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第7章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差分方程描述了系统在离散时间点的 行为,通过求解差分方程,可以预测 系统未来的输出。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是描述线性离散控制系统动态行为的数学模型,其形 式为 X(k+1) = A*X(k) + B*U(k),其中X(k)表示在时刻k的系统 状态向量,U(k)表示在时刻k的控制输入向量,A和B是系统矩 阵。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
01
引言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态行为由差分方程或离散状态方程描述的一类控制系统。
适性。
常见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智 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环境监
测等。
案例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线性离散 控制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和智能化。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分 布式控制结构,通过各种传感器、 执行器和主控制器实现对生产设
备的监测和控制。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
通过计算离散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所有极点都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则系 统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通过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频率响应的相位曲线在-π~π范围内,则系统稳定;否则系 统不稳定。
系统实现
将设计好的控制器应用于实际系统中,并进 行实验验证。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的常用方法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是描述线性离散控制系统动态行为的数学模型,其形 式为 X(k+1) = A*X(k) + B*U(k),其中X(k)表示在时刻k的系统 状态向量,U(k)表示在时刻k的控制输入向量,A和B是系统矩 阵。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
01
引言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态行为由差分方程或离散状态方程描述的一类控制系统。
适性。
常见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智 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环境监
测等。
案例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线性离散 控制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和智能化。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分 布式控制结构,通过各种传感器、 执行器和主控制器实现对生产设
备的监测和控制。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
通过计算离散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所有极点都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则系 统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通过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频率响应的相位曲线在-π~π范围内,则系统稳定;否则系 统不稳定。
系统实现
将设计好的控制器应用于实际系统中,并进 行实验验证。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的常用方法
自控原理课件 第7章-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及其校正与设计
31
32
33
比例控制器另一作用是调整系统的开环放大 倍数,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 考虑图7.14所示带有比例控制器校正的控制系 统,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34
可见,Kp 愈大,稳态精度愈高,系统的时间常 数τ=T/(1+Kp )愈小,则系统响应速度愈快。 [例7.4]被控对象为一阶惯性的比例控制器控 制时SIMULINK仿真 如图7.15所示,一阶惯性环节为10/(5s+1) ,比例控制器增益为1时,系统输出为指数上升 形式。 如图7.16所示,被控对象不变,比例控制器 增益为10,系统输出仍为指数上升形式,输出与 输入不相等,仍为有差系统,但误差减小,且响 应速度加快,读者可计算验证。
67
由图7.36可见,校正前原系统是O型系统(无积 分器)是有静差系统。校正后系统成为I型系统(含 有一个积分器),在阶跃输入下能实现无静差,改 善了系统的稳态性能。校正前原系统相位裕量= 88º ,校正后相位裕量=65,相位裕量是减小的, 意味着系统的超调量将增加,降低了系统的稳定 性。总之,采用PI校正,能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而动态性能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及其 校正与设计
本章主要讲述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器 及其校正。在对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后,发现系统 不能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需要对系统进行改进, 在原有的系统中,有目的地增添一些装置和元件, 人为地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使之满足所要求 的性能指标,这种方法就称为校正。常用的校正 方法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顺馈补偿。同时, 本章还简要叙述常用的工程上的设计方法。
38
SIMULINK仿真结果如图7.20所示,输出波形 虽有振荡,但超调量减小,振荡次数减少,系统响 应得到了改善。 7.2.3 积分控制器(I)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7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描述函数法是基于频率域的等效线性化方法。该法不受系统 阶次的限制,但系统必须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且只能提供系 统稳定性和自激振荡的信息。 3. 波波夫法
