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控释制剂新进展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王武涛(陕理工生工院(系)生物工程专业072班,陕西汉中 723001) 【摘要】文章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为缓控释制剂提供参考。
近年来缓控释制剂的发展有常用辅料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进展、三种缓释控释剂的释药特性、缓控释制剂技术研究进展等。
缓释控释制剂发展迅速,其研究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缓控释制剂;释药特性;研究进展缓释、控释制剂是以药物的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发展的第三代剂型。
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使用方便,同时相对于其他制剂,因其研究开发周期短、资金投入少、经济风险小、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而为制药工业界所看重,是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哮喘、胃酸分泌、关节炎、偏头疼等都有昼夜节律性,例如哮喘、心肌梗死等多在凌晨发作,传统的制剂不能在最危险的时刻有效防治这些疾病的发生,而缓控释制剂则可以克服传统制剂的某些缺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药物载体的修饰等,更为药剂工作者在缓控释制剂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其理论与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所研究的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都不断增加和扩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将该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常用辅料在缓控释制剂中的研究进展1(多糖水凝胶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水凝胶(hydrogel)是一些高聚物或共聚物吸收大量水分子后形成的溶胀交联状态的半固体,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
水凝胶与其他高分子聚合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显著的溶胀性能,这主要是由于水凝胶中存在大量的亲水基团,如一OH、一CONH2、一COOH、一SO3H等,因此能够吸收并保持大量水分。
不仅重量增加而且体积增大。
水凝胶对低分子溶质具有良好的透过性,自身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且容易合成。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发现状与进展
包衣膜厚度
结
果
促渗剂:130 mg 增塑剂:1.6:0.9 膜增重:3.5%
27
2、骨架型(基质型)
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 水凝胶骨架型缓控释系统 溶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
28
2.1 骨架型/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
骨架材料:聚乙烯、聚氧硅烷、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 脂类等,处方中可加入电解质(如氧化钠、氧化钾或硫酸钠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 研发现状与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周建平
Pharmaceutical department
1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剂型发展历史与现状
Ⅰ:简单加工(膏丹丸散等剂型,手工或半手工); Ⅱ:片剂、胶囊剂与气雾剂等普通剂型(机械化、自 动化 ); Ⅲ:缓、控释给药系统; Ⅳ:靶向给药系统; Ⅴ:智能给药系统。
国新药杂志 1999,4(8)
贮库型/微孔膜型缓控释系统/举例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包衣液: 5.0 g 12.0g q.s 0.12g
癸二酸二丁酯(DBS):24%
R:片芯 双氯芬酸钠 乳糖 10%PVP醇液 硬酯酸镁 影响因素:
EC水分散体
13
结论
•工艺:包衣膜厚度(增重)10%,后处理温度 60℃,后处理时间6h •体外释放度:pH6.8PBS,释放符合 Higuchi方程(Q=kt1/2+A)
25
增塑剂比例
1. 渗透泵制剂受环境的影响较 小的优点:在水、HCl (pH 1) 液、PBS (pH 6.8中)的释放 无显著的差别;溶出方式的 改变、转速的不同对该制剂 的释放也并无较大的影响 2. 增塑剂、促渗剂和包衣膜厚 度对于释药的快慢及释药曲 线的形状都有显著影响
中药口服缓释_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种成分的释放行为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丹参缓释层、冰片三 七缓释层释放液所含成分与丹参、三七提取物所含主要成分一 致; H PL C 指纹图谱处理结果显示, 原儿茶醛与其它指纹峰成 分 的释药过 程均能很好 地符合 Peppas 方 程和 Hig uchi 方 程, 丹 参提取物缓释层指 纹峰成分的释药 机制均为 药物扩散和 骨 架溶蚀协同作用 [13]。
众所周知, 亲水性凝胶骨架型制剂以被动扩散为主, 或以 扩散和溶蚀相结合, 不溶性骨架型制剂以被动扩散为主, 两类 制剂的释药速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而中
药中成分复杂, 各成分间理化性质相差悬殊, 因此在缓释的同 时各成分的释药行为差异很大。针对以上问题, 可以考虑将溶 蚀性骨架缓释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 这可为中药缓释制剂中各 成分同步释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制剂类型
1 1 胃内滞留型缓释片 胃内滞留型给 药系统是一种可 以延长药物 在胃内滞 留时
间的给药系统, 主要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释系统 ( HBS) 原理 设计, 包括胃内漂浮、胃内膨胀、生物黏附、磁场定位于胃肠道 等内容。其中, 胃内漂浮制剂是指药物口服后可以维持自身密 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 而在胃中呈漂浮状态的制剂, 可以使药 物在胃内滞留时间比一般缓释制剂增加 4~ 5 h, 延长药物在胃 肠道中上部的停留时间, 使药物在缓慢释放的同时也能在吸收 部位被充分吸收。
