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

合集下载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本文将分析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异同。

一、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概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在不同的年龄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认知的发展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逐渐通过认知冲突来发展的。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参与来进行的。

他认为文化和社会会对人们的思维发展、语言能力和认知方式等方面有深远影响,人们的认知是在社会和文化中构建的。

他提出了“区间发展理论”,即认为人们具有“潜在发展水平”,通过与更有经验和知识的人进行交往,就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理论的异同1. 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历史背景不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为了解决心理学中的认知问题而提出的,他的实验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正式认识到通过研究儿童来推测人类认知发展的可能性。

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基于他对人类发展的研究和对苏联革命的反思。

2. 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方向不同。

皮亚杰主要研究人类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认知模式,他的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认知是在经验和环境中逐渐发展的。

而维果茨基则重点研究社会和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在社会和文化交往中构建的,他的理论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4. 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实践应用不同。

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教师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阶段和特点,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行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在社会和文化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研究不同文化间人际交往的差异,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摘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理论。

皮亚杰理论强调儿童发展中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关注了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社会与环境的作用。

不同之处则在于重点侧重点和理论侧重。

两者理论在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相互辅助和补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异同评析、基本概念、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应用领域、优缺点、结论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而维果茨基则关注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认为儿童通过不断的适应和平衡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维果茨基则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的塑造。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角度不同,但两位心理学家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的理论虽然有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于儿童发展和学习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两位心理学家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位理论家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经历着一系列的认知发展阶段,从而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认知能力,而且这种认知的发展是逐渐积累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文化环境被视为塑造个体认知的重要因素,他特别关注了语言、符号和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师生互动、学习和教育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从这两个理论的描述可以看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加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规律,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更加注重外部环境与个体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这两个理论的一大差异所在。

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维果茨基则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塑造作用。

理论的不同侧重点也影响了两者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指导方式。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划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存在一些差异。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而维果茨基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

维果茨基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了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是他并没有像皮亚杰那样明确地提出具体的阶段划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研究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差异,本文将对此进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关注了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主张,人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从感觉和运动阶段开始,逐渐发展到形式操作阶段,最终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维果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构造主义”的观点,即人通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学习和教育来实现自身认知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然而,他们的理论也存在差异。

首先,在认知发展的实质上,两位学者的看法略有不同。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在个人内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内在的过程,而维果茨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是外在环境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教育和学习的范畴上,两者不同的观点又体现出来。

皮亚杰提到,教育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应的学习材料,以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

而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即学习活动应该在一定文化环境下进行,学习者和教师都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最后,皮亚杰强调了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主导作用,即人通过自我建构来理解世界和发展自身认知能力,而维果茨基则突出了文化环境塑造个人的作用,即人的认知和思维活动是在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是支配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之,在认知发展理论的领域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皮亚杰注重了个体内在的认知发展,而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些差异同时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

他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影响深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让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位学者的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是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对认知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区间发展区间”和“最近发展区间”的概念,强调了教育者和同行之间的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认知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虽有不同,但却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宝贵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字数已超过要求,提供至此为止的内容】。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假设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两位重要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

两位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通过逐渐适应环境中的新信息和经验来建立认知结构。

他强调了儿童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发展是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交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这两大理论都是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但它们都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以深入探讨这两大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是瑞士的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并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四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年11月17日-1934年6月11日),他是苏联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文化历史理论家。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思维的社会形成和文化转变,提出了“区位”和“最近发展区位”的概念,并强调了社会性对儿童认知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方面,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在认知发展的理论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他提出了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发展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重视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区位”和“最近发展区位”的概念,强调了儿童在与更有经验的人合作和交流中,能够达到比自己独立思考更高的认知水平。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理论对于认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虽然两位学者的理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但他们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一定的阶段顺序进行,从感知运动期到运算期,再到形成期。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适应和再平衡的过程不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的主动性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即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促进认知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着重探讨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文化工具”的概念,认为文化符号和工具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认知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认为儿童的思维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引导和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证明和提出发展的阶段性,他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来推断认知的发展过程。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更注重了儿童的语言和符号的使用,他通过观察儿童在对话和交流中使用语言和符号的能力来推测他们的思维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他们都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通过对比和结合两位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有着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实践应用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感知、动作、逻辑思维和语言四个发展阶段。

在他的观点中,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主动探索和适应环境来实现的。

他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运算期再到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逐渐建立起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式和能力。

与之不同的是维果茨基的区别是他的社会文化理论。

在他看来,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工具论”和“近似发展区域”等概念,强调了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依赖性。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最初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并且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更有经验和知识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来实现的。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强调了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儿童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他们都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的,无论是个体的主动探索还是社会文化的介入,都对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应用方面,皮亚杰的理论主要被用于教育领域。