波波夫法是一个关于系统渐近稳定充分条件的频率域判据。 它可以应用于高阶系统,并且是一个准确判定稳定性的方法。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16页
4.可以用频率特性的概念来研究和分析线性系统的固 有特性。不能用频率特性、传递函数等线性系统常用的 方法来研究非线性系统。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15页
7.1.4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1. 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是求解一阶或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图解法。这种方法
既能提供的稳定性信息,又能提供时间响应信息。其缺点是只 限于一阶和二阶系统。 2. 描述函数法
齿轮传动的齿隙特性,液压传动的的油隙特性等均属于 这类特性。
当系统中有间隙特性存在时,将使系统输出信号在相位 上产生滞后,从而使系统的稳定裕度减少,动态特性变坏。
间隙的存在常常是系统产生自持振荡的主要原因。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9页
4.继电器特性
0 y(t) b0sgn e(t)
在控制系统中若存在饱和特性,将使系统在大信号
作用下的等效放大倍数降低,从而引起瞬态过程时间 的延长和稳态误差的增加。对于条件稳定系统,甚至 可能出现小信号时稳定,而大信号时不稳定的情况。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7页
2.死区(不灵敏区)特性
y (t )
0
k
e(t)
a sgn
e(t)
e(t) a e(t) a
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输入响应的性质只由系统本身的 结构及参量决定,而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无关。而非线性 系统的稳定性及零输入响应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 的结构和参量,而且还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
波波夫法是一个关于系统渐近稳定充分条件的频率域判据。 它可以应用于高阶系统,并且是一个准确判定稳定性的方法。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16页
4.可以用频率特性的概念来研究和分析线性系统的固 有特性。不能用频率特性、传递函数等线性系统常用的 方法来研究非线性系统。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15页
7.1.4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1. 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是求解一阶或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图解法。这种方法
既能提供的稳定性信息,又能提供时间响应信息。其缺点是只 限于一阶和二阶系统。 2. 描述函数法
齿轮传动的齿隙特性,液压传动的的油隙特性等均属于 这类特性。
当系统中有间隙特性存在时,将使系统输出信号在相位 上产生滞后,从而使系统的稳定裕度减少,动态特性变坏。
间隙的存在常常是系统产生自持振荡的主要原因。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9页
4.继电器特性
0 y(t) b0sgn e(t)
在控制系统中若存在饱和特性,将使系统在大信号
作用下的等效放大倍数降低,从而引起瞬态过程时间 的延长和稳态误差的增加。对于条件稳定系统,甚至 可能出现小信号时稳定,而大信号时不稳定的情况。
2020年11月17日
EXIT
第7章第7页
2.死区(不灵敏区)特性
y (t )
0
k
e(t)
a sgn
e(t)
e(t) a e(t) a
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输入响应的性质只由系统本身的 结构及参量决定,而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无关。而非线性 系统的稳定性及零输入响应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 的结构和参量,而且还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
3.数字计算机已经作为控制仪表成为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 分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构成控制系统的控制设备, 数字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中,用数字 计算机替代常规仪表完成控制器及其校正装置的功能。图7-2 所示为数字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r(t) e(t) A/D e*(t)
u*(t)
r r r e r r T r 脉冲控制器 r 保持器 r c r
图7-1
典型采样系统结构图
e是连续的误差信号,经采样开关后,变成一组脉冲序列e, 脉冲控制器对e进行某种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脉冲序列u, 保持器将采样信号u变成模拟信号u,作用于被控对象G(s)。
2.被控对象存在的大延迟大惯性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有一类被控对象的惯 性非常大并具有滞后特性。尤其是电站的电 力生产过程,这种延迟和惯性显得更为严重。 对于这类被控对象,采用简单的连续控制系 统的设计方法,容易出现过调现象,往往很 难得到高质量的控制效果。离散控制系统的 合理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E (j )|
|E *(j )| 1/T
|H(j )| 1
- m
0
m
t
- m 0 - s/2
m s/2
t
- s/2
0
s/2
图7-5单一频谱
图 7-6多频谱之和
图 7-7 理想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如果加大采样周期T,采样角频率ω相应能够 的减小,采样频谱中的补分量相互交叠,致 使采样器输出的信号发生畸变,这时即使采 用理想滤波器(理想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如图77所示),也无法恢复原来连续信号的频谱, 因此,对采样周期T的设定有一个约束条件, 用于保证附加频谱不覆盖主频谱。所以如何 选择采样周期时离散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问题 。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
差分方程描述了系统在离散时间点的行为,通过求解差分方程可 以预测系统未来的输出。
Z变换
01
