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媒介批判理论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1]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这是一个两种逻辑、两种合法性的原则相对立的场所。
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也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
但是,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商业逻辑的裁决与考验。
新闻场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对不同文化生产场的自主性构成威胁。
正是从这一角度,布尔迪厄分析了以电视为首的大众传媒怎样从民主的非凡工具蜕变为象征的压迫工具的。
一、隐形的媒介审查。
布尔迪厄认为电视自身的传播机制与广告、政府补贴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审查”,这种审查是匿名与无形的,但是它却形成一种无法改变的规范与机制,使电视传播的主体性丧失,使电视成为维护象征秩序的了不起的工具。
电视“行使了一种形式特别有害的象征暴力。
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受”。
[2]这种“象征暴力”之所以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是因为它以一种隐形的机制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媒介化的社会生活变得自然而然。
这正是其特别有害之处。
二、新闻场的场域支配作用。
布尔迪厄认为,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
通过收视(听)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
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
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作者:杨涵雯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摘要】场域、惯习、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具有贯穿性的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为指导,试图重新管窥媒介实践活动的真相。
【关键词】布尔迪厄媒介思想场域惯习资本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8.1-2002.1.23)是法国的社会学大师。
他的研究思想中融合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等多维学科的内容。
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三个指导性的核心概念,其一是外部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占据的活动空间——场域,其二是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的各种行为倾向的性情系统——惯习,其三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源泉——资本,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布氏反思性的思想特点必然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一、场域——实践的场所“场”(field)最早是由牛顿提出来的物理学的概念,被用来解释重力的作用原理,其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场的概念来解释电磁力。
布尔迪厄把“场”的概念引进到社会学,他摒弃了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场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
①即客观的关系空间就是实践的场所。
简言之“场域”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分化的社会空间,如政治、经济、艺术、科学、宗教等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权力(即资本)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1、媒介场的中介性和半自主性——外部力量的控制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大众传播领域可被视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媒介场。
这里的“媒介”是指信息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
布尔迪厄认为媒介场并非自我封闭的“孤岛”,它与社会有着多维度的关联和互动。
德福勒的社会系统模式认为:社会是母系统,财政支持者、媒介、政府控制机构等是子系统。
他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显示大众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并系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三、场域(field) 场域是存在于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的关系网 络。我们作如下理解: 第一,场域中存在各种位置。(我们可以想 象一下,小到一个小群体,中到安大这样的学校, 大到中央政府,其中都分布着各种位置。) 第二,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 第三,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所 掌握的资本。 第四,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及 其掌握的资本,所形成的客观的关系网络(例如 支配关系、对应关系等)。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2、模糊性。实践是非确定的(理论相对来 说是清晰的、连贯的,但理论是对实践提炼总结 的结果,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和流动的(理论则 往往静止在书本上和论文里)。 布尔迪厄借用结构主义的关系方法,认为现 实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布尔迪厄特别强调关系 方法,要求将事物放在有差异的与等级化的关系 体系中来考察。重要的不是通过直接认识事物的 内在特征来研究,而是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研 究。He’s gone.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此外,惯习是潜在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 之中。更重要的是惯习是前认知的,不加反思的。 例如,人们从小就被进行性别教育和训练, 逐渐地男女在很多行为方面都呈现很大差异。性 别社会化训练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应该有男人样 和女人味的不同。 女孩儿包里就要装个小镜子,女孩子吃饭拿 筷子往往会把小指高高翘起,等等。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惯习的转换。 惯习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域转换到另一 个场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起作用。所谓“江山 易改,本性难移”。但转换的结果却有不同,有 时是游刃有余,有时是水土不服。