他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对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建构”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儿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更多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的“近似发展区域”理论被用来指导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他们的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

一、理论异同1. 异同之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孩子在认知发展中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方式,如观察、理解、推理等,而且各个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则是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发展阶段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在过渡阶段一定有一些新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识别儿童在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

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之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在儿童心理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他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认知活动,如关注、分类、比较、归纳和推断等,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这些认知活动的使命是建立新的集体表征,同时引导孩子们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是侧重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取决于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验)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听取一位老师的对话时,会出现比自己独立思考要好得多的推理。

孩子们在有成年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处理和记忆新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成人相似的思维形式和抽象概念。

3. 异同之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皮亚杰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共享的责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知识的共建。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人内在构建的,也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的。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个体内、社群活动中,不断将文化向下传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心理学领域两位著名的理论家,他们的理论贡献深远,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理论家的思想都是从儿童心理发展出发,但是两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皮亚杰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能力分为四个阶段,并且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重复感知、提出问题、试验和总结。

这种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在于提醒人们关注儿童认知的本质,鼓励儿童积极探索自己所感知的事物,进而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与之相比,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更偏向于社会化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和意识都是由文化和社会所塑造的,在不断的交互和沟通中,儿童形成了符号系统,不断进化和创造。

这种理论的贡献在于激发人们对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重视,强调了文化因素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

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关注点不同。

皮亚杰更关注个体认知发展,强调儿童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的,而维果茨基更关注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社交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因此,皮亚杰更注重儿童自身学习的过程,强调儿童是一个活跃的学习者,而维果茨基则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两种理论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皆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两种理论都认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提供一个刺激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能够尝试新的事物,积极探索自身的认知范畴。

同时,两种理论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的观点,例如都反对教育和教学方式的简单机械化,强调儿童应该是学习和创造的活跃主体。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中,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实验方法等方面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一、理论基础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是发展心理学和遗传学,在他看来,人类的智力和认知能力是通过不断适应环境发展而来的。

他主张,人的认知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即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在儿童成长中是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则是社会文化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由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

与皮亚杰关注儿童认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即“心理器官”的发展是受文化影响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人的智力表现是基于文化和语言环境的。

二、发展过程皮亚杰理论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一种不断适应和完善的趋势。

他不断进行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发现他前期的实验发现和判断是错误的,于是进行抽象思维和实证思维的统一,进一步决定了他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形成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民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两个时期。

在民族心理学方面,他基于文化差异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语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他提出了学习区和发展区的概念,即人通过社会互动,获得了一些在当前心理区域无法实现的能力,这就是借助他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活动水平。

三、实验方法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实验方法都是贡献巨大的。

皮亚杰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他通过实验,发现并阐述了斯卡鲁斯基橋的本质与规律,以及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他的实验方法一般通过简单的物理操作,让儿童能够逐渐适应事物,从而逐步发展认知能力。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的异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的异同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异同答: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个体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两条线路。

二人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儿童发展,并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两种理论研究都使用了辩证法,这一共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逻辑不仅是两种理论相似性的源泉,而且是两者相互通约的基础。

两位大师共同认识到,人类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自然界、实践活动是不可分的,发展是发生在真实的、整体的、情景化的自我运动系统中的必然变化,只能从相互联系中而不是孤立地理解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

辩证方法的使用使两种理论站在了一起,明显不同于西方多数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哲学背景的差异: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征,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

而维果茨基在哲学上主要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

其次,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的观点不同,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与成人不同。

因而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结构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材料要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点的形式呈现;教学不能超越发展,它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对此维果茨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不只是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最后,对成人及同伴作用的观点不同,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更善于思考、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比如父母、教师、同伴等。

这些人作为指导者和教师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他认为儿童需要引导和帮助,维果茨基尤其重视家长、教师及其他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一些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

尽管他们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进行评析。

皮亚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思维特征和表现形式。

2. 本体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建构认知结构,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3. 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皮亚杰将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的表达和组织方式。

1. 区位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儿童受到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特定的认知能力。

2. 向导性:维果茨基认为成人的向导和支持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克服认知障碍,进而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3. 区位间私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会使用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对以上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理论有以下异同之处:1. 对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描述: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性变化。

而维果茨基更加注重了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认为文化的影响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非简单的阶段划分。

2. 对成人角色的理解:皮亚杰更多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认为儿童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渐建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则更加强调了成人的向导作用,认为成人的支持和指导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3.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认识:皮亚杰将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讨论他们在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领域的贡献。