Z变换是分析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 的有力工具,它将离散时间信号 或系统转化为复平面上的函数或 传递函数。
02
Z变换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离散时 间信号或系统进行无限次加权和 ,将其转化为一个复数域上的函 数或传递函数。
离散状态方程
离散状态方程是描述离散控制系统动 态行为的数学模型,它的一般形式为 $mathbf{dot{x}}(k) = Amathbf{x}(k) + Bu(k)$,其中 $mathbf{x}(k)$表示在时刻$k$的系 统状态向量,$u(k)$表示在时刻$k$ 的输入向量,$A$和$B$是系统的系 数矩阵。
稳态误差主要来源于系统本身的结构 和参数,以及外部干扰和测量噪声。
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
动态响应定义
动态响应是指系统在输入信号作 用下,系统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 的特性。
动态响应的描述方
式
动态响应可以通过系统的传递函 数、频率特性、根轨迹图等方式 进行描述。
优化动态响应的方
法
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改变系统结 构、引入反馈控制等方法,可以 优化系统的动态响应。
离散控制系统的仿真工具与实例
仿真工具介绍
离散控制系统的仿真工具用于模拟和测试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常见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 LabVIEW等。这些工具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函数库和图形化界面,方便用户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
仿真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仿真实例,可以深入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特点。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调整 系统参数和控制算法,观察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特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比不同方案,可以评估各种参数和控 制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Z变换
01
Z变换是分析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 的有力工具,它将离散时间信号 或系统转化为复平面上的函数或 传递函数。
02
Z变换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离散时 间信号或系统进行无限次加权和 ,将其转化为一个复数域上的函 数或传递函数。
离散状态方程
离散状态方程是描述离散控制系统动 态行为的数学模型,它的一般形式为 $mathbf{dot{x}}(k) = Amathbf{x}(k) + Bu(k)$,其中 $mathbf{x}(k)$表示在时刻$k$的系 统状态向量,$u(k)$表示在时刻$k$ 的输入向量,$A$和$B$是系统的系 数矩阵。
稳态误差主要来源于系统本身的结构 和参数,以及外部干扰和测量噪声。
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
动态响应定义
动态响应是指系统在输入信号作 用下,系统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 的特性。
动态响应的描述方
式
动态响应可以通过系统的传递函 数、频率特性、根轨迹图等方式 进行描述。
优化动态响应的方
法
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改变系统结 构、引入反馈控制等方法,可以 优化系统的动态响应。
离散控制系统的仿真工具与实例
仿真工具介绍
离散控制系统的仿真工具用于模拟和测试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常见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 LabVIEW等。这些工具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函数库和图形化界面,方便用户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
仿真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仿真实例,可以深入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特点。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调整 系统参数和控制算法,观察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特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比不同方案,可以评估各种参数和控 制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7章直流调速系统
若略去平波电抗器Ld的电压降落ULd,则电枢电压Ua可近似等于
Ud(Ud=Ua+ULd)。当电枢电压Ua增加时,转速n将增加。因此,调节 给定电压Us,即可调节转速n的数值。
图 7-2 具有转速反馈的直流调速系统组成框图
• 当负载转矩TL发生变化时(今设TL增加),则 电动机的转速将下降(n ),则反馈环节的反
•Tn------速度调节器时间常数 T=RnCn ;
•Ke--------电动机电动势恒量 •Φ--------电动机工作磁通量(磁极磁通
•Ki------电流调节增益.Ki=Ri/R0 量) ;
•Ti-------电流调节器时间常数 Ti=RiCi ;
•JG--------电动机及机械负载折合到电 动机转轴上的机械转速惯量;
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 适当降低增益(即调低比例系数Kk),将使系 统的稳定性改善( 、 N ),但稳态误差
( ess )将有所增大。
实例分析
分析晶闸管调速系统线路的一般顺序是: 主电路→触发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
(包括保护、指示、报警等)
7.2 转速和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系统的组成:
假设 n Usn / ,其自动调节过程如下:
直至
n Usn
,Un 0
调节过程才结束
图 7-8 速度环的自动调节过程
图 7-9 转速、 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框图
框图中的系统结构参数有共13个
•Kn-----速度调节增益。Kn=Rn/R0 ;•KT-------电动机电磁转矩恒量;
馈电压将减小( U fn ),于是偏差电压 将增U 大Us(Ufn ),经电压U放 大和功率放大后,整
流输出电压Ud也将增大,而
第7章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5版ppt课件