2、惯习的再理解 如果说,传统社会学理论往往就是在个人与 社会(结构和能动)两者之间纠缠,那么,布尔 迪厄在这里楔入了新概念:惯习。
大众媒介时代的祛魅话语——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时代的祛魅话语——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史文利;李华【摘要】场域理论作为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示着相对自主的领城内部鲜为人知的力量对比和竞争变化.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不仅代表着事物内部自主性的延伸追求,还在外来因素的制约面前极尽圆滑的维持着自身的游戏规则,即使是在当今的传媒时代,仍然发挥着个体与体制运作的中介作用,且并不具有情感色彩.大众传媒的时代,丈学权力的话语被新兴媒介不断的加工与复制,成为权威华丽的扬声器.究其原因,实乃场城内部权力争夺的游戏规则运作所致,而当宏观地截取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时,便可以看到,传媒时代赋予大众媒介的话语权正在日益膨胀,而其所呈现的略带霸道的媚俗性话语也有待展开进一步的祛魅工作.【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大众媒介;布尔迪厄;场域;话语权力;祛魅【作者】史文利;李华【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一、陌生人发现场域当捕鱼人误入桃花源,发现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充满惊奇的。
作为一个有形的“场域”,桃花源的存在依托着历史与空间无形的关系运作以及情感与理智相互交错的自然轨道,不管其内部存在着怎样的运作规则,或者与外部世界达成着怎样的默契,作为行动者,他们只说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形象出现,布尔迪厄的探索足迹从人类学到社会学,从读者到作者,从学者到文化角斗士①朱国华先生写过一篇题为《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的论文,收于他本人的著作《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布迪厄无论是在社会空间中还是学术场域中都把自己定位为陌生人,也就是定位为与任何主流话语和合法体制格格不入的敌人。
论布尔迪厄媒介思想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皮埃 尔 ・ 尔迪 厄 ( i eB ude 布 Pe ori c u) ( 9 0812 0 ..3 是 法 同 的 社 会 学 大 1 3..- 0 21 ) 2
场。 这里 的 “ 介”是指信 息规模 生产 的 媒 大众传播。 布尔迪厄认 为媒介场 并非 自我 封闭 的 “ 岛”, 与社会 有 着多维度 的 孤 它
施行者 与承受 的合谋 和默契而生成 , 通 常双方都 意识 不到。 这正 契合 1塔奇 曼的 r
新闻思想 , 即运 用 加 芬 克 尔 的 “ 门反 性 ”
因为媒介 场在社会场域中的中介 作 念 引进到社会学 , 他摒弃了 _体与客体 二 主性 , 丰 元对立 的思维方式 , 为场是在各 种位 置 认
蓖 新 组 织 和 塑 造 社 会 认 同 , 到 扩 大媒 介 达 再 生 产 的 目的 。 2 、媒 介 场 的 符 号暴 力— — 制 造 现 实
的 利 器
母系统 , 财政支持者 、 媒介 、 政府控制机构 等是子系统 。 他将大众传播过程置 于广泛
的 政 治 、 济 、 化 等 社 会 背 景 之 下 , 示 经 文 显
倾 向的性情 系统——惯 习, 三是行动 者 其 行动的动力源泉—— 资本 , 这j个慨念 的
提 出 以 及 布 氏 反 思 性 的 思 想 特 点 必 然 为 大 众 传 播 的研 究拓 展 一 片 新 天 地 。
一
大众传 播 系统 与整个 社会系统 的并系并 成为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 扣斯韦尔 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有环境 监视 、 会协 社 调 、 承 文化 、 供娱 乐 的功能 。 传 提 由此看 出: 媒介场 域将政治 场域 、 文化场 域和经 济场域 以及公众生活场域紧密联系起来 ,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实践中的文化批判_解读布尔迪厄_关于电视_
2004年10月 理论学刊 Oct.2004第10期 总第128期 Theory Journal N o.10Ser.N o.128实践中的文化批判———解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李兴亮(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研究理论家,布尔迪厄的后期著述《关于电视》对电视这种占据现代大众传媒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
本文从电视的活动空间、符号暴力特点、节目媚俗化、知识分子的自主性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关键词〕布尔迪厄;电视;电视观;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10-0112-03 一、揭示电视作为符号暴力的生产空间性质《关于电视》是布尔迪厄的后期著述,成书于1996年。
作为当代著名学者,布尔迪厄的研究对象涉及文学、艺术、语言、教育、法律、宗教、体育、传媒等领域,研究方法更是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等多维的取向,学术成果丰硕。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理论的基本构架建立于三块基石之上,即“场域”、“习性”和“资本”[1](P189-212),这三块基石直接承担起了反思社会科学、观照人生社会的指南,他的电视观念同样在此范围。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不是研究单纯的个体,而是研究无数个体所构筑的一种“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场域的综合性结构,个体则是“场域”中最活跃、为社会建构的、不断更新自己的一些要素。
布尔迪厄认为,“电视的发展在新闻场并通过新闻场在其他文化场中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就其强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都是无法相比的。