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异同之处。

1. 理论框架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社会化和文化化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视角差异从理论视角上看,皮亚杰的理论更加关注儿童认知的内部构建和发展规律,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着重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他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情境对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塑造和提升作用。

1. 教学方法基于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认知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他强调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发展任务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材料,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区内发展区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提供适当的支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儿童逐步提升认知水平。

2. 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上,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发展任务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在每个认知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需求,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帮助儿童完成这些任务。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心理学领域中著名的学者,他们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在发展心理
学理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们的理论各有特点,但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分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异同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人类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认为儿童的认知经过一系列的
阶段,由简单的感知到更高级的抽象思维。

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人类认知的
社会化与文化化。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是通过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获得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知发展和学习中都强调了社会因素的作用。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孩子的发展是内在的,但外部的刺激和互动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世界。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学习,个体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来获得的。

此外,两位学者还存在一些不同点。

皮亚杰的理论注重发展的阶段性,强调儿童认知
的演进,而维果茨基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不是线性的。

此外,皮亚杰的
理论着重叙述了儿童的发展,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注重于成人和儿童的学习。

总之,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心理学界的重要学者,他们的理论各有特色,但也存在
一些异同点。

认识到他们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理论,并为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异同

异同

异:1、所持的世界观、哲学观、认识论明显不同。

2、皮亚杰是个体主义取向的典型,而维果茨基则是社会文化取向的先驱。

3、(1)皮亚杰终生追求的核心事业是认识论,他是在利用儿童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与逻辑的起源和性质,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其完成事业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

(2)维果茨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成为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毕生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整体心理学。

4、皮亚杰没有指出发展的首要动因, 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互动是个体知识发展的首要原因。

5、在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方面:(1)皮亚杰把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解释为是在人际交流中失败的尝试,是深层认知中自我中心主义的外在表现。

(2)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思维发展的动力性工具。

6、在对发展过程本质的理解方面:(1)皮亚杰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生理驱动力导致了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出现(即一种平衡状态)。

儿童的认知发展间接地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些影响通过认知冲突起作用,即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

(2)维果茨基认为发展过程并不是儿童绝对内部的活动,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7、在理解成人和同伴对儿童发展影响方面: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对发展的影响,维果茨基更强调成人的重要作用。

8、在发展阶段方面:(1)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

(2)维果茨基的社会起源取向的基础是: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是通过反映和内化那些外显的和社会的活动性质实现的,即从外部心理向内部心理转变的过程。

皮亚杰试图证明不依赖情景的内部逻辑结构的存在,维果茨基坚信心理活动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和文化条件。

9、在心理调节观方面,皮亚杰强调认知结构的调节是核心,而维果茨基则看重社会调节。

同:1、两者都有发展阶段论的思想。

2、他们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即儿童发展。

两者都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彼此交织的两个方面、两条线路(个体和社会) ,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摘要】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发展的两条线路。

这两种取向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同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类似和交叉,两种取向互动互补,共同描绘了儿童发展的整体画卷。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比较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

时至今日, 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 然而, 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 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1. 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有许多共同性。

第一,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

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等等;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强调整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对于抵制心理学的原子论和还原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的大视野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虽然都以儿童为中心,但他们的理论却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儿童心理学”。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把“发展的大视野”纳入了心理学传统中。

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

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

维果茨基曾高度评价皮亚杰这一发生、发展的视野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如同其他许多伟大的发现一样,皮亚杰的思想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这在卢梭的话里已经得到反映。

对此,皮亚杰本人曾引证道,儿童不是成人的雏形,而且儿童的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不是成人的心理。

而且,在这一事实后面,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简单的思想,那便是进化的思想,这种思想使皮亚杰的所有研究更显辉煌。

”发展的视野有助于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心理学的观点。

例如,早期行为主义认为,所有复杂行为不过是简单反应的一种增长或提高。

但在皮亚杰的理论看来,如果儿童的行为是“质”上不同的,那么从“简单反应”那里进行线性的外推,就是误导的;在儿童那里寻求成人行为的小规模复制,也是错误的。

这样,所谓“普遍的思维过程”的传统心理学概念,就失去其意义了。

Voneche等在谈到这种发展的视野的方法论意义时说:“他们共同通过建构发展的观点以克服行为主义与意识心理学之间的二分法,这种发展的观点被用来超越这种对立,而用不着落入天赋论—经验论的旧的陷阱——这意味着用近期的错误取代大约200­300年前所发生的错误。