矢量控制系统通过矢量变换和按转 子磁链定向,得到等效直流电动机 模型,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利用转矩偏差和 定子磁链幅值偏差的符号,根据当 前定子磁链矢量所在的位置,直接 选取合适的定子电压矢量,实施电 磁转矩和定子磁链的控制。
内容提要
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性质 异步电动机三相数学模型 坐标变换 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当观察者也站到铁心上和绕组一起旋转 时,在他看来,d和q是两个通入直流而 相互垂直的静止绕组。
如果控制磁通的空间位置在d轴上,就和 直流电动机物理模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了。
绕组d相当于励磁绕组,q相当于伪静止 的电枢绕组。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图7-4 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和旋转正交坐标系 的物理模型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图7-3 三相坐标系和两相坐标系物理模型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两相绕组,通以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 能产生旋转磁动势。
当三相绕组和两相绕组产生的旋转磁动 势大小和转速都相等时,即认为两相绕 组与三相绕组等效,这就是3/2变换。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虽然电枢本身是旋转的,但由于换向器和电 刷的作用,闭合的电枢绕组分成两条支路。 电刷两侧每条支路中导线的电流方向总是相 同的。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当电刷位于磁极的中性线上时,电枢磁动势 的轴线始终被电刷限定在q轴位置上,其效 果好象一个在q轴上静止的绕组一样。
但它实际上是旋转的,会切割d轴的磁通而 产生旋转电动势,这又和真正静止的绕组不 同。
7.3.2 三相-两相变换 (3/2变换)
三相绕组A、B、C和两相绕组之间的 变换,称作三相坐标系和两相正交坐 标系间的变换,简称3/2变换。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利用转矩偏差和 定子磁链幅值偏差的符号,根据当 前定子磁链矢量所在的位置,直接 选取合适的定子电压矢量,实施电 磁转矩和定子磁链的控制。
内容提要
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性质 异步电动机三相数学模型 坐标变换 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当观察者也站到铁心上和绕组一起旋转 时,在他看来,d和q是两个通入直流而 相互垂直的静止绕组。
如果控制磁通的空间位置在d轴上,就和 直流电动机物理模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了。
绕组d相当于励磁绕组,q相当于伪静止 的电枢绕组。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图7-4 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和旋转正交坐标系 的物理模型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图7-3 三相坐标系和两相坐标系物理模型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两相绕组,通以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也 能产生旋转磁动势。
当三相绕组和两相绕组产生的旋转磁动 势大小和转速都相等时,即认为两相绕 组与三相绕组等效,这就是3/2变换。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虽然电枢本身是旋转的,但由于换向器和电 刷的作用,闭合的电枢绕组分成两条支路。 电刷两侧每条支路中导线的电流方向总是相 同的。
7.3.1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
当电刷位于磁极的中性线上时,电枢磁动势 的轴线始终被电刷限定在q轴位置上,其效 果好象一个在q轴上静止的绕组一样。
但它实际上是旋转的,会切割d轴的磁通而 产生旋转电动势,这又和真正静止的绕组不 同。
7.3.2 三相-两相变换 (3/2变换)
三相绕组A、B、C和两相绕组之间的 变换,称作三相坐标系和两相正交坐 标系间的变换,简称3/2变换。
自动控制理论第七章精品文档
第七章 离散化控制系统
5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节 信号的采样与复现
一、采样过程 把连续信号变成脉冲或数字序列的过程叫做采样,把采
样后的离散信号恢复为连续信号的过程称为信号的复现。
f (kT)
图7-5
2019/10/15
第七章 离散化控制系统
6
自动控制理论
图7-6
式中: f*(t)f(t)T(t)
若F (s)含有 S P 的一阶极点时,对应的留数为: Rls ipm [s(p)F(s)zzeTS]
若F (s)含有 S P 的q阶重极点时,对应的留数为:
R(q11)!limddqsq11[(sp)qF(s)zzeTS] sp
2019/10/15
第七章 离散化控制系统
f *(t) (t kT)
(7-1) ,KT —脉冲出现时刻
k
f*(t)f(kT)(tkT)
(7-2)
k
2019/10/15
第七章 离散化控制系统
7
自动控制理论
图7-7
考虑当t<0时,f(t)=0,则有
f*(t)f(kT)(tkT) k0
2019/10/15
k
2019/10/15
第七章 离散化控制系统
12
自动控制理论 图7-10
图7-11
2019/10/15
第七章 离散化控制系统
13
自动控制理论
图7-8可知,相邻两频谱不重叠交叉的条件是
s 2max
香农采样定理
s 2max
s
图-12
香农定理的物理意义是:采样角频率 s 若满足s 2max,则
25
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非线性系统ppt课件
7.1.3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非线性的数学模型为非线性微分方程,大多数尚无 法直接求解。到目前为止,非线性系统的研究还不成熟, 结论不能像线性系统那样具有普遍意义,一般要针对系 统的结构,输入及初始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工程 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描述函数法(本质非线性):是一种频域分析法,
实质上是应用谐波线性化的方法,将非线性特性线性化, 然后用频域法的结论来研究非线性系统,它是线性理论 中的频率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推广,不受系统阶次的限 制。
(2)相平面法(本质非线性):图解法。通过在相平 面上绘制相轨迹,可以求出微分方程在任何初始条件下 的解。是一种时域分析法,仅适用于一阶和二阶系统。
4M
sin t
故理想继电器特性的描述函数为
N ( A)
Y1 A
1
4M
A
请牢记!
