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24级使用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24级使用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综合素质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4.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地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4学时):-地理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2.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6学时):(1)地球系统与地理过程:-地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层次结构;-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2)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和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地貌学与地理环境:-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分类;-地表演化过程与地貌形态;-地理环境对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统计与遥感技术:-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地理统计和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8学时):-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4.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学时):-地理科学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5.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8学时):-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1. 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 理解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分析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5. 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地球与地球科学-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地球的环境与资源2. 单元二: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的发展与影响- 城市规划与管理3. 单元三:区域发展与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地理特点- 经济区域协调发展4. 单元四: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灾害与预防措施-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5. 单元五: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地球观测与遥感技术- 电子地图与地理定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和概念。
2. 探究与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4. 多媒体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四、考核与评价本教学大纲将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表现2. 小组探究活动成果展示3. 个人或小组项目报告4. 期末考试或综合测评五、教材选用本教学大纲适用于《高中地理教材》(出版社待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辅助教材。
以上即为《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1. 引言本地理学教学大纲旨在为地理学课程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以确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本大纲涵盖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掌握地球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培养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和内容:1. 自然地理学-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 气候与气候变化- 生物地理学2. 人文地理学-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3. 区域地理学- 亚洲地理与文化- 欧洲地理与文化- 非洲地理与文化- 美洲地理与文化4.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GIS技术和应用5. 地理学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和分析- 地理学实地考察和研究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和演示-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践- 多媒体和在线资源利用- 个人或小组项目研究5. 评估方式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 个人和小组项目报告- 书面作业和测验-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期末考试6. 参考资料本课程的参考资料将包括地理学教材、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在线资源。
具体的参考资料将在课程开始前由教师通知。
以上即为地理学教学大纲的完整版本。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地图解决基本问题。
3. 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信息。
4.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5. 理解地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理坐标和地图投影- 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3. 第三章: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信息4.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和水循环- 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景观5. 第五章: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与城市- 农业和工业的地理分布- 文化和旅游的地理因素三、教学方法1. 前导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研究地理的动机。
2.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地理问题的探索中。
3. 归纳总结:通过教师引导,把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4. 综合应用: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提升拓展:通过扩大阅读、研究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互动探究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等。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地理实际问题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期中与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选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辅助教材:地理地图、地理实物模型、多媒体资料等。
六、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仪等。
2. 图书馆资源:地理书籍、地图、地理杂志等。
七、教学安排共计12个课时,每周2课时,持续6周。
地理老师的教学大纲
地理老师的教学大纲引言:地理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各个学段的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地理老师需要制定一份教学大纲,以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本文旨在介绍地理老师的教学大纲,包括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
- 自然地理:地球、气候、地形、生态等。
2. 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
- 世界地理:洲际关系、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
3. 地理技能- 地图阅读与制图技能。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 地理实地考察与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讲解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地理景点、自然地理环境或城市规划,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的魅力。
3. 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促进彼此的进步,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地理模拟软件、地理电子地图等,提升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评价考察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情况、笔记质量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地理作业和报告,评价其对地理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地理考试,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与学生学段和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地理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2. 多媒体资源收集并制作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幻灯片、视频、地图等,丰富教学手段。
3. 实地考察资源联系地方景点、博物馆等机构,安排学生实地考察,提供实际地理学习的机会。
地理课教学大纲
地理课教学大纲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地理课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了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科学、全面的地理课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明确地列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和地理技能。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两个方面,既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地理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自然地理方面,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地球的结构、大气系统、水系等;在人文地理方面,可以涵盖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化等;在经济地理方面,可以介绍区域发展差异、资源利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明确使用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示范教学、讨论教学、项目研究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地理课教学大纲需要列出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这些教学资源应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适宜性,以满足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
六、评价方式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以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
七、课堂活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这些课堂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通过积极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八、课外拓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鼓励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术活动、阅读地理相关书籍等形式,拓宽地理知识面,提高地理素养。
九、师生互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问、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一、引言本地理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小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研究地理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地球、大陆、海洋、气候等基础地理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学期:- 地球与宇宙- 大陆与海洋- 气候与气象-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2. 第二学期:- 中国的地理环境- 世界的地理环境- 地理地图与导航- 旅游与地理文化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授地理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实地进行观察和调查,加深对地理地貌和景观的理解。
