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大城市战略
发展趋势
展望与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大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大城市的健康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聚集。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加强国际合作
在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总结词
增强城市居民获得感
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
总结词
总结词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Biblioteka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04
大城市战略的实施效果与问题
大城市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大城市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
大城市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
02
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引领区域发展。
实现全球影响力的平台
03
大城市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等方式,实现全球影响力。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推动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大城市战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规模调控、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
结论
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10-2020
城市规划原理和实践更新 ——规划观念五大变革: 1、区域观 城市区域观念由一般的“就区域论城市”演变为“就全球论城市”、 “就市场论城市”的新背景。很多城市规划编制中已经运用了多区 域层次的分析来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其发展定位、 性质和规模。 如大连从东北亚、东北地区、环渤海、辽宁省及五点一线的沿海地 区等区域层次,南京从长江中下游、华东地区、东部沿海、长三角、 江苏省、南京都市圈等层次研究其未来的区域发展的综合定位。 2、体系观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时代,而以城市之间竞争为标志的全球 竞争加剧,由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结合构成的城市区 域成为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空间组织。这种打破行政界限、市场 导向的城市区域也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 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株潭、中原、关中等城市群和南京、 武汉等都市圈。这些城市区域面积大小不一,但都存在着由众多城 镇组成的城镇群体,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纵向、横向的等级、规模、 功能上的差异和分工协作的关系,需要按照城镇体系的理论予以组 织,是扩大的城镇体系。于是,规模观念也从系统观扩大到群体观。
更新转型期——向和谐社会、多值决策和科学发展迈进 (2004—2008 年): 具体实践: 2、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研究开始更为关注社区构建、社区服务、社区 治理、社会平等、社会公正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避来“大拆大建”式的开发而破坏社区纽带和社区归属感; 在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上体现更多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 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居民就业、生活和出行 等的实际需要; 在规划实施中注重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 能动性; 以及在规划过程中聆听和采纳更多公众的意见, 响应国务院建立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制度的精神,为低收入者提供 住房供给。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影响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影响摘要:现在城市规划思想理论拥有漫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埃比尼泽·霍华德就已经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目的是为了让人民更好地享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利益,充分考虑市民方方面面的体验感受。
与以往追求几何美学和体现君权统治的城市建设不同的是,田园城市理论第一次站在市民的角度上解决复杂问题。
在此基础上,生活在当代的规划师应延续服务为民的传统,与时俱进,转变过去传统的规划思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宗旨。
因此,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历程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启示引言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指引方向。
对城市规划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两者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依托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值得人们重点探究。
1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将重点放在环境、生态、容量等方面,从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规划需要将社会平等、经济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规划体系,为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需要合理规划重点要素,体现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价值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预防出现环境破坏问题。
传统城市规划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政策分析上,整体忽视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无法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在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市看作生态体系,充分考虑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通过管理自身活动,满足大众环境利益需求。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优势在于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环境发展需求,在依靠环境保护政策的情况下,进行绿色发展。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落实中依然会遇到巨大挑战,若想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潜在的影响因素,最终解决问题。
职能部门和行政体系需要适应环境发展需求,将城市规划重点放在关键环节,从而展现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势,明确城市未来发展路径,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田园城市为例
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田园城市为例摘要: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总结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并以该体系的典型理论代表——“田园城市”为研究案例,探讨学习田园城市的价值意义,研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深刻内涵,得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等结论。
关键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时代背景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came into be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system,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estern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takes "Garden City", a typical theoret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is system, as a research case,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garden city, studi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of "building a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Idyllic city; time background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文明中世纪城市形成的一些观念和规则为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中世纪社会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属于封建主义社会,是一种统一的等级制的社会。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三、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 势