即 N(A)的相位角为零度,幅值是输入正弦信号A的函数.
2.饱和特性
当输入为x(t)=Asinωt,且A大于线性区宽度a 时,
饱和特性的输出波形如图7-10所示。
y
x
N
M
k 0a
x
yy
0 ψ1
π
2π
ωt
0 x
ψ1
π
A sin 1
x(t) Asint
则其输出一般为周期性的非正弦信号,可以展成傅氏级 数:
y(t ) A0 ( An cos nt Bn sin nt ) n1
若系统满足上述第二个条件,则有A0=0
An
1
2 y(t ) cos ntd t
0
Bn
1
2 y(t ) sin ntd t
0
由于在傅氏级数中n越大,谐波分量的频率越高,An,Bn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
基本思想 相轨迹的特点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基本思想
ɺ x
x
相平面分析法是分析非线性系统性能的一种图 示方法。 示方法。而相轨迹和相平面图的绘制为该分析方法的前提 条件。 条件。
x 1 (t), 2 (t) x
相平面定义:由两个线性无关的状态变量 作为坐标的平面称 为相平面。通常采用位移和位移的变化率作为状态变量用于描述一、二 阶系统的运动特性。
ɺɺ = -f(x, x ) ɺ x ⇒ ɺ ɺɺ = d x x = − f(x, x ) ɺ ɺ x dx ⇒ ɺ ɺ dx f(x, x ) = − ɺ dx x
ɺ x
x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解析法
消除变量法 直接积分法
等倾线法绘制相轨迹思 ɺɺ + f(x,ɺ ) = 0 x x 令: ⇒ 路: ɺ dx f(x,ɺ ) x =− ɺ x dx
E 0
Im
∞
Re
死区继电器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
Im
N(E) N(E)
4M = πE = 0
Δ2 1− E 2 (E ≤ Δ )
(E
≥ Δ)
∆ ∞
E Re
−
1 N(E)
= − 4M
πE
Δ2 1− E 2
(E
≥ Δ)
拐点参数:
E = 2 Δ 1 − N(E) E =
Y ϕ 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 :N = 1 e j 1 = E
2 2 − A 1 + B 1 jtg 1 B 1 B A = 1+j 1 e E E E
A1
描述函数的自变量为输入正弦信号的幅值
求取描述函数应用举例
基本思想
ɺ x
x
相平面分析法是分析非线性系统性能的一种图 示方法。 示方法。而相轨迹和相平面图的绘制为该分析方法的前提 条件。 条件。
x 1 (t), 2 (t) x
相平面定义:由两个线性无关的状态变量 作为坐标的平面称 为相平面。通常采用位移和位移的变化率作为状态变量用于描述一、二 阶系统的运动特性。
ɺɺ = -f(x, x ) ɺ x ⇒ ɺ ɺɺ = d x x = − f(x, x ) ɺ ɺ x dx ⇒ ɺ ɺ dx f(x, x ) = − ɺ dx x
ɺ x
x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解析法
消除变量法 直接积分法
等倾线法绘制相轨迹思 ɺɺ + f(x,ɺ ) = 0 x x 令: ⇒ 路: ɺ dx f(x,ɺ ) x =− ɺ x dx
E 0
Im
∞
Re
死区继电器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
Im
N(E) N(E)
4M = πE = 0
Δ2 1− E 2 (E ≤ Δ )
(E
≥ Δ)
∆ ∞
E Re
−
1 N(E)
= − 4M
πE
Δ2 1− E 2
(E
≥ Δ)
拐点参数:
E = 2 Δ 1 − N(E) E =
Y ϕ 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 :N = 1 e j 1 = E
2 2 − A 1 + B 1 jtg 1 B 1 B A = 1+j 1 e E E E
A1
描述函数的自变量为输入正弦信号的幅值
求取描述函数应用举例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7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03
非线性系统校正方法
非线性特性分析
描述函数法
通过描述函数将非线性环节近似为线性环节, 从而简化系统分析。
相平面法