”[2](P83)那么,新闻场有哪些主要特征呢?首先,它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也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通过记者所造成的相互间的约束和交叉控制,这一逻辑又被强加给记者;其次,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远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易受制于市场的裁决,要始终经受着市场的考验,而这是通过受众的直接认可或收视率的间接认可来进行的;第三,新闻场很不利于集体的或个人的自主性的确立,它经常利用与文学或哲学等专业场之间的不确定位置来对这些文化场施加影响。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作者:陈婷婷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2期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作为“编码”方,媒介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都过语言、画面、图片、声音等符号来实现的。
而这些符号,“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都经过了符号管理者例行公事的组织过程。
”①这个组织过程是受众赋予媒介的权力,但如果使用不当,便会产生媒介“符号暴力”。
1 何为媒介“符号暴力”“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是布尔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符号暴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
”②在传播场域中,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介具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
③这种象征性的权力在彰显、遮蔽、重构等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具有建构现实的正当性。
在布尔迪厄看来,“符号暴力不是存在于话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语词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的信仰。
”④的确如此,表面来看,作为客观叙述者的媒介,并没有干预现实的能力,但事实上,借助于“符号暴力”和受众的权力让渡,媒介时刻都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1994年6月27日,在辛普森被捕后,《时代》杂志曾刊发一张名为《美国的悲剧》照片。
照片说明中并没有对辛普森及其种族进行点评,但在照片处理时,却采用阴暗的基调,加深了辛普森的皮肤颜色,这种符号化的处理,隐晦地向受众传达了“这个悲剧的凶手是黑人”的信息。
这种表面客观公正,同时又隐蔽表达观点的做法,便是典型的媒介“符号暴力”。
不同于媒介“暴力符号”,媒介“符号暴力”本身并不具有暴力性,只有在符号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映射出的社会规则和权力、政治规约才体现出暴力倾向。
课程编制的批判模式(布迪厄、弗莱雷)——《课程论》
2020.0606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第十章批判模式批判模式是60年代西方出现的重要课程建构模式▪指出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揭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机会、权力、质量方面的不平等现象第一节批判模式概述▪不存在众人所认可的唯一的模式,是复数的理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批判模式的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提倡批判的辩证思维▪5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对象从革命实践活动转向理论领域,重心从政治经济转向文化思想——引导教育研究者探究学校教育及课程中的文化关系,权力关系及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依附性;如鲍尔斯、金蒂斯有关美国学校教育中隐性课程的调查;布迪厄有关符号暴力、课程霸权的分析▪70年代以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等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与批判教育学模式——消解认识论和本体论,消解认识意义的明晰性、消解真理的永恒性等,反对中心性、永恒性,重视活动本身而轻框架体系,不重视过去和未来注重现实本身二、批判模式发展的轨迹大体可区分出三种相对独立的、相互渗透联系的取向:概念重建取向、新马克思主义取向、批判教育学取向;理论间有重叠之处(一)概念重建取向▪代表人物:平纳、麦克唐纳、吉尼等;▪概念重建取向可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两个重点:第一,强调“再生产”理论,学校通过课程再生产社会,代表性观点是阿普尔的《隐性课程与冲突的性质》,80年代转向抵抗理论;第二,自传式的课程研究,代表性观点是平纳的《自传与自我的建造》,强调学校课程的个人经验•90年代以后,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理论关注各种形式的定性研究而不是传统的重点课程编制,把课程作为政治的、审美的、制度化的、性别的文本来研究,与文学理论、现象学、审美理论等联系在一起;第二,公立的和私立的中小学课程也发生变化:知识基础扩大、课程中心偏离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加强、女权运动对特定学科的理解、减少标准化考试、关注教学的个别化、强调学生生活经验、学校结构重组。
文化区隔与趣味判断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及其美学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文化区隔与趣味判断: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及其美学批判[摘要]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的文化区隔理论。
这种文化区隔理论将美学、社会学与文学研究融为一体,在美学研究中植入文化趣味、文化需要、审美配置等社会属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状貌。
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在当代美学视野中重新提出趣味批判观念,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理论的反拨和新的“大众”美学的重新建构,展现了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新的走向与理论形态。
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和趣味判断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资本和审美配置的再生产机制而言的,文化资本研究本身包含了生产、审美、政治与伦理等多重理论意涵,文化资本从生产传播机制融入文化心理、情感与经验,已经演变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式。