当前,广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广州的城市规划将继续可持续发展,注重生 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将积极推进绿色出行、低碳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 中的应用。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广州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构建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 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化进 程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有 限的城市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求。
二、现状分析
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规划工作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 议题。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落后,国家积贫积 弱。为拯救民族危亡,国内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和“规划救国”的口 号,展开城市规划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起步。
2.经济背景
20世纪中期,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 工作逐渐得到重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 规划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和指导。
虽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一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只考虑当前的 需求和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导致城市规划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 需求。
城市规划的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规划的集中发展理论
1.聚集经济理论
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
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带:
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大城市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使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大都市:即大城市地区,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巨大城市:人口达800万人以上的城市。
(《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
大城市带: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世界6个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
研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有助于深 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问 题,为当前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借 鉴和启示。
它不仅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还反映了中 国城市发展的独特轨迹和转型。
研究意义
了解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揭示城市规划在不同历史阶段的பைடு நூலகம் 色和作用。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案例和实践,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城市规划提 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还有助于理解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的关系,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0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晚清时期的城市规划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一些开明的 官员和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城市
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 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如上海、 广州、天津等,以适应外商投资
和国际贸易的需要。
晚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关注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改 善,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
等。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引言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机
遇 • 案例研究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是一个复杂而 多元的领域,涵盖了从19世纪中叶到 21世纪初的城市规划理念、实践和影 响。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离心力是指使产业、家庭向外扩散的力量,其方向同向心 力相反。 城市增长离心力的原因有四个:①市场竞争的需要; ② 地价差; ③生态环境效应; ④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1——市场规模经济(人口) 2——交易成本的降低 3——公共事业的规模门槛 4——工业规模化效益 5——充足的劳动力 6——人才以及财富集聚 7——金融服务优越 8——基础设施的广泛补充 9——商业交流的便捷 10——竞争成长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由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并经历了附 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母城
母城
母城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子母城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 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及人为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典型宏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微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土地增值结果
大都市
大都市带
国际性城市网络
同心圆及其交通变形
多中心
城市内部网络
城市中心高峰,衰减快、沿 交通线增值大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第二讲: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1。
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出现—寻求解决途径。
主要代表有:(1)英国的“公园运动”;(2)欧洲的“如画的城镇布局”;(3)美国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主要代表有:(1)分散发展(代表人物:霍华德):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产生的影响:卫星城、新城理论与实践。
(2)集中发展(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产生的影响:城市改建;高层建筑快速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城市—区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框架中发展。
主要代表:《雅典宪章》:—— 1933年,CIAM在雅典召开主体为“功能城市”的会议,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
《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代表: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居住和交通为主体”的纽约市规划与田纳西流域规划;20世纪年50年代“区域科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其中“区位理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泉;理性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方法论;人文生态学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土地使用配置的基础;“邻里单位”理论成为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思想方法;经济学对城市土地空间分配、布局、组织和运行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和具体方法。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实质在于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
1、城市建设的恢复与规划工作的起步(1949——1952) 2、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的初步发展(1953——1957)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 3、文革全面发动到全国动乱 (1966——1977) 3、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中断 (1958——1977)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 4、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快速发展(1978以后)
•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调整阶段(1953-1957 ) • 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中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期,第一次由国家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这一阶段主 要是以工业城市的城市规划活动为主,为保证156项重点 工程布局合理、选址得当、配套建设,中国以苏联模式为 蓝本,积极开展了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不仅促进了工业 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拉开了中 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序幕。 • “一五”期间,城市规划与其它行业一样学习苏联,从规 划理论、规划程序、规划方法到技术标准。方法主要是聘 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工作。1952年到1959年,建工部 (城建部)先后聘请穆欣、巴拉金、萨里舍夫为苏联城市 规划顾问组组长。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
