语行为思想XX维氏的语言哲学前期关注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后期关注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维氏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对日常语言学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XX1、日常语言分析的转向。

维氏后期的思想对他前期哲学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断定语言和世界都不具有任何本质结构,反对命题是事态或实事的逻辑图像,认为语言由**种**样的语言游戏组成,而语言游戏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

这里的语言实际用法,指的是语言在实际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他认为语言哲学的目的不是研究理想语言,而是研究实际语言现象,研究日常语言的功能。

维氏在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中这样说道: 我们站在光滑的冰面上,那里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行走。

我们想走,我们就需要摩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言学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 %-. ,$##*
"
!!!!!!!!!!!!!!!!!!!!!!!!!!!!!!!!!!!!
论言语行为的性质
付习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湖南第一师范外语系讲师 杭州 !"##$%)
间性是以个人主体为基础的, 个人不成为主体, 不 具有主体性, 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主体 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作表现出来的以 “交互主体” 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 强调各主体之间 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以实现认同, 达成共识。 (尹艳 秋, 叶绪江: 2’’<) 言语行为中主体间性体现为言语行为主体间 的相互交流。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心智活动— — —包 括意识, 动机, 意图, 认知和情感— — —的相互交流过 程。言语行为的主体间性表现在言语行为人双方 的关系, 对彼此意图的揣摸、 推测与断定。良好的 主体间性是言语行为得以延续的关键。没有主体 间性, 言语行为得不到完整实施。没有主体间性也 就谈不上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没有论
南 在交流中, 一个完整成功的言语行为必将涉及 京 社 到说话人、 听话人、 话语、 言语行为。说话人与听话 会 , 科 人、 话语、 言语行为之间存在主体性 ( ,9?C/8-676-:) 学
# " !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互文性、 言语 ( 61-/3.8-651.=6-:) 行为间性就是言语行为的性质。 一、 主体性 主体性从本质上说是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 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是活动主体区别 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 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 “自我” 为中心的能动性、 占 有性, 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 征服与占有。 (尹艳秋, 叶绪江, $##!) 言语行为的主体性体现在言语行为交流双方 对话语的认知、 征服与占有的能动性。从奥斯汀最 初将话语分为行为式和表述式, 及行为式的满足条 件、 得体条件、 显性行为式和隐性行为式, 到 “言即
!!!!!!!!!!!!!!!!!!!!!!!!!!!!!!!!!
语言学研究
!"#$%& !#$’(#’! $( (%()$(*
(+ ,- %-. ,2’’3
"
!!!!!!!!!!!!!!!!!!!!!!!!!!!!!!!!!!!!
尤其是县官的主体性表现所带来的麻烦。又如: 古时候有个不学无术的人, 好不容易用钱买了 个县官, 却不会 “官话” , 上任之后, 照例要去拜访顶 头上司— — —知府, 在闲聊中知府问: “贵县风土怎样? ” 县官答道: “并没有大风, 更少尘土。 ” 知府又问: “春花怎样? ” 回答说: “今年棉花二百八。 ” 又问: “百姓怎样? ” 答曰: “白杏只有两棵, 红杏不少。 ” “我问的是黎庶! ” “梨树很多, 结的果实很小。 ” 知府动气了: “我不是问什么梨树, 我是问你的 小民! ” 县官见上司生气, 急忙站起来回答道: “卑职的 小名叫狗儿。 ” 从县官对 “风土” “春花” 、 “百姓” 、 “黎庶” 、 “小 、 民” 的理解等可以看出, 言语行为主体性与主体的 知识、 涵养、 意欲等等都是紧密相关的。 主体性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也是言语行为 理论研究者一直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如塞尔提出 施事行为的判别条件 (准备条件、 命题内容条件、 真 诚条件、 基本条件) ,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行为 式假 说, ,()*"+, ( $%&- ) ,./ 0),"11 !"## ( $%&’ ) ($%&2,$%&3 ) , , , 4)5678( $%&9 ) 077+:( $%;< ) .877= ($%;%) 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言语行为与语 义理论, 言语行为与语用理论, 言语行为与语法结 构方面,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AB 有关间接言语行为方面, 陆续提出了字 :A#,$%%-) 面意义假说 ( 5A?78)5 1"8+7 :CD"?:7#A#) 、 成语论 ( A*A"6 、 推理论 ( A=1787=+7 ?:7"8C) 。从而使得言语行 ?:7"8C) 为的研究逐步从句法、 语义视角迈向了语用的视 角, 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语境变化理论 ( +"=?7E? F ( 07HA=#"=,2’’$:2&9) 、 会话分析等。 +:)=G7 ?:7"8C) 实质上这些理论与观点都是在为揭示言语行为中 言语行为人主体性的活动所做出的努力。 二、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 万方数据 一性, 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主体
