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1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 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 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 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 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 物发病。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 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自生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主要有好气性、嫌气性和兼性三种。
固氮菌
共生固氮细菌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 时,由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的作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
生态环境
土壤动物
生态环境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1、生态环境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随环境因素和时间变化 呈明显的时空变化。 2、土壤动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异能指示生 态系统的变化。
2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过程,在土壤形成 和发育、土壤肥力演变、养分有效化和有毒物质降 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 中分子态氮,向植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根瘤菌
根瘤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可分为两个阶段: 侵染土壤阶段 根瘤形成阶段
氨化细菌 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肽、氨基酸等简单 含氮化合物
NH3
生态习性:最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75%;最适温度 为25~35℃;适宜pH为中性环境。 物料C/N比对氨化细菌活动强度和氨化过程的影响
纤维分解细菌
好气纤维分解细菌 主要有生孢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 多囊菌属和镰状纤维菌属(要求最适温度为22~30℃,通气 良好) 嫌气纤维分解细菌 主要是好热性嫌气纤维分解芽孢细菌, 包括热纤梭菌、溶解梭菌及高温溶解梭菌等。好热性纤维分 解菌活动适宜温度达60~65℃,最高活动温度可达80℃。
生态习性:纤维分解细菌适宜中性至微碱性环境,在酸性土壤中
植物根系的形态
高等植物的根是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单株植 物全部根的总称为根系。林木根系有不同形态,概括 起来可将其分成五种类型:
垂直状根系 辐射状根系 扁平状根系 串联状根系 须状根系
根际与根际效应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 把根际范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 为显著的区域是距活性根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 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面)。
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 菌属、毛霉属和根霉属。
土壤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呈丝状单 细胞、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微生物,数量仅次 于细菌,为1%-10%。
生态习性:适宜中性偏碱;耐高温、好气性微生物; 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木质素、纤维类、单宁和蛋白质等复 杂有质物分解积极参与者。
化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 根据土壤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分的最终电子受体
兼性微生物
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进行呼吸的 土壤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在嫌气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无机 氧化物(NO3-、SO42-、CO2)作为最终 电子受体,通过脱氧酶将氢传递给其它的 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并使之还原
由微生物推动的氮素循环
生态习性: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25℃。
土壤真菌
土壤真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菌体多呈分枝丝状菌丝体, 少数菌丝不发达或缺乏菌丝的具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微生物。
生态习性:适宜酸性;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糖类、纤维类、果胶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分解积极 参与者。
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 活动和有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创造条 件。 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 性质,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
作用
土壤动物的分类
系统分类 主要的土壤动物门类见表 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0.2毫米以下 按体型大小分类 中型土壤动物,体长0.2-2毫米 大型土壤动物,体长2-20毫米 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20毫米 按食性分类 分为落叶食性、材食性、腐植食性、植食性、 藓苔类食性、菌食性、藻食性、细菌食性、捕食性、尸食性、 粪食性、杂食性和寄生性土壤动物。 按土壤中生活时期 分为全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 分土壤动物,暂时土壤动物,过渡土壤动物和交替土壤动物。
硝化细菌 微生物氧化氨为硝酸并从中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硝化过程。
硝酸细菌
NH3
亚硝酸细菌
亚硝酸 硝酸
参与硝化过程的土壤 微生物为硝化细菌 生态习性:属化能无机营养型,适宜在pH6.6~8.8或更高的范围内 生活;好气性细菌;最适温度为30℃。
反硝化细菌 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还原态含氮化合物或分子态氮的 过程称反硝化过程。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概述: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部分,一
般占到土壤总重量的5%左右.土壤学中把耕层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200g/kg)以上土壤 叫有机质土,20%以下土壤叫矿质土壤。我国 土壤耕层有机质大多数在5%以下,东北土壤较 多,华北、西北大多在1%左右。各别漠境土壤 不足0.5%。华中、华南水田土壤在1.5~3.5%, 旱地土壤也较少。尽管如此,土壤有机质对土 壤性质影响却很大。是土壤肥力主要指标. 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计量单位为g/kg.
1 2 3
原生动物以微生物、藻类为食物,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态平衡 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使养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慢释放,有利 于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土壤线虫: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一种体形细长 (1毫米左右)的白色或半透明无节动物,是土壤中最多的非 原生动物,已报导种类达1万多种,每平方米土壤的线虫个体 数达105-106条。线虫一般喜湿,主要分布在有机质丰富的潮 湿土层及植物根系周围。
土壤结构
土壤温度
土壤有机质含量
施肥
耕作管理措施
土壤灌溉 农药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 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 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 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等;其次 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及人为 施用的有机肥料。
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 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 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 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根际微生物:根际微生物是指植物根系直 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
4 .土壤酶
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 的一类蛋白质。
来源 土壤酶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也来自 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 胞内酶:(存在于土壤中微生物和动、植 物的活细胞及其死亡细胞内的酶。)
3 2 1 4
图1:古细菌(产甲烷菌) 图2: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图3:真菌(青霉菌) 图4 :病毒(T4噬菌体)
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其分为四大 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
又称化能异养型,所需能量和碳源 直接来自土壤有机物质。 又称化能自养型,无需现成的有机 物质,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或无机盐类生存的细菌。 又称光能异养型,其能源来自光, 但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还 原二氧化碳,并合成细胞物质。 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 合作用,以无机物作氢供体以还原 二氧化碳合成细胞物质。
重要的土壤动物介绍
原生动物:是生活于土壤和苔藓中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属原 生动物门 。 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巨大,只有几微米至几毫米,而且 一般每克土壤有104~105个原生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为上 层多,下层少。 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 :
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 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 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性质 1.糖类、有机酸、醛、醇、铜类以及 相近的化合物。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3.木质素 4.脂肪、蜡脂、树脂和单宁
5.含氮化合物 动、植物残体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 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 酸。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 6.灰分元素 植物经燃烧后,残留在灰分中的元 素称灰分元素。构成灰分的主要元素为 Ca、Mg、K、Na、S、P、S、Fe、AL、Mn, 以及微量元素I、Zn、Mo、B等。其中以 Si、Ca、K、Al为最多。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 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 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 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 肽、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 质、单宁等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关系
肥力水平
OM(%)
低
<0.5%
较低
0.5~1.0
中等
1.0~1.2
较高
1.2~1.5
高
>1.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
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 质来源。
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 在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2000磅, 每公顷2000公斤。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
存在状态
胞外酶: (以游离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或与土壤有机、矿质组分结合的脱离了活 细胞和死亡细胞的酶。)
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中胞外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能 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重的底物剩余量或产物生成量表 示,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质地
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
主要的土壤放线菌:分布最广的是链霉菌属、 诺卡氏菌属、小单细胞菌属、游动放线菌属等。
土壤藻类
土壤藻类是指土壤中的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 含有各种色素的低等植物。
苏州市河道里的蓝藻
巢湖里的蓝藻
3. 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 泌物向土壤输送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 一方面对土壤养分循 环、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 土壤结构的改良起着重要 作用; 另一方面作为微生物 的营养物质,大大刺激了 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生 长,使根周围土壤微生物 数量明显增加。
土壤细菌
土壤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完整细胞核的生物。 它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土壤细菌常见属 有:节杆菌属、芽孢杆 菌属、假单胞菌属、土 壤杆菌属、产碱杆菌属 和黄杆菌属。
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 细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