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机化学 第二章上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 第二章 烷烃
分子式相同(即分子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在同分异构体中如果它们的结构不同是由于分子中各原子 连结的次序和方式不同引起的,叫“构造异构”。
同分异构现象: 产生于同分异构体的现象 构造异构:
三种戊烷的同分异构体的相互比较 化学式 键线式 b.p (°) C 31.6
正戊烷 CH3CH2CH2CH2CH3
CH4
CH3CH3 CH3CH2CH3
不存在构造异构体 m.P -138.3 0C m.P -159.4 0C
从丁烷 丁烷开始,碳链出现了不同的连接方式 丁烷 CH3CH2CH2CH3 b.P 0.5 0C 正丁烷 CH3CHCH3 b.P -11.7 0C 异丁烷 CH3 ∴正丁烷和异丁烷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 同分异构体:
构象用投影式或透视式表示,Ex.乙烷的构象
重叠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
重叠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
重叠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
在交叉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中,两个C上H原子互相距离最远,相互间排斥 交叉式构象 重叠式构象中, 力最小,分子的内能最低,是最稳定的构象;在重叠式构象 重叠式构象 两个C上H原子相距最近,互相排斥力最大,内能最高,这种分子 内存在一种张力,也就是要趋于最稳定的交叉式构象而产生的键 的扭转张力,所以重叠式构象最不稳定。
五. 烷烃的性质 物理性质: 常T常P下: C1
的直链烷烃是气体 C5 C17 的直链烷烃是液体 C18 以上的直链烷烃是固体 b.p: 随着分子量增加,分子的体积增大,范德华引 力增大,b.p相应升高。分子量相同,支链越多,b.p 越低,因为支链多,分子间接近难, 引力减小。 m.p:随着分子量增加,m.p升高,含偶数碳原子比 含奇数碳原子的m.p高,因前者结构上更对称。 d:随着分子量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距离减小, 比重升高。 溶解度: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溶解度: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烷烃一般不溶于水, 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有机化学—烷烃
(CH3)3C-叔丁基 > CH3CH2(CH3)CH-仲丁基 > (CH3)2CH- 异丙基>(CH3)2CHCH2-异丁基 > CH3CH2CH2CH2-正丁基 > CH3CH2CH2-正丙基 > CH3CH2-乙基 > CH3-甲基
例:用衍生命名法给下列烷烃命名
CH3CHCH2CH3 CH3
戊烷
烷烃
同分异构
同分异构的分类
构造异构
碳链异构(正丁烷和异丁烷) 官能团位置异构(1-丁烯和2-丁烯) 官能团异构(乙醇和二甲醚)
互变异构(乙酰乙酸乙酯酮式和烯醇式)
立体异构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烯烃) 光学异构(旋光异构)
构象异构(烷烃,环己烷,糖类)
一、烷烃的构造异构 分子构造:分子中原子间互相连接的顺序和方式。
CH4
C2H6
C3H8
C4H10
H
HH
HHH
HHHH
H C HH C C HH C C C HH C C C C H
H 甲烷
HH 乙烷
HHH 丙烷
HHHH 丁烷
第一节 烷烃的命名
一、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1 H(伯氢)
2 H(仲氢)
H3C CH2 CH2 CH3
1 C(伯碳,一级碳) 2 C (仲碳,二级碳)
➢同系列 同系差 同系物 具有同一通式,结构、性质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 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列。CH2称为系差,同系列中各化合物 互称为同系物。如甲烷,乙烷,丙烷等都属于烷烃系列,三者彼此 之间互称烷烃同系物。
CH4 甲烷
C2H6 乙烷
C3H7 丙烷
C4H8 丁烷
例:用衍生命名法给下列烷烃命名
CH3CHCH2CH3 CH3
戊烷
烷烃
同分异构
同分异构的分类
构造异构
碳链异构(正丁烷和异丁烷) 官能团位置异构(1-丁烯和2-丁烯) 官能团异构(乙醇和二甲醚)
互变异构(乙酰乙酸乙酯酮式和烯醇式)
立体异构
构型异构
顺反异构(烯烃) 光学异构(旋光异构)
构象异构(烷烃,环己烷,糖类)
一、烷烃的构造异构 分子构造:分子中原子间互相连接的顺序和方式。
CH4
C2H6
C3H8
C4H10
H
HH
HHH
HHHH
H C HH C C HH C C C HH C C C C H
H 甲烷
HH 乙烷
HHH 丙烷
HHHH 丁烷
第一节 烷烃的命名
一、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1 H(伯氢)
2 H(仲氢)
H3C CH2 CH2 CH3
1 C(伯碳,一级碳) 2 C (仲碳,二级碳)
➢同系列 同系差 同系物 具有同一通式,结构、性质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 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列。CH2称为系差,同系列中各化合物 互称为同系物。如甲烷,乙烷,丙烷等都属于烷烃系列,三者彼此 之间互称烷烃同系物。
CH4 甲烷
C2H6 乙烷
C3H7 丙烷
C4H8 丁烷
有机化学课件(贺红举)第二章1不饱和烃
(2) 高锰酸钾氧化
烯烃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 褪色,是检验烯烃的简便方法.
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
①在稀、冷KMnO4(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生成邻二醇
C C
稀、冷 KMnO4
OH C C
OH
★结果是在双键位置顺式引入两个羟基。(高锰酸钾 也可用四氧化锇(OsO4)代替 )
或碱性、中性条件下加热
例:
5 4 3 2
CCH2 CH3 CH3 CH2 CH
CH3 1CH2
3-甲基-2-乙基-1-戊烯
CH3 CH3 CHCH
1
CH2 CH3
5 4
6
2 3
CCH3
2,4-二甲基-3-己烯
1CH3
CH3 CHCH
2
3
CH(CH2)8 CH3
2-甲基-3-十三碳烯
4 ..
13
3.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1) 顺反命名法: 顺式:相同的两个基团在双键同侧; 反式:相同的两个基团在双键两侧。 在烯烃名称前相应的加“顺”或“反”字即可
H3PO4/硅藻土 CH2=CH2 H2O 300 C, 7-8MPa
o
CH3CH2OH
(6) 与HO-Br或HO-Cl的加成
烯烃与卤素(Br2, Cl2)在水溶液中的加成反应。生成卤 代醇,也生成相当多的二卤化物。
δδ+
Br CH3CHCH2 OH
CH3CH=CH2 + HO
Br
•加 成 反 应 的 结 果 , 双 键 上 加 上 了 一 分 子 次 溴 酸 (HO-Br)或次氯酸(HO-Cl),所以叫和次卤酸的加成. 实际上是烯烃和卤素在水溶液中的加成。此反应 可以在含双键的化合物中同时引入 X和OH两个官 能团。
有机化学第二章
KMnO4
RCOOH + R'COOH
3 异构化反应-提高汽油的质量
AlBr3/HBr 27oC
4 裂化反应
400~700oC or heat, cat.