3. 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地理科学的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验与观测能力。
4. 讨论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用于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2.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总结评估:每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进步和成绩。
以上是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旨在为小学教师提供教学的指导和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地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熟悉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理图表、地图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达。
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调查和实验能力,能够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绪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自然地理环境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人文地理环境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5、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区域发展与规划6、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数字地球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是基于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设计的地理教学大纲。
教学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形成地理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了解世界、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师将引导学生学习地球与地图、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信息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的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可能在地理知识储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自转与公转、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
(2)学会使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具备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3)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特点,提高对地域差异的认识。
(4)掌握地理观察、调查、研究等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
(5)培养地理思维,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发展战略,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的联系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地理】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地理教学大纲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对于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培养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教学大纲则是指导地理教学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运动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以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地理数据,分析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此外,地理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使命。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差异和联系,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地理教学的内容(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教学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的宇宙环境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组成、结构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3、大气环境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4、水环境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海洋的主要地理特征。
5、陆地环境掌握地壳运动、地貌类型、土壤和植被的分布和特点,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以下方面:1、人口与城市探讨人口的增长、迁移和分布规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2023年汇编:义务教育地理科目教学大纲
2023年汇编:义务教育地理科目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编制,旨在指导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理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会地理研究方法,提高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地理分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世界地理现象和问题。
3.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概况、中国地理分区、中国主要省区、中国地理现象和问题。
4. 乡土地理: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人文环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地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地理知识测试、地理实践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和地理实践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教育部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教材。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以下是一份高三地理教学大纲的示例,供您参考。
请注意,具体的教学大纲应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和应试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经线、纬线和经纬网-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技能2. 自然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运动- 气候类型、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 水循环与水资源- 陆地与海洋- 自然资源与能源3.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产业布局- 交通运输与地理联系- 文化与旅游4. 区域地理与地理信息技术- 世界主要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理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
2. 考试: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4.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报告撰写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高三教学的地理教材。
2. 地图册、图集:提供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图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 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设备和材料:如地球仪、气象仪器等,用于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世界地理是一门介绍全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和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全球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包括地球系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人口等。
2、掌握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课程内容1、地球系统:地球结构、地质地貌、气候变化等。
2、自然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
3、人口与城市: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等。
4、经济与社会:全球化、国际贸易、工业与农业、社会保障等。
5、文化多样性:世界宗教、艺术、美食、民俗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实践探索:组织实地考察或调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展示等。
2、作业和论文:布置相关作业和论文,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考试:进行定期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4、其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他评估方式,如调研报告、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课程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
2、多媒体资源: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制定一份系统全面的地理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地理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3. 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部分1.1 地球与地球运动1.2 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1.3 地貌与地壳运动1.4 气候与气候变化1.5 水资源与水环境1.6 土壤与农业1.7 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2. 人文地理部分2.1 人口与城市2.2 农业与农村发展2.3 工业与城市发展2.4 交通与通信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具体的环境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开展实际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意识。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学情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 知识评价:通过测试、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3. 能力评价:通过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情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新课程标准,旨在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4. 塑造学生的环保意识、人地协调观念和全球观念。
三、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1.2 地球运动1.3 地图的编制与阅读1.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 自然地理2.1 气候系统2.2 陆地地表形态2.3 水资源与水循环2.4 土壤、植被与生态系统2.5 自然资源与灾害3. 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3.2 农业与工业3.3 交通与通讯3.4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3.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 中国地理4.1 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4.2 东北地区4.3 华北地区4.4 华东地区4.5 华中地区4.6 西南地区4.7 西北地区4.8 广东省情5. 世界地理5.1 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5.2 亚洲5.3 欧洲5.4 非洲5.5 美洲5.6 大洋洲5.7 国际地理组织与活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2. 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 运用地理学业考试、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手段。
4. 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学时间为两年,共计约180课时。
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目标本学期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以及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信息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理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学习如何进行地理实地调查和制作地理报告。