在相平面上绘制系统状态轨迹,直观展示非线 性系统的动态特性。
谐波平衡法
通过谐波平衡方程求解非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
非线性校正策略
反馈线性化
通过引入适当的反馈,将非线性 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从而应用 线性控制理论进行设计。
继电反馈
采用继电反馈方式,将非线性环节的输出作为反馈信 号,通过调整继电器参数实现对系统的校正。
04
数字控制系统校正技术
数字控制系统概述
数字控制系统的定义
通过数字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灵活性和 易于实现复杂控制算法等优点。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元件、数字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部分。
06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实验与仿真
实验目的与要求
0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
03
学会利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 和仿真分析;
04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与步骤
设计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 ,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
对未校正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记录其性能指标;
校正方法
针对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参 数时变和负载扰动等特点,可采用自 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校正。通过实时辨 识系统参数并调整控制器参数,实现 对电机速度的精确跟踪和控制。
校正效果
经过自适应控制校正后,电机速度控 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得到提高。系统能够快速适应电机参 数变化和负载扰动,保持稳定的转速 输出,提高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自动控制系统—— 第7章-2 Z变换
Z[ea(tT ) ] z1Z[eat ]
Z[eat ]
z z eaT
Z[ea(tT ) ]
z 1
z
z eaT
1 z eaT
17
3.复数位移定理
设 Z[ f (t)] F (z) ,则有
Z[eat f (t)] F(zeaT )
【例7.2.6】求 teaT 的Z变换
解 :已知
Z[t]
所以 E(z) z z 1
10
单位阶跃
e(t) 1(t) 理想脉冲序列
T (t) (t nT ) n0
Z[1(t)] z z 1
Z[T
(t)]
z
z 1
为何相同?
1
0.8
在每个采样点
0.6
处的值相同
0.4
0.2
0
0
0.2
0.4
0.6
0.8
1
11
2. 部分分式法 设 E(s) N(s)
M (s)
式中,M(s)、N(s)是s的多项式
设E(s)没有重极点 ,将E(s)展开为
n
E(s)
Ai
i1 s si
n
e(t) L1[E(s)] Aiesit i 1
E(z)
Z[e(t)]
n
Z[
i0
Aiesit ]
n i1
AiZ[esit ]
n i1
Ai z z esiT
12
【例7.2.4】 求下面传递函数的Z变换 E(s) a s(s a)
1 s 1 sa
1
z z 1
z z eaT
14
t teat
(t nT )
sin t
Z[eat ]
z z eaT
Z[ea(tT ) ]
z 1
z
z eaT
1 z eaT
17
3.复数位移定理
设 Z[ f (t)] F (z) ,则有
Z[eat f (t)] F(zeaT )
【例7.2.6】求 teaT 的Z变换
解 :已知
Z[t]
所以 E(z) z z 1
10
单位阶跃
e(t) 1(t) 理想脉冲序列
T (t) (t nT ) n0
Z[1(t)] z z 1
Z[T
(t)]
z
z 1
为何相同?
