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与防治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LDL-C沉积是斑块进展,继而导致事件的重要病因
泡沫 细胞
脂纹
中间病变
粥样硬化
纤维 斑块
•
卒中 TIA
复杂病变/破裂
•
• •
心肌梗死I 心绞痛
• •
高血压 肾衰
内皮功能失调
从第一阶段 主要为脂质沉积 从第三阶段 从第四阶段 平滑肌细胞和 胶原 血栓形成 • 周围动脉病
Pepine CJ. Am J Cardiol. 1998;82:23S-27S.
血沉加快、血清酶(SGOT)增高及心电图变化。梗死面积大病情重时可
伴发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 心肌梗死病理临床联系: A、持续性胸骨后疼痛 — 心肌坏死物及酸性代谢物剌激致。 B、SGOT增高 — 心肌细胞坏死释放 C、发热、白细胞升高 — 坏死物吸收入血,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梗死过程中的并发病变及后果: A、心力衰竭及休克:心肌梗死达40%可发生心源性休克。 B、心律紊乱:梗死累及传导系统。 C、心脏破裂:常见于透壁梗死,多位于左室前壁下1/3。 D、心室壁瘤形成:梗死区壁薄,在心室内压增高时局部膨出似瘤。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
舒血管 活性物质 内皮舒张因子(EDRF/NO )、 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 前列环素(PGI2 )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内皮素( ET-1)、AngⅡ、 血栓素 A2 (TXA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前列腺素 H(PGH2 ) Von Willlebrand 因子( vWF)、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 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 P 选择素(P-selectin)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转化生长因子( TGF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炎性病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although it is confirm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inflammatory lesion of arterial wall,but the definite mechanism is still no very unclear so fa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familyhistory,hypercholesterolemia,smoking,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obesity,etc.)ar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mpha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作者】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控制血糖和血脂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 ,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减少对 血管的损害。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 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的 炎症反应。
降压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2023-11-11
目录
•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管疾病
0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Chapter
定义和分类
治疗
血运重建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等)、抗血小板 治疗等。
06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
Chapter
脑梗死
定义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 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细胞 死亡的疾病。
症状
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 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等。
01 02 03 04
原因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 化,其他原因包括血栓形成、栓 塞等。
07
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管疾病
Chapter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 2
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后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 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症状。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A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
3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内膜剥脱术、搭桥手术等 。
肾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心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死亡原因之一。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基础,并提供一些常见的防治策略。
一、高血压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高血压是指静脉压和/或动脉压持续升高的状态,主要和人体循环系统的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高血压病理基础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损害。
动脉硬化主要由于动脉内膜增厚、纤维斑块形成和钙盐沉积所致。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在长期高血压的刺激下逐渐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心肌肥厚和左心室肥厚。
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不全。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策略包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限制酒精摄入、戒烟以及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
二、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疾病。
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策略包括调整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和进行定期体育锻炼等。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方式,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和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等。
三、中风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功能障碍,常见类型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缺血。
出血性中风则是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
预防中风的策略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进行定期锻炼等。
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来防治中风。
四、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及防治策略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需求的一种疾病。
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心肌损伤、心肌功能障碍和心脏结构改变。
预防心力衰竭的策略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高血压、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劳累等。
同时,医生也可以选择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病例一: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总结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胸痛、胸闷、气促、恶心等症状,且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休克症状。该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所致。
详细描述
病例二:急性心肌梗死
总结词
xx年xx月xx日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ATALOGUE
目录
动脉粥样硬化简介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临床病例讨论诊断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生活方式
01
动脉粥样硬化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管壁增厚、硬化和狭窄。
限酒
戒烟和限酒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冠状动脉生理
在心脏收缩期,冠状动脉开放,为心肌提供血液;在心脏舒张期,冠状动脉血管收缩,以维持一定的舒张压。
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1
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中的发展