• 20世纪50年代是升创、学习、打基础、实践建设时期。 •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是受经济、政治气候干扰时期,出 现曲折和徘徊,发展受到影响。 •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得到迅速恢复、全面大发展时 代。 • 进入新世纪又更上一层楼,朝着更高方向发展。
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 伊斯兰教经学院
– 传统风格1957
•
•
•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 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 积还要大。 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 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为环列有134根高大 的圆形廊柱。 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现代城市思想及主要理论
三、城市集中: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柯布西埃城市规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要点
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增加绿地;改善交通。 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1)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
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 园住宅中。
障,以水为堑;目注中原,意在自保”的建设理念。
另一方面,更突出的是礼制传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如《周礼.考工记》 的匠人营国制度。 2、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Hipodamus),这种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 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古罗马《建筑十书》中也有关于城市建设公共工程的记述。
§2 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
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点”,彼此之间用绿化带隔离。
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与配套,逐步向城外新区疏解城市人口,变无秩 序的集中为有秩序的分散。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在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提出建17万人的扩
展方案,是其城市疏散思想的延续。
1934年沙里宁发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y—Its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主要理论
§1 城市规划体系早期发展
发展的基础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1、古典城市规划模式
古代的城市,如中国、西亚、埃及、印度等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由
于社会背景等原因,一般规模较小,实际上是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城池建设 规划,军事要塞城市尤其如此。如古代百越(今两广地区)城池 “以山为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 提出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
基本理论城市规划管理范文2篇
根本理论城市规划管理范文根本理论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精选2篇〔一〕城市规划管理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根底性工作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基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理论,从概念、原那么、方法等方面进展阐述。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在城市的规划阶段或城市规划施行阶段,进展对城市规划的监视、管理和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包括规划的制定、审定、方案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
1.以人为本原那么城市规划管理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妙城市的向往和追求,不断进步城市的品质、素质和档次,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和文化需求。
2.科学性原那么城市规划管理要以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方式进展,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和施行符合城市实际开展的规划。
3.规划主导原那么城市规划管理要把规划作为主导,从整体上协调城市的各项建立工作,实现城市开展的可持续性。
4.可行性原那么城市规划管理要遵循可行性的原那么,不能脱离城市现有的根底和开展程度,也不能违犯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1.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施行需要通过系统分析,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展分析,找出城市的优势和优势,制定出符合城市实际的规划。
2.经济评价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施行需要进展经济评价,分析城市建立所需的投资和收益,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
3.环境评价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施行必需要进展环境评价,分析城市建立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城市建立的可持续性。
4.社会评价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施行还需要进展社会评价,要分析城市建立对社会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城市建立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化开展进程中的根底性工作,需要在概念、原那么、方法等方面进展标准和管理,以保证城市建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公共利益性。
在将来的城市规划管理中,我们还需不断创新,制定更加符合城市开展实际的规划,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妙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理论
生态主义理论
生态主义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城市的绿色 生态和环境友好。
生态主义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的绿化建设、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等方面,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理论
空间规划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 以空间优化和土地利用为出发 点,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形 态。
体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 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 跨区域合作等方面,以实现城市 的区域整体发展和协同进步。
03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01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而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空间形
态和美学表现。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城市规划应以满足 居民生活需求和解决城市问题为出发 点,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布局。
功能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注重城市的功 能分区,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等,以实现城市各功能的相互支持和 互补。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注重城 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商业等功 能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的高效运 转。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
城市规划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房价水平。同时,房 地产市场的变化也会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影响。
04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挑战
01
02
03
城市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面临 来自国际的竞争与合作,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3.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3.1.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重要战略思想,目前已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人类对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作为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是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提出来的,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5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