1
0.8
在每个采样点
0.6
处的值相同
0.4
0.2
0
0
0.2
0.4
0.6
0.8
1
11
2. 部分分式法 设 E(s) N(s)
M (s)
式中,M(s)、N(s)是s的多项式
设E(s)没有重极点 ,将E(s)展开为
n
E(s)
Ai
i1 s si
n
e(t) L1[E(s)] Aiesit i 1
E(z)
Z[e(t)]
n
Z[
i0
Aiesit ]
n i1
AiZ[esit ]
n i1
Ai z z esiT
12
【例7.2.4】 求下面传递函数的Z变换 E(s) a s(s a)
1 s 1 sa
1
z z 1
z z eaT
14
t teat
(t nT )
sin t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七章4
2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稳定的 焦点 0 1
稳定的 节点 1
中心点 0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不稳定 的焦点 1 0
不稳定 的节点 1
鞍点 正反馈 且 0
3
极限环
相平面图上孤立的封闭相轨迹,而其附近的 相轨迹都趋向或发散于这个封闭的相轨迹
各
类
极
稳定的极限环
限
环
不稳定的极限环
半稳定的极限环
r (t )
e(t )
M
x(t )
K
c(t )
s(Ts 1)
e0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c c Kx
c r e
饱和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为
e
x
M
M
e e0 e e0 e e0
2021/9/16
7
根据系统方程
Tc c Kx
c r e
以 e 为变量的运动方程为
Te e Kx Tr r
e 0
和Ⅱ区分界线上,是个虚奇点。
e •
A (R,0)
Te e K (e e0 ) 0 xee0 Tx x Kx 0
由于 T , K 0 ,因此奇点类型为稳定焦点或稳定节点。
14
(3)Ⅲ区: e e0 此时 x e e0 ,相应微分方程为 Te e K (e e0 ) 0
1
2、二阶线性系统中奇点的类型
r=1(t) E(S)
n2
C(S)
- s(s 2n )
e 2ne n2e 0
斜率: de = - 2ζωne + ωn2e
de
e
奇点:
e 0
2n
e
n2e
0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稳定的 焦点 0 1
稳定的 节点 1
中心点 0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不稳定 的焦点 1 0
不稳定 的节点 1
鞍点 正反馈 且 0
3
极限环
相平面图上孤立的封闭相轨迹,而其附近的 相轨迹都趋向或发散于这个封闭的相轨迹
各
类
极
稳定的极限环
限
环
不稳定的极限环
半稳定的极限环
r (t )
e(t )
M
x(t )
K
c(t )
s(Ts 1)
e0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c c Kx
c r e
饱和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为
e
x
M
M
e e0 e e0 e e0
2021/9/16
7
根据系统方程
Tc c Kx
c r e
以 e 为变量的运动方程为
Te e Kx Tr r
e 0
和Ⅱ区分界线上,是个虚奇点。
e •
A (R,0)
Te e K (e e0 ) 0 xee0 Tx x Kx 0
由于 T , K 0 ,因此奇点类型为稳定焦点或稳定节点。
14
(3)Ⅲ区: e e0 此时 x e e0 ,相应微分方程为 Te e K (e e0 ) 0
1
2、二阶线性系统中奇点的类型
r=1(t) E(S)
n2
C(S)
- s(s 2n )
e 2ne n2e 0
斜率: de = - 2ζωne + ωn2e
de
e
奇点:
e 0
2n
e
n2e
0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1 引言
非线性系统分析
非线性:指元件或环节的静特性不是按线性规律变化。
非线性系统: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
线性静特性的元件或环节,则称这类系统为非线性系统,其特
性不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一.控制系统中的典型非线性特性 下面介绍的这些特性中,一些是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所固有 的,如饱和特性,死区特性和滞环特性等,这些特性一般来 说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是不利的;另一些特性则是为了改善系 统的性能而人为加入的,如继电器特性,变增益特性,在控 制系统中加入这类特性,一般来说能使系统具有比线性系统 更为优良的动态特性。
对非本质非线性系统 基于小偏差线性化概念来处理 对本质非线性系统 二阶系统:相平面法 高阶系统:描述函数法
2.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是一种通过图解法求解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准确方法。
一.基本概念
设 一 个 二 阶 系 统 可 以 用 下 列 常 微 分 方 程 描 述
xf(x,x)
( 1)
如 果 以 x和 x作 为 变 量 , 则 可 有
式 中 k 1 , k 2 - 变 增 益 特 性 斜 率 a - 切 换 点
特点:使信号时具有较小的增益,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 性。同时抑制高频低振幅噪声,提高系统响应控制信号的准确度。