2
3
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胆固醇和其他脂质进入血管壁,形成脂质条纹。
脂质条纹
脂质条纹逐渐发展成为粥样斑块,其中包含脂质核心、纤维帽和炎症细胞。
病理生理学
血压、血脂、血糖等。
诊断方法
常规检查
动脉造影、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等。
特殊检查
目前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
02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血管,分为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前行至心底部,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发出分支,分布于心室壁和室间隔。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热点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热点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发现粥样硬化性病变。
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发生的?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
早在100年前,人们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增生性疾病。
后来人们用髙胆固醇饮食喂养动物诱发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认识到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导致大量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沉积于动脉内皮下(内皮损伤可以加快该进程);这些沉积的脂质颗粒随后被氧化修饰,氧化LDL颗粒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迁移至内皮下;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大量吞噬修饰的脂质颗粒;如果LDL等脂质颗粒沉积过多,超过巨噬细胞清理及高密度脂蛋白(HDL)逆转运能力时,巨噬细胞形成的泡沫细胞最终死亡;大量细胞残骸及胆固醇等脂质成份聚集形成脂池并吸引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随后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衍变为合成型并产生大量胶原和弹力纤维等包裹脂池形成典型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该炎症过程是循环中LDL等脂质颗粒过量沉积并蓄积在动脉内皮下结缔组织空间所诱发的。
2.为什么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最主要靶标?循环中脂质颗粒沉积到内皮下并发生蓄积是诱发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该过程有两个关键步骤:脂质颗粒穿越内皮;脂质颗粒在内皮下结缔组织蓄积。
脂质颗粒穿越内皮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基础研究显示直径在75nm以下的脂质颗粒较易穿越内皮。
体内脂质颗粒有四种,乳糜微粒(CE)直径约80-1000n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直径约30-80nm,低密度脂蛋白直径约20-25nm,高密度脂蛋白直径约8-13nm。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及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及临床意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及临床意义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作者:陈清启文章号:W040204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脂蛋白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引起人类死亡的头号疾病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病变,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焦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弥散的、多系统全身慢性炎症,不仅累及血管,还影响免疫、代谢系统。
人类对它的研究由最初的血脂变化逐步发展到管壁细胞学、免疫反应、代谢综合征等多个方面。
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斑块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源于血液特性或者心肌在缺血或应激情况下是否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个体差异。
因此,临床评价易损病人的易损负荷时,应全面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冠脉斑块易损性以及各种血液和心肌易损因子的综合风险,这有利于全面评估心血管病患者不良事件风险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应的AS治疗靶点的研究也从脂质代谢过程发展到内皮保护、血栓形成、炎症、免疫、代谢等多领域的受体、生物大分子及关键酶等,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症血管生物学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 易损血液与动脉粥样硬化症1.1 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脂蛋白是人体血浆中脂类的主要存在方式,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被视为AS的主要危险因素。
LDL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效生长因子。
另外,LDL还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
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内皮下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表面,导致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增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易于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达黏附分子、趋化因子、促炎因子等,介导白细胞的滚动作用,将其定于内皮细胞表面。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摘要:从病理角度来看,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对于心脑血管类疾病而言,血脂异常也属于发病的高危影响因素,因此对患者血脂进行控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而言,能够起到防治与延缓的效果。
本文从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着手,对中医药防治现状展开分析,总结了当前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中医药;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居不下,据WHO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1/3,在死亡人群中,超出6成患有心血管类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引发因素就是血脂异常,加强对患者血脂情况的观察,控制患者血脂水平,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基于此,本次研究对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研究进展情况展开综述,具体报告如下:1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其一,血脂异常发病机制。
血脂异常属于内分泌类疾病,病症十分复杂,因人而异,病情变化无常,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引发的血脂异常,从病理机制角度来看,均是源于脂质、脂蛋白等代谢时的关键酶异常[1]。
对于正常人而言,脂肪细胞属于内分泌类器官,其能够通过分泌脂肪因子以及激素等,能够对人体起到调节的作用,使血脂保持稳定的状态。
其中,胰岛素抵抗、转录控制因子、脂联素、瘦素以及游离脂肪酸均是能够引发代谢异常的关键因素[2]。
其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因素导致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3]。
比如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慢性炎症等,均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其中,血脂异常,是最为重要的引发因素之一,所以降低血脂,促使血脂达到平衡的状态,就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预防与控制。
2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2.1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中药单体降脂以及复方降脂均能够起到对人体脂质代谢改善的作用,其中,学者认为有效的重要成分以皂苷类、多糖类、蒽醌类以及黄酮类药物为主。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
非药物治疗
05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血脂控制
降低血压至正常范围,可减轻对动脉内膜的损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高血压控制
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影像学特征
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03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因素,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评估
01
危险因素评估
评估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危险因素。
02
病变程度评估