口服缓_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 +, -#. 、 +/. 混合液在不同时间的相对含量 (’ , ! 0 #)
放置时间 ( )) #’ 葡萄糖注射液 1$’ 葡萄糖注射液 $2 (’ 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水 #’ 碳酸氢钠注射液
!" 讨论 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因其优良的药理作
示量的 ((’ 以上; 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在 #’ 碳酸 氢钠注射液在 -#. 、 +/. 条件放置后, () 内其含量 均为初示量的 (*’ 以上, 也是稳定的。 45 值变化不大, 吸收峰和吸收曲线形状无改 变。测定含量时, 使用同瓶未加样输液为空白, 可消 除干扰, 使结果准确可靠。
普 ( LH;OG4G?) 系列等。脱乙酰壳聚糖和糖蛋白等也
有应用, 包合物控释的应用亦日益增多。其释药机 制有扩散, 化学反应和溶剂或其它理化因素的激活。
其中扩散控释系统包括贮库型 ( 膜控) 和整体型 (骨 万方数据
F()
QD: R639S4; 6T &D49G45:37=54; &9457=5: ’6;U -) -))- M6U @
[E] 性物质) , 改善膜的通透性, 制成微孔型渗透泵 。许
约占上市骨架片品种的 ()* + ,)* 。其释药过程
是骨架溶蚀和药物扩散的综合效应过程。药物水溶
性不同, 释放机制也不同, 对于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
[ -]
物 扩 散 为 主, 而对难溶性药物则以骨架溶蚀为 。很多亲 水 性 高 分 子 材 料 ( 如 甲 基 纤 维 素,
基本没有变化, 量除 #’ 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液外,
1 ( )) -#. 1$$2 ++ 1$$2 1((2 33 1$$2 -+ ((2 31 +/. ((2 3( 1$$2 -$ ((2 /* 1$$2 -((2 /$ -#. 1$$2 ++ 1$$2 1((2 31$$2 -+ ((2 #* + ( )) +/. ((2 3( 1$$2 13 ((2 /+ 1$$2 1( ((2 *-
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掌握新一代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已成为药物研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可溶性药物的口服制剂已广泛应用,而对于大多数不可溶性药物,长过程性缓释控释剂仍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中。
本文将介绍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 缓释技术的基本概念口服药物缓释技术的目的是为使药物能够持续、平稳、缓慢地释放出来,避免药效过快过强导致副作用等问题。
缓释技术大多分为控释和延长释放两种。
控释技术是指当药物进入体内后,药物生成的浓度经过一定时间上升,到达一定浓度时再释放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延长释放技术则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纯物理的方式来达到平稳持续的释放。
2. 缓释技术在口服药物中的应用a. 胶囊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口服药物中,许多都来自胶囊。
胶囊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加入动物性或植物性的胶囊中,同时添加不同的缓释剂、稳定剂等辅料,达到相应的缓释效果。
胶囊口服药物相比片剂等口服药物优势在于它容易吞咽,且外壳可以掩盖药物的味道、气味等,更能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b. 片剂在药物的制剂过程中,片剂是最为流行的剂型之一。
片剂目的在于药物在进入体内后可以快速有效地释放。
为了相适应药物的性质,不同的缓释技术被研制出来。
其中,但是,片剂已成为许多制药公司的主要业务,这一领域一直在研制和改进长效和持续释放的片剂技术,以此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c. 预制片剂预制片剂的出现为药物的缓释技术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预制片剂已经成为一种能够为该领域带来真正技术飞跃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吸收的位点、持续时间等因素,从而更精确有效地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
预制片剂往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成型前加入缓释控释剂的预制片剂,另一种是制造过程中加入到药物中的微粒和小球状颗粒。
3. 长效控释制剂目前,制药公司重点研发针对口服药物的长效控释制剂。
长效控释制剂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药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等。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
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
缓控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 亦称缓控释给药体系(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给药系统。
国外
对缓、控释制剂名称多不严格区分, 亦不统一。常用下列术语表示:
缓释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制剂 控释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调释 制剂 延释 制剂 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 制剂 长效 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 制剂 delay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迟释制剂 modified-release preparations
迭层扩散 骨架片
包含三个迭层,上、下层为不含主药屏 障层,中间层由主药和疏水性辅料构成,
其边缘裸露(见图2) 。
不 同 骨 架 系 统 药 物 扩 散 示 意 图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微孔膜包衣片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释小片 膜控释小丸 双凹型带孔包衣片(见图3):此片为圆形,但
片的厚度从外向内逐渐变薄,片的上下表面之间