本质非线性:不能应用小偏差线性化概念将其线性化 非本质非线性:可以进行小偏差线性化的非线性特
(3)在非线性系统中,除了从平衡状态发散或收敛于平衡状态两 种运动形式外,往往即使无外作用存在,系统也可能产生具有一定 振幅和频率的稳定的等幅振荡。
自持振荡:无外作用时非线性系统内部产生的稳定的等幅振荡称为 自持振荡,简称自振荡。 改变非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可以改变自持振荡的振幅和频率,或消 除自持振荡。 对线性系统,围绕其平衡状态只有发散和收敛两种运动形式,其中 不可能产生稳定的自持振荡。
系统的稳定性除与结构参数有 关外,还与起始偏差的大小有关 。
统的响应形式与输入信号的大 小和初始条件有关。
在没有外界周期变化信号输入 时,非线性系统完全可能产生具有 固定周期和幅值的稳定振荡过程。
7.2 常见非线性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7.1 7.3 7.4
✓不灵敏区(死区特性) ✓饱和特性 ✓间隙特性 ✓继电特性 ✓摩擦特性
d d dxxt xf(x,x) dt
( 2)
用 第 一 个 方 程 除 第 二 个 方 程 有
d dxxf(xx,x)
( 3)
这 是 一 个 以 x为 自 变 量 , 以 x 为 因 变 量 的 方 程 , 如 果 能 解 出 该 方 程 , 则 可 以 用 ( 2 ) 式 把 x ,t的 关 系 计 算 出 来 。 因 此 对 方 程 ( 1 ) 的 研 究 , 可 以 用 研 究 方 程 ( 3 ) 来 代 替 。 如 果 把 方 程 ( 1 ) 看 作 质 点 的 运 动 方 程 , x 则 代 表 质 点 的 位 置 , x 代 表 质 点 的 速 度 ( 因 而 也 代 表 了 质 点 的
0
mae(t)a,e(t)0
0
ae(t)ma,e(t)0
x(t) bsig(nt)e
e(t) a
b
e(t)ma,e(t)0
b
e(t)ma,e(t)0
功能:改善系统性能的切换元件
变 增 益 特 性
x ( t ) k k 1 2 e e ( ( t t ) )e e ( ( t t ) ) a a
(2)在线性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只与其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与 初始条件无关。对于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仅取决于特征根在s平 面的分布。但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除和系统的结构形式及参数有关 外,还和初始条件有关。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运动的最终状态可 能完全不同。如有的系统初始值处于较小区域内时是稳定的,而当 初始值处于较大区域内时则变为不稳定。反之,也可能初始值大时 系统稳定,而初始值小时系统不稳定。甚至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情 况。
式中 a 死区宽度 k -线性输出的斜率
x(t)kkee((tt))
x(t)0 x(t)0
bsig(nt)e x(t)0
式 中 2 间 隙 宽 度
k 间 隙 特 性 斜 率
危害:使系统输出信号在相位上产生滞后,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 稳定性,使系统产生自持振荡。
(4)继电器特性
(4)继电器特性
饱和特性
k ( t )e e ( t ) a x ( t )
k( t ) a e ( t ) s a igne
a
式中
k 线 性 区 宽 度
线 性 区 特性 的 斜率
si g (t) n e 1 1
(2)死区特性
e (t)0 e (t)0
0
e(t)a
x(t) ke(t)asi(tg )nee(t)a
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性
(1)对于线性系统,描述其运动状态的数学模型量线性微分方程, 它的根本标志就在于能使用叠加原理。而非线性系统,其数学模型 为非线性微分方程,不能使用叠加原理。由于两种系统特性上的这 种差别,所以它的运动规律是很不相同的。目前,还没有像求解线
性微分方程那样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通用方法。而对非线性系统, 一般并不需要求解其输出响应过程。通常是把讨论问题的重点放在 系统是否稳定,系统是否产生自持振荡,计算自持振荡的振幅和频 率,消除自持振荡等有关稳定性的分析上。
(4)在线性系统中,输入为正弦函数时,其输出的稳态分量也是 同频率的正弦函数,输入和稳态输出之间仅在振幅和相位上有所不 同,因此可以用频率响应来描述系统的固有特性。而非线性系统输 出的稳态分量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与输入相同的函数形式。
三.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
现在尚无一般的通用方法来分析和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
第七章 非线性系统理论
7.1 非线性系统问题概述 7.2 常见非线性因素对系统影响 7.3 描 述 函 数 7.4 描述函数分析法 本章作业
End
7.1 非线性系统问题概述
7.2 7.3 7.4
➢ 何谓非线性系统:只要系统中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线性 静特性的元件,即称为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