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范围、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04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预防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
改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1
临床表现概述
2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变,通常累及大型及中型动脉。
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引起相应器官的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泡沫细胞的形成和血管重构。
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等。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干预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干预治疗进展2010年07月29日18:42来源:好医生网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对易损斑块以及易损患者(vulnerable patients)的早期准确识别以及积极干预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上,诊断多采用血清学指标以及无创性诊断技术如多层CT、体表超声、内皮功能的检测等。
二级预防上主要集中在易损斑块以及易损患者的识别和治疗上。
1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1.1 易损斑块、易损患者的概念“易损斑块”已经成为不稳定斑块的较为严格的术语。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1]。
“高危斑块”、“危险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是可以接受但不推荐的术语。
“软斑块”、“无钙化斑块”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IV型斑块”是不能接受的术语,建议不再采用。
虽然缺乏心血管事件的前瞻性研究证据,但研究者通过对罪犯斑块的回顾性病理学分析,仍然发现了易损斑块的多种病理类型:(1)易于破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核增大、纤维帽变薄、巨噬细胞浸润;(2)已破裂或愈合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的部分阻塞;(3)易于糜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和蛋白聚糖基质增多以及斑块表面的血小板聚集;(4)已糜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第3型的特征以及非阻塞性斑块表面的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完整的纤维帽、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渗血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管腔偏心、严重钙化和包含陈旧性血栓的慢性狭窄斑块。
研究发现易损斑块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发炎的”薄帽的纤维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 TCFA),约占60%~70%。
另外30%~40%为蛋白多糖丰富的糜烂斑块,多发生于年轻女性。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导言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中风等疾病,占据了全球死亡率的26%。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将围绕着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内皮细胞层下,由于胆固醇等血浆成分在血管壁内沉积和炎症反应等原因导致血管壁变硬、斑块形成以及血管腔内狭窄和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任何血管,包括大中小动脉和静脉,但以冠状动脉、颈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等中大型动脉的粥样硬化最为严重。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人体内的各种代谢、炎症、免疫和高压等因素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斑块不断增多,形态不断变化,体积逐渐增大,最终导致血流受阻、缺血、组织坏死等病症。
冠状动脉是心脏的主要供血动脉,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血供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较为隐蔽,很难在早期发现和治疗。
因此,心血管疾病也往往是一种慢性疾病,往往在病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出现症状。
因此,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非常关键。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应注意血脂、血糖等的控制,加强运动锻炼,合理饮食,并且适时进行心脏功能检查。
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国际上的主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见方法:1.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吸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均衡的饮食、合理的运动等均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控制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心脏病史、家族病史等。
因此,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起着关键性作用。
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与防治综述
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与防治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通过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多半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有关。
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便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从众多报道上来看,有关AS发病机制的研究,纷纷指向了血管壁损伤与脂代谢异常两方面的内容。
其中,构成AS的独立危险因子,主要与脂蛋白(a)升高有关,加上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变的复合体不断的发展。
为了提高AS患者的生存率,需要对该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在全面了解患者疾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前言:与南方人相比较,北方人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构成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以及吸烟、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均有可能会诱发脑动脉粥样硬化。
在疾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遗忘、肢麻、眼花、头晕等,部分患者还会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伴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患者会存在脑器质性精神症状,甚至发展为老年痴呆,严重影响到了老年患者正常的生活。
一、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不断升高,且发生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
通过调查发现,与农村相比,城市居民患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并且多数患者处于郊区地段。
经过分析,怀疑可能与气象、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另外,从我国脑中风患病人群所处区域上来看,北方居民的患病率要高于南方。
尤其是在冬天,天气较为寒冷,脑中风的发生率要高于中秋夏季。
从性别的划分上来看,男性患者数量较多,发病概率也要高于女性,尤其是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卒中的患者,也存在着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
二、AS发病机理在脑血管疾病病因的分析中,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大构成要素,也是医学者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于40岁以下的AS患者,通常会存在较多的脂肪斑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阶段
脂纹 纤维斑块 粥样斑块 继发病变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
出血、钙化、 溃疡、血栓、
动脉瘤
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二.有哪些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如何形成的? 四.基本病变的发展过程? 五.对机体有哪些重要器官造成重要影响? 六.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2.三酰甘油增高
常伴有LDL↑、HDL↓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
3.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100增高
ApoB100: LDL的主要组成部分 介导LDL的摄取
LP(a):与LDL结构类似 与Apo(a)相结合
Lp(a)的致病成分是脂质成分和apo(a), 前者可增加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和LDL 的氧化易感性,后者与纤溶酶原结构同源, 可竞争性抑制作用干预纤维蛋白溶解,从 而血栓形成.