2.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 学习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了解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的形成。
- 探索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学习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原理。
- 研究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了解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的问题。
- 掌握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第三单元:人文地理- 学习人口与城市地理,研究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探讨农业与农村地理,了解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研究工业与城市地理,掌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
- 了解交通与通信地理,学习交通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教学方法1. 组织课堂教学,讲授地理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2. 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实践地理技能。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展示,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使用地图、图表和统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知识测试和考试,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表达能力。
3. 进行小组项目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独立研究能力。
4. 考察学生的地图阅读和信息分析能力,评估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1. 《高中地理教程》2. 《地理学导论》3.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4. 《人文地理学概论》5. 《自然地理学导论》6. 《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以上为高三地理新学期教学大纲,具体教学进度和教材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空间现象的学科。
地理学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理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以指导地理学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物理地理特征,包括陆地、水体、气候等;2. 培养学生对地球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气候与气候带、地形地貌、水文地理等;2.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人口分布、城市与乡村、交通与通讯、资源与环境等;3. 地理方法:包括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场地考察与实地实验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互动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知识;2. 教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评价标准1. 系统掌握地理学基础知识,能准确描述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球人类活动;2.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地实验,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总结地理学教学大纲是地理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根据地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深入挖掘地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希望地理学教学大纲能更好地引导地理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地理学科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型:必修课二、课程概述: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幼儿师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学习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式: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也很难讲清,学生也难以理解,所以应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围,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其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拓宽。
如:地球公转这个大围、抽象的宇宙物质运动,通过多媒体投影,便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多媒体课件还可把一些无形的地理现象直观表现出来,形成表象,如:大气运动,水循环运动等,通过多媒体便将问题“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使课堂活起来。
五、课程安排按照幼儿师学校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2课时,课程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以及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六、教学基本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宇宙教学要求: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
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了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教学容: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一、物质的宇宙二、运动的宇宙三、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宇宙探测的发展二、开发宇宙三、保护宇宙环境第三节观察星空一、星座与视星等二、星空的变化三、著名的星座和恒星第四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月相及其变化第五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第六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二、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五、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第二章大气环境教学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锋面系统。
低压、高压系统。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分组讨论作图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容:第一节大气环境概述一、大气的组成二、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三、大气垂直分层四、大气的受热过程五、热力循环六、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七、季风环流第二节天气和气候一、锋面与天气二、气旋、反气旋与天气三、气候的形成第三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一、气候资源及其利用二、气候灾害及其防御第四节大气环境保护一、大气保温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三、酸雨危害与防治第五节气象观测一、气温的观测二、风的观测三、降水量、云量的观测第三章海洋环境教学要求: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分析发生不同海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通过运用相关资料说明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从文字和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还要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尽量用书面语言简洁、完整地做出表达,这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分组讨论作图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容:第一节海水的性质和洋流一、地球上的海洋二、海水的组成和盐度三、海水的热性质和温度四、海水运动形式五、洋流的形式六、洋流的分布七、洋流的环境效应第二节天气和气候一、锋面与天气二、气旋、反气旋与天气三、气候的形成第三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一、气候资源及其利用二、气候灾害及其防御第四节大气环境保护一、大气保温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三、酸雨危害与防治第五节气象观测一、气温的观测二、风的观测三、降水量、云量的观测第四章海洋环境教学要求: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作图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容: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一、组成岩石的矿物二、岩石及其成因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四、鉴定矿物的方法第二节陆地地表形态及其变化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二、地质构造与地貌三、外力作用与地貌第三节陆地水及其更新一、陆地水体类型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第四节陆地上的生物和土壤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三、土壤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五节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第六节陆地自然资源一、陆地自然资源及其分类二、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三、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七节陆地自然灾害及其防御一、陆地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三、自然灾害的防御第五章聚落教学要求: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作图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容:第一节乡村聚落一、乡村聚落的形成二、乡村聚落的类型第二节城市的起源与分布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分布第三节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地形、气候、河流与城市区位二、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与城市区位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第四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五节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第六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地域教学要求: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作图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容:第一节农业概述一、农业的投入和产出二、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三、农业的分类第二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二、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第三节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水稻种植业二、种植园农业三、商品谷物农业第四节工业概述一、工业的投入——产出二、工业的发展第五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第六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三、工业地域第七节主要工业区类型一、传统工业区二、新工业区三、高技术工业区第七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评价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容:第一节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二、流通领域生产部门的特点第二节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一、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二、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三、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第三节现代通信手段和网络一、邮政网络和电信网络二、信息高速公路第四节商业贸易一、商业城市的区位选择二、城市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第八章旅游教学要求: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教学容:第一节旅游活动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二、旅游的发展三、现代旅游的特点四、旅游活动的作用第二节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分类二、旅游资源的特性三、旅游资源的价值第三节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一、选择观赏位置二、把握观赏时机第四节旅游活动与环境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