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体验形式正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区隔的作用更加明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连接的,体现出当代社会审美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恰恰是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也是布尔迪厄提出的所谓重建一种“大众”美学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文化区隔;趣味判断[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ZW002)[作者简介]段吉方,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6-0175-07段吉方法国文化批判理论家、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①理论是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理论中新兴的理论内容。
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与“趣味”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以趣味的生产与再①布尔迪厄在他的著作《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上的“区分”理论,“区分”的法语为“distinction”,按照该著中译本翻译者刘晖的观点,“distinction”的含义“除了‘区分’之外,还有‘高雅’、‘卓越’、‘优异’等等”。
简析西方媒介文化批判流派、研究热点与方法
简析西方媒介文化批判流派、研究热点与方法今天,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到来,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是基础性、实质性和全局性的,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传播学既有范式、机制、规律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所以,新媒介研究(也称为媒介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沿、焦点、热点,甚或中心话题。
目前,媒介研究有批判研究和经验研究两大研究理路。
宏观审视我国学界的现状,当下媒介研究呈现为经验研究“兴盛”而批判研究较为“衰弱”的局面。
其中原因何在,媒介批判研究的发展空间如何,学界未作出有效的理论反思和回应,这为批判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空间。
当然,欲梳理中国媒介批判理论的发展趋势这一现实问题,还须深入历史,特别是要深入到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的理论历史。
因为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理论历史悠远,且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话语的一个重要资源。
所以,弄清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理论的来龙去脉与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反观自身的理论状况和预知理论的未来发展走向。
正是本着这一思路,我们进入到西方媒介批判理论的话题现场。
所谓“媒介批判理论”(critical media theory),即采用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政治经济学、语义学等方法,以批判的视角关注媒介现象和媒介文化的理论话语。
“批判”(criticism/critique)通常发生在社会批判和哲学批判两个层面:一为批判社会,所用方法主要是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一为反思存在,系哲学的方式反思哲学的“存在”(being),二者密切相连,后者为最终思考落脚的重心。
通常,概括性介绍某一研究课题不外介绍其研究主体(谁在研究,如流派、谱系)、研究客体(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如何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立场(研究态度)、学界热点等。
虽然这些看似基本常识,但目前在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尚乏系统引入。
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西方媒介批判理论做以概要梳理。
一、理论谱系对于西方批判学派媒介研究理论的理解,国内许多传播学教材往往局限在德英两国理论进行讨论。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整理:罗德尼·本森关键词:场域理论比较语境媒介研究┊阅读:681次┊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法国已故重要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并以此为框架,通过分析若干场域个案,检视了比较语境中的“媒介场域”,并深刻剖析了法国新闻界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煤介批判研究的新范式。
整理在强调场域理论贡献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这个范式尚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差异》(La Distinction)一书的英译本,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文化客体的接受与化为己用(appropriation)的(研究)取向已广为人知。
但说英语的学者仍然应该从布尔迪厄关于文化生产,尤其是与新闻媒介相关的著作中获得完整的收益。
[1]布尔迪厄和他的合整理Alain Accardo,PatrickChampagne,R6miLenoir,DominiqueMarchetti,及LouisPinto发展了一种以“媒介场域”(mediafield)[2]概念为中心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新范式。
其中心论点是面对经济场域已然增长的影响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autonomous)性减弱了。
新闻媒介,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agent),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自主性(autonomy),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条件。
致力于该知识性课题的布尔迪厄和他的合整理至少在三个重要的方面对英--美式的新闻媒介研究传统贡献良多。