体格检查: T: 36.2℃; R: 25次/分; P: 120次/分; BP:190/100mmHg;神志清楚,端坐位,呼吸急促,口唇轻度发绀。 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满布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 120次/分,心律齐,第一心音减弱,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II 级.。辅助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上段85%狭窄, 中段78%狭窄;胸片:双肺纹理粗,心影增大,呈靴形。实验室检 查:TG:3.82 mmol/L (正常值:052-1.56 mmol/L) TC:10.4 mmol/L (正常值:2.8-5.6 mmol/L) LDL-C: 6.7 mmol/L (正常值: 1.55-3.19 mmol/L) HDL-C: 1.59 mmol/L (正常值:0.88-1.76 mmol/L)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 病理生理知识与防治进展
胡大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委, 北大医学部心内科主任:
心血管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前所未的, 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导致死亡的第 一大杀手。我国仅心血管患者已过4亿,其中冠心 病4300万,每年新发75万,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的 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50%,其中心血管和脑血 管事件都可发在平时的“无症状”的人群。
二 . 危险因素 ( risk factor)
1961年,首次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
当前的认识如下表:
很重要
有可能控制 血脂异常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不可改变 增加年龄 男性 有家族史 遗传因素
危险因素
不很重要或不确定
肥胖 少体力活动
应激(A型性格)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经绝后雌激素缺乏 高碳水化合物摄入 酒精摄入多 脂蛋白(a)增多 饱和脂肪酸摄入多 肺炎衣原体感染
高LDL、高TG及低HDL是致AS的三联症,称为致AS脂蛋白谱。
(二)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病人约2亿人。每年 新发约400万例。.
最近一次调查: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 率27.2%,50岁以上患病率达90%,并呈年 轻化趋势.
与AS有关的可能机制:
血流压力↑→血管内皮受损并刺激SMC增生; 血流压力↑→ 利于血脂渗入; 长期缩血管物质↑( 肾素、血管紧张素
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 主要累及弹性动脉和较多弹性纤维的肌性动脉,病变 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 性增厚,病灶深部为由坏死组织和细胞外脂质池形成 的粥样物质(粥样斑块=纤维帽+脂质核)。
肉眼:灰黄隆起斑块, 深层黄色粥糜样物质。
镜下:表面为玻变的纤维帽, 深层为含大量胆固醇结晶的 粥样物质。
(一)血脂异常
血脂是血浆中胆固醇(CH),甘油 三酯(TG)和其他类脂如磷脂等 的总称。
其中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我国有血脂异常者1.6个亿以上。
LDL在As形成中必不可少的.
载脂蛋白 磷脂 游离胆固醇
脂蛋 白
甘油三脂 胆固醇酯
CM VLDL LDL HDL
1.血胆固醇增高
目前只重治疗,轻预防,在未来20-30年间,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负担。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
严重的社会问题。
只有进行早期检测、早期发现和合理干预,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这类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患者男,71岁,发作性胸痛15年,加重5小时,伴喘憋、不能 平卧1小时急诊入院。患者15年前患有“急性下壁心梗”。 入院当 晚11pm,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向左肩、左 上肢放射,伴有出汗,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自服速效救 心丸2次,共16粒,症状不缓解,于凌晨2AM来院急诊。ECG:窦性 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V3-6 ST段抬高0.2-0.4 mV。既往患 高血压7-8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血脂偏高。
血胆固醇增高
LDH含胆固醇酯40%, 游离胆固醇10%, TG6%,磷脂20%, 蛋白质24%。
占血胆固醇60%
Bad
Lipoprotein
Good Lipoprotein
胆固醇→LDL↑ oxLDL smLDL
HDL
胆固醇逆转运
抗LDL氧化
损伤内皮细胞修复 抗炎作用;抗血栓和 促纤溶作用
Ox-LDL可损伤E哪些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如何形成的?
四.基本病变的发展过程?
五.对机体有哪些重要器官造成重要影响? 六.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一.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1904年德国病理学家Marchand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 现代概念:.
血管平滑肌C 、血小板及EC产生 多种细胞因子,促进AS发生、发展。
近来国内外研究表明:HLD同LDL一样,可生成 ox-HDL,一旦被氧化其抗As的作用减弱或消失, 而呈现出致As的作用.
致As的机制:
①刺激smc增殖及表型改变; ②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③激活Pt,引起Pt的聚集; ④抑制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⑤丧失抑制LDL氧化消失能力.
和内皮素)→管壁结构损伤并刺激SMC增生.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
Bp从110/75mmHg起,人群心脑血管发生危险 连续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