随着辅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缓、控 释制剂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品种的种类 也越来越多。
90年代以来,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已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药物剂型的第一代:丸、丹、散、膏等; 药物剂型的第二代:机械化生产的普通制剂; 药物剂型的第三代: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药物剂型的第四代:靶向给药系统; 药物剂型的第五代:脉冲式给药系统。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浓度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 可降低给药频率 使用更方 便[2] 因此 缓控释制剂可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特别适用于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患者 如心血 管疾病 哮喘 风湿性疾病等
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一般为 12 或 24 小时 为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避免不良反应 患者应注意 不要漏服 以免血药浓度过低不能控制症状 也不 要随意增加剂量 否则血药浓度太高 会增加毒性 反应 服用时间必须间隔一致 3.3 整吃整排 问题
需注意的是 某些缓控释制剂的部分结构在胃 肠道中不会破坏 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例如微孔 膜包衣片的包衣膜 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及渗透 泵片的生物学惰性组分 后两者形似完整的药片 因此须提前告知患者 以免其产生误解 3.4 中毒救治
Glumetza
3 缓控释制剂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剂量突释 Dose Dumping
剂量突释是指缓控释制剂在释放初期出现的药 物大剂量释放现象 有几种情况可导致剂量突释
54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20.No.28
技能篇
一是制剂工艺不合格 没有达到规定的释放速率 标准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中国药典自 1995 年 版开始增加了体外释放检查 规定在释放实验开 始后 0.5 2 小时取样测定 以考察是否有突释 第 二种情况是服药方法不当 比如在咀嚼或辗碎后 服用 由缓控释制剂的工艺和释药原理可知 这种 服药方式将破坏用于控制药物释放的包衣膜 骨 架或渗透泵结构 从而造成药物快速释放 由于缓 控释制剂的剂量通常是普通制剂的 2 倍以上 因此 突释造成的血药浓度升高有可能导致患者中毒 据文献报道 一名 31 岁的男子在咀嚼服用一片缓 释吗啡后发生了重度中毒[7] 因此 必须向患者反 复强调正确的服药方法 多种缓控释药品的说明 书显示 片剂多要求整片吞服 切勿咀嚼或辗碎 一般也不能将药片分成两半 但假如片剂面有划 痕 则可按照说明书从划痕处掰开后服用 小丸胶 囊剂可打开胶囊直接服用小丸 然而也应强调勿 辗碎 以免破坏小丸的缓释结构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
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1. 1 微囊(球)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
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样本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进展黄桂华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5年开始有文献刊登,70年代被医学界承认,此后获得了很大突破,上市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
在释放系统中研究最多、发展最快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是近代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重要方向,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入较少,经济风险低,且因产品技术含量增长而附加价值明显提高等长处而被制药工业看好。
一、概述(一)缓释、控释制剂概念、特点1.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规定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明显增长患者顺应性制剂。
2.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规定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药物,与其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明显增长患者顺应性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之间差别重要体当前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外释药特性不同:控释制剂是不受时间影响恒速释药,即按零级动力学规律释放药物;而缓释制剂是准时间变化先快后慢非恒速释药,即按一级动力学或Higuchi方程等规律释放药物。
其二是体内药物动力学特性不同:控释制剂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定期间内能维持在一种恒定水平;而缓释制剂达不到这样效果。
3.缓释、控释制剂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长病人用药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性,有助于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3)增长药物治疗稳定性。
(4)可减少用药总剂量,因而,可用最小剂量即可达到最大药效。
虽然缓、控释制剂有其优越性,但仍存在某些弊端:缓控释制剂是基于健康人群平均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动力学特性有所变化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剂量调节灵活性减少,如果临床上遇到某种特殊状况(如浮现较大副作用)往往不能立即停止治疗;设备和工艺费用较普通制剂昂贵。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序言李大魁,男,主任药师,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的研究。