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societal)模式(诸如政治经济、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organizational)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
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了解。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运用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运用摘要:本文阐述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并运用场域理论对新闻场进行分析,包括从新闻场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分析行动者的惯习三方面。
关键词:场域;新闻场;布尔迪厄一、布尔迪厄及其思想核心布尔迪厄出生于法国西南部贝亚恩地区的一个小镇,由于地处具有独特方言和文化的乡村山村,使布尔迪厄非常熟悉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心态,布尔迪厄在《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中回顾了他”在社会科学场的不同时期的经历中所处的位置开始……还要谈及在科学社会学这个亚场域中的作为”[1](p163),笔者从这里参考他的”自我分析”,帮助呈现其学术历程。
大致看来,布尔迪厄的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他1951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到1968年,直到他1956年入伍,随军驻阿尔及利亚两年,在服役期间撰写了《阿尔及利亚人社会学》一书。
1960年,他返回巴黎,他听过列维-斯特劳斯在法兰西学院开设的讲座,并担任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阿隆的助手以及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的研究中心主任这两个职位。
从1968年起到1981年进入法兰西学院,应该算是其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成立了”欧洲社会学中心”,创办了社会学刊物《社会科学研究行为》,出版了《社会学家的技艺》,可以说这是他确立自己的社会学地位和风格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其进入法兰西学院后,布尔迪厄早期隐含在科学话语中的政治关怀开始公开表露出来。
1984出版的《学术人》批判了法国教育制度和名牌学校体系,1989年出版的《国家贵族》揭示了法国统治阶层的社会再生产的过程,1993年他和20余位社会学家参与的《悲惨世界》出版。
在布尔迪厄的晚年,他通过公开演讲(包括在电视上揭示电视的符号暴力)、公开信、创办出版社、独立发行系列小册子等方式,来参与和干预社会讨论和社会运动。
二、场域1、概念渊源“场”是一个来自物理学的概念,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与场域布尔迪厄是继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布尔迪厄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社会学家,他在199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一书中, 提出了他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在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最根本也是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绝大部分的社会学家只选上述两元对立的其一。
为了化解上述两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和实践的概念,并且用场域和惯习来解释实践。
场域的概念与特征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这样定义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利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
”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
其次, 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
任何一个场域,其发生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这也是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也就是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逻辑。
布尔迪厄喜欢用场”这样的一个概念来阐释传媒权力的运作。
如果说传媒与政治、经济等诸权力构成了的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权力场,那么,社会行动者个体进入这个权力场就可视为微观意义上的建构。
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
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1996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X问世,在法国传媒界和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各方人士踊跃参与论争,持续数月之久。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该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独占鳌头,出尽风头。
毫无疑问,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
乐观主义者称,电子媒介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新时期;悲观主义者却为媒介的霸权和专制深感忧虑,各种折衷之说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于是,面对电子媒介,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电视影像文化,我们该做些或能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布尔迪厄提供了另一种策略:利用电视来为电视解魅。
这不由地使我想起了他在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演说时采用的同样策略,运用任职仪式赋予他的权威,来增加他对任职仪式的逻辑和效果所作的分析的权威性,进而探讨“一个学术性的制度机构,它的本质是什么,又是如何运作的”。
Y他认为,电视正在对艺术、文学、科学、哲学和法律等文化生产构成巨大的危险,揭露电视的象征(或符号)暴力,使这一切大白于天下,进而唤起人们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自觉意识,乃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说过,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往往对它们熟视无睹。