CnH2n+2
H2 + C mH2m+2 + C n-mH2(n-m)
2.6 烷烃的天然来源
► 烷烃的天然来源
(P:38)
C5-C6 C7-C9 C11-C16 C16-C18
说明:烷烃的溴代反应常用于叔氢原子的选择性卤代。
理论解释
烷烃的结构 键能 KJ/mol
-1
不同卤原子的比较 Cl2 Br2
伯氢
仲氢 叔氢
RCH2-H
R2CH-H R3C-H
405.8
393.3 376.6 活性增大 易形成自由基
1
4 5
1
82 1600
自由基的稳定性: R3C>R2HC>RH2C>CH3
► 结构简式
CH3CH3
► 键线式
CH2 CH2
CH3CH2OH
CH3 O CH3
2.1.2
戊烷(pentane)的异构体
CH3CH2CH2CH2CH3
CH3CHCH2CH3 CH3
CH3 H3C C CH3 CH3
练习:写出分子式为C6H14的同分异构体
随碳原子数的增多,同分异构体数目剧增,这是有机 化合物分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溴的选择性比氯好 F2易爆炸,I2难反应
过渡态理论
► 始态(反应物) ►A
过渡态
终(产物)
+ B-C
►A
+ B-C
A-B +C (Transition state) [A B C ] A-B +C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
重叠式构象 扭转张力大
重叠式和交叉式 构象之间的能量差 约为12.6 kJ·mol-1, 此能量差称为能垒。 其它构象的能量介 于此二者之间。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
2.3.4丁烷的构象
正丁烷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上各有一 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的化合物,其构象更为复杂,我们 主要讨论沿C2和C3之间的σ键键轴旋转所形成的四种典型 构象:
仲氢 伯氢
叔氢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
2. 烷基 (alkyl group)
烷烃分子从形式上去掉一个氢原子后余下的基团称为烷
基,其通式为CnH2n+l,通常用R— 表示。最常见的烷基有:
烷基名称
烷基
中文名 英文名 缩写
烷基
中文名 英文名 缩写
CH3 CH3CH2
甲基 methyl 乙基 ethyl
Me-
仲丁基 sec-butyl s-Bu-
CH3CH2CHCH3
(s-butyl)
Et-
异丁基 isobutyl i-Bu
(C H 3 )2 C H 2 C H 2
C H 3C H 2C H 2 CH3CHCH3
正丙基 Propyl
Pr-
异丙基 isopropyl i-Pr-
(CH3)3C (C H 3)3C C H 2
6-tert-butyl-5-ethyl-2-methyldecane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
(4)如果烷烃比较复杂,在支链上还连有取代基时,可用带撇 的数字标明取代基在支链中的位次或把带有取代基的支链的 全名放在括号中。例如:
12
3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
2.3 烷烃的结构
碳原子基态时的 电子层结构为: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课件
反之,一个原子或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弱,叫斥 电子基,由斥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为正诱导效 应,用+I表示。
一些常见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次序为: F > Cl > Br > I > OCH3 > OH > C6H5 > H(吸电子基)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斥电子基)
(1)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内,通过电子
的离域所体现。诱导效应是由于原子电负性
通过静电诱导传递所体现的。
(2) 共轭效应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现 象。
(3) 共轭效应的传递不因共轭链的增长而明显 减弱。
(4)表示方法不同,分别用“ 来表示。
”和“ ”
(三)场效应
场效应:分子中相互作用的两部分,通
如:甲醚与HF,
乙醇液
CH3 O CH3 HF
CH2 CH CH2+
O
R C O-
H2C+ CH CH2
O-
RC O
共价键多的极限结构稳定,对杂化体贡献大。
CH2 CH CH CH2
+CH2 CH CH2 CH2-
-CH2 CH CH2 CH2+
(b)违反电负性原则的极限结构式对杂化体的贡献 极小,忽略。
CH2 CH CH O+ CH2 CH CH O+
过空间传递而产生的一种诱导效应;
例:比较酸性大小:
Cl O
> HO C C C
δ-
场效应
Cl
δ+ C C COH
O
氯代苯基丙炔酸
第三节 共振论
(一) 共振论: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
一些常见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次序为: F > Cl > Br > I > OCH3 > OH > C6H5 > H(吸电子基)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斥电子基)
(1)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内,通过电子
的离域所体现。诱导效应是由于原子电负性
通过静电诱导传递所体现的。
(2) 共轭效应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现 象。
(3) 共轭效应的传递不因共轭链的增长而明显 减弱。
(4)表示方法不同,分别用“ 来表示。
”和“ ”
(三)场效应
场效应:分子中相互作用的两部分,通
如:甲醚与HF,
乙醇液
CH3 O CH3 HF
CH2 CH CH2+
O
R C O-
H2C+ CH CH2
O-
RC O
共价键多的极限结构稳定,对杂化体贡献大。
CH2 CH CH CH2
+CH2 CH CH2 CH2-
-CH2 CH CH2 CH2+
(b)违反电负性原则的极限结构式对杂化体的贡献 极小,忽略。
CH2 CH CH O+ CH2 CH CH O+
过空间传递而产生的一种诱导效应;
例:比较酸性大小:
Cl O
> HO C C C
δ-
场效应
Cl
δ+ C C COH
O
氯代苯基丙炔酸
第三节 共振论
(一) 共振论: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
有机化学 第二章
1,3-亚丙基
CH
次甲基
CCH3
次乙基
4
CH3 CH2 - CH CH3
仲丁基
CH3CH2 - C
CH3
叔戊基
CH3
伯碳原子
仲碳原子
异丁基
叔碳原子
(CH3)3CCH2
(CH3)2CH … CH2
新戊基
缩写:甲基(Me),乙基(Et),丙基(Pr),丁基(Bu) 戊基(amyl),己基(hex) 前缀:正( n ) (normal) 异(i) (iso-) 仲( s ) (second) 叔( t ) (tert-) 新( neo )
构象——由于围绕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 排列。(碳碳单键的旋转不是“自由”的,需要能量) 2.5.1. 乙烷的构象:两种极限构象式——重叠式和交叉式 重叠式不稳定的原因?构象式的表示方法? 概念:优势构象,扭转角,转动能垒,非键相互作用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5
(1) 衍生命名法
以甲烷为母体,把其它的烷烃都看作是甲烷 的烷基衍生物。
• 选择连接烷基最多的C原子作为母体甲烷 • 按照次序规则,将 “优先”的基团后列出
CH3
CH3 CH CH2 CH3 CH3 CH2 C CH CH3 CH3 CH3 CH3
二甲基乙基甲烷
二甲基乙基异丙基甲烷
6
(2)普通命名法: 直链
7,7-二甲基二环[2.2.1]庚烷
编号时,以桥头碳原子为起点, 沿最长的桥到另一桥头碳,再沿次 练习: p33,习题2.7 长的桥折回。最短的桥最后编号。 并且要尽量保证取代基得最小位次。
11
2.4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特点
CH
次甲基
CCH3
次乙基
4
CH3 CH2 - CH CH3
仲丁基
CH3CH2 - C
CH3
叔戊基
CH3
伯碳原子
仲碳原子
异丁基
叔碳原子
(CH3)3CCH2
(CH3)2CH … CH2
新戊基
缩写:甲基(Me),乙基(Et),丙基(Pr),丁基(Bu) 戊基(amyl),己基(hex) 前缀:正( n ) (normal) 异(i) (iso-) 仲( s ) (second) 叔( t ) (tert-) 新( neo )
构象——由于围绕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 排列。(碳碳单键的旋转不是“自由”的,需要能量) 2.5.1. 乙烷的构象:两种极限构象式——重叠式和交叉式 重叠式不稳定的原因?构象式的表示方法? 概念:优势构象,扭转角,转动能垒,非键相互作用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5
(1) 衍生命名法
以甲烷为母体,把其它的烷烃都看作是甲烷 的烷基衍生物。
• 选择连接烷基最多的C原子作为母体甲烷 • 按照次序规则,将 “优先”的基团后列出
CH3