临床药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病人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提供药学服务。
开展临床药学是国际医院药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多年来的努力目标。
尽管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20多年历史,但无法否认的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仍有不小差距。
造成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除了政策体系、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外,医院药学工作人员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构距临床药学工作要求甚远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药学教育始终侧重于化学模式,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医学与治疗学知识,缺乏与医师和患者沟通的技能,因而很难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
因此,要发展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培养一支新型的临床药师队伍。
在目前的形势下,除了改革完善临床药学教育体制外,对在职医院药师进行继续教育、完善其知识结构,也是培养临床药师的重要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在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飞速膨胀的今天,医院药师要想胜任各自的岗位,就必须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
从国外临床药学发展的经验来看,继续教育是贯穿药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建设之一。
我们为此编写了此书,衷心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为广大医院药学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提供帮助,为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继续医学教育 第20卷第28期53技能篇制剂是药物的临床应用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不断加强,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系统、透皮制剂等逐渐出现在临床,其中以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
我国现有规格不同的控缓释制剂药品达数百种,包括片剂、胶囊、栓剂、透皮贴片、药条、植入剂、粘膜粘附剂及注射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趋势
纳米药物载体
02
研究纳米药物载体在中药缓控释片剂中的应用,提高药物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减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3D打印技术
03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个性化给药模式的中药缓控释片剂,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制备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工艺不稳定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药动学研究包括药物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了解中药缓控释片剂在体内的药动学特性,为优化其剂型设计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理论支持。
药动学研究
总结词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制剂或不同批次间药物的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为保证药物质量和临床效果提供保障。
影响因素
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也是影响中药缓控释片剂释药机制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影响药物的粒径、形态和结构等,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也是影响中药缓控释片剂释药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因素包括生物降解、代谢和吸收等过程,这些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疾病状态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蚀与扩散
中药缓控释片剂中的生物降解和水解过程也能够促进药物的释放。生物降解是指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分解过程,而水解则是制剂在水环境中的分解过程。这些过程受到制剂成分、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物降解与水解
释药机制Biblioteka 制剂成分制剂的成分是影响中药缓控释片剂释药机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粘度、表面张力等,这些性质决定了药物的释放行为。
新技术应用对中药缓控释片剂的影响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和正 清风痛 宁缓 释片 ( 风湿 和类 风湿 )两个 中药 抗 新剂 型上市 已被批 准进 入 临床研究 的新 剂 型有灯 盏花 素缓 释 片 ( 治疗 脑 血 管疾 病 ) 、黄杨 宁缓 释片 ( 疗 心脏 病 ) 治 、苦 参 素缓 释 片 ( 治疗 乙肝 )等 l 0 余 个 品种 。由于 中药缓控 释制 剂研究 起步 较晚 .基 础研 究 还 不 够 成 熟 .临床 研 究 的文 献 报 道 相 对 较
为 大蜜丸 每丸 重 9 ,1 1丸 ,每 日2 3次 ,给患 g 次 ~
向 给 药 剂 型 和 第 五 代 应 答 式 给 药 系 统 缓 释 与 控 释
化合 物 、有效部位 、单 昧药 和复方 的 口服缓控 释 制 剂均 有研究 报道 .内容 主要是 制备工 艺 和体外 释放 度 评价 .也 有 制 剂缓 释作 用 综合 评 价方 法 的探 索 .