他创造的“叙事剧”旨在把熟悉的变成陌生的,以引起观众的警觉,此乃“陌生化”(间离效果)。
布尔迪厄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与阿多尔诺式的在媒介体制之外来批判媒介的方法相比,布尔迪厄“参与性对象化”的方法似乎带有更大的破坏性,它从内部揭露了媒介体制鲜为人知或人所忽略的那一面。
那么,布尔迪厄为电视解魅,较之于前人和他同时代的人,有何新颖独到之处呢?文化工业和公共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是媒介批判的早期形态,阿多尔诺在其与霍克海默合写的《启蒙的辩证法》(1947)中尖锐指出,文化工业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服从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逻辑的,总而言之,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媒介场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场域
媒介场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场域媒介场域: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场域媒介场域概念的界定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善于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①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②所谓的小世界就是场域。
这样一来,布尔迪厄就用场域的观念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联的空间:社会是个大场域,它由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连的“子场域”构成,每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特有的逻辑和规则,一个场域越是从社会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自主性,这个场域的存在就越具有合法性。
媒介场域(media field)概念来源于布尔迪厄《关于电视》一书中对电视场、新闻场的研究――尽管他本人没有使用“媒介场”一词,而是用“新闻场”。
布尔迪厄说:“这一概念虽然有点太专,但我还是不得不提出来。
”他指出:“新闻界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制,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
说新闻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
”③电视场和新闻场都是媒介场域的一部分,对于这两个场域的讨论均可视作媒介场域的先导性研究。
结合场域概念,并参考布尔迪厄对媒介的批判性研究,本文尝试这样定义媒介场域:媒介场域是指以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为主体、由与新闻传播活动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各方机构和个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遵循自身独特逻辑和规律运转的客观关系网络。
媒介场域是对媒介实践活动作场域解读的尝试,也是媒介研究在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拓展上的一种积极探索。
媒介场域的基本特征场域是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大众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场域,具有一般性场域的基本特征。
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及借鉴价值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或传播学者,习惯把探讨新闻媒介与政府以及其他干预势力之间关系的各种理论称之为“媒介哲学”(medaPhilcscPhY)一些港台学者则称之为“新闻哲学V①这种定义强调了媒体处于力量场域的特性。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显得不够准确。
因为哲学强调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
因此单纯分析媒介的斗争场域至多只是媒介哲学的部分内容。
在这个问题上,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特征十分鲜明。
皮埃尔。
布尔迪厄(PBcrUieu1930一2002—译布迪厄堤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学术成果丰硕,其研究对象涉及文学、教育、科学、体育、传媒本文根据行文需要,有时也使用“媒体”或“媒介”,三个词意思基本相同)等宽广的领域,突破甚至无视传统的学科领域划分定式。
在媒介哲学领域,可以说《关于电视》等书的出版后,布尔迪厄已经可以和麦克卢汉、鲍德里亚等媒介哲学大师站在同一殿堂。
社会学家弗里德里克?范登伯格高度评价布尔迪厄,认为他是“法国战后社会学的巅峰人物,布尔迪厄的影响如此深远,你要么跟着他思考,要么针对他思考。
”②我国学者王岳川先生在《媒介哲学》一书中也认为布迪尔厄对身体的塑型和挤压所做的深刻揭示,对文化资本的积累和文化控制对人的性情、心性、趣味和能力的习性获得等方面都值得关注。
③简言之,布尔迪厄媒介哲学体现为从社会学视角的方法论切入,既有对媒介本质(符号暴力)及社会关系(斗争状态的新闻场的思考,也考查了这种关系带来的社会后果(审美低俗和知识分子丧失自主)本文利用有关资料,从方法论、主要观点以及我国媒体可以获取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对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作简要的探讨。
一布尔迪厄媒介哲学的方法论探讨媒介哲学有两个方面必须涉及:媒介哲学观念,以及对媒介进行本质性思考所用的方法论,这里首先介绍布尔迪厄的方法论。
尽管研究领域宽广,但是学术界给布尔迪厄的标签一般为社会学家。
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打上了浓厚的社会学痕迹。
社会资本理论提出者:布尔迪厄人物简介
布尔迪厄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
启示
•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 • 他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个体的社会关系和资源, 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反思
应用
• 布尔迪厄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如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 • 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运用布尔迪厄的理论,揭示了社会 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布尔迪厄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领域的影响