CH3 CH CH2 CH3 CH3 CH2 C CH CH3 CH3 CH3 CH3
二甲基乙基甲烷
二甲基乙基异丙基甲烷
6
(2)普通命名法: 直链
7,7-二甲基二环[2.2.1]庚烷
编号时,以桥头碳原子为起点, 沿最长的桥到另一桥头碳,再沿次 练习: p33,习题2.7 长的桥折回。最短的桥最后编号。 并且要尽量保证取代基得最小位次。
11
2.4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学 第二章 烷烃
2, 2-二甲基-3-乙基己烷
C
C
C C C
C
C C C
2-甲基-4-乙基己烷
4)支链上有取代基时,取代支链的名称可放在括 号中表明。例:
CH 3 H3C CH 2 C CH 3 10 9 8 7 6 5 4 3 2 1 H3C CH 2 CH 2 CH 2 CH 2 C CH 2 CH 2 CH CH 3 H3C CH 2 C CH 3 CH 3 H3C
1.普通命名法
a. 链烃分子碳原子数目在10以内时,用天干数 表示,即甲、乙、丙、丁、、、、、、壬、癸; 在10以外,则用汉文数字表示。
例: 甲烷 乙烷 壬烷 十一烷 二十烷
b. 用正、异等来表示异构体
CH3 CH3 C CH3 CH2
CH3 CH CH3
异辛烷
异辛烷中的异不符合命名的规定,是一个特例。
偶数碳
奇数碳
二 沸点
沸点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 烷烃沸点的特点 (1)沸点一般很低( 烷烃为非极性分子,不存在静电引力, 诱导力) ,只有色散力)。 (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运动能量增大,范德华 引力增大)。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叉链多、沸点低。(叉链多,分 子不易接近)
三 密度
小于1
A
B
C
D
E
F
(2)正丁烷的构象势能关系图
沿C2-C3键轴 旋转的转动能 垒 22.6 kJ· -1 mol
能 量
CH3 H H CH3 H H 1
H3CCH3
H3CH
H H
4
H H
H3CH
H H 2
H CH3
CH3 H 6
4 全重叠 2,6 部分重叠 3,5 邻位交叉 1=7 对位交叉
C
C
C C C
C
C C C
2-甲基-4-乙基己烷
4)支链上有取代基时,取代支链的名称可放在括 号中表明。例:
CH 3 H3C CH 2 C CH 3 10 9 8 7 6 5 4 3 2 1 H3C CH 2 CH 2 CH 2 CH 2 C CH 2 CH 2 CH CH 3 H3C CH 2 C CH 3 CH 3 H3C
1.普通命名法
a. 链烃分子碳原子数目在10以内时,用天干数 表示,即甲、乙、丙、丁、、、、、、壬、癸; 在10以外,则用汉文数字表示。
例: 甲烷 乙烷 壬烷 十一烷 二十烷
b. 用正、异等来表示异构体
CH3 CH3 C CH3 CH2
CH3 CH CH3
异辛烷
异辛烷中的异不符合命名的规定,是一个特例。
偶数碳
奇数碳
二 沸点
沸点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 烷烃沸点的特点 (1)沸点一般很低( 烷烃为非极性分子,不存在静电引力, 诱导力) ,只有色散力)。 (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运动能量增大,范德华 引力增大)。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叉链多、沸点低。(叉链多,分 子不易接近)
三 密度
小于1
A
B
C
D
E
F
(2)正丁烷的构象势能关系图
沿C2-C3键轴 旋转的转动能 垒 22.6 kJ· -1 mol
能 量
CH3 H H CH3 H H 1
H3CCH3
H3CH
H H
4
H H
H3CH
H H 2
H CH3
CH3 H 6
4 全重叠 2,6 部分重叠 3,5 邻位交叉 1=7 对位交叉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2)
活化参数的意义——活化焓
除了单分子反应以外,在由反应物生成活化络合体时,分子 数一般总是减少的,所以S≠ < 0。这是由于形成过渡态时体 系的平动自由度减少,转变为转动和振动自由度,而平动自由 度对熵的贡献比转动和振动自由度大。 例如,一个双分子反应A + B → [AB] ≠→ C + D,反应物中两 个分子各有 3个平动自由度,共为 6个平动自由度。而在过渡态 [AB]≠中,只有3个平动自由度,如果A和B皆为原子,则在形成 过渡态的过程中将增加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振动自由度,但 却失去3个平动自由度,因此,活化熵S≠ <0。
(1)
k≠ 可以通过统计热力学的方法导出(将反应坐标上的贡献 和其他坐标上的贡献分开):
k
k BT h
其中h: 普朗克常数(Planck’s constant), 6.626 x 10-34 J· s; kB: 玻尔兹曼常数(Boltzman constant), 1.38 x 10-23 J· K-1。 式(1)中K≠是一个根据过渡态理论假设得到的平衡常数:
吸热反应(H>0) 具有晚的过渡态
HAMMOND POSTULATE 1955 paper used transition-state theory to explain structure-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MANDA YARNELL, C&EN WASHINGTON
G RT ln K
G H TS
两个式子结合以后我们就有Erying方程(由Erying教授在20世 纪30年代导出):
G RT ΔH RT
kBT kBT k k K K e h h
有机化学 第2章烷烃和环烷烃
CH3 H3C CH
3 H(叔氢)
CH3 H3C C CH3 CH3
CH3
3 (叔碳,三级碳)
4 (季碳,四级碳)
tertiary carbon
quaternary carbon
CH 1。 3
3。 CH CH3 1。
2。 CH2 C CH3 4。 1。 CH3 1。
1。 CH3
二、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Constitutional
碳链异构—由于碳链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异
构现象称为碳链异构现象,简称碳链异构。异构
体互称为碳链异构体。如:C4H10
H H C H H C H H C H H C H H H H C H H H C C H H C H H H
正丁烷
异丁烷
mp bp
-138℃ -0.5℃
-160℃ -12℃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异构体的数
第二章 烷烃和环烷烃
(Alkanes and Cycloalkanes)
学习要求:
1.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构象异构的基本概念。 烃的概念: 烃—指分子中只含C、H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又称碳 氢化合物。
烃 碳氢化合物 (hydrocarbons)
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 链烃 烯烃 不饱和烃 脂肪烃 炔烃 环烷烃 脂环烃 环烯烃 环炔烃 苯型芳香烃 芳香烃 非苯型芳香烃
较稳定。
C C H
(一)稳定性(Stability) 一般情况下烷烃化学 性质不活泼、耐酸碱、不与强氧化剂和还原剂作用。 (常用作低极性溶剂,如正己烷、正戊烷、石油醚 等) (二)卤代反应(Halogenation reation)
和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烷烃。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
2019/10/15
CH3-CH2-CH CH3
CH3 CH CH CH2 CH2 CH3
CH-CH3 CH3 选择正确
选择错误
CH3
CH3CH2CH CHCH CHCH 3 2,3,5-三甲基-4-丙
CH3 CH2
CH 3
基庚烷
CH 2CH 3
B、选择支链位号较小的为主碳链。
7
6
5
4
3
2
1
CH3 CH2 CH 4CH 3CH2 2CH 1CH3
1、直链烷烃的命名:与普通命名法相似,只 是把“正”去掉。例如:CH3(CH2)4CH3 己烷
2019/10/15
2、支链烷烃的命名:分三步进行: ⑴选择主链,确定母体:
从构造式中选择最长碳链即碳原子数目最多 作为主链(母体),并根据主链碳原子数目称为 “某某烷”,其它支链均作为取代基。
最长碳链碳原子数8 个,母体辛烷。
1 2 3 4 5 6 7 8 编号错误
C
8
C
7
C
6
CC
5
C
4
CC
3
C2
C 1 编号正确
1 2 3 4 5 6 编号正确
C CC CC C
6C
C 2 1 编号错误
C
B、从碳链任何一端开始,第一个支链的
位置都相同时,则从较简单的一端开始编号。
即:小的取代基编号最小
错误
2019/10/15
CH3CH2CH CH2CHCH2CH3
⑵ 缩写式 A、构造式 CH3 CH2 CH2 CH2 CH3
2019/10/15
B、简式
CH3CH2CH2CH2CH3
C、简式 CH3(CH2)3CH3
CH3-CH2-CH CH3
CH3 CH CH CH2 CH2 CH3
CH-CH3 CH3 选择正确
选择错误
CH3
CH3CH2CH CHCH CHCH 3 2,3,5-三甲基-4-丙
CH3 CH2
CH 3
基庚烷
CH 2CH 3
B、选择支链位号较小的为主碳链。
7
6
5
4
3
2
1
CH3 CH2 CH 4CH 3CH2 2CH 1CH3
1、直链烷烃的命名:与普通命名法相似,只 是把“正”去掉。例如:CH3(CH2)4CH3 己烷
2019/10/15
2、支链烷烃的命名:分三步进行: ⑴选择主链,确定母体:
从构造式中选择最长碳链即碳原子数目最多 作为主链(母体),并根据主链碳原子数目称为 “某某烷”,其它支链均作为取代基。
最长碳链碳原子数8 个,母体辛烷。
1 2 3 4 5 6 7 8 编号错误
C
8
C
7
C
6
CC
5
C
4
CC
3
C2
C 1 编号正确
1 2 3 4 5 6 编号正确
C CC CC C
6C
C 2 1 编号错误
C
B、从碳链任何一端开始,第一个支链的
位置都相同时,则从较简单的一端开始编号。
即:小的取代基编号最小
错误
2019/10/15
CH3CH2CH CH2CHCH2CH3
⑵ 缩写式 A、构造式 CH3 CH2 CH2 CH2 CH3
2019/10/15
B、简式
CH3CH2CH2CH2CH3
C、简式 CH3(CH2)3CH3
大学有机化学第二章 链烃-2
△H= +4 kJ· mol-1 △H=-108kJ·mol-1 H= -10kJ· mol
在链增长阶段, 一氯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 达到一定浓度时, 在链增长阶段 当一氯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 氯原子 除了同甲烷作用外,也可与一氯甲烷作用, 除了同甲烷作用外,也可与一氯甲烷作用,结果生成 二氯甲烷。以同样方式,可生成氯仿 四氯化碳。 氯仿及 二氯甲烷。以同样方式,可生成氯仿及四氯化碳。 Cl· + CH3Cl —> CH2Cl· + HCl CH2Cl· + Cl2 —> CH2Cl2 + Cl· Cl· + CH2Cl2 —> CHCl2· + HCl CHCl2· + Cl2 —> CHCl3 + Cl· Cl· + CHCl3 —> CCl3· + HCl CCl3· + Cl2 —> CCl4 + Cl·
一、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 稳定性 一
烷烃分子中只有牢固的C—Cσ键和 C—Hσ键 , 所以烷烃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 键 室温下烷烃与强酸、 强碱、 性 。 室温下烷烃与强酸 、 强碱 、 强氧化剂 或强还原剂一般都不发生反应。 或强还原剂一般都不发生反应。
上页
下页
首页
(二) 卤代反应 二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其它原子、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其它原子、基 被另一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团)被另一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卤代(halogenation)。 被卤原子取代叫卤代 。 被卤原子取代叫卤代 1. 甲烷的氯代反应
C C
+A B
C C A B
碳原子sp 碳原子sp3 杂化 四面体型结构
有机化学第二章 烷烃
二、烷烃的同分异构
烷烃同系列中,甲烷、乙烷、丙烷只有一种结合 方式,没有异构现象,从丁烷起就有同分异构现象。
CH3 CH2 CH2 CH3
正丁烷 b.p -0.5℃
CH3 CH CH3 CH3 异丁烷 b.p -10.2℃
正丁烷和异丁烷是同分异构体。这种分子式相同而 结构式不同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由于碳链的连 接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属于同分异构中的碳链 异构。
二、氧化反应
在室温和常压下,烷烃与氧不发生反应,如果点 火引发,则烷烃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
放出大量的热。
作业 P-32 1 (1)(3)(5) 4
三、熔点(m.p.)
随分子分子量增加而升高。
四、相对密度
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其相对密度都小1,比水轻。
五、溶解度
根据“相似相溶” 的经验规则,脂烃分子没有 极性或极性 很弱,因此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石油醚,石蜡油,凡士林)
第五节 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卤代反应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X2的反应活性: F2>Cl2>Br2>I2 其中氟代反应太剧烈,难以控制;而碘代反应太慢, 难以进行,实际上广为应用的是氯代和溴代反应。
Davissson和Germer
出) 如果我们能准确测定微 粒的位置, 那就不能准确 测定其速度, 反之亦然.具 有波粒二象性的电子,已 不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 它们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 道,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 机会最多的区域就是轨道。
海森堡(Heisenberg W) 德国物理学家 重要暗示——微观世界不可能存Rutherford 和 Bohr 模型中行星绕太阳那样的电子轨道:
*价键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有机化学课件 第二章 烷烃
交叉式
交叉式
交叉式
乙烷分子各种构象的能量曲线
2.4.2丁烷的构象 丁烷的结构(模型)
2.4.2丁烷的构象
为 主
丁烷C(2)-C(3)键旋转引起的各构象的能量变化
丁烷C(2)-C(3)键旋转引起的各构象的能量变化
烷烃的物理性质:
1、状态:在常温常压下,1至4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是气 体,5至16个碳原子的是液体,17个以上的是固体。 2、熔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原因:⑴ 分子大, 接触面积大,范德华力大;⑵ 分子大,分子运动所需能 量大。 A 烷烃的沸点 随C数增加的变化: 1) 直链烷烃的沸点随着分子量(碳数)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升 高,并且升高的趋势渐缓; 2) 在含同数碳原子的烷烃异构体中,直链异构体的沸点最 高,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HH H H HH H H (3) H H H H H (6)
H H
H H (5)
H
(1) 球棒模型
乙烷的重叠式构象 重叠式、交叉式构象比较
(2)透视式表示乙烷的构象
重叠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
(3)纽曼投影式
重叠式构象
交叉式构象
重叠式
重叠式
12.6kJ/mol
• 分子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
碳氢化合物,简称烃. (二) 烃的分类:
根据烃分子中碳原子连接方式 1) 脂肪烃: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2) 脂环烃:分子中碳原子联结成闭合碳环 3) 芳香烃: 含芳香环的一大类烃化合物,如苯环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1)烷烃—碳原子的四个共价键,除以单键与其他碳原子 相互结合成碳链外,其余的价键也都和氢原子相结合,即 完全为氢原子所饱和。又叫饱和烃 , 由于石蜡是烷烃的混 合物,故烷烃也称石蜡烃. 例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正丁烷,异丁烷),戊烷 (正戊烷, 异戊烷,新戊烷)......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和环烯烃
氯代反应和溴化反应都有选择性,但溴代反应的选择性 比氯代反应高得多。
[X H R]=
过渡态 1
过渡态2 [R X X]=
Ea
R
RH X
RX X
烷烃卤代反 应时,并不是直 接生成中间体自 由基,而是先经 过一个过渡态。
过渡态与起 始态的能量差称 为活化能Ea。
卤代反应是否容易进行,取决于活化能的大小。不
甲烷氯代反应的适用范围
CH4
Cl2 300-400o
CH3Cl +
Cl2 hv
or hv HCl
CH2Cl2
Cl2 hv
+
HCl
CHCl3 +
Cl2 hv
HCl
CCl4 +
HCl
1、 该反应只适宜工业生产而不适宜实验室制备。 2 、该反应可以用来制备一氯甲烷或四氯化碳,不适 宜制备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
CH2 CH2 CH3 CH2 CH3
CH2 CH2 CH3 CH2 CH3
分子间接触面积大 作用力强
bp:36℃
分子间接触面积小 作用力弱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bp:9.5℃
(三) 密度
烷烃的密度均小于1(0.424-0.780)。
(四) 饱和烃的偶极矩
偶极矩均为0。
同的卤代反应以及在同一烷烃的不同部位的反应的活化 能都是不同的。
2、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的定义
带有孤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 含有孤电子碳的体系称为碳自由基。
CH3CH2 一级碳自由基
CH3CHCH3 二级碳自由基
CH3CCH3
有机化学第2章_烷烃和环烷烃
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是自由基取代机理。