以及 药 动 学 和 药 效 毒 理学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但 是 仍 处 于 初 级 阶 段 [ 我 国仅 有 雷 公 藤 双 层 片 ( 类 风 湿 ) 3 ] 。 抗
・
维普资讯
||
|
与 痰
Cl c i al ni Medc t oural ia i J on n
提 高 了检测 的准确 性和结 果 的可靠 性 ;大量 优质 进 2 1辅料 的选 用 .解 决 了一 部分 中药制 剂 的药 物释 放 I
【 文献标识 码 】 A
现代 药 剂 学 飞速 发 展 。 已经 历 了 物 理 药 剂 学 、 生 物药剂学 、临床 药学 和药 物传 递给药 系统 4个 发 展 阶段 .药 物剂 型也 由第 一代 常规剂 型发展 到第 二 代缓 释给药 剂型 、第三代控 释 给药剂 型 、第 四代靶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工艺优化也是关键技术之一。在制备过程中,要通过对工艺条件的控制,调 整材料的结构和药物释放性能,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于药物输送和疾病治 疗两个方面。
在药物输送方面,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以 恒定的速度释放到体内,提高药物的疗效。例如,一些抗肿瘤药物由于具有严重 的不良反应,通过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载运,可以缓慢释放药物,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 医疗科技的发展将为这些材料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和挑战。相信在广大科研工作 者的不断努力下,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将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贡 献。谢谢观看二 Nhomakorabea临床应用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减少服药次 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缓慢释放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 低不良反应;最后,维持药物在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可以提高疗效。然而,口 服缓释、控释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产成本较高,有时会出现药物延迟 释放或不能完全释放的情况。
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和选用新的载体材料等方法,取得了一系 列的研究成果。例如,采用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材料,可以提高药物的 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降低免疫原性;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可以 实现药物的程序化释放;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药物制剂,可以满足患者的 个性化需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 临床应用
01 研究综述
03 临床应用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研究进展 04 结论
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首先,我 们将简要概述本次演示的主题和目的;其次,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挖掘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介绍最近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研究路线的优缺点; 第四,
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收、传输电子图书馆。
傅立叶转变IR(FT IR)显微镜学已用于乳剂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该法对定量分析复合乳剂和研究乳剂形成机理方面具有快速、无破坏性的特点,尤适合于抗菌霜剂的制备。
也可用于消除批与批之间的变异而进行工艺优化。
4 药学处方中关于辅料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辅料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独特性可概括为3个方面:(1)多组分体系的药学处方包括多种药物和多种辅料,每一组分各有特点;(2)复杂的相互作用理化性质;(3)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呈多样性。
另外,还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即结晶态和水分子的存在。
结晶态已引起多人关注并探索,最近应用IR技术已成功地解决了该问题,如Ek等用光-声FTIR和13C 横向偏振成像角度旋转NM R法研究了片剂及片剂表面的结晶态,同时用光-声FTIR研究了M CC。
另一重要事实是处方的质量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对此许多作者进行了讨论,A hlneck的综述文章可作为我们理解该问题的基础。
Adeyeye等研究了湿度对茶碱骨架片释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湿度超过52%时茶碱转化成一水化合物,同时使辅料硬脂酸镁成多晶态。
在水合咖啡因中观察到水分子与咪唑环的N9原子键合,这种OH-N键参与药物结晶聚合过程的排列,使水分子构成大致与结晶长度方向平行的水分子隧道。
欧洲药典至少1/3的固体结晶物质已经过评价,还报道与水分子的结合形成。
他们研究了咖啡因-水的溶剂化物,认为作用过程极为复杂,与蒸气压、温度和结晶结构等多因素相关,咖啡因-水(1∶0.8)溶剂化物极不稳定,必须贮存于75%湿度下。
No khodchi等研究了湿度对酮基布洛分压缩力的影响。
Zeng等认为CD药物包含物不能在肺部持续释放,原因是体内包含物提前解离。
迄今为止,CD 包含物的体内稳定性情况还不清楚,因此很难将CD包含物合理地应用于肺部给药。
5 结语上述论述证明研究辅料、药物的相互作用在药剂学中非常重要。
有益的相互作用已解决了许多特殊的药学问题,如增加药物稳定性、溶出度,增加药物释放、疗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等。
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佳宸;沙康;吴正红
【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1)3
【摘要】目的针对各类口服液体缓控释技术的释药机理、应用特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此类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口服液体缓控释技术进行整理归纳。