影响
•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社会不平等、文化差异 和权力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社 会学理论的发展
启示
• 布尔迪厄的理论启示学者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关注 个体的社会关系和资源 • 他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避免过度简化和片 面理解
布尔迪厄社会资本理论对政策制定的启示
启示
•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 他强调,政策制定者要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通过提高个体的社会资本 来改善社会状况
应用
• 布尔迪厄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政治和社会不平等等领域的政策制定 • 政策制定者通过实施相关政策,提高个体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社会资本理论提出者:布尔迪厄人物简
介
DOCS
01
布尔迪厄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布尔迪厄的早期教育与学术背景
早年教育
• 布尔迪厄出生于法国马赛,童年时期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 • 进入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开始接触哲学、文学和历史等学科 • 高考成绩优异,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
发展
知识分子走进《百家讲坛》——透析布迪厄的电视批判理论
着牛 车 四 处 讲 学 ,太 辛 苦 了 ” 的厦 大 教 授 易 中 天 , 走进 《 家 讲 坛 》 为 大众 品 茗 三 国 、讲 述 历 史 ,也 百
就是典 型 的 “ 电视知 识分 子 ” 。
对 此 布 迪 厄 也 讽 刺 性 的 提 出 了 “ 思 手 ” 和 快 “ 媒介 常客 ” 这 两个 有 趣 的概 念 。他 写 道 : “ 电视 常 常赋予 那些 可 以进行 快速 思维 的思想 者 以话语 权 ,这
知识分 子 与电视媒 介 的结 合 ,建构 起 了一 幅绝 佳
的 电视 学术 生态 图景 。而此 间最不 容忽 视直 至今 E仍 l
出 “ 电视解 魅 ” 的结论 。
一
、
《 百家 讲坛 》 对 “ 学术 场” 的僭 越 。实 际上
引发众议的莫过于中央十套的 《 百家讲坛》 ,从 “ 品
训 练或学 术仪 式 ,才能 得到 普遍认 可 。 因此 ,在对 某
一Hale Waihona Puke 特 洛伊 木马 的原 理 ( 也就 是 著名 的 “ 马计 ” 木 )发 挥 作 用 ,那就是 把 他 律 的 生产 者 引入 独立 自治 的领 域 , 他 们借 助外 部力 量 ,可 以得到无 法从 同行 那得 到 的认
21 0 2年 O 4月 第 2期
知识分 子 走进 《 家讲坛 》 百
知识 分 子走进 《 家讲 坛 》 百
透 析 布迪 厄 的 电视批 判 理论
金 珊
( 建 商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新 闻传播 系 ,福 建 福 州 30 1 ) 福 50 2
[ 摘 要 ]“ 知识分子走进 电视媒体” 现 象已经成 为 当代最 热 门的 文化 事件 ,经久不 衰的 《 家讲 坛》 更是 成 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批判理论
1996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关于 电视》X问世,在法国传媒界和知 识界引起轩然大波, 各方人士踊跃参与论争,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 有的全新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乐观主义者称, 电子媒介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民主更加 开放的新时期; 悲观主义者却为媒介的霸权和专制深感忧虑,各种折衷 之说更是五花八 门,莫衷一是。布尔迪厄提供了另一 种策略:利用电视来为电视解魅。在哈贝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公共领 域理论在其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根本改 变公共领域性质和特征的理论基础上,以犀利的分析有 力地揭露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基本功能,即 反民主的符号暴力和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
谢谢!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电视开始扮演真理裁判者的角色。
第二.由于电视扮演的特殊角色,导致科学场和艺术场内 的混乱。
第三.布尔迪厄揭露了媒体内外一种隐秘的合作,亦即 “互搭梯子”的把戏。
评价
1.他的“参与性对象化”的方法似 乎带有更大的破坏性,它从内部揭露 了媒介体制鲜为人知或人所忽略的那 一面。
2.他从社会学角度以其独特的“场” 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
影响布尔迪厄的三本书分别是《分红》、 《继承人》和《在生产》。《分红》是皮埃尔·布尔 迪厄和阿兰·达贝尔的一个共同项目。 《继承人》的 成功应该与这本书酝酿和接受的历史背景中的两个 因素联系起来。《再生产》构成了一本范本书,此 后将成为布尔迪厄的经典概念和笔调的东西充分表 现在这本书中。在1968年5月之后不久皮埃尔·布尔 迪厄就变成了布尔迪厄。这种转变的媒介是他在 1970年春天出版的(始终与帕斯隆合作的)著作 《再生产》,这本书既是概括也是激进化:概括教 育社会学前十年的所有研究成果,但这种概括是激 进化的,与法国社会的激进化配合默契。
布尔迪厄媒介批判理论
皮埃尔·布尔迪厄 媒介批判理论 评价 启发
皮埃尔·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 恩亚,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
大师之一,现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 法兰西学院院士。早在1972年布尔迪厄就 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 要》,1975年布尔迪厄创办了《社会科学 的研究行为》杂志,1980年布尔迪厄出版 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的逻辑》,1990年, 布尔迪厄80年代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 座内容《反观社会学的邀请》则发表于 1992年。布尔迪厄的国际性学术影响是从 80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进入90年代 后非但势头未减,而且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