!
!"#$%& !#$’(#’! $( (%()$(*
(+ ,> %-. ,B@@D
语言学研究
"""""""""""""""""""""""""""""""""
二 # # 五 年 第 四 期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 " !
""""""""""""""""""""""""""""""""""""
行” 的认识, 再到发声行为、 出语行为、 表意行为的 区分与说话行为、 施事行为、 取效行为的提出与区 分及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等都是奥斯汀在言语行为 理论中主体性的表现, 是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认 知、 征服与占有过程。同样, 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的形成, 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修正、 深化到间 接言语行为的提出, 及对小说话语、 隐喻及后来的 意向性、 心智, 行事逻辑 ( !""#$%&!#’()* "#+!$) 等的 研究, 也是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主体性的表现。这 些都是主体性在言语行为理论本身的体现。 言语行为中, 言语行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于言 语行为双方对所说的话语及其言语语境等的认知、 分析、 理解与反应, 涉及到话语的形式结构、 指称与 意义、 功能等等的解析与判断。主体性是言语行为 最基本的性质。 言语行为是通过语言来施行的, 语言作为一个 系统, 有着自己本身的规律与规则。任何语句都有 自己的组成部分、 形式结构, 有句子意义、 话语意 义。-!"!(. /0 1"2&#’ 认为正是因为语句有一定的 意义这个事实才使得语句在交流中起一种显著的 作用 (使句子能被用来传递一定的信息或内容) 。 他还认为, 对所述句子意义的知识是受话人为理解 所说话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 "!’+%!2&!$ 3’#4"56+5) , 但大多情况下, 这种语言知识对话语的理解与掌握 是不够的, 受话人还必须运用语境线索来确定该话 语的意义, 了解语言中句子意义之上的所有信息。 (7(8(2 90 :2#;(&<!6!2,,==>:?@) 也就是说, 在言语 行为中, 我们必须首先运用我们的语言知识了解句 子的意义 ( 25’&5’$5 .5(’!’+) , 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 我们所有的社会文化知识、 语境知识等去推理了解 到话 语 的 意 义 ( %&&5)(’$5 .5(’!’+ ) 或说话人意义 (2A5(35) .5(’!’+) 。这就充分体现了作为言语行为 人的主体性。我们认识到言语行为中句子意义是 重要的, 但又不完全是充分足够的, 两者之间肯定 是有着某种联系的。正如 :2#;(&<!6!2 谈到句子意 义与说话人意义时所说的: 简而言之, 句子意义与 说话人意义肯定是有联系的, 除非把自然语言语句 正常意蕴的事物正好也是自然语言说话人所意蕴 万方数据 的认为是一种奇特的巧合。 ( :2#;(&<!6!2,,==>:?)
〔,〕
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的联系, 使得奥斯汀和塞尔在 语言结构上找寻言语行为力的标志成分, 从而有了 显性施为句、 隐性施为句, 言语行为的分类。虽然 他们也认识到了言语行为人意图与语境在言语行 为中的关键作用, 但他们在言语行为的研究上还是 过分依赖了语言的形式结构。而事实上, 在言语行 为中, 语句只是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承载体。 “人们以句行事并非总是受到所述语句表现形式 (即语句类型) 的约束。 ” (958!’2#’,B@@,:BCD) 如: 丈夫: 电话响了。 妻子: 我在做饭。 在这个言语行为中, 言语行为人丈夫和妻子的 主体性是如何表现的呢? “电话响了” 在语句类型 上只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 但他对妻子说是表明他 希望或恳请妻子接听电话。妻子回答说 “我在做 饭” , 首先表明妻子理解了丈夫 “电话响了” 的话语 意义即希望或请求自己能接听电话, 其次表明妻子 没有时间接听电话, 反而是希望丈夫来接听电话。 言语行为中这种系列的活动都表明了言语行 为人的主体性: 对语句的结构、 意义的判定, 根据语 境对话语意义的推理断定,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等。例如: 县官有一天乘船去拜见新上任的州官。州官 见了他, 便问道: “你的船停在什么地方? ” “船停在河里。 ” 县官拘谨地回答。 州官大怒, 厉声喝道: “你还想把船抬到州府衙 门口吗? ” 县官答道: “带的随从少, 恐怕抬不动。 ” 该例中, 州官问的是具体的地点, 这一点应是 非常明确的, 但是县官却回答 “船停在河里” 。按照 常识, 船肯定是要停在河里的, 这也是州官言语的 预设, 而县官由于拘谨, 回答的正好是州官所预设 的, 等于是没有回答。而作为上司, 州官认为县官 的这种回答是一种严重的犯上行为, 因而大怒说 “你还想把船抬到州府衙门口吗? ” , 言下之意是说, 你的船不停在河里, 难道是要停在我的州府衙门口 来吗?面对州官表面的询问实质的责怨, 县官却回 答 “带的随从少, 恐怕抬不动” , 可想而知州官的怒 火了。这个例子表明了县官和州官的主体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