结果目前已有基于离子交换树脂和微囊技术的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上市,此外,微球、固体脂质纳米粒、原位凝胶等技术也应用于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领域。
结论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相比于传统固体缓控释制剂,因其口服可接受性良好,剂量调整灵活,给药依从性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总页数】11页(P369-379)
【作者】李佳宸;沙康;吴正红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2.口服缓/控释制剂类型及技术研究进展
3.新型液体缓控释制剂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4.口服缓控释制剂微环境pH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5.儿童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介绍缓控释制剂类型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缓控释制剂类型及研究进展进行分别介绍。
结果与结论目前制备缓控释制剂的技术日益完善, 但仍面临一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缓控释制剂类型国内外研究进展1 引言随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内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这从一方面反映了国内药物剂型研发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药物制剂的发展[1]。
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
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
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药物刚进入体内后,血药浓度很快达到峰值,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之后血药浓度又会快速下降,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2],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2 缓控释药物制剂2.1缓控释药物制剂简介缓控释药物是指到达体内后以一定的速度缓慢释放的药物,这样不但能达到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波动较大而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还能减少给药的次数,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3]。
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
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2)缓慢释放,临床用药更加安全。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新进展摘要:口服缓控释制剂一方面可以使血药浓度更加平稳,避免频繁出现峰谷现象,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减少了服药次数,可大大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另一方面因其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短,经济风险低的特点越来越被医药工业所看重。
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最新文献,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关键词:口服缓控释制剂材料口服缓控释制剂(oral sustainedan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dosage form)系指经口服后有目的的延缓、控制药物的释放以达到合理治疗效果的一类新剂型,其能使人体获得平稳的治疗血药浓度,使临床治疗剂量最佳化。
缓释制剂是指给药后药物能按要求缓慢、持续释放以维持有效血浓,从而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控释制剂是指系统能在预定的时间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药物;而广义的控释制剂是指给药系统能在预定的位置、时间和速度释放药物,维持血药浓度于有效范围之内的制剂。
因此,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膜给药系统、植入给药系统等均属于广义的控释制剂范畴[1]。
口服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2];①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compliance) ,使用方便;②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并且由于其研究开发周期短、经济风险小、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而为制药工业界所重视,是目前应用和开发最活跃的系统。
1控释新方法口服控释制剂提供了多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优势.现在可用的技术大都在胃肠道(GIT)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受到剂型及药物溶解或扩散速率限制。
只有数量有限的方法药物的释放速率受肠内酶控制,如结肠药物递送系统中一些前药以来结肠中微生物种群的生物降解来发挥作用[3,4]。
1.1利用形成前药的方法来达到控释的作用已颇受关注,并有大量研究。
Arik Dahan[5]等通过形成吲哚美辛卵磷脂前药在肠道中持续降解来达到控释并进行了体内体外评价。
大鼠静脉注射,口服或内部结肠给药,研究了DP – 155及从前药中解离的游离吲哚美辛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由磷脂酶A2(PLA2)的酶降解进行评估体外。
结果口服或内部结肠给药,自由解离消炎痛沿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在血浆中吲哚美辛出现了一个控释曲线。
较短的链接导致了随后吲哚美辛吸收下降了20倍。
DP – 155体外降解增加了60%,而较短链却较少降解。
由于药物的释放不受剂型决定,因此该前药可以在液体剂型中复合。
磷脂共轭药物因而是口服药物控释潜在的新机制。
1.2 Min-Soo Kima[6]等运用响应曲面法开发并优化了一种新型口服控释给药系统。
盐酸坦索罗辛的优化配方通过运用基于Behnken箱的响应曲面法,利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和Surelease获得。