”就发展概念本身而言,两位思想家也有许多一致之处。

他们都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希望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能动的有机体在发展中所创造的对立或矛盾,被建构的新结构所超越;新思维结构在后继的水平上出现);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从较少的知识状态向更高的知识状态的过渡或转变),等等。

3. “动作”概念的重要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认识客体,儿童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改变它们。

知识总是与动作或运算联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变联系在一起的。

皮亚杰还精细地分析了动作的构成。

他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以及相应形成的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两大类型,特别是揭示了协调的动作对于建构逻辑数学结构的意义。

他进而把活动理解为外部物质动作和内部内化动作(运算)两种水平。

从而勾画了一幅从动作到思维(或概念化)的清晰图景。

维果茨基以相似的方式揭示了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过程。

这样,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从根本上颠倒了心理学中传统的“心灵主义”(mentahsm)关于“思维优于动作”的假定。

按照这一假定,是思维先于动作,而不是相反。

个体首先是具有某种解决间题的“观念”,然后只是在一种选择的行动中实现它。

换言之,动作仅仅被设想为一种实现了的思维。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则表明,儿童的物质动作在发展过程中被内化和转换成内部认知运算。

这样就解决了认识起源的客观物质基础问题。

4. 研究方法上的趋同性皮亚杰的“临床法”贯穿着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会谈或谈话,因而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基于语言的测验”。

正是在依赖于语言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趋同点。

按克拉帕瑞德对临床法的赞誉,“临床法”至少有三个特点:它是一种让儿童说话,注意儿童思想展开的方式的“观察法”;它是一种“提问”的艺术;它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阐明”。

而“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描述儿童从在成人帮助下能做一些事情到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发展阶段,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与4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旨在分析儿童目前的或现有的发展状况,并预测儿童可能达到的下一个或最近的发展水平。

至少在两个方面与临床法是相似的:一是采取成人与儿童“对话解释”(dia-fogicalinterpretation)的形式。

这种成人一儿童谈话形式对于早期儿童的意义协商—特别是关于“他人”的意义的协商—来说,肯定是支配性的形式。

它构成一种儿童理解他们的世界的探索区。

二是正如皮亚杰的“格式”是不可测量的一样,“最近发展区”也不可能被测量到。

它没有基线,因为它不是学习者的特征。

已有人用“测验一训练一测验”的实验范式试图把最近发展区加以数量化,但未成功。

也许像皮亚杰的临床法一样,最近发展区概念本身并未赋予数量化的测量。

二、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差异和分歧1. 哲学背景的对比:康德“认识论”与狄尔太“人文科学”文化历史方法首先应该指出,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在哲学背景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征,即是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就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

按皮亚杰本人的说法,他是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他的发生认识论。

这样,皮亚杰更多地是关心对于知识的有效性是普遍的过程—像客体、时间和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的发展。

此外,皮亚杰还受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科学的“因果解释”,也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维果茨基在哲学上除了受到斯宾诺莎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外,特别是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上,还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

按照这一观念,心理学就像历史一样,必须被定位于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视野之内。

心理学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件,必须采纳一种文化取向的、以意义为中心的研究方案。

维果茨基敏锐地抓住了以狄尔太为代表的所谓“描述心理学”中的被他称为“宏大而又深刻的思想”,即“历史主义”的思想。

描述或“理解”的心理学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在科学史上第一次发展了心理学中的历史观点并在研究中贯彻这种观点,从而从历史的角度开展了心理学的研究。

在维果茨基看来,尽管描述心理学具有用“精神王国”去解释历史、站在超越自然与文化的立场之上,并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即不懂得历史发展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在探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问题时善于把自己提到最高度,其意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或轻视。

正是由于维果茨基的这一背景,他就与皮亚杰不同,更多地致力于“心理一社会-历史”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他特有的关于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学的和意义论的研究取向。

2.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维果茨基指出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并概括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规律”:“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起初是社会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面;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的范畴。

”在这一从外到内的发展中,“符号”(或信号、记号)起着独特的作用。

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基本的关注点,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化问题,认为发展开始于无差别的前自我状态,然后逐渐向社会化发展。

他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化,平衡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所以皮亚杰的发展观可以说是“从内到外”的建构。

3.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认知的关系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社会化言语反映的是发展程度更高的思维形式,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皮亚杰所指的思维是一种概括化的、整体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发展的图式。

而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而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因此,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个体思维的社会化是发展的标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非言语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化言语和逻辑思维”;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性事物内化于个体思维,个体化是发展的标志,认为语言的发展是“社会言语?自我言语?内部言语”的过程。

4. 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言语与思维发展的大量事实,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

皮亚杰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

所以,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

而维果茨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语言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

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内部言语与交际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