以甲烷的氯代反应为例,有如下反应事实: (1)在室温、黑暗中不反应;加热或光照下 进行,一经开始便可自动进行; (2)产物中有少量乙烷; (3)如有氧或有一些能捕捉自由基的杂质存 在,会推迟反应的进行。
以上实验事实,说明该反应是为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反应大多可被光照、高温、过氧化物 所催化,一般在气相或非极性溶剂中进行。
H 一氯甲烷
生成的一氯甲烷还会继续被氯代,生成二氯甲 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四种产物的混合物。
CH2Cl2
二氯甲烷
CHCl3
三氯甲烷
CCl4
四氯甲烷
(二)卤代反应 2、卤代反应的反应机制
反应机制(反应历程):化学反应所经历的途 径或过程 ,是根据实验事实,对反应做出的 详细描述和理论解释。
研究反应机理的目的是认清反应本质,掌握反 应规律,从而达到控制和利用反应的目的。
σ(s-sp3)
键角为109.5°
σ(s-sp3)
(2)乙烷(CH3CH3)分子的结构
除了H原子的s轨道电子与C原子的sp3轨道 电子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s-sp3共价键外 ,也存在两个C原子的sp3轨道电子之间的配对
。σ(s-spσσ3) 键键可:沿旋键转轴不“影自响由轨道”重转叠动程;度重叠,程即
自由基
概念:带有孤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
结构特点:三种可能结构(1)刚性角锥体, (2)迅速翻转的角锥体,(3)平面型。
C
C
C
自由基非常活泼,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CH2 > CH2 CHCH2 >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以甲烷的氯代反应为例,有如下反应事实: (1)在室温、黑暗中不反应;加热或光照下 进行,一经开始便可自动进行; (2)产物中有少量乙烷; (3)如有氧或有一些能捕捉自由基的杂质存 在,会推迟反应的进行。
以上实验事实,说明该反应是为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反应大多可被光照、高温、过氧化物 所催化,一般在气相或非极性溶剂中进行。
H 一氯甲烷
生成的一氯甲烷还会继续被氯代,生成二氯甲 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四种产物的混合物。
CH2Cl2
二氯甲烷
CHCl3
三氯甲烷
CCl4
四氯甲烷
(二)卤代反应 2、卤代反应的反应机制
反应机制(反应历程):化学反应所经历的途 径或过程 ,是根据实验事实,对反应做出的 详细描述和理论解释。
研究反应机理的目的是认清反应本质,掌握反 应规律,从而达到控制和利用反应的目的。
σ(s-sp3)
键角为109.5°
σ(s-sp3)
(2)乙烷(CH3CH3)分子的结构
除了H原子的s轨道电子与C原子的sp3轨道 电子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s-sp3共价键外 ,也存在两个C原子的sp3轨道电子之间的配对
。σ(s-spσσ3) 键键可:沿旋键转轴不“影自响由轨道”重转叠动程;度重叠,程即
自由基
概念:带有孤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自由基
结构特点:三种可能结构(1)刚性角锥体, (2)迅速翻转的角锥体,(3)平面型。
C
C
C
自由基非常活泼,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CH2 > CH2 CHCH2 >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有机化学第二章烷烃PPT课件
成醇或醚。
在硫酸存在下,烷烃发 生磺化反应,生成磺酸。
烷烃的工业应用
燃料
润滑油
烷烃是燃料的主要成分,如汽油、柴 油等。
烷烃可以作为润滑油的成分,起到润 滑和冷却的作用。
化工原料
烷烃可以作为生产醇、醚、酯等化合 物的原料。
04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01
同分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 ,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和烯烃。
烷基化反应
将一个碳负离子加到另一个碳 基上,生成新的烷烃。
加氢反应
将氢气与不饱和烃反应,生成 饱和烃。
烷烃的分解反应
氧化反应
脱氢反应
水解反应
磺化反应
在氧气存在下,烷烃发 生氧化反应,生成酮、
醛、酸等化合物。
在加热条件下,烷烃发 生脱氢反应,生成烯烃。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烷烃发生水解反应,生
02
同分异构体可以是碳链异构、官 能团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等。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主要表现在碳链 异构上,即相同数目的碳原子通过不 同的方式连接而成。
烷烃的碳链异构可以分为直链烷烃和 支链烷烃两类。
同分异构体的分类
碳链异构
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引 起的同分异构现象。
官能团位置异构
烷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工业润滑油
烷烃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和稳定性,是工业润滑油的重要组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烷烃润滑油的需求也在 不断增加。
高分子材料
烷烃可以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原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电子等领域。随 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烷烃基高分子材料正朝着可降解、环保的方向发展。
详细描述
在硫酸存在下,烷烃发 生磺化反应,生成磺酸。
烷烃的工业应用
燃料
润滑油
烷烃是燃料的主要成分,如汽油、柴 油等。
烷烃可以作为润滑油的成分,起到润 滑和冷却的作用。
化工原料
烷烃可以作为生产醇、醚、酯等化合 物的原料。
04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01
同分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 ,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和烯烃。
烷基化反应
将一个碳负离子加到另一个碳 基上,生成新的烷烃。
加氢反应
将氢气与不饱和烃反应,生成 饱和烃。
烷烃的分解反应
氧化反应
脱氢反应
水解反应
磺化反应
在氧气存在下,烷烃发 生氧化反应,生成酮、
醛、酸等化合物。
在加热条件下,烷烃发 生脱氢反应,生成烯烃。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烷烃发生水解反应,生
02
同分异构体可以是碳链异构、官 能团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等。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主要表现在碳链 异构上,即相同数目的碳原子通过不 同的方式连接而成。
烷烃的碳链异构可以分为直链烷烃和 支链烷烃两类。
同分异构体的分类
碳链异构
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引 起的同分异构现象。
官能团位置异构
烷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工业润滑油
烷烃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和稳定性,是工业润滑油的重要组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烷烃润滑油的需求也在 不断增加。
高分子材料
烷烃可以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原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电子等领域。随 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烷烃基高分子材料正朝着可降解、环保的方向发展。
详细描述
有机化学第五版,李景宁主编第2章烷烃上课讲义
纽曼式
楔形式
模型
锯架式
纽曼式
楔形式
2. 两种极限构象的位能变化
• 稳定性比较:交叉式>重叠式
思考
如何分析交叉式构象和重叠式构象的 稳定性?(原子的空间分布、位能)
三、正丁烷的构象
围绕C2— C3单键旋转形成各种构象
1. 四种极限构象式的表达
对位交叉式(反叠式)
部分重叠式(反错式)
邻位交叉式(顺错式)
二、乙烷的构象 1. 两种极限构象的表达
重叠式(顺叠式) eclipsed conformation
前后两个碳上的氢 原子处于重叠位置
交叉式(反叠式) staggered conformation
前后两个碳上的氢 原子处于交叉位置
思考:写出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的楔形式、锯架式 和纽曼式。
模型
锯架式
溴代:3°H ∶ 2°H ∶ 1°H = 1600∶82∶1
(2)根据反应活性,推测异构体产率(自学) 思考:为什么氢原子的卤代反应活性顺序为
3°>2°>1°?