结果发现,优化配方为1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20%HPMCP(X2)和25%包衣水平(X3),所观察到结果接近的优化配方预测值。
与商业产品(Harunal ®胶囊)相比,优化配方包衣微丸的释药为控释(零级)。
总之,一个新的盐酸坦索罗辛口服控释递送系统研制成功,通过将HPMC和HPMCP作为包衣材料纳入到Surelease的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中。
2新材料应用2.1Heebeom Koo[7]等发明了一种基于聚乙二醇的可生物降解的水凝胶,通过聚乙烯氧化硫化物交联,可达到控释目的。
交联率主要由温度决定,最好在40-50度。
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为模型药物,显示了较好的控释行为。
由此产生的水凝胶表明药物缓释性能和高生物适应性。
并且,水凝胶在还原环境下,由于其内部二硫键选择性降解活性,因此它可以在肿瘤周围细胞的细胞质中快速降解。
这些结果表明该材料可以适用于各种生物和医学领域。
2.2 Kazunori Iwanaga[8]等以表征的有机凝胶作为一种新的脂溶性化合物口服控释配方。
结果发现,有机凝胶布洛芬的释放速度可通过改变低质量凝胶剂的数量控制并且其作用机制对有机凝胶的侵蚀速率产生主要影响。
也有人解释说,脂肪酶与有机凝胶解体密切相关,牛磺提高了脂肪酶脂解活性。
显然有机凝胶在亲脂性化合物口服控释制剂中大有潜在作用。
2.3 Nan Zhang, Jiahui Li[9]等利用阳离子β环糊精聚合物有效的保护和控制海藻酸钠/壳聚糖纳米粒中胰岛素的释放。
胰岛素通过静电吸引和包容和聚合物复合,该复合物被封装到了海藻酸钠/壳聚糖纳米颗粒内。
该纳米粒的形成取决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钠的质量比、PH及聚合物的结构。
纳米粒子尺寸范围从146至338纳米,其AE和LC分别达到87%和9.5%。
在SIF中累计的胰岛素也高达40%,这是由于胰岛素保留在纳米粒子的核心中能很好的延迟降解。
在纳米粒子的制备和释放过程中,胰岛素结构也保存完好。
2.4 F.Brouillet[10]等利用高直链羧甲基淀粉钠达到口服缓释效果,在制剂及体外药物释放方面都做了研究。
从喷雾干燥HASCA模型中证实了这种药物释放速率和机制是由表面形成一层凝胶控制。
2.5 Felipe J.O. Varum[11]等发现丝素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药物控释领域的平台。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作为骨再生材料还可用在不稳定药物的控制释放和蛋白疗法。
3缓控释制剂3.1控释亲水骨架片Praveen S. Hiremath[12] 等设计和体外研究异烟肼的控释亲水骨架片配方。
研究表明,像HPMC的亲水性聚合物可作为水溶性药物异烟肼控释制剂的基质材料,可得到预期的质量和释放特性。
该骨架片制造方法相对简单,可以很容易被传统生产骨架片的厂家生产。
目前异烟肼不同的控释剂型释放速率有所不同,应进一步进行体内生物利用度的评估研究。
从体外研究,该配方也是有前途得,可以进一步考虑在合适的动物模型或人类志愿者体内的进行研究,以评估体内生物利用度。
3.2口服生物粘附片 Mangesh C. Deshpande[13]等以米格列醇为原药,设计了口服生物粘附片,用于延长肠道中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及提高血浆样肽胰高血糖素-1的水平。
3.3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莫菲等[14]制得的吲哚美辛-果胶钙片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均表明其未在胃内崩解,小肠处有少量吲哚美辛释放,在结肠由于果胶钙被特定酶降解而大量释药。
壳聚糖在胃和小肠中不易水解,但在结肠中细菌酶的作用下可降解.3.4 胃内滞留缓释片张向荣等[15]以HPMC为缓释骨架,十八醇为助漂剂,湿法压片制备了总丹酚酸胃内滞留缓释片,最优处方体外释药8 h,漂浮达12 h。
3.5微型骨架片 Lopes等[16]分别以HPMC和EC为骨架材料制备了布洛芬的微型骨架片,发现同一用量下, EC比HPMC缓释效果更明显,不同型号的HPMC (K100M、 K15M、 K4M)对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差别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但片剂的几何参数对药物释放影响很大。
最终结果显示,含50%HPMC、直径为2.5 mm、厚约2.3mm的微型片6片(每片含布洛芬6 mg)与同处方直径为10mm、含布洛芬36 mg的普通片相比释药曲线线性更好,可使布洛芬近零级释放8 h 以上。
4总结和展望随着高分子化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并广泛的渗透、应用于新型药物给药系统中,使得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已日趋成熟, ,新的辅料和工艺技术不断被发明和应用,如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热熔挤出技术,也叫熔融挤出技术,用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包合或与疏水性辅料熔融挤出可减少易溶药物的突释[17,18],用亲水性环糊精衍生物包合或与亲水性辅料熔融挤出可促进难溶药物的释放[19-21],水凝胶中交联的枯草杆菌微晶在控释方面也得到应用[22],另外一种新型的生物矿物结合环糊精也可在药物控释系统中应用,这种传递系统可配制成不同的治疗药物,临床上可用于口腔中的多种疾病的治疗[23]。
因此相信在药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越好的缓控释给药系统产品上市。
5参考文献[1]吕慧侠,周建平.缓、控释给药系统发展概况.机电信息,2004, 12:54-58.[2]崔福德主编. 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511.[3]A.Rubinstein,Approachesandopportunities in colon-specific drugdelivery, Crit. Rev. Ther.Drug Carr. Syst. 12 (2–3) (1995) 101–149.[4]L.Hovgaard,H.Brondsted,Currentapplicationsof polysaccharides incolon targeting, Crit. Rev. Ther. Drug Carr. Syst. 13 (3–4) (1996)185–223.