可持续战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具体体现为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二是持续性原则,即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的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共存的方式生活,并公平的满足后代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的利益统一;第二,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发展与限制,社会、经济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以及地方、区域、全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这对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发展与限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城市的人口、经- 19 -济、社会都需要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但是,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它必须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的编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 骨架,以广场为中心。 (公元500年前的古希 腊城邦时代)
罗马的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 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交点附近为 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威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方案 · 城市要选在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酷热的高爽之 地,远离疾病滋生地; · 城市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
3)雅典宪章中“功能分区”的设想引出了把城市划 分为各种分区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做法,为了追求 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马丘比丘宪 章认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 据,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 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4)城市运输44年的经验证明,在道路分类、增加 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 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 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城市必须规划并维护好公 共运输系统,保持同城市化的要求、能源短缺相 平衡。
埃及的卡洪城 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 金字塔而建造的 卡洪城是奴隶制 的典型城市。城 为长方形,用墙 分为两部分,墙 西为贫民居住区; 墙东路北为贵族 居住区,墙东路 南为中等阶层居 住区。
巴比伦城 巴布伦城横跨 幼发拉底河东西 两岸,平面呈长 方形,设9个城 门。城内有均匀 分布的大道,圣 地位于城市的中 心,筑有观象台。 巴比伦城的城墙 两两相套,以加 强防御功能。
在宪章的内容上,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 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 和需要来估算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 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 的基本内涵。
《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 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认为,建筑空间是 影响社会变化的工具,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 制,就能形成良好的环境,这样就能自动地解决 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 展和进步。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 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 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 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 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 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 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 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中国现代设计史--现代城市规划
上海浦东将围绕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最适 宜创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坚持环境优先, 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管理的能力,创 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和谐社区和资源节 约政府。 上海未来发展的各项专业规划,主要有中近 期建设规划、深水港、航空港和信息港、黄 浦江开发、苏州河综合治理;综合城市交通、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环保、绿化、房产、旅 游等
中国现代设计史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一、北京
年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 (一)、1949年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出现了 )、 年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 城内派” 城外派”的分歧与对立。 “城内派”与“城外派”的分歧与对立。 1、“城内派”以苏联专家为代表,主张设规划中 、 城内派”以苏联专家为代表, 心核心于旧城区内。 心核心于旧城区内。 理由是: 理由是: 1)、经济,可利用原有城市设施; )、经济 )、经济,可利用原有城市设施; 2)、美观,充分发挥原有文物价值; )、美观 )、美观,充分发挥原有文物价值; 3)、方便,同心圆式向外发展,各城区环 )、方便 )、方便,同心圆式向外发展, 旧城四周,与行政中心区联系紧密。 境在 旧城四周,与行政中心区联系紧密。
(二)北京建筑的“十大建筑” 北京建筑的“十大建筑” 现代建筑可分为两个历史分期 1、封闭时期(1949—1978) 封闭时期包括四个阶段, “恢复阶段”(1949—1952); “复兴阶段”(1953—1958);以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北 京十大建筑为代表,即:北京站、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 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全国农展馆、北京电报大楼、中央 广播大楼、军事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 “倒退阶段”(1959—1965); “文革阶段”(19
上海浦东新区规划 : 为了再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塑远东最大 金融经贸中心地位,新区很快成为集商务、贸易、 金融经贸中心地位,新区很快成为集商务、贸易、 出口加工、高科技、 出口加工、高科技、旅游及海陆空交通枢纽为一体 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规划特点是: 规划特点是: )、轴向开发 轴向开发; (一)、轴向开发; )、组团布局 组团布局; ( 二)、组团布局; )、经济集中 经济集中; (三)、经济集中; )、生活分散的规划模式 生活分散的规划模式。 (四)、生活分散的规划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思考——和谐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课程: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学院:建筑学院任课老师:蔡辉成员:李会会李美辰曾娟马西娜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思考——和谐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下,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体制是一种在城市街区范围内以单位制度为主体,以社会控制为目标,以管理的单一性、行政导向性为主要特征,以管理范围和内容的全能性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社区的真正概念,是在这种单位制社区逐渐被打破后,才被我们熟知的。
而城市社区的治理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和谐社会下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演进,分析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社区规划现状,并根据现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我们对和谐社会下现代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现代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关键字:和谐社会城市社区生态社区绿色社区开放社区主题社区和谐性社区一、和谐社会、城市社区的概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根据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现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基本表现为社会主义民主能得到充分发扬;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主要活动区域。