第七节 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 (reaction mechanism)
反应历程(或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所经历的途径或过程。
研究内容: ① 反应步骤 ② 反应中心 ③ 价键变化 ④ 影响因素
• 次序规则是为了表达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立体 化学关系,需决定有关原子或基团的排列次 序。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 单原子取代基按其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大 者为“较优”基团。若为同位素,则质量 大的为“较优”基团。例如:
“>”表示“优于”
②多原子取代基则逐个原子顺次比较,排出 优先次序。
丁基
Hale Waihona Puke 异丙基两个基团的第一个原子所连接的原子或基团 相同(C、H、H),则比较第二个原子:
有机化学第二章链烃
正丁基
仲丁基
异丁基
2013-12-5
21
8 例1 CH3-CH2
3 2 1 5 CH2-CH-CH2 -CH-CH2-CH3
CH2
CH3
CH3
3-甲-CH—CH-CH2-CH3 CH3-CH CH-CH3
CH3 CH3
2,5-二甲基-3,4-二乙基己烷
2,5-2甲基 3,4-2乙基己烷
H H C H + Cl2 H
光
或加热
H H C Cl + HCl H
2013-12-5
28
CH3-Cl + Cl2 ——> CH2Cl2 + HCl 二氯甲烷 CH2Cl2 + Cl2 ——> CHCl3 + HCl 三氯甲烷 CHCl3 + Cl2 ——> CCl4 + HCl 四氯化碳
400~450℃, 甲烷:氯气=10:1,主要生成一氯甲烷。 400℃左右, 甲烷:氯=0.263:1,主要生成四氯化碳。
常见烷基的优先次序是: 异丙基 > 丙基 > 乙基 > 甲基
2013-12-5
20
烃基的命名
H3C CH2 H2 H2 H3C C C H H3C C CH3 H3C C CH3 CH3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H2 H3C C CH CH3
叔丁基
H H2 H3C C C CH3
H2 H3C C CH2 CH2
2013-12-5 22
例3
4 5 6 1 2 CH3-CH-CH2—CH—CH—CH3 6 5 3 2 1 CH3 CH CH3 CH3 CH3
2,5-二甲基-3-异丙基己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H3 H Br OCH3 H Br H3CO H Br H3CO H Br
有时,一个能够和反应点形成贯穿共振的取代基被立体效 应所阻止,如以下两个化合物的酸性。这一现象被称为 “共振的立体障碍”。
OH H3C CH3 H3C NO2 pKa=7.16 NO2 pKa=8.24 CH3 OH
Yukawa-Tsuno(汤川-都野)方程 由标准反应给出的是完全贯穿共振,但大多反应达到过渡态并 非体现完全贯穿共振,若用完全贯穿共振表示就不合适,因此
苯甲酸乙酯在99.9%硫酸中的水解
上图由两条相交线所构成,从中可见,随取代基吸电子性 的增大,速率减小,随后出现一转折,速率再次增大。 显然,当取代基是给电子及弱吸电子时,反应机理为:
OH C OC2H5 O C OHC2H5 X O C
+ C2H5OH
X
X
当取代基是强吸电子基时,反应机理变为:
线性自由能关系: 由平衡常数与自由能的关系,有:
2.303RT log10 K G0
设苯甲酸和取代苯甲酸电离的自由能变化分别为G00 和 G 0 代入Hammett方程,则有:
0 G0 G0 2.303RT
类似地,如果未取代和取代苯乙酸的电离自由能变化分别 0' 为 G0、 G 0' 。则
那么,在立体因素是重要的脂肪族体系中,结构-速率相 关的Taft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k log * * Es k0
比例系数δ表示反应对于立体因素的敏感性。 另一个重要的极性取代基常数σI最初被定义为:
IX 0.450 *XCH
2
后来σI尺度已稍作变化,用氢而不是甲基作为参照取代基。 许多σI参数在表2.6中给出。 对脂肪族体系,其它两个极性取代基常数是σ’和σI,参照反 应分别是下面化合物的解离:
吸电子取代基增加电离常数,因此具有正的σ值, 给电子取代基减小电离常数,具有负的σ值。
Hammett随后调查了许多类似酸的电离,以考察上述取代基效应是 否也能用于这些酸。结果发现它们常常能够适用。例如取代苯乙酸 和苯丙酸:
CH2COOH
CH2CH2COOH
X
X
他也测定了未取代酸的平衡电离常数K0’以及大量取 代酸的平衡电离常数Kx’,当他用log10 Kx’/ K0’对σ (由取代苯甲酸所得)作图时,得到了斜率小于1的 直线。这表明取代效应比苯甲酸系列有所减小。而这 一减小是由于取代基和酸基团之间有更大的分离。
kx log 贯穿效应 k0
当r=0时:
kx log k0
Hammett方程
2.1.3 脂肪族体系中的极性和立体取代基常数
在1950s,Taft对脂肪族体系提出了一个扩展线性自由能关 系的方法,在其中,立体因素是重要的。他提出:由于取 代基的电子效应对于间或对取代苯甲酸酯的酸催化水解具 有很小的影响(ρ值接近于0),那么,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 于脂肪酯的酸催化水解的也只有很小的影响,因此,在后 一种反应中,由取代基所引起的所有速率的变化可能是立 体的因素。它通过下式定义了一个立体取代基常数Es
ρ 值的意义:
对于不同的反应或不同溶剂中的相同反应ρ 值是不同的: ρ>0表示取代对反应的影响和对苯甲酸电离的影响是同方 向的(反应的速控步有负电荷形成或正电荷消失) ρ>1说明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比苯甲酸的电离更敏感。 0< ρ <1说明吸电子基团仍然增加速率或平衡常数,但程 度较小。 ρ <0说明给电子基团增加反应速率(反应的速控步出现 正电荷或负电荷消失)。 较小的 ρ 值通常表示有自由基中间体或者是一个没有多少 电荷分离的环状过渡态。 如果一个反应给出两条不同斜率的直线,则表示由于取代的 改变使机理或速控步发生了变化。
2.1.1 Hammett 方程— σmeta和σpara
1937年,Hammett认识到:一个取代基X的电子效应可通过比较间和对-取代苯甲酸同未取代苯甲酸在25℃的Ka来评价。他然后把取 代基分配为两个参数σpara和σmeta 。并定义:
Kx meta meta log 10 K0 Kx para para log 10 K0
其数据可由下列方程给以总结:
Kx' log10 K0 '
其中ρ为线的斜率。该方程也适用于大量其它取代芳香 族化合物的平衡。类似地,用于大量取代芳香族化合物 的反应速率的方程为:
kx ' log10 ' k0
上述两个方程双双被称为Hammett方程,σ值是由m-和p取代苯甲酸的电离所测定的值,称为Hammett取代基常 数。ρ称为反应常数,它主要反映反应对于取代基电子 效应的敏感性。
X X
N HOOC H
2.1.4 双参数取代基常数