[5] Arik Dahan Revital Duvdevani Eran Dvir, Anat Elmann , Amnon Hoffman A novel mechanism for oral controlled release of drugs by continuous degradation of a phospholipid prodrug along the intestine:In-vivo and in-vitro evaluation of an indomethacin–lecithin conjugate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19 (2007) 86–93[6] Min-Soo Kima Jeong-Soo Kim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of a novel oral controlled delivery system for tamsulosin hydrochloride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41 (2007) 97–104 [7] Heebeom Kooa, Geun-woo Jin A new biodegradable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oxide sulfide (PEOS) hydrogel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74 (2009) 58–65[8] Kazunori Iwanaga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ogel as a novel oral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 for lipophilic compou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88 (2010) 123–128 [9]Nan Zhang, Jiahui Li,Wenfeng Jiang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insulin by cationic -cyclodextrin polymers from alginate/chitosan nanoparti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93 (2010) 212–218[10] F. Brouillet High-amylose sodium carboxymethyl starch matrices for oral, sustained drug-rele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56 (2008) 52–60[11] Esther Wenk, Anne JSilk fibroin spheres as a platform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32 (2008) 26–34[12] Praveen S. Hiremath Controlled Release Hydrophilic Matrix Tablet Formulations of Isoniazid: Design and In Vitro StudiesAAPS PharmSciTech, Vol. 9, No. 4, December 2008 (# 2008) [13] Mangesh C. Deshpand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oral bioadhesive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 ofmiglitol, intended for prolonged inhibition of intestinal -glucosidases and enhancement of plasma glucagon like peptide-1 lev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80 (2009) 16–24 [14] 莫菲,黄雨荪.吲哚美辛-果胶钙片结肠定位释药初探[J].中国药业,2002,11(10):47-48.[15] Zhang XR, Wang Y, Yin F Q, et a1.Study on preparation of total salvianolic acid gastric residential tablets[J]. Chin Tradit Pat Med, 2003, 25(5): 349-350[16] Lopes CM, Sousa Lobo JM, Costa P, et al. Directly com-pressed mini matrix tablets containing ibuprofen: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stained release[J]. Drug Dev Ind Pharm, 2006, 32 (1): 95.[17] Corti G, Cirrim M, Maestrelli F, et al. Sustained- relea-se matrix tablets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bina-tion with triacetyl- beta- cyclodextrin[J]. Eur J Pharm Biopharm,2008, 68 (2): 303.[18] Schilling SU, Bruce CD, Shah NH, et al. Citric acid monohydrate as a release- modifying agent in melt extruded matrix tablets[J]. Int J Pharm, 2008, 361 (1~2): 158.[19] Ammar HO, Salama HA, Ghorab M, et al. Formulation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glimepiride- cyclodextrinpolymer systems[J]. Int J Pharm, 2006, 309 (1~2): 129.[20] Ammar HO, Salama HA, Ghorab M, et al. Implication of inclusion complexation of glimepiride in cyclodextrinpolymer systems on its dissolution, stability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J].Int J Pharm, 2006, 320 (1~2): 53.[21] Fukuda M, Miller DA, Peppas NA, et al. Influence of sulfobutyl ether beta- cyclodextrin(Captisol)on the dissolution properties of a poorly soluble drug from extrudates prepared by hot-melt extrusion[J]. Int J Pharm, 2008, 350(1~2): 188.[22] Chandroth Kalyad Simi Encapsulation of crosslinked subtilisin microcrystals inhydrogel bead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applic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32 (2007) 17–23[23] Xin-Ming Liu Novel biomineral-binding cyclodextrins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in the oral cavit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22 (2007) 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