它是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细胞”单元,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也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城市社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经济运营的主要平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城市社区的良好建设,城市社区的发展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进行。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树木砍伐、耕地占用、空气污染、垃圾成堆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致命伤。
因此,消除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构建和谐城市社区就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这样,在和谐的城市社区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因此,和谐社会下城市社区的建设随之成为规划师关注的问题。
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社区建设从以社区服务为主发展到以文明小区建设为主的社区组织体制建设阶段。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推动下,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活动。
从我国社区建设实践出发,和谐社会下的城市社区可看作是使社区人、自然、社会三者得到均衡、永续发展的生活共同体。
二、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特点和现状分析通过对和谐社会下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状况、居民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看法以及对社区建设的满意度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既要满足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要求,又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开放性需求。
因此,《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合理,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为原则进行建设的。
城市社区建设,作为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目标管理体系,使社区建设的各项目标达到聚合、协调、有序,推动社区建设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管理上的疏漏、脱节,人为加大了改革的成本,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地带”、“城中村”等现象及其问题。
又由于社区建设尚处起始阶段,发展与规划建设不同步,社区建设的配套硬件匮乏等,客观上为社区建设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就以当前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来说,生态社区的建设不仅包括绿化、美化和改善居住条件等内容,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社区的理论基础社区(community)最早于1871年由英国学者H·S·梅因提出。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他的著作《社会与社区》中,第一次从社会学范畴阐述了社区的概念,认为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
20世纪20 年代巴洛斯和波尔克等人提出“人类生态学”,把生态学思想运用于人类聚落研究,是生态社区思想的雏形。
1987 年出版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随后“可持续社区”(sustain able community)的概念逐步被学者接受。
可持续社区强调现在和未来、生活和工作、安全性和包容性、生活品质和环境保护等统筹协调,规划合理,建设和运营良好,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机遇和优质的服务。
我国学者于1990 年代末提出并逐步认可了生态社区的概念,生态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城市社区中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注重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设计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和居委会等多主体的参与和协调。
但是,很多人对于生态社区的认识是不足的,对和谐社会下生态社区的建设是片面的。
刘彦声说“除城市层面外,社区也在比较简单化地进行着生态建设,基本体现在绿化环境上,被统称为‘生态住区’,一般认为,有绿色就是生态了,所以大力推进绿化。
应该说,这种看法过于肤浅片面,但这样的做法也是对推进生态化的一个积极响应,而且全面城市生态化的具体做法尚没有定论,在各有各的看法和做法的时期里,力所能及地做些工作,是很值得鼓励的。
” 因此,我们在坚持做到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同时,也要找寻适合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社区建设的方法和道路。
三、关于现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构想根据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关于现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构想。
(一)绿色社区德国建筑师格鲁夫于1985 年最早提出了“绿色社区(green community)”,而我们现在所提出的绿色社区的建设,必须是规划+科技+政策+教育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又体现出六个方面:绿化元素极大量和多元化;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协调性;道路格局的生态性;社区生态的环境平台的建设;善用生态能源与重视再生能源;环境管理。
可谓缺一不可。
江苏省无锡市的山水城(雪浪街道)大浮村社区是绿色社区建设的案例之一。
大浮村社区位于太湖风景区内,中视三国水浒景区就坐落在该社区。
全社区总面积8.5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3000亩,园地面积4000亩,绿地12万平方米,绿化率达81%,人口2860人,社区注重生态保护、太湖治理、示范社区、绿色社区的建设。
2010年1月启动“创建绿色社区,建设旅游家园”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太湖新城西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优美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大浮村社区围绕政府提出的一流的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富裕和谐宜居区的目标,以打造美丽大浮、优美人居环境为宗旨,以营造绿色文化为手段,在进一步加强大浮社区整洁的基础上,力争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
例如开展资源再生工作。
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综合利用;减少噪声污染,让社区远离噪声。
商业网点的噪声和社区车辆的噪声污染已成为一种公害,为使广大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休息环境,噪声污染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着力做好大浮地区污水接管工作,同时大力开展山水西路环境整治一期工程。
经过合理规划建设,该社区实现了持续发展、和谐幸福、生态文明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建设大浮一方山水营造了氛围。
在合理规划的同时,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和谐社会的建设需求,创建绿色社区不单单是栽花种树,而最本质的工作是教育发动居民积极参与。
因此社区大力宣传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内容和环保生活常识,在社区教育和带动下,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从而使广大居民由被动的转到主动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良好氛围,绿色社区、绿色消费的观念逐渐在该社区形成。
这就是我们绿色社区“规划+科技+政策+教育”规划建设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开放社区开放社区,是指社区的公共空间适度开放,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开放公共空间,引进城市交通、环境景观通透、居民出行自由,于城市、于自身都有利。
开放不等于没有管理,科技的进步,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已经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区安全防范问题。
三十年前我们的国门都打开了,国家都改革开放了,城市住区的开放还能有什么疑虑和担心呢?从这些年我们建设的大量城市社区看,生态文明程序还是有待提高的。
其一,集合住宅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邻里间的友情、关爱、帮助,不如老的四合院。
当然,建集合住宅是迫于地少人多的无奈,这有望通过细致的环境建设加以改善。
其二,就是一些单一居住对象的住区。
比如专为有钱人建的大片的别墅区,为困难群体建的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小区,专为老年人建的老年公寓等。
这种单一人群独居的城市住区实际是有不少问题的。
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社区周边建立线性绿带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做法。
但这种做法导致一些街道景观变得乏味,并且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给临近的居住区带来安全。
而今天,街道应该是作为社区交流的充满趣味的地方,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内,朋友和家庭可以尽情享受而超脱于过路人的目光之外。
过去和现在的社区规划,依靠的是再分区和土地使用功能上的变化,在各种景观规划中用遮盖和缓冲的方法去分割和区别社区。
和它不同,新的开放社区的规划允许在连续的街道网格脉络中,有多种住宅形式和商业结构存在。
在逐步向某一种越来越纯粹的土地使用功能过渡的理性的、有组织的过程中,另一种土地使用功能可以和它合而为一。
这就是开放社区在功能布局开放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