虽然σmeta、σpara、σ+、和σ*常数已经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于速 率和平衡的相关性,但多年来,这些取代基常数并不是充分 适用于所有的速率和平衡的相关已变得很明显,即使是当立 体效应不存在时。例如,硝基和氯的相对效应有时不等于它 们的相对影响,无论是在苯甲酸的电离(σmeta和σpara),或在对 取代酚的离解(σ-),或在对取代t-异丙基苯基氯的离解(σ+), 或是在脂肪族酯的水解(σ*)中。这一错误的出现显然是由于 总的取代基效应(σ)具有极性和共振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 的相对贡献依赖于反应的性质。因此,发展了许多的σ常数, 有些对于芳香族,而有些则对应于脂肪族,而且每一个用于 不同类型的反应。结果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反应,选择哪组σ 常数常常是不清晰的。
CH3 X C Cl CH3
H2O 10% 丙酮 90%
CH3 X C CH3 X
CH3 C OH CH3
一些σ+和σ-见前表
下图为单取代苯在醋酸中的溴化。当用σ作图时,得到的是 发散的点(a);改用σ+,得到一条直线(b)。
当取代基为给电子基时,如甲氧基,无论溴是进入邻位或 对位,中间体都能通过贯穿共振所稳定。
O C OHC2H5 O C OH
+
CH3CH2
X
X
2.1.2 σ+ 和σ-常数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在Hammett方程中,由于σ值是定义 的,如果过渡态随取代基的变化而变化,它就不能相关于反 应速率;如果起始物或产物的结构随取代基的变化而变化, 它也不能相关于平衡。也正是由于σ定义的方法,如果取代 基能够和反应点形成直接的共振相互作用(贯穿共振),它也 不能相关于这样的反应或平衡。例如对位硝基对于苯酚解离 常数的增加比由σ(p-NO2)所预测的要大得多。
R值的确定是通过:(1)假定三甲基胺取代基(CH3)3N+-的R=0.0, (2)指定在对取代苯甲酸的解离中的r 值为1。因此
para f para F R
那么,对三甲基铵基
N CH 3 3 para
fF
N CH 3 3
R
N CH 3 3
fF
N CH 3 3
从已知的三甲基铵基的F和观察到的σpara,便能计算出fpara 为0.56。用这一常数以及已知的F值,每个具有已知σpara的 取代基的R就可以从上面的方程求得。 对于一个特定反应系列的f 和r 可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 当通过实验确定了Hammett常数σ以及由上述的方法计算出 F和R后,重复的计算机程序将对这一反应提供一个f 和r,一 旦f 和r 值为已知,它们可用于计算在那个反应中未曾研究 的取代基的σ值。
O O O N O O N O
由于在苯甲酸中,羧基负离子不能形成贯穿共振,所以由 这一结构所提供的对于负离子的超强稳定性并未包括在 σ(p-NO2)中。
类似的,对甲氧基对于三苯甲基氯的离子化速率的增加的 影响比由σ(p-OCH3)所预料的也大许多。
Ph Ph Ph
பைடு நூலகம்
H3CO
C Cl Ph
H3CO
C Ph
k Es log k 0 A
其中,k和k0分别是XCOOR和CH3COOR水解的速率常数, 下标A则表示酸催化水解。
Taft进一步指出,一旦估计了立体参数,那么,极性参数应 是合理的。他注意到,酯的酸和碱催化水解的过渡态结构的 相互差别仅在于两个微小的质子,并因此证明X的立体效应 在两个过渡态中应当是近似相同的。
Swain和Lupton首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其基础是假设 在任何反应中任何取代基的σ常数均可表示为
fF rR
F和R分别是极性和共振常数,对每个取代基是不同的,但对 一特定的取代基在所有的反应中都是常数;因子f和r是经验 的灵敏性或权重因素,不依赖于取代基,而依赖并且不同于 每一个反应(或密切相关与反应)。则线性自由能关系变为:
物理有机化学
Theory in Organic Chemistry
Chapter 2
第二章(上)
物理有机化学中的基本原理
2.1 线性自由能关系(Linear free-energy relationships)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条件的许多变化(如作用物取 代基电负性或溶剂的质子化能力的变化)总会引起一系 列变化,如化学反应的速率或化学平衡的位置等。如果 相同系列条件的变化以严格相同的方式正如它影响第一 个反应那样影响第二个反应的速率或平衡,那么,在两 组影响中存在一个线性自由能关系。在这种关系存在的 地方,它们能非常有用的帮助来阐明机理,预示反应速 率和平衡时反应的程度,以及发现在什么条件下机理中 的一种变化的出现。
OH X C OR OH2 O X C OR OH
酸催化
碱催化
但由于间或对取代苯甲酸酯的碱催化水解具有较大的ρ值, 所以,在碱催化水解中,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不能被忽略。因 此定义及性取代基常数σ*为:
*
log k log k k k 0 B 0 A 2.48
有时,一个能够和反应点形成贯穿共振的取代基被立体效 应所阻止,如以下两个化合物的酸性。这一现象被称为 “共振的立体障碍”。
OH H3C CH3 H3C NO2 pKa=7.16 NO2 pKa=8.24 CH3 OH
Yukawa-Tsuno(汤川-都野)方程 由标准反应给出的是完全贯穿共振,但大多反应达到过渡态并 非体现完全贯穿共振,若用完全贯穿共振表示就不合适,因此
苯甲酸乙酯在99.9%硫酸中的水解
上图由两条相交线所构成,从中可见,随取代基吸电子性 的增大,速率减小,随后出现一转折,速率再次增大。 显然,当取代基是给电子及弱吸电子时,反应机理为:
OH C OC2H5 O C OHC2H5 X O C
+ C2H5OH
X
X
当取代基是强吸电子基时,反应机理变为:
线性自由能关系: 由平衡常数与自由能的关系,有:
2.303RT log10 K G0
设苯甲酸和取代苯甲酸电离的自由能变化分别为G00 和 G 0 代入Hammett方程,则有:
0 G0 G0 2.303RT
类似地,如果未取代和取代苯乙酸的电离自由能变化分别 0' 为 G0、 G 0' 。则
那么,在立体因素是重要的脂肪族体系中,结构-速率相 关的Taft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k log * * Es k0
比例系数δ表示反应对于立体因素的敏感性。 另一个重要的极性取代基常数σI最初被定义为:
IX 0.450 *XCH
2
后来σI尺度已稍作变化,用氢而不是甲基作为参照取代基。 许多σI参数在表2.6中给出。 对脂肪族体系,其它两个极性取代基常数是σ’和σI,参照反 应分别是下面化合物的解离:
吸电子取代基增加电离常数,因此具有正的σ值, 给电子取代基减小电离常数,具有负的σ值。
Hammett随后调查了许多类似酸的电离,以考察上述取代基效应是 否也能用于这些酸。结果发现它们常常能够适用。例如取代苯乙酸 和苯丙酸:
CH2COOH
CH2CH2COOH
X
X
他也测定了未取代酸的平衡电离常数K0’以及大量取 代酸的平衡电离常数Kx’,当他用log10 Kx’/ K0’对σ (由取代苯甲酸所得)作图时,得到了斜率小于1的 直线。这表明取代效应比苯甲酸系列有所减小。而这 一减小是由于取代基和酸基团之间有更大的分离。
kx log 贯穿效应 k0
当r=0时:
kx log k0
