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渡荆门送别》原文注释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渡荆门送别》原文注释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渡荆门送别》原文注释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楚国的门户。
(2)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楚国之地。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4)江:长江。
(5)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6)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7)仍:依然。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8)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9)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10)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渡荆门送别》原文:年代: 唐作者: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下面给出《渡荆门送别》的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渡荆门后一别,只身离去此天涯。
山河无恙,倍思亲家。
羌笛扬清音,胡琴奏悠雅。
千里江山图一醉,再携美酒觞春华。
千古江山,帝王多勇夸。
惊涛拍岸,拔剑起长啸。
征战边疆,凯歌永未凋谢。
世风日下,寂寞越如此。
愿守中华,情系家国家。
秦晋之地,实让人愁哉。
当欢乐时,好景总难得到。
若还相聚,寒暑几时遥?
愿天下安宁,百姓无疾苦。
人间仪容,美色恒常驻。
英雄豪杰百万,气吞宇宙如意。
只愿部分流星,暂住人间留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朝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幻出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赏析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
“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境界高远。
尤其是“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充分表达出诗人的万丈豪情。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
怜,爱。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翻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赏析】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下:移下。
仍:频频。
【韵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赏析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诗⼈李⽩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五⾔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注解: 1、荆门:⼭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指长江,李⽩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对峙,地势险要,⾃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阔的原野。
⑸江:⼤河。
⼤荒:⼴阔⽆的原野。
⑹⽉下飞天镜:明⽉映⼊江⽔,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层,发⽣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在空中或地⾯的奇异幻景。
这⾥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形容江上云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本作“连”。
故乡⽔: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
因诗⼈从⼩⽣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喻⾏程之远。
韵译: ⾃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次旅游。
崇⼭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了莽原也缓缓⽽流。
⽉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故乡之⽔, ⾏程万⾥继续漂送我的⾏⾈。
⼆: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中⽉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故乡的江⽔,它不舍万⾥地送我乘⾈漂流。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扩展李白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渡津门送别译文
《渡津门送别》译文
原文:
《渡津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荆门送别》原文: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中考语文古诗文《渡荆门送别》原文注释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渡荆门送别》原文注释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渡荆门送别》原文注释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楚国的门户。
(2)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楚国之地。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4)江:长江。
(5)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6)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7)仍:依然。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8)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9)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10)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思乡诗: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故乡、故⼟是长说不衰话题。
⼈们对故乡的⼀⼭⼀⽔、⼀草⼀⽊,甚⾄是⼀抔黄⼟,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
⼀纸乡书,⼀句乡⾳,往往让⼈们激动不已。
下⾯是为⼤家带来的:思乡诗:李⽩《渡荆门送别》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译⽂乘船远⾏,路过荆门⼀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渐渐消失,平野⼀望⽆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袤荒原。
⽉映江⾯,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恋恋不舍,不远万⾥送我⾏⾈。
注释荆门:⼭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三对峙,地势险要,⾃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
楚国:楚地,指湖北⼀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阔的原野。
江:长江。
⼤荒:⼴阔⽆际的⽥野。
⽉下飞天镜:明⽉映⼊江⽔,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本作“连”。
故乡⽔: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
因诗⼈从⼩⽣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喻⾏程之远。
创作背景 这⾸诗是李⽩青年时期出蜀⾄荆门时赠别家乡⽽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说作于开元⼗⼆年(724年),⼆说作于开元⼗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四年(726年)。
赏析 这⾸诗是李⽩出蜀时所作。
李⽩这次出蜀,由⽔路乘船远⾏,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两岸⾼耸云霄的峻岭,⼀路看来,眼前景⾊逐渐变化,船过荆门⼀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番景⾊: “⼭随平野尽,江⼊⼤荒流。
” “⼭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逐渐消失了,眼前是⼀望⽆际的低平的原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自的《渡荆门送别》。
下面是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扩展李白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
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
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
如《早发白帝城》、《送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