Hammett方程
2.1.3 脂肪族体系中的极性和立体取代基常数
在1950s,Taft对脂肪族体系提出了一个扩展线性自由能关 系的方法,在其中,立体因素是重要的。他提出:由于取 代基的电子效应对于间或对取代苯甲酸酯的酸催化水解具 有很小的影响(ρ值接近于0),那么,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 于脂肪酯的酸催化水解的也只有很小的影响,因此,在后 一种反应中,由取代基所引起的所有速率的变化可能是立 体的因素。它通过下式定义了一个立体取代基常数Es
ρ 值的意义:
对于不同的反应或不同溶剂中的相同反应ρ 值是不同的: ρ>0表示取代对反应的影响和对苯甲酸电离的影响是同方 向的(反应的速控步有负电荷形成或正电荷消失) ρ>1说明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比苯甲酸的电离更敏感。 0< ρ <1说明吸电子基团仍然增加速率或平衡常数,但程 度较小。 ρ <0说明给电子基团增加反应速率(反应的速控步出现 正电荷或负电荷消失)。 较小的 ρ 值通常表示有自由基中间体或者是一个没有多少 电荷分离的环状过渡态。 如果一个反应给出两条不同斜率的直线,则表示由于取代的 改变使机理或速控步发生了变化。
2.1.1 Hammett 方程— σmeta和σpara
1937年,Hammett认识到:一个取代基X的电子效应可通过比较间和对-取代苯甲酸同未取代苯甲酸在25℃的Ka来评价。他然后把取 代基分配为两个参数σpara和σmeta 。并定义:
Kx meta meta log 10 K0 Kx para para log 10 K0
其数据可由下列方程给以总结:
Kx' log10 K0 '
其中ρ为线的斜率。该方程也适用于大量其它取代芳香 族化合物的平衡。类似地,用于大量取代芳香族化合物 的反应速率的方程为:
kx ' log10 ' k0
上述两个方程双双被称为Hammett方程,σ值是由m-和p取代苯甲酸的电离所测定的值,称为Hammett取代基常 数。ρ称为反应常数,它主要反映反应对于取代基电子 效应的敏感性。
X X
N HOOC H
2.1.4 双参数取代基常数
虽然σmeta、σpara、σ+、和σ*常数已经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于速 率和平衡的相关性,但多年来,这些取代基常数并不是充分 适用于所有的速率和平衡的相关已变得很明显,即使是当立 体效应不存在时。例如,硝基和氯的相对效应有时不等于它 们的相对影响,无论是在苯甲酸的电离(σmeta和σpara),或在对 取代酚的离解(σ-),或在对取代t-异丙基苯基氯的离解(σ+), 或是在脂肪族酯的水解(σ*)中。这一错误的出现显然是由于 总的取代基效应(σ)具有极性和共振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 的相对贡献依赖于反应的性质。因此,发展了许多的σ常数, 有些对于芳香族,而有些则对应于脂肪族,而且每一个用于 不同类型的反应。结果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反应,选择哪组σ 常数常常是不清晰的。
CH3 X C Cl CH3
H2O 10% 丙酮 90%
CH3 X C CH3 X
CH3 C OH CH3
一些σ+和σ-见前表
下图为单取代苯在醋酸中的溴化。当用σ作图时,得到的是 发散的点(a);改用σ+,得到一条直线(b)。
当取代基为给电子基时,如甲氧基,无论溴是进入邻位或 对位,中间体都能通过贯穿共振所稳定。
O C OHC2H5 O C OH
+
CH3CH2
X
X
2.1.2 σ+ 和σ-常数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在Hammett方程中,由于σ值是定义 的,如果过渡态随取代基的变化而变化,它就不能相关于反 应速率;如果起始物或产物的结构随取代基的变化而变化, 它也不能相关于平衡。也正是由于σ定义的方法,如果取代 基能够和反应点形成直接的共振相互作用(贯穿共振),它也 不能相关于这样的反应或平衡。例如对位硝基对于苯酚解离 常数的增加比由σ(p-NO2)所预测的要大得多。
R值的确定是通过:(1)假定三甲基胺取代基(CH3)3N+-的R=0.0, (2)指定在对取代苯甲酸的解离中的r 值为1。因此
para f para F R
那么,对三甲基铵基
N CH 3 3 para
fF
N CH 3 3
R
N CH 3 3
fF
N CH 3 3
从已知的三甲基铵基的F和观察到的σpara,便能计算出fpara 为0.56。用这一常数以及已知的F值,每个具有已知σpara的 取代基的R就可以从上面的方程求得。 对于一个特定反应系列的f 和r 可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 当通过实验确定了Hammett常数σ以及由上述的方法计算出 F和R后,重复的计算机程序将对这一反应提供一个f 和r,一 旦f 和r 值为已知,它们可用于计算在那个反应中未曾研究 的取代基的σ值。
O O O N O O N O
由于在苯甲酸中,羧基负离子不能形成贯穿共振,所以由 这一结构所提供的对于负离子的超强稳定性并未包括在 σ(p-NO2)中。
类似的,对甲氧基对于三苯甲基氯的离子化速率的增加的 影响比由σ(p-OCH3)所预料的也大许多。
Ph Ph Ph
பைடு நூலகம்
H3CO
C Cl Ph
H3CO
C Ph
k Es log k 0 A
其中,k和k0分别是XCOOR和CH3COOR水解的速率常数, 下标A则表示酸催化水解。
Taft进一步指出,一旦估计了立体参数,那么,极性参数应 是合理的。他注意到,酯的酸和碱催化水解的过渡态结构的 相互差别仅在于两个微小的质子,并因此证明X的立体效应 在两个过渡态中应当是近似相同的。
Swain和Lupton首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其基础是假设 在任何反应中任何取代基的σ常数均可表示为
fF rR
F和R分别是极性和共振常数,对每个取代基是不同的,但对 一特定的取代基在所有的反应中都是常数;因子f和r是经验 的灵敏性或权重因素,不依赖于取代基,而依赖并且不同于 每一个反应(或密切相关与反应)。则线性自由能关系变为:
物理有机化学
Theory in Organic Chemistry
Chapter 2
第二章(上)
物理有机化学中的基本原理
2.1 线性自由能关系(Linear free-energy relationships)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条件的许多变化(如作用物取 代基电负性或溶剂的质子化能力的变化)总会引起一系 列变化,如化学反应的速率或化学平衡的位置等。如果 相同系列条件的变化以严格相同的方式正如它影响第一 个反应那样影响第二个反应的速率或平衡,那么,在两 组影响中存在一个线性自由能关系。在这种关系存在的 地方,它们能非常有用的帮助来阐明机理,预示反应速 率和平衡时反应的程度,以及发现在什么条件下机理中 的一种变化的出现。
OH X C OR OH2 O X C OR OH
酸催化
碱催化
但由于间或对取代苯甲酸酯的碱催化水解具有较大的ρ值, 所以,在碱催化水解中,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不能被忽略。因 此定义及性取代基常数σ*为:
*
log k log k k k 0 B 0 A 2.48